教学语言分析论文

2022-05-06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教学语言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教学语言的规范运用与知识传递,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应用展开探讨,希望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教学语言分析论文 篇1:

基于3C—FIAS的化学课堂教学语言分析

摘要: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对现代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以“物质的量”课堂教学为例,采用现代化学课堂互动分析系统(3C-FIAS)对课堂教学语言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3C-FIAS;化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12

课堂教学语言既包括教师语言和学生语言,又包括技术语言等等。各类教学语言的合理交叉运用,有助于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益。因此,研究课堂教学语言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一位化学名师“物质的量”课堂教学为例,着重分析该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以期对实际教学和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有所启迪。

一、研究工具——3C-FIAS分析方法简介

现代化学课堂互动分析系统(3C-FIAS)是高瑛等人基于化学学科特点对弗兰德斯语言互动系统(FIAS)进行良性改进而来的。该系统分为5大类: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技术、实验和沉寂。5大类又进一步分为16种情况,如表1所示。研究者将教学课堂实录分为以3 s为单位的片断,反复对照教学视频和课堂实录,理解课堂上每个事件片断教学行为的意义,根据对意义的理解为每个时间片断中的教学语言编码,并最终形成一个表示系列事件的数据序列[1]。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将每一个代码分别与前一个代码和后一个代码结成“序对”,有N个代码,便可得到(N-1)个“序对”,从而构建16×16 阶矩阵[2]。每一序对中,前一个数字代表行数,后一个数字代表列数[3]。如(11,16)表示在第11行第16列的方格,计数1次。将全部序对进行计数,形成3C-FIAS迁移矩阵。3C-FIAS迁移矩阵是一个对称矩阵,它的行和列的意义都由编码系统的规定编码所代表,矩阵的每个单元格数据表示连续课堂行为出现的频次[4]。对于获得的3C-FIAS迁移矩阵,可以采用互动分析矩阵法、比率分析法和曲线分析法对课堂教学语言进行分析研究[5]。

二、选取研究对象

B教师为国内知名化学名师,笔者选取B教师“物质的量”课堂教学视频为研究对象。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基本概念,又是一个相对抽象的物理量。学习物质的量时,要求初学者进一步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过渡到微观世界去认识物质,相对困难。所以,该部分知识教学核心要求教师要能阐明这个概念,转变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并学会相关计算。笔者对B教师这节课的教学视频进行反复研究,定性评价B教师的教学语言特点;再通过3C-FIAS系统记录编码,定量分析该教师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结构特征。

三、研究过程

1. 观察记录,定性分析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体现。通过对B教师“物质的量”课堂教学视频反复观看,逐字详实地记录课堂中师生的教学语言,大致梳理出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发现,该节课B教师準确把握教材,课堂教学语言组织严密,教学思路清晰流畅,逻辑性强。B教师层层设问,循循善诱,一环扣一环,对“物质的量”追根朔源,充分展现其来龙去脉,加深对物质的量的理解。

从有声语言上看,B教师上课时语速、 音量和语调适中,能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灵活调节;B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形式多样,重复次数适度,特别是在重要知识点处重复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几个叠词“一个一个”、“一堆一堆”、“很大很大”等用得恰到好处,增强韵律,起强调作用。同时注意提问后停顿,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停顿的时间,而且对学生回答及时反馈;在语言的内容上,感性语言与理性语言交叉使用,B教师的教学语言饱含情感,引起学生共鸣。从无声语言看,B教师整节课全程与学生目光交流,合理地变化活动范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解时使用各种肢体语言,表情丰富,表现出自信、坦诚、友好,令学生身心放松愉悦。

2. 采样编码,定量分析

反复观看课堂教学视频,对照课堂实录,以每3s取样一次,按照3C-FIAS编码系统规定赋予相应的编码,依次记录。本课时共历时42min22s,记录847个编码,形成846个序对,统计结果得到16×16 阶矩阵如表3所示。

(1)矩阵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5,5)统计次数最多,13-14行与13-14列相交区域次数为0,说明该节课教师以讲授法为主,系统讲授语言多,主要原因是物质的量是一个抽象的物理量,很少有与之相应的实验支撑辅助教学,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大量列举生活实例解释说明这个概念。(4,4)(4,5)(5,5)(5,4)次数分别为61,48,308,60,和占总次数的56%,即本节课教学模式以讲解-提问-讲解-再提问-讲解为主,使用较多的提问语言,其中,以设问形式语言居多。从表中还会发现,(4,4)(4,8)(8,8)(8,4)形成闭合环,总次数(61+13+28+4)为106,表示本课堂教学师生言语互动行为为“问与答模式”。(3,3)(3,9)(9,9)(9,3)以及(8,3)(4,3)(4,9)(8,9)也形成闭合回路,总次数(8+2+9+6+6+1+6+2)为40,说明课堂教学言语行为也出现了“创造性询答模式”。其中,两者模式所占比例为53∶20,课堂教学语言互动模式以“问与答模式”为主。矩阵中1-3列与1-3行交叉区域为积极整合区,6-7列与7-8行交叉区域为消极整合区[6]。B教师在积极整合区域的计数为9,在消极整合区域的计数为2,积极整合占比为81.2%,消极整合占比为18.8%。所以,B教师课堂与学生交流互动融洽。

(2)比率分析

表4为课堂教学语言分布表,从表4可知,本节课课堂教学语言中,教师语言所占比例最大,技术语言次之,无实验语言。

表5为教师语言分析表,从表5可知,课堂教学语言中以教师语言为主导;在教师语言中,以讲授语言和提问语言为主;教师语言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的比率为0.403,小于1,说明B教师该节课倾向于对课堂与学生作直接控制。从“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观来说,学生的主体性有所削弱,但是从教学效果来看,B教师对课堂把握良好,很好调节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的比率为0.714,接近于1,说明B教师注重对课堂和学生施加积极强化。其中,出现3次批评语,不是针对学生,而是B教师对PPT上呈现的有误表述进行自我批评。

表6为学生语言分析表,从表6获悉,在学生语言結构中,学生语言在教师驱使下进行的比例高,应答语言占学生语言的57.1%;学生主动讲话的比率为0.26,学生讨论的比率为0.169,说明B教师课堂教学相对自由民主,学生有自主发言权。

表7为技术分析,从技术语言看,该节课教师使用的技术有板书和PPT,教师作为技术的主要操作者,其操纵技术的比率为0.703;学生操纵占技术的比率为0.297,学生使用的技术为板书,课堂上教师请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进行公式推理换算,可以检验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反馈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些技术的使用极大地辅助课堂教学,增加了人机互动和师生互动,更加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表8为沉寂分析,有益沉寂占沉寂的比率为100%,主要是教师提问后停顿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没有出现无益沉寂,说明该教师课堂时间利用率高。

四、结论和启示

综合对B教师“物质的量”课堂教学语言的定性观察和定量编码,系统剖析B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结构,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弥补单一方法难以全面展开研究的不足。研究发现,B教师课堂教学语言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即便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枯燥概念教学,但因其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教学民主,贴近学生,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使用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年轻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进行概念教学时,尽量多使用一些提问语言。大多数化学概念教学如果没有具体实验的支撑,对学生而言通常都是比较抽象难懂的。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把化学概念分解成若干个基本问题,将认识概念转化成理解若干个小问题。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采用启发性的提问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语言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无优劣之分。本节课B教师教学语言的直接影响比率略大于间接影响,对化学课堂进行直接控制,但这并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动,课堂气氛相对活跃。

(3)课堂上应该多关注学生主动说话的言语,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给学生更多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B教师提问时注意停顿,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同时针对某一问题,广泛倾听不同学生的声音,并加以引导,启迪学生思考,诱发课堂出现更多的学生主动提问和应答语言。

(4)化学课堂教学中借助一些技术(板书或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减轻教学压力,有助于推动教学进程。本节课教师请同学板书或操作技术,增加师生的互动的频率,同时又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5)加强语言修养,变换语言输出方式,使用多种类型教学语言互补,适当适时重复重要的教学内容,运用情绪情感性教学语言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产生共鸣,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5]高瑛,林康立,马宏佳.研究现代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的量化工具—3C-FIAS[J]. 化学教育,2016(5):18-24

[6] 杨承印,龙彦达,杨帆. 专家型中学化学教师课堂教学个案研究——基于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J]. 化学教育,2016,37(11)

作者:陈慧茹 郑柳萍 颜桂炀

教学语言分析论文 篇2: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教学语言的规范运用与知识传递,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应用展开探讨,希望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师 课堂教学 语言分析

语文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础,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语言的准确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掌握能力,并通过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进而在增强教學效果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的魅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1.语言要规范、简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保教学语言设计的规范、简练,强化授课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部分知识时,通过对文中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入境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砂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三块无暇的翡翠。”教师可以将桂林的水归纳为:静、清、绿,实现教学语言应用的简练与规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更好开展。

2.语言要生动、形象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多动好奇的年龄,要想更好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部分知识时,首先,教师应准确导入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突出教学重点,明确教学方向;其次,将学生分成4-6人的学习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方式,重新组织语言将整篇课文的中心意思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语言表达更加的生动、形象;最后,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肯定的教学评价,并对运用优美语言的学生提出特殊表扬,深化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认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语言饱满,感情充沛

语言是一门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色彩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听课清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调整好自身的精神状态,运用充沛的感情,饱满的语言进行语文教学,从而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语言的魅力所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怀念母亲》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应通过教学语言表达出作者对“亲生母亲”的思念之情与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从而让学生感悟“母亲”对我们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把握语言的声调与节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声调与节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因此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语言的声调高低与节奏快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课堂上,如果教师的语速过快,很可能导致学生思维脱节,久而久之学习下降;如果教师的语速过慢,很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的思维培养造成一定阻碍。同时,如果教师的讲课声音过大,极易造成学生的听课反感,进而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如果教师的讲课声音过低,则会造成学生的听课吃力,并引起课堂教学的过度紧张,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掌握好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提高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与幽默性,并可以通过适当的手势与眼神向学生传达教师的关注,从而在增强课堂语言表达效果的同时,促进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学生通往知识海洋的宝贵钥匙,是连接师生心灵的重要桥梁,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确保课堂教学语言的清晰、简练、生动、形象,用优美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中秋.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探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4):20-21.

[2]沙水花.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有效性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齐曼古丽·亚森(1982.1.19-),女,维吾尔族,新疆乌苏人,新疆师范大学中小教文科专业,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讲师级,主要研究方向:小教文科。

作者:齐曼古丽·亚森

教学语言分析论文 篇3: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摘 要: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日常交流的基础,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但现实情况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生硬呆板,缺乏应有的生动性及互动性,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语言 特点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为小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及特点都刚刚形成,所以教学语言特点直接影响小学生语言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语言的能力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风格等。要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教师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语言能力,赋予教学语言以生动性及互动性,让语文教学焕发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所应该具有的特点

综合来说,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语文应该具备规范性、科学性、逻辑性、生动性及可接受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启蒙阶段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所具有的语言特点及日后培养起来的语文能力具有这些特点,赋予其更大的成长空间。在这些特点中,最为重要的、能够直接影响学生语言特点形成及影响学生语文学習的,就是规范性和生动性。下面我们就详细地分析这两个特点。

1.规范性。不仅仅是对语文的学习,在其他的任何方面,小学生也处于成长及塑性的阶段,所以小学生会刻意地模仿身边那些亲近的及经常接触的事物。为了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严格的规范性,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塑形模板。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普通话资格证及专业的教师素养,不能带有发音不标准的情况或者地方音。另外,在日常跟学生进行交流时,教师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能因为不是上课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因为课堂之外的学生也是放松的,这时他们学习及模仿的能力会更强,会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首先就要具备严格的规范性。

2.生动性。所谓语言的生动性,是指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及充满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对于事物的判断,完全取决于自身对该事物的喜好或者是厌恶,所以,如果教学语言过于呆板生硬,就会引起小学生的反感,就会使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最好贴近生活,给学生一种真实的代入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特点的应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才会真真正正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利用教学语言所具有的生动性,主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十分简单的,毕竟小学生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对事物的喜好完全凭自己的心理,所以只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师就可以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跟学生互动,给学生肯定。语言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交流,师生间的主要交流就是师生间的互动,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主动跟学生互动,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及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时给学生以鼓励及肯定,只有当学生得到尊重的时候,才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远远不止上述所说,同样的,教学语言的活用也远远不止以上所说,这就要求广大人民教师继续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完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搞好小学语文教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瑞燕.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3(4).

[2]韩红.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15).

作者:董兰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道德经济研究论文下一篇:农户个人信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