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格教育理念论文

2022-04-2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人格教育理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程红兵老师的语文人格教育理念,揭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透过他的语文人格教育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语文教学艺术,引发我们对语文人格教育理念的价值与实践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

语文人格教育理念论文 篇1:

语文人格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前景瞻望

摘 要: 当前,语文人格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已呈现出蓬勃的生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推进,积极地实施语文人格教育必将促进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语文教育效率的提高,为其它学科的人格教育提供宝贵经验,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语文人格教育 现状 前景瞻望

蔡元培在《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事业也,如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与人类也。”[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性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即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人格教育“弥散”在语文教学中,具体来说,就是语文老师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健全的品格的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推进,语文人格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正呈现出蓬勃的生机。高玉祥的《健全人格及其塑造》、程红兵《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等研究成果,标志着人格教育的理论研究已初具形态。陈雪茜的《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刘志旭的《中学语文人格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徐建军的《高中语语文人格教育与学生人格建构》等成果的出现,标志着语文人格教育在教育的实践层面上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就这可喜的现状,对语文人格教育发展的前景作了一些美好的瞻望。

一、有利于教育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人格教育的功能。一方面,由于社会导向与学校自身办学竞争压力等因素,高中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目标上,高中语文教育自然就成了语文考试教育。教室成了工厂,教学成了大量的考试技术培养与训练,从而使语文教学坠入“工具主义”泥潭,失去了应有的动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将语文的人文熏陶简单地等同为思想政治教育,习惯性地将“权威”解读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跪着”读书,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人格教育的理念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教文育人”的思想。正如于漪老师所指出的:“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把“育人”放在首位。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自觉地利用好教材中的人格教育素材,用高尚的情操、感人的事迹感动学生,“在学生心中播洒做人的良种”[3]。因此,语文人格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其初步的实践,能促使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地将语文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道德水平、心理健康、社会责任等素质的全面发展层面上,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有效地促进语文教育效率的提高

从现实来看,语文教学的确存在着少、慢、费、差的低效状况。这其中的低效不仅指学生的语文读、写、听、说等能力低下,而且指学生的人格发展状况不佳,具体体现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认知肤浅、情感冷漠、思维僵化等。其原因诸多,但不容忽视的一条是漠视了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割裂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作性,就不能反映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本体特点;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就等于抽掉了工具性的内容与灵魂。只有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去统一整合,才能提高语文教育的实效。一方面,语文人格教育不同于政治教育,只有通过语言的学习才能获得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及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的养成,必须建立在一定思想道德水平、思维能力及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即只有当学生的人格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养成才有可能进一步的发展。总之,只有将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统一起来,才能走出传统的重知识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误区,才能发挥其教育实效。因此,重视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品质的不断优化,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语文教育效率。

三、为其他学科的人格教育提供有效的借鉴

学校的各学科教育中都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人格教育本来应该贯彻在德、智、体、美等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但是在我们以往的各学科教育中,都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而人格教育却被无情地丢弃了。正如朱小蔓所说:“到了近代,知识成批量地增加,学校教育开始制度化。知识传播在教育中空前突显,掩盖、遮蔽了向德的教育本质。随着科技发展,改造自然大于或高于生命本身,人的本质、教育本质开始异化。”[4]在新一轮的课程教育改革中,人格教育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在课程的实施中关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就目前的学校教育实际情况来看见,人文学科中的人格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理科学科中的人格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容乐观。就整体而言,在课程的实施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还是不够理想的,以考试为中心、以训练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还是很普遍。这固然有“指挥棒”作用的原因,也与学科教育中人格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滞后有一定的关系。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正是对这一困境中的有力突破,它将为其它学科的人格教育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上的方法借鉴,进而推动学校人格教育的全面、有效的落实,为教育迎来灿烂的明天。

四、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人格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这一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而传统的将人格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相分离的做法将得到彻底的纠正。就目前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将人格教育真正落实到教育上可以说还是任重道远。其原因众多,既有外部的原因(如世俗的观念、人才的选拔制度等),又有内部的原因(如课程的建设、评价制度的改进、教育科研的跟进等)。所以,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学校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待于与之有关的各个方面的全面跟进。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开展找到了突破口。它尽管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已涉及有关的教育本质、教育规律、课程建设、课程实施等方面的问题。这将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班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体育、艺术和其它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等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也为广大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提出崭新的话题,进而促使人们去思考和研究学校的素质教育。所以,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必将有力地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以上几点认识是一个基层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当前的语文人格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所作的一些美好瞻望。我相信,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落实与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会重视语文人格教育这一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并以此为契机,从更广阔的背景去思考和探索学生的人格教育问题和语文教育问题,从而使得“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不断向前推进,也使得语文教书育人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中华书局,1984:412.

[2]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4.

[3]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7.

[4]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4):7.

作者:徐建军

语文人格教育理念论文 篇2:

人格教育,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摘要】程红兵老师的语文人格教育理念,揭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透过他的语文人格教育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语文教学艺术,引发我们对语文人格教育理念的价值与实践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程红兵;人格教育;语文人格教育;语文教学艺术

语文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学科,以民族文化为课程载体,以启迪智慧和发展人的智力为培养目标,语文教育贯穿一个人的整个受教育阶段,将影响人的一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程红兵,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学博士,现任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老师把握语文教育的时代发展要求,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语文人格教育的理念,倡导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但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和情感熏陶。他将语文人格教育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用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独特视角搭建起语文人格教育的智慧屋。程红兵老师常“研”常新,开创自主探究性的语文教学模式,打造了一片语文教育的“自留地”。

一、人格教育与语文人格教育

人格是人们社会化的结果,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形成,是一种潜在的影响人行为的心理活动模式,通常由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健康的人格体现为自我内心的和谐发展,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够运用自我的智慧和能力获得成功。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美国兴起的人文主义心理学流派发展而来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就主张以学生自己的发展为目的,发展人的天性、人的个性、人的潜能,强调人格至上。

程红兵老师把人格教育定义为“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程红兵老师理想中人格教育的标准是具有独立精神和全面发展,他提出语文人格教育理念,即“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启迪学生智慧,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培养审美情操,涵养个性品质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优美文段以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达到情感上的熏陶;带领学生把握阅读中的逻辑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带领学生开展写作训练以升华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语文人格教育追求的是“‘以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为主线、以人格为目标’的完人教育。”在师生共创的课堂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能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和实现,成长为一个有助于社会发展的人。

二、语文人格教育的培养途径

程红兵老师主张回归原点来思考和探讨语文人格教育的问题,他坚持“教研相长”,打破因循守旧的牢笼,走出经验的误区,常“研”常新使他因为一种期待的兴奋而对语文人格教育永葆热爱与真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开辟了一片语文人格教育的“自留地”。

(一)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

程红兵老师提倡研究性学习,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和体验,收集、分析、加工信息,对学习内容进行重组建构,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他提出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提倡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主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控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习过程是自我调控、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自主探究性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从语文文本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从文本的探究到对社会的认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形成健全人格。

程红兵老师说:“有经验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揭示材料的实质,而且要教会学生思考,使他们也能独立做研究,在研究中发现新知。教师应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他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教学态度,传播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人格教育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将语文教科书上的文化知识转化为修炼健全人格的养料。

(二)程红兵的语文教学“自留地”

程红兵老师从一个“批判现实主义者”走向“建设现实主义者”,积极践行着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模式。他在班级中让学生每月读一本文化名著,他发现现在的学生文化积淀太少,文学感受力在下降,而“文化积淀太少,不但学不好语文,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学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生与社会经验的缺乏”。程红兵老师为学生们积累丰富的文学养料,开展自读体会文学作品,每节语文课由一位介绍一首诗,每月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感等活动,通过写作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并再创造,学生在此过程中思绪飞扬,达到文化的积淀、思想的熏陶和人格的升华。

西方后理性主义教育观中提出“教学即生命历程”的观点,即教学本身是一种生命历程的方式,对教师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的身份介于教学活动,其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成长的过程,一种生命历程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教学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学不仅具有知识意义,同时具有生命意义。程红兵老师的语文人格教育让师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生活过程中,这个过程是师生创造生命意义的生活过程。只有立足于生活过程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创造生命的意义,积极地去体验生活中的伦理意义与美学意义。他努力将语文学习拓展到生活中,让学生了解社会百态,逐步对社会事件发表见解或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程红兵老师的语文人格教育是充满生命意识和人文关怀的,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总是找到他们的闪光点,积极鼓励、激发潜能,使他们重获语文学习的自信和生活的自信。

三、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面对应试教育的冲击,语文教育逐步走向程式化、机械化,而程红兵老师在探索语文人格教育的征程上却体现出宝贵的理性精神和新锐力量,寻找到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这一特征的最佳诠释,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语文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而进行的富有审美价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体现着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程红兵老师最大的语文教学艺术特色便是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人文情怀。在阅读教学中,程老师善于找准切入口进行有效提问,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抓住学生阅读的兴奋点,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写作教学中,创造了程红兵式的典型的“思维作文”教学法特色,训练学生的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思考和想象,全方位塑造学生的人格。

语文人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母语的人,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把握语文学科的人文因素,积淀学生的文化素养,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塑造健康人格应当贯穿在语文人格教育的始终,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雷玲.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费怡凡.略论程红兵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J].教育理论与方法,2014.

[4]陈龙.对中学语文人格教育的思考[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6.

[5]曹明海,张庆贞.人格建构与创设生命的文化场——程红兵语文教学智慧[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8.

[6]武雪皎,孙彦峰,李长锋.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

(编辑:马梦杰)

作者:刘思琪

语文人格教育理念论文 篇3:

谈中学语文人格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语文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优势,它的人文性特点要求我们进行语文人格教育,它应该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意义与必要性,指出了当前语文人格教育中缺失的其原因,提出了中学语文人格教育具体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 人格 人格教育 策略

一、引言

我们正处在一个富有挑战性而又充满机遇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应试教育惯性影响下,在“一考定前途”的压力与现实中不公平竞争等现象的面前,许多青少年表现出了极度的困惑。

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应充分发挥其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做法,这些将对我们民族未来的培育带来严重的灾难。时代呼唤人格教育,语文人格教育应肩负起它应尽的历史重任。

二、中学语文人格教育概述

(一)中学语文人格教育

1. 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指教育者针对人的素质状况,主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心理素质,形成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审美人格及创造人格的内在统一的社会活动。这种教育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育者的引导和学生自主自我内化。所谓教育者的引导,是指教育者把主观意识和外部环境的价值倾向传授给学生的活动。教育者的引导必须是以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与人格尊严为前提,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追求成功并增加自我完善的价值感,不是“命令”或“奴役”。

2. 语文人格教育

中学语文人格教育,是指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技巧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正确的审美情趣,开发学生富于人文底蕴的创造性品质,塑造学生健全品格的教育活动。这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在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习得的过程中塑造健康人格。陶行知提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语文人格教育就是通过立言以育人,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人,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铺路。

(二)中学语文人格教育的意义与必要性

1. 社会发展需要语文人格教育

注重素质、追求创新、强调和谐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新《大纲》中第一次提出要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新理念。因此,语文人格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所以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就必须进行人格教育。

2. 中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语文人格教育

人格是后天形成的,具有可塑性。健康人格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由此可见,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中学生作为教育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更需要用人格教育来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三、中学语文人格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重知识、轻育人

在升学压力面前,许多教师想方设法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自身教学的终级目标。在这种只注重结果、不重视思维过程的方式下,由于对知识教学的过分强调,师生之间对于精神的陶冶性质受到了忽略,联结师生的只是知识,而把作为完整的精神主体的人格抛在了一边,语文学习也就成了割裂开来的、支离破碎的知识传授与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的应试训练。

(二)重程序、轻情感

文学的特点、语文学科的特点就注定了语文课是不能有模式的,它必是开放自由的,富有个性的。实际上要真正形成自主合作探讨的模式,必须要有知识上的拓展与延伸,真情体验与交流。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课堂上所借助的各种组织方式应该是锦上添花,不应喧宾夺主。语文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进入课本中的迷人世界,调动学生的心理机制,如果不能做到,那么再精彩的演示也掩盖不了教学上的苍白和无力。

四、提高中学语文人格教育实效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首先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与人文精神。教师人格是培养学生人格的基石。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可见教师的人格修养是何等的重要。

1. 以人为本,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无私的关爱,能使学生获得一种澄澈明朗的美好心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这“相互接触”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格对于学生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无疑具有深刻的影响,这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语言以及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代替的。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教师教得轻松、愉快,而且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

2. 好学不倦,富有广博的文化修养

教师的人格魅力很重要的一部分表现为教师知识的影响力。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会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也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必须用丰富的知识去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可谓聪明过人,然而他的体会却是:“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志于学才能好学不倦,志学是好学之动力保障。因此,教师应该勤奋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二)挖掘教材中蕴含人格教育的素材

1. 汉语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教材中众多古圣先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名言警句,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应随着教学进程,将文学课中的有关内容发掘出来,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从而受用终身。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关爱社会、关注苍生的高尚情操,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优秀人物的典范事迹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可以使他们受益终身。

2. 重点分析文学形象,引导学生领悟人生要义,培养健康人格。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考。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通过学习邹忌与徐公比美、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从而学习这种能主动从自身找原因,正视自己不足的宽大胸襟,以及齐王纳谏,种种表现的分析解读,让学生明白。最后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点评现象: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缺乏正视自己,不愿承担等,如做错事只知道怪别人,而不知道从自身找错误等。借助人物形象的分析,教会学生关注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突出以人为本,将语文人格教育与培养落到实处。

总之,语文人格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重点与难点。这需要我们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与中学生的实际,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中学语文人格教育在健全学生人格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l] 郑 雪.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许惠英.人格教育论[M].学苑出版社,2000.

[5] 金 辉.人格理论与教师人格心理[M].江苏: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

[6] 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王娜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情感激励后勤管理论文下一篇:地方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