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括

2023-02-11

第一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括

售后服务体系包括哪些部分

所谓售后服务,就是在商品出售以后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活动。从推销工作来看,售后服务本身同时也是一种促销手段。在追踪跟进阶段,推销人员要采取各种形式的配合步骤,通过售后服务来提高企业的信誉,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推销工作的效率及效益。售后服务的原则

1.礼尚往来的原则

人们的潜意识中,最有威力、影响力的就是一种礼尚往来原则。比如当我们到水果摊买水果时,我们看到很好吃的橘子或苹果,这时卖水果的老板会剥一个橘子,或者是切一片苹果让你尝一尝。你因为尝了他的水果,一不小心就会买它一斤或是两斤。你到百货公司购物时有些促销员会请你尝一瓶牛奶,你会觉得很不错,你会买上一大瓶的牛奶,这就是礼尚往来原则。别人对我们所做的事情使得我们也很想替对方做点事。这种心理状况,通常称之为互惠原则,你对我好,我也要对你更好,这是一种社会与文化的规范,当别人给我们帮忙的时候,我们就希望也能够为别人做点什么来予以回报。同样,我们在和顾客达成交易的关系时,也别忘了在适当的时机,带一些有纪念性的用品,或者说有一些小东西送给顾客,顾客会觉得,你在重视他。当你需要一些信息时,我相信这个顾客也会告诉你,买了你的产品以后,用得怎么样,他也会把一些信息全都告诉给你,同时他也会把你的竞争对手的一些信息告诉给你。所以每次当你帮顾客的忙,那位顾客就会感觉到自己也应该替你做些什么似的,每当你对顾客要求做个什么让步,顾客内心就会感到对你好像有种亏欠,增进你俩的关系,就有了做成下一次生意的可能。这叫做礼尚往来原则。

2.承诺与惯性原则

在心理学上,影响人们动机与说服力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叫做承诺惯性原则。它是指人们对过去做过的事情有一种强烈连贯性的需求,希望维持一切旧有的形式,使用承诺来扩充观念。顾客有一种什么样的习惯,或者说他有什么样的旧的做法,做事的方法或处理事物的一些态度,你要掌握这种惯性的原则。这个承诺惯性的原则就是我们怎么样更进一步地与我们的顾客相处,以及找到顾客内心里一种需要层次的提升。

3.社会认同原则

威力无穷的潜意识影响称之为社会认同原则。购买某个产品和服务的人数深深地影响着客户的购买决策。如果你与顾客关系处理得很好,这时公司又开发了一个新的产品,当你到顾客那里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告诉顾客,“你看我们的产品还没有上市就已经有很多顾客向我们订了单子,你看这是某某报纸对我们这个商品的报道,社会对我们的评价都不错„„”当他看到这样的一个东西或者一个信息时,他会觉得,“嗯,不错,人家都买了,我也应该买”,这叫做社会认同原则。也就是购买某产品或者服务的人数深深地影响客户的购买决策。

4.同类认同

假如你今天的顾客是个医生,都在使用这个产品,或接受这样的服务,那你给护士推销,护士也可以接受。假如律师都用这种产品,那你向其他的律师再推销这种产品时,其他律师也会接受,这就叫社会认同。

5.使用者的证言

这也是促使顾客购买产品的一种因素,利用曾经买过我们的产品的人,或使用我们产品的人,用他们的一些见证,告诉我们的顾客,这也是影响顾客购买决定的一种方法。当然你必须要

取得一份现有顾客的名单,他们用了我们的产品以后,看看他们的一些感觉。

6.喜爱原则

比如一种化妆品,某某明星在用,所以我也想去用它,因为我喜欢那个明星;那个明星穿什么样的衣服,我也想买什么样的衣服,目前很多促销广告,都找一些名人,也就是在运用这种喜爱原则,去激发顾客采取购买行动。

7.友谊原则

客户介绍的潜在客户比全新的顾客更为有利,因为它的成功几率是全新顾客的15倍,一个拔尖的销售人员,他永远知道在培养他的老顾客,同时他也不断地开发他的新顾客,而新顾客的开发来源,最好的方法就是由老顾客介绍。而这种老顾客的介绍,就是人们在运用友谊的原则。

今天的售后服务并不是顾客已经买了你的东西,你去给他做服务,而是在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顾客还没有买你的东西之前,你可以用这些原则,是在促进顾客更相信你的产品,更相信你。而买过产品的人,你也要让他更进一步地跟你维持一种更信赖的关系。

恰当时机的感谢函

1.初次访问的顾客反应不错时

我们要在适当的时期致以感谢函,一个顾客无论有没有做购买的决定,有没有买你的东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在访问的时候顾客反映不错,这就需要你在拜访过后马上要发感谢函给他,现在的感谢函的方法都很简便,电子邮件几分钟就过去了,可以省下你很多的时间。

2.签订契约的时候

当你与顾客见面或顾客买了东西以后,你一定要心存感恩的心态,感谢顾客。客户的第一印象来自于销售人员。你的服装仪容是不是很好,甚至于当你和顾客寒喧的时候,你是否谦恭有礼,是否让人感觉到你很专业,都会影响印象分。所以要记住,你今天在做销售:①首先在推销你自己;②在销售商品的效用,也就是在替顾客解决问题。

销售商品的效用或价值时,下一个阶段是销售商品、销售你的服务,所以你在写感谢函的时候,一定要把这种心存感恩的心境告诉你的顾客,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感觉,当你写了一封信给他,或者说是寄一张贺卡给他时,他通常是不太容易把它忘掉的,这样可以加深顾客对你的一种信任。

3.承蒙顾客帮忙时

还有一种需要写感谢函的情形是承蒙顾客帮忙时,去拜访顾客,不管他是否买过你的产品,但是他会在礼尚往来的触动之下,虽然他没有买你的东西,就是因为你一点小小的礼物送给他,他会觉得心里有点内疚,所以他一定会帮你的忙,虽然说他买过了,或者说并没有买你的公司的产品,但是他也会帮你忙,你还是不要忘记,永远心存感恩,致以感谢函。

4.从旅游地向平日惠顾的顾客致谢

你可以告诉你的顾客,什么地方休闲不错,可以提供给顾客;什么地方有一场足球赛,你有票,会在什么时候叫快递给他送过去„„这样顾客就觉得,有这么一个人,时时在关心着他,

他一定很感动。同时,你也会收到很多回馈、很多关心。你去玩的时候,你别忘了带回一些小纪念品送给你的顾客,这样可以增加你和顾客之间一种信赖的关系。

视察销售后的状况

对于购买你的商品的客户,你要经常做回访,直到顾客使用熟练为止。在还没有熟练之前,顾客总会遇到许多问题,特别是那些机械一类的东西,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需要更换零部件,所以你要做经常性的售后访问。对于消费型产品,有必要调查顾客的使用情况,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提供最新的情报

为顾客提供经营情报,介绍公司的新产品、新服务项目,都需要在做售后服务时去做,这等于不断地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要善于运用礼尚往来、承诺友谊等种原则,在为顾客提供公司新产品、新服务的经营情报的同时,还可以从顾客那里以得到很多有关其它公司的情报。

将顾客组织化

人际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销售,如果今天我们没有把顾客的关系处理得很好的话,我们将会失掉很多生意。上一讲讲过,通过顾客介绍的客户的成交率是普通顾客的15倍,所以如何将顾客组织化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1.建立影响力中心

每个顾客都有很多的朋友,我们都希望顾客介绍给我们更多他周边的一些人,有时候相处很好的顾客会把他的一些亲戚和朋友也介绍过来购买产品,这样就建立了影响力中心。

2.举办研讨会

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将使用过你的产品的顾客请来参加研讨会,请他们为公司提合理化建议,同时也可以让这些顾客去认识更多的人,这是一项利人利己的工作。举办研讨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这些顾客相互认识,同时也是你对顾客真诚的一种展现。

诚恳的作为商讨对象

1.从头到尾

对顾客所说的话要从头到尾耐心地听。一般人如果听到对方重复话题,不免都想阻止对方,于是就说“我知道了”,不想让对方再说下去。但是请你一定把这些反复的话当作重要的环节来耐心地听完。

2.听出真意

在与顾客谈话的过程中或者是了解、商讨对策的过程中,你要注意地去听,听出顾客真正的用意在哪里,看他们有什么不满或者抱怨的情形。如果你遇到的顾客表达可能不是特别好,或他讲话方面可能有一些结巴,但是你一定要有耐心,让顾客把他的问题说出来,听出真意。出说不便或不敢说的话才是重要的。

3.让顾客想出对策

如果商品问题实在没有办法解决,也可以让顾客帮你想出对策。当你用心去为顾客服务,用心地关心顾客,顾客会谢谢你,还会做出更大、更好的回馈,为你想出最好的解决烦恼的对策来。

处理不满的要诀

◆要耐心倾听

◆不要辩解,只需认错

◆了解顾客不满的原因

1.要耐心倾听

顾客购买你的东西,总是有不满意的时候,所以常常会打电话到公司告诉我们他对这个事情不满。无论是打电话还是当面跟你说,永远记住,不要争辩,要耐心地倾听,尽量地学会多听别人的,然后在适当时机才表达你的观点。

2.不要辩解,只需认错

千万不要和你的顾客发脾气,要学会控制情绪,做一个高EQ的销售人员。顾客可能很生气,但是你一定要耐心地接受,不要做过分地辩解,只需要认错。“我非常了解您的情形,同时我可以感受到您对我们的服务的关心,因为您希望我们好,所以您才会告诉我们。”尊重顾客是一个称职的销售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即使你知道这个顾客的误会,或者是平白无故地被这个顾客给骂了,你仍然要静静倾听顾客吐苦水,有时在你耐心地倾听之中,顾客的怒气就消了,对顾客的不满也就不知不觉解决了。许多人在顾客尚未表露不满时,就很焦急地想找借口应付他,如果你一再地辩解,顾客会情绪性地产生反感。他的不满一旦严重表现出来,就会带走更多的顾客。

3.了解不满的原因

由于商品本身的问题而引来的不满,只要直接替顾客解决了就没事了。

表现不满型就是发牢骚的那种类型,在不满的情绪中产生情感对立,就会有这种情形发生。所以你要静下心来,倾听顾客吐苦水是最好的方法。

自我表现型就是利用问题发生的机会,夸耀自己的立场是一种不满的做法。你只要让他感觉到被尊重,一切就OK。

撒娇依赖型,这一种顾客说,“哎呀,你们都是这样。”就好像很希望销售人员再对他好一点。这种顾客不是不满,他只是想找机会跟你接近。

提高自己的口才

提高你的口才,提高感性原则很重要,要学会观察人,要学习别人的长处。你的顾客也是你的老师。要学会善于思考,思考的简单方式就是自问自答,“我这样做对吗、可以满足别人、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平时要多观察、多探听、多阅读、多交谈,锻炼自己的口才,然后把这些零碎的片断组合起来,经分析后提炼一些更有品质的内容。提高应对的能力就需要模仿那些有经验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你同时要反复地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口才。

磨练自己

①请教别人,说出你自己的缺点

②努力使缺点改变成优点

“有志者,事竟成”。在销售的过程中,接近了客户,认识了客户,给顾客介绍产品,让顾客购买产品,让顾客付款,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每一次与顾客的接触中有意识地磨练自己,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今天的每一次经验积累,都是为了明天更好的起点。

本讲总结

售后服务本身同时也是一种促销手段,通过售后服务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推销工作的效率与效益。掌握售后服务原则,并且在适当的时机向顾客致以感谢函,可以增加你与顾客之间的一种信赖的关系,有利于销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掌握售后服务的要点,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好售后服务,使售后服务成为再次销售的开端。

课程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销售市场上,精确掌握销售循环前、中、后的销售技巧与全方位的客户服务,是赢得最佳商机的关键。本课程由台湾著名行销大师刘敏兴主讲,从销售的基本理论方法、实战技巧到销售的十大步骤、销售人员的自我管理,为销售人员专业技能训练提供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如果你要掌握销售人员应具备的正确与基础的技巧,并吸收专家和成功者的经验与智慧,以资借鉴,减少自己摸索的时间、精力和犯错的机会,那就快走近我们的课程,唯有行动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篇: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河北经贸大学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一)当前农民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确实存在着大量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尤其是城乡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在这之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设》中,明确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

其实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主要是因为我国一直以来的发展战略造成的。所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实际差距的重要因素, 是新阶段农村反贫困的关键所在, 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路径依赖。长期以来, 在农村主要靠农民积累的公益金来解决某些公共服务事项, 这与城市形成极为明显的差距。由于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缺失, 农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公共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事实上, 公共服务因素在我国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中的比例已高达30%~40%。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70%, 但是国家80%的公共卫生资源投放在城市; 义务教育人口的 60%在农村, 却只有不到 25%的资源用在农村。从短期来看, 这使得农民“因病返贫”, 因教育落后返贫的问题比较普遍。从长期看,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匮乏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不仅会影响农民未来收入的提高, 还会形成许多经济社会问题。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和服务供给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局面有着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体制背景, 财政与金融资金难及农村地区是一个原因, 但农村综合改革滞后则是造成现状的主要体制性原因。进入新阶段, 随着农村潜在公共需求的逐步释放, 农村居民日益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适应这个变化, 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 已成为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任务。所以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应当抓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 变革农村的上层建筑, 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曾经设计了一份由四十二个问题构成的调查问卷,寄发给全国各地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政策研究机构,以期广泛收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成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 份,回收问卷216 份,有效问卷214 份。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当前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见下表。

当前农民最需要哪些基本公共服务

选 项 频数 所占比例(%) 基本医疗卫生 211 98.6 义务教育 199 93.0

1 / 11

河北经贸大学

选 项 频数 所占比例(%) 公共基础设施 194 90.7 最低生活保障 168 78.5 农技支持 135 63.1 就业服务 117 54.7 生态环境 101 47.2 社会治安 99 46.3 金融支持 97 45.3 文化事业 75 35.0 法律救助 73 34.1 信息支持 63 29.4 市场监管与服务 27 12.6 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的处理 24 11.2 其他 6 2.8

此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依次为基本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公共基础设施、最低生活保障、农技支持、就业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治安、金融支持。由此可见,在“三农”专家看来,民生类与生产类公共服务是当前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

学界和政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城乡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所以,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的改善,以及最近几年不断出台的多予少取惠农支农政策,在缩小城乡差距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其答案既是学界关注的问题,也是政策决策的迫切需要。对于这个问题,62.6%的专家认为,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基本公共服务,落实多予少取惠农支农政策,只是减缓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但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在继续;34.6%的专家认为作用不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没有什么改变;只有2.8%的专家认为作用很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所以笔者认为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农民最需要的这些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危害

公共服务在城乡方面的不均等,对我们社会的统一稳定有着很大的影响,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说,都是有着明显的负面效应的。下面分别对应上面的现状来分析一下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异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1.医疗差异会造成资源浪费和人民心理上的不公平感

由于医疗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千夫所指,在医疗方面的不均等状况并不为人们所重视。财政过多的将资金投入到城市里的大医院,不重视乡镇卫生院,使得卫生院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人们对卫生院的期望也不是太高,这就导致了大医院的资源紧张和小卫生院资源闲置共存的情况。这也就导致上面所提到的40%-60%的农民因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返贫。这种情况会使人们在潜意识里形成对社会公平的质疑,减少人们对社会的信任,这对于长久的社会稳定会产生不

2 / 11

河北经贸大学

利的影响。

2.义务教育差异导致城乡人民发展机会不平等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在义务教育公平化、均等化方面已有了不少进步,但正是如前文所述,差异的消除和形成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我们现在没有改变现状的政策作为支撑,那在义务教育方面的不均等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将产生比就业服务不均等更严重的后果。我们现在已经不再追求平均主义,不再要求结果平等,但我们应该提供的是机会的均等,义务教育正是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这种状况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较好的改善,那在市民和农民之间,将会产生一个人为的阶级鸿沟,这将使我们的农村弱势群体没有机会改变他们下一代的命运。

3.基础设施差异影响城乡间平等的发展机会

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主要是发展的环境条件问题,尤其是现在经济的发展要求有资金的支持,而资金在我国软环境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大多会流向基础设施好的地方。对于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没有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我国农村的发展就会跟城市的差距变大,跟随着的便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4.社保差异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的总体状况就是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虽然在近几年内,我们的社会保障有着巨大的发展,但是目前的这种社会保障局面,对于我国几亿农民来说,他们心中还是没有安全感,绝大部分的农民处于各种风险的包围之中。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情况下,这可能不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就是在凭着运气生活,灾害或者严重的疾病对于他们来说都将是致命性的,这种情况对于农民和我们的社会来说都将是高风险的。还有就是对于在外工作的农民兄弟来说,他们在城里干着最有风险的工作,却难以享受到跟他们在同一个城市的市民们的待遇,享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对于城市的稳定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都是不利的。

5.就业服务差异导致城乡生活机会不平等

就业服务方面的差异在于政策制定者有一个预先的假设前提:在农村的就是要种庄稼的,在城市里的就是要做工人的。这种就业服务方面的差异不利于社会的整合,会产生明显的地区“马太效应”,有着较高水平的城市里的市民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在农民的农民则由于条件不好而使发展前景越来越渺茫,这使得农民和市民之间在生活上存在着不平等的机会。现代社会国家的发展需要社会全体公民的整体和谐发展,这样的就业服务政策对我们国家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会产生阻滞的作用。

二、农民最关心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城乡差异的现状

3 / 11

河北经贸大学

(一)基本医疗卫生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2005年大众媒体报道的一个焦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失败使我国医疗卫生为全国人民所诟病,但在这种整体糟糕的情形之后仍存在着城乡差异。“据卫生部调查统计,医疗卫生资源约有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医院,用于农村卫生经费的比例,从1991年的20%降到2000年的10%,其中专项的农村卫生经费只有1.3%,农民人均卫生事业费只有12元,仅为城市人均值的28%。乡镇卫生院只有1/3正常运转。2004年每千人口医生数,农村只有0.85人,仅为城市2.32人的1/3。农村中还有10%的村没有医疗点,新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和医疗费水平均很低。在2004年底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副部长说,近年来中央财政支出中卫生支出仅占1.6%-1.7%,其中有70%的医疗费用于占30%的城镇人口。在农村约有40%-60%的人因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返贫,中西部地区因病无钱医疗而死亡的比例高达60%-80%。”

(二)义务教育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长期以来,国家在教育经费投向上的城镇偏好造成了农村教育供给不足和质量低下的状况,这就又分别造成了农村子女上学难和教育收益率低,降低了农民对教育的需求状况。由于城乡的教育管理体制、经费来源不同,致使教育方面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城镇都要优于农村。近年来,由于“三农”问题的严重,农村教育问题也日益引起国家的重视,但目前确实还存在着严重的教育方面的城乡差异。首先来看2001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城乡(城镇/农村)差别(倍数)统计,表现出来城乡投资的差距。

2001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城乡(城镇/农村)差别(倍数)统计表

教育总经费预算内经费教育总经费预算内经费

全 国1.86 1.93 1.71 1.68 河 南1.80 1.72 1.66 1.48 北 京1.54 1.62 1.14 1.21 湖 南1.45 1.60 1.47 1.44 上 海1.63 1.36 1.26 1.07 广 西1.67 1.52 1.54 1.24 广 东1.89 1.53 2.20 1.67 重 庆1.57 1.70 1.35 1.31 江 苏1.63 1.68 1.47 1.56 贵 州1.83 2.12 1.70 1.69 浙 江1.30 1.26 1.22 1.24 云 南1.44 1.49 1.16 1.29 山 东1.86 1.85 1.85 1.57 西 藏1.62 1.76 1.56 1.70 山 西1.19 1.49 1.13 1.17 宁 夏1.40 1.26 1.20 1.10 吉 林1.36 1.53 1.21 1.34 新 疆1.50 1.81 1.30 1.42

由上表可以看出来,城镇学校投资多,农村学校投资少,全国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小学的186倍,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是1.68倍。由于教育投资的差别,就会导致城乡教育的办学条件的差距。拿几个直辖市和全国水平以及临近北京和天津的相比,可以从中看出城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异。这就不仅是地区差异,也是城乡差异。“河北生均固定资产,小学只是北京的35.9%,天津的70.1%,初中只是北京的25.7%,天津的42.4%。河北的初中教师合格率、小学初中的生师比与北京、天津也有很大差距。”城乡教育方面差异的另一方面表现是农民工子女的

4 / 11

河北经贸大学

教育问题,这方面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可以从中央的有关文件中看出来。200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城市要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0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央发文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干预说明了这方面的问题的严重性。

(三)公共基础设施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就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异中的诸方面来看,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可以说是感观上最显著的了,城市中完善的供水供电供热设施,宽阔平整的道路,方便的交通条件,美丽的公园和设施完善的娱乐场所、公共图书馆、艺术表演场所,如此等等,都是乡村中不可奢望的。当然,城市同乡村的不同特征,我们不可能看到两者在上述服务上的完全平等,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农村部分地区最基本的农田水利建设落后。在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方面,也显示出了巨大的差距:2001年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城市市政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全年完成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352亿元,比上年增长24.4%,而同年,有89299.27万农业人口的18090个建制镇建设总额才3119.70亿元,而其中占12.32%的公共建筑建设投资387.74亿元,加上13.25%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413.26亿元总共才798.0亿元,这与人口仅占少数部分的地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形成强烈的对比。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分析,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的是向城市倾斜的财政政策,近年来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更是如此,这种政策对公共服务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但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更明显。

(四)社会保障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我们所说“社会保障”,一般都隐含着“城镇社会保障”的意思,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几个方面;对于农村来说,有独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差异也主要从这几方面来进行比较。据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当前,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大致建成,进入完善发展阶段,截至2004年全国城市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635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10584万人,医疗保险人数达12404万人,各大中小城市的最低保障制度、救济制度及各项优抚工作也都已建立完善和顺利开展。而与此相比,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仅包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合作医疗和农会合作医疗,并且参保水平相当低,“到2002年底,全国有31个省(区、市)1955县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保险工作,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5461.78万人。2002年,按照每人年均627元的贫困线标准,我国共有贫困人口2820万人,当年,我国农村传统的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总数2288.7万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81%„„农村的救济仍是以传统的救济方式为主。2002年接受社会救济的2288.6万人中,传统救济1880.8万人,占82.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占救济人数的比例仍然很小,只有407.8万人,占17.8%。”“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农村居民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医疗保障的人口占12.68%,其中享受部分公费医疗的人群只占1.16%,更多的是农民或集体承担缴费责任的商业性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而87%的农民是完全自费医疗。”

5 / 11

河北经贸大学

(五)就业服务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按照我们中国官方的标准,“就业”和前面所谈的“社会保障”一样,本身就包含着城乡差异的。在2000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中,作为分子的失业人员的条件之一是“有非农业”户口,作为分母之一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是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的。因此,国家“积极开展的‘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再就业援助活动”就成为仅对准城镇居民服务的政策。而由于农民身份的限制,他们要进入城镇国有、集体事业单位获得固定工作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农民进城只能在三资、私营企业的生产线上进行一般的生产作业,带着“农民工”这种奇怪尴尬的称谓,并经常遭遇欠薪事件。“截止2004年11月26日,全国共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318亿元,其中2003年当年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已清理162亿元,全国2003年底以前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171亿元,已累计偿付156亿元。”另外,农村“就业”服务还存在着缺乏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就业服务机构没有全面向乡镇和村庄延伸,大多数贫困地区没有规范的就业服务机构,没有经费保障,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没有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措施不完善,对职业培训机构投入不足,培训实用性不强,培训后就业率仍旧没有大的长进等。而与此相比,城市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体制则优越、完善得多。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

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在城乡中尤为明显, 这并不是一个暂时性的问题, 而是经过几十年形成的刚性的问题, 在这里既有政策和制度的原因, 也有社会结构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因素是促使现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所普遍存在的现象, 即在国民经济中, 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发展中, 农业还处在较落后的情况下, 超前进行工业化, 优先建设现代化部门。从我国情况看来, 虽然工业结构高度已经达到本世纪 7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是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大体与西方国家本世纪 20 年代的水平相近,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 而且, 与发达国家经济成长与社会发展相异的是,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中的“二元”的社会特征更为明显。由于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呈现较为明显的异质性, 从而形成两个不同质的利益群体。

(二)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一种根基于农村自然经济和家族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 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 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这种户籍制度, 一是限制农村农业户口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限制农民流入城市。其出发点是实行向城市工业化发展倾斜的政策, 完成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 二是对城镇非农业户口的人, 提供包括就业、粮油供应, 提供住房

6 / 11

河北经贸大学

和医疗、养老保险等待遇, 而农民就没有这些。形成了依附在两种户口上的权利差异, 造成了城乡居民户口的不同、权利不同的二元社会。由于户籍制度的屏障作用, 使得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在职业、经济、婚姻、政治参与和教育方面受到层层限制要, 仍然居于城市社会分层的最低层。

四、满足农民享受其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的建议

(一)科学界定各种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责任

公共服务是从提供公共物品提出的, 公共物品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在 1773 年提出的, 后由萨谬尔森 1954 年在他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归纳出公共物品在消费中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本质特征。1965 年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又提出了只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公用资源型和只有排他性而无竞争性的俱乐部型两类准公共物品的概念。为了叙述方便, 不加区别, 我们可以把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统称为公共产品。我国学者、国家行政学院马庆钰教授 2004 年在《关于“公共服务”的边界》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了具有生产弱竞争性和消费弱选择性的私人产品属于公共服务规制和监管的物品。这些研究为我们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和界定各种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责任奠定了理论基础。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区域范围内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或者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或服务。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主要由: 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或个人供给。

1. 纯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农村纯公共产品除国防、外交、社会治安与消防、法律与秩序、人权与产权、道德与民风育化、赌博与吸毒管教、宏观经济管理、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 包括艾滋病防治)、垃圾无害化处理( 包括废品回收)、环境保护这些传统意义上公共物品外; 还应包括大型水利工程、基层政府的管理、农业科学研究与推广、义务教育、灾害防治与救助( 包括难民安置)、社会救济( 包括收容所)、计划生育等。这些纯公共产品必须由中央政府来供给。

2. 科学理清两类准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1)只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公共资源型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像农村俱乐部( 健身房)、图书馆、文化娱乐设施、渡口码头、小型水库与公用池塘、公共牧场等。为了避免拥挤和过度消耗, 在发达地区农村可以实行保本收费管理, 但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则应采取地方政府投资建设村委会保本管理的模式。

(2) 有排他性而无竞争性的俱乐部型的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像中小水利工程、农村道路交通、农村公用电力设施、供排水服务、农民培训、职业介绍机构、合作医疗、水电供应、社会保险、科技推广、托儿所、农村养老院等。在发达地区农村可以实施村民共同分担的办法, 但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则应采取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和农民共同出资为辅, 共同保本管理的模式。

3. 关于生产弱竞争性与消费弱选择性私人物品的供给问题。这部分公共产品包括: 民航、邮政、电信、铁路运输系统、公路交通系统、集中供电、集中供热、生活燃料沼气改进、饮用水供应系统、广播电视系统等, 它们在消费上可以排他, 在生产上也可以有竞争,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网络性与规模性, 决定了他们生产的弱竞争性与消费弱选择性, 就它们的性质讲, 天生容易形成垄断, 政府就必须承担起规制与监管的责任。对于这部分物品原则上是拿钱买消费,用者付费, 但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则应区别情况分别对待, 如饮用水供应系

7 / 11

河北经贸大学

统、广播电视系统的建设则因其分别包含着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或道德与民风育化的重要作用, 应采取中央政府投资建设, 村民共同维护的模式; 再如生活燃料沼气改进, 因其包含着垃圾无害化处理、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应采取地方政府出资建设, 农民自行维护的模式。

(二)转移支付的重点应放在弥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上

提高基层政府可用财力。现行财力性转移支付中, 除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和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地方可自由支配外,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项目具有专门用途, 需要地方额外增加配套资金, 不能缓解基层政府可支配财力的不足, 直接影响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致使绝大部分限制开发区域的基层财政一直处于“吃饭财政”的尴尬境地。一些限制开发区域为了维持基层政权的运转, 往往挪用各种用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严重影响了限制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因此, 未来国家转移支付应加大对基层政府可用财力的转移支付力度, 保障基层政府具有实施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日常经费与运营费用充足。国家为中西部地区投资兴建了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等硬件设施之后, 往往没有相应的运营费用加以配套支持, 特别是人头费严重不足, 使得中西部功能区的基层教员、医务人员、文化工作者的工资报酬得不到保障,大量工作岗位无人承担, 公共设施资源闲置浪费。因此, 要保障中西部主体功能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需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运营经费特别是人头费的资助, 从而使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运营费缺口得到弥补, 保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三)明确政府的均等化财政支出的方向

笔者从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设计的那份由四十二个问题构成的调查问卷中还收集到了一些关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其他信息。

农村义务教育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选 项 频率 百分比(%)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稳定投入机制 185 88.5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135 64.6 确保教师工资,稳定教师队伍 126 60.3 巩固义务教育对象的入学率 52 24.9 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98 24.9 其他 9 4.3

从问卷调查中显示,对于农村义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为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稳定投入机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师工资,稳定教师队伍;巩固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和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这些信息清楚地告诉我们,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的重点应该集中于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稳定投入机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师工资,稳定

8 / 11

河北经贸大学

教师队伍;巩固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和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农民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最为迫切的需求

选 项 频数 百分比(%) 选 项 频数 百分比(%) 公共交通设施 189 90.9 环保基础设施 120 57.7 农田水利设施 188 90.4 文化体育设施 110 52.9 人畜饮水工程 179 86.1 其他 8 3.8 电力基础设施 143 68.8

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学者建议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切入点,这不仅能够改变农村面貌,而且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关于现阶段农民最迫切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专家们的意见比较一致,包括公共交通设施、农田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工程、电力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这些项目都应该成为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关注点。

政府农村生态环境服务的重点

选 项 频 数 百分比(%) 选 项 频 数 百分比(%) 村容村貌的整治 166 81.8 三废处理 148 72.9 空气污染的治理 110 54.2 其他 6 3.0 清洁能源的推广 150 73.9

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态保护方面,大多数专家认为,基层政府从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出发,应该重点抓好水土污染防治、村容村貌的整治、清洁能源的推广、三废处理四个方面的工作。而且财政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态保护方面的投入也理应集中于水土污染防治、村容村貌的整治、清洁能源的推广、三废处理四个方面。

对于目前农村医疗卫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72.7%的专家建议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比重;72.2%的专家建议在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的同时,改善卫生医疗机构硬件设施;67.0%的专家建议根据不同地区农民的支付能力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筹措机制;55.5%的专家建议加大医药市场不规范问题的整治;51.7%的专家建议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降低报销门槛费,简化报销手续。另外,43.1%的专家建议应重视“只保大病,忽视小病预防”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率的负面影响,还有 34.9%的专家建议以贫困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兴办乡村免费医院

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86.1%的专家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费短缺,保障和救助水平低;72.2%的专家认为覆盖面太小,救助水平过低;58.4%

9 / 11

河北经贸大学

的专家认为保障和救助对象的确定程序繁杂又缺乏可靠依据,随意性大;33.0%的专家认为保障水平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别太大。另外,从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和不同地区财力差距较大的现实出发,63.8%的专家建议应该确定全国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底线,根据不同地区的财力划分中央、省、县(市)的分担比例。23.8%的专家建议,在确定全国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底线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兜底。对于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立和管理中的作用,大多数专家认为政府当前面临三大任务,一是尽快把所有社保业务统一归并社保机构,实现资源共享,解决多头分管问题(80.8%);二是统一城乡社保立法,解决体制衔接问题(78.8%);三是强化政府责任,确保财政补贴和财政兜底问题(79.3%)。对于如何保护失地农民权益问题,专家意见存在较大分歧。46.9%的专家认为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最重要途径是把他们全部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38.8%的专家认为,只要解决了合理补偿问题,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和养老问题就可以自然解决,应相信农民利用土地收益的经济理性;而21.1%的专家认为,通过土地补偿和就业安置,能够解决大部分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和养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冲破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向城镇流动,形成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与城镇常住居民之间获得的就业服务差距仍然很大。从调查结果看,很多专家建议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服务:92.3%的专家建议强化劳动执法,保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90.3%的专家建议为农民提供符合他们就业方向的全免费的培训;75.4%的专家建议建立保障农民工与所在城镇的常住居民平等享受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73.4%的专家建议,在城乡“二元”体制彻底打破前,应为农民工提供全部免费的法律援助;43.0%的专家认为应当为农民工提供廉租住房。

根据这份问卷调查,我们应该还可以明确财政对基础医疗与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农民工就业服务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重点。

(四)建立财政监督机制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更新监督理念,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的指示精神,建立健全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者紧密衔接、相互制衡的财政监督体系,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保驾护航作用。切实保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是要以监督检查服务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积极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二是以监督检查服务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动态监控和调研分析,及时发现财政转移支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形成统

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

三是以监督检查服务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等方面财政投入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监督力度,确保各项惠民资金政策落到实处。同时,探索开展

10 / 11

河北经贸大学

绩效监督,推动加快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坚持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中,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提高财政监督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监督方式上,要注重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加强对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要综合运用检查、调查、审核、督促、反馈等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强化实时监控,提高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水平。在监督成效上,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成果利用协调机制,切实使财政监督做到有为、有位、有威,促进财政管理职能的落实。在监督基础工作上,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要求,做好财政监督制度建设、理论调研、信息宣传等基础工作。在监督资源建设上,要统筹兼顾财政、审计和其他政府部门的监督资源,适时调整和充实财政监督职责,注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部门职能的交叉重复,提高整体监督效能。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制度,建立有效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目前中央和地方的财力与支出责任不对称,直接影响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效率,也造成了城乡间公共服务职责和供给能力的差距。应该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分配格局,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和评估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形成科学的公共服务分工和问责机制。针对我国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实际情况,关键是要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责任和范围。国家应根据农村公共品的不同性质,建立和完善政府(中央、省、县、乡)、村集体和农民三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并按照受益原则合理划分各自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职责范围,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制度,根据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优先顺序,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投入决策机制。要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和效果跟踪反馈制度,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和评估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形成科学的公共服务分工和问责机制,规范问责操作程序。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来规范地方基层政府的决策行为,加强对公共服务决策活动的监督,完善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完善村情民意沟通渠道,建立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扩大农民在公共服务问责制度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保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科学合理。

翟子斌

11月28日

11 / 11

第三篇: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概况

[摘要]文章介绍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提出“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谐文化

[作者简介]黄燕熙,广西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G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1)02-0082-0004

近年来,为了加快广西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作出建设文化先进省区的决策,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了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注重抓热点、攻难点、出亮点,通过纵向联动、横向互动,大力实施“共享工程”、“知识工程”、“边疆文化长廊”、“文化先进县”、“文化致富工程”、“和谐文化在基层”等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特色鲜明、生机勃勃,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打造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一)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络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重点放在基层,对共享工程县、乡、村三级基层服务点重新布局,实行规范化建设:县级支中心按照68万元标准配置,乡镇基层点随着国家乡镇文化站建设统筹安排,村级基层点随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层点建设同步推进。至2010年,基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100%覆盖县、乡、村,打造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至今,中央和广西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8722.6万元,新建109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按照每站5万元的标准为1016个面积达标的乡镇文化站配备共享工程电脑设备。

(二)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

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投入力度最大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资金39.4亿元,按照填平补齐、改扩建为主的原则,新建和扩建2.67万个规模不低于300m2的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根据国家统筹安排,广西在“十一五”期间新建514个面积不低于350m2的文化站,其中国家级贫困县155个,非国家级贫困县359个,每个文化站按照32万元标准建设。为了改善乡镇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完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能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及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按照每站10万元的标准,为乡镇文化站配备共享工程电脑设备和群众文化活动必需的各种设备。至2010年,广西得到中央、自治区两级财政补助资金1016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8128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2032万元),为1016个面积达标的乡镇文化站购置共享工程电脑设备和群众文化活动的音响、乐器、活动器材等,极大地改善了广西乡镇文化站设施简陋、设备缺乏的状况。

(三)与全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

根据国家统筹安排,共享工程村级基层点随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层点建设同步推进。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积极与自治区农村党员现代干部远程教育办公室合作,参与调查研究、模式选择、编制方案、资源建设等工作。同时投入人力、财力,参与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的工作,先后参与制作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部乡土”、“百村百品”、“百名新型农民”等三个“百部系列”电视片和一大批深受农村党员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平台,为自治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提供大量数字资源。同时,经过积极争取,至2010年文化部下达广西14353个村级服务点设备完善经费5524万元,用于为各基层服务点配备投影仪、数字播放器等设备。

二、优化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流向日益合理

让公共文化资源在整个社会合理流动,使人民大众都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不断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几项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作,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以及农村基层合理流动。

(一)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富工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模式

主要内容是创建和培育以下五种典型模式: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品牌,推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文化项目带动型“阳朔模式”;以绣球和壮锦等民族文化产品为依托,使之项目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民族生态文化型“靖西模式”;以各级图书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渠道,帮助农民增长科学技能的文化知识致富型“横县模式”;以发展民族民俗娱乐文化为特色,开发生态旅游建设富裕家园的休闲文化旅游型“恭城模式”;以农民自办文化为切入点,实施科技引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文化型“北流模式”。工程的实施,对充分发挥当地文化资源的作用,有效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改善当地的生态、文化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柳州市将工程的实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机结合起来。2007年将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村选定为柳州市开展“文化致富工程”的试点之一。之后在条件较好的雨卜村东兴屯建立了苗族坡会传承点,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资源,重点开发苗族民间传承手工技艺如编织、蜡染、百鸟衣等项目,苗族坡会展示如芦笙、斗马、民俗等内容,既强化了苗族传统文化内涵,又丰富了旅游内容,实现了民族文化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二)实施“送书下乡”工程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看书难的问题

送书下乡工程是为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一项长效惠民工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购书经费,由设在国家图书馆的图书配送中心集中采购一批农村实用图书,配送到贫困地区的县图书馆、乡镇和村图书室,逐步解决基层图书馆(室)图书缺乏、新书数量少、农民看书难的问题。同时,自治区财政每年下达2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补助拉动的方式为部分乡镇、村图书馆(室)配送图书。从2006年开始,我们结合实际,根据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部署,调整了送书下乡的方向,将文化部配送的图书有计划的送到更多的贫困县、乡镇、村以及边境地区的图书馆、图书室,加大送书下乡的覆盖面,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县、乡图书馆的藏书,把广大农民急需的科学文化知识送到家门口,对农民学科技、用科学致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以贴切实惠的文化服务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从2004年起,每年坚持实施自治区级“农村小康文化示范户”评选工作,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带头作用。我们每年都组织举办各类农村文化能人骨干培训班,指导各县、乡镇文化馆、站举办各种针对农村群众的文艺培训班、科普知识讲座,指导各级图书馆坚持开展各种农民读书活动,帮助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培植、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利用重大节庆和民间传统节日,积极指导或者组织策划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村文化常办常新。同时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每年开展全区“村屯优秀文艺队”评比工作,扶持和鼓励农村业余文艺团体健康发展。这些农村群众业余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农村基层一线,他们通过自创、自编、自导、自演,利用节假日或农村庙会演出,平时的闲暇时间或农闲季节,在广场、社区、村头适时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推动着广西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此外,在各级政府扶持、文化部门指导、社会各界支持的创新服务和典型示范引领下,广西农村出现了农民互相帮扶自办文化群体性兴起的强劲发展势头。来宾市政府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当地农民群众和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调整思路,提前规划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于2008年11月正式启动实施 “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科技文化卫生综合活动室,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的目标,做到农民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求乐、求知、求技”的迫切需求,达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健康丰富、农民群众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的目标。来宾市领导亲自率队,到国家有关部委申请项目资金,邀集来宾籍成功人士会商恳谈,向广大农村的经济能人发出了动员。“三求”工程建设激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到2010年10月止,来宾市计划建设“三求”工程项目724个,计划总投资37229.71万元,地方配套到位8221.84万元,累计完成投资额14607.71万元。已竣工篮球场856个,戏台754个,综合楼209栋。已组建文艺队1155支,篮球队850支。2011年来宾市计划完成138个综合楼建设,最终实现村村建有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的目标。

(四)开展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大行动

以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牵头,组织音乐、舞蹈、戏剧、小品、美术、戏剧、摄影等领域的专家系统培训各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作为各县文化馆培训的辅导老师。逐步形成省级培训市级,市级培训县级,县级培训乡镇,乡镇培训村屯的培训网络。2010年,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全区60名群众艺术馆专业人员、500名县文化馆专业人员、600名文化站长、600名分管文化的副乡镇长、250名村级两委干部和优秀村屯文艺队骨干得到系统培训。学员们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技能,开阔了眼界,明确了目前全区及全国农村文化工作的形势和任务。2011年将继续开展培训大行动,开展对文化馆长、文化馆部分专业人员、部分文化站长的专业培训,努力培训一支基层文化队伍。

(五)开展“和谐文化在基层”、“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

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文化”的精神,遵照国务院提出的“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要求,组织开展以“和谐文化在基层”为主题的“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引导、辅导各乡村、各社区农村文化活动队利用自己的场地及文化广场自行组织各种文化演示的“周周演”活动。

一年来,各市、县文化局充分利用 “三八节”、“五一节、”、“七一节”、“十一节”等节假日开展群众文艺活动,组织文艺演出“季季赛”。政府及各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经费投入上给予适当补助,文化部门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广西全区5553个业余文艺队参加演出和演练,演出64000场次,演职员达到10万人次,观众达到1600多万人。吸引了各层面的群众参与到“千团万场”活动中来,有城镇居民、有学校师生、有农村妇女、有个体老板、有农民工。精彩的文化活动每周都会吸引数千人,甚至数万人参与。这种不是一场、一时、一周,是长期的,持久的,日复一日的活动,其宣传产生的效果和作用是巨大的,也是非常惊人的。它为提升各县、区全民的整体道德素质,思想觉悟产生深远影响。2010 年底,各市根据各县“月月比”、“季季赛”情况,向自治区推荐优秀业余文化活动团体,经各市评选、推荐,广西区文化厅对南宁市西乡塘区万秀村文艺队等338支“优秀村屯文艺队”、杨兰兰等321名“优秀文艺骨干”、李小春等137名“优秀辅导员”给予表彰。通过授匾、以奖代拨等形式鼓励各个业余文化活动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农村和社区的文化生活,掀起广西群众文化活动新高潮。

(六)实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建设5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是2010年自治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自治区文化厅和体育局为牵头单位。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内容包括“五个一”,即一个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栋公共服务综合楼(包括多功能活动室、农家书屋、人口计生服务室、卫生室等),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后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卫生保健、计生咨询、体育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平台。3月份,各市人民政府与自治区政府签订完成任务责任书; 5月底各市确定建设点名单后,自治区文化厅汇总上报自治区政府; 6月13日财政厅下拨补助经费0.8亿元;8月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建立自治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工程建设厅际联席会议制度;8月23日,成立自治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广西文化厅;10月25日广西文化厅组织召开自治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厅际联席会议;10月底11月初,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组成6个督查组在分赴14个市45个县100多个建设点,采取实地考察、查阅台账、会议汇报的方式进行督查;12月6日,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召集召开厅际联席会议,决定将广西卫生厅列入2011年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牵头单位,提出进一步整合卫生室、农家书屋、计生、体育等部门的资金和资源要求;12月24日,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工作会议,总结当年的工作情况,部署收尾工作和2011年的工作。

截至12月底,2010年全区500个建设点有497个100%完成建设任务。其中13个市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全区共组建篮球队655支,文艺队545支。北海市还在元旦期间,组织村民在建好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开展篮球、气排球、乒乓球和群众文艺演出活动。竣工后的村级服务中心成为村民喜迎新年的舞台。

三、“十二五”期间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本思路

以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的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构建适用、便捷、高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精神,切实做好免费开放工作。研究制定广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经费使用范围。到2011年底,实现广西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到2012年底,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

2.充分利用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乡镇和村级基层服务点,进行网络知识推广和技术培训。2010年,基本实现县县建有支中心,乡乡建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为了保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能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做好实行免费开放工作。

3.加强村级服务中心建设,切实保障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自治区政府进行村级服务中心建设的部署,整合优化配置资源,以村级篮球场和戏台建设为突破口,继续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建设规律和方法,探索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确保农村居民享有便利、规范的公共服务。

4.建立人才培训机制,逐步形成省级培训市级,市级培训县级,县级培训乡镇,乡镇培训村屯的培训网络,并使之常态化。以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牵头,组织音乐、舞蹈、戏剧、小品、美术、戏剧、摄影等领域的专家系统培训各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作为各县文化馆培训的辅导老师。市级辅导老师培训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县级辅导老师培训辅导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和村屯文化骨干。

5.积极培育和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十二五”期间文化部、财政部将共同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以达到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的目的。文化厅将与财政厅密切配合,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积极培育示范区(项目),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第四篇: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提高政府保障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第一节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管理权限,健全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图表:专栏17 “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重点新华社发 第二节 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第一节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完善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场地安排等鼓励自主创业政策,促进各类群体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援助政策,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开展对外劳务合作。

第二节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信息全国联网,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鼓励企业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加强创业培训,将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人员纳入培训范围。完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健全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开展就业需求预测。

第三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不断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全面推进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规范劳务派遣用工。改善劳动条件,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第一节深化工资制度改革

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加强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缩小行业间工资水平差距。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

第二节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制度

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出让制度,建立国有土地、海域、森林、矿产等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提高上交比例,统一纳入公共财政。完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保障技术成果在收入分配中的应得份额。建立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严格控制职务消费。

第三节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

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税基和税率结构,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逐步建立健全财产税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较大幅度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

第四节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清理规范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外收入、非货币性福利等。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清理规范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加快收入信息监测系统建设。建立收入分配统筹协调机制。

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一节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切实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继续通过划拨国有资产、扩大彩票发行等渠道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

第二节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分类施保,实现应保尽保。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强城乡低保与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扶贫开发等政策的衔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完善临时救助制度,保障低保边缘群体的基本生活。

第三节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坚持家庭、社区和福利机构相结合,逐步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加强残疾人、孤儿福利服务。加强优抚安置工作。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积极培育慈善组织,落实并完善公益性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第一节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积极预防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逐步建立农村医疗急救网络。普及健康教育,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孕产妇死亡率降到22/10万,婴儿死亡率降到12‰。

第二节 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达到2人。加快推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格局。完善区域卫生规划,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第三节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及保障水平并缩小差距。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全面推进门诊统筹。做好各项制度间的衔接,整合经办资源,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结算。全面推进基本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改革付费方式。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第四节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现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建立基本药物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基本药物实际报销水平。加强药品生产管理,整顿药品流通秩序,规范药品集中采购和医疗机构合理用药。

第五节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以病人为中心大力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改善医患关系,方便群众就医。推进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注重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第六节 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重视民族医药发展。发展中医药教育,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质量认证和标准建设。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

图表:专栏18 医疗卫生重点工程新华社发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

第一节 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立足保障基本需求、引导合理消费,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对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廉租住房制度。对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中高收入家庭,实行租赁与购买商品住房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健全经济、适用、环保和节约资源的住房标准体系,倡导符合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

第二节 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

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多渠道筹集廉租房房源,完善租赁补贴制度。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住房公积金贷款、银行贷款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监管程序,严格规范准入、退出管理和租费标准。

第三节 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

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和问责机制,把保障基本住房、稳定房价和加强市场监管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级人民政府负直接责任。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增加住房用地供应总量,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有效扩大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健全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合理引导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快制定基本住房保障法,修订完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强管理和扩大覆盖范围。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信息发布制度。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一节 加强计划生育服务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完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体系,提高家庭发展能力。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少生快富”工程奖励金和特别扶助金的标准,扩大范围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继续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服务范围。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力度,做好健康教育、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筛查、营养素补充等服务工作,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农村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第二节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妇女发展纲要,全面开发妇女人力资源,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就业创业,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能力。加强妇女劳动保护、社会福利、卫生保健、扶贫减贫及法律援助等工作,完善性别统计制度,改善妇女发展环境。严厉打击暴力侵害妇女、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节 保障儿童优先发展

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实施儿童发展纲要,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改善儿童成长环境,提升儿童福利水平,消除对女童的歧视,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婴幼儿早期启蒙教育和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孤残儿童、艾滋病孤儿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等问题。严厉打击拐卖儿童、弃婴等违法犯罪行为。

第四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事业和产业,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拓展养老服务领域,实现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辅具配置、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援助等方面延伸。增加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第五节 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

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为残疾人生活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实施重点康复和托养工程、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和“阳光家园”计划,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大力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推进无障碍建设。制定和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图表:专栏19 改善民生行动计划新华社发

第五篇:2010年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方案

一、试点目标

积极探索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模式,完善建设标准,积累项目组织和实施管理经验。创新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机制,大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服务标准和管理、监督体系。加快编制和实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研究试点养老服务业扶持政策,进而推动发展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地方为主、分级负责。地方承担自己要建设任务,探索可行的建设方式和运行模式,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保障试点项目发挥作用、持续运营,并及时总结和报告试点经验。中央统筹试点建设工作,以补助投资形式支持试点项目建设,负责项目的监督和检查。

(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试点地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制度建设、统筹规划、资金投入、服务监管等方面认真履行职责,确保试点任务顺利完成。既要充分利用现有各类社会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又要根据实际需要,适量新建,以利于运行模式的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打破行业界限,共同建设和运行养老服务设施。

(三)创新机制,保障运营。探索分类管理方法,选择不同区域、相关部门和行业、各种建设方式、多种运营模式进行试点,尽可能覆盖各种类型。要认真研究和配套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重点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建设运营模式,搞活经营机制,避免政府包办,确保健康发展,持续运营。

(四)明晰产权、规范建设。所有新建、改扩建项目,均需满足《物权法》要求,明确产权性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基本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和《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

三、试点内容

(一)服务对象。试点项目应面向所有老年群体,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护理康复、情感关怀、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服务。在床位有限的情况下,重点保障优抚对象、城市“三无”老年人、农村五保老年人和中低收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需求。

(二)建设内容。试点项目应涵盖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设施。机构类型以综合福利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公寓等为重点,兼具培训和示范功能。社区类型以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乡镇中心敬老院为重点,提供养护、照料等综合性服务,探索建设公益性的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中心。

(三)建设方式。包括整体新建,利用现有设施改建和扩建,在缺乏建设用地和公共设施的社区适当购置改造。设施的建设水平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充分考虑未来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

(四)运营模式。2010年中央补助试点项目必须坚持公益性质,鼓励通过招标方式选择非营利机构负责运营。试点地区在工作过程中,要尽可能实现管办分离。探索和完善以政府购买方式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对公办和民办非营利养老服务机构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确保规范进行。

四、项目遴选

(一)试点范围

1、在区域选择上,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覆盖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但不在全省铺开,不按地区平均分配标准。

2、在城乡分布上,应统筹考虑城乡不同的服务需求,结合城镇化发展布局试点项目。

3、在工作基础上,应优先考虑有配套能力,积极性高,执行能力强的地区。

(二)中央补助投资优先安排以下类型的项目建设:

1、以长期护理床位为主要建设内容;

2、跨行业对医院、学校、企业以及各类公办培训中心、活动中心等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盘活存量资产;

3、对机构类项目,明确采取公开招标形式选择非营利机构运营,或在创新运营模式等方面有典型经验;

4、对社区类项目,探索建立公益性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中心,鼓励发展新型社区养老服务业态和组织形式;

5、公办机构探索改革运营机制、努力实现管办分离。

申请优先安排的上述类型项目需单独提交说明,供遴选项目参考。

五、资金安排

中央投资补助试点项目建设。原则上,暂以床均建筑面积35~50平方米为基准,参考当地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造价,根据项目的实际

情况予以适当补助。总体上,中央补助东部地区投资部超过总投资的30%,中部地区不超过50%、西部地区不超过70%。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投资力度,调动社会力量,安排更多投资。

六、工作安排和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地成立由发展改革、民政部门(含老龄)牵头、有关方面参加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专门人员,明确责任分工,协同工作,并共同遴选项目,提出建议方案,按基建程序审批后,上报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由两部委共同审核后,由国家发改委下达中央补助投资。

2、研究标准和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各试点省份民政部门牵头,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配合,继续开展本地区的养老设施建设标准、老年护理服务标准、入住老人甄别标准、机构运行管理制度研究,并分别形成建议方案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民政部,供制定国家标准和指导意见参考。此外,各地还应认真总结不同类型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及时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民政部。

3、出台配套政策。试点项目所在地,可结合当地情况出台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运营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由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加强管理和督察,跟踪项目实施情况,按要求提交试点项目实施进度报告和最总总结报告。

4、及时总结经验。各地要同步开展制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出现的问题,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搅拌站实验室部门职责下一篇:会展业与酒店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