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探究

2023-05-07

第一篇: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探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现今美术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存在一些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的综合性与多样性不足。

(2)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

(3)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述三个方面虽然表现不同,其实根源只有一个,即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正是由于这样,我们的视野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才过多地关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才不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美术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大胆开拓教学活动,变革教学方法,实现美术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寻求优化美术教学的真正出路。

一、 创设情境,激发美术创作的热情

所谓情境,即情形、景象、境地的组合。课堂的情境包括课堂的场境和学习的氛围。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反映儿童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场景以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的动力支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内驱力,

创设情景教学法首先要设置情境。根据教学目标,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幻灯或绘画再现,音乐渲染、游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的特定氛围,以激起学生的创作兴趣、热情。其次要让学生体验情境,通过参与各种游戏、表演、唱歌、听音乐、谈话、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主动积极地从事创作活动。

二、在探究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

“美术创作”教学指在美术领域内“运用材料、技法、过程、要素和分析来制作视觉艺术作品”的行为,是与复制、临摹相对的,它不同于诸如美术技能、理论和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更不用于其他学科。《课标》这样写道:“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儿童在学校的学习固然包括学习现成的书本知识,但更主要的是自己进行研究发现。因此,我认为儿童美术创作教学迫切需要引进探究式学习方式,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艺术效果。美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不可能由老师教出来,而只能由学生自主探究来进行。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方式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特点。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自主、民主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式学习的最佳情境。教师巧妙地“引”,学生主动地“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和谐的教育气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发展。此时此刻,学生处于—种放松状态,思维极其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分参与了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只是的迷宫,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合适的答案。

三、在合作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达成教学目标。合作学习在教育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的美国,结果发现,合作学习不但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而且对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美术课程标准》中这样要求“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体验、观察、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美术课程改革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美术创作活动提倡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点难度,问题应用一定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作性。第二,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第三,每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保证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基础。第

四、注意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评价,使小组间通过竞争共同得到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群体分享成功的快乐。第

五、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超越性是保证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关键。

合作学习需要改变传统的整齐、标准化课堂教学模式,建立美术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表现风格多样的教学景观。座位排放是合作学习的教室物理环境,教师可根据各种美术创作活动的需要来合理设置座位。积极的相互依赖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差异,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合作群体,在生生互动中进行“帮扶”学习、互帮互学。合理的合作环境的营造,能使合作学习运作更加流畅、和谐、默契,合作的成果也会因此而水涨船高。

我在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经常采用四人一组的方式,即以上下两桌为单位,只要上桌的两位同学向后一转,即可运作,即节约时间,又方便灵活,还可以使每一位组员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例如:我在上一年级《奇妙的撕纸添画》时,把上下两桌合为一组,推选出一位小组长。发给每组一张白纸:让孩子们把彩色纸随意撕后贴在白纸上,然后进行添画创作。并且告诉他们:每一张作品都应该有一个小故事。于是孩子们开始了分工合作,一边创作一边编故事,他们有的创作了《快乐的好朋友》,有的创作了《森林里真热闹》,有的创作了《有趣的海底世界》„„最后,让组长把自己组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把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任务,并且每一个任务都服从于小组即定的目标。个体与共同体的一致努力,让每个孩子都分享到了个人与集体成功的快乐。

总之,创作中的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敢于创新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健康心理得以发展;学生增强了交往,掌握了初步的社交能力;有效地激活了师生的创作激情,形成了愉快教学的良好氛围。

四、整合生活经验进行美术教学

对学生而言,未知的领域是无限广阔的。当学生对美术创作有了探索的欲望和探究的能力时,仅靠课内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此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生活中。

五、给予积极的鼓励性评价促成可持续发展

作为美术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极其兴奋地把作品拿到你的面前,眉飞色舞地向你讲解他的创意。他们的意图并不是让你指正缺点,而是希望听到你的表扬和肯定。因此,教师对儿童创作进行评价的,要顺应儿童的思维,尊重儿童的想法。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你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评价时否定学生的作品,最容易使学生失去这种力量。评价作品时要以表扬为主,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以肯定和鼓励:“你真棒!”“颜色真漂亮!”“你这个想法真有创意。”“你观察得很仔细。”“你画的人很夸张传神。”„„使学生获得喜悦和满足。这种喜悦和满足会进一步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自信心也会随之产生。

第二篇:论文《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探究》

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探究

清源镇中心校六合小学

农村虽然有不少学生拥有美术天赋,但往往因为所在学校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而得不到正常的美术教育,一些农村薄弱小学的美术课堂成了名副其实的摆设课。但农村的孩子渴望美术老师!其实喜欢美术的农村孩子很多,但是很多的农村学校连一位专业的美术老师也没有。为此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这样:

一、我们要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美术教育工作,就应该因地制宜地利用农村的优势(处处发现资源美:山水田园,小桥流水人家,田野绿色蔬菜)开展美术教学。认识到提高农村学校美术教学有效性,美术教师做个有“心”人很重要。留心、细心,处处发现资源美;关心、耐心,提供学具助发展;恒心与爱心,教学协作勤指导。不但提高了美术教学的实效性,还使农村儿童参与到美术实践,获得一定的美术素养,促进农村美术教育发展。我校就地取材上好农村小学美术课 :

1. 树叶贴画造型教学。农村学生出门见山河,抬头见树木。各种各样的树叶是贴画教学的好材料。树叶千姿百态,与很多物体的形状相似,用树叶来贴画各种物体,既经济实惠,又能提高孩子的绘画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美术课前可引导学生按要求采集各种形状、颜色的树叶,放在旧书里面压平,阴干备用。上美术课时先让学生备好剪刀、胶水等,然后指导学生在图画纸上勾画草图,再选用合适的树叶修剪后组合拼摆后粘贴成画。

2. 麦秆造型教学。春天,金黄的小麦丰收了。农村学生总喜欢玩,他们把麦秆当吹管,吹出各种悠扬动听的乐曲,模仿自然界各种动物的叫声。其实,美术课还可进一步激发学生这种兴趣。教师可预先安排学生每人带一小把麦秆。在美术课上先让他们修剪整齐,然后像树叶贴画那样指导学生拼、摆、贴,连成各种图案。

3. 布贴造型教学。布贴画是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艺术,它源于历史悠久、应用极广的民间刺绣的贴补工艺。而作为画的一种独立表现形式,它又给人一种崭新的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布的花样日益繁多。为此,布贴艺术造型教学,也是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的好方法。可利用不同颜色、不同花纹的布角废料,剪贴成不同题材的布贴装饰画。不仅丰富了美术课程资源,而且可以让学生用布贴画扮亮教室、居所。

4. 刨花贴造型教学。农村家庭制作家具后会有很多的刨花,我们可以收集起来贴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先选长条平整的刨花在温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擦干、着色并压平,接着构图(想好你要贴一幅什么图画),最后剪刨花并粘贴。若能用精美的画框装裱起来,效果更佳。

此外,黄豆、蔬果、粮食、石子、玉米秸、树皮、树根、吹塑纸、瓷砖、易拉罐等都是绝好的美术资源,在学生灵巧的手中都可以变成一幅漂亮的画或者是另一个有用的东西。“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一位美术教师都应做个有心人,善于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去粗取精,提炼适合于学生的美术资源,潜移默化地培养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课程资源在农村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潜力,只要我们师生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就会发现身边的美术课程资源真是享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 要当好农村美术老师,就要做到让农村孩子和家长们“走出农村”了解日新月异的当前发展形势,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人类的进化也越来越完善,对人才素质和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孩子,对美术没有任何概念、兴趣,首先要激发这些孩子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特有的魅力(作为美术老师衣着要比较前沿、整洁,发型美丽、大方,从视觉上冲击和感染学生,让学生认为学过美术的就是品位高;向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得意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们有要是我也能画出这样的画儿就好了的感叹,并及时予以鼓励),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在实际训练中,组织不同的学生练习不同难度的绘画部分,以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因材施教。

三、我们正确看待先进的设施设备先进的设备为美术教学带来了便利,实物投影仪可以放大所需的图片,多功能设备可以制作视听效果极佳的画面。因此当我们的农村教师看完城里教师运用先进设备上的一节节精美的美术课后,误认为农村美术教学与城市美术教学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此。农村孩子没有城市孩子会画的原因之一也在于此。不得不承认先进的教学设备促进和改善了我们的教学。但先进的教学设备毕竟是为教学服务的。没有这些设备是否就会影响教学呢?我想不会。凡高、毕加索、达•芬奇难道是先进的教学设备教育的结果吗?不是。其实要教好学生,无论是农村的学生还是城市的学生,关键在于我们美术教师。我们美术教师要懂得美术教育,要知道怎样帮助学生懂得美,表现美。

任何一个农村美术教师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不能因为学校不重视美术,学校缺乏应有的设施设备而自己忽视美术教学,甚至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合理的借口。我们应该利用农村当地的资源,因地制宜的寻找素材,自制教具教好美术。就像有的学校利用当地黄土,引导学生进行泥塑,并组织美术教师进行泥塑教学观摩。现在的农村虽然没有城市发达,但他们也是家家户户有电视,那些精美的画面,学生电视上见得多了。现在的交通如此发达,学生进城领略城市的风光与繁华也不是什么难事。而且,对于美术教师来说,教学设备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已,重要的还是要切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寻找到他们的能力能够承受的教学方法。

总之,每一名农村美术教师,都要尽心尽力地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美,把美传播到每个学生的心里,传播到农村的每个角落。改变农村美术教学是每个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第三篇:中小学美术学科自主探究教学的研究

周锐

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知识爆炸性的加速发展,已使我们无法预计今天的学生在他一生中将会从事何种职业、需要什么知识、将会遇到什么困难,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所应做的是让学生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和主体。教学中的任何活动、教师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为了让学生具有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使之具有终生学习、创造的本领,去参与明日世界的竞争与挑战,接受未来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针对上述教育背景, 我在美术课堂上也根据“先学后教六步教学” 课堂模式进行了各种尝试教学,让学生自我激发内部的学习动机,自主地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下面就六步教学法的第二步“自主探究”展开研究讨论。如何更好地实施“自主探究”教学呢?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 以类似研究的手段去实验,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应用各种材料,经整理分析后解决问题,借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初步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那么,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作为以培养美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素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首先应根据教材内容,依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和好胜的心理特征,捕捉学生兴趣的激情点,然后再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与之相适应的艺术教学氛围,以趣激情,以趣生情。例如:我在教学国画《梅花》时,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梅花在冬天有傲然挺立迎风雪的画面,让学生去感受:这样冷的天气,百花凋谢,万木枯萎,唯有梅花迎风绽放,越冷开得越鲜艳。你看了会怎样想?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感受。紧接着播放歌曲《红梅赞》,让学生从视觉到听觉多方面去想象,了解梅花的性格特征,并联想革命先烈大无谓的精神。并提问:“你们在绘画过程中应怎样去体现梅花的精神?”就在这样一步一步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主动画出了心中的梅花。每次我看到这些有灵气、有思想的画面,便仿佛看到了学生们一颗颗积极向上的心。

二、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认知活动和创造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教学任务。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精髓。然而,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由于观点障碍、信息障碍、教师权威障碍、教学方法障碍、技能障碍等,造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不强。针对这种无问题意识的状态,怎样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创设问题情境。在美术教学中,由于受教师、学生和教学设施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让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主动发现、提出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它需要美术教师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到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首先,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探究学习的问题,学生根据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有高度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而且,只要学生真正地卷入了探究美术知识、技能的过程,就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其次,集中筛

选和引导优化学生从问题情境中生发的问题, 由此明确后续探究的目标和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引导学生联系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以及生活经验, 自行提出问题,并引发他们对所收集的信息材料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增强对视觉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授之以“渔”,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现代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品质, 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获取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积极教给学生学会提问的技能, 引导学生学会从相关事物中找差异性、不相关事物中找相关性。 比如,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问、在饱含丰富智力因素与思想教育因素的知识处设问、在同伴认识矛盾的焦点处设问、在美术技巧的运用上设问等等

3、多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对学生提问或回答持有正确的态度,让学生尝到探究的成果,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愉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才能引发学生求知、探究、创作的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

实际上,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整个地就是由问题引导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始终, 自然地进行。它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灵活地设计和取舍,使探究性学习获得实效。

三、关注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关键。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在有效的活动设计中,作为组织、参考、指导和伙伴关系的美术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关注学生美术学习探究过程。

1、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在全县中小学,我们推行美术“学案导学”学习方式的整体研究,旨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即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把学生推向探究知识的前台。在美术课堂上,从探究问题的提出、学习伙伴的选择,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学生在学习和探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对于能力重于知识的现代社会来说,意义是深远的。

2、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在课堂上,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美术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提供最适宜的创造活动环境,让学生自由奔放和新颖地想像,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自由地呼吸, 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表现活动自由的美术教学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和技术方法,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创造的能力,由学会到会学,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给孩子们一个空间、一个时间,让他们有活力去表现、去创作。在美术创作方面,主要有命题创作、无命题创作两种方式。教学中应注意不拘一格,不搞统一模式,同时注意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一题多画”、“一画多变”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从联想中求异、从观察中求异,不仅要学会,还要懂得怎样去学的道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美术教学过程是感受美、理解美、创作美的综合过程,提供一种创造的气氛和情境,美术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学生才能“自由地呼吸”,实现大胆而个性化的学习。让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发现美、从集体合作中表现美、从探究教学中体现美吧!

第四篇:小学美术装饰性线描绘画有效教学的探究

研究方案

众兴实验小学:杨翠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多年来我一直担任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和高年级的兴趣小组教学,我最大的感受是:低年级的同学思维开阔,用线着色大胆夸张,他们的想象力让你惊讶,画出来的作品极有趣味,发现原来人的绘画才能可以是与生俱来的。我所带兴趣小组的教学内容是线描,学生的线描绘画作业让我有些遗憾,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短短三四年的时间,是什么让他们不敢画,是谁禁锢了他们的想象,最终不愿拿起画笔倾吐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情绪。儿童绘画热情消退的原因在哪里?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我研读了大量资料,得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有来自教师教学方法上的不合理,教学形式不科学,针对此 ,我决定着手研究小学中高年级兴趣教学里的装饰性线描绘画教学,探索开展线描画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找到一套高效、实用、操作性强的装饰性线描绘画的有效教学形式,帮助孩子找回绘画的自信,保持对绘画的兴趣。

(二)根本的原因则是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与绘画技能的滞后产生的不协调,这一矛盾导致了儿童“绘画困难期”的形成。有效的技能训练,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合理科学的内容深度可以帮助学生度过“绘画困难期”,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综上述原因,于是我提出了“小学美术装饰性线描画教有效教学的探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线描绘画有效教学的研究,可以增强学生对线造型观念的进一步理解认识,还可以培养用线造型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物体的空间,体感,质感等也有一定认识上的帮助。是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指导、提升学生美学修养;是开拓儿童的视野,是加深他们对客观事实的感知力,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作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本课题理论基础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及《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 2.儿童绘画心理学理论:儿童的绘画发展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

(一)涂鸦期(1—3岁) 这一阶段儿童涂鸦只是一种动作协调性的反应,没有语言方面的意义可言。

(二)象征期 (4—9岁) 在象征期,孩子具有了绘画的构思,有了绘画的目的。构图也由零乱走向了统一。

(三)写实期 ( 9岁以后) 九岁以后的孩子基本上就进入了写实期,这时的儿童初步的思维逐渐形成,视觉感受能力逐渐精准,理性思维方式占上风,开始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并具有了初步的审美观。

四、课题的概念界定

1.装饰性线描绘画:装饰性线描绘画简称线描画,是用多种不同的笔和纸,通过点、线、面描绘和表现事物形象的一种绘画形式。有一定的写实性和较强的装饰性,在充分表达了儿童的童趣、灵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之外,还体现了线描画黑白分布的巧妙配置及线条变化所形成粗细曲直的节奏与韵律之美。

2.线描:也叫白描,是素描的一种,即单纯的用线画画,在线描中线条可以有许多变化,如长短、粗细,曲直、疏密、轻重、刚柔和有韵律等。

3.线描教学:线描教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摹写自然进行个人再创造的自主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爱好,联系学生的生活而开展美术兴趣活动。在摹写的基础上进行装饰,摹写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装饰培养了学生创造想象能力,装饰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4.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 研究目标

1. 通过本课题研究,学生学会用以点、线、面表现装饰写生或想象事物。

2. 通过实验与探究,保护儿童绘画兴趣,增强孩子线描绘画的信心,激发儿童绘画潜质,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儿童绘画困难期”。

3.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表现力、创造力、审美能力,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4. 通过课堂实验,探索儿童装饰性线描绘画的规律,构建线描画教学模式,探索开展线描画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5. 对内容分类,研究不同的绘画材料,不同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用以美化自己的生活,使学生保持对美术的热情。

(二) 研究内容

1. 研究能激发、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行为和策略 2. 研究不同阶段科学合理的“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3. 通过上课,分析,再上课,探究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4.探究更多的线描绘画表现形式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对比教学分析研究法、总结法。

(一) 文献法:搜集、鉴别、整理儿童绘画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线描教学研究的论文以及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形成对儿童线描兴趣教学的科学认识。

(二) 观察法:实验教师随时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

(三) 问卷法:通过学生谈话、家长座谈和调查表等方式,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行为事实、心理倾向,收集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研究资料。

(四) 访谈法: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找到适合他们心理的,合乎他们生活实际的线描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

(五) 对比法:根据教学研究的需要,适当的时侯把学生分两拨,进行不同形式的线描教学, 在比较、分析、总结各自的规律,找到有效的教学模式。

(六) 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课题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总结出课题研究的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思路

通过线描教学的实验与探究实现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分析学生的绘画特点,结合学生绘画水平的现状和本地区的实际,建构小学线描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再到课堂实践中去检验、调整线描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学生喜爱美术的目标,以尝试更多的线描绘画表现形式的,实现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能学有所用的目标。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步骤

(一)课题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 1.学习相关理论,查找相关资料,分析问题,把握研究方向,确定课题研究内容,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二) 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 1. 2013年9月——2013年10月

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点、线、面的感性认识,为今后学生有意识的创作线描打下基础,所以侧重于技法传授与训练的研究。

(1)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线描文化的研究。 (2)小学生如何欣赏线描作品的研究。 (3)如何认识点、线、面的研究。 (4)分割形状的方法研究。 (5)点、线、面的综合运用的研究。 2. 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为提高审美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对儿童尝试有意识地主观地表现对象的画法研究和这一阶段有效教学的探究。

3. 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这一阶段是在前面的基础上以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对自然物象进行美化。这一阶段,对学生积累素材,找到解决学生“无东西可画”,“画面空洞”的最佳办法的研究。

4. 2013年12月----2014年1月

对内容分类,改变学生的绘画材料,让学生尝试其他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的探究,并对学生作品进行分析和总结。 收集经验材料,为撰写经验总结做准备。

(三) 总结阶段:(2014年1月——2014年2月) 撰写经验总结论文。

课题成果的推广,举办儿童线描画画展。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 我校是一所省级实验小学,有高品位的图书室、阅览室、电视台、微机房等,有丰富的教学教育理论资料,可供参考与查阅。学校每个学期组织学科组购买文献资料,在征订教育教学类报刊杂志方面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多种途径积累了大量的参考文献资料。教学设备齐全,新校区在教学硬件和软件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2. 学校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教师科研意识较强,校领导非常重视,还有教研室专家的指导和业务引领,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适合于课题的研究机制,有政策、物质和制度的保证。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崇尚师德、严谨治教、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积极性。

2. 本课题负责人是杨翠平,综合素质较高,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专业知识深厚,基本功底扎实,三次获县美术优质课比赛

一、二等奖,多篇沦为在县市获奖,组织能力较强,一直工作在学校美术课外教学第一线,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为本次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们认为,开展“小学美术装饰性线描绘画有效教学的研究”是可行的,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完成该课题的研究。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小学美术装饰性线描绘画有效教学的探究”结题研究报告 举办儿童线描画画展 观摩课

第五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探究式参与的研究

金英小学

秦蕾

一、 探究式参与的含义

所谓探究式参与,就是以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为主的教学。即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参与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运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民主、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真正摆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不仅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可真正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切实可行的实施过程。

二、 探究式参与的基本思想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课堂选用探究式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因此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度。

第一、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探究式参与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一方面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的兴趣,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另一方面又通过问题启发、讨论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之中。这样更有利于科学知识、研究方法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实现。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多种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增强主体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为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

二、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学习空间

19世纪教育家福禄贝尔说:“人具有天赋的力量,对儿童进行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活动,使这种力量得到发展。”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实现了教学形式的转变,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三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等等。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

第三,扩展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参与教学就需要教师拓展课堂教学内容。长久以来教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授课,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要改变这一现状,最重要的是从实践探究中去改变。因为一个好的教师决不是教书匠,而是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教师必须从重教学结果转化为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优化课堂教学就要激活课堂,使课堂教学素质化,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答案的获取也可以超出书本范围等等 ,所有的这些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 探究式参与的主要教学过程

探究式参与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第一步 设题启疑

设题启疑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激发学生起疑的过程,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例如在美术课《蓝印花布》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能将形、声、光、色、动、静溶为一体的特征,展示出经各式蓝印花布制品装饰的房间,直接提出问题“用蓝印花布装饰的房间有何特点?”“什么是蓝印花布?”这时,问题的提出直接抓住了学生那颗爱探究的心。这种从儿童发展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的教育方法,即尊重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提出的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的热情。又例如,在《美丽的焰火》的教学中,其中有一个过程教师出示了一些材料,有包装带、彩纸、砂皮纸、修正液等多种材料,让学生猜猜分别与老师展示的哪些画有联系?激发了学生对绘画材料的探究。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观点交换、相互展开讨论和启发,对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逐渐展开探疑。

第二步 合作探疑

所谓探疑就是学生形成设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包括学生个体探疑和学生合作探疑。所谓个体探疑就是学生独立学习探究问题的过程。个体探疑能促进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个体探究的课堂里,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它们不能是深不可测的,而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所以一开始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培养探究兴趣,问题要由易到难。而教师在引导这些问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熟练的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使他们研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深入。例如在《彩色的名字》一课中,(1)这幅画画了什么?(2)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3)这幅画有什么特点?这样几个一连串的提问,使问题更为集中、更深入,从而引导学生探疑。

学生合作探疑是指在合作中学习探究学问,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合作探疑的形式有三种,即同桌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集体合作探究。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

一、同桌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探究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

二、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不等。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例如,在《泥工——头像》的教学中,教师把事先精心制作的泥人头像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鲜艳的色彩、可爱的人物造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教师在此基础上问到“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随后在老师的组织下,请学生以小组形式探究其中的奥秘。学生们在看看、摸摸、拆拆、搓搓、捏捏……中探索着。“老师,这个泥人的头是用乒乓球做的”“哦,原来身体里是个药瓶”“泥人的眼睛是这样做的呀!”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发现而兴奋。同时学生在交流中激发了灵感,“老师我待会儿可以用纸团做身体……”在探究中学生学会了发现、创造、融会贯通。

第三步 实践解疑 实践解疑就是运用提出的设想或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探究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例如在《拓印》一课的教学中,当教师在一张白纸上变出一幅画时, 师在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时挂出热带雨林、草原、森林、南极、海洋等 自然环境情景图,让学生观察、思考,哪些动物适宜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然后,请学生将这些动物贴在合适的环境图例里。这样有效的检验了学生小组探究的实效,也有助于巩固探究的成果。

第四步 评价结疑

评价结疑是对整堂课教学成果的总结与评价。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参与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积极参与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因为通过评价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改进教学的自觉性,调动了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例如在自然课《水的浮力》一课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设问,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怎么办?让学生试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思路,最后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设计的实验(教师提出实验依据,给出实验器材,进行简单的提示)进行研究,最后得出: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向上的。通过反馈的信息表明,这种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而后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改变了过去教师单向传授的多种弊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牢固。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由于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励学生,并将系统知识分解,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个突破,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另外,教师还可以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

四、探究式参与的操作要点

1、采用多样化的探究方式

探究式参与主要是学生通过收集信息的方式探究和探讨问题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由学生主动从图书馆、互联网、科技场馆等途径获取或通过考察、调查等形式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获取。如在美术课《剪贴脸谱》一课中教师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脸谱造型及相关知识,结果学生从网上找到了许多资料。通过讨论,学生从脸谱的起源到运用于戏剧及脸谱造型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等知识都一一有所了解,这样激发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戏剧的热爱。

2、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条件

探究式参与往往需要教师在准备阶段花更多的时间,因为需要充足的材料。如果教师事先没准备就不知如何导,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实验用品等。因为教师只有为学生充分地准备好探究的必需品,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其次,要保证学生探究的时间。学生要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要有时间作思考,还得有时间用来开展讨论。需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去做实验,去野外作考察,或者去思考总结个人经验。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留出足够的时间。

3、恰当把握教师的指导作用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1)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发言以及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作出何时指导的决策。

(2)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自己能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3)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指导、点拨、控制、师生共同探究在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帮助学生准备材料,并不断提供有效材料供学生判断、比较。而且在学生探索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各种问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立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探究活动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些,都是学生积极投身和亲历探究实践之后所获得的,应该珍视。

4、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首先,教师要保证小组合作的组织性、纪律性,明确各自职责。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同时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其次,要激发学生小组内的讨论交流。在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使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再次,教师要有意识的辅导一些合作方法。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根据个性差异来合理调配,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使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增值,互补共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美术教学计划总结下一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