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艺术活动论文

2022-05-06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幼儿艺术活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幼儿艺术活动之中出现心理压力、心理挫折、心理恐惧都是常见的非正常心理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幼儿自身的因素,更有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为此,幼儿艺术活动要满足幼儿的审美心理需要,教师要让幼儿产生学习艺术技法的需要,教师在幼儿艺术活动中要把握好时间和空间调节。

幼儿艺术活动论文 篇1:

幼儿艺术活动中师幼互动问题分析与探究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其魅力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培育灵魂、塑造人格、优化情感,使幼儿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艺术教育活动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皮亚杰的多元认知理论,幼儿是通过自己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感知、欣赏、理解和表现艺术的。幼儿园艺术活动中幼儿无论是与人还是与物的相互作用,都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下进行的。因此,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即师幼互动)对幼儿感知表现艺术显得尤其重要。为了探索良好的师幼互动模式,为能够创设更为科学合理的环境与条件开展艺术教育,使幼儿能够充分地与物体、与教师、与同伴发生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充分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我们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开展师幼互动探索性研究。

一、现状调查

作为我园的特色课程,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们选取了不同类型的园所(公办园、中心园)听取了近50个大、中、小班的音乐、美术、表演游戏等艺术教育活动,采用听课、问卷和查阅资料的形式,从教师备课情况、活动过程的组织、指导与评价等方面针对师幼互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发现:(1)教师大部分时间用在撰写活动计划及准备教学用具上,而花在备幼儿和钻研教材的时间最短;在内容选择和方案的设计上,侧重于以教材为中心,而忽视幼儿的需要;在目标制定方面,着重体现知识技能,忽视对幼儿思维能力、态度、习惯的培养;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上,讲究形式缺乏实效性。(2)在活动过程的组织指导与评价方面,教师更多习惯于集体教学形式和讲解演示,教师包办的多,幼儿只是被动参与。忽视对幼儿个性差异的关注和让幼儿主动参与的互动方式,即使有幼儿参与的互动,也是教师施动远远多于幼儿的施动;在评价方面,“结果”评价多于“过程”评价,教师评价多于幼儿之间评价。

二、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些问题与差距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观念陈旧

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也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的认识。目前幼儿园教育仍然受到传统陈旧的教学观的禁锢。

(1)重知识技能传授轻能力、态度习惯培养。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仍然认为知识才是可见的,幼儿掌握知识的多少是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当然,评价者和家长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起到了强化作用)。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教师把唱几首歌、做几个律动、表演几个故事、模拟好老师的绘画作品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讲解演示,还是操作法、游戏法的运用,都是以传授、复习巩固知识为主要任务。这种把幼儿当做知识容器的做法,违背了培养完整儿童的教育理念。

(2)重教轻学。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始终以教育者指导者身份出现,认为教师的教学目的性强、效率高,是幼儿自己学习所不能达到的。比如在表演游戏活动中,教师反复讲解示范某些角色语言、动作甚至走向,然后让幼儿按示范进行表演。尽管幼儿努力的模仿和教师一样言行,然而,幼儿对语言的抑扬顿挫、动作的轻急缓慢与角色的性格特征之间的联系是否理解,是否能运用到实际中,结果不得而知。孰不知,这种过分强调教师的教,使幼儿失去了自主学习,也失去了创造思维和独特个性的发展。

(3)重教案轻实际。以“教材为中心”,“教案为中心”是传统教学观念的突出表现。在这种观念的束缚下,教师在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进度安排与活动的设计上,总是以依据教材,依赖教材,而忽视幼儿的数学生活实际与需求。未能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灵活调整计划这种“死教材”、“死教案”,牵制“活教师”、“活幼儿”的现象使教学流于形式化,未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2.正确幼儿观淡薄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有自我发展潜力的。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儿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力量。”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几个能力较好的幼儿而忽视其他幼儿,教师往往主观臆断且低估幼儿的学习能力,包办代替幼儿的一切活动;对于幼儿的想法、做法,教师不加了解就给以否定。例如,在主题绘画《美丽的花园》教育活动中,老师始终把幼儿圈在教案上,为完成教案而活动,不断地强调范画中五颜六色的花、讲解画面的布局等,对幼儿作品中出现一片红色的涂鸦表现出不屑的态度(在孩子的眼中确是一片开满红花的美景),这种做法致使幼儿的个性和人格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尊重。我们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轻易粗暴地否定孩子的想法、做法,让每个孩子感受他的所思、所想、所做都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赞赏。我们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积极向上、和谐、民主、平等的良好氛围,使幼儿敢想、敢说、敢做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3.主体活动观忽略

师幼互动是持续于幼儿在幼儿园的全部教育活动中,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智慧、能力集中地体现在他对教育活动包括游戏的设计、组织上,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习惯凌驾于幼儿之上,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往往采取单向施动,幼儿被动地按教师提出的要求活动(很多的舞蹈活动中,幼儿是在机械地模仿动作而非在表现作品);或教师讲幼儿听、教师问幼儿答。教师成为活动的主宰,幼儿没有选择权、参与权,同时又由于教师缺乏自身的数学素养和指导、驾驭活动的能力,未能有效地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影响,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三、探究途径与成效

二年来,我们深入领会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运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艺术活动中构建良好师幼互动模式,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1.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音乐教学,教师满足于标准化、模式化,要求整齐划一,音调准,节奏稳,动作齐,教师死扣教材,幼儿机械模仿,阻碍了孩子思维空间的扩大。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采用借助图画、图形谱、表演示范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孩子的形象直观思维。事实证明,幼儿的主体意识增强,参与自身发展的自觉性增高,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准确捕捉音乐形象,感受和体验音乐情感。因此,必须唤醒主体意识,把幼儿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实践、参与音乐体验、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

2.培养学习兴趣

无论是音乐、美术或者表演,兴趣都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幼儿与艺术保持密切联系、享受艺术、用艺术美化人生的前提。事实证明,孩子学习自己感兴趣事物时,就会孜孜不倦;学习缺乏兴趣的事物时,就会变得毫无热情。为此,教师应通过设计游戏、巧用电教、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景,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一是环节的设计体现一个“趣”字,力求营造一种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以达到情境交融的教学境界;二是语言的运用突出一个“情”字,借助语言创设情境,充分启动学生的激情,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三是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相结合,启发幼儿联系生活、学习经验来学习新知识;四是问题的设计与实施,应突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通过增强幼儿的参与性,把握提问时机,掌握随机应变、换位提问、答案开放、问语精当等提问技巧,使幼儿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与探索学习;五是课堂评价应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通过评价激起幼儿的参与愿望,让他们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和谐,获得进取力量。

3.强化人际互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交互影响的过程,良性互动关系不仅能增进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重视强化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演唱,把课堂的主要音乐活动归还“主体”,以发挥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一是让师生在优化的情境中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交互氛围,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二是让师生彼此位置互换、权利互调、角色互变,教师更多地扮演“合作伙伴”、“设计师”的角色,使每个孩子发挥最大的学习潜力;三是创设多种感受、体验、表现艺术的形式和通道,让孩子在多种体验形式中互进;四是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手段,淡化幼儿间的横向比较,注重幼儿的纵向发展,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4.构建动态课程

(1)活动过程动态化。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式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完全按预定的轨道行进;另一方面,教师制订计划的过程以及从教到学再到幼儿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除立足于幼儿实际制订计划外,还应做到创造性地组织,及时捕捉来自幼儿方面的反馈信息灵活调整计划,把整个活动过程变成一个教师和幼儿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2)艺术活动生活化。生活中的艺术无处不在,让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中。艺术活动生活化包括教学内容、环境创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这种活动易于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调动其活动的积极性。一方面是从幼儿生活环境中选取与艺术相关的内容、活动材料和情景,作为艺术活动的题材;另一方面是把艺术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与生活与学科联系,综合运用和发挥各种手段的交互作用,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感受并体验艺术的有趣和重要,推动幼儿艺术鉴赏能力的发展。

通过实验,促使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知识面明显拓宽,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不少教师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点,并在市、区优质课评比中获奖。通过实验,我们把孩子放在主体地位,增强主体动力、调动主体参与、发展主体能力、推动主体发展,使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近年来我园幼儿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级舞蹈、美术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幼儿园艺术特色教育课程获得有效发展。

(责任编辑:林文瑞)

作者:陈秀敏 周玉珊

幼儿艺术活动论文 篇2:

幼儿艺术活动过程中“非正常心理”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摘要:幼儿艺术活动之中出现心理压力、心理挫折、心理恐惧都是常见的非正常心理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幼儿自身的因素,更有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为此,幼儿艺术活动要满足幼儿的审美心理需要,教师要让幼儿产生学习艺术技法的需要,教师在幼儿艺术活动中要把握好时间和空间调节。

关键词:幼儿艺术活动;非正常心理;原因;对策

人的幼儿期是人类最无忧无虑的阶段,他们可以乐此不疲地像做游戏一样地从事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然而事实上,我们在艺术活动中看到有些幼儿受到某种挫折而产生某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幼儿甚至有神经症或精神病倾向。这说明在我们长期关注幼儿审美心理不断地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幼儿艺术活动中“非正常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幼儿艺术活动中“非正常心理”的成因

(一)过度的心理压力导致幼儿艺术学习失去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心态

幼儿在学习艺术技能的过程与生活中其他学习过程是一样的,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获得成功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本身存在着一种生物性的本能:艺术性探究内驱力和艺术性自我实现需要。如果当幼儿艺术性探究内驱力和艺术性自我实现需要按照幼儿自身的规律和发展的时间表成长时,那么它们必然促进幼儿获得人格全面和谐的发展,进入到生存的理想状态。反之,当这种本能受到成人的抑制,那么其内在的动力结构就将遭到破坏,其结果就是,过度的心理压力导致幼儿艺术学习失去良好的心境和乐观的心态。

(二)过分的心理恐惧导致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缺乏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恐惧是人情绪状态的一种,它是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苦于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而幼儿的害怕、恐惧心理往往不为成人所理解,其恐惧在某种程度上是身处逆境时做出的消极的自我保护心理。当艺术活动陷入非人文、非艺术的异化状态时,即使面对本该最没有压力的艺术活动时,幼儿也会因为缺乏情感支持和安全感而感到心理恐惧。我们知道,幼儿是好奇的,是喜欢游戏的,让幼儿反复排演节目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与需要,这也意味着剥夺了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其动作、认知、社会情感的宝贵机会。没有愉悦的体验且缺乏情感交流的艺术学习,对幼儿的发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超出幼儿主体发育水平的艺术学习也将严重影响其生理发育与身体健康。当失去了情感建构的艺术教育出现在幼儿的面前时,幼儿也就失去了对艺术活动的亲近感、认同感,取而代之的有可能是恐惧和紧张,而这对幼儿艺术教育而言,是得不偿失的。

二、幼儿艺术活动中“非正常心理”的教育对策

(一)幼儿艺术活动要满足幼儿的审美心理需要

首先,成人应有意识地向幼儿提供自我表达、创作的机会。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审美心理是先天预成的,是获得性遗传。而幼儿正是凭借着先天具有的丰富形式感投入到艺术活动中去,并同时促进其审美心理不断发展的。因此,成人应该充分地保护儿童内心的艺术形式感,提供更多的机会不断丰富和提升他们的艺术感受,同时引导他们以更加多样的、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地表达这份感受,创造出更美的意境。

(二)教师要满足幼儿对艺术活动接纳的需要

教师在艺术活动中要随时帮助幼儿懂得互相理解、相互接纳,并从中体验到承认、被接纳的快乐。教师要与幼儿展开对话,表面上教师仅是幼儿的平等对话者,但实际上,教师应当对话题涉及的内容有广博深刻的认识,应当对幼儿艺术活动中的思路、困惑、认识有较准确的把握,同时欣赏幼儿的探索,随时予以鼓励。教师还要帮助幼儿逐步掌握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有效技能。

(三)教师要让幼儿产生学习艺术技法的需要

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去亲自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使儿童发现客观世界的对称、均衡、节奏、变化、统一等美的样式,并形成一种对这些样式敏锐的感受能力。当他们学会了如何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时,真正艺术作品所展现出的美的样态必然促使儿童对艺术技巧抱有极大的热情。受内心对事物完美追求的驱动,幼儿一定会想方设法尽一切努力获得这些艺术技巧。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对技能的学习都是依靠自我的力量来完成的,所呈现出的学习状态也是自由的。而这种自由也保证了幼儿艺术创造的顺利实现。

(四)教师在幼儿艺术活动中要把握好时间和空间的调节

艺术教学活动的时间实际上应该既有限制又有弹性的。教师在具体活动中要注意的是幼儿的心理时间,而不是钟表所显示的时间。教师不应等到幼儿的积极状态开始下滑才转换活动或结束活动,而应在其积极性上扬曲线的末端开始导入新活动或结束活动。这种对时间灵活处理的观念和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幼儿的疲劳和消极情绪的产生,使每次艺术活动都能给幼儿留下美好的印象。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期盼之情。

探索幼儿心理健康与幼儿艺术活动的关系,是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值得幼儿艺术心理、幼儿艺术教育方面的工作者和一线教师一起作更多的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汪乃铭,钱峰.学前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6.

[2]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0.

[3]廖乃雄.关于音乐教育观念革新的断想[J].中国音乐教育,1993,(05).

[4]李凌,赵沨主编.世界音乐教育集粹[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1.

[5]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作者简介:

陈勇丽,漯河市实验幼儿园。

作者:陈勇丽

幼儿艺术活动论文 篇3:

挖掘农耕资源 开展幼儿艺术活动

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近山听鸟音。”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具有无穷的魅力。幼儿园可以就地取材,以大自然、社会为教材,利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的农耕资源,选择适合幼儿艺术创作的活动材料,通过区域游戏、户外种植、园本活动等形式,鼓励幼儿与材料进行互动,支持幼儿大胆进行艺术欣赏、美术创作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锻炼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增强幼儿的表现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可以满足幼儿感受美的需要,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园在实施艺术教育活动时,要充分认识到农耕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组织幼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活动,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增强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引导幼儿发现农村的自然之美,将农耕资源与幼儿艺术活动相结合,丰富幼儿的艺术体验。
一、利用农耕资源,开展幼儿艺术活动的基本原则

(一)材料选择上的多元化

在选择活动材料时,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将幼儿常见的农作物作为探究对象,引导幼儿自主收集稻草、种子、果壳、树叶等自然材料,丰富幼儿艺术创作的内容,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提高幼儿表现自己的欲望。

(二)活动主题上的生活化

教师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确定不同的活动主题,组织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树叶、稻草、玉米棒等创作材料,积极开展一系列的主题艺术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选择一些生活化的活动主题。例如,在午餐散步时,笔者发现幼儿对园内的银杏树十分感兴趣,于是开展了“银杏大作战”活动。幼儿摘下金黄的银杏叶和白色的银杏果,将银杏果做成了刺猬,将银杏叶做成蝴蝶,这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表现方式上的多样化

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学习知识的。教师要发挥幼儿园的优势,引导幼儿在园内种植向日葵、玉米、花生等,丰富幼儿艺术创作的内容。例如,向日葵开花了,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去户外写生;玉米成熟了,教师可以带幼儿去采摘玉米,将玉米皮、玉米须、玉米粒、玉米棒等运用到美工区的制作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围绕生活中常见的草绳、竹筒、芦苇席等,组织幼儿开展编织活动。
二、围绕农耕作物,为幼儿艺术活动创设良好环境

幼儿的艺术创作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知。教师要逐步增强幼儿的生活感知能力,帮助幼儿积累初步的生活经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支持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

(一)发挥乡村园所地域优势,体验农耕作物的生态美

教师可以在园内划出种植园地,组织幼儿参与各种种植活动,引导幼儿共同商讨并制订种植计划,鼓励幼儿做好活动观察和成长记录。在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以笔者所在班级为例,幼儿种了各类果树、紫藤、桂花等植物,不同的树木分别交由不同的班级管理、养护,这能让幼儿在园内感受到农耕作物的生态之美。

(二)加强家园互动,感受农耕作物的多样美

教师可以邀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来园指导种植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如花生是长在哪里的、什么时候收获等)鼓励幼儿带着问题自主探索。教师要加强家园互动,倡导家长带幼儿到菜地、田埂和公园等地方收集树叶、竹子、花朵、根茎、果实、稻草等各种农耕作物,邀请家长拍摄一些幼儿采摘的图片或是视频分享到班级群内,引导幼儿大胆分享自己的收集过程。这既能让幼儿感受到农耕作物的多样之美,又能为后续的艺术创作活动积累创作素材。

(三)建立农耕资源库,欣赏农耕作品的艺术美

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对收集来的农耕作物进行分类整理,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满足幼儿美术创作的需要,分门别类,建立农耕作物资源库,鼓励幼儿主动收集各类美术活动资源,丰富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发动家长提供一些草垫、芦苇席、篾筐、竹筒等手工制品供幼儿观赏,从而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
三、探索多元化的艺术活动表现途径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摸、听、看、尝等多种体验形式,刺激幼儿的感官,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创作欲望。

(一)开发主题活动课程,让农耕作物“进教材”

在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农耕作物的外部形状和结构特征,启发幼儿的智慧,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在幼儿进行艺术创作时,教师可以通过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目的,鼓励幼儿与同伴协商合作、共同完成,支持幼儿之间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构思。

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方式,给予幼儿正确的示范和指导,并对幼儿的作品及尝试给予积极的肯定和支持。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研讨作物的特点,从构成、形态特征等方面选择适合幼儿创作的活动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剪贴、粘贴、添画、扎染、印画、造型、编织、音乐、舞蹈等形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二)丰富幼儿区域活动,让农耕作物“进区域”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从幼儿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农耕作物材料,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环境,如角色区、益智区、美工区、音乐区、阅读区等。在投放材料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材料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例如,银杏果可以做成刺猬、皇冠,土豆与超轻黏土、扭扭棒、牙签等组合,可以制作出土豆小人,花生殼可以做成运动小人创意画,玉米棒和冰棒棍可以做成坦克等。

教师要关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选择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例如,小班的幼儿可以利用藕片、萝卜等拓印动物的身体,中班的幼儿可以利用银杏叶拼贴出蝴蝶、舞动的小人,大班的幼儿可以将玉米与树枝进行组合,制作出天鹅、花瓶、梅花等。

(三)生成主题系列活动和节日活动,让农耕作物“进主题”

在读书节活动中,教师可以和幼儿共读一本书,鼓励幼儿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作活动,支持幼儿编写一个属于自己的绘本故事;在艺术节活动中,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精美的展台,展示幼儿制作的艺术作品,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欣赏幼儿的作品;在儿童节活动中,教师可以和幼儿共同制作表演道具,充分利用农耕作物资源,完成一场童话剧或是走秀展演活动。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时节选择不同的农耕作物材料,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按照不同的艺术活动主题,引导幼儿掌握材料的相关知识。教师要适时引导,支持幼儿自主创作美术作品,锻炼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四、农耕艺术活动中幼儿艺术情感的培养

(一)关注幼儿生活体验,丰富幼儿认知经验

教师要给予幼儿体验美和感知美的机会,带领幼儿走进田野、感受自然、体验收获的喜悦,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丰富幼儿的认知体验。例如,幼儿园可以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园艺术活动作品展、童话剧表演活动等。

(二)丰富活动组织形式,转变活动评价方式

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通过集体合作作画等形式,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一些分组活动、混班活动、混龄活动等,提高农耕作物材料的利用率,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教师要多倾听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创造,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表现力,注重幼儿之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要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启发幼儿思维,尊重幼儿意愿,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表达,引导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发现和感受大自然,体验劳动的快乐。教师要充分挖掘农耕作物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自主创造、自由表达的平台,从而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葛武中心幼儿园)

作者:徐之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舆论传播研究论文下一篇:交通机电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