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2023-02-15

第一篇: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试探惠州园林景观中的地域文化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剧,我们的物质世界也得到了不断丰富。我们在创造新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使城市与城市之间也越来越相似,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慢慢消失。因此,我们在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科技时,也要追求地域文化的保护、再生和再创造。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惠州是广东省历史名城,古称循州、祯州,有1400多年的建制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惠州地区处于与西方文化接触的前沿阵地,是近代西方文化输入的重要场所之一,研究这一时期的惠州地区城市景观的地域文化具有典型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地域文化出发,以惠州著名景点西湖为例,对惠州景观中的地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并追逐惠州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惠州;景观;地域文化;艺术追寻

1.引言

一般来说,广义的景观是指事物呈现于人们知觉的全部表现形式,包括抽象表现形式,而狭义的景观是指物体呈现于人们视觉的全部表现形式,即物体的形象与状态。城市景观是城市整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我们可以从这一概念的界定看出,城市景观是社会多要素、多功能系统作用下城市本身的布局结构、平面形式、建筑风格等非常具体直观的表现。因此从该概念的外延上来看,城市景观的研究包括多个侧面(如物质要素)和多个层次(如文化内涵)的研究,再加上城市景观本身就是由历史积淀而成的,具有动态演化特征,这就使得城市景观的研究具有非常丰富的综合性的内容。要想对城市景观有更深刻丰富的理解,只有把城市景观与不断发展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结合起来共同考察。 2.惠州景观中的地域文化

惠州简称“鹅城”,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其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有西湖、东江、西枝江于惠州市区范围内,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称。在古代即有“粤东门户”、“岭南名郡”之美誉。惠州之美,集于西湖。美景天成的“苎罗仙子”惠州西湖,“湖光拍天、一碧千顷”,与东江、西枝江、南昆诸山共同构成惠州山水城市的基本框架格局。西湖是惠州名城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历代文人墨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文化是景观设计的底蕴和土壤,任何设计都要尊重当地文化,服从当地民风民俗,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使其既与传统文化文脉相承,又能符合当代特点和时代的精神面貌。 2.1惠州景观的人文之缘

早在唐宋时期,惠州就有“蛮貊之乡、瘴疠之地”之称,同时也是是统治者贬谪和惩罚官吏的地方。唐朝的葛洪、郑亚、李商隐,宋代的苏轼、苏柴、苏辙、唐庚、陈鹏飞、陈知柔等人都曾被贬至惠州。这些著名人士之中,不乏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和学者。他们的到来对西湖的开发和宣传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自从宋代以来,许多名人大家不约而同前往惠州,兴办书院,修葺古迹,以诗词书画各种形式展现惠州西湖风景园林的自然之美,弘扬惠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惠州的人文之美。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文天祥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有大清宣统帝的老师梁鼎芬、画家赵念、书法家戴熙等人均给惠州惠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惠州的人文之美留下了自己浓重一笔,。历朝各代的文人墨客旅寓于此,留下了不少的诗词歌赋,这些诗词歌赋是园林建设发展史的重要证明材料。早在苏东坡前的近一百年,曾经在天圣年间入相的陈尧佐于咸平二年(公元1000年)知惠,就惊叹于惠州的“溪山奇胜”,作了一首据说是最早见诸记载的游惠州西湖诗,西湖北畔梌山(今中山公园)建野吏亭,野吏亭位于惠城之中,西接西湖,北靠东江,南望西枝江,惠州风光之美尽在此间,正因为此,他题诗作记,乐此不疲,即使是以后回京做了宰相,每每还是念念不忘:“入朝大政,论奇胜,必曰野吏亭”,西湖的园林景观的地域文化是至此之深。

同时惠州有着较为悠久的革命传统。元代聂秀卿、谭景山起义,太平天国翟火始起义,国民革命军东征等斗争运动与革命战争均由惠州发起。民族的英雄人物刘永福、的革命先驱与伟大导师孙中山、民主主义革命先锋邓演达、邓仲元、廖仲恺等,都在惠州策划组织参与过轰轰烈烈的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的革命活动,为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正因为惠州有如此悠久的革命传统,惠州也有着许许多多的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胜迹,有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廖仲恺纪念碑,更有黄埔军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和中山纪念堂等等。这些人物和事迹从思想特质上赋予了惠州西湖风景园林民族主义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 2.2惠州景观的自然之美

与西湖湖城一体,惠州民风淳朴,建筑物古色古香,当地的“方言土语”亲切感人,具有浓郁的岭南民歌风味,置身其间给人一种 “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的亲切感。毫不夸张地说,惠州西湖有一种质朴之美。惠州西湖是“淡妆的西子”“浣纱的西子”,是一株清纯临波的水仙。

四周溪谷幽深、山水相依、层峦叠嶂、气质优雅。惠州西湖古雅曲折,其间体现了无穷的意境,印证了风景园林“水必曲、园必隔”的要义。

西湖之美还在于尺度感非常亲切。由于这种适宜的亲切的尺度感,惠州景观的自然之美给历朝各代诗人以美的感观与体验。例如,诗人杨万里就曾这样描述对惠州西湖 “左瞰丰湖右瞰江,三山出没水中央。山山寺寺楼楼月,清煞东坡锦绣肠”。而东坡堤的兴建、溪河的疏浚,不仅使水面更富于变化还丰富了景观层次。

3.追寻惠州景观的艺术之美

经过多年的艰难探索,惠州的城市属性日渐明确。遵循绿化基本规律和地方气候特点,加上依托城市山水环境,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绿化规划。秀美的湖光山色是惠州西湖旅游的魅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惠州西湖旅游的灵魂。以秀美的江南山水为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以绵长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底蕴的人文景观两者能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惠州这座城市的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因此,惠州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也是游客游览的理想之地。也因此提升城市风景园林绿化的科技水平是今后世代人对西湖风景园林美的积极追寻。 3.1结合市政工程,复现名胜古迹风采

结合经营山林、疏浚河湖水系、道路绿化等各项市政工程,构筑园林景观,创建新的风景点,可恢复湮没的“西湖十八景”。这些成绩斐然的工程,应当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3.2利用古城墙、古建筑遗存构建景观

两江交汇处的合江楼曾是苏轼寓所,现为千年名胜古迹。可以规划复兴建园以与西湖、三山相映成趣,使“二江合处朱楼开”“三山咫尺不归去”的情景得以重现。与此同时,惠州众多的古书院遗存,是可以可开发利用作为园林景点的,因此亟须进行抢救性保护。明代的古城墙沿江边而筑,造园条件极佳,现已构建为供市民游乐的城墙公园,这些都是西湖文化的延续。 3.3利用当地宗教遗存复兴、拓展景观

寺观本身就是风景园林化产物,而且多藏于山林之中。例如:栖禅山“山回失小寺,湖尽得孤亭”(唐庚),“寺外乔林林外湖,波澜映日动菰蒲”;元妙观“鹤含瑶草窥丹鼎,燕蹴飞花堕石楼”。这样的宗教遗存在西湖是非常多的,应当加以充分利用。

3.4利用民间神话传说构筑自然景观

惠州自古以来就有“鹅城”之称。根据古代传说,曾有一仙翁驾木鹅四处巡游,行至惠州西湖,被其美丽的景色深深吸引,不由自主地就留在了此处。 那个仙翁驻足之处被当地人们称作“飞鹅岭”,并广为流传。依照惠州《县志》的文本记载,“飞鹅岭,三面环水,山势如鹅张翼。”现在的屹立于西湖之畔的美丽的飞鹅公园据说是根据这一经典的古代传说建设成形的。更不用说,惠州西湖还有由苏东坡“三梦朝云”、心系老百姓的辛苦而修筑“苏堤”的历史人文,与此同时还有向往自由爱情的“鹭岛”典故,以及 “仙龟游湖”“仙姑送梅”等历史人文名胜古迹。

3.5利用现代公共活动场地承载地方园林文化信息

广场空间的园林化景观应占比较大的比例,可将西湖文化景观、革命史迹文化景观,向这些广场用地渗透、转移。尤其应注意对两江四岸”地带,水、坡(山坡、堤坡)、石、树、草、古民居等园林加以保护和利用。 4.结束语

惠州西湖积淀了风景园林城市美的精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惠州这个 “国家园林城市”富有深刻的内涵。本文主要以惠州西湖为例,探讨了地域文化在西湖中的应用与体现。通过分析与研究西湖景观中的地域文化,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变迁,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惠州的自然人文之美,同时为追寻惠州景观的艺术之美而不懈努力,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相处,更使历史文化能够代代传承。 参考文献:

[1]陈娟.论地域性特色景观的构建[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2(09):25-26 [2]熊瑛.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11(08):25-27 [3]余以平.城市景观的特性及塑造[J].中国园林.2013(08):27-28

第二篇:新地域主义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作者姓名:杜浇 专业班级:环艺本科14班 指导老师:周勇

摘要

为应对全球化,同时传承本土文化,新地域主义思潮应运而生。通过对国内相关案例的分析,从城镇、住区和商业步行街区的规划设计3个层面探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合理应运新地域主义创作手法,创作与时俱进的城市景观之路。古为今用、洋为今用,结合未来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吸收地域环境文化的优秀传统,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以期改善人居环境,突出城市景观特色,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 新地域主义; 人居环境; 文化生态; 可持续发展

第1章 缘起

人类社会已踏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浪潮,人们普遍感觉到传统意识的断裂和生活意识的虚无,以至近年人们呼唤“传统复兴”和“社区生的回归”。当今世界进入多元化格局发展时期,在设计界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缺失,因而普遍追求一种地域文化的形式。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传统的地域文化主要表现为符号性、图案性,而未能在更深的层面上进行挖掘和深刻反映。

第2章 地域主义

2.1新地域主义的概念

相对于传统的地域主义而言,新地域主义着眼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关注日常和方式和真实熟悉的生活轨迹,吸取文化中最本质的内涵,致力于把当地文化先进理念,技术表达出来,使城市景观和其所处的当地文化维持一种紧密与持续性的关系。“(新)地区主义建筑思想产生于抵抗单一的普遍模式的需要”,它是时代产物,更能体现出创造“丰富性、多样性”和身份确认的需要。笔者认为新地域主义是新历史主义与时代精神的体现。

2.2新地域主义特征

除了气候、土壤、植被、资源等自然环境条件以外,地域性更多的显示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地域人文精神,这些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法式和生活环境。而相对于传统的地域主义而言,新的地域环境系统还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修复的能力。这种积极的性地域主义,其特点表现在开放性、批判性和共生性3个方面。

(1) 新地域主义具有开放性。它具有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功能,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 新地域主义具有批判性。新地域主义是对传统地域主义的反省和对全球化趋同的批判。

(3) 性地域环境系统具有多元共生性。性地域文化不是狭隘的排他主义,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主动与外来文化共生、融合。在多元文化的今天,全球化与地区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科技与传统手工艺等是不可忽视的现象。这就要求新地域环境系统能够包容这些矛盾因素,形成一个整体。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人居环境本身是开放的的系统,多样性的环境系统比单一的环境系统更具生机与活力。

第三篇:地域及人文景观特征在生态园设计中的体现

地域及人文景观特征,共同构建起城市独特的景观风貌。显然,“景观风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历史痕迹叠加的结果,它的延续是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不间断演化与更新的结果,所以在生态景观中融入人文元素,是体现延续城市文脉的方式,是发扬历史文化的精华.讲求秩序,用几何、抽象的线条表现人文元素。 人的创造力的基础,是借助符号来实现的。譬如,人们首先看到鸟飞翔的画面,受到启示,人们创造了“飞机”。于是,“鸟”、“飞机”成为飞行的符号。后来,人们又设计了飞行器、飞船等。可以发现,人的一切联想,都是借助符号来实现的。人的心灵审美意识的天性,来源于朴素的审美模仿和审美想像的创造欲望。因此,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讲求秩序,用几何、抽象的线条表现人文元素,既是人创造力基础的实现,也是人心灵审美的天性。

讲求秩序,用几何、抽象的线条表现人文元素 对非生命共同体讲道德,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道德范围的扩大,我们人类对牛羊、小草、鲜花、树木等自然界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讲道德,把道德扩大到了整个生物圈,使我们人类道德的面波及到了很广的范围。这是人类很大的进步,是道德的空前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也是生态伦理的一种表现。

生态伦理就是调节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的利益冲突,维护所有生命正常生活的生态秩序,保护所有生命正常生活的生态秩序。而秩序的基础是几何,是直线、是直角。艺术是“完美秩序”的追求,艺术是人创造的,它服从于自然规律。正如加拿大学者梁鹤年先生所察见:感性是每一个行动的指引.在混乱中,采用几何、抽象的线条,出现洁净的形,能带来力量,安定人心,又能使美具体化。

生态景观设计中融入人文元素的文化价值 生态景观设计中融入人文元素的文化价值在于: 凸显文脉,延续历史。 保护文化遗产,发扬中国文化。以人为本,和谐化设计。 当前,中国文化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全球化及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多领域的趋同危机,文化多样性存在所承受的巨大威胁以致于本土文化的衰退与消亡等都严重影响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人类的核心追求,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如何协调好本土文化与后工业文化及经济全球化的关系,落实到景观设计领域,笔者认为需要将生态景观设计融入人文元素,使景观有一种文化的沉淀和体现,再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第四篇:1.4《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说教材

《地域文化与人口》这一节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本章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是对前 而内容的一个延伸,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影响人口的多方而凶素,让学生对地域文化 有了正确的认识。

二、说学情

通过前而几节课的学刊,学生对于人口方而的知谚{有了一定的认谚{,但是对于文化方 而平时可能涉及的不多,也不了解。尤其是学生对外国文化不够了解,也许只知道一些,所 以应该多举一些外国文化对人口影响的实例。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让学生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体会中国文化的不断进步。

四、说教法与学法

l、教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2、学法:资料收集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

五、说教学流程

1、导入

(1)通过呈现景观图片,如印度服饰、建筑、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通过一则资料,上海的丁克家庭调查报告,使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新课

外国文化与人口

(1)通过教师讲解,举一些外国文化与人口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通过婚俗、宗教两方面,举例“晚婚的爱尔兰妇女”)

(2)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查资料及平时了解所得到的关于外国文化与人口的案例。

中国文化与人口

(1)让学生自主分析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通过多方而来展现中国地域文化对人口发展影响变化情况,可以举一些实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节中唐代妇女的初婚年龄来加强了解。

(2)教师补充一些婚姻法的内容

(3)探究:中国传统人口文化中有哪些陋刊被逐渐革除,哪些优良文化值得发扬光大。

总结:书本上活动题: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学生讨论)

六、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能清楚体现知谚{结构,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

●合作讨论

材料一: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为了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对人口问题的特别关注,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时至今天,世界人口己达63.8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03年底,中国总人口己近13亿。

材料二: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我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8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但分布的格局极不平衡,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是每平方千米2118人,而西藏每平方千米只有1.8人。按照胡焕庸线,我国的东南半肇占国土面积的43Y0,居住着全国人口的94. 4%,而西北半砬占57%的国土只居住着5.6%的人口。这种不平衡的态势更加重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材料二:目前,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从总体上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文盲率为6. 72%,农村小学教育质量还比较低,初中毕业生能进入高中的只有30%,而高中毕业生进入各类大学的则只有30%左右。我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有美国和加拿大的1/20。平均每1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数量,日本是中国的530倍,德国是中国的236倍。尽管我国拥有一批世界上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但数量极少,人口总体的文化程度(12岁及以上人口)1964年为2.3年,1982年为4.6年,1987年为5.1年,1990年上升为5.5年,只接近小学水平。

阅读以上材料,讨论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人口而临着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无关系?试举例说明。

2.你认为目前我国民众的人口观、婚育观和传统观念相比有了哪些变化?

提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而临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的压力过大:二是人口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还很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材料说明了”,不要离开了这个要求玄泛泛谈论我国人口的所有问题。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像浩瀚的海洋,其中既有优良美好需发扬光大的一而,也有迷信落后需扬弃的一而。特别是在长期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人们面对大自然还显得非常渺小,形成了人口、婚育观念,如“多子多福”“不孝有二,无后为大”“亲上加亲”等等,这些观念对我国的人口增长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人口就没有限制地猛增起来。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随着发生变化。对第2题的回答,一定要结合当前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水平及国家政策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第五篇:2013年地域文化(《贵州地域文化》)全部答案

填空

1.贵州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行政区划变更过程中逐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2011年全省共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和250个民族乡。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3.20世纪

五、六十年代,贵州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创作、演出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其中黔剧《秦娘美》、《奢香夫人》,花灯剧《七妹与蛇郎》,舞剧《蔓萝花》等,在省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4.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5.构建和谐贵州,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的、公平正义的、诚信友爱的、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贵州。 6.贵州的农产品分布,黔西南主要有茶叶、甘蔗、柑橘、芭蕉。

7.中共贵州省委高度重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认真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8.贵州的史前文化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

9.贵州的农产品分布,黔东南主要有水稻、油菜、椪柑、西瓜。

10.贵州省工商业联合会是贵州省委、省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省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 11.贵州目前已建立的自治州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2.山地草地资源也较多。草山草坡最多的是黔南和黔东南,最少的是贵阳和六盘水。

13.贵州民族语言基本上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普通话、苗瑶、壮侗、藏缅等语族。各民族不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在本民族内部进行交流,而且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还通晓和使用汉语普通话,并作为交流的基本工具。

14.贵州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是从农村推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

15.贵州工业的结构比例1978年是资源开发型的重工业占优势,到2011年从轻重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来看,重工业仍占优势。 16.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7.贵州境内的国防科技工业,以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和国防电子工业三大工业为主,并有航空机械、军需军械、核燃料等工业部门组成。

18.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根据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体力和智力,从而成为为社会服务的人。

19.贵州西部有乌蒙山,为北盘江、乌江、赤水河和牛栏江的分水岭,最高峰是韭菜坪,其景观被称为“天上石林

20.明初,元宵唱灯、跳灯、说书、唱书等娱乐形式以及地戏、花灯舞、傩舞等扎根贵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屯堡文化”。

21.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2.贵州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碳酸岩总厚度占沉积盖层总厚度的70%。

2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贵州共有56个民族成分。其中,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18个民族为贵州的世居民族。在全省总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6.11%。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苗族。

24.中共贵州省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十二五”时期“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 两大战略,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奋力后发赶超,贵州的发展必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而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25.贵州森林资源丰富,2011年,森林覆盖率达41.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26.贵州的黄果树景区和龙宫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旅游景区。

27.目前贵州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8个民族。

28.20世纪60 年代初,周恩来用“山川秀丽”来评价贵州的“地”,用“气候宜人”来评价贵州的“天”,用“人民勤劳”来评价贵州的“人” ,不仅对贵州省情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还看到了贵州“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的美好开发前景和巨大发展潜力。

29.贵州北部有大娄山,是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东北部有(武陵)山,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主峰为梵净山,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0.1955年2月,贵州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了贵州省人民委员会。这是贵州省级国家行政机关,又是省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除了履行相应的职能外,还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管理。

31.1964-1978年贵州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投资近百亿元建成了航天、航空和电子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 32.在贵州目前自治州中唯一的一个自治县是三都水族自治县。

33.在思想建设上,中共十五大以后,贵州重点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

34.贵州中部有苗岭,山脉呈东西走向横亘贵州中南部,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主要山脉是雷公山,被誉为中亚热带宝贵的“物种基因库”。 35.毕节市管辖的1个自治县是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36.贵州日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西部多、东部少,最少的在北部大娄山区。在时间分布上,日照时数夏季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37.明代王阳明在贵州悟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学术思想,形成“阳明文化”现象。 38.1949年11月28日,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报《新黔日报》正式出版发行。

39.贵州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以上;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以下。 40.贵州省2011年常住人口为3469万人,人口密度为240人/平方千米。

42.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已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旅游业的产业形态已由单一的观光型转向多元化的度假型、休闲型、探索型、商务型;自然生态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节庆旅游、赏花旅游、探险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颇受旅游者欢迎。

43.开宝七年(974年),矩州彝族首领普贵以所领矩州归顺朝廷,宋太祖敕书:“惟尔贵州,远在要荒„„”,这是“贵州”名称首次见于文献。 44.贵州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按三次产业的排序在1999年实现了由

二、

一、三向

二、

三、一的历史性转变。 45.贵州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根据山区实际,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小城市建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46.贵州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技术起点和技术水平较高,技术工艺先进,生产设备精良,已形成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结合,机、电、光一体化,科研、生产、经营综合化的科技工业体系。

47.目前遵义市管辖的2个自治县是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48.贵州的气温年变化幅度较小,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在3~ 之间,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多在22~之间,为典型的夏凉地区。

49.《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已发展成为“耕田,有邑聚”的农耕社会。

50.截至2010年,贵州共有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工商联7个民主党派贵州省地方组织和1个工商联贵州地方组织。 51.战国时期,贵州已形成包括青铜、陶瓷在内的独特“夜郎文化”。

52.贵州解放后全省工业加快发展,形成了许多特色行业。主要是以西电东送为标志的能和资源深加工工业、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以民族药品开发为代表的医药制造业。 5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54.贵州的农产品分布,黔东北主要有甘薯、油菜、花生和板栗。

填空

55.金融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

56.2005年9月8日,贵州大学正式被列入“211工程”学校行列,结束了贵州无国家重点大学的历史。

57.解放时贵州三次产业结构的排序为

一、

二、三,第一产业占有绝对优势。在1992年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使三次产业结构的排序变化为

二、

一、三。 58.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有八大水系。 59.贵州民族的居住特点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

60.贵州旅游网络是西南地区旅游网络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与华中华南相联。贵州境外东有张家界风景区、南有桂林山水、西有路南石林、北有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61.截至2011年,全省共设9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88个县级行政单位,包括56个县、11个自治县、7个县级市、13个市辖区、1个特区。一般省直辖县级市,由省委托相应的地级市代管。

62.贵州在1998年实现了自1957年以来全省农村粮食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

63.随唐时期,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并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经制州,乌江以南实行羁縻州,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藩国。

64.贵州苗岭以北流域,包括牛栏江横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苗岭以南流域,包括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

65.国际上一般将60岁以上人口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达到7%,成为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贵州2011年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8.98%,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行列。

66.安顺市管辖的3个自治县是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67.贵州民族语言基本上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普通话、苗瑶、壮侗、藏缅等语族。

68.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贵州城镇人口为1174.81万人,占总人口的33.81%,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49.68%的平均水平,说明贵州的工业化程度不高,城镇化进程任重道远

69.贵州电信业,已具备有完善的包括装备网、业务网和支撑管理网的电信通信网络,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并以国际接轨,以光导纤维电缆传输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传输为辅的,综合化、立体化、数字化的现代电信通信网络。

70.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71.旧石器时代,贵州的石器、骨器等工艺体现了原始的造型艺术。 72.苗族有一种流行最广、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是芦笙舞。

73.贵州的民族节日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祭祀性节日,如“鼓社节”等;第二类是生产性节日,如“吃新节”等;第三类是社交性节日,如“姊妹节”等。社交性节日最多,几乎占全部节日的80%。

74.贵州省的形成和府、州、县的设置过程,实际上是不断改土设流的过程。

75.贵州雨季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上旬自东向西到来,6~7月雨量最大,表现为水、热、光同步,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76.贵阳市管辖6区3县1市,包括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清镇市。 77.贵州目前有8个民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5%。

78.贵州在邮政业方面,建成了以贵阳为中心,以陆路为主的陆空水相结合的现代邮政运输网络和物流系统,建成了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绿卡网、电子汇兑系统,形成中国西南地区的邮路大通道和邮件转运枢纽。

79.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80.贵州的交通运输以陆路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电气化干线铁路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支线铁路相配合,以内河航道、民用航空为延伸的四通八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和南下出海大通道。

81.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广、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2011年贵州煤炭资源储量达488.64亿吨,居全国第5位。煤炭资源相对集中分布在六盘水市和毕节市。

82.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83.贵州的农产品分布,黔北主要有水稻、玉米、油菜、烤烟、茶叶、桑蚕等;黔中主要是水稻、玉米、油菜、烤烟、茶叶。 84.贵州平均海拔在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

85.2005年后贵州为了使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总体战略”,即环境立省战略、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创新发展战略。

86.贵州由于地处冷暖空气经常交锋的地带,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形成了阴雨多、日照少的独特天气。

87.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夜郎置牂牁郡,夜郎地区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的行政建置。当时所设的边郡既有郡守都尉、县令等官,又封部落首领为王、侯、邑长等,实行“土流并治”。

88.清朝时期,官府和地主阶级互相勾结,对人民敲骨吸髓,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在贵州先后爆发了“乾嘉起义”和“咸同起义”。

89.辛亥革命爆发以后,1911年自治学社组织领导在贵阳发动了武装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成立了“大汉贵州军政府”,成为继湖南、陕西、江西、云南独立以后宣告独立的省份。

90.职业教育是指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91.贵州高原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92.目前铜仁市管辖的4个自治县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和玉屏侗族自治县。 93.贵州的农产品分布,黔西北主要有玉米、荞麦、马铃薯、大豆、芸豆、烤烟、梨、苹果、核桃、板栗等。 94.贵州的农产品分布,黔南主要有水稻、油菜、苎麻。

95.在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的酒和茶分别是茅台酒和都匀毛尖。

96.通过教育体制改革,目前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各级各类学校普遍推行目标责任制和教师聘任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97.乌江干流是长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贵州威宁县盐仓镇的香炉山,境内长889千米,是贵州最大的河流。乌江水系的水量和水力资源都十分丰富,具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

98.贵州降雨丰富,雨量最多的是晴隆、丹寨和武陵山的东南坡,雨量最少的是赫章县。

99.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苗瑶、百越、氐羌几大族系先后进入今贵州地区,与古老的濮人错杂而居,在经济、文化上进行广泛交流。

100.1949~2011年,贵州已探索出一条与轻工业相协调的资源型、资源转换型相结合的重化学工业道路。

判断

1.贵州经济平稳发展,其国内生产总值在2011年突破5000大关。错误

2.贵州煤炭资源的储量相当于南方12个省(市、区)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正确

3.贵州黔西县观音洞由于出土的石器加工工艺特殊、文化特点突出,而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 正确 4.贵州的季风气候夏天主要吹来自于海洋的东南风和西南风,温暖湿润。正确 5.小提琴家马思聪曾经在贵州逗留期间担任贵州省立艺术馆第二任馆长。正确

6.贵州向北的旅游路线是以长征文化、名酒文化和丹霞桫椤生态为主的贵阳—息烽—遵义—仁怀—赤水,延伸至重庆、长江三峡的黔北旅游线。正确

7.在贵州的交通运输结构中,旅客周转量以铁路为主。错误

8.“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贵州实际现状的描述。错误

9.加快转型是贵州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所迫。正确 10.贵州荣获国内油制辣椒产品唯一中国名牌称号的产品是老干妈风味辣椒。正确 1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表现了贵州的立体气候特征。正确 12.封闭是贵州落后的真正原因。正确

13.997—2011年贵州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已连续1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经济发展已经摆脱了相对落后的地位。错误 14.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有6支红军在贵州活动。从1930年4—5月,率领红七军进入贵州荔波、黎平县境内的是贺. 错

15.位于贵州东北部,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留地网”成员,是我国亚热带生态系统保护较为完整的典型地区之一,被称为“镇黔之宝”的山是乌蒙山。错误 16.现在贵州的屯堡人仍然穿着清朝的服饰。错误

17.贵州有一个原始森林茂密,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拥有秃杉、红豆杉等多种国家濒危、珍稀植物,被誉为中亚热带宝贵的“物种基因库”的地方是雷公山。正确

18.贵州具有岩溶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自然特征。正确 19.黔金丝猴是贵州的特有动物,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正确

20.“十一五”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新一轮全国竞相发展的大潮中,贵州仍处于落后地位。正确 21.唐代朝廷在贵州实行“土流并治”,形成经制州、羁縻州与藩国并存的局面。在三种制度中,实行“羁縻州”的地区朝廷权利比实行“经制州”和“藩国”的大。错误

22.截至2011年,贵州共有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2个地区。错误 23.粮食是农业的根本,贵州农业应该大力发展耕作业。错误 24.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贵州的地貌特征。错误

25.截至2011年,贵州已探明储量的76种矿产中,有41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名全国前3位。错误 26.贵州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主要受到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古越文化的影响。正确

27.侗族大歌、苗族姊妹节、安顺地戏和茅台酒商标属于国务院批准的贵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错误 28.赤水的丹霞地貌是贵州喀斯特地貌的一种表现形式。错误

29.1949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确定,担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任书记的是苏振华。正确

30.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标志是在贵州建立了行省和推行屯田制度,促进了贵州的开发。正确 31.贵州森林资源丰富,在分布上西部多于东部。错误

32.贵州重晶石储量占全国重晶石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冠。正确 33.贵州日照在空间分布上最少的地区是大娄山区的遵义和务川一带。正确 34.贵州的季风气候冬天主要吹来自于内蒙古高原的西北风,寒冷干燥。正确 35.布依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有丢花包板凳操。正确 36.贵州地貌东高西低,呈三级阶梯分布。错误

37.在贵州的交通运输结构中,货物周转量以公路为主。错误

38.贵州有74种珍稀植物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就有15种,珙桐、桫椤都在此列。错 39.贵州以青铜、陶瓷为代表的夜郎文化主要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错误

40.贵州土壤具有类型多样、地域性较强、宜林地多、可耕地数量少、质量不高、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的特点。正确

多选

1.贵州的扶贫开发工作1986年以后改进扶贫方式,实行( )扶贫方针,贫困人口迅速下降。 A、开发式 C、“造血”式

2.贵州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中提到的“一府两院”是指: B、省人民政府 C、省高级人民法院 D、省检察院

3.下列属于贵州特色食品的是: A、老干妈辣椒 C、牛头牌牛肉干 4.贵州彝族主要分布在( )

A、毕节市各县 B、六盘水市各县

5.贵州的资源深加工工业主要有下列的( )行业。

A、黑色冶金工业 B、有色金属工业 C、化学工业 D、建材工业 5.贵州完成土地制度改革以后,逐步开展的“三大改造”是:

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贵州下列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是(

)。

A、黄果树风景名胜区 B、黔灵公园 D、遵义会议会址 7.贵州产业形象鲜明、经营规模较大、比较优势突出、发展后劲明显的行业,主要是: A、以西电东送等为标志的能源和资源深加工业

B、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C、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

D、以民族药品开发为代表的医药制造业

8.下列属于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历史纪念胜地是(

)。

A、黎平会议会址 B、遵义会议会址 D、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 9.贵州饮料制造业以(

)为重点。 A、白酒制造业 B、制茶业

10.解放后,贵州开展了大量的民族古籍整理工作,搜集、整理、出版的民族古籍资料有: A、《苗族古歌》 B、《西南彝志》 C、《水书》 11.研究和认识贵州省情需要我们用哪些正确的观点:

A、系统的、全面的观点 C、用辨证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1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解决好的“三农”问题是指: A、农村 C、农业 D、农民

13.截至2011年,贵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有下列: A、荔波 D、赤水 14.贵州省主要的气候灾害有(

)

A、干旱 B、秋风 C、凌冻 D、冰雹

15.汉朝贵州出现的历史文化名人包括《尔雅注》作者、辞赋家和东汉教育家,他们分别是: A、舍人 B、盛览 C、尹珍

16.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贵州人口超过百万的少数民族有下列: A、苗族 B、布依族 C、侗族 D、土家族

17.本世纪中叶,贵州人民掀起了一系列的“反洋教”斗争,主要有( )。 A、青岩教案 B、遵义教案 C、开州教案 18.根据贵州的多年气候状况,降水最多的地区是下列: A、晴隆 B、丹寨 C、武陵山东南坡

19.20世纪90年代,贵州开始制定和实施“三大战略”,具体是指:

A、科教兴黔战略 B、开放带动战略 D、可持续发展战略 20.下列矿产中,贵州2011年储量排全国前三名的有( )。 A、重晶石 C、磷矿 21.贵州基础教育中的“两基”指的是:

A、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B、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22.环境保护是指为使自然环境和人类居住环境不受( ),能更适合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生物生存而采取的措施。 A、破坏 B、污染

23.清代贵州夺魁天下的状元有下列: A、赵以炯 C、夏同龢

24.对于贵州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正确的描述是: A、医疗防疫体系初步建立。

B、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农村卫生总体水平得到提高。 C、爱国卫生工作取得新成就。 D、中医中药事业稳步发展。

25.贵州种植业中的主要经济作物下列有: B、油菜籽 D、茶叶

26.下列属于贵州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有:

B、布依族的丢花包、板凳操 D、水族的赛马、打手毽。

27.贵州清王朝统治时期,官府和地主勾结欺压百姓,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先后爆发了( )。 A、乾嘉起义 D、咸同起义

28.民族节日是贵州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集中体现,其中属于社交性节日的下列有: A、姊妹节 B、查白歌节 29.贵州土壤的耕作条件具有以下特点:

A、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 B、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

C、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D、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 30.贵州喀斯特地貌的表现形式包括下列:

A、石林 B、溶洞 C、瀑布 D、峡谷 多选

31.贵州流域面积在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下列有: A、赤水河 B、綦江 D、乌江

32.贵州野生植物种类繁多,下列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 A、珙桐 B、贵州苏铁 C、银杉

33.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下列有: A、梵净山 B、赤水桫椤 D、威宁草海 34.下列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

A、镇远青龙洞 B、赫章可乐遗址 C、安顺文庙 D、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 35.抗日战争期间,敌占区的部分学校迁入贵州,促进了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时迁入贵州的学校有:

A、私立大夏大学 B、私立湘雅医学院 C、国立浙江大学 D、国立交通大学分校 36.下列关于贵州的旅游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C、增长方式已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D、产业形态已由单一的观光型转向多元化发展。 37.国务院批准的贵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有:

A、侗族大歌 B、苗族蜡染 C、茅台酒制作技艺 38.下列民族中属于贵州世居民族的有: A、苗族 C、水族 D、畲族

39.贵州少数民族大都通用汉语,但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目前国家还帮助(

)等民族创制了以拉丁文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A、苗族 B、侗族 C、布依族

40.贵州地质结构复杂,形成了种类繁多、组合多样、地方特色鲜明的丰富自然资源,尤以( )资源得天独厚、最具特色。 A、生物 B、能源 C、矿产 D、旅游

41.截至2011年贵州通航机场除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外,还包括下列: A、铜仁(大兴)机场 B、安顺(黄果树)机场 C、荔波机场 42.下列哪些畜禽为贵州的优良品种(

)。

A、关岭黄牛 B、威宁绵羊 C、可乐猪 D、竹乡鸡

43.到2006年,贵州通过“两基”攻坚达标验收的4县(自治县)是(

),使全省“两基”教育人口覆盖率提高到100%。 A、威宁 B、赫章 C、紫云 D、望谟 44.贵州的医药制造业发展潜力大,特点鲜明,下列表现有:

A、黔药制造成为医药产业演进的主体。 B、大中型企业崛起成为产业规模扩大的主体。 C、标准化种植基地成为药材供应的主体。 D、高新技术开发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45.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包括依法选举并按有关程序任免(

)

A、贵州省省长、副省长 B、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C、各厅、局的领导干部

46.在“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2011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评出的“贵州十大名酒”下列有: A、习酒 B、贵州醇 D、鸭溪窖酒 47.贵州对外贸易中的主要出口商品包括下列:

A、化工产品 B、矿产品 C、机械电子产品 D、橡胶制品 48.遵义市杂技团曾经获得全国杂技大赛金奖的演出节目是: C、《转台顶技》 D、《梅颂》

49.贵州工业科技自主创新决策能力、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开发并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有: A、无人驾驶飞机遥测遥感技术 B、中央空调智能化节能控制技术 C、新型半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D、纳米氧化锌开发技术 50.代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种文化类型是(

)。

A、北京周口店 B、山西西候度 D、贵州黔西观音洞 51.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下列有:

B、民俗风情 C、城镇风貌 D、宗教文化

52.贵州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断探索符合贵州省情的发展道路,工业重点发展的消费品生产是: C、卷烟 D、酿酒

53.贵州的电信业务目前主要有下列:

A、固定通信 B、移动通信 C、数据通信 D、图像通信

54.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对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 )等情况时,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 A、伤残 C、遭受灾害 D、生活困难 54.“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列有:

A、改变了贵州的产业结构。 B、极大地改善了贵州的交通通信条件。 C、改变了贵州的生产力布局。 D、极大地增强了贵州的科技实力。 55.贵州土司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B、世官 C、世土 D、土民

56.贵州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下列(

)河流上。 A、赤水河 C、南盘江 D、乌江

57.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珍稀名贵药用植物主要有(

)。 A、珠子参 B、三尖杉 D、冬虫夏草

58.贵州烟草制品业形成了贵州特色鲜明的(

),使贵州成为全国第八卷烟生产大省。 C、烟叶复烤业 D、卷烟制造业

59.贵州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

)

B、黔金丝猴 C、黑颈鹤 D、华南虎 单选

1.在贵州的各类土壤中,面积最大的是: A、黄壤

2.贵州以长征文化、名酒文化和丹霞桫椤生态为主的黔北旅游线是(

)一线。D、贵阳—息烽—遵义—仁怀—赤水 3.贵州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黑颈鹤及其他181种鸟类共同家园,成为世界十大观鸟胜地之一的地方是: B、威宁草海

4.清朝光绪年间向朝廷上奏《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开设算学、外语、天文、地理、格致(理、化)、制造、农、工商、矿业、时事外交等方面的课程,推行新教育的先驱者是: A、李端棻

5.黔北最突出的农作物是下列( )。 C、烤烟 6.春秋时期兴起的夜郎国,其范围主要在( )。D、贵州

7.1913年,贵阳绅士张春山等筹建戏园“黔舞台”,将( )传入贵州。B、京剧

8.下列( )不仅是贵州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案,也是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先声。 A、青岩教案

9. 贵州以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和布依族、水族、瑶族民族文化为主的黔南旅游线是( )一线。C、贵阳—都匀—三都—荔波 10.贵州文化构成形态复杂,文化的( )成了贵州文化的特殊现象。C、多元并存、共同发展 11.南宋绍兴年间,贵州出现的第一所书院是: B、沿河鸾塘书院

12. 贵州的扶贫开发工作1986年以后改进扶贫方式,实行( )扶贫方针,贫困人口迅速下降。A、开发式 14.黔中最突出的农作物是下列(

)。D、油菜

15.茅台酒是中国()型白酒的典型代表。 A、酱香

16.贵州少数民族有的存在自己的文字。有一种从字形看有的类似于甲骨文或金文,有的则是仿汉字倒写或反写,被称为“反书”。它是( )族的古老的文字。C、水 17.改革开发以来,贵州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连续( )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D、 15 18.贵州最大的河流是: B、乌江

19.( )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组织形式。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从面上看,贵州最高地区是: C、威宁

21.贵州的气候,极端最低气温曾经出现在: C、威宁 22.黔西北最突出的农作物是下列(

)。B、荞麦

23.贵州同时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美誉的河流是: D、赤水河

24.贵州地势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一线。B、大方—织金—普安 25.贵州国民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是在( )年。 D、2011 26.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贵州电力工业实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主要以( )为主。B、黔电送粤 27.黔东南最突出的农作物是下列(

)。D、西瓜 28.黔西南最突出的农作物是下列(

)。D、柑橘

29.新华书店贵州分店在贵阳成立的最早时间是: D、1950年1月15日 30.贵州省内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是: A、干旱 31.黔东北最突出的农作物是下列(

)。A、花生

32.贵州地势呈三级阶梯分布,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一线。A、沿河—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以及荔波—罗甸的北界 33.贵州人口发展的快速增长期是(

)。 D、解放后

34.下列城市中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避暑之都”称号的城市是(

)。 C、 贵阳 35.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下列哪个城市“中国毛尖茶都”称号。B、都匀

36. 解放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民族自治地方第

一、

二、三产业的比重排序变化是:B、由1949年的

一、

三、二变化为2010年的

三、

二、一。 37.贵州以喀斯特生态景观和多民族文化为主的黔西旅游线是( )一线。B、贵阳—红枫湖—安顺—龙宫—黄果树—织金洞—马岭河峡谷 38.在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的酒和茶分别是(

)。B、茅台酒和都匀毛尖

39.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帮助建立的唯一的一个省一级的党的工作机构是(

)。A、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 40.从面上看,贵州最低地区是: B、玉屏

41.贵州植物种类繁多,分布错综复杂,呈现过渡变化。在高大山脉具有垂直分布特点,一般从山脚到山顶依次表现为: A、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 42.从点上看,全省最高点是: A、赫章韭菜坪 43.贵州的气候,极端最高气温曾经出现在: D、铜仁

44.2010年,贵州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亿元。C、1200 45.抗战时期贵州作为大后方,一些沿海地区的机关、学校、商号、企业纷纷迁入,使贵州的社会经济出现了短暂繁荣。学校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浙江大学,其旧址在(

)。A、湄潭文庙

46.从哪年起,国家开始制定和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建立经济建设的计划管理体制。C、1953 47. 2007年贵州第一个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是: A、荔波 48. “一五”计划时期,贵州的建设主要以( )为重点。B、农业 49.2011年贵州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 )个。D、18 50.从点上看,全省最低点是: D、黎平水口河出省处

51.贵州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明显变化,2011年与1978年相比,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变化是: A、种植业下降,林业、畜牧业、渔业上升 52.贵州历史上第一个由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府—贵州省人民政府于(

)成立。D、1949年12月26日

53.贵州水资源较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有氵舞阳河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征的水系是: C、沅江水系 54.贵阳市人民政府和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的时间分别是(

)。B、1949年的11月23日和12月26日 55.贵州目前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较高、利润最大、纳税最多的工业是(

)。D、食品工业 56.贵阳市解放的时间是: C、1949年11月15日 57.黔南最突出的农作物是下列(

)。B、水稻

58.贵州多民族的社会环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多次人口(

)活动而形成的。A、迁徙 59.贵州2005年获国家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是下列()。B、遵义市 60.西汉初期,《尔雅注》的作者是: A、舍人

61.贵州少数民族大都通用汉语,但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国家还帮助()民族创制了以拉丁文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A、苗族、布依族、侗族

62.1938年,贵州成立的第一个科学技术部门是: C、贵州省立科学馆 63.贵州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教育先驱是:D、尹珍

64.贵州以苗侗文化和苗岭风光为主的黔东旅游线是(

)一线。A、贵阳—凯里—榕江—从江—黎平以及施秉—镇远—铜仁 65.贵州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在( )。C、明朝

66.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位。 B、6 67.贵州下列被称为凉都的是(

)。 B、 水城 68.贵州的疆域范围基本定型是在( )。D、清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机关纪律作风整顿讲话下一篇:机关干部谈心谈话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