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意义

2023-01-06

第一篇: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意义

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思考

作者:朱静茹

兴旺发达的服务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和经济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的服务业,世界GDP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60%,世界经济正步入服务经济时代,大力发展服务业正当其时。

一、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意义

大力发展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特别是对于作为粤西城镇群中心的中心城区赤坎区来说,发展服务业更具有针对性,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去发展服务业。

(一)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提升中心城区竞争力的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的战略指向,是事关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事关赤坎经济发展前景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在赤坎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是53.6%,这一比重不小,但与一些先进城市比较差距很大,例如香港是91.2%、广州是57.6%。所以,要提升赤坎的竞争力,就必须要大力发展服务业。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的需要。今年上半年赤坎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是34.68亿元,同比增长14.4%,发展势态良好。近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龙云在我市作《学习珠三角,超越珠三角,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专题报告时,指出湛江在现代产业体系建 1

设的领域是可以超越珠三角的。而现代服务业就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服务业的转移,往往首先向具有区位优势的中心城市转移。所以,作为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的赤坎,必须发挥区位优势,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作为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的重要职责。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实践证明,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标志。当前,赤坎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和工业发展土地有限的发展难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服务业内部结构以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馆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占较高比重,而与现代产业紧密联系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技术、资本和知识紧密型服务业总量相对偏低,因此,整体服务业的产值不高。另一方面,土地开发强度已很高,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土地、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越来越紧,粗放型简单扩大再生产难以为继。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是破解赤坎发展难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二、当前赤坎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把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加快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解决就业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着力点。通过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汽车销售、房地产、饮食旅游、会展、文化传媒业等行业,目前我区已打响了市场、饮食、居住、车市、

旅游五个品牌。此外,“湛江工博会”、“湛江国际龙舟邀请赛”、“湛江红土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重要会展、节庆、赛事活动也进一步激发了赤坎的活力,加快了赤坎中央商务区建设的步伐。经多年发展,至今我区已成为湛江市乃至粤西地区服务业的成熟城区。

我区的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传统服务业存在着层次不高、效益低的问题。赤坎是千年古商埠,是粤西商贸重镇,传统商业气息浓厚,现有大量的传统服务业。但是,这些传统服务业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益的状况,甚至有个别行业发展停滞不前,成为社会发展的包袱。比如说坐落在我区小街小巷的部分宾馆、旅馆,其管理方式落后、环境简陋、服务配套设施差,既不卫生又不美观,无法为外地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而且还成了城市发展中的一道不雅观的风景。

二是现代服务业存在着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较落后、产值不高的问题。近年来,我区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建设了一些专业市场、发展了一些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当前围绕构建中央商务区,加快物流载体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狠抓专业市场建设,扩大经营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使大宗商品矿石中转、批发零售、饮食业、汽车消费都得到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2亿元,同比增长23.5%。但是以世界眼光、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与发达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相比,我区的差距是明显的。例如坐落于我区的海田专业批发市场,虽然占地总面积53.5万平方米、建有商铺2300多

间,交通四通八达,附近的环境优美独特,其发展环境非常优异。但是,由于它仍是采用相对传统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去年的年销售额第一次突破50亿元。如此优异的条件,仅有50亿元的销售额,显然是不理想的。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对策

由于我区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都存在着层次不高、效益低以及可提升空间还很大的问题,所以,我区必须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发展服务业要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手抓现有的服务业优化提升。

(一)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通过引进先进理念、技术、人才、资金等来加以改造提升。如,我区的海田专业批发市场,拥有八大专业批发市场,面积大、地理位置优异,是粤西地区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但是它的销售额与发达地区相比,却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区一定要解放思想,寻找更科学的发展方法去做大海田市场,通过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引进一批占地面积少、产值高的批发项目,使之升级、产生更大的效益。在这方面,浙江省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的发展理念和成功做法十分值得我区学习借鉴。义乌市位置偏僻,资源匮乏,交通不便,既不在省会城市周边,也没有港口城市的优势。但是,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经过短短20年的发展,现在其市场营业面积达260万平方米,商位5.8万余个,经营40余万种商品;日均客流量20万,联结10万多家生产企业,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6000多名外商,安置就业21万余人。2007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成交额达到348亿元,成交额连续17年居全国工业品市场之首,它

已成为国际性小商品集散中心和外商采购小商品重要基地。义乌交通不发达、资源匮乏,能把批发市场发展得如此繁荣,除了依靠经营者自身的创业精神和自主精神以外,义乌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商促工,贸工联动”、努力打造“义乌制造”的战略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义乌过去没有什么工业,所经营的产品都是来自温州、广东、福建等地。随着市场的持续繁荣,为工业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创造了销售渠道、信息、人才等优势,同时,大量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许多产品逐渐转向在本地生产,促进了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打造了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所以,我区必须正视差距,一定要利用海田专业批发市场的优势、借鉴经验,想方设法、加快发展。

(二)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就是要整合我区的传统服务业的资源,加快应用科学管理模式和现代经营业态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推行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发展专业经营,提升具有赤坎传统特色和优势的餐饮、旅游、文化、休闲等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例如原半岛酒店通过引进加拿大某集团来投资,引进现代管理的模式,经过装修后变为今日的星级酒店枫叶国际酒店,如今客似云来。对于分布在我区小街小巷的部分宾馆和旅馆,今后应借鉴引进现代管理的模式的成功经验,来改造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家庭自助游人和青年人来住宿。又比如餐饮业,赤坎是中心城区,外地游客来到湛江,首先到赤坎。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外地游客肯定会想品尝我们的各类美食。湛江有很多特色的美食,我区的小酒楼可汇聚湛江各县区的各类特色菜、招牌菜、小吃,以及粤西其它地区的特产和美食,把它们罗列在网上进行介绍,吸引自助

游人到赤坎品尝。

只要坚持两手抓服务业的发展,多想方法,开拓思路,我区的传统服务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而且会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现代服务业的产值也会得到提高,从而使服务业整体得到较快的发展。

第二篇: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

作者:王晓华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5期

服务业包括的层次多、行业广,其发展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服务业发展提出更多、更高层次的要求。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是减少经济发展中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也是有效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重大举措。现代服务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主要以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三类服务为载体。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明确任务,突出重点。一是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促进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化。二是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发展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创意服务业、动漫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等。三是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四是突出发展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按照其内在要求,寻求有效的发展途径。一是通过市场深化,奠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雄厚市场基础。提高社会专业化分工程度,特别是促进制造业内部服务活动的外部化和服务交易市场化。二是通过现代技术运用及服务创新,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技术基础。三是通过产业区位集聚,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生态基础。在多样化、多层次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基础上,拓展服务辐射空间,使服务价值链向外延伸。四是通过网络化架构,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基础。在信息化条件下,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依赖网络化优势,服务企业要向连锁化、联盟化、集成化等方向发展,形成网络型组织结构。五是通过主动接受国际服务业的转移,促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新阶段、新形势下现代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从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资金投入和改善环境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一是突破体制性障碍,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进一步打破垄断,规范准入条件。在明确行业要求和经营资质的前提下放宽进入管制,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促进服务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增大,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格局。在确定服务标准和加强行业监管的前提下放宽经营管制,扩大服务企业经营范围,实行按质论价、差别化价格等市场定价方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专业化分工,带动服务外部化,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激活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推进服务业的产业化。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适宜产业化经营领域的服务业产业化进程。要突破自我增强的产业内循环发展路径,在全面提升经济服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务化的基础上,寻求向整个经济系统渗透的发散型发展,特别是在第

二、三产业融合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与制造业直接相关联的配套服务业,如汽车服务、工程装备配套服务和工业信息服务,以及公共性服务业,如技术服务、现代物流、工业房地产、工业咨询服务以及其他工业服务等。要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通过紧密的产业关联、共享的资源要素、丰富的社会资本、有效的竞合机制,充分发挥外部性优势,培育和促进服务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三是推进服务业的社会化。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都要面向社会开放。除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另有规定外,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党政机关营利性的后勤服务机构都应改制为独立法人企业。鼓励民间投资兴办面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四是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在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五是注重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质量。重点在于改善服务模式,增强人性化、便利化、信誉化的服务特色。特别是以人力资本为主的服务业,更需重点强调规范服务和诚信服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行业自律和外部监管,加快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和服务标准制定。六是对服务业的发展采取适当的政策扶持。特别是一些原由财政负担的事业型、福利性服务单位转向企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需要付出一些改革成本,加快推进转型过程。对一些吸纳就业能力强、从业人员投资能力弱的小型服务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在资金、税收、用地等多方面予以支持。七是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条件和专门人才。努力打造发达的现代通讯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要创造条件积极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大力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服务人员。

第三篇:关于大力发展我市科技服务业的若干建议

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员会

去年杭州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调整经济结构,出台了《关于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将科技服务业列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十大产业之一。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制造业的重要科技支撑。它一方面将知识、技术通过研发与技术转移活动转化为社会科技服务行业,成为现代服务业中具有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特征的重要产业;另一方面科技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最典型的行业,能为制造业产业增值、能级提升以及提高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强大的引领带动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有必要把科技服务业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予以重点扶持和发展。

从目前来看,杭州市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已具有一定的条件。一是我市作为省会城市,科技和人才资源相对丰富,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二是我市制造业较为发达,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科技服务的社会需求较大,为科技服务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三是自200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科技服务业发展开始提速。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市已有科技服务业企业951家,2009年前三季度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4.09亿元,同比增长23.0 %,高于GDP增速14.5个百分点,高于服务业增加值增速9.2个百分点。2009年我市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成交额已达到41.73亿元,比2006年增长23.32%。

一、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调整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制造业提升的带动和支撑作用还不明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产业总量偏低。从目前我市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来看,科技服务业无论从产业规模还是增加值来看,都是比较低的。2009年前三季度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4.09亿元,只占现代服务业总增加值的3.14%,在十大产业中排名第七。产业成熟度不高,规模总量偏低,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是当前发展科技服务业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产业发展不平衡。由于区位条件的关系,科技服务业在中心市区集聚度比较高,而在县(市)地区相当薄弱。在目前951家科技服务业企业中,有840家分布在杭州城区,占企业总数88.32%。同时在科技服务业内,行业分布也不均衡。现有的科技服务业企业中相当部分是从事高新技术产

品制造的公司,而从事科技研发、技术转移、技术推广、技术评估、技术交易等专业性的机构十分缺乏,此类机构数量目前不到科技服务业企业总数的10%。

3、企业规模偏小。我市科技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其他产业如金融、软件、房地产、商贸、旅游等相比,企业规模偏小,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不多。在目前我市科技服务业中税收超千万元的不到10家。尤其是科技服务业中的重点行业,如研究和试验发展业中的各类科研院所在我市为数不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中的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信息服务、高新技术创业、科技评估、科技咨询、技术贸易等机构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也相当小。

4、中高端人才短缺。随着我市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由于科技服务业中高端人才短缺,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制造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也难以显现。在2008年举行的“浙江—上海高层次人才洽谈会”上,我市共推出近5000个岗位,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研发经理、首席设计师、工程师、技术开发(研究)等涉及科技服务业的岗位超过1500个,占总岗位数的30%,这从一个侧面反映科技服务业对中高端人才的需求程度。

二、大力发展我市科技服务业的建议

根据市委、市政府“服务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我们要加大贯彻落实《关于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力度,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要把科技服务业放到突出的位置,针对目前科技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快发展。对此我们建议:

1、加紧制定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科技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是2009年首次形成的,产业成形晚,成熟度不高。从目前来看,我市科技服务业作为一个产业,其行业及企业如何科学界定,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如何制定,重点发展那些行业,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措施,以及科技服务业如何专业化分工,与制造业如何良性互动等等,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没有明晰的规划。没有纲领性的规划,很难指导科技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建议,在对科技服务业现状调查和“十二五”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制定我市科技服务业中长远发展规划。规划要统筹兼顾,既要立足于当前的产业基础,又要具有“十二五”发展的前瞻性,并将科技服务业纳入我市的“十二五”规划。

2、切实制定推出杭州科技服务业发展意见。我市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其产业特点各有不同,科技服务业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和条件。如何加快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我们认为从目前状况来看,政府强力推动,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是十分必要的。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有必要根据市委、市政府文件精神,制定出台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意见,结合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要

求条件以及我市的实际情况,对以往出台的相关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完善和补充,尽快形成扶持和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政策体系,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行业进入、融资、用地、服务采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3、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财政投入。鉴于目前我市科技服务业产业基础薄弱,科技服务能力不强的状况,政府应加大对科技服务业的投入。我们建议,在市本级财政及各区、县(市)财政中设立科技服务业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一是资助当前亟需重点发展的,但自身发展能力较弱的科技服务机构,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信息服务、高新技术创业、科技评估、科技咨询、技术贸易、科技中介等机构;二是扶持整合资源,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打造有品牌的科技服务优势机构;三是补助从事服务中小企业或者先进制造业的公益性科技服务机构;四是奖励对我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服务工作者和机构。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科技服务业发展。

4、加速培育科技服务业骨干机构。我市科技服务业“量低个小”,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难以适应,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科技专业服务能力较强、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骨干机构很少。因此在培育和发展新兴科技服务行业和机构的同时,要花力气,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招商引进等途径,大力培育科技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引导科技服务业机构做大做强,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发挥支撑作用。对隶属于政府各部门,从事科技服务的事业单位要加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力度,增强其自我发展功能,使其向科技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5、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聚集基地。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形式,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聚集基地。要抓住我市建设产业大平台的契机,在滨江科技城、下沙科技城、钱江科技城、临安省科创基地等科技城的建设中,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创建各类科研院所、技术工程中心、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形成支撑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同时结合楼宇经济,重点发展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科技中介等科技服务机构,集聚科技服务要素,强化辐射效应。各县(市)可围绕本地工业功能区提升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技术咨询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增强县(市)一级的科技服务聚集度。

6、加强科技服务业人才伍建设。针对科技服务业中高端管理和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人才队伍的集群建设。要通过人才招聘、业务联盟等方式,广揽国内外业务素质高、创新意识强、活动能力大的科技服务业管理和专业人才,以带动、支撑和引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要对现有科技服务业机构的管理和专业人才要开展制度化的得专业培

训,提高其管理和业务水平。要依托在杭高等院校,设立有关科技服务业的专业课程,扩大科技服务业高质量从业人员的渠道。

7、建立科技服务业监管体系。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进一步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强与科技服务业发展相关的政府各部门的协调,形成健全的管理体系。建立科技服务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行业自律制度、科技服务机构信誉评价体系、信誉评价信息发布和查询制度。可每年对科技服务机构和组织的规模、服务质量、社会知名度、用户满意度等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形成重合同、守信用、诚信经营的行业风尚,使科技服务业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发展轨道。统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科技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对科技服务业细化分类,对统计调查对象科学界定,完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开展行业发展分析、监测和信息发布。

第四篇:“十二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路与策略

“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迫切要求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后出现了国际新一轮经济调整,服务业跨国投资和离岸服务外包继续加速向中国转移,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机遇。“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应上升到国家战略,在国民经济中优先重点发展。要把握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的重大机遇,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坚持市场化、国际化、聚集式、高级化发展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强统筹协调、稳步推进综合试点工作,以突破价值链关键服务环节为核心,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1 坚持市场化、国际化、聚集式、高级化发展方向

1.1 以扩大内需为重点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

市场化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大力发展服务业,首先必须提高和扩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扩大服务外包内需市场是“十二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为此,一要加快探索并推广在发达地区开展的工业主辅分离改革。鼓励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协调机制,加强指标考核,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政府从综合、财政、税收等多方面对企业主辅分离提供扶持,对工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分离后做大做强等方面进行奖励等多项举措,稳步推进工业主辅分离改革,引导有一定规模、经营业绩良好的重点工业企业优化管理流程,延伸产业链,剥离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供应、采购、营销、研发、科技服务、设备检修、后勤服务业等,形成一大批围绕主业服务社会的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培育生产性服务新主体,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跟踪问效,建立政策落实的反馈评价机制,积极推动已开展的扩大服务内需市场的试点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广。

二要加快推进政府部门、国有垄断企业和在华外国公司外包服务,壮大本土在岸服务外包产业。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对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外包订单中40%多来自国内市场,且主要来自于金融、电信和政府部门。打破金融、电信等国有服务企业行政垄断,放宽行业准入标准,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激发服务外包的驱动力。研究并制定促进政府部门采购生产性服务的专项政策,加大政府对服务产品的采购力度,拓宽采购范围。积极引导在华外国公司向本土服务企业外包服务流程。

1.2 围绕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推进国际化进程

对外开放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要改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落后的状况,就要通过服务贸易、引进外资、主动接受国际服务业转移、走出去,接受高端的中间

服务,近距离地学习先进服务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地提升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并在技术法规、标准、认证体系上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积极引进海外研发公司、商务服务机构等生产性服务机构,鼓励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到海外建立分支机构,或并购海外的研发机构或技术型公司,获取知识产权与研发能力,提高全球化运营水平。在物流、金融、商务、信息服务、离岸服务外包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国际品牌。

把离岸服务外包作为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来大力发展。一要改善政策、法制和商业运作环境,支持服务外包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鼓励服务外包企业自主创新,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创建一批知名服务品牌。二要强化人力资源产业链建设,着力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支持企业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机构,鼓励大学、企业、政府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三要创建“中国服务”国家品牌,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的公共支撑平台,以统一的国家品牌形象开拓国际市场,对内促进产业联合,整合示范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形成合力,面向外包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要坚持上述国际化战略,必须注意两个认识问题。一是正确理解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走出去”,走出去是为开拓有竞争力的发达国家服务市场和已经国际化的国内服务市场,而不是过多强调走出去开拓非洲和南美洲等落后的服务市场。二是正确理解“与国际规则接轨,按国际惯例办事,借鉴国际经验”,在内地设立外资独资服务机构,要根据国情和发展阶段的要求有序推进;借鉴发达国家服务业经验,可能现阶段最需要借鉴的是他们在营商环境建设,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及其管理模式方面的经验。

1.3 以形成有效聚集、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推进聚集式发展

近些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带聚集,向中心城市聚集,向制造业产业集群聚集,产业形态不断创新,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服务业聚集区和服务业功能区。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与形成有效聚集、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要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手段,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性集聚。引导中心城市建设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在服务本地产业的同时,强化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加强区域分类指导,引导各城市间适度竞争形成错位发展,其扶植政策向优化商业环境、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向演变,优化全国服务资源配置,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真正繁荣。充分依托生产性服务聚集发展的优势,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引导地方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依托工业支柱产业,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依托产业,面向产业、服务产业,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为形成有效聚集,在重视劳动力、资本以及企业家等生产要素供给的同时,更要重视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瞄准和聚集产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采用规范服务标准,政府采购等间接调控手段,科学引导区域服务业的集聚发展。

1.4 围绕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功能推进高级化进程

我国服务业已经走过了数量式发展的阶段,正处于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产业素质的新阶段。具体看就是拓展服务领域和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产业素质,通过服务创新带动规模扩张,在结构升级中加快发展,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促进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和高效发展。

为此,一要抓住信息化这个根本,推进生产服务业技术创新、组织流程创新以及服务模式创新。鼓励通过应用信息网络、物联网技术,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专业服务体系,创造新的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模式。应用信息网络、电子商务技术,改造提升批发、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业态,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培育品牌服务、打造品牌龙头企业、开展品牌活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化发展。

二要实行分类指导,推进创新。对于产品易于标准化、资本密集型的金融、物流、信息服务、批发、交通等生产性服务业,要鼓励多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产业效率;对于服务个性化、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研发、设计、技术咨询、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多注重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提升产业素质。

2 根据阶段性要求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联动发展是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中心任务。从总体看,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之间处于简单互动阶段,工业结构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和带动作用还很有限,与工业关联最多的仍然是批发贸易和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二者协同发展存在两难困境,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环境支持,推动二者建立联动机制和互利共生的发展模式。

要鼓励工业企业整合和重组服务流程,推动工业上下游服务环节的外包,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与相关服务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扶植龙头企业,创建聚集区内文化氛围和企业间的信任关系,健全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二者协同发展。以制造业需求为导向,针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多、共性需求大的特点,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培育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供给主体。调整阻碍二者联动发展的既有政策,强化二者协同定位的空间聚集效应,努力形成二者相互提供需求、创新供给,互相提供动力,实现二者共同升级和发展的新格局。

3 大力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着力提升价值链关键服务环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要扩大存量,即已经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部分,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嵌入到生产链条上的服务活动和服务环节,这些潜在部分将转化为未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价值链上关键服务环节缺失是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矛盾。工业结构调整升级,解决方案在工业之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具体说就是大力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着力提升、突破价值链关键服务环节,其中主要是研发创新和品牌渠道两大关键环节。

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推进以知识、技术、信息等服务要素在工业链条上的有效应用,鼓励家电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中规模企业运用服务来增强企业竞争力,一部分优秀企业从以生产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支持企业从低端的现实优势入手,逐步向中间产品、

关键零部件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等中端环节延伸,提高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水平,强化生产环节与技术研发的相关性,并适时向产业链条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延展,从而推动价值链逐步从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从产业链研发创新环节着手,大力发展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服务,重视中试服务、工艺设计、装备服务以及新产品营销和知识产权运作等服务业态,鼓励企业加强对核心元件的理解和开发能力,在对产业链上的核心元件等关键环节进行突破的基础上,向复杂产品的自主开发突破。除大力发展专门化的研发服务机构外,要更加注重鼓励工业本土大中型企业内部建立研发设计机构、工程实验室并增加研发投入,要抓紧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国内外资本、国有和民间资本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壮大研发产业规模。

从品牌渠道建设环节入手,加强自主品牌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政策协调,加大对企业品牌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品牌的保护,加大对知识产权侵犯行为的打击力度。鼓励制造企业在境外设立市场营销机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培育自主国际性品牌。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积极促进广告业发展,充分发挥广告业在自主品牌宣传塑造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加工企业与国际著名品牌合资合作,参与设计,参与研发,积极推行品牌国际化,持之以恒地实施品牌战略。

4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形成有效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除自身体制机制性问题外,外部大的体制制度环境也不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

4.1 着力改革和突破现行束缚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

从服务业自身看,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4个分开原则,废除各种行政性的市场准入壁垒,消除服务业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限制。推进铁路、电力、电信、民航、港口等垄断性服务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步伐。放宽金融、保险业分支机构、经营业务和经营区域的限制。在市政公用事业领域,要探索采用公开招标、拍卖等市场运作方式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从服务业外部大环境看,现行的机构设置和制度环境更适合于附加值低、盈利低的制造业发展,不适合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发展。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机制,加强编制,改变源于工业经济时代的政府机构设置,建议国家层面成立隶属于发改委的服务业发展局,省、市成立专门的服务业发展处或生产性服务业处,加强对服务业的统筹协调和引导。现行的税收制度是基于工业经济背景下工业的成本结构来设计的,起到了鼓励低附加值企业发展的作用。改革现行抑制服务业外包需求发育的财税政策,重点完善物流、商务服务、技术服务等服务业的营业税、所得税政策。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健全全新的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和问责制度,把服务业工作作为地方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4.2 加强信用体系和标准规范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当前我国工业使用外部生产性服务种类少,外包程度低,外包结构以低端生产性服务为主,合作的紧密程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交易不规范,社会信用文化缺失,交易成本高。服务市场公平竞争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远未建立。

一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价格监管、规范竞争行为和市场秩序等手段,推动市场信用平台建设。倡导规范服务和诚信服务,建立健全信用记录与失信惩戒机制,改善产业发展的信用环境。通过大力发展行业协会来引导和监督服务企业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二要建立健全相关服务领域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市场准入标准、技术服务标准和信用评价制度,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鼓励龙头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先行制定服务标准,引导行业协会在制定标准规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服务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5 完善并稳步推进典型示范、试点带动工作,积极探索服务业发展有效途径

“十二五”期间要使生产性服务业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必须创新服务业统筹管理和引导模式,综合改革试点就成为“十二五”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新举措,因此更要科学决策稳步推进。第一,建议成立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试点方案评选、试点工作总结以及试点工作全过程进行咨询和指导。第二,国家服务业中心和服务创新示范区的选择,要坚持分类指导、可持续发展原则,首批试点建议选取在全国或区域内服务业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某些重点服务行业发展历史和发展基础较好,已经在全国或比较大区域内形成了特色、竞争优势和知名品牌,并且围绕这些重点行业还形成了服务业整体聚集蓬勃发展的态势,可作为首批典型。第三,对试点城市或创新示范区的鼓励,可体现在财税、土地、用水用电用气扶持政策突破,服务业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跨区域配置和整合资源,培育新兴市场主体、新业态、服务模式创新、服务产品创新等多方面的支持,调动地方重视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第四,试点任务选择上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进行专项或重大工程试点,要突出“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方面的内容。

第五篇:关于大力推进“医养结合” 促进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民盟xxx市委

医疗和养老是老年人面临的最重要问题。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有关工作。“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目前,我国大连、青岛、珠海、温州等城市已经迈出医养结合的步伐,并取得初步成效。

xxx作为国家级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应充分利用市内丰富的疗养资源,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充当河北省“医养结合”排头兵。

一、我市“医养结合”工作的发展现状

我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有47.3万,占总人口15.7%,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且老年人口每年以近3%的速度递增,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我市养老机构有33家,床位近1万张。但多数养老机构“老无所医”,只有养老功能,没有医疗康复能力,收养失能老人“力不从心”。 老人普遍面临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不能养老的问题。据了解,目前我市只有海港老年病医院、秦冶医院、xxx风湿骨病医院三家民营医院设立养老机构完成申请注册,仅可提

供护理型养老床位200张,缺口显而易见。

二、我市发展“医养结合”工作的条件和优势

1、休疗养资源潜力巨大。我市共有疗养院所近200家,总床位超过5万张,承担着劳模、特定群体、离退休老干部、在职干部职工休养任务,已形成制度并拥有相应的医疗人员和完善的医疗休养设施设备。但受国家机构改革影响,大部分培训疗养机构转为自收自支单位,经营亏损,维持困难,转型迫在眉睫。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是休疗养院所转型的一条破解之路,可以充分利用休疗养院资源,对具有医疗资质的休疗养院所,发挥其闲置人员和设施作用,加快推进健康养老建设,拓展医养结合新模式,激发其内生动力。

2、我市占据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政策高地。2014年我市被民政部、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改革试点城市意味着可以在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财政补贴、投融资、人才培养等方面政策制定上先行先试,为推动加快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提供强大政策支持。

3、生态环境造就异地养老强大吸引力。近几年异地养老逐渐占据老年养老市场。对外地老年人来说,被称为避暑胜地的xxx颇具吸引力。生态环境良好、医养结合的疗养机构健全将成为老年群体异地养老的首选。

三、对我市“医养结合”工作的建议

1、加快推进全市休疗养院所机构改革,使具有医疗资

质疗养院向医养结合养老院转型跨越。借综合改革试点契机,进一步完善相关养老服务扶持政策,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对自愿进行医养结合模式的休疗养院所,提供完善的服务和减免政策,在水、电、气等改造和使用上予以最大优惠。

2、建立医养结合工作体制,实现涉及健康养老的民政、卫生、社保三条主线联合,打破医养部门工作壁垒,实现政策协同。建立多方社会资源参与的市场化机制,鼓励福利机构、慈善组织、义工组织等积极介入。

3、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标准,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市场行为,形成宽建严管的监督机制,从而保障养老服务业有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

4、设立专项资金,对“医养结合”予以补贴。推动获得“医养结合”身份的休疗养院纳入医保定点、新农保、新农合的实施范畴,打掉养老机构发展“医养结合”的拦路虎。积极推进医保异地结算,满足异地养老需求,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业京津冀协同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杜绝中学生的攀比心理下一篇:道路交通安全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