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营销策略发展论文

2022-05-03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绿色营销策略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21世纪是一个科技、经济都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正是因此人们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人们开始追求低碳生活,理性消费,而绿色消费正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们对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绿色营销策略发展论文 篇1:

论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和营销策略

摘 要: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世界很多国家都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绿色消费已经成为消费发展的大趋势。在绿色消费的大趋势下,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采取绿色营销策略。只有开展绿色营销,企业才能迎合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才能有力地对付竞争对手,不断地提高市场占有率。

关键词:绿色消费;绿色营销;营销策略

一、绿色消费是时代消费发展的大趋势

绿色消费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性消费新潮流。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进入小康水平,提高消费质量成为居民新的消费需要,绿色消费成为当代消费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的绿色工程始于绿色食品开发,除绿色食品外,我国绿色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也已扩展到其他领域,以绿色产品开发为中心,我国企业也全面展开了绿色营销。绿色消费成为当代消费发展的大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绿色产品已经成为各个企业竞争的要素——我国许多企业已经将生产绿色产品作为企业的法宝;一些企业已按照环境标准实行清洁生产——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逐步按环境标准化实行清洁生产,有的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政府对绿色消费的政策指引——为了积极引导绿色消费,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如制定和推广环境标志制度、推出绿色信贷政策、出台绿色消费补贴和资助政策等,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营销技术绿色化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的选择——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营销中自觉地采用绿色营销技术开展营销活动。

营销学界认为,绿色营销在中国的实施是合乎潮流的顺理成章之举,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途径,必将成为本世纪营销的主流。因此,实施绿色营销,必须要有紧迫感。

二、绿色消费的营销策略

企业必须在确立绿色营销观念的基础上,在产品、包装、价格、分销、促销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始终贯彻绿色原则,并科学地予以组合运用。在这里重点介绍其中部分营销策略。

1.产品绿色化

绿色生产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无污染的设备、无污染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污染和对产品的污染,使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有利于保护消费者身心健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设计产品时,应以节省材料、减少污染为目标,最好选用无毒、无害,容易分解处理的材料。着重使用无公害、养护型的新能源、新资源。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必须实行全面绿色质量管理。具体可以概括为“5R”原则:一是研究,即重视对本企业的环境对策的研究。二是减消,即搞好“三废”治理,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三是循环,即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四是再开发,即变普通商品为绿色商品。五是保护,即加强对员工和公众的环保宣教,积极参加社区的环境整治,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

2.绿色营销的渠道策略

营销渠道是绿色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所经过的通道。企业要实施绿色营销必须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渠道。

(1)慎重选择中间商。中间商是生产者向消费者出售产品时的中间环节,是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在产品分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在选择中间商时,要启发和引导中间商的绿色意识,建立与中间商互利、互惠、共赢的利益关系,逐步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网络。

(2)注重营销渠道有关环节的工作。为了真正实施绿色营销,企业要从绿色交通工具的选择,绿色仓库的建立,到绿色装卸、运输、贮存、管理办法的制订与实施,认真做好绿色营销渠道的一系列基础工作。此外,还要尽可能地建立短渠道、宽渠道,减少渠道资源消耗,降低渠道费用和绿色成本。

3.绿色消费群体定位

由于目前绿色产品的生产规模、水平与投入等方面的原因,绿色产品的生产、销售成本相对比较高,其消费者主要是分布在各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经济比较富裕、受教育程度较高、关心身体健康并且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强的群体。绿色产品的渠道定位于高层次的绿色消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绿色产品生产企业不仅要针对消费者不同的购买动机加强产品的开发,还要与渠道中的其他成员通力合作,把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作为渠道营销的中心,优化绿色产品营销策略,真正保证绿色产品的绿色效果。

4.绿色促销策略

绿色促销是通过绿色媒体,传递绿色信息,指导绿色消费,启发、引导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最终促成购买行为。绿色促销的主要手段有绿色广告、绿色推广及绿色公关。

5.绿色特色服务

绿色服务主要是指企业在绿色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提供的各种服务。企业在服务的过程中,除了要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外,还要坚持节省资源和能源、尽可能减少污染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徐学敏.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2]乐发瑞,严奉宪.我国绿色食品营销现状与对策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06).

[3]杨静.关于实施绿色营销的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3).

[4]郑继方.跨世纪的绿色文化[J].中外管理导报,2005,(01).

作者:黄彬

绿色营销策略发展论文 篇2:

浅析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及营销策略

【摘要】 21世纪是一个科技、经济都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正是因此人们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如今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人们开始追求低碳生活,理性消费,而绿色消费正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们对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关键词】 绿色消费 营销策略 绿色消费者

一、绿色消费的含义及其特征

国际上公认的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符合“三E”和“三R”:经济实惠(ECONOMIC),生态效益(ECOLOGICAL),平等人道(EQUITABLE),减少非必要的消费(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再生利用(RECYCLE)。与传统的消费方式相比较,绿色消费具有以下特征。

1、产品无毒副作用

绿色产品必须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生产的,能达到人们的健康标准,能满足人们在消费绿色产品过程中对安全的需求,所以绿色产品必须健康并且安全,才会有市场,才能被人们所接受。这是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的基本特征。

2、适度生产与消费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利用应该尽可能减少,适度地节约能源,做到生产的适度性;而公众对自己所购买的产品应适度的应用,应达到节约和环保的要求,且尽量在消费中满足自身基本生存和需要,做到消费的适度性。

3、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的承受能力,要与其相适应,做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能偏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人们在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满足的情况下,会要求更高层次的消费满足,也就是绿色消费,对自身和社会都有益处的生态消费。

二、绿色消费者的含义及分类

英国学者K·皮蒂认为绿色消费者是具有生态环保意识,能够主动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的消费者。从广义上分析,绿色消费者是指那些关心生态环境、对绿色产品和服务具有现实和潜在购买意愿和购买力的消费人群。相对于传统消费者而言,绿色消费者更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低碳、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者们根据消费者的环境意识水平对其进行分类,也有的利用消费者自我认定的“绿色度”来区分他们。根据人们消费选择中所体现的对环境关注的程度呈由低到高的一个连续不断的状态,可以将消费者大致分为浅绿色消费者、中绿色消费者、深绿色消费者。

浅绿色消费者:此类消费者只有模糊的绿色意识,他们意识到应对环境进行保护,但没有在消费过程中把这种意识具体化,他们的绿色消费行为大多是无意识的和随机的,是潜在的、不稳定的绿色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溢价难以接受。群体特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对环境的态度不积极,比较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中绿色消费者:这类消费者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对绿色消费还缺乏全面的认识,比如只认识到产品无害性或包装的可循环使用性,而没有认识到生产过程的无污性。他们是选择性消费者,主要选择与自身利益联系比较紧密的绿色产品如绿色食品、绿色建材,对5%~15%的绿色产品溢价可以接受。群体特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一般,对环境的态度比浅绿色消费者积极,受社会相关群体的影响更大。

深绿色消费者:此类消费者的绿色意识已经深深扎根,对绿色消费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表现为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绿色消费,对绿色产品的溢价接受程度大于15%,会提出新的绿色消费需求。群体特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高,对环境的态度很积极。

三、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1、价值观

价值观是根植于文化传统的社会产物,中国与西方有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在对待环境的价值观上也自然不同。传统的西方价值观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服务于人类。更接近于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相对于西方人,中国人往往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也就是一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2、态度

大多数研究都将环境态度视为环境行为的重要预测因素,实证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积极的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中国,人们虽然对生态问题较为关注、持有较为积极的生态价值观,但是并不能有效落实到行为上,主要是因为绿色产品受到一些情境因素的影响而并不能普遍被购买。

3、知识

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称为关于事实的知识或抽象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即与行动相关的知识或具体知识。绿色知识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直接影响。美国消费者环境知识对绿色购物行为的影响的结果表明,环境知识能直接影响一般绿色购买行为和再生纸购买行为,而对有机蔬菜水果、环保清洁剂、无氟产品等的购买则无影响。瑞士消费者环境知识对绿色食品购买的影响的结果表明,程序性知识即与行动相关的知识或具体知识能够影响绿色购物行为,而陈述性知识则不能预测绿色购物行为。

(2)间接影响。相关研究发现,环境知识对一般绿色购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不过,这种影响是通过绿色购买态度或环境情感的中介变量而实现的。研究中所涉及的环境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知识。

(3)无影响。总的来看,多数研究表明,环境知识和绿色购买之间存在相关性,环境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或解释绿色购买行为。

4、情境因素

情境因素就是那些对个体实施绿色消费行为有影响的外界因素。许多学者如Hines等对绿色消费行为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情境因素在促进或者阻碍绿色消费行为实施的过程中起到显著作用。

5、社会人口统计特征

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与绿色消费行为的关系并没有统一的结论。在诸多人口统计变量中,很多研究都指出性别与绿色消费行为有关,女性比男性更易采取绿色消费行为。此外,年龄、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家庭结构等因素都和绿色消费行为有关。绿色消费群主要特征是:年轻、受教育程度高、来自高收入家庭、女性及有较高的职业地位。

除了上述这些对绿色消费影响比较大、研究者研究的比较多的因素外,其它诸如人格、情绪状态、商店环境、绿色产品的广告、绿色产品的质量等也会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四、促进绿色消费的营销策略

1、政府与企业联合大力宣传绿色教育,加强公众环保意识

在社会上大力宣传绿色消费观念,使之深入人心,是从消费者心理出发的根本的促进措施。政府必须承担起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教育、培训,以提高全民的环境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意识。建议企业与政府成立具有权威性的与“国际绿十字会”接轨的绿色组织,专门承担对绿色知识的教育培训与宣传推广工作。企业与政府还可以通过新闻、报告等大众传媒提倡绿色消费观念,使人们意识到环境资源不仅是一种自然形态,它还具有经济价值,从而激发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信心。

2、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观念,培育绿色企业文化

企业对“绿色”的认识应该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应把其做为“经营理念”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我国企业的绿色营销观念不能只停留在绿色产品所能带来的利润上,而是要深入到生产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中去,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绿色管理,来转变营销观念,主要是将环保意识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一方面,建立企业环境管理新体系,环保意识渗透经营决策之中,促使企业自觉搞好环保工作;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对全体员工进行绿色教育,使职工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提高内部员工的环保意识,表彰和奖励对企业绿色表现有突出贡献的职员等。

3、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可以帮助企业更直接、更广泛地将绿色信誉传送到促销无法达到的细分市场,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企业应率先实施绿色营销计划;不夸大企业的绿色程序,适当地暴露自己的不足之处;借助第三方树立企业绿色形象;绿色活动到社区。企业首先要把树立绿色形象的目标放在企业所在社区内部,然后再慢慢扩大活动范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企业绿色形象的机会。

4、实施企业的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1)绿色产品策略。绿色产品是从生产到使用直至最后报废都能满足“4S”(顾客满意、终身安全、社会接受和自然持续)绿色要求的产品。绿色产品开发是绿色营销的支撑点。一方面,面对大量的商机,企业要从市场需要出发,及时开发绿色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应大力筹资,引进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生产绿色产品要使用无公害、易分解的新能源和新资源;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节能降耗;要力求资源的回收再生,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要考虑产品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后的废弃物无环境污染。

(2)绿色价格策略。价格是市场中非常敏感的因素,定价是市场营销的重要策略,制定绿色价格是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重中之重。绿色价格是指附加了开发绿色产品的知识、劳动和物质投入而高于传统产品价格的价格。绿色价格的制定要树立“环境有偿使用”的新观念,要合理考虑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因素。

(3)绿色渠道策略。绿色渠道是在分销渠道基础上形成的,是绿色产品从生产手段向以整合营销传播转变,其核心理念是营销就是传播,通过顾客愿意接受的方式与顾客沟通。营销需要做点、线、面的工作,需要对广告、公关、营业推广、产品陈列等传播工具进行良性整合,而不是一味单方面地进行广告刺激。

绿色渠道的通畅是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选择绿色渠道,要注意选择在消费者心中具有良好绿色信誉的中间商,以便维护绿色产品的形象;要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来设立绿色产品专营机构或专柜,便于消费者识别和购买;要合理设置供应配送中心和简化供应配送系统及环节;要建立全面覆盖的销售网络,不断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选择经销商时,要注意该经销商所经营的非绿色商品与绿色商品的相互补充性和非排斥、非竞争性,谋求中间商对绿色产品的虔心推销。

(4)绿色促销策略。企业应培养员工的绿色意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绿色营销队伍,在绿色促销中,商家要注重把产品、企业与环境保护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还应重视绿色公关,通过环保公益活动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5)完善绿色销售服务。绿色销售服务是贯穿于绿色营销全过程的服务,是绿色商品市场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色营销中,要坚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充分考虑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理的方便,要努力减少污染和二次污染。

五、结语

绿色消费是顺应经济发展和时代潮流的新兴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模式,是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消费者们对环保意识的日益加强和绿色消费欲望的日益强烈,对企业生产和营销都是一种必须面对的挑战,企业必须加快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并且恰当运用绿色营销策略,抓住绿色消费创造的市场商机。

【参考文献】

[1] 马俊平:实施绿色营销现状及对策初探[J].经济师,2000(2).

[2] 王慧红:试论绿色营销策略[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12). (责任编辑:胡婉君)

作者:金美伶

绿色营销策略发展论文 篇3:

绿色食品产业如何跨越发展瓶颈

【摘要】当前,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结构性失衡问题成为了绿色食品产业跨越发展的瓶颈。绿色食品产业必须立足结构性改革这一突破口,从培育消费市场、优化产业结构、健全市场体系和强化科技创新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绿色食品 产业结构

近年来,国内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绿色食品的供需结构不平衡,产业发展粗放性特征凸显明显。因此,从供给侧发力,势必对于提升绿色食品的整体供给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根据2017年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要重点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着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绿色食品作为我国优质农产品的象征,在国内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顺应了民众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增长态势和综合效益趋升。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以绿色食品标志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根据农业部相关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绿色食品有效达标企业已达9579家,绿色产品数量已超过2.31万个。尽管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也逐渐凸显。从整体上看,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结构性失衡成为了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为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政府相关部门要从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着力于解决绿色食品产业的结构性问题,将绿色食品产业作为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仍旧存在供给结构不合理、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具体如下:

供给结构不合理,有效需求不足。随着我国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绿色食品市场供需失衡明显。目前,绿色食品的生产主要还是以传统模式进行,产业基础薄弱,产品加工链短。另外,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初级农副产品比重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少,与城乡居民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差距较大。品牌建设方面,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没有广泛建立,消费者缺乏对绿色食品功能和价值判定的完整认知。

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地区发展结构不平衡。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生产企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粗放型特征明显。绿色食品企业构成存在比例失衡,中小食品企业占总数近一半左右,生产规模小而且分散,大型食品企业偏少,尤其是缺乏起龙头作用的企业集团。

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监管机制不完善。我国绿色食品的专业市场体系还没有建成,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阶段未能实现有效衔接。目前,市场建设方面还没有全国统一的顶层设计,管理办法也不规范,导致绿色食品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无法形成。在生产资料市场建设方面,市场营销策略不成熟,专业流通体系建设方面严重滞后。同时,由于农产品生产分散,涉及的品种多、链条长、技术要求高,绿色食品产业的全过程监管不到位,监管机构之间普遍存在职责交叉、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产业服务化体系缺乏。当前,我国绿色食品科技创新力度不强,生产过程中有许多关键技术亟待解决,比如生物农药、生物肥,天然食品添加剂等生产资料的开发,农作物的生产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以及食品加工和包装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在食品运输、储存等环节上涉及到的技术处理能力还不够。
如何推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着力培育消费市场,优化产品结构。产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我国要积极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充分挖掘绿色食品市场的需求潜力。充分发挥媒体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理念的引导作用,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同时提高民众对绿色食品标识的认知水平。另外,创新宣传推介方式,着手打造“互联网+绿色食品”的新型办展模式和营销策略,集信息发布、产品推介、网络销售一体,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在绿色食品开发方面,着力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不断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要加快发展绿禽畜和水产类等高附加值产品,鼓励发展深加工农林产品,促进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完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具有产业集群的天然特征,可以通过空间集聚整体挖掘区域竞争优势。因此,一方面要尽快完善绿色食品产业组织体系,提高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在市场占有率中的主力军作用,切实加大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引导和扶持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示范社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給的质量和效率。政府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优势和主导作用,加快绿色食品全产业链的建设步伐。根据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优化产业布局,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针对产业发展程度一般或者偏低的地区,要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植和适度干预力度;凝练产业优势,发挥地方资源潜力,打造重点地带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对东中部地区,要在绿色食品示范企业和生产基地建设上以高质量高标准为目标,着力提高其产出的稳定性和高品质。

加快专业市场体系建设,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创设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度层面上,要围绕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构建有效的制度供给体系。首先,合理制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推进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形成。其次,要立足品牌定位和制标原则,研究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并且与发达国家接轨的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快标准建设步伐,创新标准化管理模式。同时,建立健全绿色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一方面,不断完善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坚持质量管理与标志许可相结合的基本制度;加快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确保全程质量管控;建立严格的产地环境监测机制,合理管控投入品。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将食品安全的社会风险预警机制融入社会总体预警机制,及时防范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全面提高服务效能。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是驱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绿色食品产业要尽快完善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促进技术与产业的应用发展。一要提高协同创新的水平,构建以绿色食品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二要重点加强对生产资料的开发和农作物生产栽培技术的研发,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加快突破绿色食品制造、流通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健全产业化技术支持体系,全方位提高管理服务的水平。一要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引导绿色食品企业建立专业营销渠道,着力完善供求信息和诚信体系建设等专业平台。二要加大对地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和反哺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资金扶持。在不断完善绿色农业补贴机制,增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市场竞争力的同时,积极引入资本,培育新产品和新业态,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

(作者分别为玉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玉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授)

【注: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供给侧改革下的玉林中医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7KY0534)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志华、余汉新、李显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年第3期。

②魏后凯:《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改》,《人民论坛》,2017年第12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作者:姚靖 袁名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金融市场开放研究论文下一篇:物理教学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