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套反应釜设计说明

2022-09-23

第一篇:夹套反应釜设计说明

夹套反应釜设计小结

设计小结

通过此次的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机械方面的知识,为期将近三周的课程设计,经过反复的修改设计,终于完成了夹套反应釜的设计,现在写起心得总结的时候真的是颇有感慨啊,记得xx老师刚开始在课堂上和我们说要做课程设计的时候,都不知道课程设计是怎么一回事,似乎离我好遥远,我不认识它,它更不认识我一样,当时感觉这么庞大的工程我是不可能做得出来的,但是我很清楚这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所以刚开始时候真的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了。

设计计算手稿部分,大坐标纸草图,对最后画大图纸很重要! 刚开始就是需要手稿的一份设计计算说明书部分,其中筒体尺寸、联轴器、还有轴和轴承的设计不用说了,翻看了好多教材终于稍微明白了设计理念,在画好了大图纸之后越发觉得那份手稿的计算说明书部分是多么的重要,在画大图纸的俯视图的过程中,我就是因为当时出了一点错误,就要重新设计计。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大量的经验公式以及大量取范围值的数据,需要我们翻阅大量的工具书来进行自己设计计算,这让我们这些一直在给定精确公式及数值下学习的我们顿时感到非常的艰辛,取值时往往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大大减慢了我们的设计速度。与此同时,我们也发觉到,对工具书使用的不重视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这也是对我们今后工作中自我学习的一次良好警告。其实画好的减速器装置上的每一个零部件都是有表可查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螺钉。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在设计的后期过程中体会到的,在设计基本完成后的检查过程中发现有的细节甚至有致命的错误,会将自己在整个设计中的认真全部否决,不得已又全改过一次,觉得浪费了很多时间。各种细节的完善都是对自己在本次设计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的一种肯定,这是对我今后的学习工作的一次实战训练。

此次设计能够顺利的完成,离不开xx老师的辛勤指导,解惑 , 通过本次设计我对各种工作机构有了很全面的认识,更对机械传动中的、轴、轴承、联轴器、键、等都很做了认真的分析计算和选取,整个设计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很辛苦的,但它是对今后学习生活的一次适应性训练,从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做完此次课程设计之后觉得很有成就感,对自己整体的观念的培养和各种工具书的使用等都有所突破,我想这都是这次设计过程收获最大的地方。

第二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个案报告卡填写说明(新版):

加*为必填项

1.编码:网络报告保存后系统自动生成,上报前不填。

2、

3、4: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为必填项!

5.职业:为以下之一: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教师、保育员及保姆、餐饮食品业、商业服务、医务人员、工人、民工、农民、牧民、渔(船)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孕妇、产妇、其他。

6.现住址7.联系电话8.监护人

9.可疑疫苗接种情况*(按最可疑的疫苗顺序填写,最多填3种可疑疫苗) 其中每一种疫苗登记项目的填写内容为以下选项之一:

(1).接种组织形式:常规、强化、应急、不详

(2)接种途径: 肌内、皮下、皮内、口服、其它。

(3)接种部位:上臂三角肌、臀部、大腿、其它部位。

10.反应发生日期*:按实际日期填写11.发现/就诊日期*:

12.就诊单位:一般为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

13.主要临床经过*:请简要填写;

以下每行均要填写,每行请选填其中一种

发热(腋温℃)*局部红肿(直径cm) *局部硬结(直径cm) *

14.初步临床诊断:共分为20大类,33种,除第19类外都要填写个案调查表:

(1)无菌性脓肿、(2)热性惊厥、(3)过敏反应(分为: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血管性水肿、荨麻疹、麻疹猩红热样皮疹、斑丘疹、喉头水肿)、(4)多发性神经炎、(5)格林巴利综合征、

(6)臂丛神经炎(7)癫痫、(8)脑病、(9)脑炎和脑膜炎、(10)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11)卡介苗淋巴结炎、(12)卡介苗骨髓炎、(13)全身散播性卡介苗感染、(14)局部化脓性感染(分为: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织炎)(15)全身化脓性感染(分为: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16)晕厥、(17)癔症、(18)中毒性休克综合征、(19)发热/红肿/硬结、(20)其它

15是否住院*:按实际情况填写:是或否

16. 病人转归*:1痊愈 2好转 3 后遗症 4死亡 5不详

17. 初步分类*:1一般反应2待定

18. 反应获得方式:1被动监测2主动监测

19. 报告日期*:一般与第11项发现就诊日期为同一天或不超48小时。

20. 报告单位*:一般为**乡镇卫生院

21. 报告人:为填写报告卡人姓名。

22. 联系电话:为报告单位或报告人电话。

第三篇:《酸碱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顺河初中 余海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4)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2.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联系生活、活动实践。

四、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

仪器:烧杯、滴管、玻璃棒、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

五、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六、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看魔术吗(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开始做实验 • 纸折好的白花→喷少量酚酞→喷适量的NaOH溶液→花由白色变红色→喷适量HCl溶液→花由红色变白色。

• 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你们想知道这个奥妙吗?要想揭开这个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二)感悟新知、合作探究中和反应

1、学生感受没有现象的反应,探究借用指示剂。

• 【学生实验】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盐酸。 • 观察:无现象

• 分析原因: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反应了、没反应)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指示剂“多中选优”

前面同学们已学过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活动与探究。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方案一:

稀NaOH溶液(无色) →滴酚酞溶液 →振荡→→ 溶液变红 →→滴加稀盐酸→振荡→溶液红色变无色

方案二:

稀盐酸(无色) →滴酚酞溶液 →振荡→→ 溶液无色 →滴加稀NaOH溶液→振荡→→溶液无色变红色

2 方案三

稀NaOH溶液(无色)→滴石蕊溶液→振荡→→ 溶液变蓝色→滴加稀盐酸→振荡→→溶液变紫色

方案四:

稀盐酸(无色) →滴石蕊溶液→振荡→→ 溶液变红色 →滴加稀NaOH溶液→振荡→→溶液变紫色

3、深入探究中和反应生成物,掌握中和反应和盐的概念

• 取适量方案1反应后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放在石棉网上微热,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 观察讨论

• 请思考:是不是所有的酸碱反应都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才能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若反应过程中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如:固体溶解、生成沉淀、颜色变化等),则不需要借助于酸碱指示剂帮助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下列反应有何共同特点?

NaOH+HCl==

NaCl

+

H2O Ca(OH)2+2HCl== CaCl

2+

2H2O

2NaOH + H2SO4== Na2SO4 + 2H2O

(三)归纳总结

•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 酸 + 碱 ==== 盐 + 水

• 以下的反应均生成盐和水,它们是不是中和反应呢?

3 • CO2+2NaOH=Na2CO3+H2O • 不是中和反应。 • Fe2O3+6HCl=2FeCl3+3H2O • 不是中和反应。

1、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不是碱性溶液,说明有新的物质生成,进一步说明了酸和碱发生了化学反应,同学们先观察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示意图 展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OH+HCl=NaCl+ H2O 其它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2、请同学们总结反应的特点:

(1) 上述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氯化钙和硫酸钠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

(2)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 H+ + OH- = H2O

(四)联系生活:

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下面我们看几则资料。 课件展示:

1、一块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怎样降低土壤的酸性呢?

2、酸性污水应如何转为中性?

3、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用什么溶液涂抹可消除肿痛?

4、你了解治疗胃酸过多药物的成分吗?它们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让学生真正理解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3、用于医药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引导: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中和反应用途很广) 用于生活:中和生活中的酸碱

• 中和反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的应用呢? •

1、吃皮蛋有涩味,如何除去? •

2、热水瓶胆壁上有水垢,如何除去? • 切了辣椒的手很是辣疼,怎么办?

四、达标练习,巩固新知

例1如(课本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5 请仔细观察、分析此图,写出一条你从图中获取的信息 (用文字或化学用语表述)

变式1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见图.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

A.反应结束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实际上市H+和OH-结合生成水 D.该微观图还可说明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变式2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 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 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只有Na+和Cl- D.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

第四篇: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化学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学习过化学反应从得失氧的角度分类可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且在本书这一章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已学习了简单的分类法及其应用,这一节课将进一步完善分类的方法,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可将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这是从反应本质上的分类。本节是概念原理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同时也为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

一、二章概念原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打下基础。另外,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合价,初步了解化合价的变化跟电子的转移有一定的关系,但具体是什么联系?微观过程又如何?我们常见的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又有哪些?这些学生并不是很了解。本节课通过回顾旧知识,引出新内容,一一解决学生这些问题。

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区分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能用双线桥表示出简单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3、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分组学习,培养与他人合作精神。 [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学习,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演变,培养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

[教学重点]

重点:

1、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

1、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灵活运用。

2、双线桥法的学习。

教学策略:激情导入法、回久引新法、启发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课堂练习法

教学基本程序:激情导入—回旧引新—探索新知—练习反馈—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并引新

【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化学方程式:

1、

2、 CaCl2+Na2CO3====CaCO3+2NaCl

3、CuO+C==Cu+CO2

4、

5、

同学们思考与交流后,回答老师的两个问题:

1、 他们分别属于初中所学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那种?请把它们一一分类。

2、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吗?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1为化合反应、2为复分解反应、

3、4为置换反应、5为分解反应;第二个问题出现三个答案:同时发生/不同时发生/不知道。

【教师分析】对于第二个问题,请同学们看到第三个化学方程式,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失去氧变成铜单质,发生了还原反应;而以此同时,碳得到氧生成氧变成二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所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就可以把这类反应成为氧化还原反应。

三、探究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分析上面

3、4两个化学方程式反应前后化合价是否变化,思考:氧化还原反应中得氧和失氧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得氧化合价升高,失氧化合价降低。

【教师分析】对,得氧,发生氧化反应,同时化合价是升高;失氧,发生还原反应,化合价是降低的。我们可以得出: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即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追问】请同学们分析前面老师给出的

1、5两道化学方程式,并根据刚刚老师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你能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吗?

【学生回答】反应前后,它们的化合价都发生升降,所以是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讲述】很好,现在我们可以知道,并非只有得氧、失氧才是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至此,氧化还原反应的的范围得以扩展。 【教师继续追问】请同学们分析老师前面给出的第2道方程式,(也是最后一道还未分析的方程式),它有化合价的升降吗?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吗?

【学生回答】没有化合价的升降,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讲述】对,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实它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如果从反应前后化合价是否变化的角度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至此,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过渡】其实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那么其本质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其本质。

四、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4页第三段文字并结合图2-12,再看下面的两道方程式,思考化合价的升降与什么有关呢?(提示:从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考虑,怎样才能达稳定结构?) 方程式:

1、在 【学生】思考。

【教师】在解决这问题之前,老师先给出双线桥法的定义: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要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 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的关系。现在请相邻的五个同学一组,讨论交流化合价的升降与什么有关,并根据老师所给出的双线桥法来分析。

【学生】请部分组的学生代表上黑板用双线桥法分析与电子转移的关系。

[教师讲解]初步评价学生的分析情况,并讲述:初中化学中曾介绍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密切相关。

在1. 的反应中, 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成为 而带正电,而形成稳定的8电子结构,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 原子得到1个电子成为 而带负电,也形成的稳定的8电子结构,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生成的 为离子化合物。用双线桥法表示为:„„„„

2、 的反应中,氢气和氯气获取电子的能力相当,所以它们都不能把对方的电子夺过来,而是双方各以最外层的1个电子组成一个共用电子对,这个电子对受到两个原子核的共同吸引,使双方最外层电子都达到稳定结构。但它们之间只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且由于氯原子的吸引力更强,所以共用电子对偏离于H原子而偏向于 原子,使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最后一段结合图2-13和阅读课本第35页一二段并结合图2-14,从而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

【教师】讲述课本35页第三段。

【练习】分析下面一个方程式中化合价的变化关系,用双线桥注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小结并板书】

1、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为氧化反应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为还原反应。

2、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和判断依据及特征。

3、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重点)

[作业]

课本36页第3题,和下面补充的一道题:

2、

第五篇: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设计

课题

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广州第四十中学

汪志斌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2. 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能解释并处理一些现象。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活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生活应用。

三.课题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酸碱盐的定义,懂得了酸和碱各自的部分性质,已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本课以中和反应的原理为核心内容,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并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掌握溶液中和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教师讲故事引入,学生加以分析、讨论、解决。

四.教学过程:

引言: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也已经掌握了它们的部分性质。例如:酸碱都能与指示剂反应,使指示剂变色;酸能和多种活泼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碱能和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等。那么,酸和碱之间是否能发生反应呢?

[演示实验] 在一支装有少量Cu(OH)2固体的试管内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蓝色的Cu(OH)2固体不溶解。

[设

问]

Cu(OH)2和水之间是否发生了反应?

学生观察分析后,得出结论:Cu(OH)2和水之间没发生反应。

[演示实验] 再向该试管加入HCl,振荡,观察到Cu(OH)2全部溶解。 [设

问] Cu(OH)2和HCl之间是否发生了反应?

学生观察分析后,得出结论:Cu(OH)2和HCl之间确实发生了反应。

[讲

解] 通过Cu(OH)2固体慢慢溶解在HCl中的现象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了它们确实发生了反应。

[设

疑] 现在我们把无色的NaOH和HCl混合在一起,它们之间又是否能发生反应呢?

[演示实验]

在一支试管中先后倒入少量NaOH和稀HCl溶液,振荡。 [讲

解] 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无法看出NaOH和HCl是否发生了反应。

[设

疑]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个反应是否发生了?如果它们发生了反应,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追踪这个反应的程度呢? [讨

论]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按照学生所提出来的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总结。

1. 为什么要在溶液恰好变为无色时就停止加入盐酸? 2. 在溶液恰好变为无色的时候,溶液的酸碱性是怎样的呢?

[学生实验] 学生按自己设计的不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发生这样的现象的原因。

[设

问] 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酸碱之间可以发生反应,但生成了什么物质呢?现在烧杯里面的溶液的溶质是什么?是NaOH?是HCl?还是其他物质?为什么?

[动画演示] 酸碱中和反应的FLASH动画…… [讨

论] 学生讨论回答是NaCl。 [小

结] NaOH+HCl===NaCl+H2O

其它的酸和碱之间也能发生类似的情况。 [学生练习] 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小

结] 在投影片上通过以上几条化学方程式,介绍盐的概念。

酸 + 碱 ==== 盐 + 水

叫中和反应。 [学生练习] CaCO3 + HCl ------- CO2 + NaOH ------- KOH + HNO3 ------- H2SO4 + Fe2O3 ------- 并判断哪些以上四个反应哪个是中和反应。

[讲

解] 既然我们现在懂得了中和反应的原理了,那么现在我们利用我们所新掌握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1. 酸厂排放的废酸 例2. 居民的迁移

[学生讨论后回答] ……

附学生课外练习:

思考:1.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中和反应的例子呢?

2. 如果将实验残留的盐酸直接倒入下水道,会造成什么危害?应如何处理盐酸?

作业:1. 为测定某苛性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取100g该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9.8%的稀硫酸,(其密度为1.0659/cm3)当滴入94ml的稀溶液时,溶液的颜色恰好变为无色,问:

(1) 该苛性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交通局信息简报四则下一篇:集团财务部组织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