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教师心理——浅谈心理学对教育学的影响

2023-01-09

众所周知, 目前我国的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中, 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众多的心理学课程已成为教育学学科建设中的主要课程。之所以要选择如此之多的心理学作为教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其原因不外乎是希望能通过心理学所涉及的内容及方法, 使研究教育学的学生有对人类心理的普遍意义的认识, 对人类行为心理能有确切的把握, 并能够在日后的教育培养过程中, 运用所学知识, 尽可能贴近被教育者, 并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教育, 以实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能够达到健康人格塑造的目的。

下面将就通过一些简单的个案来体现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1) 案例1。

考察对象:海南旧州中学校长

事件回顾:《海南经济报》报道:面对着调皮学生无心向学、校风日下的状况, 为感化学生, 重新唤回学生的向学意识, 做为一校之长, 他曾经3次跪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上课。令人震惊的是, 在全校的早操上, 面对千余师生, 众目睽睽下, 他双手合拢重重跪下, 发自肺腑地大声呼喊“求你们了, 不要再玩闹了, 好好学习”。

这一刻, 偌大的操场寂静无声;这一刻, 千余师生心灵五味交织被重重撞击;这一刻, 师道尊严是被弃如蔽履还是极致升华?“我现在还恍恍惚惚”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中学初三学生符伟 (化名) 回忆当时的场景, “在惊呆了的师生中, 有人当场开始流泪。”他说。

(2) 案例2。

考察对象:冯志远老师

事件回顾:冯志远1949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任教。1958年响应国家支援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到宁夏, 先后在中宁县鸣沙、关帝中学任教。

进入20世纪80年代, 学校要开英语课, 他主动请缨担任英语老师。他边学边教, 学生很快接受了这位“半路出家”的外语老师。他培养了许多文艺人才。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在他的教导下先后步入了大学的校门。1984年, 由于眼疾发作, 加上起早贪黑地备课、批改作业, 没时间治病, 他的双眼视力急剧下降, 在一天的语文课上双目失明。但是他毅然决然地出现在第二天的课堂上, “我不离开学校, 不离开孩子们”。失明后的他, 没办法备课, 就提前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读给他听, 凭着记忆给孩子们上历史课。退休后, 虽离开了课堂, 他仍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在家庭、爱情和事业、学生中间, 他选择了事业和学生。冯志远和妻子一个在上海, 一个在宁夏, 两人只能在暑假时团聚。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11年。他40岁的时候, 才有了一个男孩。一次儿子生病, 妻子发来加急电报让他回去, 当时正好赶上冯志远班里的学生中考, 直到中考结束他才赶回上海。

案例1中的海南校长, 在记者对其日后的访谈中, 注意到他非常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 因为要以学生为本, 则需要贵学生而轻校长, 进一步就是要从尊师的思维中跳出来, 更强调尊学生的思想。于是, 这跪学生的举措, 在大部分中国人看来则非常震惊, 以长者跪后生, 以师者跪子弟, 的确不可能获得普遍的心理接受。那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事件, 仅仅透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尚不足以考察其根本, 因为难道其他不跪学生的校长, 就不实行“以人为本”了嘛?所以探究此校长的举动则有更客观的结论。根据台湾学者张利中的研究, 在行为背后最直接的依据是行为与心理的结构性原则, 即现代心理学的SOR典范。海南校长的行为属于一个基本的SOR联结反应过程, 虽然他并没有做出攻击性的行为, 但是其“下跪”这一有违于常规的行为, 依旧可以看成是一个相当于R的反应结果。而学生的调皮及不听规劝, 以及在晨会中所表现出的对于“校长”权威的挑战, 显然得使得他有挫折感的呈现, 这也是符合挫折攻击假说理论的。因此, 以“以人为本”来解释校长“下跪”仅仅是从表象上体征出的, 而通过SOR的反应链条, 则可看到校长下跪属于一种刺激行为的当下表现。至于这样对教育者权威被挑性后, 教师应做出的反应, 实际上是现在教育心理学中必须要注意到的一个层面。如何让教师在面对“挫折攻击”有合理而有效的反应, 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关乎到教师自身心理建设的问题, 同时教师必须意识到, 他的任何一个反应都可能对学生的行为及心理造成重要的影响。

案例2中的老师, 从被试标准来看, 属于“好”的范畴。冯志远老师的行为也受到了各界的高度赞誉, 真正体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道”。他的事迹, 基础于他高尚的人格, 而其人格特征的研究, 对于心理学对教育学的影响, 尤其是心理学对于教育者人格培养的影响, 具有着深刻的研究价值和标准。我们有理由相信, 冯志远老师, 在其教学生涯中或多或少得遇到过与海南旧州中学校长与范美忠老师同样或相似的遭遇, 对比研究他当时的行为特征, 并从SOR结构进行研究, 势必是对案例1和案例2很好的解决方案。当然, 这三个案例都属于非常典型的个案, 并不具备研究的一般性特点。笔者只是以一个非专业人士的眼光, 提出这是那个个案的价值, 以期待能对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研究有所提示。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心理学对教育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从人格培养、教育方法、学科建设、学习方法、考核方法、师生关系等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 总体来说, 在教育学中有两大主体, 即教师与学生。对学生的心理研究目前已有了大部分的成果, 但是对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研究与之比较, 则远远不足。教师的教育并不能只笼统的称为“爱的教育”, 这种形而上的理论不能体现出心理学的科学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特点, 并且在实践的层面上来说, 缺乏动力性。教师的心理, 是一个必须被注重研究的对象, 比方人格的基本特征、人格培养、SOR链反应模态等, 无论对于教师自身, 还是学生而言, 都是意义重大的。以上观点均为笔者个人所见, 难免漏洞百出, 疏漏诸多, 还请老师批评指正。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育者行为若干案例的分析, 试图从一个侧面阐释心理学在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以及它可能造成的在教育者对教学工作过程中直对被教育者所造成的直接影响, 以期说明, 心理学与教育学是密不可分的两门学科,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有着交叉与互补, 心理学的研究以及心理学方法的应用, 对于改善现有的教育方式及内容都具有这深远的意义及影响。

关键词:SOR理论,挫折攻击假说

参考文献

[1] Richard Gerrig, Philip Zimbardo[著], 王甦, 王垒[译].心理学与生活[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2] (美) R.M利伯特, 等.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3] 韩愈.韩愈集[M].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炼油装置设备腐蚀机理及应对措施下一篇: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