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药师

2022-07-21

第一篇:抗菌药物临床药师

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方案总结

CAP 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临床诊断依据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哆音。④WBC>10或<4x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⑤胸部 X 线检查显示片状、

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

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标本。嘱患者先行漱口,并指导或辅助其深咳嗽,留取脓性痰送检。尽快送检,不得超过2h。合格标本(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 视野,多核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二者比例< 1:2.5)。

重症肺炎诊断标准:①意识障碍。②呼吸频率≥30 次/min。③PaO2<60mmHg,需行机械通气治疗。④动脉收缩压<90mmHg。⑤并发脓毒性休克。⑥

X线胸片显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或入院48h内病变扩大≥50%。⑦少尿:尿量<20ml/h。

抗生素治疗要尽早开始首剂抗生素治疗争取在诊断CAP 后4h内使用。肺炎链球菌用药至患者热退后72h即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

克雷伯菌属或厌氧菌等容易导致肺组织坏死的致病菌所致的感染,建议抗菌药物疗程≥2周。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建议疗程为10-14d,军团菌

属感染的疗程建议为10-21d。重症肺炎除有效抗感染外还需应验支持治疗和呼吸道分泌物引流。

1.青壮年无基础疾病患者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衣原体。治疗可选择青霉素类、呼吸喹诺酮、多西环素、大环内酯类、一二代头孢菌素。

2.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常见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治疗选择二代头孢、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可联合大环内酯类,呼吸喹诺酮。

3.入院患者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混合感染、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呼吸道病毒,除2中以外可选用三代头孢。

4.ICU患者考虑有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β内酰胺类/加酶抑制剂联合大环内酯类、碳氢酶烯联合大环内酯、呼吸喹诺酮联合氨基糖苷类、三代头孢联合大环内酯类。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选用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肺脓肿

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脓肿破溃进入支气管后咳出大量脓痰有臭味。典型者X线显示肺实质圆形空腔伴含气液平面。吸入性肺脓肿病原体经口、鼻、咽腔吸入致病。血源性肺脓肿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菌、表皮葡萄菌及链球菌为常见。慢性肺脓肿常有杵状指(趾)。 急性肺脓肿的治疗原则是抗菌和痰液引流。①急性肺脓肿的感染细菌包括厌氧菌一般均对青霉素敏感,如为脆弱类杆菌感染,改用林可霉素或克林霉素或甲硝唑。当疗效不佳时,要注意根据细菌培养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常见感染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化脓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②痰液引流是提

高疗效的措施,身体状况较好者可采取体位引流排痰,痰粘稠不易咯出者可用,祛痰药或雾化吸入,经纤支镜冲洗及吸引。③少数患者疗效不佳,需考虑手术治疗。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症可分为先天性与继发性两种。继发性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病基础多为支气管阻塞及支气管感染,两者相互促进,并形成恶性循环,破坏管壁的平滑肌,弹力纤维甚至软骨,削弱支气管管壁的支撑结构,逐渐形成支气管持久性扩张,其具体机制包括:气道防御功能低下,由于呼吸道反复感染气道黏液栓塞,最终气道破坏,导致支气管扩张。病情较轻者可以没有病原微生物定植,病情较重者最常见的气道定植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而长期大量脓痰反复感染严重气流阻塞及生活质量低下的患者,气道定植菌多为铜绿假单胞菌。支气管扩张左肺多于右肺。因气道炎症和管腔内黏液阻塞,多数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功能检查提示不同程度气流阻塞,表现为阻塞性通气功能受损,并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通气不足、弥散障碍、通气血流失衡和肺内分流的存在,导致部分患者出现低氧血症,引起肺动脉收缩,同时存在的肺部小动脉炎症和血管床毁损,导致肺循环横截面积减少并导致肺动脉高压,少数患者会发展成为肺心病。听诊闻及湿性啰音是支气管扩张症的特征性表现。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扫描层面与支气管平行时,扩张的支气管呈双轨征;当扫描层面与支气管垂直时,扩张的支气管呈环形或厚壁环形透亮影,与伴行的肺动脉形成印戒征。胸部高分辨率是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主要手段。

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目的包括:确定并治疗潜在病因以阻止疾病进展,维持或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加重,减少日间症状和急性加重次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①物理治疗可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提高通气的有效性,维持或改善运动耐力,缓解气短胸痛症状。②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出现急性加重合并症状恶化,即咳嗽痰量增加或性质改变脓痰增加和(或)喘息气急咯血及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应考虑应用抗菌药物。最常分离出的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铜绿假单孢菌。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频繁应用抗菌药物,易于造成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气道细菌定植部位易于形成生物被膜,阻止药物渗透,无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立即经验性使用对流感嗜血杆菌有活性的抗菌药物对有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应选择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抗菌药物,还应根据当地药敏试验的监测结果调整用药,并尽可能应用支气管穿透性好且可降低细菌负荷的药物。③咯血治疗,垂体后叶素。④对症治疗,黏液溶解剂、由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常常合并气流阻塞及气道高反应性,因此经常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吸入激素可拮抗气道慢性炎症。⑤手术。 铜绿假单胞菌治疗原则

罹患 PA 的危险因素包括:①皮肤粘膜屏障发生破坏;②免疫功能低下;③菌群失调;④慢性结构性肺病,如肺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COPD;⑤长期住院;⑥曾经长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或者含酶抑制剂青霉素。治疗原则①联合治疗。②根据 PK/PD 理论选择正确的给药剂量和用药方式。③充分的疗程。④消除危险因素。⑤综合治疗。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或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假单胞菌喹诺酮类;或抗假单胞菌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或者还有双β-内酰胺类治疗,如哌啦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尤其是 PDR-PA,可联合多粘菌素。 铜绿假单胞菌治疗一般8天疗程,重症10~14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阻肺的特征性症状是慢性和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和咳痰。COPD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的病理变化。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FEV1/FVC<70%及FEV1<80%预计值者,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慢阻肺患者典型的肺实质破坏表现为小叶中央型肺气肿,涉及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扩张和破坏。在慢阻肺的肺部病理学改变基础上,出现相应的慢阻肺特征性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黏液高分泌、纤毛功能失调、小气道炎症、纤维化及管腔内渗出、气流受限和气体陷闭引起的肺过度充气、气体交换异常、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以及全身的不良效应。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确定肺过度充气的程度及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①避免吸入有害气体。②药物治疗:支气管舒张剂,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是控制慢阻肺症状;激素,能改善症状和肺功能,提高生命质量,减少急性加重频率;③氧疗。④通气支持。⑤康复治疗包括呼吸生理治疗、肌肉训练、营养支持、精神治疗和教育等多方面措施。⑥外科治疗。 当慢阻肺患者症状加重、有脓性痰时,应给予抗生素治疗,若患者对初始抗生素治疗反应不佳,则应进行痰培养及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降钙素原Ⅲ是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标志物,可能有助于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①在AECOPD时,以下三种症状同时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痰量增加和痰液变脓;②患者仅出现以上三种症状中的两种但包括痰液变脓;③严重的急性加重,需要有创或无创机械通气。三种症状出现两种加重但无痰液变脓或者只有一种临床表现加重的AECOPD一般不建议应用抗菌药物。

急性加重患者全身使用激素和抗生素对治疗有益,可促进病情缓解,缩短康复时间,改善肺功能和动脉血气。

常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肺炎链球菌,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肠道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等。 抗菌药物的推荐治疗疗程为5—10 d。临床上选择抗生素要考虑有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1)近期住院史;(2)经常(>4次/年)或近期(近3个月内)抗菌药物应用史;(3)病情严重(FEV.占预计值%<30%);(4)应用口服类固醇激素(近2周服用泼尼松>10 mg/d)。初始抗菌治疗的建议:(1)对无铜绿假单胞菌危险因素者,主要依据急性加重严重程度、当地耐药状况、费用和潜在的依从性选择药物,病情较轻者推荐使用青霉素、阿莫西林加或不加用克拉维酸、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第1代或第2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一般可口服给药,病情较重者可用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第2代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第3代头孢菌素类;(2)有铜绿假单胞菌危险因素者如能口服,则可选用环丙沙星,需要静脉用药时可选择环丙沙星、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一内酰胺类,不加或加用酶抑制剂,同时可加用氨基糖苷类药物;(3)应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状况是否稳定选择使用口服或静脉用药,静脉用药3 d以上,如病情稳定可以改为口服。

注意维持液体和电解质平衡,注意补充营养,注意痰液引流,积极排痰治疗。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是机体对寄生于支气管内曲霉菌(主要是烟曲霉菌)产生的变态反应性炎症。由特异性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引起气道壁和周围组织的损害,出现支气管痉挛,腺体分泌

增多,临床上表现为喘息、咳痰。此外抗原持续存在气道诱发了局部炎症,形成黏液栓,导致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嗜酸细胞分泌多种致纤维化因子以及特异性IgG介导的Ⅲ型变态反应引起气道重构,最终致肺纤维化。ABPA患者痰液检查涂片可发现曲霉菌菌丝,培养曲霉菌生长。但是大部分ABPA患者痰培养曲霉菌呈阴性。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高。血清总IgE水平升高>1000ng/mL。血清抗烟曲霉沉淀抗体90%以上患者可呈阳性反应。血清特异性抗烟曲霉IgE、IgG抗体增高2倍以上有临床意义,可视为疾病活动的敏感指标。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诊断标准为:

1、支气管哮喘;

2、存在或以前曾有肺部浸润;

3、中心性支气管扩张;

4、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1000/mm3);

5、烟曲霉变应原速发性皮肤试验阴性;

6、烟曲霉变应原沉淀抗体阳性;

7、血清抗曲霉特异性IgE、IgG抗体增高;

8、血清总IgE浓度增高(>1000ng/ml)。上述第

6、

7、8条指标阳性则可定为ABPA的血清学诊断。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治疗原则为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反应和机体对曲霉菌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以及使用抗真菌药物,抗曲霉菌药物治疗可以清除或减少支气管内定植曲霉菌。

气道内曲霉菌的持续存在与ABP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使用抗曲霉菌的药物治疗可以清除或者减少支气管内定植的曲霉菌,减轻免疫反应,缓解哮喘症状,并能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伏立康唑口服后生物利用度较伊曲康唑更高,可达到95%。伏立康唑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真菌中由细胞色素P450 介导的14α-甾醇去甲基化,从而抑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对念珠菌属具有抗菌作用,对所有检测的曲菌属真菌有杀菌作用。目前仍认为口服糖皮质激素是ABPA的基本治疗药物。治疗目标是抑制炎症反应和机体对曲霉菌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在急性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迅速缓解哮喘症状,降低血清IgE水平,清除肺部浸润阴影,防止病情加重。需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不能长期大量应用,通常应用二个月后开始减量至最低维持量,甚至停用。

第二篇: 德庆医院临床医师和药师抗菌药物处方权及

调剂资格授权通知

各科室:

根据《四川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内容要求,我们对全院临床医师和药师进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培训考核,经培训考核成绩合格的临床医师根据职称授予相应级别的处方权,对药师授予调剂资格。本次我院全体医师和药师都参加了抗菌药物培训考核,经培训考核成绩全部合格,现将抗菌药物处方权和调剂资格授权名单公布如下:

1、授予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人员名单: 曾吉林 张本亮 卫秀华 余永琪 何平

2、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人员名单:

李勇 杨修全 唐洪乾 陈国珍 朱诗兰 朱贵林 程周秀 赵邦松

3.授予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人员名单:

马兴成 刘晓燕 李翠兰 邬海 熊建军 张小兵 王睿 吴文琴 敬廷波 程立红 程明信 黄万志 漆刚

4、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药师人员名单: 李霜霞 陈红 刘章玲

2015年1月 医务科

第三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现代医院如何以有效的管理方法,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方法: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组织和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培训;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教育;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规定;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网络;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督查,奖优罚劣。结果:采取这些综合管理与控制措施,以较完善的医院合理用药管理手段,达到抗菌药物最合理应用的目的。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抗菌药物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在我国,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普遍存在,导致耐药菌株越来越多,临床疗效越来越差,感染越来越难控制,不良反应日益增多,为进一步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便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特对部分临床科室2007年7-12月出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进行的监测报告,住院患者中30%应用了抗菌药物[1]。目前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引起许多医源性疾忠及诱导细菌耐药性发生,在医院感染管理的诸多环节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有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与治疗,而且能限制以至阻断细菌耐药的发腱。加强领导是医院合理用药的关键所在[2]。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管理力度,努力做到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 建立健全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组织和制度

加强领导是医院合理用药的关键所在[3]。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各医院实际情况,成立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或相应管理组织,由主管业务院长任小组组长,成员包括临床经验丰富、用药知识伞面的感染性疾病医师和外科医师、感染控制护士、药学及微生物学专业人员等。他们的职能由药物保障转变为技术服务[4].制定符合本医院、本科室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协调、监控医院抗菌药物的购进及使用;负责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定期审查、总结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根据临床用药情况,组织经常性、各层面人员的药理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的综合素质。

2 加强对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相关药理知识的培训

当今,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新型抗菌药物的品种日新月异,细菌的耐药谱也不停地发生变迁,过去经验型的治疗将随着循证医学的深入被淘汰[5]。抓好合理用药的基础是抓好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观念。通过岗前培训、举办讲座、办学习班、新药介绍等形式,对各级医护人员进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教育和培训,普及合理用药观念,不断更新相关知识,提高医院抗菌药物治疗水平。各级医师应根据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经济学,以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护士应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积极主动配合医师做好各种细菌培养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强调医护人员的协作精神,强调药物使用中的合理配伍,强化根据药敏试验用药的观念。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显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低于相关文献报道[6] 3 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 造成目前临床抗菌药物滥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普通市民、群众缺乏有关抗菌药物使用的必要知识,他们根据电视广告宣传点名开药,对医生临床用药产生严重干扰,若处理不好,极易造成医患纠纷。针对此种现象[7],可通过向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利用黑板报、健康教育橱窗、播放录像、病床边等多种方式进行宣教,特别是门诊医生要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使其清楚根据个体用药的重要性,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达到合理用药的日的。 4 制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规定

各个医院的规模及收治的病种不一,因此规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内容也有差异,主要包括: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及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原则:根据患者生理、病理特点及抗菌药物的临床药理特点,综合考虑感染部位、细菌耐药情况、不良反应及价格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严格掌握局部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加强抗菌药物的实验室监测:力争及早、正确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有条件的医院还应及时进行血药浓度、血清杀菌效价等指标监测,以供临床用药考虑;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确保抗菌药物治疗能获得最佳疗效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5 严把进药关,建立完善的合理用药网络

检验科细菌室定期公布医院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本院的抗菌药物用药目录,医院采用招标购药,保证进药质量;选择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相对价廉的药物作为常规品种,暂停或淘汰临床应用无效或已产生严重耐药性的药物[8]。引入药物经济学概念,通过鉴别、测量和对比不同的治疗方案,优化治疗成本与效果结构,使药物达到最好效应,避免只强调用药安全有效性,而忽视支付药物费用的情况,使临床用药更趋于治疗有效、费用合理。医院可通过自己的局域网、电话、窗口其他途径,就医院所提供药物的价格、药品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给药的最佳途径、时间、剂量及疗程、合理配伍等,作出全面咨询,推行药师走出药房,深入病房,参与给药方案的制定,推进合理用药,使他们的职能由药物保障转变为技术服务[2],保证患者用药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目的,把不合理用药降低到最低水平。 6 督查与奖惩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小组定期对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医院合理用药情况,通报全院各科,根据检查的结果,对科室及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批评与经济处罚,促使其进行自我对照、自我评价,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9]。

滥用抗菌药物是全球性各级医院的公共卫生问题[10],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又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重视,我们医务工作者应在不断完善自身工作的过程中,推进社会化合理用药的进程。

【结论】: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是全方位的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密切配合,才能使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科学合理。多数科室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比较普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耐药菌株增加,发生医院感染、不良反应产生等,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 耿莉华.医院感染控制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06~407.

[2] 李世娟,辛苏宁,孙丽萍.浅谈医院合理用药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60~161. [3] 张秀勤.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9):856~857.

[4]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14.

[5] 朱会英,曾洪涛,韩丽萍,等. 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52-155. [6] 陈玉芹,李秀青.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研究. 中国 医药学刊,2007,5(12):89-91. [7] 朱鹏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88,7(4):199-201. [8] Reese RE,郭仁宣,苏东明. 抗生素手册.辽宁 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2:237-247. [9] 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2000,二部:602 [10] 于嘉,谁在滥用抗菌药[J] .职业药师.2004.1(1):8-9

【学习心得】通过半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临床药理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这科课程让我们知道药物在体内处置过程与人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从而知道正确服用和使用药物的重要性。使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可以安全的,高效的用药,发挥出最大的药效,减少药物使用的不良反应和药原性疾病的发生,同时也让我们学习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到治病的过程,加强我们对药物的理解,为以后学习更多用药机理做铺垫,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

两次作业没交原因: 1. 2.因家里原因,在5月29日到6月15日,请假18天。

抗 菌 药 物 临 床 应 用

2010级药物制剂1班

姓名:刘佳

学号:2010215018

第四篇: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

一、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与要求

(一)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诉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 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实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附表1)。一旦获得感染病原培养结果,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固有耐药性与获得性耐药特点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附表2)。

(三) 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因此十分重要,需认真对待。在经验治疗前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可以联合用药。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菌药物应覆盖可能的致病菌。

(四) 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评价其意义。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确定致病菌及其耐药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菌药。无感染表现的阳性培养结果一般无临床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寄殖菌的可能。

(五) 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副反应和给药

剂量、用法,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限制无指征的抗菌药物使用,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者原则上不得使用抗菌药。选用药物应以同疗效药物中的窄谱、价廉的药物为先。力求选用对病原菌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品种,此外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 患者的疾病状况: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 药物有效性:包括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

代谢与排泄,如半衰期、血药浓度、组织浓度、细胞内浓度等),药效学特点及不良反应等。

3、 本地区、医院及病区细菌耐药状况:选用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

4、 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

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

5、 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宱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

6、 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供应等。

(六) 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反应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所用抗菌药物。

(七) 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八) 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可忽视必要的综合治疗,不过分依赖抗菌药物。有局部病灶者需同时进行局部引流等治疗。

(九)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用药,以防对临床常用药物耐药的菌株产生。若局部感染较轻,或感染较重但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选用如下外用制剂:呋喃西林、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莫匹罗星、磺胺醋酰钠等。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制剂在局部使用,包括抗菌药物的呼吸道吸入给药。

(十) 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疗程中对已知或发生率高的不良反应进行临床监测,并

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必须使用某些不良反应明显的抗菌药物时,尤其是老年、婴幼儿及肾功能减退、孕妇、哺乳期妇女等患者应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对较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要严密监测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特别是深部真菌感染。

(十一) 对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病例,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会诊,制定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时应注重药物的成本一效果比。

二、 医院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一) 将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综目标考核中,制定管理办法并有保证实施的监督措施。

(二) 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内成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由主管业务科长、院感室、医务部、临床抗感染专家、临床微生物医师及临床药师组成。该小组的职责和任务为:

1、 根据医院内抗菌药物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与监督;

2、 根据医院等级及本院院内感染病原微生物药敏谱等情况,以本指导方案为基础制定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3、 会同药师和临床微生物医师定期下病房检查,调查和分析

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督促临床人员严格执行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和应用原则,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4、 定期统计分析全院及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用量等,随时掌握任何异常使用情况;

5、 会同院感室和检验科定期公布全院及某些重点科室(如ICU、血液科、呼吸科等)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提出临床经验用药方案;

6、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微生物学、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滥用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等知识的宣教,提高全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7、 组织评价各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出淘汰疗效较差和不良反应严重的抗菌药物的意见,并提呈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

(三) 会同院药委会实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并有计划地对同代药物轮换使用。

(四) 对广谱抗菌药物及(去甲)万古霉素等的使用实施严格审批制度,对某些价格昂贵、毒性大或较易导致严重耐药性的品种须高级职称医生或科室主任开具医嘱。万古霉素应用指征:①多重耐药菌MRSA、MRCNS、肠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感染;②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耐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③分泌物涂片葡萄球菌阳性的重症

感染的初始用药;④口服给药用于甲硝唑治疗失败的或严重的艰难梭菌感染(伪膜性肠炎)等。

(五) 预防用药仅适用于外科围手术期及符合预防用药指征的非手术病人。如不属于外科围手术期用药,主管医生应填写”外科非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申请表”,由主任医生或科主任审批后使用,特殊情况时须报请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审批后方可使用。审批表留作病历档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须定期抽查复核。

(六) 门诊处方抗菌药以单用为主,原则上不超过7天量,最多不超过14日(抗结核药物除外)。严格控制多药联用,对多药联用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七) 对使用、更改、停用抗菌药物均要求在病历上有详细的分析记录,并纳入病历质量考核。

(八) 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按卫生部临检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定期开展重要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及V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和革兰阴性杆菌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监测。

(九) 提倡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力求做到有样必采,住院病人有样可采送检率应达到60%以上。对有样不采者应制定相应处罚措施。

(十) 对某些价格昂贵和不良反应较大的抗菌药物实行限制性应用,发现有明显药商违规行为的品种,上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及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进行查处,必要时予以停用。

(十一) 医院应实行奖罚制度,与科室、个人挂钩,奖惩分明。医务部、院感室、药剂科等参与考核管理。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控制在65%以下。

三、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原则(另行发文)

四、 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包括内科系统非手术预防用药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要规范用药品种和给药方案,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或某些新品种以及耐药后果严重的药物作为预防用药。

(一) 非手术感染的预防用药

1、是指尚未感染的非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有相当或一定效果,如果不用药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

2、抗菌药物不能长期预防一切可能发生的感染,只能在特定的应激状态或针对某些专门的病原菌进行短期有效的预防。 (1)已明确为病毒感染者不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通常针对一种或二种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能

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种药物联用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3)一旦疑有感染存在,应送有关标本作病原学检查,并应尽快开始经验性治疗,病原学诊断明确后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耐药特点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4)常见非手术感染的预防用药应用抗菌药物。

(二)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1、 适应症: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作用是肯定的,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一般的I类即清洁切口,应注意严格的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大多无需使用抗生素。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具体适应症有: (1)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Ⅲ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消化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等的手术;

(2) 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等;

(3) 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

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4) 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

此外,经检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病原菌所致SSI发病率异常

增高时,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Ⅲ类(污染)切口及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手术(如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应在手术前即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及术后继续应用,不列为预防性应用。手术切口分类见表4.

2、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方法

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各类手术术中污染程度、手术创伤程度、最易引起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病原菌、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 给药方法:术前半小时(通常在麻醉诱导期)使用抗菌药物一次,静脉推注或

快速滴注(20-30min内滴完),以保证在发生污染前血清和组织中的抗生素达到有效药物浓度(>MIC90),如手术超过4小时,术中追加一次(长半衰期抗生素头孢曲松不需追加剂量)。术后可不再使用或仅使用24-72小时,原则上最多不超过72小时,延长用药不能进一步降低SSI发生率。

(2) 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根据各种手术发生SSI的常见病原菌(表5)、手术切口类别、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杀菌、廉价、安全性高的药物,尽可能避免多药联合使用。通常选择头孢菌素,以第

一、二代头孢为主,个别情况下可选用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避免选用超广谱抗菌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具体药物的选择可参考表5。

3、 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注意事项

(1) 必须重视无菌技术,不能期望以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替代严格的无菌操作。做好消毒隔离、患者营养支持、环境消毒等。

(2) 严格控制术前预防用药:术前预防用药原则上仅适用于术前有感染病灶的手术病人及结直肠术前肠道准备。术前肠道准备应选择口服吸收少、肠道内药物浓度高、受肠内容物影响小、对致病菌及易移位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等由较强杀菌作用,同时对肠道微生态影响较小的药物,如新霉素、红霉素和制霉菌素等。

五、 细菌性感染经验治疗选药方案

(一) 经验治疗选药原则

1、 临床医生须熟悉和掌握常用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特性、不良

反应等,了解本地区、本单位重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进行个性化给药。

2、 经验治疗不能忽视病学诊断:在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前力争采集标本送病原学检查,

以提高检出率,为经验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一旦获得病原学检查结果,应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用药方案。

3、 确定感染性质: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病人可选用一般抗菌药物,而医院耐药菌株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

应评价感染原菌的耐药性及其治疗效果,选用针对性强、抗菌活性高的抗菌药物剂。有局部病灶者需作局部引流或病灶清除。

(二) 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经验治疗选用药物参考表1.

六、 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原则

(一)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原则和指征,以期达到提高疗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

(二) 联合应用一般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特殊情况下要加抗真菌药。常采用繁殖期杀菌剂(-内酰胺类、磷霉素、万古霉素等)与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等)联合或B-内酰胺类与B-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以获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适用于下列情况:

1、 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感染。

2、 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 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4、 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感染。

5、 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单一抗菌药物剂量减小,因而减少不良反应。

6、 需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如结核病,强化期治疗时应采用四联、三联,巩固期以二联为宜。

七、 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一) 肾功能不全患者选择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1、 肾功能不全患者选择抗菌药物时除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抗菌

药物对肾脏毒性的大小,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肾功能减退对抗菌药物代动力学的影像,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对药物清除的影像等。

2、 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选择,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的调整。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品种选择见表6.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推荐剂量见表7.此外,也可抗估计法调整剂量。

(1) 估计法:若抗菌药物绝大部分通过肾脏清楚,其维持剂量可通过下表进行估算。

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给药剂量的估计

————————————————————————————————————

肾功能实验

正常

轻度损害

中度损害

重度损害

————————————————————————————————————

肌酐清除率

>90

>50

10-50

<10 (ml/min)

————————————————————————————————————

给药剂量

正常剂量

1/2~2/3

1/5~1/2

1/10~1/5

正正常量

正常量

————————————————————————————————————

肾功能损害的程度以内生肌酐清处率最具参考价值,并可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间隔。内生肌酐清除率可直接测定或通过患者血肌酐值按下述公式计算:

成年男性内生肌酐清除率(ml/min)=(140-年龄)×标准体重(kg)/(72×血肌酐浓度) 成年女性内生肌酐清除率(ml/min)=(140-年龄)×标准体重(kg)/(85×血肌酐浓度) (2) 必须选用某些不良反应明显的品种时,有条件者应作血药浓度监测。

(二) 肝功能不全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肝功能不全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除应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肝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此类抗菌药物发生毒性

常量

反应的可能性,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等。但目前还难以根据肝功能试验的结果对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与方案作出较为准确的调整。肝功能不全患者对抗菌药物品种选择见表8。

(三) 新生儿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新生儿患者选用抗菌药物时除应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新生儿迅速变化的病理生理状态,新生儿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特点,如肝脏代谢功能、肾脏排泄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完全、药物表现分布容积与成人的差异等,以及抗菌药物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新生儿不宜肌肉注射。新生儿患者应避免使用的抗菌药物见附表9.

(四) 妊娠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

妊娠期选择抗菌药物时除应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妊娠期妇女药代动力学变化因素。妊娠期使用抗菌药物应注意:避免不必要的用药,选择其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在必须用药时,要告知患者对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常见抗菌药物对妊娠的影响分类见表10.妊娠期抗菌药物选用见附表11。

(五) 哺乳期妇女使用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时,须使用最安全的药物,并调整用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儿较长睡眠前用药,可使婴儿可能接触药物的量降至最低。抗菌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

见附表12.

(六) 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状态与青壮年人不同,如组织器官萎缩、生理功能减退、重要肝脏功能储备降低、往往患有多种原发病疾病等,自身生理调节能力下降,对疾病及药物的耐受能力降低。老年人易患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严重的细菌性感染,且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病情变化较快,并发症较多,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药物疗效较年轻人差,病死率高。抗菌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代动力学过程均可发生变化,其中以药物排泄过程的影响最大。老年人的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滤降低,肾小管分泌功能下降,明显地影响药物自肾脏的排泄,使药物血浆浓度增高,延缓药物自体内的消除,从而使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加重病情或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因此,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根据感染程度、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等具体情况,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杀菌药物,并依据肾功能(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用药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以达到安全、有效的使用抗菌药物。

附表:1-12(略)

第五篇:临床科室抗菌药物自查报告

感染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结分析

根据我院开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自查的有关要求,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我科的实际情况,对我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我科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今年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但对限制使用级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可能与科室病人特殊性相关; 2. 存在个别无明显指征及预防用药;

3. 病历中抗菌药物使用依据及相关记录不够详细;

4. 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我院的条件有限,对患者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的阳性率低,致使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整改措施:

1.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效地控制感染,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治药物的毒副作用,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察及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

2.切实加强科室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让医师掌握抗菌药物抗菌谱、适应症、禁忌症、联合使用及预防使用的指征、细菌学、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经济学等相关知识。

3.抗菌药物使用应在病历记录中体现其使用依据及相关使用记录,上级医师指导使用记录等;

4.加强微生物送检率,严格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减少经验用药及盲目用药。

5.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实施,在科室内切实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考核工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跨境电商人才缺口下一篇:抗击非典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