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堂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把握课堂范文

课堂时间把握不好

我知道一节高质、有效的课,应该是这样的:在活动前考虑完成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比如,同样是小组合作活动,因为内容不一样,难度不一样,形式不一样,活动参与者的年龄与语言水平不一样,所需的时间也会不一样。反思我的英语课堂,很多活动都像是走过场,有时学生还未进入角色,我已经宣布活动结束然后马上进入下一个教学活动。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是,班中个别同学或许有运用英语的机会,但一部分同学将处于茫然或观望状态,没有机会参与学习活动。也有时,因为上一个活动所用的时间太长而耽误了下一个活动的实施,学生操练不足,巩固不了知识点。课堂节奏的把握还有待改进。

第二篇:如何把握课堂节奏

一、找准出发点,科学设计节奏

上一堂课,就像演一场戏,如何把它演好,需要我们在课前作通盘考虑,并进行科学设计。科学设计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学生,二是文本。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一定的年龄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有一定的限度,而且在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曲线上,其兴奋点也是不同的。鼓要敲在点子上,教也要教在点子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师要教的,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使其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难以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因此,设计课堂节奏时要考虑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不能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而要根据上述要求,进行合理的有机的再创造,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抓住着力点,合理调整节奏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设计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再科学的节奏也无法全部带动精彩的生成。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设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课堂信息的重组者,需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合理调整节奏,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把它变成教学的亮点,变成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从而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调整的着力点有两个:

一是学生的“错误”,二是学生的质疑。

抓住机会让学生探讨,结果他们纷纷从句式、修辞、语境、历史文化、人物背景等角度谈到了很多的理由。课堂节奏轻松而欢快,形成了活泼热闹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既掌握了字词的意思和句式的特点,又深入理解了文章的精髓,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这就是抓住着力点,合理调整课堂节奏的好处。

第三篇:把握小学英语课堂节奏

正确把握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节奏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的节奏和学的节奏和谐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及时调整、把握课堂教学中教的节奏。本文从利用教材特点,控制课堂教学节奏;设计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节奏;调动学生情绪,推动课堂教学节奏等方面阐述了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关键词] 小学英语

控制

优化

推动

教学是一门艺术,有其本身特有的节奏。如果一节课始终都平铺直叙,那就缺乏课堂教学应有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英语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教师能否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密切相关。适度的课堂节奏能自始至终牵动学生的注意力,维系学生的热情,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从而轻松愉快地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要做到这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利用教材特点、控制课堂教学节奏

很多新课标小学英语教材设计了许多rhyme、chant、Let's do、TPR等活动。这些内容有很强的节奏感,再配上节奏感很强的音乐,让学生在唱唱、念念、读读、做做中完成语言操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记忆的痕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如PEP教材的let’s learn , Let’s talk, 可以适当穿插, 因为Let’s talk 相对于Let’s learn 来说较简单,所以可以在以单词为主的课堂中适当渗入对话教学,在对话教学中也适当渗入单词教学.当然这两者之间应该有所侧重。

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也应针对环节的不同特点,突出重点,充分控制课堂教学节奏。

例如,在Presentation这一环节中,英语教师应放慢教学节奏,突出重点,步步深入,在重点、难点之处要给学生充分的吸收消化时间;在Revision这一环节中,则应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巩固新旧知识;在Reading comprehension 课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应放慢教学节奏,稳扎稳打,多方面多渠道的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在Consolidation这一环节上,教师应适当加快教学节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总之,讲课的速度应视具体情况而快慢交替,缓急有序,有错落之感。

二、设计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节奏

好的方法能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串联起来,使整堂课环环相扣,但是同一种“游戏”不可久玩,我们的英语教学需要有适当的调节,需要break。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目标、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时时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鲜好奇感,让他们的思维不断得到调整,注意力更加集中。现在已经被完全证明的是:在任何讲课中,学生们都能轻易地记住开头、结尾和任何一个激发他们想象的突出例子。我们一会儿唱歌,一会儿做游戏,一会儿读书,一会儿听写,经常的“状态变换”为更多的“开头”、“结尾”和生动的例子提供了可能,这就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会厌倦,也就为课堂快节奏提供了可能。

1、儿歌中的节奏

儿歌有利于感染他们的情绪,心理学认为在情绪状态下,小学生更能提高智力活动。在复习学过的单词时,我们往往运用游戏,图片,这样的复习在学生大脑中获得的单词印象是零散的,而一首好的儿歌,不仅给孩子提供了复习的机会,而且以独特的方式给学生带来了快乐。也可以将句型编成一首容易朗朗上口的儿歌,在整体儿歌感知中接受句型练习。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注意力比较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且容易疲劳,我们可以在半节课后组织吟唱节奏舒缓的英语儿歌, 组织适当的休息,可以提高下半节课的效率。

PEP教材中有很多节奏明快,旋律比较熟悉的英语儿歌。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儿歌进行改编,以琅琅上口的语调,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师生语言中的节奏

教学中教师长时间的单一的语言往往会让小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特别是在单词教学中,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操练朗读,他们会感到单调、乏味,更主要的是这种跟读降低了学生的兴趣,这就要做到师生语言的有节奏性。

教师可以变换语音语调让学生模仿,可以对一个单词进行由轻声到重声的变化朗读,学生就会兴趣倍增。如在教单词tall和 short 的区别时,可以让学生连读三遍,读tall时音量逐渐加大,表示越来越tall,读short时音量逐渐降低,表示越来越short,在读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手势的指挥。这样,学生既可以通过教师手势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意思,又加大了节奏感。而对于一些发音较长,较难的单词,可以对每一个音节进行慢慢的领读,然后速度逐渐加快,让学生清楚每个音节发音的基础上进行整个单词的语音操练,同时也增强了趣味性。也可以根据课文对话内容模仿tiger,rabbit等的语调、模仿孩子化的语调,或高或底,或轻或重,或粗或细,变化有致,让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学得开心。

3、游戏活动中的节奏

教师在课堂上穿插游戏、活动能使原本较枯燥、机械的单词学习和句型练习变得生动有趣。以教一组方为词:up、down、left、right为例。在教这一组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游戏:Pin a nose on a face(贴鼻子)。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张缺鼻子的脸,再请一个学生走到黑板前,用布蒙上他的眼睛,让它贴出鼻子,台下的同学用这四个词汇来告诉他该怎么做。“Up、Up…”“Down、Down…”随着鼻子位置的变化,学生们调整着指令,并根据该学生的位置不断变化音量,离正确位置越远,声音越小,越近,声音越大。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了鼻子的正确位置。这样学生既掌握了up、down、left、right这四个词,又运用这些词汇进行交际。

在教学完1~100的数字之后,可以组织“拍六”游戏:以不规则行列开火车按顺序数数,当数到各位为六或六的倍数时,不数出声而以击掌代替,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通过这种游戏活动,即保证了课堂的有节奏性,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调节学生情绪、推动课堂教学节奏

课堂节奏的控制调节与学生的情绪变化有直接的关系。一节课如果学生情绪涣散低落,教师即便口若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调节学生情绪,并及时找出原因,随时调控教学节奏,从而控制课堂节奏。当发现学生疲倦时,教师应变化一下节奏,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以活跃课堂气氛;当发现多数学生已听懂教学内容,表现出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时应加快节奏。

在操练单词时,发现学生注意力涣散,漫不经心,可以改变操练方法,师大声念,他们小声念,师小声念,他们大声或加快读单词的节奏,这样一来,情况就会有所改变。

又如在 PEP 小学英语第三册 Unit 5 A 1 中,教学重点是听说认读单词 rice , noodles 、 fish 、 beef 、 soup 、 vegetable ,教学难点是正确读单词,老师在黑板上画起了 vegetable 的简笔画,每画一笔,老师就问: “Whats this? Guess.” 直至最后成型,学生一起喊三遍:“vegetable ,vegetable,vegetable.”就这样,老师营造一定的教学氛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给学生带来不断的惊喜,制造教学小高潮,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课堂节奏的控制既是一门教学艺术,又是一门复杂的学问。需要不断探究,达到英语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课堂教学节奏把握的好坏 ,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 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 , 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节奏中快乐主动地学习 , 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把握语文特点创建本色课堂

把握“语文”特点,创建 “本色”课堂

—— 我在“本色语文”课题研究中的体会和做法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必须重视语言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必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本色语文教学追求教学实践回归到语文学科自己的领地中来,质朴自然清新,少些粉饰与雕琢,不崇尚空洞务虚的标语口号,不慕所谓的时髦与标签,不赶热闹,认真按语文教学的独特规律扎扎实实地讲与练,从实处着眼,回到根本中来,放大并突出自己的学科属性,提高教学效益。我在教学中返璞归真,尽量做到还原语文本色。

一、以“人”为主,平等对话,创建有快乐自由的课堂。 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和挑战,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自己作为一个善于引导学生探究、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生“平起平坐”的大朋友,一方面坚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大胆的质疑,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谁还有不同意见和看法?”、“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对课文你有没有什么疑问?”、“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是我最常问的问题,学生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正确的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于不太成熟的我给予正确的引导。

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教学中,我会说 “谁想读课文,谁就站起来大声读。”一个、两个„„全班学生都站起来读了。读足了,读够了,我又会说:“谁认为自己在班里读得最好,谁就站起来读。”好多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一个一个站起来读。我还会第三次说:“你认为课文哪段写得最精彩,你就站起来读哪段,读完了,再说说这段为什么精彩?”学生纷纷读、说,我再适当点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方面重视学生的朗读的训练,另一方面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适当的奖励等鼓舞学生的胆量和热情,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感,真正做到勤学.爱学.会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中通过师生平等的交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不仅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涨,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二、以“文”为本,发挥主体性,创建自主探究的课堂。 语文课堂就要紧扣文本这个重点,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充分的识、写、读、背的时间,让学生理解、掌握、积累和运用字、词、句、段等最基础的语文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学语文。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达出语言深处的美."的确,学生面对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教师应带领学生学习,揣摩,品味,吸收其语言精华,让学生受到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熏陶.特级教师洪镇涛更是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回归到语文学习的本体——学习语言上来.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究竟如何去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放学生。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能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到大自然中去扩大视野,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填满,不逼迫他们去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学生。总之,就是要放开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具有主体地位。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时时、处处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得出的结论,会牢牢的记在心中,同时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倡导合作,培养交流能力,创建合作交流的课堂。 在当今及未来的世界里,合作交流的能力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能力,它甚至比竞争的能力更为重要。合作交流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也是课改中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明显特征。合作学习适应小学生的特点,他们喜欢在一起交流和讨论问题,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交往互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的过程,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合作中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能够在合作中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我们现在一提到合作学习,就想到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同时同桌、前后桌讨论交流、每个人独立思考有难度的问题后全班交流,在进行实践活动、解决问题中的合作交流,都是合作学习。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走过场?我在课堂教学中一是注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表达独立的观点。合作不是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观点,千人一面,合作就没有意义。二是注意选择适宜的合作时机,在出现新问题、需要新能力、学生学有困难时进行合作,在出现普遍错误、解答开放性的问题时进行讨论。三是注意做好分工工作,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各个成员轮流担任,分工合作;在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在进行小组汇报时,强调发表小组讨论形成的集体意见而不是个人意见。四是注意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学会评价,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各种意见难以统一时,学会保留自己的见解,以便在大组中进行探讨。

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将自己作为一个参与者、引导者,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识的进程等,给予学生必要的充足的指导和灵活自然的帮助,必要时帮助组员做一些安排,最大限度地鼓励每一位学生和同学合作。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用总结性的语言将学生纷繁的意见加以整理,点拨的有一定条理。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吸取众长,引发思维的交叉、补充,使学生共同提高,共同品尝学习的快乐,同时,学生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识以及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创建情感丰富的课堂。

我们强调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对语言的研习,那如何带领学生去"理会语言,体悟语言" 我想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条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可以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学会理解语言、正确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要训练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受到熏陶;在读中积累语言,即“初读感知——精读领悟——品读玩味——诵读积累”。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探究性阅读,如想像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选择喜欢的句子、段落读、师生共同读、比较读、赛读等等,并且在读后及时评议,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感悟了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及道理,受到人文熏陶和感染。同时通过读、想、说、问、议、演,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了思维。

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复述、扩展训练等形式,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就会自然的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重构语言模式。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的初步阶段,光积累不行,还要学转化,学表达。因此,我竭力运用多种途径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通过自读欣赏、听读欣赏、用眼观察等让学生身心一体地多感官参与,将语音、语意、图像、情感、观念等要素融合,帮助学生感受、积累语言,创设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表现语言,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完成背诵积累、内化语言的任务。

此外,我还经常将课文中的内容提炼为学生练笔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写的训练,使读与写融会贯通,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展开听说,活动中学习,创建活力四射的课堂 会听的人也是会学习的人。学会倾听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质。所以,语文课堂应该加强“听”的训练。一方面,既要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另一方面,既要听得到,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重点,听出实质。同样,乐于倾听,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这不仅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更是语文学习的必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安排听力的训练很有必要。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课内外结合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实践活动中,能力会不知不觉的得到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最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告诉我们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既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评,也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中去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去参加实践活动。我在语文教学中一是注重了“读”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实打实的看书、朗读、背诵,进行阅读的思考、欣赏、评价,练习写作的取材、构思、起草、修改,练习口语交际等,并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让学生收集与课内有关的资料,阅读与课文有关的其他读物,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二是注重精心组织语文学科活动,组织智能竞赛活动,如查字典接力赛、比说绕口令、朗诵比赛、演讲淘汰赛等;组织语文游戏,如词语找朋友、成语接龙、猜谜语、歇后语填充等;三是将学生从教室的小课堂带向社会的大课堂,组织学生考察、调查、采访,开展消灭广告错别字、家乡寻美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多维性、开拓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

六、网络辅助,提高效率,创建新型的课堂。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的丰富性拓宽了"大语文"教育的天地,但信息的旁逸斜出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使学生养成浮躁的心态.我在语文教学中,着重通过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环境下教学为典型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形象感知、丰富的教学资源,架起沟通学生现实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间的桥梁,有效的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特别是通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多重刺激,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思维被大大激活,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严复曾说过,"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教师要"在继承中求创新",无论环境怎么变,都能够继承传统教法中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断创新.在网络环境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保持语文的本色,在整合中求融合,在整合中讲实效,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发展中创辉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一定能返璞归真,生生不息. 俗话说:教无定法。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本色语文”课题研究中的一些粗浅认识和主要做法,希望能和更多的教育同行一起讨论、交流,得到教育同行的批评和指正。

第五篇:把握教学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把握细节,成就好课

唐苏燕

自07年在南昌亲眼见证了吴正宪、潘晓明两位名师的风采,我就经常思考:名师的课为什么如此丰富、充实,还充满了思辨与灵性、智慧与创造?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们的课和普通老师的课差别在哪?

几经对比我发现:名师的课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他们能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细节,并且善于捕捉挖掘课堂中生成的细节。的确,一个细节可以生成一次精彩,也可以毁灭一次精彩,正如汪中求所说:“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把握呢?

一、 注重设计教学细节,完美把握课堂教学流程

一节好课,首先来自于精彩的教学设计。在设计教学流程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过分在意教学过程的整个结构和环节之间的衔接而忽视学生的感受的话,就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的种种不如意。

例如,有位教师执教“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紧扣时事,创设了“为汶川灾区送物资”的情境,进而提出:送救援物资的车队该走哪条路,才能更快把物资送到灾区?(如下图)学生回答:走AC,因为AC是AC是直的。老师肯定学生

B

A 车队

C

汶川

的回答,并对学生说:“这里还藏着一个科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

然后进入探究环节:为每位学生提供彩棒,让学生用剪刀随意剪成三段,然后拼摆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进而提问:同样是三段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从而交流讨论,最后归纳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之后,回顾课前,提问:你现在知道为什么AC这条路最近吗?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因为AC是直的。

为什么经过苦苦的追寻,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原点?从整体看,教设计是科学合理的,但什么出现这样的遗撼呢?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情境到探究之间的过渡未处理好。

在提出问题“走哪条路更近时?”学生由于之前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得出:走AC更近,因为它是直的。当这时,上课教师仅用“这里还藏着科学道理”这句话过渡到探究新知,学生的感觉是突然的。对于他们来讲走直路更近是不争的事实,没什么好探究的。如果教师在学生回答走AC更近后,马上追问:“为什么走直路更近?”“你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他吗?”进而利用课件突显AC是三角形ABC的一条边,AB-BC是三角形ABC的另外两条边之和,进而追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和第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引出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那这节课就非常完美了。

看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处处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指导。设计每一个环节,甚至一句话时,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才能完美把握课堂教学流程。

二、 妙用错误资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材料。来源于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资源最贴近学生,学生对来自于自身的错误本身就存在很强的好奇心,这比老师硬塞给他们几个问题要有用得多。所以只要合理利用“错误资源”,就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有特殊作用。

举例: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带小括号的计算” 黑板上出现这样的一道题:“李师傅上午工作4小时,下午工作3小时,平均每小时做12个零件。李师傅一共做了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一位学生想:先求一天一共工作了几个小时,再乘以每小时做的零件数就等于一共做了多少个零件这种方法解答,可他由于没学过小括号,列不出综合式,吴老师便以此为切入点,引发认知冲突,介绍小括号。就在大家都认同了小括号这个新朋友时,偏偏有一个王某不以为然,他说道:“小括号没什么用,没有它,照样解决问题。”边说边把自己的算式写在了黑板上:12×4+12×3。他的思路是:先分别求出上午和下午做的零件个数,再用上午做的零件个数﹢下午做的零件个数=一共做的零件个数。吴老师在肯定他的做法后指出:“小括号的出现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了方便,这个规定不是脱离实际的,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才形成的一种规则。我希望你能接受这个可爱的小括号。”但王某仍然不服气,一边坐下,一边说:“反正我不喜欢小括号。”沉思片刻后,吴老师计上心来。提出一个新问题:“王红同学积极支援灾区。她有92本课外读物,自己留下32本后,把剩下的书送给5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请试着列综合算式解答。”

同学们低头不语,认真演算。吴老师特意请王某到前面板演并讲解。只见他在黑板上写下:

(92-32)÷5 =60÷5 =12(本) 等他讲解完算理后,吴老师故意将他一军:“这个小括号有什么了不起,不写它不是也可以解决问题吗?”王某急了:“这个小括号非写不可,不然就要先算32÷5了,不符合题目要求。”说完,他自己也脸红了,不好意思地对同学说:“小括号挺好的。”

听了这节课,上海《小学数学》编辑部的记者宋淑持老师以“白开水变成了茅台酒”为题评述了这节课。文中写道:“当出现问题时疏而不堵,不强求一致,自然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是啊,正是吴老师倾听了这个学生的错误认知,并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让这个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使得这节数学课变得妙趣横生,丰富多彩,学生对小括号的认识肯定也更加深刻。试想,王某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但我们平时是怎样做的?心里肯定不喜欢这样的孩子,责怪他调皮,故意捣蛋,并责令他坐下。现在想想,这样上课又怎能上得生动而深刻呢?

三、 捕捉生成资源,让课堂更生动、真实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教材知识灌输、轻学生生成资源开发运用的状况。许多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教案,并按着教案上课。但是,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较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这使得“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制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

有位教师执教“鸡兔同笼”,例题是这样的:“笼子里有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与兔各有几只?”在汇报解法时,有个学生提出可用画图法解决。只见他在黑板上一边画,一边讲解:画8个圆,表示有8只鸡和兔。用竖线表示脚,每个圆下面画两条竖线就有二八十六,16只脚。少了10只,再在圆下添画两只脚,只要添5只就够了。所以是5只兔,3只鸡。”多妙的想法,我不禁为这个学生鼓掌,我期待着老师的表现。可是等这个学生一讲完,她就让他回到座位上去了。多让人遗憾!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讲,假设法较抽象、难理解,而这种画图法其实是假设法直观形象的演示,如果教师抓住这个生成的资源,以此为切入点引入假设法,那学生对假设法的理解将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假设法。提出画图法的学生也会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鼓舞从而爱上数学。

注重教学细节,其实质是精致教学流程,突出教学重点,突显教学亮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绽放个性魅力。因此,于细微处见功夫,不仅是名师成功的秘诀,也是当下课堂教学真正走向有效、高效的秘诀。

(作者单位:安远县欣山中心小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爱家爱校范文下一篇:保险学第范文

热门文章

把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