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2022-05-06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职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在实现高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有很多的影响因素制约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其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便是其中一个因素。该文分析了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对实现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影响,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提高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篇1:

大学生信息素养对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认知-情感理论和超Y理论,分别从认知路径和情感路径入手,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对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双路径影响模型,发放问卷并收集数据,运用SPSS和AMOS分析,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对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影响,改善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发展现状,提高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管理能力。实证结果表明显管理模式对信息素养和信息质量具有正向影响作用,有必要将硬性管理与柔性引导相结合,制定完善的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管理规章制度,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认知能力,并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新媒体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对发布传播信息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认知路径;情感路径

一、引言

高校新媒体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校媒体形式。高校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曾经的高校电视广播对高校报纸杂志而言是新媒体,如今的高校网络媒体,对曾经的高校电视广播而言,也是新媒体。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当更新的技术被应用于媒体,曾今的高校新媒体也会被更新的高校媒体取代,成为今后的高校传统媒体。

如今的高校新媒体就是以网络信息技術为动力,以互联网、局域网等为信息传播渠道,以高校信息门户网站、高校在线即时通讯等为代表的信息传播媒介,大学生的信息参与度突破传统校园媒体的时空限制,其信息素养成为影响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

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将信息受众的信息素养简单地定义为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素养不仅包含对信息的利用能力,还包括在信息参与过程中的道德责任,大学生发布与传播的信息不仅会影响自身,更会影响他人。

因此,本文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立足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认知-情感理论,结合超Y理论,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对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影响模型,并提出建议决策。

二、研究思路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思路

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对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影响,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大学生信息素养如何影响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第二、如何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进行管理,进而提高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因此,本文大量阅读国内外关于管理模式、信息素养、信息质量的相关研究,梳理相关知识点,细化研究思路,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对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影响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假设,为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二)理论依据

1. 超Y理论

莫尔斯和洛斯奇以麦格雷格的X-Y理论为基础,基于“复杂人”假设提出了超Y理论。在X-Y理论中,倾向于X理论的管理者愿意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而倾向于Y理论的管理者则愿意以信任替代监督,用启发与引导取代命令。在超Y理论指导下,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管理中,仅仅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或启发引导,无法达到好的管理效果。启发引导虽然能够激发人们遏制不良信息的积极性,如果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也会丧失引导效果。因此,本文根据超Y理论,提出硬性规定和柔性引导两个概念,探索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管理模式。

2. 认知-情感理论

认知-情感理论是米契尔提出的个性系统理论,探讨了情境、个性倾向、动因和个性结构之间的关系。信息素养作为一种信息利用能力,大学生会因为新媒体信息的不同而产生认知的不同,继而产生情感体验和行为的不同,最终以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形式反映出来。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大学生的信息参与度提高,责任意识作为大学生情感体验的组成部分,且高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传播时间和空间都被无限放大,大学生是否传播有价值信息成为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故本文将大学生的信息责任意识作为情感体验的代表。因此,本文立足于认知-情感理论,分别从认知路径和情感路径出发,基于信息认知能力与信息责任意识,探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影响。

三、影响因素分析

1. “信息传播质量”与“信息内容质量”

信息内容质量研究中,信息内容质量是影响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信息内容质量与信息受众的信息感知和情感体验息息相关,有学者指出提出开放课程资源的内容质量影响用户感知,进而影响用户的使用态度和使用意愿,信息内容质量能够显著影响网站的可用性,信息内容质量积极影响用户持续参与意愿。

信息传播质量研究中,信息传递过程与信息处理过程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对信息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社交媒体缺位导致新媒体无法有效地改善信息传播质量的结论,满足受众高品位的需求能较好地保障信息的传播质量,并针对科学传播质量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因此,本文构建“信息传播质量”变量和“信息内容质量”变量分析高校新媒体的信息质量。信息传播质量是指高校新媒体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广度、传播速度和传播深度。信息内容质量是指高校新媒体信息内容的主题相关性、充足性、权威性、准确性和有用性。

2. “信息认知能力”与“信息责任意识”

本文在认知-情感理论与超Y理论指导下,构建变量“信息认知能力”和“信息责任意识”变量。信息认知能力是信息受众对其经手信息内容的认识、理解、处理能力,当大学生能够清晰深入的理解信息内涵时,也就能够有效得控制自己发布与传播信息的内容质量。因此大学生信息认知能力积极影响高校新媒体信息内容质量产生。

信息责任意识是信息受众对其经手信息所具有的责任感,不仅要求受众对自己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当大学生的信息责任意识强烈,就会认真对待其发布和传播的信息,进而促进有益信息的传播而遏制有害信息的传播;当大学生的信息责任意识薄弱,对发布与传播信息放任自流,将在无意识中推动不良信息的扩散。因此大学生信息责任意识积极影响高校新媒体信息传播质量。

3. “硬性规定”与“柔性引导”

硬性规定与柔性引导都是对信息素养进行管理的方式,是根据超Y理论分析总结得到。超Y理论以“复杂人”为基本假设前提,需要规章制度与启发引导双管齐下,提高管理效率。因此,本文立足于超Y理论的“复杂人”假设,将规章制度和启发引导引入模型,构建“硬性规定”变量和“柔性引导”变量,研究其对信息质量管理的影响。“硬性规定”就是对信息受众的强制性规定,加强对信息的审核与监督,目的是以法律、规章、制度的形式规范大学生的信息行为,强制大学生重视对信息内容的认知与理解。“柔性引导”是在了解大学生社交、学习等各种动态信息前提下,及时合理地引导,在法律规章以外,以引导的形式影响大学生的信息情感体验,加强其对信息传播的责任感。此外,“硬性规定”以法律、规章、制度的形式,对鼓励与遏制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了规定,故本文认为其能够对信息内容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柔性引导”是高校和新媒体平台以引导激励的形式,对优质信息进行宣传,扩大传播广度、深度与速度,对劣质信息予以抑制,缩小传播范围,故本文认为其能够对信息传播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由此本文认为硬性规定会积极影响大学生信息认知能力和新媒体信息内容质量,柔性引导会积极影响大学生信息责任意识和高校新媒体信息传播质量。

四、理论模型构建

本文结合了超Y理论和认知-情感理论的相关理念,分别从认知路径和情感路径来研究大学生信息素养对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影响。

首先,超Y理论中,硬性规定规范大学生的信息行为,提高信息认知水平,而柔性引导则能够强化大学生的信息责任感。可见,超Y理论中基于人性假设的管理模式与认知-情感理论相适应,故本文将硬性规定与柔性引导分别引入认知路径和情感路径。

其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参与度无论在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都得到广泛拓展,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认知路径和情感路径出发,分别体现在信息认知能力和信息责任意识上。认知路径方面,大学生信息认知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到所接触信息的真正内涵,进而影响到其发布与传播信息的内容质量;情感路径方面,大学生信息责任意识作为其情感体验中的一环,在信息传播能力无限扩大的前提下,责任意识能够有效地对信息传播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在认知-情感理论与超Y理论指导下,以“复杂人”假设为前提,以认知-情感理论为桥梁,分别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认知路径和情感路径两个角度,将信息认知能力与信息责任意识作为中介变量,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对高校新媒体信息質量的影响模型,如图1所示。

五、结果与讨论

本文根据认知-情感理论,结合超Y理论相关知识点,分别从认知路径和情感路径展开研究,探索大学生信息素养对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的影响。认知路径中,硬性规定对信息认知能力和信息内容质量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信息认知能力对信息内容质量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情感路径中,柔性引导对信息责任意识和信息传播质量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信息责任意识对信息传播质量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建立健全高校新媒体信息质量管理规章制度,从“复杂人”假设出发,制定并严格实施硬性规定,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劣质信息的认知,约束大学生的新媒体信息行为,提高大学生发布、传播高校新媒体信息的内容质量。

2. 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新媒体道德建设,加强大学生对发布传播信息的责任意识,提高高校新媒体信息传播质量。需要明确的是,大学生传播违法、虚假信息的行为可以通过硬性规定进行管理,而传播违背道德、无用信息的行为则需要采取引导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提高信息责任意识,才能达到较好的信息传播质量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麦格雷格.企业中人的方面[M].中国社科出版社,1982.

[2]Lorsch J W, Morse J J.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members; a contingency approach[J].Contemporary Sociology,1977(01).

[3]Mischel W, Shoda Y. A 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 reconceptualizing situations,dispositions, dynamics,and invariance in personality structure[J].Psychological Review,1995(02).

[4]谭小宏,秦启文.责任心的心理学研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5(04).

[5]金燕,周婷.协同内容创建系统的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04).

[6]吴艳,占南,罗毅.用户接受视角下高校开放课程资源使用意愿模型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8).

[7]董伟.医学健康网站信息可用性影响因素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5(03).

[8]梁文玲,杨文举.虚拟品牌社区信息质量对社区用户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2016(11).

[9]莫祖英.基于过程分析的信息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科学,2014(07).

[10]郑满宁.缺位与重构:新媒体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新闻前哨,2014(11).

[11]冯华,张帆,王铮.高品位保证传播质量 软着陆体现人文关怀——关于传媒引导艺术的几个视点[J].电视研究,2014(08).

[12]崔银河,刘萍.我国科普网站科学管理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04).

[13]蒋侃,唐竹发,隋浩.基于微博信息扩散质量的网络舆情关键节点识别[J].情报科学,2016(07).

[14]范佳佳,叶继元.基于结构方程的科技网站信息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J].图书馆杂志,2016(09).

[15]岑咏华,王晓书,万青,等.个体信息认知处理与态度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6(06).

[16]姬广凯,陈文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6).

[17]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EB/OL]. http://www.cac.gov.cn/2016-06/25/c_1119109085.htm,2016-06-25.

[18]姜赢,万里鹏,张婧,等.微博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研究——以政治敏感信息的监测与引导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04).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牟蓉

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篇2: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影响及改进策略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职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在实现高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有很多的影响因素制约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其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便是其中一个因素。该文分析了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对实现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的影响,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提高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信息技术;课程融合;信息素养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引言

信息素养表现了一个人对信息技术掌握、应用的水平,体现在个人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应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对个人信息化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教育教学的参与者,对高职学生而言,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其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对教育信息化水平会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指出: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养拓展。失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社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素质[1]。可见信息素养的提高与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

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不仅仅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更加体现在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自觉地捕捉、获取信息的能力,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等的信息处理能力,生成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同时在信息获取利用过程中,要具有正确的法律法治观念,具有强烈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准确、合理地利用信息资源。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要素。

2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影响

何克抗教授这样表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2]。作为教育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是否具有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学习能力,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创新的程度,影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这种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中小学生是这样的,高职学生也是如此。

2.1高职学生信息技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影响

信息技能是信息素养在技术层面的体现,是应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具体体现在网络技术、软件应用、多媒体应用技术等能力。高职学生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应当具有一定的信息技能,才能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信息化场景下的学习。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要充分实现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及微课技术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课前的探究性学习,课中利用虚拟仿真平台向学生讲授理论或实践知识,学生利用虚拟仿真平台自主实践等,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及AI技术促使学生进行知识巩固以及实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等。在这样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2.2高职学生信息意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影响

信息意识体现了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以及对信息的价值的判断、对信息的注意力等。信息意识决定了学生获取、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既包括获取信息的意识,也包括传播与更新信息的意识,还包括信息的安全意識。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信息来源更加广泛,无论采取“课内融合”还是“课外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过程中,教与学的方式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以“传递-接受”为标志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被“自主—探究”、“有意义传递—主导下探究”等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所代替。这些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去主动、自觉获取信息。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中,需要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当能够主动地去收集、分析、加工及评价信息,信息意识水平高的学生同样会具有较高水平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2.3 案例分析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教育教学改革中常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下面以“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为例,分析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影响。高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在讲述到“ARP”攻击的知识点及在网络中如何进行ARP防护的技术实施时,结合当前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采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设置了探究性问题,“什么样的网络环境容易出现ARP攻击”,“如何对ARP攻击进行分析”,“如何模拟ARP攻击以及如何防范ARP攻击”等。提出问题之后,创设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互联网、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软件(抓包工具虚拟仿真平台)等。学生进入了创设的信息化环境中进行学习,对教师所提出的探究性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初步的学习方案及行动计划。在此过程中,教师会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例如告诉学生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ARP攻击,ARP攻击的特点,以及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如何进行信息的检索等,从而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动机。

学生根据分析问题之后所制定的行动计划,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个阶段,教师提供给学生认知工具,学生在信息意识的支配下,利用信息工具、信息知识及信息技能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以及评价信息。在自主探究阶段,学生应当捕捉、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因此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信息意识水平和信息知识水平在这個阶段会充分体现出来,这些方面的能力也成为制约自主探究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在充分获取、加工信息之后,还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讨论共享,以促使实际问题的解决,其目的是将知识和方法进行内化。在协作交流阶段,教师仍然会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协作工具,并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总结提高阶段是“探究性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前面讨论的结果、实践的结果进行反思,同学们对前期的表现进行自评以及互评,以达到对知识的拓展与迁移,至此一个完整的“探究性教与学”的过程便呈现出来了。可见,学生们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探究性教学的效果。

3 提高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及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提高,全球信息化水平也在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服务成为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其培养的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将成为一个衡量标准来判断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同时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毕业以后的终身学习,信息素养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那么如何通过改进培养策略、培养路径来提高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3.1营造信息化应用氛围,促使学生自觉提高信息素养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普遍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提高,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方面基本上实现了有线无线网络的全覆盖,起码千兆骨干百兆到桌面,有的学校已经实现了万兆骨干千兆到桌面,甚至是校园全光纤覆盖。终端设备(主要是台式机)也很完善,能够满足全校公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使用需求和专业课的需求。在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基础上的应用系统更加能够体现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例如对学生管理能否实现数字化,包括学生的出勤及请假销假、学生在校的日常动态管理、学生的成绩管理及其动态分析等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越高,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越多,自觉提高信息技能、掌握信息知识的意识就会更强。通过提高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营造信息化应用氛围,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信息素养。

3.2 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促使学生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即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信息化环境,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有效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首先,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信息技能、信息知识、信息意识,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融合,而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是需要提高的,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融合创新。例如教授高等数学的高职教师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很难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与学的效率都比较低,如果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字化资源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课中教师利用“超级画板”等数学实验工具展示数学原理,这样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学生也能够使用“超级画板”等数学实验工具来探索数学原理、拓展知识。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学平台上巩固知识、自我评估,平台能够及时反馈信息给教师和学生,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知识和信息意识。即是将信息能力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4-6]。

3.3开设信息检索课,促使高职学生提高信息素养

我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源于1984年原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7]。信息检索课又称为文献检索课,是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知识,促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技能,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的一门课程。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检索主要是数字资源的检索。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数字资源的增长是突飞猛进的,掌握必要的检索工具和信息检索的技能成为当今高校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学习完信息检索课以后,学生应当能够会选择恰当的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进行高效的信息检索,例如选择合适的搜索引擎和与自身专业有关的数据库,同时要提高自身进行信息检索的需求的界定能力和信息的鉴别能力,信息检索课还要培养学生的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评价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检索课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高职院校开设这门课程的并不多,希望能够引起高职院校对学生信息检索课程的重视。

4 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的教学结构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会逐渐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学生应当作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在信息化场景下的教与学,学生信息素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年4月28日.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 Bjorner S N.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curriculum — a working model. Iatul Quarterly,1991.

[4] 杨志刚,周凤飞,马新蕾.美国信息素养运动发展历程与特征[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31(2):317-320,214.

[5] 江媛媛.中美高校信息素养指标体系及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0(4):58-64.

[6] 杨鹤林.英国高校信息素养标准的改进与启示一一信息素养七要素新标准解读[J].图书情报工作,2013(2):143-148.

[7] 丛敬军,杨威.从文献检索课教学到信息素质教育[J].情报资料工作,2003(2):73-75.

【通联编辑:王力】

作者:陈致远

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篇3:

大学生信息素养漫谈之一如何有效获取信息

[摘 要] 如何有效获取信息?步骤有三:第一步是要定义信息任务,解决“我要查寻什么”的问题;第二步是要确定搜寻策略,解决“我从哪里搜索”的问题;第三步是活用搜寻手段,解决“我用什么方法搜索”的问题。

[关 键 词] 获取信息;信息任务;搜寻策略; 搜寻手段

这是一个充满了机会的城市。

小东大学毕业后成功应聘到某公司工作。当他提着行李兴冲冲来公司报到时,却被告知:公司不安排住宿,房子问题请自己解决。小东傻眼了:我到哪儿找房子?

生活中,你是否也曾遇到类似小东的困窘?信息时代,缺少的不是信息,缺少的是发现信息的眼睛。有效获取信息,是我們必需的基本信息素养。如何有效获取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解决这个问题,步骤有三:

一、定义信息任务——我要查寻什么

当你接到某项搜索任务时,你是否明确你所需要搜集的信息内容?也就是说,这项任务我到底要查什么?我具体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哪些信息有助于我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你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定义信息任务即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内容,这是有效获取信息的前提与关键。

(一)明确搜寻需要

要清楚“我要查寻什么”,首先要清楚“我为什么要查寻”。搜集什么信息,与信息搜集的目的密切相关。搜集信息的目的通常都是为了解决工作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是“需要”驱动你搜集信息。比如,你会因找工作而查寻相关招聘信息,你也可能因拟写单位年度总结而搜集各部门业务进展情况的资料等等。“需要”不同,信息搜集的内容与要求也不相同。因此,着手信息搜集前,务必清楚:我搜集信息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要求,并以此设定所要搜集的信息内容。同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明确表达所要搜集的信息内容,这是保质保量完成信息搜集任务的前提条件。

就租房子而言,假设你现在就是小东,当你要着手搜集房屋租赁信息时,你会发现,自己需要了解确定的问题还真不少。比如,需要租赁的房子最好在这个城市的什么区域,什么地段?交通情况与周边环境如何?房子基本的生活设施、家电等是否具备?房子的租金和物业管理费多少,自己能接受的价位是什么?房子的面积、楼层、朝向有无要求?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根据你“租房”的目的来设定的。你得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量力而行,把需要了解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尽可能考虑仔细,考虑详尽。只有这样,事先把“功课”做得越足,当你按照这些事先设定好的内容着手搜索时,你所搜集到的租赁信息才会越全面,越有针对性,越能满足你的需要。

(二)分解搜寻任务

工作生活中,我们碰到的信息搜寻任务肯定有很多远非小东找房子这类事情这么简单。比较而言,小东找房子的目的还比较单一,信息搜寻任务还比较集中。但我们一旦遇到任务,本身就复杂不清,或者信息搜寻涉及诸多内容、诸多环节,还需要多种技术的时候,怎么办?

比如,某上市公司决定给公司员工每人量身订制春秋两款工作服,要求服装的款式与品质能与公司形象匹配,能让员工满意。假设你来承担此项信息收集任务,你会发现,你需要收集的信息内容涉及多个维度:该公司的形象定位与对工作服的品位要求,该公司员工对工作服的期望,每个员工量身订制的尺寸信息,同类型公司的工作服信息,品牌服装生产厂家的信息等等。你需要收集的信息涉及多个环节,比如,你要了解公司员工对款式、品牌的选择意向信息,你就必须先了解市场,在此基础上推荐品牌,最后问卷收集大多数员工的意向信息等等。你需要收集的信息方式,光靠互联网“百度”一下还是远远不够的,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可能一个都不能少。

当然,对于这类信息搜寻任务,对我来说是复杂的问题,对你可能就是简单的问题。信息搜寻任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对于复杂的信息搜寻任务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里我们界定的“复杂任务”仅指那些对你而言,不能很直观明了地知道需要搜寻什么信息的任务。

如何分解复杂的信息搜寻任务?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一是关键词法,即把影响信息搜寻成效、确定信息搜寻方向的关键因素、关键节点和主要目标等用一些简短的词语标示出来。按关键词搜索,信息搜寻任务也就一清二楚了。比如,前述工作服任务中,我们可以标出这样的一些关键词:服装品牌、服装展示、员工选择档次意向、厂家招标、量身订作。二是图示法,即把需要搜寻的信息任务用图示的方法表示,或按流程,或按技术路线,或按信息节点等。图示法可以帮助我们分解任务,抓住关键。

二、确定搜寻策略——我从哪里搜索

定义信息任务,即确定所需要搜寻的信息内容之后,我们还需要确定搜寻策略,即弄清楚能从哪里能够搜索。

(一)了解搜索渠道

信息时代,互联网是确定信息搜索渠道的首选。因为互联网有海量的信息,并且便于检索。当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你也可以从中搜寻到你所需要的信息。亲朋好友、同事、客户的建议或意见,也往往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如果你要获取某一方面的信息,中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各级党政机关和图书馆、展览中心、学术会议等社会公共机构,也都是信息的来源之地,从中获知的信息往往更新、更权威。此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市场调查,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和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要找租赁的房子,可以首先利用互联网,比如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的房产频道,或者搜房网等专门的房产网站,也可以看看当地报刊的房产栏目,还可以通过房产中介,他们通常能够找到你想知道的租房信息,与同事、朋友、亲戚交谈询问,也可能会有所发现。

(二)排列搜索次序

信息搜寻的渠道如此之多,但不是所有的信息来源都可靠,也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有用。况且,我们获取信息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比如或受限于时间和成本,或受制于人员与技术。因此,在获取信息时,必须了解搜索渠道和现有资源,并排列个优先次序,比较权衡利用哪些渠道和资源搜索最快捷、最有效。不同条件下,每一种渠道和资源都有自身的特点。搜集信息时,要根据现有的条件,针对获取信息不同的要求,比如时效性、准确性、全面性等,了解每种信息来源渠道的优缺点,这对于合理选择信息获取渠道非常重要。

三、活用搜寻手段——我用什么方法搜索

确定了所需信息及搜索范围后,要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手段进行搜索。常见的信息搜索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阅读法

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报刊等文本资料或图片、影像等视听资料中发现和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具备搜索信息需要的资源情况下,比如,或自己有藏書可翻看,或能到图书馆观看,或向亲友借阅,或到书市可查购。要确定搜寻对象,必须清楚:我具体要阅读什么?我在哪里可以查寻到我所需要的信息?如果你能在阅读之前就准备好所需文本或视听资料,你就会缩小搜索范围,快速获取信息。

(二)访谈法

访谈法指采用访谈询问的方式从访谈对象中了解和搜集所需要的信息。如果说阅读令你增见识、拓视野,访谈则使你察细节、知根底。该方法形式多样,包括面谈、函询、电话访问等等。电话访问,通常适用于收集简单的、时间性强的信息;面谈,通常适用于收集涉及面广、深度要求高的信息;函询,发送面广,经济,对回收率要求不高的信息收集可以采用。访谈的实施必须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准备好详细的访问提纲和问题,同时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访谈对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取得访问成功的首要前提。

(三)观察法

观察法指信息收集者凭借自己的感官和各种记录工具,如录音、拍照、摄像等,深入现场,直接观察和记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实地观察,要慎重选择观察的具体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注意选择观察的最佳时间,减少观察活动对被观察对象的影响。要善于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及时做好观察记录。

(四)问卷法

问卷法即问卷调查法,指信息收集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和搜集所需要的信息。问卷法虽然不如观察法了解行为反应那样具体细致,也不如实验法控制条件那么严密,但它却可以获得多种资料,取样大,代表性强。问卷法在计算机广泛应用的今天,能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更显示出它的长处。

(五)文献法

文献法即文献检索法,通过搜索各种文献资料,摘取所需要的有关信息。在互联网上查找文献,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登录专门网站检索;二是利用大型门户网站的搜索引擎查找。文献检索,关键是要找准关键词。

获取信息的方法还有很多,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与适用领域。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我们既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渠道来获取信息,也要有所侧重,灵活选择适当方法,有效获取信息。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信息处理能力训练手册(第2版)[M].人民出版社,2011-08.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信息处理能力单元[M].人民出版社,2007-07.

作者:邹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美个人理财论文下一篇:酒店战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