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论文范文

2022-05-12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统计学课程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分析目前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下生物统计学教学之不足以及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距,提出在课程整合模式下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改革措施,指出在教学中融入多元化的概念,推进课程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的有效整合。在教学中逐步实现新的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保障。

第一篇:统计学课程论文范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创新发展路径

[摘 要]高职院校统计学专业为金融部门、市场研究部门、企事业等单位培养了大量人才,而在统计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培养相关从业人员基本道德、职业素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关键。文章对高职教育阶段统计学课程与课程思政理念的结合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在统计学课程深入贯彻课程思政的路径进行了探索,旨在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 统计学课程 教学创新

引 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德育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构建各类专业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课程改革工作中最为核心的环节。然而,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具备典型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征,思政教育工作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融合发展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建设又同时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重难点。因此,本文以高职院校统计教学为研究对象,探究思政视域下统计教学改革路径、实践方式及带来的启示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深度剖析统计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深刻价值,为其进一步创新提供具体的思路和方法。

统计学课程思政内涵的挖掘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统计学正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多领域发展必须接触或应用的学科之一。因此,针对统计学课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内涵进行深度挖掘,是统计学相关专业人才思政水平提升及顺利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

1.道德素养视角

对统计学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而言,我国对其有着鲜明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规范要求,基本核心包含但不局限于“实事求是”“严密谨慎”“不作假数”等。统计学课程对不同领域数据进行搜集、处理、提供统计结果分析等,都是建立在真实、正确、科学的基础上的。然而,当前多方调研结果显示,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我国尚存在相当一部分统计人员对数据统计结果科学性、合理性不重视,统计信息编制不规范,部分统计信息受利益驱动而人为造假等状况。对统计工作而言,这是一种典型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缺失行为。在高职院校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等应时刻注重对学生主体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在课程知识点如质量管理统计、国民经济核算及统计预测等环节,需时刻提醒学生对法律及职业道德的敬畏,坚持规范化数据采集、审核、整理、上报,为培育业务水平高、道德修养高的复合型统计学人才奠定基础。

2.法治思维视角

高职院校开设专业中很少涉及与专业高度相关的法律、法规或很少针对对应法规开展教学等,而统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却时刻与统计法这一专门针对统计学专业的法律条款进行融合。如教师在对统计学课程中有关“数据采集”环节进行教学时,必须向学生阐明我国统计法中有关数据报表制度、数据泄露危害、数据来源合法性等方面的条款,从而使统计学专业学生明白,统计过程中要忠于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等,这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约束,还是统计法的要求。此外,统计法还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某些通常不容易被发现,但其实同样违背相关法律规定的内容。如统计法中有针对统计调查对象提供虚假统计资料等行为的处罚规定,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统计资料的有关单位直接或间接责任人均可由任免机关或国家监察机构给予相应的处分等。显然,与其他专业相比,统计学课程具有更加鲜明的法治思维培养需求和约束,学习统计学课程对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法学知识、思维等的学习和掌握过程。

3.社會责任感视角

随着大数据技术与社会生产、群众生活融合程度的提升,统计学作为一种根源性数据来源支持科学,其统计范围已经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统计信息所展现的问题可能是民生、经济、军事、政治或多元综合问题。作为遵纪守法、有崇高理想和职业素养的统计学专业学生,应主动运用自身具备的统计学知识、技能,积极尝试分析社会根源问题,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在针对一项有关某地区环境问题的统计调研中,有的学生从技术角度分析碳排放对全球自然环境的影响,有的从民生视角分析雾霾对群众生活的影响,有的则通过经济数据统计分析自然环境恶化对未来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等。可见,统计学是一种能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视角引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使学生学会利用统计学知识深度剖析社会热点问题,传播社会正能量。

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创新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统计学教学路径创新,应通过加强统计学课程顶层建设、提高本专业教师贯彻思政课程理念及深度挖掘统计学课程思政内涵等的积极性,结合统计学教学内容及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需求,实现统计学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以达到双重育人目标。

1.修改统计学课程大纲

教学大纲能够体现某一课程在该专业及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是课程是否合法、合理的重要保证和体现。当前我国大多数院校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并未能充分体现或结合课程思政教学相关内容,一般侧重于开设能够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了解行业发展前景的课程。由前文分析可知,其实统计学课程所传授的知识本身便与思政、德育等密切相关,但其挖掘深度、广度不足。因此,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开展应将课程思政等内容明确列入教学大纲,采用“术道结合”策略明确思政教育在统计学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使思政教育能够固化于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中,从源头保证高校、教师、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统计学实际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法治思维等,强化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视程度,通过知识点+思政融合,实现统计学课程教学工作“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发展。

2.全面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修改和完善统计学课程大纲,从“法理”上明确统计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合理性,全面贯彻和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从意识、能力视角看待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成果。从教师视角而言,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实际实施者,在统计学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没对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有充分的认可,统计学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根本无法开展或只能流于形式。从学校视角而言,全面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既是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趋势的改革举措,同样也是提升本学院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统计学教学开展课程思政能够通过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的不断融合提升专业水平。因此,不论从教师视角还是从学校视角分析,都应全面肯定、落实和完善统计学教学环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师、学校应通过言传身教肯定统计工作中道德等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的统计学专业人才。

3.深度挖掘统计学思政内涵

统计学思政内涵并不仅限于本文之前分析所得的结果。做好统计学思政内涵挖掘工作是开展统计学教学内容设计的基础,是保障课程大纲修改后能够充分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针对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统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融合程度不佳、应付了事等问题,必须有效依托统计学专业与思政教育工作的结合点。教学内容方面需要做到统计学课程各章节知识点、技能点与思政工作的有机融合,针对各章节开展道德、法律、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有效拓展。统计学课程思政内涵的持续挖掘,需要高校、教师不断总结课程中有关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将总结后的内容编成更加新颖的统计学教材、课件等,通过针对性强、丰富生动的教学内涵引领学生融入课程思政。

统计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启示

本文对某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时间序列指标分析章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情况进行了总结,得到统计学课程或类似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创新的启示。

1.教学实践

时间序列指标分析章节是统计学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在学校原有教学大纲中,时间序列指标分析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掌握时间序列平均发展水平、增减量等针对不同领域应用不同类型水平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掌握包括发展速度、增减速度等针对不同分析框架下的速度水平分析指标的计算方法;掌握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在本章节中的实际应用情况等。

在课程思政理念与统计学课程融合过程中,本文对上述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规划,修订并增加了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相关的思政教学内容。为达到与教学大纲及统计学有机融合的目的,本文利用混合式教学,将传统课堂授课与移动教学进行融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有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视频、课件等,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布置的学习任务包括搜集相关背景下经济、政治等数据,并利用时间序列对搜集数据进行分析、解读、编制报告等;实践完成后由學生自主对比统计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2.启示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学校参与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学生一致认为: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势头明显优于全球平均水平或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水平;我国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国民生活水平一直不断得到提升等。这些真实、客观的分析结果有效提升了参与统计学课程学习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了。

结 语

统计学课程是一门历史悠久,且与数据关系度极为密切的科学。统计学能够针对多领域、多类型数据进行研究,进而为各行各业发展提供数据搜集、整理、分析、解释等。研究与实践表明,思政教育融入统计学课程,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法律素养、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学习相关课程的热情,将统计学课程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以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余晓美,孔令十.统计学课程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的探索与实践[J].滁州学院学报,2019,21(6):119-120+125.

[2]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5]黄昱,李双瑞.课程思政理念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53):109-111+124.

(刘华: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赵荣波:陕西省商贸技工学校)

作者:刘华 赵荣波

第二篇:基于课程整合模式的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 要:分析目前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下生物统计学教学之不足以及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距,提出在课程整合模式下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改革措施,指出在教学中融入多元化的概念,推进课程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的有效整合。在教学中逐步实现新的教学模式,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保障。

关键词:课程整合;生物统计学;素质能力

一、生物统计学的教育现状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生物统计的重要性日趋彰显。2014年LinkedIn对全球超过3.3亿用户的工作经历和技能进行分析,在公布的最受雇主喜欢及关注的25项技能中,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位列榜首。

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实验调查资料的一门学科[1],是众多高等院校中生物学、医学、药学和农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前后章节关系密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具有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晦涩难懂,容易产生难学、厌学的思想。同时,目前生物统计学的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试验设计在教学中所占比例不足。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向人们讲授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试验方法和对收集到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的方法。凯尔文勋爵(Lord Kelvin) 曾说过: “当你能够衡量你所谈论的事物, 并能以数字来表达它时, 可以说你对它有了一些了解;而当你不能衡量或不能用数字表达时, 你对它的知识就是肤浅的和不能令人满意的”。由此可见,生物统计学作为量化事物的工具和手段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该课程的设置上忽视了新形势下的教学导向,偏重统计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忽视了试验设计的介绍。(2)生物统计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的脱节,学生缺少将统计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在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教学内容空洞而枯燥。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未将生物统计学与专业实践课联系在一起教学,使得学生脱离了社会实践,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3)生物统计学和医学基础课之间的分离。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将这两个学科整合在一起,学生既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又没有将生物统计学的知识应用到医学基础课的学习中。

二、课程整合理论对生物统计学教学的启示

基于上述课程设置及教育中的问题,南方医科大学生物统计学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构建了“课程整合”体系。早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杜威(John Dewey)发起的进步教育运动中,就有了一种综合课程的思想,他强调在理论与实践中倡导课程整合。Park W.J.在参考了各类界定的基础上,认为整合的课程是超越单门学科有目的地组合知识、观点和探究问题,以达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更深层的理解[2]。根据目前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深化生物统计学课程整合涉及到课程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

(一)课程形式的整合

以南方医科大学的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课程设置为例(其它学校基本类似),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專业基础课程、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类。公共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外语和体育等;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专业课指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课程和专业学习的延伸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相应领域临床实践的初级思维和能力;公共选修课为面向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在课程整合中主要有:(1)生物统计学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的整合,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生物统计将来的应用领域有一个大概了解,能够正确理解和合理解释应用领域的问题,面对统计咨询对象时能和其它专业人士进行较好的沟通。(2)整合生物统计学中的应用软件和专业基础课程,如SPSS软件与生物统计学,STATA软件与流行病学,RevMan和循证医学等,通过在一个学期同时开设两门课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应用软件的实用性,有助于对一些抽象的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模式的整合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统计学系实施了导师制教育,每位导师指导3到6名本科生,从三年级开始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和统计咨询与数据处理实践。导师制教育的实施整合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变教师“主讲”为“主导”, 学生“被动”为“主动”。导师制教育是运用任务驱动法,以实际案例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统计学知识的能力[3]。学生在实际案例的教学情境下学习统计学有多重好处:第一,丰富的生活案例或科研案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驱动着学生进行不断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团体合作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在解决案例后的自我认同感。第二,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整合中,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在完成各项小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各个主题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应用。第三,案例教学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几年的实践表明导师制教育的执行不仅提高学生专业统计学软件的学习成绩,同时学生真正学会了生物统计学的应用能力,能够有机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的整合

生物统计学教学资源整合包括:教材资源的整合和网络

资源的整合两方面。教材资源的整合要考虑到教材的规范性、可靠性、时代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教材的选择采纳上,除了使用中文的本科生规划教材外,还选取了部分英文教材如 《Fundamentals of Biostatistics》(Rosner B,2006,6th Edit)、《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Tabachnick BG&Fidell LS,2007,5th Edit)等。网络资源的整合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空间,利用“微信墙”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互动,突出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按照“自评他评结合、堂内堂外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表现作出发展性评价,逐步推动形成性评价体系建设。

三、结束语

医学课程改革中的“学科细分”和“课程整合”并不矛盾,课程整合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各学科教学间的壁垒,促进学术的交流;同时,课程整合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高等医学院校,我们要着眼于未来,实现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叶子弘,陈春.生物统计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2.

[2]邓丽君.课程整合理论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0:101-103.

[3]刘瑞.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整合的实效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3):156-158.

作者:关颖 张国霞

第三篇: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思考

摘要:论文阐述了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生物统计学教材的选用、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开课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和教师知识上的脱节性以及考试制度对生物统计学教学的影响等。并讨论了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教学策略;案例教学;考试制度

生物统计学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学科。它不仅提供如何正确地进行试验设计、合理地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而且还提供合理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对计算结果的分析与应用[1-4]。不仅在传统的生物学、医学、药学和农学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工具[5,6]。因此生物统计学是生命科学学科不同专业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门重要的工具课,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以及分析试验数据的能力,并能为今后学习各专业课程以及毕业论文设计与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8]。但生物统计学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且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及教师难教、学生难懂、难记、难用的“三多”和“四难”的特点[9-11]。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决定该门课程的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应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探索特色的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较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理解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常用试验设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及相关试验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急待解决的问题。作者结合自己近十年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实践,分析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生物统计学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期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学科不同專业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门重要的工具课,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学、农学、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生物学等工作者必备的基础,同时该课程又是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因此该课程在生物学、农学、林学、医学、食品、环保等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生物统计学需以生物材料进行研究,但通常所涉及的材料数量较大,很难也没有必要全部参加试验,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试验个体进行试验,以获得相关的数据,实现由样本推断总体的重要功能。因此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紧密联系,主要讲授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以及在概率论的基础上对统计结果做出科学的推断,从而帮助我们认识研究对象的现象和本质[13]。因此,生物统计学已成为生物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系统的能力培养和全面的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生物统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物统计学教材方面。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而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料,选择适合教师和学生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4,15]。目前,国内所出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种类较多,各大高校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情况不同,在教材方面的选择和使用也不一样。尽管如此,目前国内所出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大类完全是传统生物统计学的知识和内容,不涉及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这一大类教材包含两小类,一类主要侧重理论教学,过分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讲授,注重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实际应用例题的讲解。这类教材忽略了对大学生统计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有一定的缺陷。另一类是目前各大高校使用较多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该类教材虽然也存在一些必要的公式推导,但更侧重于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结合,清楚介绍每一个统计原理理论后,再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和巩固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类教材比较适合现在生物科学等本科专业的使用。但这类生物统计学教材由于不涉及统计软件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涉及一些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那么即使学生完全掌握了相关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学生在复杂的试验设计及庞大的数据面前可能也会束手无策,即使会计算,在复杂及庞大的数据计算中也可能会算错,因此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第二大类统计教材完全是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如Excel软件、SAS统计软件、SPSS统计软件、DPS统计软件、R统计软件等的介绍和使用。生物科学、技术等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类统计软件发挥了很大的优势,给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这类教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它只注重统计过程的运算和统计,没有统计原理的介绍,因此对没有相关统计学知识或统计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或老师来说,即使按照教材上的步骤计算出相应的结果,但也不知道具体的含义,也不知道怎么分析。因此这类教材不适合大学本科生的教学。另外,这两大类教材要么只注重数理统计方法的讲授,要么只重视统计软件的使用,而忽视了统计学中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是建立在正确的试验设计以及所获数据资料准确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这是这两大类生物统计学教材共同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目前市场上还未见有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原理相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原理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生物统计学教材。笔者认为这类生物统计学教材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农学专业、医学专业、食品专业等本科专业较为适合的教材。

2.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方面。①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开课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国内许多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等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把高等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系统获得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积分及常微分方程等基础知识,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而且,通过各个知识点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较为熟练的基本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高等数学课程是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关键,生物统计学中的许多原理和方法都需要高等数学中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②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教学上的脱节性。高等数学课程作为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各高校均认识到它在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中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均作为两名独立的课程开设,一般情况下,高等数学课程由数学专业教师讲授,由于数学专业的教师没有生物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不清楚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只注重数学知识的推导、讲授。因此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之间通常存在许多不衔之处,形成了不利于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知识的断层。同样,这也是生物统计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用的原因之一。

3.生物统计学教师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方面。常言道,学生需要一滴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较为渊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渊博的统计学知识,才能很好把握生物统计学相关原理、理论、统计分析方法等。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将生物统计学相关原理、理论、统计分析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很好地进行案例教学。

4.考试制度方面。考试制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试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既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反映,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考试制度是否合理,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调动[16]。但是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的考试制度较为死板,缺乏合理性和灵活性。如在学期期末考试中规定一定数量的题型,当然,这种考试制度对于规范考试是必须的,但是应该根据具体课程而定,而不能一概而论。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如果规定一定数量的考试题型(比如四种题型),那么教师只能根据考试规定勉为其难考虑四种题型。比如说名词解释、填空、问答、计算这四种题型。很明显,这种考试方式只是较为死板的考试,不能真证体现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本质,不能很好考察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的掌握及运用。

三、生物统计学教学策略

针对目前生物统计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近十年的生物统计学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生物统计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如下建议。

1.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选择适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并能提高教学质量。针对目前市场上的不同种类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原理相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原理相结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进行教学较为合适。据笔者过去的教学实践,该课程授课内容不宜过多和过深,授课内容过多学生精力会分散,分不清重点,而过深则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17]。因此应根據学生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坚持以试验研究实例为线索,以科学的试验研究方法为主线,理论原理和实际例子相结合,从试验研究的选题和设计、试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试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到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最后做出科学的推断等,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学概念和原理转变为具体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课程内容[7]。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处理好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关系。高等数学作为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是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关键。一方面,高等数学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因此生物统计学安排在第二学年开设为宜,这样能避免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课程开设在时间上形成的断层,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另一方面,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不应分别让不同专业的教师讲授,而均应由生物学专业教师讲授,因为生物学专业的教师清楚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在讲授高等数学时,能够根据生物统计学的相关原理和内容,优化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侧重点进行知识的讲授。从而能避免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教学在知识上的脱节性,也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

3.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注重案例教学。生物统计学教材大多理论性强,内容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照本宣科的传统授课方法,更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十分不利。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8]。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对生物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另外,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案例贯穿到教学中,以自身科研实例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以及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4.加强试验设计的教学和实践。试验设计又称为实验设计,它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为理论基础,科学地、经济地设计研究方案的一项技术。一个良好的试验设计,可以用最少的实验次数,得到足够的实验数据,从而能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6]。由于生物统计学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且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内容。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强化学生综合试验设计的锻炼及其应用。提高学生利用统计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统计学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该有渊博的统计学知识及其丰富的科研经历,另一方面,应让学生走出教室,加强实践,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解决一些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生物统计学教学的目的。

5.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统计学知识的能力。很多学校传统的考试以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为主,试卷内容主要测重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学期的成绩,这种考试方式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平时可以不听课,考试前通过突击,也能考合格,但考后就可能全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完生物统计学,学期考试后,都不知道学了些什么,更不知道怎么用,到做毕业论文需用到统计学原理和知识时,很多学生不会用或者乱用。一些高校期末考试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期中考试成绩,避免了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决定了学期成绩的弊端,但是某些高校规定了每门考试课必须有四种以上的题型,对于一般的学科而言,这种规定也许是可行的,但对于生物统计学而言,这种规定是不合理的。因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试验设计、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统计结果的解释等。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知识为目标,合理讲授统计学的相关内容。期末考试以开卷考试为宜,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考试题型只需考察计算题和试验设计题两种题型,即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涉及的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对学生而言,难懂、难记、更难用,而且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因此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改变教学方法,加强试验设计的教学和实践,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统计学原理和知识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增加学生上机学习统计软件的操作,掌握EXCEL、SPSS、DPS等统计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原理和相关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颖.《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5):219-220.

[2]李春喜,邵云,姜丽娜.生物统计学[M].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丁建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9):171-172,175.

[4]文静,郭小平,沈金雄,等.农业高校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浅谈[J].科教导刊,2012,(18):147-148.

[5]李春喜.生物统计学[M].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杜荣骞.生物统计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李六林.提高《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94-97.

[8]王永立,乔琳,樊淑华,等.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尝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8(5):82-84.

[9]李玉阁.“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初探[J].生物学杂志,2006,23(5):52-54,61.

[10]陈春,叶子弘,叶素丹.生物计量专业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2):80-82.

[11]叶子弘,崔海峰,陈春,等.生物统计学课程“能力素质培训计划”的构建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68-6269.

[12]陈庆富.生物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3]朱汉春,程龙.《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70-272.

[14]尹国友,孙婕,谢朝晖,等.《生物统计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科技,2010,19(20):52-53.

[15]张小辉,祁艳霞,曹平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成功(教育版),2010,(11):37-38.

[16]王丽贤.浅论我国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及解决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09,(30):62-63.

[17]王伟,崔秀珍,吴世秀.生物统计学教学特点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1):17-18.

[18]苗永旺,刘学洪,苟潇,等.《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效果探讨[J].家畜生态学报,2012,33(1):107-110.

基金项目:毕节学院教改项目(JG201124)。

作者简介:张以忠,男(1977-),硕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生物统计学及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作者:张以忠 邓琳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语言学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心理学学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