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学体系问题论文

2022-05-09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税法学体系问题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为打造自主优效课堂,我校继“问题·情境”课改探究之后,针对课堂的关键环节——“问题”设计,进一步开展“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课改探索。本课例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政治教研组全体协作进行的一次尝试。

税法学体系问题论文 篇1:

国家级特色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及其教学现状;然后阐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学生接受双语教学的梯度问题,课程间的知识衔接问题,互动教学效果有待提高问题等;最后以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中外复合、财务和管理复合的培养特色为基础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 财务管理

天津商业大学与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合作举办的本科项目于2002年12月获得国务院学位办[2002]101号文件的批复,2007年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复核,取得项目批准书。自2008年起该项目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并开设了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该专业颁发双学位,即中方授予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财务管理专业),澳方授予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商务研究学士学位(Bachelor of Business Studies),2010年该专业成功申请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一、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

通过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既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精髓,又洞悉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方法与技巧,把握国际企业管理发展最新内涵的专业基础扎实,具备国际视野、知识口径宽阔的国际化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具体的特色体现在:一是财务管理中强化管理的特色,加入更多管理课程,即植入外方合作院校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体现国际管理理念的特色课程,实现24门课程的双语化改造。二是加强中外课程的复合。经过复合的财务管理专业将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的管理力度,突出国际化的特色。

二、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教学现状

澳方课程主要侧重管理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英文沟通、表达和写作能力;中方课程侧重于中国背景下的财务和会计知识技能训练;实践环节的专业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论文,主要侧重培养学生中文文献检索、资料整理及分析、写作能力。

(一)澳方课程教学状况

引进澳方的24门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前16门课程(Pathway Subject)由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授课,英文试卷考试。第二阶段,前16门课程全部通过后,学生可以进入后8门课程(Last 8 Subject)的学习,后8门课程由澳方教师授课,中方教师辅导,英文试卷考试采用教、考、判分离的模式。澳方24门课程教学资源一般包括:教材(Text Book)、教学大纲(Subject Outline)、学习指南(Study Guide)、阅读材料(Reading)、案例(Case Study)、课件(PPT)等资料。

1.前16门课程由天津商业大学聘请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讲授并用英文试卷考核。中方教师可以和澳方课程负责人就有关教学的问题通过Email联系确认每学期课程的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以及相应的变化和更新情况。前16门课程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沟通性课程如管理学类课程,任课教师以澳方教学大纲作业要求为参考,结合中国的实际和学科发展前沿安排学生做两次大作业和分组演讲(Presentation)以培养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作业和演讲教师需进行专门的课堂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知识性课程如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课程要求两次大作业中至少一次是案例分析或调研报告,培养学生财务会计知识的专业运用能力。

2.后8门课程的澳方授课教师、中方辅导教师和澳方出卷教师、澳方阅卷教师分别为不同的人选,为保证课程教学的一致性需要中澳双方教师很好的沟通。因此,每学期的教研活动严格按照教学活动流程(Schedule of Academic Activities)进行,即:(1)澳方课程负责人修改和确认教学大纲;(2)开课前一周中澳双方教师召开Skype会议,沟通教学内容、教学指南、授课用的PPT、作业、考试样卷等事宜;(3)学生作业由中方教师按照澳方的评判指南评阅,然后由澳方教师进行二次审核和调整;(4)期末考试,试卷由澳方按照阅卷标准评阅,学生对评阅结果享有复议权。澳方教师授课基本上是上午合班讲授(Lecture),下午辅导(Tutorial)。辅导课大部分是案例讨论和分析,教师事先将研讨案例按教学进度布置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课上进行现场演讲、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结论,澳方教师予以总结和评述。

(二)中方课程教学状况

1.根据近两年的学生就业情况统计,70%左右的毕业生在国内就业,由此,核心专业课如《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实务》、《财务分析》、《税法实务》等聘请有多年教学经验和实务工作经历的教师用中文讲授更有利于学生对接国内就业市场。核心专业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安排学生至少做一次实操性的大作业,几个学生一组完成分析或报告,在培养协作精神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点评时,一是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进一步结合作业所涉及国内外该领域的科研和实务情况延伸讲解,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

2.中方课程的另一个关键部分就是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专业认识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学生可以到学校指定的实习基地实习,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完成实习报告、调研报告和实习总结等。实习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其反馈可以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调整的依据。毕业论文从开题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提纲、论文初稿、论文二稿、论文终稿到毕业论文答辩,这个经历对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中文专业写作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接受双语教学的梯度问题

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双语教学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从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设两门双语课程(《组织与管理》、《市场营销学》)。学生刚刚经历高中应试教育,对大学的自主学习不是很适应,对管理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结合实际的能力比较差,由此,大学第一年的双语课程学习效果不是很好;一般到大学二年级大部分学生才能适应双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到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基本上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也经受了前16门课程的训练,符合项目进入条件的学生,开始进入澳方后8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适应外教的全英文授课和更加互动的教学方式。

(二)课程间的知识衔接问题

1.有关英文课程间的知识交叉重复问题,如《组织与管理》课程的“主题4: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与《战略和公司治理》课程的“主题8:伦理道德和公司社会责任”重复。虽然每门课程的教师教学很认真,课程教授完整生动,但是课程间知识的交叉重复不仅使学生知识学习不成体系,而且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由此,非常有必要加强澳方教材编写教师、课程负责教师和中方授课教师沟通协作,共同整合24门课程教学内容。

2.中文专业课程和英文专业课程的衔接问题。《会计学1》和《会计学2》是用英文讲授的,面对英文原版教材、中澳会计准则和会计科目差异,部分学生学完后除了应付考试,几乎没有太清晰的会计学知识体系和框架。《中级财务会计》是在《会计学》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的课程,又是专业核心课程,授课难度明显增加,虽然课程用中文讲授没有了语言障碍,但是专业难度陡然加深,学生不易接受,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互动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的任课教师40%具有海外留学或访问的背景,拥有较好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将其国内外融合的专业知识甚至阅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但是毕竟国内外文化和教学环境存在差异,我国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接受的传统教育时间比较长,相对比较内向,不善于当众发言,对教师也存有敬畏感。所以课上教师安排的互动式讨论学生反映不是很积极,有时甚至集中在几个善于发言的学生那里;课后安排的演讲,学生课下准备很认真,但课上演讲时大多数学生还是倾向于朗读准备好的底稿和PPT,真正能做到脱口而出地自如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还不是很多。

由上文可以看到,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已经习惯灌输式的被动接受知识,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国际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国际接轨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力等。为此,教师在授课中还应针对我国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习特点进行反思和主动革新,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

四、构建新型财务管理(中澳合作)特色专业教学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学生选择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一是希望与非双语班的同学相比,在财务专业英语运用方面具有优势;二是希望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不仅学到财务、会计专业技能知识,还能够拓宽国际视野。近两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下:20%出国留学,5%考取国内研究生,2%考取公务员,其余大多就职于国内银行、外资和合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学生整体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由此,要继续保持该专业中外复合、财务和管理复合的特色,以更好满足市场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方式、方法因势利导

1.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提供多方面教学支持。对于双语课程教学,一是由澳方合作院校提供支持,针对大学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由澳方委派专门教师开设澳方课程导学讲座,内容包括英文学术写作规范, Turnitin查重软件的操作流程、期末英文试卷答卷注意事项等,为培养英文学术素养打好基础。二是中方教师和学生合作整理每门课程的专业词汇表和概念图,即教师要求学生分章节整理关键的专业术语和定义或概念,翻译成中文;然后学生在总结专业词汇的基础上绘制概念图,将关键知识点以勾稽关系图的形式整理清晰。这样很好地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专业知识的能力,也加深专业知识的中英文理解。

2.建议中英文专业课授课教师集体备课,按学科门类设立课程组负责人,每学期开课前一周做教学内容的整体沟通,然后传达给每门课的任课教师,使得教师授课有的放矢,避免交叉重复。此外,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听取学生学习反馈情况,为下一次的整合做好准备。

3.任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交流能力,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内外教学中;采用目光交流法、启发式提问法、问题讨论法、事后评价法、网路互动法、个别交流法等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以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合理整合

1.建议24门英文课程整合整体知识框架,前16门涉及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定位在初级水平,使学生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即可;后8门课程的设置建议在前16门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升到战略层面或国际化背景,这样课程之间界限的厘定相对比较清晰,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层次分明。

2.对于有可能交叉重复的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讲解时要有不同侧重,如“基金定投”与《财务管理原理》、《个人理财》、《投资学》课程都密切相关:在《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中的“年金”概念是初学者难以理解的内容之一,教师在讲解“年金”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指明“基金定投”是“年金”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在《个人理财》课程中“基金定投”是一种强制储蓄计划,在这一课程中,可多介绍些关于“基金定投”和个人理财知识,使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基金定投”业务的重要性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在《投资学》课程里主流的投资理论都认为,个人投资者不应该直接投资于股票,而应该通过投资于基金而间接投资于股市,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基金定投”也可以很好地解决投资时机问题。教师在讲解基金方面的内容时,应介绍“基金定投”的操作原理、方法、优势及意义和哪些基金适合进行“基金定投”。不同课程将相近的知识点讲授侧重点明确界定,学生掌握才更加系统、清晰。

3.教学内容尽量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如考取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考取会计资格证书等。比如中文专业课《税法实务》、《财务管理实务》、《审计学》直接采用CPA教材,这样学位授课和资格考试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省学生时间,提高学习效率。24门英文课程对学生申请出国留学、参加ACCA考试都有很大帮助。对于准备考取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学校还开设专门的考研数学,辅导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四)教材选择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

教材的选择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知识需求为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针对性。《大学英语》是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课程,该课程采用大学本科英语专业使用的教材,按照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为后续双语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24门英文专业课直接引进澳方合作院校原版教材,每三年更新一次,能很好反映学科的前沿动态。《中级财务会计》、《财务分析》、《会计综合实验》三门中文专业课是学生掌握财务和会计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教材由任课教师根据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学生自身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在做好中外课程之间的衔接同时,最大限度使学生掌握这三门课程的专业技能精髓。《财务管理实务》、《税法实务》、《审计学》三门中文专业课采用CPA教材,以满足学生考取中国注册会计师的需求。

(五)学生考核应趋于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双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如下:(1)前16门课程是平时成绩50%,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次作业20%,第二次作业15%,考勤15%(随机点名5次);期末成绩50%。除《商法》和《人力资源管理》开卷考试外,其余均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总成绩计算时需要平时和期末成绩独立及格才能视为整体通过。(2)后8门课程是平时作业一次50%,期末成绩50%,均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总成绩计算时也是需要平时和期末成绩独立及格才能视为整体通过。(3)中文专业课考核方式沿袭天津商业大学成绩管理办法,即平时四次作业共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70%,均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总成绩是按照平时和期末成绩平均及格计算。

上述成绩评定体现了形成性考核成绩的优势,在实际运作中,主要是以知识学习成绩为导向。笔者建议成绩考核可以融入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以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差异。如可以鼓励学生做课堂和读书笔记,学生主动上交给任课教师,做的好的平时成绩给予加分;教师也可以用课堂随机提问或随机测试的回答效果作为平时成绩加分的依据。这样的成绩评定,很大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者:齐萱 胡阳

税法学体系问题论文 篇2:

创学科核心问题,搭自主生成舞台

为打造自主优效课堂,我校继“问题·情境”课改探究之后,针对课堂的关键环节——“问题”设计,进一步开展“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课改探索。本课例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政治教研组全体协作进行的一次尝试。

一、课例研究拟解决的问题:通过核心问题的设计促进学生自主生成

经过我校“问题·情境”的新课改探索,用情境引领教学,用问题启迪课堂已经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然而从实际的调查数据来看,各个班级学习的效果参差不齐。经过多次观课及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导致课堂效果参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贯穿课堂的问题不“精”,即(1)问题琐碎,缺乏焦点和中心;(2)问题零散,问题之间缺乏整体性;(3)问题粗浅,仅仅是方便知识讲解和巩固,缺乏深度。基于此,我们思考能否在教材和“标准”的指导下,设计出直指教学目标的学科核心问题,用这些学科问题贯穿课堂始终,调控课堂节奏,确保课堂方向。

除了问题设计琐碎、零散、粗浅外,目前,思想政治课堂还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学生“被动听课”。学什么、怎么学,全由老师决定,学多少、学到何种程度,全凭学生兴趣。思想政治学科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意识形态性,若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稍不合学生口味,课堂就会变成教师口若悬河,激情投入,学生若无其事,冷眼旁观。学生被动听课的状况不仅影响课堂效果,而且会限制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能力的发展。

缺乏学科核心问题的课堂教学,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①]。为此,我们思考能否通过精心设计学科问题,带动学生主动探索,深入思考,从而实现课堂高效与自主。经过集体讨论,我们决定以《经济生活》第八课第二框《征税和纳税》为例,进行课例研究。我们希望,在深度解读教材和“标准”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的能贯穿本课的学科核心问题及子问题群,并精心安排有助于解决学科问题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解决问题,高效地达成目标。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希望通过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挖掘学习过程中发现、质疑、探究、追问、主动、合作等内涵,营造开放有序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例研究的发展轨迹:在核心问题的优化中促进自主生成

根据课例研究的主题,我们将课堂观测点定位于学科核心问题的设计和情境活动的开展。教学是对象性很强的活动,“透过学生的学,才可以反观教师的教”。核心问题的设计是否科学,自主活动的开展是否有效,答案都在学生的课堂反映之中。因此,我们设计了如下两个观测表格,希望通过观测学生的反馈来检验学科问题的设计和自主活动的开展情况。

学科核心问题课堂观测表

学科问题

学生反映

分析

学科问题1

学科问题2

学科问题3

自主活动课堂观测表

学生情况统计

自主活动1

自主活动2

自主活动3

投入型学生

教学内容

分布人数

冷漠型学生

教学内容

分布人数

起伏型学生

教学内容

分布人数

原因分析

(一)第一次试课:如何设计学科核心问题?

情境设置:老王酷爱买彩票,坚持三年后终于中得20万大奖,他到体彩中心领奖金,但只领到16万,他很困惑:怎么少了4万元?

学科核心问题:国家为什么要征税?国家凭什么征税?老王所缴纳的是哪种税?在我国现阶段,共有哪些税种呢?公民为什么必须交税呢?

学生自主活动

探究活动1:老王的困惑一:国家为什么要征税?国家凭什么征税?

探究活动2:老王的困惑二:老王缴纳了4万元税款后,他还是很困惑:他所缴纳的是哪种税?在我国,总共有哪些税种呢?

探究活动3:老王的困惑三:最后,老王知道4万元的税必须交,也知道他每月交个人所得税也必须交。可是他还是不明白:我们为什么必须交税呢?

撰写小标语:每年4月份是税收宣传月,如果你是一位税收宣传志愿者,请拟订一份宣传标语。

课堂诊断:本堂课选用生活情境引入新课,并通过主人公的三个困惑贯穿全课,教学流程连贯。从课堂观测点采集的数据来看,存在诸多问题。

学科核心问题设计方面,主要表现为:第一,随意。随意设计,有些问题与学科本质和课程标准联系不紧密,可有可无,随意呈现,问题与问题之间没有体现由易到难的层层推进;第二,零散。即设计出的问题缺乏系统性,不能很好地整合课堂,导致课堂不紧凑;第三,空洞。问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真实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也不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设计了小组竞争,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但是,由于所选取的自主情境缺乏典型性和可思考性,且学科问题与自主情境之间未实现无缝对接,对于激发学生深度参与、自主思考稍显薄弱。

改进建议:根据本次课存在的问题,我们确定了第二次课的改进方向:

(1)选取典型性的生活情境。老王彩票中奖虽是生活情境,但不具有典型性,社会影响力不强,可挖掘的思考点太少。

(2)构建体系化的问题群。在重新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核心问题重新设计。

(3)尝试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本堂课的课程设计有自主意识,但实际执教过程中,自主力度不够,应该给学生多一点空间、多一点机会。

(二)第二次探索:如何让核心问题逼近核心?

教学情境调整:将教学主情境更换为卡马乔风波:2013年8月,中国国家税务总局接到实名举报,前国足主教练卡马乔及其团队涉嫌重大违反税法行为,涉案金额高达1800万元,税务总局随即要求卡马乔及其团队必须依法申报收入并足额纳税。

情境的作用在于为教学服务。为了让情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以及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我们设计了如下情境问题:卡马乔的巨额税款是否必须交?有无回报?能否降低税率?卡马乔作为外国公民为何要在中国交税?卡马乔应该交纳哪种税?卡马乔及其团队应该交纳多少个税?卡马乔的行为属于哪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学科核心问题的调整:国家为什么要征税?国家怎样征税?国家要征哪些税?公民为什么要纳税?不纳税会怎样?公民应怎样纳税?

学生自主活动的调整:

(1)自主学习完成学案(3分钟)。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国家为什么要征税?国家怎样征税?国家要征哪些税?

(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公民为什么要纳税?不纳税会怎样?公民应怎样纳税?

(4)撰写小标语

课堂诊断:观课者表示,此次试教比第一次课有了很大的改进。自主情境选取更贴近学生实际,具有典型性,能够启发学生深度思考。

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科核心问题的设计较上次课更科学,能够有效统整课堂。但问题群内部层次性有待改进,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递近,个别问题的设计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偏离了教学“标准”,影响学生的“消化吸收”及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在学生的自主活动方面,学生活动依然处于教师主导之下,学生的主动权和主动性仍不够。

改进意见:

(1)优化学科问题,使之更具有思考性、科学性、层次性、统摄性。

(2)探索自主学习模式,将课堂大胆交给学生,活而不乱、放而有序。

(三)第三次探索:如何优化核心问题,促进课堂有效自主?

确定学科问题:从学生现有的知识起点出发,参照教材标准对本课的要求,经过多次尝试,我们将统摄本课的学科问题确定为:

⑴国家为什么要征税?          ⑵公民为什么要纳税?

⑶国家怎样征税?              ⑷如何区分四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⑸怎样区分增殖税和个人所得税?⑹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对待税收?

确定自主学习模式:

经过多次尝试和讨论,为了给学生更多自主空间,我们将教学环节确定为: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深化问题→知识小结检验问题→课堂活动升华问题。

教学活动实施:

卡马乔风波导入新课(材料略)。

卡马乔作为外国公民,为什么要在中国交税呢?国家凭什么征税呢?国家征税有何意义呢?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征税和纳税》。

(1)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师:征税和纳税,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对于国家的征税环节和公民的纳税环节,同学们有哪些想要了解的知识呢?

生:国家为什么要征税?怎样征税……

师:(总结归纳,呈现学科问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跟我的设想是一致的。接下来,就把这些问题交给大家,由大家小组合作来解决它们。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组内讨论,形成结论,并选派一名同学展示成果,时间3分钟。(问题见上)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略

(3)教师点拨深化问题。在此环节,呈现并解决贯穿课堂的情境问题:卡马乔的巨额税款是否必须交?有无回报?能否降低税率?卡马乔作为外国公民为何要在中国交税?卡马乔应该交纳哪种税?卡马乔及其团队应该交纳多少个税?卡马乔的行为属于哪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4)知识小结检验问题:通过对六个问题的回答,我们一共学习了税收的含义、特征、种类、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学生回答具体内容)

(5)课堂活动升华问题:我为税收代言

效果反馈:

经过课堂观察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老师选取的生活化、典型性的教学情境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对于老师提出的情境问题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关于学科问题,教师打破常规,将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由学生自由提问。让我们欣喜的是,学生提出的绝大多数问题与老师的课前预设是一致。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热情。授课老师也顺势将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授课程序也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顺序灵活调整,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

三、课例研究达成的共识与结论

“征税和纳税”是距离学生生活很近的经济现象,学生对此有一定认知基础。本课通过学生熟知的热点“卡马乔风波”贯穿课堂,引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由学生小组协作讨论自主解答问题,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基本达成,“我为税收代言”的活动则很好的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在此次“基于学科核心问题”的课例研究活动中,我们尝试解决关于“核心问题” 的关键问题,经过多次讨论,达成如下共识:

(一)优质的学科核心问题是怎样的?

 首先,优质的学科核心问题是直指学科目标的。学科是学科核心问题的重要来源,也是检验学科核心问题的重要标准。学科核心问题设计的主要意图在于把握课堂的方向,避免课堂随意、低效。因此,学科核心问题、学科子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在“标准”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学科“标准”包括教学大纲、考查要求以及教学建议等。学科标准通常反映了学科的本质特征与能力要求。教师对“标准”进行深入分析之后,能准确把握学科的实质、结构和要求,设计出直指学科目标的学科核心问题。而背离“标准” 、偏离“目标”的学科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更会影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其次,优质的学科核心问题是符合学生学情的。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在本学科的学情指学生的智力、能力与本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学生智力、能力在本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教师设计学科问题在指向“标准”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只有立足于学生现有水平的学科问题,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教学目标。因此,设计学科问题的时候,“备学生”必不可少。

再次,优质的学科核心问题能够激发学习兴趣。除了学科之外,社会是学科核心问题的第二个来源。政治学科的内容大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生活中能找到很多学科核心问题的原型。社会也是学生生活的最大舞台,教师只有走进生活,找到学科与生活的对接点,设计出既蕴涵学科本质,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且能够引人深思的问题,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解决课堂的问题。相反,若设计出的学科问题,无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则是无效的。

最后,优质的学科核心问题能够统整教学过程。学科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师和学生思维的焦点和中心。通过教师和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教学内容及其进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些问题恰如一个个“锚”,把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固定在特定的知识领域之内,使教师和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不断建构和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在这种意义上,问题是教学设计的思维起点,也是课堂进程的一个个阶梯,通过这些阶梯有效地调课堂节奏,使得课堂成为一个有条不紊,层层推进的动态整体。

(二)优质的学科核心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首先,深度挖掘教材、仔细研读课标是学科问题设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科现有能力,设计具有统摄性、科学性、层次性和思考性的学科问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从如下角度设计学科问题:“根据学科基本结构设计、根据社会生活实际设计,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设计,根据学生的学科能力设计”[②],教师不论采取何种思路设计学科问题,都应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方向。当然,教师还需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不断优化学科问题,使其能够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统整教学过程,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优质的学科问题离不开对生活情境的挖掘。学科问题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单纯的学科问题是枯燥的,但却是课堂必须回答的。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中对教学情境做了这样的描述: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这就是情境的价值。可见,学科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情境问题,而情境问题的设计需要以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和典型性的教学情境作为载体。最后,选取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情境问题不能是孤立的,应根据学科问题的需要对其进行再加工,使其既具有知识逻辑又符合生活逻辑。

当然,在选取生活情境时,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点。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学习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问题、新猜测、新想法、新疑难、新错误等。只有顺应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出的学科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认同,产生共鸣,启迪深思。

(三)优质的学科核心问题是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生成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被动的知识传授不如学生的自主探索。优质的学科核心问题,能够有效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使得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这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开发学生潜能,使其终身受益。因此,优质的学科问题,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足够的思考和想象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质疑能力、探索能力、归纳能力以及迁移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是优效课堂的重要路径,更是学生全面成长、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优质的核心问题则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必要桥梁。笔者将本课探索的学习模式提炼为: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深化问题→知识小结检验问题→课堂活动升华问题,供参考。

用系统化、科学性的学科核心问题架构课堂,用生活化、典型性的自主情境启发学生自主发问、自主探索、自主答疑,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益,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学科问题的优化源于对教材、课标的深度挖掘,自主模式的探索需要教师放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吐故纳新。对中学政治教师而言,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对教材、课标的深度研读、对现实案例的多角度挖掘以及教育观念的重“新”植入。

参考文献

余虹. 学科核心问题的设计与教学[J]. 教师观点,2013,22-0106-02.

作者:余晓蓉 黄万红

税法学体系问题论文 篇3:

高校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就高校非审计专业审计学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扩充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时间等建议。以提高审计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审计学教学 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 授课时间

按高等教育专业课程大纲设置的要求,审计学与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一样是会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没有体现出主干的作用来,其教学效果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远远不及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导致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审计难教,审计难学”的说法,老师上课备课辛苦,学生上课反映平淡,这说明审计学在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多年审计学的工作实践,主要谈谈非审计专业审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以帮助提高非审计类专业审计学的教学效果。

一、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学生对审计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目前我国大学教育阶段,审计学课程的教学都是在“大会计”架构下进行的,审计相关课程的内容都是会计或者是与会计有关的知识,这种“就会计学讲授审计学”的状况必然造成学生审计基础知识视野的局限性,使审计专业学生的适应性受到影响。学生拿学会计的思维和观念来学审计,认为审计学是对会计学的总结,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审计学枯燥,没有会计等课程生动,这是对审计的误解。审计学属于应用学科范畴,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审计不仅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而且是对国家政治活动的管理。审计行为横跨了国家政治生活、资本市场运转和企事业的内部管理,涉及了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属于大管理学科的概念。因此审计源于会计,但高于会计。对待审计学,就不能仅仅以为审计是对会计账务的修改,审计教材的内容不局限于查账的分录。现代审计的重点(涵盖国家、内部、社会审计)是基于风险的角度来对各种实体的活动进行判断与评价,这一特点表明审计学不仅不枯燥,而且生动,饱满。

2、教学内容单一

基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审计学在教学内容上比较单一。目前多数高校审计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民间审计)为主,并不由自主地把传授职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作为审计教学目标,即会计学专业审计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考试,使会计学专业的审计课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这与审计学的多学科和综合性是相矛盾的,审计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为“应试教育”而圈定的教学内容是满足不了审计学的特点。同时注册会计师审计只是审计的一个分支,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同样是审计中的一部分,而在审计学的教学中几乎很少涉及到,这与当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对审计人才的旺盛需求是不相称的。教材是审计学专业课程的载体,同时也是将审计学专业课程传输给学生的一个重要工具,教材内容上的缺陷也导致审计学教学难以拓展。现有教材内容体系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审计理论的核心内容。近几年出版的审计学教材,主要借鉴了西方审计学的内容体系,翻译痕迹明显,而内容主要以传授民间审计的知识为主,涉及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知识较少甚至没有,教材内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不多,即使有所涉及也仅仅停留在一般的介绍,对我国审计理论与实务日新月异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建设性的研究涉及不多。这些导致审计学在教学内容上局限于以介绍社会审计为主的理论与方法的单一学科。

3、教学方式单调

审计学是一门典型的应用学科,因此审计学的授业者应该经常参加实际的审计实践,从实践中理解审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实践的经验来提升审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授课时从实践的角度来讲述审计理论和方法。目前大学的审计学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堂讲授,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教学方法局限于灌输。审计学课程从性质上来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会计学)有较大的区别,它是一种逆向思维,它要解决的是“怎么样”以及“为什么”的问题。纯粹的理论教学和课堂讲授不能适应审计学学科的特点,也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乏味感。当然将理论与实务结合起来,通过案例来进行讲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案例的选择又是一个问题,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缺乏必要的实际工作经验,凭想象编不出适合于各教学阶段的案例,很多讲授审计学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又缺乏必要的调研和实习,也就不足为怪了。二是国内的审计学教材案例不理想,更多的只是文字上对有关情况、背景知识的描述,而缺乏其中具体内容的介绍,这对审计学教学来说几乎是无用的,因为审计活动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判断需要将具体情况、背景知识与审计理论结合起来。国外的经典案例尽管很多,但它是在国外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下发生的,不一定适合中国的教学。三是受限于审计案例的保密性,国内有教学价值的审计案例应当说也不少,只是保密方面的因素,有关的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不会也不愿将其奉献出来,这也严重影响到了这些案例应当发挥的作用。最后,市场上也有不少单位开发出有价值的案例,但各教学单位限于经费的不足,无力购买此类产品。以上原因导致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在非审计类的单位是很难实现的。

4、教学时间不当

对于非审计类专业来说,不少教学单位安排审计学的教学在大四上学期(有些学校在大三下学期),这种安排有它的合理性,审计的对象是被审单位的财务信息,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当然要等到学完会计的有关课程后,才会知道审计是干什么,从这一角度来说是可行的。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就业的压力,学生升到大四后目标就很明确了:为就业准备——考研、考证或奔人才市场,能留在教室里坐下来上课就寥寥无几,还有部分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同时审计学的教学时间相对较少,有些教学单位是72学时,有些64学时,更少的就只有48学时,连审计基本概念都难以讲完,更别说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而且对于非审计类专业来说只开一门审计学课程,在教学大纲中没有后续的补充课程。由于课时少,授课老师要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对很多问题就只能点到为止,再加上学生专心度不够,致使很多学生在上完这门课后还认为现代审计仍然是查账,这与审计学是会计类的主干课程位置不相称,与其他主干课程的效果完全不同。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改变认识上的误区

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改变认识,审计学源于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经济法、管理学等课程的知识。但又有别于这些。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是否合法、合规、有效与被审单位所处的宏观、微观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审计过程充满了判断和分析,这与会计等是不同的,在学习与教学中的方法当然也不同了,学生在掌握基本会计等式、借贷记账规则以后,每讲授一个账户,学

生就会有所收获,又会作账了,这一成就感会激发学习兴趣。同一种思维放在审计学学习上就失效了,审计学所依赖的理论和基础知识更多,更广泛,更复杂,对于连会计实务接触都不多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困难,但不是不能攻克,沿着“基本概念一基本理论一审计实务”这条线,步步深入,就迎刃而解了,这要付出时间,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非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学生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才能学会、学好审计学。

2、扩充教学内容

当今的审计教学应该是全方位的审计,而不仅仅是社会审计、还有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今后应还有一个大审计,既面向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也面向内部审计。审计学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大方面,还包括怎样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政治学乃至于工程学等相关内容中获取知识、重组知识,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会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的扩展对教材的开发提出新的要求,在现有借鉴和引进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强教材的开发,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设置,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单纯面向社会审计教学的局面。

3、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可以增强感性认识,缩短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差距。积极开展审计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尤其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技术应用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审计实践教学中,可以从社会调查实践、专业实验教学、走进审计实务界实习等几种方式设置实践环节,像社会调查实践、走进审计实务界实习可由学校组织,也可让学生在暑期实践过程中完成,对于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授课老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可支持教师不定期参加各类审计项目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此作为开发适合于自己的案例教学的材料。或加大经费投入,购买已有的案例教学软件,以提高实践教学的力度,突出审计学的课程特点。

4、调整授课时间

鉴于审计学的学科特点和其他课程设置的关系,以及非审计类专业的特点,可将审计学课程开设时间一分为二,在学完会计类其他课程以后,在三年级开设一门审计理论课程,而后补充实务方面的教学时间,或通过设置选修课来解决授课时间不足的问题。对授课老师来说,可减轻一次授课过多备课过重的压力,提高备课的质量,提升理论和案例的时效性;对学生来说,一分为二以后,授课的期间拉长,学生对审计学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提高,提高审计学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让大四的毕业生有更多的时间做应该做的事情。

作者:蔡艳芳 蒋瑜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户视角农业科技论文下一篇:绩效考核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