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地理集中理论研究论文

2022-04-17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产业地理集中理论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从知识外溢当地化与企业家精神角度研究产业集中,是目前国外产业集中研究的新趋势。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知识化是知识生产函数建立的基础,而知识外溢当地化则是知识生产函数的重要特征,也是产业集中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企业家精神则是知识外溢当地化引起产业集中形成的重要转换机制。

产业地理集中理论研究论文 篇1:

肇庆旅游业与地理标志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初探

【摘 要】2018年是中国全域旅游年,目前学者们都在积极研究全域旅游如何在各个领域充分融合与发展,文章从与旅游业联系最紧密的旅游纪念品(地方特产)出发,目的是找出旅游业如何与地理标志产业更密切地融合发展。用访谈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全域旅游“八全图”作为逻辑框架进行论述,研究结果显示肇庆旅游产业+地理标志产业在这8方面都做得不到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研究结论是,全域旅游工作不管以何种模式方式展开,其状态和结果都可以用“八全图”进行检视;在全域旅游工作中,如果能做好旅游产业+地理标志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将能以帕累托效应更高效率地完成每个地区的全域旅游布局和建设工作。

【关键词】全域旅游;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产业;产业融合发展

0 引言

2017年“全域旅游”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热门新词;2018年3月,国家旅游局升格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种种迹象表明,旅游业将成为我国未来重点发展的经济产业之一。肇庆作为著名的旅游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开发旅游资源的经验,完全可以在未来的数十年内大有可为。但肇庆在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上却落后于清远等地的特色小县。本文通过检视肇庆旅游业与地理标志产业的融合程度,找出两者存在的融合发展不到位、不足或其他问题,以期改善肇庆全域旅游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1 全域旅游理论研究现状

厉新建等(2013)首次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概念。李金早则从管理层面的角度健全了全域旅游的概念,即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厉新建等(2013)、戴学锋(2016)和蒙欣欣(2016)等学者都立足于“全”字解读全域旅游。宁夏的四全理念,西藏的四全目标,福建省的“九个全”理念,都是对“全”字的最好实践。张辉(2016)认为应该从“域”的角度来解释,他们都将全域旅游提升到区域内各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刘家明(2016)认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最好能够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相结合。石培华(2016)认为推进全域旅游核心是推进“旅游+”,加大旅游与各产业的融合力度。杨振之(2016)认为全域旅游践行了空间经济学中“点-轴-域面”的时空演进体系,可带动周边产业和业态的集群化、自发性、联动式发展。

1.2 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我国2005年颁布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中提出:“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目前国内外针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经济效益研究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是集中在某一地域或某一具体标志上。邓启明等(2012)认为通过发展地理标志产品可以促进山区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与现代化。戴晶(2008)认为地理标志产品因其特定地域的自然或人文历史环境而具备特有的质量、声誉,会带来巨大的市场经济效益,壮大区域经济、强区富民,提升地区品牌形象和竞争力。王伟等(2010)也认为地理标志产业可以提高产业产品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有促进农民就业和保障农产品市场秩序等作用。

1.3 旅游与地理标志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现状

石美玉(2005)认为旅游者倾向于购买有特色的产品,沉淀历史底蕴的传统旅游商品才称得上特色商品,而地理标志产品是地域特色最明显的。张建梅等(2009)强调要加强旅游文化产业地理标志的保护。韦人榕等(2014)发现桂林的地理标志产品的推广也存在不合理的滞后性。党伟祺(2016)从旅游产品的角度对梧州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做了实证研究。张旻(2017)研究了基于全域旅游理念下的乡村旅游产品创新途径,描绘了处处可旅游的發展愿景。可见,全域旅游战略指导下的旅游业与地理标志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只有传统旅游理念与地理标志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

2 研究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以厉新建等(2013)的全域旅游“八全图”作为逻辑框架对肇庆市的全域旅游工作进行审视和评价。从与旅游业关联密切的地理标志产业出发,最终目的是想探寻实现区域旅游资源与地理标志产业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的发展局面。“八全图”如图1所示。

3 旅游产业与地理标志产业的关系

3.1 肇庆地理标志产业现状

截至2016年底,国家质检总局已对1992个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了保护,核准6 107家企业和组织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截至2018年3月底,广东省拥有144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中肇庆有17个地理标志产品,居全省第一,还有8个待批中,详见表1。一个地理标志产品的背后是一条产业链,那肇庆的地理标志产业就有现成的17条产业链。

3.2 旅游业与地理标志产业的关系

旅游业一直与地方特产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地理标志产品是地方特产中已经形成品牌且有质量认证作为保证的优势产品,无论游客的购买动机是追求品牌品质,还是转赠,地理标志产品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外,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最好做法就是发展该产业,壮大该产业。肇庆的游客来自世界各地,通过全域旅游的带动与促进,更能快速提升肇庆地理标志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 肇庆“旅游+地理标志”产业的问题与对策

4.1 全要素

全域旅游要求在开发和完善旅游项目的相关产品与服务的过程中,在产品与服务中全面融入人文吸引物、自然吸引物和社会吸引物。地理标志产品正好具备了这3项要素(见表1)。

由表1可知,地理标志产品自身具备全域旅游要求的人文要素、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完成旅游业+地理标志产业融合发展会是“1+1>2”的效果甚至出现乘数效应。由表1也同时可知,各个地理标志产品在3种要素中的地位不一,有的人文优势明显,有的自然优势明显。如果各地的地理标志产品都能像肇庆的地理标志产品这样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组合,那全域旅游工作的展开相对容易。否则,必须大力开发相应的欠缺要素才能形成完整的全域旅游。目前肇庆大多数地理标志产品仍然偏重于自然吸引物的属性,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去大力挖掘、宣传和提高这些地理标志产品的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

另外,“八全图”里的全要素只包含了3个方面,按宏观逻辑分析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增加技术吸引物这一要素选项。在旅游中使用先进的设备设施、先进的交通网络等,将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甚至人脸识别等技术应用到旅游产品和服务中更广泛的范围,科技本身就是第一生产力,不应该让技术与旅游的关系淡化。增加技术要素后,为了不破坏“八全图”的美感,可以将人文要素与社会要素合并。

4.2 全行业

全域旅游要求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能实现产业交叉、产业渗透和产业聚变。就地理标志产业而言,已经实现和旅游产业交叉。在肇庆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中,都融入了对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和介绍。旅游业促进了地理标志产业的发展,地理标志产品完善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两者相辅相承。地理标志产品有品牌,有标准化的生产过程和相对完整的产品概念,是地方特产和旅游纪念品中的精品,有机会成为游客在旅游消费中的优先选择。每个城市和地区的经济资源有限,旅游资源也有限,不能过度分散。在地方特产和旅游纪念品的生产与宣传中,可把资源集中在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和宣传上,先主后次,以点带面,最终促进地方特产和旅游纪念品相关行业的全面发展。

4.3 全过程

笔者在肇庆生活工作了10年,仍需要通过调查才找全17个肇庆的地理标志产品名称。可见,肇庆地理标志产品在游客旅游前的宣传并未透彻。在旅游中,许多游客不跟团或偶尔接受导游服务,较多倾向于采用电子导游自助服务,使得肇庆地理标志产品得不到充分介绍。如果在旅游地的场所和户外看到的宣传信息太少,更容易让旅游消费者无法充分接触地理标志产品的信息。在旅游后,来肇庆的游客倾向于分享肇庆的美景图,而不是肇庆的特产。让肇庆的地理标志产品在口碑营销上处于劣势。

4.4 全时空

旅游业的特点是有淡旺季之分,全域旅游不一定要做到不分淡旺季和不分白天黑夜。与国家对经济波动的调控思路一致,经济波动不可避免,但可以减小其危害性。旅游业和地理标志产业的淡旺季也可以调控。通过旅游项目组合和地理标志产品组合,减弱旅游业的波动性。在淡季时,多着手教育和培训肇庆的旅游从业人员,提升当地居民的旅游业职业操守和素养,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再造旅游服务流程,为肇庆的下一次旺季做充分的准备。

如果肇庆的地理标志产品能出现在每个景点合理规划的位置,那就是做到了全域不分景区点。这方面目前还非常欠缺。以鼎湖山风景区为例,景点里外是有机会接触和购买肇庆特产,但仍是以产地在肇庆城区附近的地理標志产品为主。虽然游客未必会在鼎湖山购买例如封开麒麟李、怀集谭脉西瓜等地理标志产品,但鼎湖山却是肇庆人流量最多的风景区之一。如果能在鼎湖山景区加入其他景区和地理标示产品的信息作前期铺垫,让这些信息变成游客潜意识里的信息,时机合适时这些信息就会转化为游客的消费动机。

4.5 全方位

肇庆的地理标志产品在旅游业中分担了吃、住、行、游、购、娱中的吃、购和文、科、资、环中的文、资、环的职能。其他职能则适合由其他产业来完成。虽然职能单一,例如,都是以吃的为主。但是民以食为天,所以这单一的职能还是很有分量的。以肇庆七星岩景区为例,游客在七星岩风景区接触到的除了地理标志产品裹蒸粽和特产山水豆腐花之外,其他销量较好的居然是常见的广式甜品和菜肴,甚至还有海南的椰子。这些不仅在广东各个景区随处可见,且都与肇庆无关。所以肇庆相关部门需要策划一下肇庆地理标志产品在各景区的出现路径。

对旅游有重要影响的还有专家、学者、游侠等。肇庆在开展研学旅游、会议旅游等方面相对较少。节事上引入了国际马拉松比赛,开发了鼎湖山音乐节,但特色并不明显。今后应多举办一些活动并将地理标志产品融入其中。

4.6 全社会

全域旅游需要全员参与。旅游业与地理标志产业未融合时,分工是当地普通居民负责地理标志产业的生产,旅游从业人员负责部分地理标志产品的销售。这样就出现了产销分离,如果沟通不到位,就同时影响两个产业的发展。当地普通居民要找到参与旅游业的就业模式,旅游从业人员也要为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多提供参考信息。

4.7 全部门

目前肇庆的专业旅游部门还是很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但也正是如此,才显得势单力薄。现在全国很多部门的分工都非常明确,每个部门只做自己份内的事,在份内完成,无错就好。每个部门各司其职,缺少一个家长式的部门统筹全部旅游资源。例如旅游大数据的采集,专业旅游部门其实可以通过与移动通信公司、公路管理部门、客运公司、公安系统和公共部门等其他涉旅部门合作,共享他们的数据系统和摄像头进行数据采集。但目前旅游局是无法调动这些资源采集旅游大数据的,只能通过自己建设的渠道收集游客数据。这些数据难免不全,影响管理层的决策。

4.8 全游客

旅游者和当地游客需要重视,同时也不能忽略商务者,他们都是参与消费旅游产品、享受旅游服务的。重视旅游者,可以促进地理标志产品的销售。重视当地居民,可以用地理标志产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实现旅游扶贫。当地居民是主人,提高他们的待客素质,转变他们对旅游业的态度,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地理标志产业带给他们直接的利益。在宣传推广和接待上也应全员参与。

商务者可以将旅游和商务结合起来。重视商务者的原因是他们的流动性和经济实力都不錯,很多人有劳逸结合的消费心理。他们的流动性可以扩大旅游景区和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地理标志产品可以触动他们出于商务目的的赠礼动机。

5 结语

综上所述,全域旅游视域下,旅游业和地理标志产业还存在广泛的融合空间。全域旅游工作不管以何种模式方式展开,其状态和结果都可以用“八全图”进行检视。各地各部门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些有限的资源该如何分配和高效利用是旅游经济思考的问题。地理标志产品在游客的消费过程中出现在很多接触点,是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域旅游工作中,如果能做好旅游产业+地理标志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将能以帕累托效应更高效率地完成每个地区的全域旅游布局和建设工作。

参 考 文 献

[1]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2]戴学锋.全域旅游:实现旅游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J].旅游学刊,2016,31(9):20-22.

[3]蒙欣欣.解析全域旅游发展模式[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4):12-13.

[4]张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16,31(9):16-17.

[5]石培华.“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路径[N].中国旅游报,2016-05-11(3).

[6]刘家明.创建全域旅游的背景、误区与抓手[J].旅游学刊,2016,31(12):7-9.

[7]杨振之.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J].旅游学刊,2016,31(12):1-3.

[8]邓启明,熊德平.地理标志保护视角下山区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化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24-29.

[9]戴晶.地理标志保护战略研究——浙江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战略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8(10):9-11.

[10]王伟,刘峥颢.地理标志保护对于中国地域经济的影响[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55-57.

[11]石美玉.旅游者购物行为研究,旅游学刊[J].2005(5):70-75.

[12]张建梅,王鹏飞,苏喆.加强旅游文化产业地理标志保护的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2):108-111.

[13]韦人榕,廖珊,雷梅,贾引狮.旅游经济背景下的桂林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发展探析,科学与财富[J]. 2014(4):106-106.

[14]张旻.基于全域旅游理念下的乡村旅游产品创新途径,南方农机[J].2017,48(14):164-165.

[15]党伟祺.六堡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科技经济市场[J].2016(10):78-81.

作者:卢东辉

产业地理集中理论研究论文 篇2:

知识外溢当地化、企业家精神与产业集中

摘要:从知识外溢当地化与企业家精神角度研究产业集中,是目前国外产业集中研究的新趋势。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知识化是知识生产函数建立的基础,而知识外溢当地化则是知识生产函数的重要特征,也是产业集中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企业家精神则是知识外溢当地化引起产业集中形成的重要转换机制。因此,加强知识外溢当地化研究,促进知识外溢,培养当地企业家精神,是推动产业集中发展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知识生产函数;知识外溢当地化;企业家精神;产业集中

20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绝大多数国经济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然而,与各国经济持续增长相伴的另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就是经济增长的地区“聚集性”或是产业的“地区高度集中性”。例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的“经济增长带”、“城市经济圈”等经济现象,更为突出的是在“经济增长带”或“城市经济圈”中出现了以某一、二种产业、企业或产品为主导的“产业群”、“产业带”或是“产业生态网络”。对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这一独特现象,很多研究者从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和生态学等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并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和政策建议。最近十多年来,国外部分学者以知识生产函数为基础,从知识外溢当地化和企业精神的新视角,深入地分析产业集中的形成原因和形成机制,以期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一些可选择的决策变量,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知识生产函数与知识外溢当地化

经济增长知识化是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以知识生产函数模型为基础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则导致了知识外溢当地化理论的产生。

1. 知识生产函数产生的理论背景。众所周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和信息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大多数国经济都获得了巨大的增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被称之为“新经济”。对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现象,用传统的资本增长理论并不能进行充分和全面的解释。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著名学者(Romer, Von Hipper, Feldman & Francis)从知识和科技创新的特性以及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出发,重新扩展并全面诠释了经济增长理论,进而产生了新经济增长理论。因此,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既是世界“新经济”增长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世界“新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贡献,就是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之中将技术或创新内生化。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经济增长不再仅仅依赖于资本积累,而是通过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来实现的,因此,新经济增长理论也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增长理论又有了重大的修正和完善,在其理论中引入了新知识产品(知识增量)的概念。新知识产品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它能导致新技术的产生,而且体现在它能促进新知识的积累和扩散,从而使科技创新、知识外溢和人力资本等概念联系起来,并推动人们对新知识的理论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因此,新知识产品概念的提出,不仅丰富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内容,拓展了新经济增长理论内涵,而且也推动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尽管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决策变量,如增加公共研究与开发(R&D)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新经济增长过程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新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新知识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有何特点?新知识产品的生产在经济增长和产业集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因此,新知识生产函数就成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中不容忽视也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知识粘性”的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地区集中研究》(项目批准号07BJL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2. 知识生产函数与知识外溢当地化研究。本质上,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主要是分析知识增量(新知识产品)的生产,而知识增量的生产取决于知识生产函数的特性。国外学者(Cohen and Klepper)建立了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在知识生产函数模型中,将新知识作为创新活动的投入要素,即产生新经济知识最重要的源泉就是R&D,当然,其他投入要素如人力资源、技术劳动力、教育等也必不可少。因此,基于创新和科技变化的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可能表达为:Ii=αRDβiHKiεi,其中,I代表创新活动的程度,RD代表R&D的投入,HK代表人力资源投入,下标表示知识生产函数模型中的观察单位②。因此,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将研究对象扩展到国家、行业和企业等层面。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对象通常是以国家或者是行业作为分析单位,重点分析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及其特征。而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出发,新经济增长理论就具体化为企业的发展或增长,此时的分析对象就是企业,它重点考查企业知识创新的决定因素及其投入与出产机制。知识生产函数的研究单位不同,其实证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从国外相关实证研究的结果看,知识生产函数的作用在国家或行业层面更为有效;而且理论界对此问题认识比较一致,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以国家作为研究单位, R&D投入大的国家,其新知识产品就丰富,其经济增长速度就快;这些国家往往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或是新兴工业化国家;R&D投入小的国家,其新知识产品数量有限,新知识产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经济增长速度不快,这些国家多半是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知识生产函数在行业层面也得到实证分析的支持。R&R投入多的行业,如计算机、医药、生物和机械产业等,行业成长速度很快,一般都是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相反,R&D投入少的行业,如森林、纺织与造纸等传统产业,技术革新速度较慢,经济增长速度较低,对经济增长贡献有限。

对知识生产函数在企业层面的作用影响,学术界分歧较大。Scherer认为大量的工业创新主要是由大企业完成的,而小企业在创新中所占的比例则很小;但Acs和Audrestsch的研究表明,尽管一些大企业(雇员人数大于500人的企业)比小企业(500以下人的企业)更容易产生新知识,但如果从就业层面来衡量(人均创新量),小企业的创新活力超过了大企业。这说明至少知识生产函数在企业微观层面中的作用不如其在宏观经济层面中的作用明显③。

为什么知识生产函数以企业作为分析单位时,学者的研究有如此大的分歧呢?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知识生产或创新与知识的空间地理分布具有重要的联系,也就是说,知识增量与知识外溢的当地化密切相关,这就是知识生产函数的一个重要特性。因此,知识生产函数理论的深入发展,就导致了对知识外溢当地化的研究,而知识外溢当地化研究主要是从地理或空间布局的角度来研究知识增量的生产,动态地分析知识外溢对经济增长地区聚集性和产业集中的影响,从而将经济增长与产业集中联系起来,并探索经济增长与产业集中关系的规律性。正是因为当企业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时,不能深入地分析知识生产函数在微观层面中所起的作用。因此,国外一些学者开始从外部性入手,重点分析知识生产函数的地理区位和空间分布问题,理论研究的视角由此转入了知识创新的外部性及其外溢问题。

二、知识外溢当地化与产业集中

1. 知识外溢当地化的理论基础。为什么经济增长的过程往往都是产业高度集中的过程?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活动之所以在国家(地区)和产业层面呈现出空间集中的特性,主要是因为知识生产过程中存在外部规模递增,例如,克鲁格曼和罗默的理论均认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规模报酬递增,但克鲁格曼和罗默并没有研究工厂或企业层面中的规模报酬递增问题,其理论均假设生产中的外部规模报酬递增是外生的,至少是通过行业集中导致生产的,特别是克鲁格曼受到Marshall的启发,强调外部报酬递增来源于劳动力储备、金钱外部性和知识外溢等三种方式④。

关于知识外溢的存在性问题,自Arrow确认了知识外溢性(即知识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后,学术界对此并没有争论和分歧。然而对知识外溢的方式和分布空间,则有较大的分歧。目前争论最大的焦点就是知识外溢的地理范围。一般认为,知识外溢是强大的,以至于知识外溢没有理由在跨越边境时(城市边界、省的边界和国家的边界)就停止,也很难找到理由提出用政治的边界去限制知识外溢在一定区位范围之内。尽管知识外溢是如此的强大,但其外溢的穿透力和强度却随着地理空间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即知识外溢具有当地化(localized)的特征。因此,知识外溢所形成的外部规模报酬递增也具有地域性,知识外溢的当地化是形成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集中形成的重要原因。

2. 知识外溢当地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首先,知识的特质与外溢的当地化。知识不同于信息,其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隐含性,且很难模型化或一般化,正是因为知识这种隐含性和模糊性,其在传递溢出的过程中,授受双方距离的远近就成为知识外溢的关键;此外,尽管知识的非竞争性使其更易于外溢,但其外溢的程度还与授受双方的互动如面对面的沟通及其沟通的频率有重要关系。例如,Von Hipple对知识的这种特征进行了解释,他认为由于知识具有隐含性及传递的当地性,即 “知识粘性”,最好的知识外溢方式是面对面的互动和经常重复的接触⑤。因此,信息与知识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在它们跨越地理空间时外溢的边际成本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的补偿,或者说,相比之下,知识传递的边际成本由于经常的社会互动、频繁的观察和交流等原因而变得更低。正如Glaeser所说“知识大爆炸穿过走廊和街道总是比跨越海洋和大洲要容易得多。”⑥因此,知识粘性特质,即隐含性与传递地当性,或者说,隐含知识传递的近距离性,直接导致了以知识产品投入为核心要素,以知识外溢作为报酬递增来源的新经济增长产生了聚集性的特征,即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地域性或产业集中性。其次,知识外溢当地化的主要内容。地理区位的邻近减轻了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也使企业有能力交换创意和获得原始创新知识的积累;同时,也降低了科学发现和商业化的成本。因此,知识生产函数被重新修正为以下形式:Isi=αIRDβ1×URβ2si×(URsi×GCβ3si)×εs i。其中,I代表创新知识的产出,IRD代表企业对R&D的支出,UR是大学或研究机构等的研发支出,GC代表大学或研究机构等与企业之间的距离。s代表政府,i代表行业。因此,该修正函数在本质上把知识生产函数从对企业的考察转移到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空间联系上来,其进一步说明了知识外溢当地化的内含。当然,知识外溢的当地化与该地区创新知识的原始存量有一定的关系。修正的知识生产函数模型暗含的假设是创新活动应该发生在S地区,因为该地区的知识投入要素非常丰富,即知识外溢倾向于集中在新知识已经存在的地区。知识外溢当地化与产业集中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实证分析结果的支持,Orlando对地理与企业间近距离的溢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证明距离邻近对知识外溢的重要作用,主要依赖于其它企业在地理集中上具有相同的偏好。第三,知识外溢当地化的影响因素。当地企业规模影响知识外溢的当地化,不同规模企业的知识外溢方式不同。Acs、Audretsch和Feldman对多小的企业能产生知识创新的难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所有企业的知识创新产出都随着R&D支出的增加而增加,不管是大学或一些研究机构,还是企业的科学实验室。但是,大企业的R&D投入在知识创新活动中的作用更突出,而大学或研究机构的R&D投入,对小企业创新活动的作用则更突出⑦。显然,大企业更倾向于建立自己的知识创新实验室,而小企业在充分利用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知识溢出方面更具有比较优势。此外,不同行业的知识外溢不同,Audretsch和Feldman发现创新活动的地理集中更偏好在新知识能发挥重要作用的行业。他们计算了创新活动地理空间的GINI系数,并对他们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创新活动更倾向于集中在R&D、大学、技术劳动力等集中的产业,知识外溢主要是通过技术劳动力在产业中不同工作之间的转换,来充分利用该地区积累的技术知识和专有技术知识。

3. 知识外溢当地化与产业集中之间的关系。知识外溢当地化在地理空间上是如何实现的?在这个“黑箱”中,经济活动在利用知识外溢当地化方面如何组织?地理学者、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对此有长期的争论。有的认为不同文化的差异和不同地区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在知识外溢与产业集中的相互关系中作用不同;有的则认为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也会导致经济增长率和科技创新率的差异,进而会影响到产业的集中。目前,从经济学的角度,知识外溢当地化与产业集中之间的关系主要受以下几种情况的影响。

一是外部性的作用,即Glaeser et al所认为的Marshall-Arrow-Romer外部性,它说明特定产业在特定地理空间集中的不断加强,就是充分利用不同企业之间的知识外溢,该模型对一个城市中一个产业的高度集中能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知识外溢的关系进行了一般化解析,结果表明,如果相同的个体从事相同的类型的工作,交流和运输成本则最小,交流成本小则会提高相同个体之间的知识外溢效率;该模型假设知识外部性相对企业个体而存在,且不仅仅是相同产业内的企业,因此,其研究重点从传统的Marshall-Arrow-Romer模型中的企业扩展对该地区产业集中度的研究。

二是地区的竞争程度。根据Marshall-Arrow-Rome模型,该理论认为当地垄断要强于当地竞争程度,因为这样企业就有能力充分地利用其投资于新知识的垄断能力,并使其经济价值最大化;但Jacobs和 Porter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相对于知识外部性而言,当地竞争比当地垄断更有利知识的外溢,但他们所说的竞争并不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所说的竞争,而是根置于经济人对新创意的竞争,这种对创意的竞争,不仅有利于更多的企业参加对新创意的争夺,而且还会进一步促进企业专业化于一些特定的新产品领域,因为互补的投入和服务不仅对特定公司的专业化有利,而且对大公司或是垂直一体化的生产商有利。

三是产业的专业化与多样化。一个地区产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程度对知识外溢当地化和产业集中的影响程度不同。Feldman和Audretsch的研究表明,产业的集中度、专业化程度和互补性对知识创新及其溢出有不同的影响,但同时也依赖于这些产业共同享有的科学基础或是公共基础设施。结果表明:享有共同科学基础的多样化对创新的传导比专业化更有效⑧。

三、企业家精神是知识外溢当地化转换成产业集中的重要机制

尽管知识外溢使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机制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确认,但新经济增长理论并没有回答知识在企业或经济个体之间是如何进行传递的。因此,从知识外溢当地化的角度,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

知识外溢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它受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因素的多重影响,特别是当地的科技创新政策、专利保护制度以及当地吸引能力等。但从经济学建模的角度出发,必须将复杂的影响因素进行简化,从而建立可以量度和进行检验的经济模型,于是经济学者对基本的经济现象进行观察,他们发现企业家,特别是科研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即企业家精神⑨与知识外溢当地化转换成产业集中密切相关,于是从企业家精神这一视角出发,将宏观问题微观化。

Andretsch首次提出知识生产函数的研究对象应该由企业转换到知识创新的个体,如科学家和工程师等这些明星身上,因为这些明星才是直接生产新知识的主体。当知识生产函数的研究对象从企业转移到个人时,理论研究的焦点就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和知识生产的报酬问题,即这些知识生产个体如何从知识创新的所有权中获得合理预期报酬?如果科学家或工程师在研究机构或企业的研究室进行新知识的创新,并从这些知识创新中获得到了合理的预期报酬,他们就会专注于知识创新,也不会离开这些研究机构;如果他们从这些知识创新中获得实际报酬低于其地知识创新报酬的预期,他们就会选择离开这些研究机构或是从这些研究机构脱离出来,从而去建立自己的新企业,即所谓的“企业家精神”。因此,“企业家精神”的关键就是科学家或工程师这些新知识的发明者,如何在在研究机构进行知识创新获得的预期报酬和利用研究机构创新的知识建立自己的新企业中所获得的报酬之间进行平衡。如果建立自己新企业的成本很低且报酬丰厚时,这些科研明星就会离开科研机构而去建立自己的企业。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许多新企业大多都是从科研机构脱离的人员或是从科研机构获得了大量知识外溢的人员建立起来的。因此,获得新知识并建立新企业的科研明星就成为知识外溢的载体,企业家精神就成为知识外溢当地化转换成产业集中的重要机制。于是知识生产函数的研究就扩展到地理区位是如何影响企业家的决定或是建立新企业的决定。在这些研究中,最有影响的是企业家收入选择模型。企业家收入选择模型的基本含义就是比较经济个体通过雇佣关系在企业中获得的预期工资收益w?觹和其通过建立新公司所获得的预期利润p?觹之间的差异,因此,企业家新建立公司的概率则可以表示为Pr=f(p?觹-w?觹):。在该函数中,地理区位会改变从企业家从建立新企业中所获得的预期报酬(p?觹),从而来影响企业家建立新企业的决定,即新建立企业的区位选择(产业集中程度)影响企业家精神。因为知识外溢当地理论认为当产业聚集或空间集中时的p?觹值则最大,因为企业家可接触大量的隐含知识,从而降低新建立企业的成本。

产业在地理上集中或者是区位影响企业家精神在实证分析上得到强有力的支持。Feldman、Feldman 和Francis研究了华盛顿网络产业和生物产业的集中及创新聚集的形成,认为企业家是知识外溢当地化的关键核心个体,产业或创新的聚集不仅仅是因为一些共享资源在初始状态就聚集在一个特定地区,而且还因为企业家在该特定地区的工作,企业家也是一个当地化的经济现象,许多企业家最初时都在同一个地区就业和工作;而且企业家在模型中也是内生的,他们组织资源和建立机制来支持自己新建企业的发展⑩。为了共同的利益,这些企业家聚集在一起,并为了共同利益而采取共同行动,当更多资源如金钱、网络、专家和一些共享基础设施集中在一定地区,就会有更多的企业家向这一地区集中。

如何进一步来测度企业家精神进而深入分析知识当地化的转换机制呢?一些学者开始用当地新开企业数量或新开企业率来对企业家精神进行测量,从而对知识外溢当地化的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并取得了经验支持。Audretsch和Fritsch对德国1990s的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即高开业率的地区都有高的经济增长表现,该地区的产业集中也很明显,企业家精神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种情况美国和欧洲其它国家也得到了类似的证实。因此,企业家及新建企业的优惠政策也成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决策变量。

综观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经济增长往往都伴随着产业集中。尽管学术界对产业集中的原因和机制有不同的见解,但以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以知识生产函数为研究视角,知识外溢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而知识外溢当地化则成为产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企业家精神则成为知识外溢当地化转换成产业集中的重要机制。因此,政府宏观政策的决策变量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从以前的大规模扩大公共研发投入,从而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现在也可以更加关注培养企业家精神,给新建企业以更多的优惠政策,建立更多的知识外溢扩散机制,从而促进知识的溢出程度,加速产业集中,最终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注释:

① Romer, P.M.(1986).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45),1002-1037.

② Cohen, W.M., and Klepper, S.(1991). Firm size versus diversity in the achievement of technological comparision, In: Acs, Z. J., Audretsch, D.B.(Eds), Inov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Uni. of Michigan press, Ann Arbor, pp 183-203.

③ Acs, Z.J., Audrestsch, D.B.(1988). Innovation in the large and small firms: an empirical analysis. Economic Review 78, 678-690.

④ Krugman, P.(1991). Geography and Trade, MIT Press, Cambridge, MA.

⑤ Von Hipple, E.(1994). sticky 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lem solving: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40, 429-439.

⑥ Glaeser, E, Kallal, H., Scheinkman, J., Shleifer, A. (1992). Growth of c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0, 1126-1152.

⑦ Acs, Z.J., Audretsch, D., Feldman, M.P. (1994), R&D spillovers and recipient firm size, American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00(1), 336-367.

⑧ Feldman, M.P. Audretsch, D.(1999). Innovation in cities: science-based diversity, specialization and localized competition.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3, 409-429.

⑨ 尽管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企业家精神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所说的企业家精神主要指企业家的建立新企业的过程及决策机制。

⑩ Feldman, M.P., Francis, J.L.(2002). The entrepreneurial spark, individual agents and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ve clusters. In: Quadrio Curzio, A., Fortis, M.(Eds), Institutions and systems in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Kluwer Academic, Boston, pp.55-78.

(责任编辑 陈孝兵)

作者:张正义

产业地理集中理论研究论文 篇3:

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三圈融合产业生态链特色及未来发展建议

摘要: 產业生态链是一种以仿生学为理论基础,以应用端反馈为动力,对多个相关联的产业活动进行链接设计、发展而成的一种全新的产业链条。本文对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的产业生态链从“三圈融合”与“四大创新要素”切入,剖析其产业链的构成,分析产业链固有的特色,并对影响产业链运行的瓶颈和阻碍提出建议。对于其他专注发展优势产业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关键词: 德清  三圈融合  创新要素  产业生态链特色  发展建议

一、引言

从古至今,人们通过学习和研究自然万物的行为特征,创造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产物,正如蝙蝠之于雷达、苍蝇之于陀螺仪、萤火虫之于冷光源,这些仿生造物的产品使得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自然万物的发展都遵循着优胜劣汰的法则,几千年来的不断发展衍变推动自然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通过模仿自然界的构造,构建一种特殊的产业链,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效率将大幅提升。我们对产业生态链做如下定义:一种模仿生物圈而建立的产业内企业关系链,将政策、人才、资本、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的流动抽象为生物圈内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科学技术作为实现不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换的枢纽。在这个仿生链条中,个体企业扮演着不同的生态链角色,他们将被归类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共生、合作、捕食等种种生态关系,从而实现物质、能量、价值的交换。

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一定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角色组成。从生产经营角度出发,提供原材料的零部件、电子技术、高端装备、能源等上游企业充当着生产者的角色,它们将产品作为营养输送给下一个营养级的企业群中,即地信装备制造企业及地信数据生产企业。这两类企业涉及原材料的加工与运用,可以被看作是初级消费者,由于卫星等大型尖端设备装备无法由该一级企业制造,只能由产业链上游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供应,地信装备制造企业无法与数据生产企业拉开级差。而地信产品开发企业则可以看作是次级消费者,它起到的是转化科学技术并使之实现变现,从而实现产业链正现金流的作用。一方面,产品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取资金,并返还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产品企业连接装备数据供应商和市场消费者,通过消费者的反馈,为供应商的决策提供依据。这一产业链的分解者则是旅游业、展览业等配套产业,在装备淘汰以后可以作为博物馆对游客开放,实现物质的循环使用。

在德清地信小镇的开发过程中,政府、国内外地信产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发力,构建良好的社会认知度和社会声誉,为整个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与动力,有效地加快了资源要素在产业链各处的流动速度。但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依然是构建产业生态链的前中期,很多的项目有待落地,本文将着重探讨,从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这个角度出发,各个部门的职能、组成需要进行怎样的调整。

二、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从定下德清科技新城“八年成城”的目标开始,德清地信小镇的发展就拉开了帷幕。2012年,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正式落户产业园,地信产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3年后,省委、省政府将德清小镇列入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至此,德清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资金、企业、人才,打造成全国乃至全世界地信企业聚集度最高的地方。2018年上半年,地信小镇营业收入达50.6亿元,税收超4亿元,预计全年税收超8亿元,实现连续5年翻倍增长,营业收入超百亿,地方经济、产业、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从集合了地信装备制造、数据搜集、产品研发的核心产业链来看,德清小镇已具雏形。除了地信企业入驻,还有金融、三产服务等企业陆续进驻,来自俄罗斯的Racurs虚拟现实云计算中心、来自英国牛津的大数据分析平台、来自北斗的各个科研分支机构也纷纷入驻,形成了覆盖数据搜集、处理、应用、服务的完整核心产业链。

科研院所方面,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落户德清,实现了科技创新资源与地信产业优势的高度融合,将为德清县在医疗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以及地理信息科技等优势领域形成产业成果效应,并为当地产业经济发展与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金融投资方面,小镇与龙庆资本一道,合作成立了规模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北斗投资基金,在第一期的2.5亿元基金中,近半数将投向位于高新区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北斗基金将从“政府的手”慢慢转交给“市场的手”,主要围绕北斗产业相关企业进行投资。此外德清还发布完善了“服务行业发展三十二条”“人才新政十一条”等扶持金融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并设立每年5000万元的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吸引行业领军人才落户就业。

政府政策方面,地方政府认为地信小镇作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引擎,其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全县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给予了极大的激励措施。小镇管委会印发《关于“以商引商 以企引企”奖励暂行办法》,对引进符合条件的地理信息项目和金融服务项目的有关人员和机构实行巨额奖励措施。德清小镇现已颁发包括园区用房政策、产业扶持政策、人才科技政策、科技金融政策、配套服务政策在内的,涵盖完整产业链的扶持政策,有效地撑起主要创新群落的生长繁衍。

衍生产业方面,地方政府提出了会展经济的概念,有效地释放了地信大会带来的隐形红利。会展经济是一种以会展业为基础,以举办展览、峰会和假日活动为主要形式,形成一系列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客流,进而创造出新的商业机遇,从而带动地信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国际会议及展览中心的投入使用,使德清得以开启发展会展经济的大门,吸引各地区、各企业来当地举行各类活动,为地区经济增添新的活力。

三、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三圈融合的产业生态链特色分析

本文将德清地理信息产业分成三个层次,三个层次构造为三个同心圆,最内圈为地理信息核心产业,中间为衍生产业,最外环为配套产业。三圈融合是指在结构上处于不同层次的产业在同一个产业链内相互交融发展而成的产业形态与经济流通模型,通过核心产业的发展带动衍生产业的发展,并在此发展的基础之上,完善其配套产业。使得在产业圈内,先进的产业带动落后的产业,纵向产业带动横向产业,使得处于基础信息数据处理的产业成为高端科技研发类产业的组成部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构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

(一)核心產业

小镇目前的地理信息产业的核心是装备制造业,主要涵盖GIS产业、卫星产业、航空遥感产业、测绘产业等。到目前为止已在地理信息产业引进的产业有GIS龙头企业超图软件;卫星产业的企业有中科微电子,且对小镇的卫星发展已产生一些成效:中国第一个由民营企业注资的雷达卫星接收站拟开始运行,且成功发射全国唯一一颗以县名作为卫星名的遥感卫星;航空遥感产业吸引了北京国遥、山东正元、中科院遥感所、长光卫星等知名企业;测绘产业的企业有南方测绘、极飞地理等。

(二)衍生产业

小镇的衍生产业是由核心产业的发展而带动发展出来的,依托于核心产业所制造出来的各种地理信息应用,并在各个领域上应用的产业。具体上来说就是将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在这几个方面: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在农业上,从而发展出智慧农业;应用在城市规划上,发展出智慧城市。在智慧农业上,采用无人机来进行农业播种及植保,利用强大的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和评估农产品的种植量和产量,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在智慧城市上,使用各种地理信息技术对城市的各个角落进行监测与计量,例如正元公司可以监测城乡管网状况,能给地下管网做“B超”“肠镜”,甚至远程控制机器人进行管道清淤等。

(三)配套产业

小镇的配套产业是指围绕该小镇内核心产业和衍生产业,与企业生产、经营、销售过程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上下游相关产业。核心产业和衍生产业的发展在带动配套产业发展的同时,配套产业的日益完善,同时也促进衍生产业和核心产业的发展。小镇的配套产业主要为文旅产业,具体来说就是旅游业、新闻服务业、娱乐服务业等。小镇以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所在地为亮点,将德清本身存在独特的清雅山林环境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打造出一个“山-城-地理信息”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环境。同时利用德清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以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的辐射优势,大力承办与发展小镇内企业会展活动和地理信息技术相关展览。

四、地信小镇产业生态链未来发展建议

(一)德清地信产业生态链尚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产业结构不合理。虽然,目前小镇上的地理信息企业数量在全国遥遥领先,但是数量多并没有带来明显的优势,不能与其他企业集群明显的区分开来。主要原因是缺乏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作用的企业,能够带动整个地理信息技术产业甚至行业的发展进步的大型企业。其尴尬的地位体现在,很多的入驻企业是围绕着远在北京的北斗导航科技有限公司形成的生产消费关系网,而不是入驻企业相互形成的能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产业生态链。其次,缺乏科技研发类企业,已入驻企业大多数集中在产业链的低端,主要是提供收集数据、数据分析、低档系统开发等低端服务,小镇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基础的信息处理开发类企业,小镇缺乏的是具有科技创新、科技研发类的高尖端企业。

2.地信产品推广难。要把地理信息产品的市场做好,最关键的就是推广地理信息技术产品的趋势和领域。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计算机和实体卫星,对整个世界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你就能“人在家中坐,知晓天下事”;地理信息技术大到通过卫星对地球上每一点的坐标信息进行分析,构成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小到平时日常生活出行坐公交车的地图导航,某辆车某时处于什么位置及某时间某地方的车流量,点外卖过程中配送员的实时位置等;这些都是智能化的技术与运用,都是地理信息技术。但是它却很少被普罗大众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这是由于当前社会对地理信息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还不够,相关应用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在其中起到的作用,部分领域企业对地理信息产品的应用还不了解不习惯,资金投入较大,导致产品应用推广难度较大。

3.投融资方式没有实现市场化。很多入园企业是大型国有地信企业的全资子公司或是具有国资背景的股权成分单一的企业。这些企业资金来源过于集中,使得产业园资源分配不合理且资金利用效率低下,企业间壁垒高筑,没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企业不需要通过发展新的技术、产品,就可以获得母公司源源不断的注资,这是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尽管产业园与龙庆资本合作,共同设立了规模为10亿元的北斗投资基金,但该基金将主要投向北斗导航产业的附属产业链企业,对小镇构建完善的、结构优化的产业生态链帮助极其有限。

4.缺少地理信息高精尖人才。目前德清已经出台了多方面政策,鼓励长三角地区的高等院校的学生报考地理信息类相关专业,并给予他们一些经济上的奖励,目的是吸引这些人才为小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根据目前企业发展情况,入驻企业日益增多而小镇内技术人才却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同时,受限于行政区划,导致企业员工在社保等方面产生顾虑,影响了高端地理信息人才入驻。尽管德清县政府早在2014年就与浙江工业大学签署共建分校区的协议,该校区却迟迟不能完工交付,校区落成后是否将服务于地信产业发展,也还存在疑问。

(二)促进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产业生态链进化的对策建议

1.迁入金融种群。保险行业的发展有助于科技繁荣,使得科技密集型行业的风险得以转移,推动创新群落的繁衍。商业银行等一系列金融中介的入驻,可以缩小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有助于资金方更为全面地了解融资方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偿债能力。天使投资人和投资银行部门的引入,可以优化各个企业的股权结构,使其由单一走向多元,增加其抵御风险的能力。随着国家衍生品市场的开放,以地信企业股价为标的资产的各式期权期货产品,有助于锁定企业经营风险,保障产业稳步发展。

2.建立专门的宣传窗口。成立特殊的宣传机构,在各个入驻企业产生技术突破或产品创新时,第一时间向社会展示其产业成果,以设立官方运营的新媒体账户发送推文,加强民众特别是年轻群体对地信产业的发展认识。同时,加强对地方经济、人文、教育、环境的宣传力度,加强地区人力资源吸引力。

3.尝试打通生态边界。地信产业园可以多与周边城市的发展战略接触,寻找突破口,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上引入更优秀的企业。以与周边生态圈共享企业产出的方式,引进行业顶尖企业,努力使其融入本地的产业生态链,而不是使本地企业融入其引力范围,导致新生成的产业链无法产生规模效益,只能服务外来顶尖企业自身链条。

4.建立土生土长的创新群落。任何大型企业、机构都会对其周边的小型企业、机构产生引力效应,因此外来高校资源的落户很难将研究力量完全地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应当有意识地对地方教育体系进行完善,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增加地理信息技术教育的比重,地信产业是一个狭窄的学科方向,应当建立针对性的应用技术大学,形成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气象局之间良性互动的局面,增加德清小镇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金津.企业生态链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

[2]陈晟.产城融合(城市更新与特色小镇)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9.

[3]调研报告:关于加快推进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建设的思考与建议[R].百度文库.2018-6-30.

[4]张雪娜.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机制创新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

[5]霍伟.李超.王梦然.浙江省创新创业驱动的特色小镇规划思考——结合特色小镇调研总结[J].中国名城.2017.

[6]章伟忠.地信小镇的魅力[J].科学24小时.2018.

基金项目:嘉兴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910354002)。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商学院

作者:吴寅 朱旭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企业合同管理研究论文下一篇:我国工商企业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