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市场经济论文

2022-05-0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戏曲文化市场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内乡宛梆作为豫西南稀有剧种之一,它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演唱发法深受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喜爱,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它首列其位。在新时期的文化市场经济中,如何做好对内乡宛梆剧种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使当地戏曲事业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戏曲文化市场经济论文 篇1:

山西孝义皮影艺术的开发现状及策略

摘 要:孝义皮影戏无论是唱腔还是制作、表演,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但是,在多元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在经济效益过低、生存状态低迷的现实境遇下,孝义皮影的開发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政府要做大量的工作,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与引导,其艺术表演者本身也要吸收新思想,开发新戏种,加大宣传力度,从而使得这一古老的艺术能够得以传承。

关键词:孝义皮影;民间艺术;文化传承

皮影戏本质上是一种戏曲形式,但与传统戏曲不同的是,它是“真人借假人的影子迷人,假人借真人的唱腔抒情”。据史书记载,皮影戏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萌芽,在汉朝的百戏中也有关于皮影的记载,经过魏晋南北朝与隋唐的发展,到宋代已经成了一种普遍而成熟的民间艺术,元代时更是远传至西亚和欧洲。皮影戏属于综合艺术,既有我国戏曲唱腔丰富优美的特点,也有民间工艺美术所塑造的动人的艺术效果,还加入了精彩的表演动作,因此,千百年来流传甚广,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在山西,孝义皮影戏最具有代表性。孝义自古就有“皮影之乡”的美誉,表演内容比较丰富,但基本上取材于广为民间所熟知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说等,如历史故事《三国演义》、神话传说《西游记》、民间传说《杨家将》等。孝义皮影因流行于山西省孝义市而得名,至今已有2400年的历史[1],也是我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

一、山西孝义皮影戏的独特艺术魅力

孝义皮影戏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当地人均称之为灯影、皮影、皮猴。孝义皮影用大幅麻纸粘接而成,一般纸窗面积为1.75m×1.21m。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5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孝义皮影在明代之前多以羊皮为雕刻材料,体高58—60cm,俗称“二尺影”。到清代,皮影体高缩至42—48cm,俗称“五尺影”。

孝义皮影影身可分为上身、下身、臂、腿、手等,各部位关节灵活,并且采用阴雕、阳雕的技法,繁而不乱,简而不疏,刀法犀利,色彩简练,凸显着黄土高原民俗文化的内涵,粗犷奔放,质朴古拙,写意传神。影人头楂除生、旦、净、末、丑外,还有仙佛、妖魔等,头楂插在影身的颈套里,根据角色的需要任意更换,与影身组合成各种扮相、形态的影人。演出时,影人在表演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的透射映现在屏幕上,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的配合,作出坐、卧、行、走、踢、打、翻转、提袍甩袖、腾云驾雾等各种动作,因而孝义皮影成了栩栩如生的戏剧表演形式。

孝义皮影的唱腔属于板腔体,但仍保留着联曲体的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唱句系上下句结构,多为七字句、十字句,有时也有五字句。板式有平板、流水、扬腔和叫板等。皮影戏有相当独特的打击乐器,亮锣、“狗娃子”(属锣的一种,因声音响亮尖脆,好似狗娃子叫声而得名)、“二五眼”(属锣的一种,用两个铜小盘安装在一个小铁架上演奏)都参与唱腔和曲牌的伴奏,不单独使用。近代演出中,由于晚上演皮影戏,白天演晋剧木偶戏,久而久之,皮影戏便用上了晋剧的打击乐器和部分锣鼓经[2]。

孝义皮影表演由三部分组成:操作贴影、说唱、伴奏。演员通过皮影人的跑场、翻转、武打、提袍、甩袖、吹胡、摇翅等舞台动作和唱腔、道白,将各种人物故事表演得活灵活现,演员既演唱,又挑线,一台戏只需七八人即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演出时表演者主要有两类角色,一类为说戏者,一类为贴戏者(意即帮忙辅助,亦叫“贴窗者”),所以只分板式,不分行当,而要表达人物的不同身份、性别、感情、性格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主要靠说戏者使用不同的唱法技巧。

二、山西孝义皮影戏的开发现状

(一)多元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世界化进程的加快,新的娱乐产品(尤其是互联网与新型电子产品)应运而生,皮影戏过去所承载的娱乐性与祈福消灾、酬神还愿等传统功能被逐渐减弱,人们似乎不再需要传统艺术的滋养,皮影戏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逐渐失去了过去的生存环境,相对于包括皮影戏在内的传统艺术,现代的年轻人似乎更愿意通过电影、电视、电子游戏、网路等现代媒介进行消遣,享受自己与外界隔绝的独立空间,更别说是出钱邀请戏团来进行表演。因此,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皮影戏,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观众群体,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皮影戏现有传承人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参与程度都不高,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传承人面临年龄老化问题,必须有年轻血液补充进来[3]。年轻人对孝义皮影缺乏热情,主要是因为皮影戏很难带给他们直接的经济价值,此外,学习皮影戏需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说、唱、操作、雕刻、锣鼓、乐器等都是功夫,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这对于习惯了“短、平、快”的年轻人来说,很难坚持下来。因此,在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情况下,很多年轻人即使喜欢,但也基于现实的考虑选择了放弃。

孝义皮影戏的传人越来越少,而且都属于老年人,手艺急需传授给年轻人。而年轻人由于没有正式的名分、没有固定的收入,也很难下决心去学习皮影戏。如果要真正发展皮影戏,就必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安心心地把皮影戏当成自己的事业去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解决孝义皮影传承人断层问题。

(二)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资金不足,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直到近年来各项“申遗”浪潮的掀起,皮影才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保障体系,投入的力度依旧不能满足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在山西省文化厅2013年预算收支情况中,2013年财政拨款支出预算安排13 926.44万元,其中基本支出8 837.44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文化”基本支出为3 183.8万元;在项目支出中 “文化体育与传媒——文化”为5 063万元。《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中曾指出:“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关系组成了人类的整体文化景观,它们是本地人思维和行动的历史文化坐标系,只有对它们加以妥善保护,我们才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本土文化。”[4]但从国际形势来看,全世界经济一体化有意无意推动了文化一体化进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想保存本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不被破坏,显然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的。

(三)经济效益过低,生存状态低迷

据孝义市文化产业开发中心负责人侯建川介绍,目前,皮影戏的收入基本是靠自己跑市场,自己宣传,推销自己,基本上没有门票收入,皮影戏在外出演出时,其运费、场地、服装、灯光、音响、道具等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演出所收的门票寥寥无几,根本无法承担演出的费用,更谈不上进行设备的更新了。因此,皮影戏的演出经常被观众戏评为一流的演员、二流的舞美、三流的服装,同设备精良的其他娱乐明星演出团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孝义皮影艺术团的演出设备有近一半是二十年前购买的,远远跟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果皮影戏单单只靠演出不进行大批量的工业生产的话是无法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的,而孝义皮影在目前又无法大批量的生产销售,因此皮影的生存状态处于低迷期。

三、山西孝义皮影戏的开发建议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首先,政府应该承担起相应的开发与保护义务,从法律法规上制定相关的合理的保护政策,成立专项资金和有人专门负责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机构,让民间艺人加入到专门的研究机构,提供人才和技术上的支持。其次,政府应积极培育市场,完善基础实施,合理地把皮影与当地的旅游事业进行结合,将孝义皮影制造出各种类型的动画造型、工艺品或儿童玩具,通过网络、商场等渠道进行经营销售,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成立专业演出团队,为这些团队寻找演出市场,积极增加演出人员的收入来源,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皮影戏,让更多的人喜欢皮影戏;建立皮影戏的档案资料,通过录音录像、实地收集等将独具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完好地保存下来,使许多的经典剧目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最后,要打造和发展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让皮影戏的演出加入到这些文化企业和文化集团中来,形成良性的循环。

(二)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力度,激发青少年的兴趣

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必须从青少年开始抓起,因此,可以在中小学美术课本中编入对孝义皮影的欣赏以及在课堂中插入与皮影相关的趣味活动,也可以在手工课上加入制作皮影的制作内容,还可以在音乐课堂中加入对皮影戏唱腔的欣赏。在山西的高校中,可以增设关于孝义皮影的公共必修课程,甚至可以在课堂中引入皮影戏的表演,开展一些皮影戏的实践课,让学生进行操作,从而激發学生的兴趣。国家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发给这些人一定的补贴,帮助年轻的非遗传承人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从而实现孝义皮影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吸收新思想,开发新戏种

任何传统艺术如果不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就会变得僵硬,失去活力,因此,应该积极与专家和各地区皮影艺人进行交流,听取建议和汲取经验,在学习老剧本的同时,应该充分结合现代文化的元素,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并进行新戏的创作,加大节目表演形式的灵活性。而且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比如灯光、音响、刀具等,完全可以进行创新,从而创造出一条适合各个年龄层次且有着属于自己风格的皮影戏。

参考文献:

[1][2]吴韶岩.孝义影戏家乡文化的一张名片[J].科学之友,2010(8):21.

[3]罗维亮,杨岗.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的皮影雕刻艺术之路[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8):3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M].张国玉,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202.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作者:庞亚婷

戏曲文化市场经济论文 篇2:

新时期下对内乡宛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内乡宛梆作为豫西南稀有剧种之一,它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演唱发法深受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喜爱,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它首列其位。在新时期的文化市场经济中,如何做好对内乡宛梆剧种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使当地戏曲事业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宛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内乡宛梆作为豫西南稀有的剧种之一,历史悠久,据史料可查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内乡宛梆以独特的艺术唱腔,深受人民群众的喜欢,同时也得到了国内戏曲界专家的认可,并于2006年被国家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文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再呈现着多元化的趋势,这对宛梆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使其日渐衰退。目前很有必要对内乡宛梆的保护和传承进行专题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内乡宛梆的模式。

一、内乡宛梆的渊源

宛梆最早流行于河南,陕西、湖北襄樊等地域。早年人们习惯称它为:“老梆子、西调、南阳调,并与1956年正式更名为宛梆。”目前关于内乡宛梆的来源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据清末民初南阳人张嘉谋在修订《南阳府志》时曾批注云,南阳调起于明代[1]。第二种说法是说它起源于明代,发展完成在清朝。第三种说法是在周贻白编著的《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说南阳梆子就是河南的西调。冯纪汉在编写的《豫剧源流初探》也提到豫南淮北一地普遍流行着南阳梆子。

二、宛梆的艺术特色

(1)浓厚的地域特色

南阳有的两千的多年的历史,这里积淀了汇聚了大量的秦汉文化的阳刚和旷达之气,在音乐调式、唱腔表演乃至锣鼓伴奏上,无不浸润和蕴含着秦、楚和中原文化的基因[2],加之明代以后数百年的演绎孕育出内乡宛梆独有的高亢激越、委婉清丽、平整规范的艺术风格。

(2)剧目特色浓厚

内乡宛梆的剧目多以古代历史题材的戏曲为主,上至夏商周,下至唐宋元明清,大多都是演绎宫廷争斗,除恶扬善等内容的戏,其中在南阳地区影响力比较的大的戏有《醉打金枝》,《铡美案》、《三哭殿》、《铡西宫》、《铡越王》、《卖苗郎》等。90年代中后期随着宛梆剧团的成立先后退推出了系列的剧目例如:《浪涛碧海》、《孔繁森》、《太行山人》、《大山之子》、《三院禁约碑》、其中《大山之子》、《浪涛碧海》、剧目被河南省省委宣传部推推荐在全省巡回演出,以反腐为题材的《三院禁约碑》先后荣获省市“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奖、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金奖,应邀去北京演出。

三、内乡宛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内乡宛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1.抢救性的保护措施。一是要利用互联网整理记录先有和保存的宛梆剧目。宛梆剧目历来都是有师父带徒弟口口相传,其中有许多因为年代久远,加演员的流逝以及一些老一辈戏曲艺术的去世有在有限的时间里整理相关的资料做成数据库方便后人查阅。二是现有的唱腔进行标准化记谱。通过的健在的老宛梆艺人的唱腔进行录音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做出标准的谱子。

2.加大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一是要制定完整的宛梆发展规划。为了进一步的使宛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健康良好的发展下去,南阳市委和河南省政府分别将宛梆列入《南阳市建设文化名市规划纲要(2005一2020年)》、《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幼》。二是要建立宛梆艺术保护传承艺术中心。三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自2006年内乡宛梆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乡县政府由由县财政划拨专项资金对宛梆剧团进行扶持。

(二)内乡宛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

1.培养高素质的宛梆人才

由于宛梆剧种的独特性,许多人才都需要从剧团内部来选拔,造成了招录人员的缺失,南阳市政府在2010年专门成立“内乡宛梆艺术中等职业学校”,来培养人才,还将部分拔尖人才送往郑州梨园春参加打擂台活动进行艺术交流学习。

2.开展传承工作

一是将现有的宛梆艺术人才纳入到财政事业编制体制内,使他们安心的得在剧团工作。二是通过传统的拜师学艺,培养一部分艺术天分比较好的演员。

四、内乡宛梆内乡宛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1.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

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作为河南省稀有的内乡宛梆也要如此,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南阳地区公开选拨比较有艺术天分的孩子,将他们作为专业的艺术培养人才进行培养,这样既有利宛梆剧种的传承还人才的培养。

2.加强剧目的建设

依托内乡宛梆艺术保护中心和南阳地区人民对于宛梆剧种的热爱,深入的一线需找符合当地人民群众口味的题材,保证每年都有作品呈现。

3.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要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在网络上建立宛梆剧目共享资源。二是可以通过参加业内稀有剧种擂台赛、世界知识产权民间艺术展演等重大活动,树立宛梆良好的社会形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演出、提高宛梆的影响力[3].三是城乡结合部可以设立联系点。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要通过县财政拨款和剧团在外演出的收入增添新的舞台设备和演出服装,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竞争上台的形式来带动演员上台表演的积极性。

总之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内乡宛梆艺术,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其次还有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多出精品好戏,最后还有结合当代人们对于宛梆艺术的理解和认识,更多的融入现代化元素,只有这样宛梆艺术才能够走的更远,才能够长久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魏冉:对内乡宛梆的思考[J].东方艺术.2005年.

[2]王崢:内乡宛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河南农业.2014年第1期(下).

[3]王崢:内乡宛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河南农业.2014年第1期(下).

作者:张熙

戏曲文化市场经济论文 篇3:

许昌市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摘要:地方戏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融汇了哲学与艺术理念、伦理观念和群众生活智慧,对其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今时代,地方戏曲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拟以许昌地方戏曲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分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改变认知、资金保障、人才培养、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方面探讨发展策略,寻求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曲文化传承发展之路。

关键词:地方戏曲   传承发展   许昌市

戏曲是我国极为重要的一项传统文化艺术,走过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跨过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时期,与时俱进地来到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历经千百年传承与发展,传播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形成了极其可贵的文化艺术积淀。我国戏曲剧种繁多,既有在全国范围广泛流传的大剧种,也有地域特色突出的地方戏曲小剧种,它们反映着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特色,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本文拟将许昌市地方戏曲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和瓶颈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许昌地方戏曲发展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许昌地方戏曲文化也在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创新,寻求创新发展,为发展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和树立文化自信贡献力量。从调研情况来看,许昌地方戏曲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戏曲资源丰富

许昌是戏曲大市,拥有丰富的戏曲资源,凭借悠久的戏曲传承、良好的戏曲生态,许昌市于2018年12月获评首批“河南戏曲之乡”称号。在戏曲文化发展中,许昌戏曲逐步形成以豫剧、越调、曲剧三大剧种为主体,并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许昌丰富的戏曲资源主要体现在豫剧、越调、曲剧三大剧种的繁荣发展上,它们经过历史衍变和社会发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生命力相当顽强,是“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豫剧也叫“河南梆子”,唱腔激昂、粗犷、高亢,桑振君、任宏恩、汤玉英、艾立等豫剧名家深受戏迷喜爱,经典剧目《白莲花》《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颍河骄子》等广为流传。越调又称“四股弦”,申派艺术创始人申凤梅、毛派艺术创始人毛爱莲名扬中华,经典剧目既有传统戏《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无佞府》等,还有现代戏《卖箩筐》《夫妻俩》《白奶奶醉酒》等,许昌越调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曲剧也称“高跷曲”“曲子戏”,唱腔以真嗓为主、假嗓为辅,真、假嗓结合,缠绵悠扬,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烈,经典剧目包含传统戏《洛阳令》《陈三两》《花亭會》等,现代戏《刘胡兰》《逼婚》《无名草》等。

(二)戏曲文化氛围浓厚

许昌地方戏曲剧目丰富,戏曲内容大多源于民间生活,凝聚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关联。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许昌地方戏曲文化氛围浓厚主要体现在:1.在农村地区,戏曲演出是各地庆祝庙会、节庆假日等的重要娱乐活动。庙会期间,搭台唱戏是农村地区的惯例,看戏是农村民众走亲访友、交流往来的重要方式,庙会戏曲演出承载着地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是农村地区独有的社会文化风景。2.在城市地区,戏曲是市民业余时间重要的娱乐消遣活动。夜幕降临时,众多戏曲爱好者便在城市各大广场、公园聚集,欣赏优美的戏曲演出,或者直接参与其中,与戏曲艺人同台表演,彰显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之情。许昌地方戏曲依靠自身的丰富多彩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大餐,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树立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戏曲文化市场前景广阔

许昌是地方性经济强市,社会经济发展长年稳居河南第一方阵,人民群众已经基本实现了丰盈的物质生活,继而追求更为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戏曲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在新时代被赋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巩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光荣使命,在发展中获得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多重政策支持,可以预见到戏曲文化将会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需要紧抓新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实现跨域式发展。

二、许昌地方戏曲文化发展问题分析

近年来,许昌地方戏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戏曲新品成果丰富,传统文化入乡进户,人民群众对戏曲文化更加关注、更加喜爱。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戏曲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依然突出,既有戏曲自身的原因,也有戏曲外部的因素,迫切需要正视瓶颈性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受众流失,市场萎缩

建国初期,戏曲是当时人们最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无论城市或是乡村,无论老年还是少幼,每逢戏曲演出,便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戏曲受众十分广阔,戏曲市场很受热捧。然而,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戏曲市场反而出现了倒退萎缩的现象,戏曲受众也出现了流失。针对这种现象进行调研,查找总结出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世代生存的农村,到城市中学习、生活和工作,农村地区人口骤降使得民风民俗失去了原有的热闹,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孕育戏曲的土壤和基础,破坏了戏曲文化环境。

(二)资金瓶颈问题突出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戏曲自身发展缺陷和政府相关投资不足,导致地方戏曲文化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特别突出,个别剧团甚至出现资金断裂情况,严重阻碍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多数戏曲表演剧团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表演舞台设施、服饰、道具、乐器等年代久远,没有资金进行更新换代,戏曲表演美感大打折扣,直接导致观众流失;二是戏曲文化创作具有前期资金投入大、收益回笼慢的特点,再加上专业性很强,导致政府与外部投资商在资金投入时持谨慎态度,影响项目资金的持续注入,造成项目推进缓慢;三是戏曲文化教育投入不足,很少有地方学校专门开设戏曲教育课程,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任教,无法培养出戏曲专业的学生,导致在戏曲排演时经常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创新想法不能呈现在舞台之上,从根本上限制了戏曲文化的发展。

(三)戏曲专业人才匮乏

戏曲文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力量支撑,才能够实现稳步持续发展。从调研情况来看,戏曲专业人才匮乏现象特别突出,主要原因有:1.社会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节奏显著加快,戏曲这种慢节奏、内涵丰富的艺术文化逐渐与社会环境脱节,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导致戏曲学习者人数减少;2.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休闲娱乐方式选择,电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极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去欣赏学习晦涩难懂的传统戏曲,更愿意去学习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兴事物;3.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认知、审美等综合素质普遍提高,使得传统戏曲文化不能适应大多数人,特别是脱离了年轻人的审美品位,导致戏曲学习人数越来越少,出现人才匮乏甚至后继无人的危机,严重影响戏曲文化的良性发展。

三、促进许昌地方戏曲发展的路径研究

许昌地方戏曲是当地最重要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由于地方戏曲自身的缺陷和社会环境在新时代的巨大改变,戏曲发展开始陷入困境,出现生存危机。在此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戏曲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意识到发挥和弘扬地方戏曲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根据调研时发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现就许昌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端正认知观念,树立正确发展目标

观念决定行动,目标决定方向,正确方向的行动产生效益。因此,许昌地方戏曲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便是要树立正确的认知理念和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保障其在良性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首先是认识理念方面。多年来,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传统文化的发展,这当然包括地方戏曲文化,导致传统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处于落后状态。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物质基础的充实,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品质,文化软实力建设成为热点内容,地方戏曲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时代,地方政府必须转变认知观念,把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作为主业去认真经营,特别是要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达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发展的目标。

其次是发展目标方面。根据许昌地方戏曲发展情况,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确定今后三至五年的努力方向。通过对许昌地方戏曲发展状况调研,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建议发展目标可定位于:依靠许昌市戏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传播技术,密切联系相关行业协同发展,大力推进传统戏曲的传承与保护,为了新戏高质量地创作,要构建全市戏曲文化发展网络,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戏曲文化科学发展体系,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多渠道开展融资,破解资金瓶颈难题

戏曲文化具有投资大、回报慢、周期长的特点,再加上专业性很强,很容易让投资人失去信心,减少或中断资金注入,导致发展搁置或者半途而废。因此,戏曲文化的健康良性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多渠道开展融资:

首先,地方政府要对地方戏曲文化发展进行专项资金扶持,既可以是直接的资金投入支持,地方政府安排戏曲文化发展专项预算,直接投入资金支持地方戏曲文化发展;也可以是间接的资金扶持,在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为投资者简化程序、减轻负担。

其次,要大力支持非公有制資本的注入。在市场经济下,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地方戏曲文化发展,不仅政策上可行,而且有多方面的运作优势:1.非公有制资本实力雄厚且灵活性强,能够强有力支持地方戏曲文化发展;二是非公有制资本参与地方戏曲文化发展,符合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能够促进市场化发展。地方政府要做好服务引导工作,形成政府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开创出互利共赢的新局面,真正践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狠抓戏曲文化教育,保障人才供给

专业人才是戏曲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许昌地方戏曲专业人才明显不足,不能够满足戏曲文化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一项短板问题。因此,建议加大戏曲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满足地方戏曲文化发展需要。

首先是中小学生的戏曲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学习的关键时期,建议将戏曲教育纳入该阶段的学习内容当中,既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扩展知识面,又可以使得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其次是高校大学生的戏曲教育。高校是传承与发扬传统戏曲文化的主阵地,是最重要的戏曲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许昌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许昌戏曲艺术发展中心等教研结构都开设有地方戏曲相关课程,但整体水平较低,我们应该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配置、遴选戏曲教材着手,把基础工作做好,进而创新戏曲教学理念,制定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搭建戏曲学习平台,为社会培养大批戏曲专业人才。第三是社会人群层次的戏曲教育。对社会人群进行戏曲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人群的戏曲教育要突出大众性、广泛性和娱乐性,可采用的方式较多,如戏曲文艺汇演、慰问演出、打擂争霸比赛等。

(四)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地方戏曲创新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在各行业广泛应用,“互联网+”概念声名鹊起。在地方戏曲发展领域,我们也可以探索“互联网+戏曲”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优势体现在:1.改变了戏曲的传播方式,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等传播平台,实现戏曲信息即时性、平等性、共享性传播,使数以亿计的普通人都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戏曲信息,而且能够向外传播,实现迅捷的传播速度和惊人的传播规模;2.改变戏曲传承模式,构建普通戏迷和专业戏曲演员与戏曲名师之间的交流平台,使他们之间可以即时性沟通,改变传统戏曲教学的师徒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突破传统戏曲传承模式的局限性,降低了戏曲学习门槛,能够吸引更多戏曲爱好者参与戏曲学习;3.改变戏曲爱好者参与模式,“互联网+戏曲”模式能够为戏曲爱好者与戏曲演员两者之间构建交流平台,从网上交流、支持投票,到与专业戏曲演员同台演唱PK、交流学习,可以实现戏曲爱好者与专业演员不同程度的良性互动沟通。

四、结语

许昌地方戏曲文化是许昌人民的精神瑰宝,承载着祖祖辈辈无数人的艺术创造。在当今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我们有义务去传承与发展许昌地方戏曲文化,并不断寻求创新,让许昌地方戏曲文化与时俱进,引领新时代潮流。在新时代,我们必须要把握时代机遇,肩负起普及繁荣地方戏曲文化的历史使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把许昌地方戏曲做大、做强,促进许昌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林芳芳.探究河南戏曲文化传播动力和实现途径[J].戏剧文学,2017,(11).

[2]阎云.地方民间戏曲研究的新进展[N].新华书目报,2018-12-28(15).

[3]黄蓓.当代戏曲发展的新形态与新路径[J].戏曲研究,2016,(04).

[4]李阅民,刘炜.以戏曲为平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9).

[5]陈健.地方戏曲的数字化保护与新媒体传播[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07).

作者:邓慧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管理论文下一篇:数控信息化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