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

2022-08-25

第一篇: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上册试题

2013初一历史上册期末检测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1.我国境内发现的下列远古人类按其生活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的应是( )

①北京人②陕西半坡人③浙江河姆渡人④云南元谋人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

2、有一项伟大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并且2000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该工程建造于( )

A.战国时期B.秦朝C.隋朝D.明朝

3、下面是秦汉时期有关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源于儒家思想

B.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C.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开辟了丝绸之路

D.西汉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传说时代的“三过家门而不入”,与群众同甘共苦,治理洪水的英雄是( )

A.尧B.舜C.禹D.启

5.下列表述适合于华佗的是( )

①最早采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②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③制成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④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③

6.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和班超出使西域相距( )

年B.210年C.211年D.212年

7.武王伐纣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周武王率兵打败商朝军队是在()

A.阪泉B.逐鹿C.牧野D.巨鹿

8.右图所示文物证明了我国哪个地区的商朝文明也有很高成就()

A.黄河流域B.珠江三角洲C.成都平原D.东北平原

9.下列哪种主张是韩非子的思想

政于民B.实行“法治”

C.“道法自然”D.“兼爱”

10.舞蹈《千手观音》获得2005年CCTV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比一等奖和特别大奖。A.施仁A.209

你是否知道“普度众生”、“功德无量”这些词汇跟哪个宗教有关?

A.基督教B.伊斯兰教C.道教D.佛教

11.唐朝大诗人杜牧有一首名篇《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中所述的“南朝”四个朝代更迭发展的顺序为:

A.宋、齐、梁、陈 B.宋、梁、齐、陈 C.齐、宋、梁、陈 D.宋、陈、齐、梁

12.下列货币中,哪一种是秦朝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的()

ABCD

13.东汉时总结劳动人民经验,改进了造纸术的是()

A.张仲景B.华佗C.黄帝D.蔡伦

14.《九章算术》成书于:

A.春秋B.战国C.西汉D.东汉

15.我国古代文化名人辈出,成就斐然,以下著作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是()

A.《史记》——司马迁 B.《齐民要术》——贾思勰

C.《资治通鉴》——郦道元 D.《天工开物》——宋应星

16.城濮大战后,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

A、齐桓公B、宋襄公C、楚庄王D、晋文公

17.反映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较高水平的是

A.司母戊鼎B.马王堆帛画C.秦兵马俑D.湖北随州编钟

18、导致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 )

A.镐京“国人暴动”B.西北犬戎进攻西周C.商周牧野大战D.盘庚迁都到殷

19.南京是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定都南京的是()

①曹魏②西晋③东晋④吴⑤北魏 ⑥南朝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⑤D.③④⑥

20.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名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21.下列关于东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取得的重大成果,正确的是()

A.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B.出现了书法大家王羲之

C.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人物传神,很有个性,被后世称为“画圣”

D.石窟艺术得到很大发展,为世界所瞩目

22.曹操亲历的两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前后相隔()

A.6年B.8年C.10年D.20年

23.按下面的性质分类,司马睿应归哪一类()

A.陈胜、吴广B.司马炎、刘裕C.司马迁、王羲之D.张衡、祖冲之

24.东晋比西晋存在的时间长()

A.53年B.51年C.50年D.103年

25. 1976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这是为了纪念祖冲之在哪一方面的贡献?

A.在圆周率方面的贡献

C.写成,《齐民要术》

B.发现了月食的原因 D.写成《水经注》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26.禹死后,__________继承父位,从而__________制代替了禅让制。

27.春秋末年,江南的_____国和______国也加入争霸战争,吴王任用伍子胥和孙武为将,攻破楚的都城郢。

28.___________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__________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9.阅读下列材料(淝水之战前前秦君臣对战争形势的分析):

材料1苻坚说:“„„现在,我有兵卒九十七万„„凭我们人多,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我们进攻东晋,就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

材料2京兆尹(官名)慕容垂(人名,鲜卑人)对苻坚说:“弱小被强大合并,这是很自然的事,陛下威震海外,雄兵百万,小小的东晋,竟敢违抗你的命令,怎能让它存在!”

材料3苻融(人名,前秦贵族)说:“群臣说不可伐晋,都是忠臣,因为鲜卑、羌都把我们当作仇敌,经常找机会报复,现在轻易讨伐东晋,我害怕不仅讨伐不成而且后患无穷。”

材料4375年,王猛病危时,曾认为东晋无隙可乘,建议苻坚不宜攻晋。

请回答:

(1)以上四则材料,你认为谁分析的比较正确?为什么?

(2)结合上述材料及平时所学知识,分析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

30.古代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经过张骞等所开辟的这条通商道路传来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汉武帝所喜爱的大宛马自不必说,还有地毯,毛织物、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另外中国产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等也都传到了西方。 ——摘自丝博网

(1)材料一中的“这条通商道路”后来被称做什么?(2分)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它的开辟有什么积极影响?(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的“这条通商道路”的路线?(3分)

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摘自《魏书》

(3)民族大融合,也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材料二中的“诏”是谁下达的?(1分)这一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2分)

(4)英国哲学家培根对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传入欧洲曾经这样评价“它们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简述指南针传入欧洲带来的重大影响。(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方今天下大势,只有变法才能强国。就政事而论,秦国变法大要有四:

一、奖励农耕以富国;

二、激赏军功以强军;

三、统一治权以理政;

四、移风易俗以正民。”

材料二:“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西汉)贾谊

材料三:“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中的这种认识,秦国实行了哪场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⑵为巩固统治,汉武帝采取的哪项措施较好地体现了材料二的观点?此外,他在思想文化方面还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⑶材料三所说的这种情况与哪次改革有关?材料中鲜卑族“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指的是什么?试列举本次改革使鲜卑族得到“永生”的措施两例。(6分)

⑷材料

一、三中的两次改革性质是否相同?(1分)

32.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南朝 《宋书》

请回答: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2分)

(3)从江南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今天经济发的展有何启示?(

4分)

第二篇:2013年初中历史复习内容(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 )下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1949年9月。地点: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

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首都30万群众在天安门集会,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毛泽东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0月1日成为

我国的国庆纪念日。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

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

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

达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

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抗美援朝(1950.10—1953.7)

1.原因:①美国出兵侵略朝鲜;②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③朝鲜政府请求中国

出兵援助。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间:1950年10月。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队。总司令:彭德怀。胜利: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

八线”。1953年7月,美国被迫签定停战协议。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其中黄继光和邱少云就是他们中的代表。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时间、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

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

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

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

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九)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一五计划基本任务一五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

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一五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

成并取得显著成绩:①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生产出第一辆汽车;③第一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④1957年武汉长江大

桥建成;⑤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了西藏。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1、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手工业采取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和全行业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3、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4、缺点(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

(3)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开端与失误

1. 良好开端──中共“八大”的召开。

①背景: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②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

③主要内容:①正确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即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④历史意义:“八大”制定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良好开端。

2. 失误

①表现:1958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③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起来,破坏了国内经济的正常发展,党和人民遇到建国后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1978年底

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建立国有企业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对内改革开始 ①. 时间:1978年开始。

②.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③ 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④ 结果: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

⑴ 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⑵ 过程:1980 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后开放了广州、上海等 14个沿海港口城市,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开发区等。

⑶. 成效

①深圳建成繁华的现代化城市,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浦东开发区发展成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②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改革)

⑴. 时间:1985年开始。

⑵ 内容: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⑶. 深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化企业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3)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㈠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提出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②、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③、在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

④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㈡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过程)

1. 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邓小平于1992年初到南方视察。

(2)重要观点: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能动摇;特区姓“社” 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才是硬道理。

(3)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 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4. 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导弹部队建立

1、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空军建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20世纪50年代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诞生后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从苏联买——国产化——自己研制。

3、导弹部队:1957年开始组建,担任核反击的特殊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最早是周恩来于1953年底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最早同意的是印度和缅甸,后来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中美中日关系亚太经合组织

1、中美中日关系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二十多年。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才出现了转机。(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世纪握手:尼克松和周恩来握手)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签署《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小球”指的是美国乒乓球队来中国访问。“大球”指的是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2、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此次APEC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十二)科学教育与文化

(1)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元勋”——邓稼先。1964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标志我国跨入了世界核先进国家行列。

1966年,装有核导弹头的导弹发射成功,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

号”;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2005年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聂海胜、费俊龙)。2008年9月“神七飞天”(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2、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古代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1、文学艺术主要成就:

①、伴随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步也入新的时代。1956年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的作品有优秀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童话作品《宝葫芦的秘密》,话剧《茶馆》。

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反思“文革”,反映改革开放和弘扬民族道德精神的作品有短篇小说《班主任》,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获茅盾文学奖的优秀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冬天里的春天》、《李自成》、《东方》等。

③、随着电视逐步进入每个家庭,影视艺术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革命年代的故事片《大决战》电视连续剧《日出东方》,反映历史题材的故事片《林则徐》,反映新中国诞生的故事片《开国大典》,反映改革开放的故事片《抉择》,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

2、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①、毛泽东对学生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 体育课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体育制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②、1984年,为中国奥运历史上夺得第一块金牌的运动员是——许海峰,这是“中国体育最伟大的一天”。

③、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三篇:高考历史考点总结: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秦汉

秦汉政治

[阶段特征]

1、时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公元220年曹丕代汉

2、朝代: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3、特征: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具体特征: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经济:封建经济发展,出现第一个太平盛世思想:出现思想专制,儒术取得独尊地位

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和发展

对外:开始与周边国家交往,开辟了丝绸之路

[知识整合]

一、政治体制(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

1、秦统一中国

(1)统一条件: 各国相继变法和进行兼并战争;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实力的强大

(2)统一经过:公元前230-前221年,统一六国(3)历史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4)疆域扩展“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居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一人独尊、皇权至上、帝位世袭

(2)中央官制与郡县制

中央机构:三公九卿

地方统治:郡县制

要害: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情况: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任免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秦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作用: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与中央的对立,将地方的权力都集中在中央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选修四第一单元第1课)

3、千古一帝秦始皇

(1)兼并六国,一统诸元

(2)建立集权 ,巩固统一

建立帝制:自称皇帝中央集权: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推广郡县:全国设立郡县扩大疆域: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统一文字:推行小篆经济统一:统一货币、度量衡发展交通:修筑驰道、直道、渠道

(3)惟我独尊、专制暴虐

沉重的赋税: “收泰半之赋”繁重的徭役兵役:“ 发闾左之戍严刑峻法:“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土地兼并严重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对当时:巩固了新诞生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封建政权

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史论共享]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

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郡县制,郡县制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知识整合]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1、地方统治:汉初:郡国二制并行,设太守、丞相

2、解决方法:削藩策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整合]汉代的选官、用官制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察举制,举孝廉 秦汉文化

[知识整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1)发展: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2)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3)贡献发展儒家学说;提升儒家地位

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1)措施

思想:肯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教育:规定“五经”,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

(2)影响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知识整合] 必修三第二单元第1课

2、造纸

(1)情况:

西汉:后世发现了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作用: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在 “四大发明”中,其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知识整合]汉赋必修三第三单元第2课

1、特点:半诗半文,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气度恢宏

2、作品: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知识整合]书画必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选修四第一单元第1课

1、文字书法:小篆、隶书

2、绘画美术:

内容: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门类: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作品:西汉马王堆帛画、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

秦汉经济

[知识整合]农业经济的发展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1、秦朝的经济

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和直道,开灵渠

2、汉代农业东汉牛耕画像石

[知识整合]手工业经济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

1、冶铁: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

2、制瓷:东汉时—技术达到成熟阶段,先青瓷后白瓷

3、纺织:西汉时—丝绸之路开通,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

[知识整合]商业经济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

1、“市”的形成:长安城东西有市,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2、商业城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魏晋

[阶段特征]

一、时间:公元221-589年

二、朝代:三国(公元221 –280年)

魏、蜀、吴

两晋(西晋:公元266—316年

东晋:公元317--420年)

南北朝(南朝:公元420--589年)

宋→齐→梁→陈

北朝:公元439--581年)

东魏北齐

北魏

西魏北周

三、特征

总体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具体特征:政治:封建国家以分裂为主,南北对峙,朝代更迭频繁

经济:北方经济反复地破坏和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民族: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和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

选官制度

[知识整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用官制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世家大族、九品中正制

经济发展

[知识整合]经济的复苏繁荣必修二第一单元第

2、3课

农业:手工业:灌钢法商业:

文化成就

[知识整合]文字书法必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

1、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2、功能:兼具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

3、书家:楷书——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

草书——盛行王羲之、王献之

行书——雅俗共赏,王羲之和《兰亭序》

[知识整合]绘画艺术必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

成就:士大夫画家活跃、总结绘画理论

作品: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史论共享]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汉字书法是线的艺术,它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各种形体、感情和气势。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隋唐 隋唐政治 [阶段特征]

一、时间:公元589年---907年

二、朝代:隋朝:589年—618年唐朝:618年--907年

三、特征:总体特征:封建国家的繁荣具体特征:政治:国家统

一、皇权加强经济:社会安定、发展繁荣 民族:友好往来、疆域辽阔对外:交通发达、交往频繁文化:繁荣昌盛、泽被 3

东西

[知识整合]唐朝三省六部制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1、三省:

内容: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审议机构,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六部

意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六部:

内容:吏、户、礼、兵、刑、工 意义: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知识整合]隋唐的选官制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

科举制的出现和完善

1、过程: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特点: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3、意义:1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2中央掌握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3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知识整合]唐太宗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

1、政策

用人纳谏: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李勣、长孙无忌

轻徭薄赋:以民为本,休养生息,均田薄赋 处理民族关系:败东突厥、设羁縻州、和亲联姻

2、结果:出现“贞观之治”

[史论共享]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唐太宗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封建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 秩序比较安定的“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而其纳谏、用贤之风更为后世称道。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经济繁荣

[知识整合]农业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1、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犁耕技术相当完善

2、唐初经济恢复发展,出现贞观之治。

[知识整合]经济繁荣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

B、 手工业 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知识整合]

二、经济繁荣必修二第一单元第

2、3课

3、商业

(1)城市:黄河流域:长安、洛阳; 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都)

(2)市场:长安有东市、西市

柜坊、邸店、飞钱

农村集市进一步发展

唐朝后期坊市界限逐渐被打破

(3)外贸: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司

中国瓷器已输往国外

唐朝时社会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假如在唐朝鼎盛时期经商,你认为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②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③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繁荣。④长安、洛阳、扬州是闻名中外的大都会,商贾云集。⑤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⑥出现了柜

4坊和飞钱,便利了商品贸易。

不利条件: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③商业交易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文化昌盛

[知识整合]

三、文化昌盛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课 1科学技术

造纸外传、雕版印刷、使用火药 [知识整合]

三、文化昌盛必修三第三单元第2课

1、唐诗

(1)原因:

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

(2)规模:

流传至今有诗人两千多位、诗歌近五万首

(3)作者:

初唐——王勃,陈子昂

盛唐——高适、岑参的边塞诗;

孟浩然、王维山水诗

丰碑——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圣杜甫,现实主义;白居易,中唐,现实主义

[知识整合]

三、文化昌盛必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

2、书法

(1)楷书——唐朝步入盛世,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祭姪文稿》、 柳公权;

(2)草书——盛唐的张旭、怀素;

(3)行书——颜真卿

3、绘画

特点:吸取外来美术风格

作品:隋展子虔《游春图》

初唐阎立本《步辇图》

盛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第四篇:历史 中国古代名将

中国古代名将

开国,平叛,安边。

战术高超者

一战成名者

影响巨大者

春秋

1.

孙武——(前535年—?)

兵家圣人、百世兵家之师。字长卿。军事家、政治家。与伍子胥合力攻入楚国都城。作《孙子》十三篇,为后世推崇备至

2.

伍子胥——(前559~前484)军事家、政治家。名员,字子胥。初为楚人,楚王无道,杀其父兄。辗转入吴,辅佐吴王阖闾,强盛吴国。与孙武合力,攻入楚国国都,掘平王尸,鞭三百。后因谗言被夫差赐死。

3.

先轸——(前?—前627)

晋中军元帅,指挥城濮之战,奠定晋国霸主地位。崤之战,第一场歼灭战。外交伐谋,开启兵家诡道。后因怒斥君主,自觉惭愧,自杀式冲锋而亡

战国

1.

吴起——吴子(前440-前381)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武庙十哲。作为军事家与孙子齐名,作为政治家与商鞅并论。在魏而秦不敢西进,在楚而三晋不敢南图。在魏魏强,在楚楚盛。首创魏武卒。开商鞅改革先河。平生七十六战,六十四胜,其余皆平。著作《吴子兵法》武经七书之一。后因改革触犯楚国贵族权利,被楚贵族杀害。

2.

白起——杀神、人屠(?—公元前257年)

军事家。战略家。秦武安君。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武庙十哲。战国时代赫赫有名的将军,好歼灭战,以歼灭敌军主力为战略思想。以战止战,以杀止杀。战术灵活,指挥艺术高超。百战百胜,无一败绩,指挥鄢郢之战,伊阙之战,长平之战。一生歼敌一百三十多万,攻城七十余座。在世时,三晋与楚无敢攻秦。后被昭襄王赐死。六国闻白起死,举杯相庆。

3.

孙膑——(?—前316)

军事家,鬼谷子弟子,孙武子后人

。精通兵法。受同窗庞涓陷害,受膑刑,后入齐,以军师身份指挥桂陵之战,批亢捣虚,攻敌之必救。马陵之战,减灶计,诱杀庞涓。两次大败兵锋正盛的魏国。奠定齐国霸主地位。著有《孙膑兵法》。马陵之战之后不知去向

4.

廉颇——(前327-前243)赵国将军,战国四大名将,战功卓著,为赵国转战四方。擅长防御战,长平之战初期,以阵地战成功抵御秦国进攻。长平之战后,击败浑水摸鱼的燕国军队。被赵王猜忌,辗转魏楚,并无功绩,老死于楚国

5.

李牧——(?-前229)

赵国军事家,战国四大名将,赵武安君。守备赵国北方,大破匈奴,使赵国边境安定十数年。召还朝中,屡破强秦,成为秦国心腹大患。平生未尝一败,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将军。赵王中反间计,杀死李牧,三月后,赵国灭亡。

6.

王翦——(?-?)

秦国军事家,武成候,战国四大名将。始皇尊其为师,帮助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居功至伟。急流勇退,安享晚年

7.

乐毅——(前?—前?燕昭王惠王)

燕国军事家,燕昌国君。率五国联军攻齐,下齐七十余城致使齐国几乎灭亡。使齐国一蹶不振。不复东方大国形象。后被燕王猜忌,归隐而去

8.

田单——(前?—前?齐闵王襄王)

齐国贵族,齐安平君。出将入相,指挥即墨战役,运用火牛战,大破燕军。短时间内收复齐国故土

9.

匡章——(宣王威王闵王)齐国名将,桑丘之战,击败千里入侵的秦国军队。伐燕,征楚,攻秦。统三国联军,攻陷秦国函谷关,秦国求和。后六国再无入函谷关者。

10.

赵奢——(?—?惠文王孝成王)

赵马服君,指挥阏与之战,一战封神

1.

蒙恬——(?—前210)中华第一勇士,秦国将军,灭齐有功。后率军三十万,北筑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经营河套平原。后被秦二世赐死

2.

王贲——(?—?)将领,王翦之子,通武侯。秦始皇灭六国主要将领,灭魏、燕、

3.

章邯——(?—前205)

秦少府,将领,雍王。大秦帝国最后一根顶梁柱,率军转战四方,消灭各地起义军。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秦朝的灭亡,杀死项梁。巨鹿之战投降项羽,后败于韩信。自杀而亡。

4.

冒顿单于——(前234—前174)匈奴单于,杀父自立。雄才大略,即位初期,忍辱负重,麻痹强大敌人东胡,而后将其一举击败。统一漠北草原。随后征服西域二十多小国,控制西域。“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缔造了最为强盛的匈奴帝国。汉建立后,刘邦亲自出征匈奴,冒顿用计围刘邦于白登山,绝汉军粮,刘邦用陈平计,侥幸得脱,遣使求和,为汉朝奇耻大辱。

1.项羽——(前322—前202)西楚霸王,名藉,字羽。中国勇战派代表。“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初起兵,展现无双武力,独自格杀百余人。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消灭秦国主力军队。掌天下,分诸侯。彭城之战,以三万兵急袭刘邦联军五十六万,大获全胜,雎水断流。然而四面皆敌,不断作战,且未能有稳定后勤保障,。最后为刘邦统天下之兵所围。突围至乌江,最后一次展现无双武力。身杀汉军数百人,自刎而死。

1.

韩信——(前230—前196)兵仙,西汉开国元勋,军事家,战略家。齐王,楚王,淮阴侯。大将军,相国“王侯将相”荣加一身。汉初三杰,武庙十哲。萧何称其“国士无双”,刘邦乃拜之为大将。独自领军作战,出陈仓,定三秦,平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与刘邦会合围项羽于垓下,全歼楚军。天下无能与其争锋。汉之疆土三分之二出自韩信之手。“功高无二,略不出世”。后人称“言兵莫过孙武,用兵莫过韩信”。楚汉之际,天下局势皆在韩信之手,向楚则楚强,向汉则汉胜,自立则三足鼎立。后因功高震主,不知收敛。被斩于长乐钟室。

2.

英布——(前?—前196)“汉初三大名将”,楚九江王,汉淮南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楚汉战争期间,隔岸观火。后被刘邦策反,共围项羽于垓下。归汉后造反被杀。

3.

彭越——(前?—前196)“汉初三大名将”汉梁王。常年率兵扰乱项羽后方,袭其粮道,使其疲于奔命。堪称游击战争鼻祖。后因被诬造反,被刘邦杀死。做成肉饼

4.

樊哙(前242—前189)汉开国将军,舞阳侯,相国。早年从刘邦起兵于沛县,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作战勇猛,攻城先登,临阵杀兵。刘邦称帝后,帮助刘邦平定各路反王,稳定刘氏统治。

5.

曹参——(前?—前190)汉平阳侯,丞相。从刘邦起兵于沛县,身经百战,屡立战功。破二国,一百二十二县。汉开国功臣第二位。继相位,与民休养生息。恢复大汉生气。

6.

周勃——(前?—前169)汉开国功臣,绛侯,丞相。随刘邦起兵于沛县。身经百战,屡立战功,攻城好先登。刘邦言“安刘氏必勃”。吕后死后,与陈平共铲诸吕,保存汉室。

7.

灌婴——(前?—前176)汉开国功臣,颍阴侯。丞相。作战勇猛,统领汉军骑兵,屡立战功。用兵迅速且勇猛。潍水之战,韩信败龙且,灌婴手下斩龙且。垓下之战,项羽突围,灌婴紧追不放,逼项羽自杀。刘邦称帝后,帮助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反叛,吕后死,协助铲除诸吕

8.

周亚夫——(前199—前143)汉军事家,条侯,丞相。周勃之子。治军严谨,驻军于细柳军营时,文帝入营,尚需通禀。景帝时七国之乱,统帅汉军,三月平叛。挽救汉朝。后因事下狱,绝食而死。

9.

李广——(前?—前119)飞将军,汉朝大将。初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夺旗扬威。后长期驻守边境,与匈奴交战。作战勇猛,保境安民。匈奴畏惧,数岁不敢入侵。但自己也经常损兵折将。后随卫青北征匈奴,迷路,自杀。

10.

卫青——(前?—前106)字仲卿。西汉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多次北征匈奴,为汉开疆拓土,战功赫赫。用兵深入,出奇制胜漠北之战,与霍去病深入漠北,几乎消灭匈奴有生力量,威胁汉朝的匈奴边患,基本解决。

11.

霍去病——(前140—前117)卫青外甥,西汉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勇猛果敢,骁勇善战,精于骑射。用兵灵活,擅长千里奔袭,出奇制胜。继承卫青战法并发扬光大,将骑兵机动性发挥到最大。古代最优秀骑兵将领之一。自18岁初上战场,多次北征匈奴,使匈奴闻风丧胆。漠北之战,与舅父卫青深入匈奴腹地,大破匈奴,使之元气大伤。漠北之役,霍去病封狼居胥,饮马瀚海。成为中华民族武将最高荣誉之一。因病去世

12.

赵充国——(前137—前52)字翁孙。西汉将领。早年从李广利征讨匈奴,被匈奴大军围困。充国率百余人突出重围,身受二十余创。后以古稀之年,督边西陲,下令屯田,长期与羌人对峙,只打必打之战,瓦解羌人各部联合,收买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最终平定羌人叛乱。

13.

陈汤——(前?—前?汉元帝)西汉将领。出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时,审时度势。果断率领胡汉杂军,突袭匈奴,斩郅支单于。解除匈奴对汉威胁。边境安定半个世纪。“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其口

14.

吴汉——(?—44)字子颜。东汉开国元勋,广平侯“云台二十八将”协助刘秀平定河北,击败收编各地农民军,壮大刘秀势力。消灭公孙述,平定川蜀。治军不严,为人诟病

15.

耿弇——(3—58),字伯昭。东汉开国元勋,将领,好畤侯。“云台二十八将”,从刘秀平定河北,消灭农民军。率部转战山东,以寡军消灭张布十万军队,尸横遍野,平定齐鲁之地。军事指挥艺术高超,作战灵活,首创围城打援。

16.

岑彭——(?—36)字君然,东汉将领,舞阴侯,“云台二十八将”。率军南征,平定荆襄

17.

第五篇:2014中考历史考点精要: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六、七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考点二:“贞观之治”。

唐的建立:六一八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贞观之治”:

时间:六二六年,李世民继位,成为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以“贞观”为年号,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原因:唐太宗从隋朝的兴亡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懂得了“为君之道”,明白了怎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他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基本上做到了广开言路。 政策:

政治上: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三省六部制)。

经济上: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允许农民交纳一定的实物,(丝绢或麻布)来替代劳役。

法制上:简法轻刑,修订法律,制定《贞观律》。

文化上: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唐朝中央设子学、太学等学校,唐太宗常到学校视察,下令扩建校舍,增招生员,他还鼓励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到长安读书。

民族关系上: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评价:由于唐太宗推行开明务实的政策,贞观年间,(六二七至**九)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辉煌的政绩也使唐太宗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考点四: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背景:1,从三国到南北朝,主要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2,隋朝建立和统一全国后,急需大批人才。

创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发展: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1,科举成为唐朝选拔官员的最重要的方式。基本特征: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唐朝科举分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科,其次是明经科。2,唐朝科举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序:初试——省试。体貌伟壮、能言善辩、书法精良、擅长撰写和处理司法文书的进士往往被委以重任。 影响: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为主转变为以考试为主。通过较为公开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科举制前后沿用了年,对我国历史有深远影响。

考点六: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来华:唐朝时,中日两国交往频繁。为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日本官方十多次派遣使节到唐朝访问。跟随遣唐使来华的,还有僧人、留学生等,他们当中的不少人为日中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突出的代表有空海、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中日两国的史书都记载了他们的事迹。

鉴真东渡: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两国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玄奘西行:中国古代称印度半岛为天竺,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唐太宗时,僧人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学习佛学,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大量佛经,为中国和印度半岛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

第八学习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考点一: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明朝的建立:一三六八年初,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秋,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目的:加强君权。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把朝廷的政务分别交给六部处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使皇帝直接控制了朝廷的军政大权。

明成祖: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权;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以强化君权。

清朝的建立:一六一六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金国,史称后金。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族名为满洲。一六三六年,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一**四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 清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雍正: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在宫中建立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军务,皇帝选用亲信为军机大臣。

乾隆:进一步加大了军机处的权力,军国大政均由军机大臣遵照皇帝的旨意交给有关机构和官员执行,一七九一年,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军机处成为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 八股取士:

内容和形式:明清时,仍采取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考试的内容和文体形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八股取士的题目选自四书五经,考生答卷必须按呆板固定的格式来写,所论述的内容须遵循宋朝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

评价及危害:八股取士是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文字狱: 原因:明清统治者为了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 实质:文字狱是统治者刻意挑剔文字所谓的错误而兴起的大狱。 危害:在文字狱的威胁下,人们不敢谈论政治,惧怕作文写诗,大批书籍被焚毁,不少人死于冤狱。文字狱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考点二: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

目的:明成祖朱棣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

概况:一四零五年,郑和率领六十余艘船只,载着两万多人和大量物资,浩浩荡荡地从刘家港出发,到达印度古巴后返回。在以后的二十多年里,郑和又六次率领船队下西洋,他一共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影响及评价: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他的远航比著名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考点三: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戚继光抗倭:

背景:明朝中期,朝廷腐败,边防松弛,加之明政府继续推行海禁政策,以致倭患日益严重,使东南沿海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概况:一五六一年,倭寇大举进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寇,后又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由于东南沿海军民坚持进行抗倭斗争,明政府又部分地开放了海禁,几年后,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评价: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彪炳千秋。 郑成功收复台湾:

概况:十七世纪二十年代,荷兰殖民者霸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一六六一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攻破殖民据点赤嵌城,(今台湾省台南市南)。一六六二年初,荷军被迫投降,被荷兰殖民者盘踞三十多年的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评价:民族英雄郑成功在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雅克萨之战:十七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他们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建立城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六八五年和一六八六年,康熙帝亲征,领导了两次雅克萨自卫战并取得胜利,一六八九年,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从法律上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考点四: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二零一四年是清朝设臵台湾府三三零周年。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对西藏的管辖: 措施:驻藏大臣的设臵: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和五世**,雍正时,设臵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共同管理西藏。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继承人时,也由驻藏大臣督办。

作用及意义:驻藏大臣的设臵,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台湾府的设臵:

时间及意义:一六八四年,清朝设臵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的设臵:

背景:十七世纪,清政府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十八世纪平定回族大小和卓叛乱。

目的:为了加强对北部和西北边疆的统治,先后设臵了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

作用: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起了重要的作用。

清朝疆域: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抵巴勒喀什池,(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及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在辽阔的领土上,生活着汉,满,回,蒙,藏,维吾尔等五十多个民族,各族人民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启示:1,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历代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管辖,充满着艰辛。今天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应加倍珍惜。3,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必将导致国运衰退。维护国家统一,打击民族分裂势力,是国家统治者的重大治国谋略。

考点五:封建帝国的危机。 闭关锁国:

目的及内容:清朝初年,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清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商民出海,对违禁者处以死刑;到乾隆年间,面对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贪欲,清政府又加强了限制,只开放广州一处通商口岸,并颁行了限制外商活动和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条例,章程,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此后,清朝长期推行这一政策。

影响及危害: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虽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步伐,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城镇污水处理厂方案下一篇:存在问题和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