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实现课堂卓越要把握的几个环节

2022-09-13

从2003年秋开始, 全国中小学新课改如火如荼, 卓越课堂建设方兴未艾, 不少专家、学校都实践和总结推广了不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环境生态, 提高了教学质量,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推动了新课程改革。我们也要看到, 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和教育不发达地区的新课程改革还裹足不前, 连课堂改革都困难, 更谈不上课程的改革了。通过几年的卓越课堂建设实践, 把自己的心得呈现出来, 给一些怕课改、不愿课改的教者一点启迪。要大胆地去改课, 实现课堂的卓越, 教师应注意以下环节:

一、丰富学生“学习”的内涵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肋,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1.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属性。

情境: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环境。

协作: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它存在于学习的全过程。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 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意义建构 (学习的终极目标) :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多少, 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 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老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明确教师和学生在学教过程中的角色与地位。

⑴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帮助者与促进者, 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教师的主导地位表现: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3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 , 并对协作学习过程引导 (引导=答疑解惑) , 使之朝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向发展。

⑵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⑴用探索法、发现法去认知知识。⑵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验证。⑶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 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 (即交流与讨论的过程) 结合起来, 让学生的知识获取效率会更高, 质量会更好。

二、使用正确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 卓越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

(二) 卓越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 (问题导向)

1. 搭手脚架——围绕学习内容, 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教师为帮助学生获取知识, 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的导学知识框架。) 。

注:在学生学习活动中, 对于所解决的问题与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教学, 学生在老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 这个差异就叫“最邻近发展区”。

2. 进入情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 (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

3. 独立探索——由学生探索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 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 (即概念、定律、定理、公式的内涵) 。

老师启发引导:由多到少, 学生理解沿框架逐渐上升。

4. 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通过协商讨论, 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的概念比较全面, 正确的理解, 最终对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掌握和应用。

三、卓越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老师和学生的行为要求

(一) 要先学

1. 老师要先学。

(1) 学课标:通过课标学习, 明确学生对文本内容了解、理解、记忆和应用的深度, 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教学的目标, 确定课型的选择。 (2) 学考纲:通过对近3-5年考纲的研究, 教师才能把握文本内容的应用重点、方向, 才能明确学生通过学习, 应该或必须树立哪些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确定问题评价的方向。 (3) 学文本: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认真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研究, 分析发现各概念、原理、问题与学生已具备的知识能力之间的最邻近发展区, 确定导学的方案。

2. 学生要先学。

(1) 读文本:无论是何学科, 学生的自主学习首先就要读好文本, 读文本时, 学生要坚持查看工具读, 对于字、词、概念、原理进行消化, 分辨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并能做上记号。对不明白的地方, 能提得出问题。同时, 不同学科要有不同的阅读遍数要求, 读得越熟, 对理解和记忆都有较大的帮助, 也是学生建构知识的重要环节。 (2) 按老师的导学案读。教师的导学案给学生呈现了对知识的把握深度要求, 有为了消除“最邻近发展区”中的问题差距预设了相应的思考问题, 有为了实现基本能力要求而预设的预习评价问题, 有为了达到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要求而提出的记忆要求等等。因此, 要求学生结构性预习时, 对文本还要有:划着重点读、写着感想 (即对知识的理解收获) 读、记着内容读 (把该背的必须背下来) 、练着习题读 (即把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就用, 形成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要求) 。 (3) 思着问题读:把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找出来, 主要围绕“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拓展性问题”分类生成问题。

(二) 写好导学案

导学案不等于教案。它是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 教案是老师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方案。老师能否让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所指定的教材内容, 导学案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导学案一般按课时为单位书写, 它的结构是:

1. 学习目标的设定。

学习需要通过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任务, 并通过学习来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 所以, 目标的设定应该准确, 简洁易懂, 操作性强。

(1) 学习目标应体现的三个方面:1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2学什么内容。3学到什么程度。如:地理《洋流》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洋流的涵义和分类。2说出洋流分布规律及会画洋流图。3初步会用等温线表示洋流分布情况。

这里“知道、说出、初步会表示”等词既指出了学习方式, 又指明了达标程度, 学生只要能完成三点要求, 他的学习任务就完成了。

(2) 学习目标与导学环节要一致。

(3) 学习目标与课堂检测、课后作业要求一致。目标定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

2. 导学环节的设计。

一般采用双命名方式, 前面是学习方式, 后面是学习内容。如学习《洋流》课时导学环节就可设计为:1自主阅读——联系旧知识, 认识洋流概念;2指导学习——洋流分类和分布;3自主练习——等温线表示洋流分布;4引导探究——画出洋流分布;5归纳总结——洋流成因和分布规律。

3. 导学过程。

它是导学案的核心内容, 它要具备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一方面, 要让学生明确一堂课学什么?怎样学?即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另一方面, 要将“怎样学”细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时的行动指令程序, 要将“学什么”分解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沿着指令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 学习方式的设计。1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度选择, 难度大的内容可选择指导、引导、合作的学习方式。2根据学习内容特点选择:

概念问题、原理性质问题——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探究。

技能方法学习、综合复习——引导、指导学习, 模仿学习、自主练习、合作探究。

3根据学习内容的呈现顺序选择:

概念性问题——自主阅读。

命题示范、原理探究、方法归纳——指导学习、引导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实践操作。

巩固训练、变式训练、方法形成——模仿学、实践操作、合作探究、自主练习。

(2) 学习活动的设计。

1要具有可操作性。每一个学习活动都应设计出步骤, 让学生知道怎样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指令、指导性语言要简单明了, 任务要明确, 让学生明确做什么。如:归纳……;对…进行小结;猜想……;验证……;对……进行反思、提示、分析;观察……。

3形式以简答题和解答题为宜。

4问题呈现要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注意学生发展思维的培养。

(3) 对学生多智能培养。教师要熟悉学生八个方面的智能。根据文本理解消化, 应用所涉及的学生智能, 多角度、多形式地去设计学生课堂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不仅可以使课堂丰富多彩,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开发学生潜能, 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

(4) 要注意及时反馈。每堂课学生学习状况教师必须及时反馈掌握, 为下一堂课提供问题解决的依据。所以, 每堂课的学习活动必须设计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题只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 不能拔高, 题量适中, 难度恰当, 在课内规定时间能够完成。

(5) 坚持激励性原则。老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设计时要充分注意以下环节:

1教师的组织语言的激励性。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时, 语言要有鼓动性, 灰谐、激情、简洁, 激励学生读、议、展、评的积极性。2读:阅读是活跃课堂氛围, 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的重要环节, 读的形式要设计得形式多样。比如:课前读、课中读、领读、分组朗读、分人物读、重点读等等, 要求读得流畅, 读得有精气神。3评: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所以, 预设问题时, 就要设计评价标准, 不能具有随意性。同时, 要注意评价结果的应用, 可用于评价小组之星、学习之星、明星团队、学生学科素质评价以及综合素质评价。

(6) 答疑解惑原则。

(三) 教师课堂要注意的环节

1. 准确呈现课堂学习目标。

2.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课中的主体地位主要通过以下形式体现:

1读文本:活跃课堂氛围, 集中学生注意力。领读、分组读、分人物读、集体朗读、重点读等形式, 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得流畅有气势。2议——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表现形式之一。要求每个小组认真讨论, 人人参与, 大胆交流, 议出结果, 相互纠错, 形成小组学习成果 (这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中的第一次纠错) 。议论形式可以坐着议, 也可站着议。3展——即展示交流, 合作学习的表现形式之一。要求每个小组积极参与, 力求人人都有展示机会 (注意后排现象, 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表小组或个人的学习成果。展的形式可以口述、板书, 可以利用班班通演示, 也可以讲解、表演, 充分展示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4评——对别人的学习成果加以诊别。一评对问题回答或解决办法是否正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板书是否合理?表达是否完整?每个学习小组均可发表意见。二评别人学习成果, 相互欣赏, 供己借鉴, 打分或鼓掌赞扬别人 (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第二次纠错) 。

3. 发挥老师课中的主导地位。

1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通过下达学习指令的提示语的激励性来实现。2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导学案的质量高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决定性作用。3导学生存在的问题。各学习小组都没解决好的问题, 以及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就需要教师精讲、讲透, 要让每个学生都豁然开朗。这需要教师对文本对问题钻研深透, 大视野式的考察问题、把握问题, 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范围内来解决问题。语言准确、板书规范、标准示范 (这是学生第三次纠错) 。

4. 课堂达标训练。每堂课学生学习任务是否完成, 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 必须通过达标训练反馈。

1达标训练问题要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2形式:集体口答、个人抢答、笔答。3题型表现: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均可。4密度和难度:控制好密度, 以2-5个选择题或填空题, 1-2个解答题为宜。难度控制在学习目标的一般要求层面, 力争60%——80%学生能完成, 不要让学生产生学习挫败感为宜。

5. 必要的课堂小节。

教师每堂课从知识结构网络和问题解决方法两方面进行简要小结, 最好用PPT展示,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急性脑梗死在针灸治疗中临床疗效观察下一篇:浅谈重视中师学生的师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