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2022-05-0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医药信息技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中医药产业链涵纳中医药农业、中医药工业、中医药商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性工程。中医药产业链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应紧密契合中医药产业链,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对接;更新教学理念与方式,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效;以实践体验促观念转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中医药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实验教学项目研究

摘 要:数字虚拟现实技术是21世纪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在应用型本科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实验教学中,通过引入“中医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平台”课题研究,不仅在中医古籍的数字化保护和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推广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虚拟现实;中医药

0 引言

数字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交互体验技术,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深得年轻人的喜爱。如今,数字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平台(简称VR)已成为继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体之后人们学习、交流的新平台。VR技术可以运用3D影像和视音频结合的手段,从不同角度带给用户以全新的视听体验。在探索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一次偶然的机会,研究团队接触到了江苏省内一些中医文化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项目,并對研究如何将VR应用于中医药文化研究产生了许多积极的想法。

医学也是中外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项目定位为“中华名医堂”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使命感,结合了数字媒体技术创新、实践所做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课题开始阶段组织了部分高校专家、数字媒体专业教师对项目进行了评估和调研,调研表明中医药虚拟技术平台的研发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中医古籍文献资料承载了大量的中华医药知识与文化,是研究中医药学的理论来源,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其次,在教学改革中借鉴英国高校的现代学徒制理念,是在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实际项目的研发纳入虚拟现实技术教育中。这样的改革创新对于教学而言如同一剂强心针,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把项目分成了不同的模块,包括市场调研、数据采集、方案设计、程序编写、后期合成、创业实践等,知识点穿插在项目化的活动中,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在每一个模块的学习中掌握不同的应用技术,并且更好地将创意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实验教学成果表明,引入现代学徒制和项目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1 项目研究背景

1.1 中医古籍亟待保护

历史遗存的写本、拓本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而且许多遗存中医古籍已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然古籍修复本身要求几近苛刻,且再精湛的古籍修复技艺也难以修复海量的中医药古籍!据考究,仅《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我国中医古籍品种就达13000多种。中医古籍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世间的流转聚散,不知经过了多少人手。如今,许多珍本、善本正不得不面临越来越临严重的虫蛀、磨损、算话、老化等问题!

1.2 中医药古籍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中医以人为研究对象。经过千年的积淀,中医理论融合了天文学、植物学、药物学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对未来中医研究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然而,其中蕴含的许多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派生出的医学概念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比如腑脏之精(气)、藏象、腑脏阴阳、神脏等以及五脏系统之间相生相克、制化、乘侮等。中医药古籍的虚拟现实平台属于数字化保护技术的一种,主要是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手段将声音和图像、动画、视频等融为一体,对中医古籍的内容进行综合演绎、再现。这种技术的实现不仅有助于对中医概念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而且对掌握中医理论的“形神合一”本质也将有极大帮助。

1.3 中医药古籍数字化保护技术现状

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多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数字博物馆”齐越博士曾说过,数字博物馆的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超越时空的限制,在文物的永久数字化保存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学者研究认为,目前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大多仍停留在对古籍显性信息的数字化建设上,未深入开展古籍隐性信息的数字化建设,制约了数字化中医古籍的有效利用。还有学者建议,中医药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在未来应当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建设一些虚拟现实的展示平台,为更多的互联网用户提供研究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知识服务。

2 中医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平台的技术构成

2.1 VR数据采集

中医药VR数据采集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将中医古籍中的文本、图片进行拍照扫描,然后将文本进行现代白话文的翻译和解释,并采集相关的中药材标本图片、视频,以及相关的包括药材的名称、产地、外形特征、入药部位、加工工艺、药用价值、辨别特征、服用须知等。另一方面,是通过不同的传感器组合,收集研究用户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医药VR应用平台设计管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研究小组还收了与中医药文化研究相关的一些材料,了解到西方许多国家在很久以前就对中医药研究非常感兴趣,并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比如俄国人自17世纪便开启了对中国的医学理论、医疗体制、医学教育以及医疗方法的认识历程,撰写了一系列介绍文章和研究论著。

2.2 VR模型设计

中医药VR模型设计,首先是建立在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是对中医药文化的再现,同时借助虚拟漫游技术实现对重要内容的远程学习。研究了解到,中医药文化是指有关中医药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在此基础上,项目以“中华名医堂”为课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实验。尤其在技术平台设计方面,最终用Unity3D作为项目研发的设计开发工具并展开应用研究。这个工具支持Mac和Windows的网页浏览具有容易学习和操作的特点,可实现虚拟漫游、互动、交流,也能实现协同教育和网络远程专业教学。

中医药VR模型设计初步规划为《中医师篇》《中医技篇》《中医药篇》《中医学应用实验》四个部分。其中,《医师篇》是对古籍中的医药名师资料进行整理和设计,包括医师三维模型、医师简介等;《医技篇》是一些典型中医理论模型、医方样本、病例的汇总和展示,分为静态和动态的部分,静态的包括圖片、文字等,动态的主要以三维动画作为演示内容,分为诊断、开方、医疗等。《医药篇》根据分类习惯进行梳理,按诊疗器具、治疗器具、制药器具等进行分类展示。最后,在《中医学应用实验》是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诊疗操作情景游戏,如针灸、拔罐、推拿。未来可实现对于数字人体的观察、实验,从而提高中医操作水平。

2.3 VR数据管理

中医药VR平台的建立是对传统的实体中医药保护的补充和丰富,通过设计制作的文字、图片、动画、音乐、视频和虚拟的环境共同构成核心。因此,对于该项目管理思路是:通过数据管理,实现更加高效、安全的中医药数据保存、查阅、应用。在管理方法方面,可以使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就是通过数据与处理、映射、绘制、显示等问题的解决,实现三维可视化的人机交互。虚拟现实技术颠覆了传统的“人要适应计算机”的过程,转而实现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还有位置的变化、手势或者语言口令,使人充分参与到信息的处理中去,并启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目前已知的如CT、MRI、PET、SPECT技术也属于数据可视化范围,对于平台内容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4 VR平台服务

当前,对于中医药文化VR平台“中华名医堂”的研究经过三年多的开发、设计,可以通过局域网的管理实现单项目、单机预览的项目浏览。但受到人员、场地、经验以及时间、设备等方面的影响,项目在很多方面还亟待完善。比如在内容方面,许多珍本、善本的资料还没有来得及整理和制作,在一些交互的精细动作数据感应方面还有待修改。另外,由于在设备方面还比较欠缺,一些好的创意还没有落地完成。

3 项目研究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实验教学的启示

通过该项目地实验我们还发现,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创新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反思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在项目研发地过程中所有教师必须全心全力地投入到项目地研发中,并充分调动一切资源,这对于教学团队而言也是一种挑战。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该项目还会继续研究下去,并需要在影音融合技术、多机数控联合、云端数据共享、用户模型研究等方面进行改进、完善,收集整理更丰富的中医古籍资料。另外,可以多一些创新,如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扫码的方式进行项目预约、项目结束后即时获取实验数据等,真正实现中医药VR平台对于中医古籍数字化保护的智慧化服务与管理。

4 项目研究的意义

4.1 不断研究创新,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医药文化研究方面还会不断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实。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了千年的历史,并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医理论融合了天文学、植物学、药物学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中医古籍可以看作中医学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了千年的中医、重要理论精髓,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对未来中医研究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4.2 与科研院校共享,促进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创新

虚拟现实技术平台具有较好的综合性、交互性。而且,很久以前就有教育界的专家指出,虚拟现实技术将带给教育工作者全新的思维,帮助解决我们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相形之下,国内高校的中医药专业教育也必须思考如何与时俱进。随着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传统的小众化、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医药专业人才需求,作为中医药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中医药教育是否存在局限性?只有关注个体学习的需要,在教学中引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才能在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方面取得突破。如果今后能与更多的科学家、中医药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必将为中医药教育和中医文化传播提供更加优质的技术研究成果與展示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 翟文敏,马传江.加强中医古籍保护 传承传统文化[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2):89-91.

[2] 程静,杨朝晖.关于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的探讨——以天津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2(09):110-111.

[3] 張晗.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22-38.

[4] 顾培蒂.可视化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D].北京师范大学,2008:11-12.

[5] 任玉兰,李政,梁红,江蓉星.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与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1):45-48.

[6] 肖玉秋.17~19世纪俄国人对中医的研究[J].史学月刊,2014(03):61-68.

作者:黄文静

中医药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中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法探讨

摘 要:中医药产业链涵纳中医药农业、中医药工业、中医药商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性工程。中医药产业链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提出了挑战。高职院校应紧密契合中医药产业链,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对接;更新教学理念与方式,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效;以实践体验促观念转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中医药产业链;中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当前世界已进入由创新为导向的技术及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发展阶段,而中医药产业作为生物科技产业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典型”[1]。中医药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为高职院校中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中医药产业链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枢纽、中药知识经济产业为动力,涉及到中药的种植、加工、销售。高职院校中药专业要抓住中医药产业链的发展契机,加快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一、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要立足于中医药产业链的特点,抓住中医药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吻合对接。

(一)人才培养契合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目前,中医药发展已逐渐摆脱传统模式,进入大中医药产业时代,中医药产业链涉及环节众多,中药农业是产业链的源头环节,是中药原材料的种植生产。中药工业是产业链的中游环节,是由中药原材料向中药产品转化的必须环节,包括中药产品业、中药辅料业和中药包装业。中药商业是中医药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是中医药产业化必不可分的拓展和延伸,包括中医药销售、中医药文化业、保健康复治疗业和中药知识业等。中医药产业链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如“产品质量问题,规范建设问题,产业规模问题,应用市场开拓问题”[1]。高职院校中药专业的人才培养就是要立足于此,找准问题,准确切入,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对接。

长期以来,中药原材料种植仍是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不少偏远地区的药农难以把握市场行情的变化,导致信息严重不对称,种出的草药卖不出去,市场需要的草药供给不足。高职院校中药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向中药原材料种植方面倾斜,努力促进这一方面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中医养生,但中医药的销售和市场推广普及尚显不足,高职院校也要注意这些变化并作出积极调整。

(二)课程设置兼顾深度和广度

高职院校中药专业要拓宽课程广度,为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提供支持。课程设置可采用“平台+模块”方式,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职业技术基础课平台。模块分为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保证各专业互相打通,成为互联互通的网络结构。同时要加大中医药产业链同步规划建设实训基地,将各专业实训室按照“基础平台、专业群公共平台、专业专用平台”[2]的方式加以整合。

课程设置要在主修专业方面深化,确保每个学生专业素质过硬,在面临工作机会时做到“你需要的就是我所学的,你遇到的困难恰是我能解决的”。因此,在主修专业方面,要从师资力量、实践基地、实训室等各方面予以充分保证。但也要兼顾广度,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拓展式教育。有些学生富有探索研究精神,适合做学术型和临床型人才;有些学生精通计算机网络,适合进行医药卫生保健等新兴电子音像传媒的开发;有些学生善于经营,适合从事医药加工和管理等工作;还有学生深谙人际交往之道,有商业头脑,善言辞,懂营销,适合从事医药销售业。这就要求学校开设各类丰富的课程,满足学生们多样需求。

二、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

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是高职院校中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效与否的关键。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就要立足于中医药产业链,更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

(一)树立综合发展和创新创业教育意识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求高职院校中药专业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将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学校重点发展的目标,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3]。学校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产业链的特点,认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抓住机遇,灵活应对挑战。中医药产业链正处在发展初期,各个环节都存在发展机会,学校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中医药教育观念,做专业医生是目标,从事中草药种植和中医药品销售同样也是投身中医药事业的方式,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每一门课程,认真备课和教学,切实保证教学质量,确保学生们学得好、用得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和教师更应从学生的就业实际考虑,树立综合发展的教育意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占得优势。

中医药产业链为高职院校中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活力,中医药农业、中医药工业、中医药商业的交织联合孕育了无限的创新创业可能性,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和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学校和教师要认识到创新创新教育的意义,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中医药产业链的教学中,这一方面有利于改善专业知识的单调性和单线结构,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实现从所学向所用的转化。

(二)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上下足功夫。教师要尊重學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安排课程进度和难度;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多给学生发言机会,有些内容可以实行“学生讲、同学评、教师总结”的模式;发挥好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互联网+中医药”带来了中医药产业的突破发展,中医药产业链也因此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基于中医药产业链的高职教学也要顺应时代变化,在互联网上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发挥“互联网+教学”的优势。“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教师在互联网上教授,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信息在互联网上互动,线下的活动将成为互联网教学活动的重要拓展和补充”[4]。通过“互联网+教学”模式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更新学生对教学和中医药产业的观念,锻炼学生对“互联网+中医药”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中医药产业链背景下,高职中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要打破统一要求,统一教材,统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5]。有针对性地邀请社会专业人才参与到教学中来,如讲授中草药种植课程时,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药农授课;讲授中药产品加工课程时,可以邀请中医药加工厂高级技术员或企业主讲课;讲授中医药产品销售推广课程时,可以邀请有丰富销售经验的销售员教学。

三、以实践体验促观念转变

(一)加强实践教育,提供多样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中药专业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实践能力差,所学知识不能有效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二是对中医药产业链缺乏认识,认为学习中医药就是要当中医或者进医药厂工作,对中药种植、中医药产品销售存在偏见;三是就业观念落后,就业一定要到大城市,选择好的单位,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意识。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固守传统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较差”[6]。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供多样的实践机会,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

要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对有验证性实验的课程,如中药鉴定技术、有机化学等,要在一体化教室实行“理实一体”教学;对于中药药剂实用技术、中药栽培技术等,要在真实生产环境下教学。学校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与企业技术和管理同步的校内实训车间,保证校内实训车间的设备先进、环境真实,“对于顶岗实训环节教学采用教学过程和生产合一的产教融合模式,真正实现工作与学习无缝对接”[7]。

此外,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与有丰富中草药栽培种植经验的药农合作,选派学生到其中药栽培种植基地见习或进行跟踪式学习;与中医药产品的金牌销售合作,选派对销售工作有兴趣的学生当学徒,了解中医药市场现状和销售工作的具体流程。

(二)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指导活动

学校要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指明工作方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拓宽学生就业思路,改变传统落后的“铁饭碗”思想。邀请本校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或者青年企业家到校,为学生们开展创新创业指导。

一些高职院校“课程模式不成熟、体系不明确、师资匮乏等一系列原因的影响”,加上“学校没办法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教师、学生创业经验均缺乏”[9],致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受到了阻碍。因此,学校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十分必要,首先,在校内要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有学生想建立一间中草药栽培实验基地,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场地,聘请技术人员提供相关指导。其次,学校要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定期开展活动,如参观中医药产品加工厂、中药栽培基地、中医药产品销售公司,学校要在资金和人脉上予以充分支持。最后,定期开设创新创业讲座,由党委书记和院长亲自授课,并邀请中医药产业方面的专业型、创新型人才进行宣讲。通过一系列基于中医药产业链的创新创业指导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医药产业的认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赵立春,于今,冷静.对基于地方高校建构中医药产业智库的思考[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116-118.

[2]赵宝林,赵波,朱晓玲,等.基于产業链的中药类专业群构建研究——以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2):87-88.

[3]安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职教论坛,2016(36):34-37.

[4]白广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6(2):1-5.

[5]占卫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0-15.

[6]王志学,廖俊杰,李桂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6):74

-78.

[7]沈伟,何方正,张钦德.中医药高职院校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4):154-156

[8]王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以成都创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2):52-56.

作者:程书静

中医药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篇3:

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现状及路径研究①

[摘           要]  在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针对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理念定位不准确,建议中医药院校将搞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总抓手,结合国内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研究适合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为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关    键   词]  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为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推动国家创新创业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结合中医药高等教育特点和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目前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面临的问题,研究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出路,着力构建中医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批中医药类创新型人才。[1]

一、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中医药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部分部属重点大学成效明显。但对多数中医药院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与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2]

(一)理念认识不到位,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大多数中医药院校现在对大学生创业问题比较关注,建立创新创业学院、设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鼓励参加大创训练计划项目,但更多是以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或创新创业比赛为目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例如开展创业讲座与授课、创业设计比赛与沙龙等。有些中医药院校还未将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看待,甚至未纳入学校的培养计划和教学质量评价等体系中,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创业技能教育,面向少数有特质学生的教育,没有系统地将各个专业与创新创业教有机结合在一起,彼此独立,无法深入融合。同时不能有效地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学工处、教务处、团委和创新创业学院都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各自为政,缺乏合力。[3]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针对性不强

创新创业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載体,但部分中医药院校尚未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未将创新创业课程完全融入日常教学中。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及相关活动的参与度不高,相关课程往往以选修课或者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形式出现,且课程数量较少。在实际开展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没有针对中医药大学生的优势和特点,缺乏启发式、实践式、反馈式教学,教学中通常采用大班、合班的授课方式,主要以讲述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讲课内容以课本知识点为主,讲授流于形式,缺乏一些具体、细致的实践内容,没有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产学研合作还只停留在参观、讲座等,缺乏深度合作,无法有效地利用学校优势资源,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三)教学力量薄弱,缺乏创新性

目前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数由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创业企业导师和辅导员担任。这些校内的教师队伍大部分缺少创新创业方面系统的培训和实际创业历练。即便有很多教师投入各类相关培训中,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往往不尽如人意。创业企业导师富有创业实践经验,但很多缺乏中医药领域相关教学能力,导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衔接性,出现与专业脱节的现象。[4]

(四)实践平台短缺,服务体系不配套

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性较强的系统教育,需要理论和实践的高度渗透和融合,若只是在“黑板上生产”,那无异于纸上谈兵。目前,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实践环节方面总体上较为薄弱,难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实战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托学校各部门和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比赛,依托创新创业平台、创业孵化基地等进行实训和实战,但由于受经费、场地的限制或受学校重视程度的影响,实践平台不能充分提供学生使用。在引导、扶持和帮助方面,部分中医药院校不能及时提供专业的规划、指导和咨询服务,导致学生创业项目常因缺乏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被扼制在摇篮中。

二、改革和完善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路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营造文化氛围

高校要准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意义,分层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融通的全过程融通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系统谋划、系统推进,形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的良好格局。细化实施方案和评估体系,完善资金支持和各项政策保障,为师生加入创新创业大军铺设跑道、扫除障碍。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在师生中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树立师生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校际、院际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让师生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成为由内而发的行动自觉,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5]

(二)融合专业内容,健全课程体系

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中医药院校应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健全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包括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方法课程、技能课程等,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二是立足中医药院校自身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增加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门数和学时数,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选择空间,如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医疗卫生类课程。在专业教育融合上,要挖掘和充实各門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发适合中医药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协同效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针对性、完整性课程,实现个性和共性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要健全中医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就必须设立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来监管全部工作,包括人才培养、教学效果、师资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和项目效益等方面。

(三)加强师资队伍,提升核心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兴学科,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具备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授课技能,还要具备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我们要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经验丰富、专职和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队伍建设上,要做到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双管齐下。在内部培养方面,一是提升全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要明确教学责任,在通识课教学、专业课教学中自觉融入创新创业内容。二是提升创新创业师资质量,制定教师挂职锻炼和停薪留职的工作机制,有计划地支持教师到医药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中医药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三是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数量,学校要健全激励制度,鼓励实践经验丰富和创新意识强的老师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帮助和指导学生快速提高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指导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将自己的科研课题分离成大创训练计划项目。在外部引进方面,聘请有经验的创业者、企业家或者相关领域的专家走进学校担任校外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讲述创业经历,指导创业项目,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弥补校内创业导师前沿信息缺乏、实战经验不足的缺陷。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逐步形成一支有战斗力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四)搭建实践平台,完善服务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对实践要求很高的教育,中医药院校要积极构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多维度、多层次实践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在建设实践平台方面,充分开放和共享虚拟仿真实验室、创新创业训练中心等各种实验平台,把专业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实验实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方面,依托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团委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科技作品竞赛等创业实践活动,挖掘创业团队,培养创业项目,孵化创业企业。在服务体系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基础性作用,选拔具有创业潜力的实践团队入驻基地,系统教育、分类指导、重点孵化。充分利用现有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拓展服务内涵,广泛收集创业项目和创业信息,开展公司注册、财务咨询、创业模拟、项目评估等服务。

总之,中医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需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医药高校需要加快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满足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希.在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6):13-17.

[2]范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动力机制分析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7(11):47-50.

[3]杨丰钒,宋丽燕,王艳勤.医学生自主创业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5):33-35.

[4]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1-3.

[5]雷朝滋.关于推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7(13):57-60.

◎编辑 马燕萍

作者:李义波 刘钰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舞蹈基训课赏识教育论文下一篇:农业可持续发展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