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022-07-11

第一篇: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广播电视新闻业务试题

《广播电视新闻业务》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广播语言的基本形态有(a)。

a. 言

2 a.

3 a.

b.

c.

d.

新闻报道语言b,新闻音乐语言c,新闻节目音乐d,新闻环境语、常用的镜头编辑点有(b)。 表情编辑点b动作编辑点,c,特写编辑点d,活动编辑点 、2003年温家宝给《焦点访谈》的赠言是(b)。 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与人民同行,与祖国同在,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进 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 解疑释惑、观念引导、舆论监督、沟通上下

4、论据是用来说明或证明观点的材料,新闻评论使用的论据分为(a)。

a. 理论性论据b,依托式论据c,输入式论据d,杂糅式论据

5、广播电视节目系统包括的子系统有(b )。

a. 时间子系统b,顺时性子系统c,空间子系统d,延时性子系统

6、“(出风声,压混)”,这段音响是(a)。

a. 实况音响b,采访音响c,资料音响d,主体音响

7、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独具的特色是(a)。

a. 时间同步性b,求新性c,突击性d,灵活性

8、现场直播是(c)。

a. 不可控的b,强调过程c,最符合广播电视特性的报道方式d,重大报道常用的报道方式

9、栏目编排思想的确定要注意(a)

a. 良好的大局观念b,栏目组成员的意见c,时间意义d,实践的检验

10、《东方时空》是(a)。

a. 新闻性栏目b,专题性新闻栏目c教育性新闻栏目,d,专栏型新闻栏目

二、 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常见的新闻导语类型有(abcde)。

a. 描写式导语b,议论式导语c,直接导语d,间接导语e,叙述式导语

12、顺时播放、选择性差是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弱点之一,为此,广播电视部门采用的弥补方法是(ace)。

a. 增加节目套数b,免费收视c,正点播出d,加强节目预告e,滚动播出

13、新闻栏目以语言为媒介的起承转合方法有(abe)。

a. 节目提要b,串联词c,音乐d,音响e,按语

14、电视新闻采制画面时应重点发掘(abcd)

a. 纪录新闻主体形象的画面b,凸显新闻事实的画面c,揭示事实本质的画面

d,突出典型情节的画面e,衬托铺垫的画面

15、《新闻会客厅》属于(bce)。

a. 杂志性节目b,新闻性节目c,谈话类节目d,插播节目e,定期节目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谈话节目的特点及要求。

通过各抒己见的谈话传播观点与见解,反映当代人的心态观念等,以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充分表达各自意见、观点和见解。

要求主要从主持人来讲双向交流、彼此互动;即兴谈话,真实传播;特殊情境,制约性强

2、简述新闻类节目音像编辑的基本原则。

真实性,内容优先;目的性,反映传播者的意识;客观性,客观对象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不能随意改变;逻辑性,分清主次、轻重,发现并组织好各事实间关系;控制蒙太奇效应,防止产生歧义。

3、简述广播新闻编辑的手法和技巧。

最重要的是音响的选用和合成。使用音响的技巧:在报道中音响尽量早出,以独特的声音形象吸引听众,增强报道的生动性;报道中关于主题和事实能用音响说明的尽量用音响,如有可能,解说是最好也把音响作背景;根据报道内容,把音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切实起到表现和烘托主题的作用;注意保持音响在报道全片中的平衡,必要过于集中或分散;不要滥用音响。音响的合成技巧:切换,一种声音结束立刻出现后一种;淡出淡入;混播,两种声音同时播出,分主次叠放

四、案例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选题论证:请在以下几个选题中,为东北某省电视台一档10分钟的深度报道节目,选择一个报道选题,并说明原因。

n 汛期将至,黄河隐患依存n 一悍妇将丈夫眼睛活活抠出n 北京试行网上预约看病n 发廊女被杀案引发社会“道德”争议n 东北出现欺诈短信

2、分析所给广播新闻稿,评价其采写特色。

《浙江省率先为贫困农民筑起最低生活保障线》

10月初,浙江诸暨市牌头镇66岁的农民周信均,到民政部门领取了全家每月16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费。从这个月开始,浙江省23万贫困农民同城市贫困居民一样,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10月1号实施的《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在全国首开先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浙江省从一个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经济总量、财政收入位居全国前列。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将贫困农民纳入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制定了专门的地方法规。全省各级财政每年将拿出1亿多元资金,确保所有贫困农民能够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浙江省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认为:

[出录音]“设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这是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一办法可以让少数目前还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民,也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五、写作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1、根据所给材料撰写一则广播(或电视)新闻导语。(10分)

印度南部暴雨30万人被疏

一辆公共汽车被洪水冲入河中 20人死亡70人失踪

据新德里电台26日报道,由于连日暴雨,泰米尔纳德邦已有12个地区传出洪水泛滥的消息,当地政府说这是自去年海啸以来在当地发生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2、根据所给材料撰写直接导语一则。(10分)

本报讯 昨天,冬季书市组委会在京发布消息称,冬季书市将于2004年12月24日至2005年1月4日在地坛公园举办。据了解,本次书市是历届冬季书市仍继承了往届书市图书品种多、数量大、价格低的优点。参展单位有新华书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20余家,共设500余个展位,所销售的图书及音响制品品种达到二十余万种,且价格低廉。组委会透露说,与往年冬季书市不同的是,本届书市将大打贺岁品牌,读者除了可以在书市现场撞贺岁钟、猜灯谜、看民俗表演外,元旦当天,书市组委会将向1月1日出生的读者,免费赠送书画家现场创作的春联一幅。此外,郭峰音乐家族还将携“红”组合助阵书 市。

3、阅读所给消息并配发短评一篇。(25分)

安徽富豪慈善捐款几乎为零

新华社合肥11月24日电 记者近日获悉,来自安徽省各慈善机构的信息显示,以工薪阶层为主的普通市民、大中专学生以及退休老人是目前慈善捐款的主要来源,掌握巨大社会财富的富人阶层在慈善事业中却屡屡缺位。据安徽省慈善协会副会长陈义明介绍,安徽省慈善协会成立十多年来,共接受和发放善款、善物2亿多元。据陈义明会长透露,除2003年江淮水灾严重、全年收到善款激增至4000多万以外,安徽省慈善协会平均每年所收款额在2000万左右。而这些捐款当中绝大部分来自省外、境外,源于安徽省富豪阶层的捐款几乎为零。

陈义明会长介绍,2004年年底安徽省慈善协会收到的一笔最大额的个人捐款,也并非出自富豪手笔,而是出自江苏一位七旬退休老人。他家境并不富裕,乘火车硬座赴皖,但一次性就捐给贫困群体50万元。此外,2005年百位中华慈善大奖获得者中惟一的安徽人李玉兰,也不过是经营小饭馆的普通个体户。富裕阶层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建立起来。制度层面如何促使富裕阶层从事慈善事业。呼唤本省人群的人道主义。谴责富裕阶层为富不仁。为“富人”一辩。安徽富豪慈善捐款几乎为零,这则消息再次引起人们关注的目光。其实,这类现象并非安徽独有。据统计,全国80%以上的个人财富掌握在占人口比例20%左右的所谓富人阶层手中,然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这类所谓富人的各类慈善捐款总额却远低于中低收入者的无私捐助。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引导下,出现了大批高收入者,甚至形成了所谓富人阶层。这是令人欣喜的,他们在积累个人财富的同时更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做出了贡献。但是近年来,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也萦绕人们耳畔:天价月饼、黄金筵席甚至修建超豪华坟墓等等富裕阶层的畸形消。费方式令人眼花缭乱;又有报道,中国7万亿的存款总量中,人数不足20%的富人们占有80%的比例,但其所交的个人所得税仅占总量的不到10%。一时之间矛头所指,“为富不仁”似乎已经成了新兴富裕阶层的 代名词。 公众的指责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一定道理,一部分富裕阶层的消费观念和纳税观念确实存在问题,但在这里笔者想为“富人”一辩。对富裕阶层的普遍不满,从根本上说,是对占有社会资源总量远远超过普通公众的这一人群,社会期待他们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确保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保证是:社会利益的再协调,即在社会分配公平的前提下,对社会财富一步进行调配。对富裕阶层从事慈善事业的“期待”,正是源于这种考量。从富裕阶层自身来说,有意识地从事慈善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安定,也是从根本上保障自身利益。最重要的是音响的选用和合成。使用音响的技巧:在报道中音响尽量早出,以独特的声音形象吸引听众,增强报道的生动性;报道中关于主题和事实能用音响说明的尽量用音响,如有可能,解说是最好也把音响作背景;根据报道内容,把音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切实起到表现和烘托主题的作用;注意保持音响在报道全片中的平衡,必要过于集中 或分散;不要滥用音响。音响的合成技巧:切换,一种声音结束立刻出现后一种;淡出淡入;混播,两种声音同时播出,分主次叠放

四、案例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根据所给资料,为中央电视台(或电台)一档30分钟的新闻节目策划一组报道。

新闻资料:哈尔滨市区380多万市民,日均用水107万吨,其中来自松花江的水源为87万吨,采自地下的水源不足20万吨。11月13口,松花江上游第一松花江段,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连环爆炸,事故造成新苯胺装置、1个硝基苯储罐、2个苯储罐报废,导致苯酚、老苯胺装置、苯酐装置、

2、6一二乙基苯胺等四套装置停产。11月19日,松原市监测站最先测得结果:松花江水硝基苯含量竟然超标100倍!无法饮用,市内自来水管网遂局部停止供应。对所给新闻线索进行深入采访,制定出采访计划、列出采访提纲新闻线索: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近期发布了新的《蜂蜜》国家标准,明令禁止在蜂蜜中掺入其他糖类物质。请对这一信息进行深入采访,并制定采访计划、列出采访提纲。

五、写作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1、请根据所给材料,撰写一则广播或电视新闻导语。(5分)

印度南部暴雨30万人被疏一辆公共汽车被洪水冲入河中 20人死亡70人失踪

本报讯 由于连日暴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已有12个地区传出洪水泛滥的消息,当地政府说这是自去年海啸以来在当地发生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2、给材料写作。要求:根据所给材料撰写一则消息,300字左右。(20分)

(2)为你撰写的消息配发短评一篇,300字左右。(20分)

联赛第27轮北京现代队作客大连,当时大连已很冷,比赛后回到北京时,张帅有一些感冒症状,由于当时队内因伤病和红黄牌停赛原因,后卫人员比较紧张,而当时一段时间张帅竞技状态不错,颇得教练组赏识,为能够多打比赛,张帅自己服用了感冒药想尽快好起来,结果由于不了解相关情况而出现了这次的误服事件。

a瓶检验结果证明:张帅确实在联赛第28轮京沪之前服用了某种含用违禁成分的药物。那么,这个药物究竟是什么?据国安俱乐部初步调查,张帅很可能是私下服用了一种感冒药,正是这种感冒药给他带来了大麻烦。今天下午,张帅的b瓶尿样检测结果出来了,仍然呈阳性。按照规定,他最终可能被禁赛两年。自从涉嫌服用兴奋剂后,这几天,张帅一直把自己关在俱乐部的宿舍里,整日以泪洗面。

张帅曾是国奥队主力左后卫,两年前因违纪事件被国奥队除名,今年联赛他在队内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发挥不错,对过去在国奥队期间的违纪行为也有深刻的反省,因此,国奥队主帅沈祥福才允许他重返球队,不料在国奥队重新集中前,张帅却因一时大意而出现了误服事件,这不但使他彻底与国奥队无缘,也将会对他未来的运动生涯产生不利的影响。

根据中国足协正式下发的有关兴奋剂的处罚措施通知的规定:中国足协将对所有甲级俱乐部球员进行不定期的“兴奋剂检测”抽查,检测在比赛结束后进行;如果参赛一方球员中查出一例兴奋剂,当场比赛结果判该方以0比3告负,如果实际比分超过0比3,则以实际比分记入成绩,同时罚掉联赛积分3分;如果参赛双方同时各查出一例使用兴奋剂,则双方各罚3分;查出使用兴奋剂的球员将被停赛两到四年,罚款5000到10000元,该队主教练、总经理、队医停赛1年,主教练处以10000元罚款;如果某队在比赛后查出多例兴奋剂事件,则该队将被处以降级的处罚。在2002年中国足协颁发了关于《中国足球协会反兴奋剂规定》的通知,张帅可以说是成为该草案的第一个违禁者。看来中国足协可能对张帅涉嫌服用兴奋剂事件将要加大力度,以此树立中国足坛的形象。

国家体育总局规定的处罚程序是,运动员及其相关单位应在接到通知后的5日内向有关单项协会提交书面。情况说明,并确认是否进行b瓶复检;在确认复检要求后,由兴奋剂检测中心在确认复检要求之日起10日内按有关复检规定完成b瓶复检;接到兴奋剂检测中心复检结果报告后,有关单项协会立即通知运动员及其相关单位,有关人员和单位可在接到通知后5日内向有关单项协会提出书面申诉或要求举行听证会;如当事人提出召开听证会,有关单项协会应在当事人提出此要求的10日内召集听证会。国安可以在最后的检测结果出来以后要求召开听证会,提出“再申诉”。不过,决心以张帅“误服”事件为戒的国安俱乐部,已经基本放弃了申诉的打算。今天下午,张帅的b瓶尿样检测结果出来了,仍呈阳性。按照有关规定,可能被禁赛两年。张帅成为《中国最球协会反兴奋剂规定》颁布后第一个违禁者。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处罚程序规定,国安队可以在检测结果出来以后要求召开听证会,提出“再申诉”。不过,决心以张帅“误服”为戒的国安俱乐部,已经基本上放弃了申诉的打算。这几天张帅一直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整日以泪洗面。

联赛第27轮比赛后,张帅患感冒,为了能够多打比赛,自己服用了感冒药,结果在第28轮京沪赛前的尿检中,检查结果呈阳性。

根据中国足协有关规定,如果甲级俱乐部球员在比赛后查出使用兴奋剂的球员将被停赛两到

四年,罚款5000到10000元。

(短评的角度可以很多样,既可以是立论式的,称赞中国足协处理得当;也可是驳论式的,为张帅叫屈;还可以是提示性的,对运动员要加强相关知识教育)

第二篇: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广播电视新闻业务》(1)

?

?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

1、在广播中,音响包括(D)。

?

A. 节目音乐B.实况音乐C.实况语言D.实况音响

?

2、在信息传达上具有展现内在状态、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复杂信息简明化,适用于来传达内在性、系统性、整体性、宏观性、对比性的信息,这类传播符号是(D)

?

A. 照片与图片B.影像C.文字D.示意图与图表

?

3、本台评论的特点是( A )。

?

A. 具有权威性、政策性和指导性B.篇幅不长、内容单

一、分析扼要C.对新闻事实进行强调补充

?

D.融新闻与评论于一体

?

4、广播电视记者对现场介入的方式有(A)。

?

A. 旁观式B.暗访式C.直播式D.录播式

?

5、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状况的光是(B)

?

A. 逆光 侧光 顶光 顺光

?

6、景别是指(A)。

?

A. 被摄物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 B.摄影机与被摄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

?

C.被摄物体在摄影机镜头前纵向空间位置的变化 D.在同一距离上运用不同焦距所摄的画面 ?

7、事件消息有如下特点(A)。

?

A. 动态性 B.时间跨度较大 C.空间范围较广 D.用典型说话

?

8、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时空或段落转换的视觉跳动(C)。

?

A. 声音转场 B.特技转场 C.特写转场 D.承续转场 E.字幕转场

?

9、新闻线索具有以下特点(B)。

?

A. 比较简单,完整性强 B.时间短暂,稳定性低 C.反映本质,变动性小 D.虽是信号,却能证实

?

10、《中国财经报道》是(C)。

?

A. 专题性新闻栏目 B杂志性新闻栏目C专栏型新闻栏目D消息类新闻栏目

?

二. 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1、 广播电视节目系统是多层次的,它的节目系统包括(BDE )。

?

A. 一组节目B一套节目C。一批节目D。一个节目E。一次节目

?

12、电视与广播共有的传播符号是(ABCE)。

?

A.声音B.音响C.语言 D.照片 E.音乐

?

13、广播电视节目按内容性质或功能划分,包括(CE)。

?

A. 综合节目B特别节目C新闻性节目D专题节目E教育性节目

?

14、系列报道的基本特点是(ABD)。

?

A. 集中性B广博性C追踪性D深刻性E分散性

?

15、开展舆论监督要遵循的原则是(ABD)。

?

A. 坚持建设性监督B坚持科学监督C坚持群众监督D坚持依法监督E坚持大胆监督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

1、简述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流程。

?

确定选题组织稿源;选择符合节目要求的稿件并进行修改、制作标题,确定播出形式;按照不同栏目的形态要求进行录播或直播,节目播出后及时搜集反馈,改进栏目编排;为下一次编辑作准备

?

2、简述电视新闻中画面、声音与文字的关系。

?

三者共同构成电视新闻整体。画面处于核心地位,解说词和同期声要配合画面,坚持从画面出发,结合画面进行组织和写作。由于画面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应根据新闻主题的需要,用同期声或解说词交待画面无法交待而必须传达的信息。同期声让采访对象直接说话、对未

发生的事情进行展望,比单一的画面和解说具有可信性和感染力;解说词可以补充对新闻要素的交待,此外还可以深化主题、展现和深化画面内涵。

?

第三篇:最新2010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广播电视新闻业务模拟试卷(二)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摄像机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拍出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B)

A.庄严、崇高B.自然、亲切

C.稳中、端庄D.纵深感、透视感

2、广播电视编辑的工作环节包括新闻节目生产过程中的(D)。

A.获取线索、构思、组织、加工

B.栏目定位、组织、加工

C.构思、组织、加工、制作

D.构思、组织、制作、播出

3、新闻媒介开展舆论监督,最常用的形式是(D)。

A.新闻评论B.专题报道

C.深度报道D.新闻批评

4、推镜头是指(C)。

A.摄像机变化焦距使画面框架逐渐远离被摄对象的镜头

B.摄像机随物体运动而进行拍摄的镜头

C.与拉镜头运动方向相反的一种拍摄方式

D.摄像机固定在一个支点上,沿水平轴或垂直轴运动拍摄的镜头

5、据事说理的方法有(A)。

A.依托式B.对比式

C.类比式D.比喻式

6、新闻编排安排结构要遵循的三个重要概念是(A)

A.峰谷、节奏、分段B.标题、片花、结尾

C.优化、集纳、配合D.策划、组织、编排

7、在画面编辑中,把几个主体内容类似的画面连接在一起,以渲染气氛,强调情节的组接方式是(A)

A.积累B.对比

C.比喻D.象征

8、音响在新闻节目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作用是(A)。

A.增加报道的可信性B.增加报道的生动性

C.增加报道的感染力D.增加报道的现场感

9、深度报道是(B)。

A.一种新闻体裁B.一种报道方式

C.一种评论形式D.一种报道理念

10、事件消息按内容性质可分为(A)。

A.突发性B.阶段性

C.概貌性D.典型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近年来,人物专题的报道对象越来越广泛,呈现出(ABD)特点。

A.均衡B.丰富

C.典型D.多元E.精英

12、与其它新闻专题相比,研究性专题的采写过程中,记者尤其要(BCE)。

A.注重强调事件的情节点B.恰当地寓事于理

C.透过现象看本质D.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E.掌握分析综合的科学方法

13、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是(ABCE)。

A.新闻性B.政治性C.通俗易懂D.调查性E.纪实性

14、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职责是(ACD)。

A.把关B.核实新闻线索

C.发言(评价新闻事实)D.统合新闻信息

15、声音合成的主要方法包括(ABD)。

A.切换B.淡入淡出C.叠加D.混播E.剪辑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电视的传播符号及特点。

2、简述广播新闻常用的编辑手法与技巧。

3、简述舆论监督类节目的报道原则。

四、案例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所给的电视新闻稿,评价其采写特色。

《从后排到前排 15米走了15年》

[导语]今晚,是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中国人终于结束了十五年的艰难跋涉,成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而这一历史性的变化,首先反映在中国代表团的座位上。

[二审稿]:

多哈当地时间晚上7点多,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的议程进行到一半,敏感的记者们突然发现,前一天还坐在会场最后几排的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和副部长龙永图已经郑重地坐到了会场的最前排。此时此刻,关于中国入世的审议还没有开始,主席台上的墨西哥代表还在作精彩的论述,但发现了这一精彩场面的记者们已按捺不住兴奋,不约而同地聚拢到主席台下,几十台摄像机齐刷刷地对准了坐在第一排的中国人。

在后排的观察员位置上,中国人已经坐了十多年,从最后几排到第一排,不超过15米的距离,中国人足足走了15年,其中的苦涩和此刻的激动,都不经意地写在了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的那条红领带上。

(因为以前我们都是坐在最后一排,那么从现在起,我们确实成为一个真正的是贸组织的正式成员)

世界各国的媒体也在关注着这历史性的变化,整个晚上,中国代表团的成员走到哪里,哪里便会出现骚动,保安的驱赶也无法阻挡人们对中国入世的关注。(实况)

(少许实况)一槌定音,百感交集。在新世纪的第一年,中国终于走入了世界贸易的大家庭。结束了15年的漫长等待,中国迎来的是一个腾飞的新起点。本台特派记者多哈报道。

2、对所给新闻线索进行深入采访,制定出采访计划、列出采访提纲

记者近日获悉,来自安徽省各慈善机构的信息显示,以工薪阶层为主的普通市民、

大中专学生以及退休老人是目前慈善捐款的主要来源,掌握巨大社会财富的富人阶层在慈善事业中却屡屡缺位。请对这一新闻线索进行深入采访,并制定采访计划、列出采访提纲。

四、案例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所给的电视新闻稿,评价其采写特色。

《从后排到前排 15米走了15年》

[导语]今晚,是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中国人终于结束了十五年的艰难跋涉,成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而这一历史性的变化,首先反映在中国代表团的座位上。

[二审稿]:

多哈当地时间晚上7点多,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的议程进行到一半,敏感的记者们突然发现,前一天还坐在会场最后几排的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和副部长龙永图已经郑重地坐到了会场的最前排。此时此刻,关于中国入世的审议还没有开始,主席台上的墨西哥代表还在作精彩的论述,但发现了这一精彩场面的记者们已按捺不住兴奋,不约而同地聚拢到主席台下,几十台摄像机齐刷刷地对准了坐在第一排的中国人。

在后排的观察员位置上,中国人已经坐了十多年,从最后几排到第一排,不超过15米的距离,中国人足足走了15年,其中的苦涩和此刻的激动,都不经意地写在了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的那条红领带上。

(因为以前我们都是坐在最后一排,那么从现在起,我们确实成为一个真正的是贸组织的正式成员)

世界各国的媒体也在关注着这历史性的变化,整个晚上,中国代表团的成员走到哪里,哪里便会出现骚动,保安的驱赶也无法阻挡人们对中国入世的关注。(实况)

(少许实况)一槌定音,百感交集。在新世纪的第一年,中国终于走入了世界贸易的大家庭。结束了15年的漫长等待,中国迎来的是一个腾飞的新起点。本台特派记者多哈报道。

2、对所给新闻线索进行深入采访,制定出采访计划、列出采访提纲

记者近日获悉,来自安徽省各慈善机构的信息显示,以工薪阶层为主的普通市民、

大中专学生以及退休老人是目前慈善捐款的主要来源,掌握巨大社会财富的富人阶层在慈善事业中却屡屡缺位。请对这一新闻线索进行深入采访,并制定采访计划、列出采访提纲。

三、简答题

1、简述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流程

确定选题组织稿源;选择符合节目要求的稿件并进行修改,制作、确定播出形式,按照不同栏目的形态要求进行录播或直播;节目播出台及时搜集反馈,改过栏目编辑,为下一次编辑作准备。

2、简述电视新闻中画面、声音与文字的关系

三者共同构成电视新闻整体。画面处于核心地位,解说词、同期声要配合画面。坚持从画面出发,结合画面进行组织和写作,由于画面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应根据新闻主题的需求,用同期声或解说词交待画面无法交待而必须传达的信息。同期声让采访对象直接说话,对未发生的事情进行展望,比单一的画面和解说词具有可信性和感染力。解说词可以补充对新闻要素的交待,此外还可以深化主题,展现和深化画面的内涵。

1、简述电视传播符号及特点

电视的传播符号是声音和图像。其中声音包括:语言、音响、音乐;图像包括:文字、示意图与图表、照片与图片、影像。

特点如下:广播语言是广播运载信息最基本的符号系统。它包括新闻播音语言、新闻报道语言和实况语言。新闻播音语言是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机构承担向受众口头传播语言信息工作的人在演讲稿件时使用的语言,特点为规范;新闻报道语言是编辑报道人员为报道新闻而播讲报道词、解说词使用的语言,要比播音语言更自然;实况语言是在采访活动中发生的语言交流,具有原始真实性,在三种声音中最自然。

音响中的实况音响是客观物质运动声波的真实再现,具有现实还原的特点,有客观真实性;音响效果是信息传播者制造出来的声音,它具有真实感,但是不具有客观真实性。

音乐是通过组织音乐表现情感的声音。其中的音乐节目不为广播所专有,节目音乐有辅助其它传播要素的功能,实况音乐是新闻事实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字的特点:不会对声音产生干扰,在不宜出现解说词的特定条件下,可以通过文字传达必要信息。

示意图与图表:示意图与图表在信息传达上具有展现内在状态、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复杂信

息简明化、复杂关系条理化等能力,能够化繁为简,使难以表达和理解的内容一目了然。 照片与图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无法或不容许进行拍摄,不能活动活动影像,此时照片或绘画图片是形象表达的最佳选择。

影像:影像可以再现现实的真实,并且可以为人们提供观察对象不同的视角和视野,也提供了制作者观察、选择和传达信息的能动性;电视影像具有声像一体的记录能力,并且可以限定性显示空间,而且它作为符号,是完全感性的自然符号,由于画面是客体的再现,所以对于影像来说,其意义是人对影像中显示的关系的把握。

2、简述广播新闻常用的编辑手法与技巧

最为重要的就是音响的选用和合成。使用音响,首先要选择那些为报道题材所需要、最能表现主题、能正确反映客观事务本来面目、清晰真实的音响。使用音响有如下方法和技巧:一是在报道中音响尽量早出,以音响独特的声音吸引听众,引起注意;二是在报道中关于主题和事实,能用音响说明的尽量用音响,如有可能,解说时最好也有音响

作为背景;三是根据报道内容不同,把音响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切实起到表现和烘托主题的作用。

声音合成主要处理方法为:切换,即将前一种声音结束,然后即可出现后一声音的组接方法;淡入淡出,一声音音量由小变大而出,取代前一种声音,再由大变小而没,让位于后一声音内容的衔接方法;混播,即两种不同的声音如解说词和音响或两个音响同时播出,分出主次叠放在一起。

3、简述舆论监督类节目的报道原则

舆论监督节目是指广播电视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为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对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各类团体和公民个人在内的社会成员、社会机构及其社会行为所进行的报道和评论。

开展舆论监督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建设性监督。要始终坚持重在建设,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以改进问题、维护团结为根本出发点;

二、是坚持科学监督。应当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做到事实准确,以理服人。

三、是坚持依法监督。舆论监督受法律保护,也必须在法定的范围内进行,严格依法办事。此外不能打着舆论监督的旗号谋取私利。

第四篇:广播电视新闻

广播电视新闻的定义、内涵与特性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定义与内涵

1、广播新闻的定义、内涵 广播新闻:运用声音符号体系以及广播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传播的新闻,是广播中各类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性节目的总称。

广播新闻的声音符号体系中,包含有声语言、音响、音乐三大部分。

从节目样态角度出发,广播新闻具体可以分为:广播消息、广播通讯、广播系列报道、广播连续报道、广播新闻评论、广播谈话等。

从广播传播的时效角度考虑,可以把广播新闻分为广播现场报道、现场录音剪辑等。

2、电视新闻的定义与内涵 电视新闻:电视新闻是运用画面与声音符号体系以及电视媒介的综合优势手段传播的新闻,是电视屏幕上各类新闻体裁、各种新闻性节目的总称。

早期的电视新闻经历了以口播新闻为主和以影片新闻为主两个发展时期。 电视新闻的体裁大致可以分为:电视新闻消息、电视深度报道、电视新闻专题、电视系列报道、电视连续报道、电视调查性报道、电视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等。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特性与优势

1、电视新闻的特性与优势

(1)电视媒介的特性——即时形声传播性。 电视在媒介特性方面与电影、广播的区别 (2)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优势

传播形象化、传播及时化、传播内容广泛化、传播形式多样化

2、广播新闻的特性

(1)广播的媒介特性——即时同声传播性 (2)广播作为传播媒介的优势

广播可以把现实生活中最新的、值得报道的事物和情况,通过无线或有线电波,把可以传情达意的、真实的声音符号系统即时传递给广大的听众。

第二章 电视新闻体裁(上) 第一节 电视新闻消息

一、电视新闻消息的概念、特点与要领

1、电视新闻消息的内涵

电视新闻消息是运用电视媒介手段,以图像、声音、音响等综合符号体系,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电视新闻体裁。

电视新闻消息是电视新闻最普遍、最大量采用的报道形式

2、电视新闻消息的特征

电视新闻消息(短消息、长消息)的特征:篇幅短小精悍,简明扼要。一般一两分钟,有的就几十秒。它在对新闻事实作“概要性”报道时,很讲究简洁明了,新闻要素要传达清楚。

3、电视新闻消息的采编要领

(1)仔细观察,精心捕捉典型画面 (2)点面结合 (3)注意拍摄章法,攀登“无剪辑”境界 (4)快采快播,力争时效

4、电视口播新闻、字幕新闻 (1)电视口播新闻

电视口播新闻的界定:是播音员通过电视屏幕,主要运用声音,辅以字幕、图片、图像资料,口头传播新闻信息。

电视口播新闻的作用:有的新闻难以获得图像,或者暂时无法获得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口播新闻这种形态。

弱点 缺乏图像,欠缺形象生动性和感染力

(2)电视字幕新闻

电视字幕新闻的界定:是在正在播出的其他节目的画面下方,以滚动的字幕,插播最新新闻消息的报道形式。

第二节 电视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的含义与特点

深度报道从内容层面尤其是内容的语境特征着眼可分为调查性深度报道、评论性深度报道、访谈性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从外部表现形式着眼可分为专题报道、特别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

二、电视深度报道的概念与要求

1、电视深度报道的界定

运用声画符号体系,声形并茂地记录、反映、解析重大新闻事件和热点社会问题,并揭示其实质、因果关系以及发展趋势的新闻报道样式。

2、广电深度报道的特点

透视解析立体化,表现手法多样化,传播语境真实化

3、电视深度报道的报道要求 (1)对新闻事件进行完整梳理 (2)对新闻背景进行有效整合 (3)对新闻信息进行理性解读 (4)要对新闻事实进行精当点评

三、调查性电视深度报道

1、调查性报道的界定

调查性深度报道就是对大量表面现象掩盖之下的事实真相的揭示。 调查性深度报道注重挖掘新闻事件的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在报道中为了探寻实际情况,必须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并提出公正的证据。 调查性电视深度报道的主体是调查的过程,节目主要是对调查过程的展示。

2、调查性报道的分类

(1)针对某人某事的“单项揭丑式”与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综合分析式” (2)广义调查报道与狭义调查报道

广义调查报道——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次探究、对尘封历史的解密和对未知世界的探寻。 狭义调查报道——记者独立展开的对被掩盖的损害公共利益行为的调查。

3、从调查性深度报道的内容和样态特征来区分 (1)主题性调查(2)舆情性调查(3)历史揭秘 (4)事件性调查(5)纪录式调查(6)内幕调查

4、采制调查性报道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完整记录调查过程 (2)注意采访事件双方当事人

三、评论性电视深度报道

1、界定:评论性电视深度报道是一种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于一体的电视评论形式。它虚实结合,有说有评,既有对新闻事件的介绍,又有对事件的分析和评论。

2、特点:“透过现象说本质”,虽然以新闻事实为依托,却更侧重于评论,侧重于“用观点说话”,注重解释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

3、具备的要素 新颖的观点 广阔的背景 宏观的关照 微观事实的佐证 不同意见的反馈

四、访谈性电视深度报道

1、界定:访谈性电视深度报道是以访谈对话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剖析和展开,阐述对某个问题、某一新闻事件的立场和观点。

2、特点:

(1)以人为表现主体,综合利用形、声、情、态等表现手段。 (2)常表现为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的“提问-回答”形式。 (3)注重深刻性、思想性、庄重性。

3、访谈性电视深度报道的要领 (1)“人”是访谈性电视深度报道的关键因素。

(2)访谈性电视深度报道的记者(主持人)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掌握与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相关的背景资料,并准备好相应的文案和访谈提纲。只有通过充分的前期准备,才能把访谈向纵深推进。

(3)选题要能激起观众的兴趣。

(4)访谈的过程中,除谈论新闻事件本身外,还要注意把访谈的内容向当事人的内心深处引导,从而通过访谈体现出访谈对象的内心世界、个性。

五、电视连续报道

1、连续报道的界定

连续报道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同一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而持续的分段报道。

2、连续报道的特点

(1)报道事件过程的完整性与动态性 (2)“进行时”的时效感与悬念感

(3)连续报道的节奏、频次由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决定

3、电视连续报道

1、界定:电视连续报道是运用电视媒介手段实施的连续报道。

2、电视连续报道的要点:要善于充分运用电视特有的画面与声音符号系统表意传情,进行新闻报道。

六、电视系列报道

1、系列报道的界定

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若干具有并列意义的不同新闻事实,在一定时间段内多次展开报道,以达到全面深入反映新闻事实的效果。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

2、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的区别

(1)连续报道表现为纵向性,各部分内容有时间的先后顺序,各次独立的报道之间存在着更为紧密的自然联系,是新闻事件上下、前因后果自然顺序的连续,各报道之间的次序不能颠倒、任意变动。

(2)系列报道表现为横向性,各报道之间是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是并列关系,内容上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这种并列关系主要是因同一的新闻主题聚合在一起,不存在新闻事件发展进程上的上下、前后承续关系,各个单独的报道次序可以互相调换,而不会影响报道的完整性与逻辑关系。

3、电视系列报道

电视系列报道是运用电视媒介手段实施的系列报道。

电视系列报道的特点在于要充分调动电视特有的声画一体的符号体系进行叙事。

七、电视专题

1、电视专题的界定:

在一个独立的节目单元中,专门针对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热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

2、电视专题的特征:新闻专题是就某一新闻题材所作的充分报道,这种报道比较详尽而且有深度。它或对新闻事实做比较详细、系统的解释和分析,或者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追踪报道。在时效上,它和消息最为接近,是报道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在内容上,它是消息类新闻节目简要报道的延伸、扩充,是较为全面、深入的报道。

作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新闻专题更注重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对事实进行分析和解释,以深入挖掘题材的内容。

八、电视特别报道

电视特别报道(特别节目)的界定

(1)对可预见的未来某一既定时刻将发生的社会普遍关注度高的重大事件,在做好前期策划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深度报道。 案例:香港回归

(2)对某一突发的社会普遍关注度高的重大事件所采取的紧急报道。

第三章 电视新闻体裁(下) 第一节广播电视评论节目 一 电视新闻评论

是运用电视媒介手段开展的新闻评论,是由电视台播出的,针对某一新闻的看法和态度 要领 选材上考究 选材明确具体 联系现实 引起关注 表现上发挥画面感染力

广播新闻评论特点 稍纵即逝 要求论题具体实际 论点集中 形式短小精悍 说理深入浅出 用于口语化 增强现场真实感染力

焦点访谈选题特点 准确把握时代精神、时代脉搏、科学选题的根本方向;精心追求切入选题的独特视角

选题角度 以事实为基础 政策为依据 独到为目标 完善制度 选题的预警 筛选 储备 论证 优化机制

第二节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

电视谈话节目——以电视媒介为载体,以谈话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节目形态,通常由主持人与嘉宾、现场观众,在演播室或某个特定场合,围绕大众普遍关注的话题,面对面即兴 双向 平等的对话交流。

(二)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1、按照谈话题材划分

(1)新闻信息类谈话节目

(2)日常生活类谈话节目

3)娱乐话题类谈话节目 (4)专业对象类谈话节目

2、按照谈话形式划分 (1)辩论式谈话节目 (2)聊天式谈话节目

(3)访谈式谈话节目 综合式

3、按照参与谈话的对象划分 (1)有现场观众参与的谈话节目 (2)无现场观众参与的谈话节目

三 社会功能 切合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世俗化趋势 切合人们情感宣泄社会化需要

四、广播谈话节目的特征要领 1话题与节目形态

广播新闻类谈话节目的话题,是试用广播媒介手段表现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和近期的社会热点 一般是通过节目谈话形式介绍新闻背景 分析新闻事件 预测社会趋势 反映公众意见等 一 官民对话 要政访谈 二 新闻事件评论与分析 三 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 生活方式漫谈

2要领

一 紧扣新闻事件 把握社会何时到脉搏 二 心态开放 敢于包容多元观点 三 驾驭谈话 善于引导

五、电视

1要领 以主持人为引导的叙述 以当事人为主的叙述 以画面为辅的叙述

2待解课题 时段开发不足 缺乏现场直播 储备不足 回归真实传播本质,用真诚赢得受众 强调主持人包装 注重品牌效应

第二节 电视新闻直播节目

电视节目以制作、播出方式来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现场直播、实况录像转播和录像节目播出三种。

一、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界定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指电视新闻制作机构,运用电视直播设备与技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即时报道的节目形态。

二、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在新闻节目中的地位 声画并茂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即时报道,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特性,最能体现电视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优势,能最有力到地发挥和争取电视应有的传播效果。

三、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优势

(一)与录像节目播出的比较

1、时效方面

录像节目播出是节目制作完成以后再播出,在时效上与现场直播有太大差距。

2、叙事特征方面

现场直播的叙事时间(播出时间长度)与真实时间(事件过程时间)是一致的。 录像节目播出则经过蒙太奇手法剪接,既缩短了事件的实际时间长度,也可能改变事件真实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与实况录像转播的比较

1、时效方面

实况录像是在节目制作完成以后再播出,在时效上比不上现场直播。

2、叙事特征方面

同:都是完整记录同一时空内发生的事件。

异:实况录像是以前发生事件的事后播出,告诉观众的是曾经发生了什么。现场直播是同步展现,是此时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播出。现场直播在最大程度上缩小了受众观看与传播新闻之间的时间距离,给观众以就在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现实感,会使受众的接受心态与新闻现场更为接近。

由于现场直播不经过事后的剪辑加工,观众怀疑有“修改”的可能性较小,所以,报道的透明度最彻底、更能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所以,现场直播报道比实况录像具有更强的现场感、新鲜感和真实感。

四、现场直播的主要设备系统

1、转播车

2、电源车(发电机)

3、微波转播机

4、摄像机

5、电缆

6、脚架、轨道车、摇臂

五、现场直播的主要工作人员

总策划 总编导 编导 导演 导播 前方记者、摄像 演播室主持人 技术音频

第四章 电视新闻类别(上) 第一节 电视时政新闻

一、时政新闻的界定

时政新闻是关于时事、政治领域的新闻报道,包括对国家和政党最新的国务活动、政治活动、方针政策的出台,以及国内外发生的重要政治事件的报道。

二、时政新闻的特点

1、鲜明的政治色彩

2、严格的规范性和程序性

3、具有“头条新闻”的优先权

4、时效性强

5、周密策划与随机应变

三、时政新闻的选题

1、国家、政党最新的方针政策

2、党政机构的会议

3、党政机构组织的活动

4、党政机构领导人的活动

5、国内外重大时事

四、国内电视台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常见的问题:

1、报道就事论事,看不到事情的来龙去脉,缺少新闻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意义。

2、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由新华社发通稿,对地方党政领导人的活动报道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由此造成“百台一声,千报一面”局面。

3、大多数报道仅表现领导对某项工作重要意义的说明、对相关工作措施的部署,套话连篇,与百姓生产生活关联不紧。

4、缺少鲜活的现场和有个性特征的同期声。

5、会议报道过多、过滥、模式化。

五、国内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改革的方向:

1、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追求时效

2、领导人活动:突出现场、凸显真情 (1)拓宽领导活动报道的视野。 (2)创新领导活动报道的视角。 (3)少用套话,摆脱八股模式。

3、会议报道:跳出程序、贴近群众。

(1)有“平民”意识,以“平民”的视角来报道会议。

(2)从“封闭式”的会内采访转变为会内外立体配合的“开放式”采访。 (3)多种节目形态结合,使报道深入浅出。

第二节 电视经济新闻

一、电视经济新闻概念 经济新闻:关于社会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最新变动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 电视经济新闻:运用画面声音符号体系,电视媒介综合优势手段,对社会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最新变动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

二、电视经济新闻的类别

(一)按照体裁分

1、经济资讯(以短消息为主)

2、经济题材深度报道

3、经济题材专题

4、经济题材调查性报道

5、经济题材纪录片

6、经济题材电视活动

(二)按照经济行业划分

1、农工商新闻

2、金融证券新闻

3、财税新闻

4、商贸新闻

5、房地产新闻

6、旅游业新闻

三、经济新闻的出现与发展

1、经济新闻的出现

1566年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报纸——《威尼斯新闻》诞生时,就是以商船到岗的情况等为主要信息的。

2、世界范围内经济新闻及经济新闻媒体的发展

(1)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重是在不断加大的。(资本主义、商业经济) (2)专业性经济类报刊的相继出现。 在新闻传媒的发展史上,不仅综合性报纸注重对经济新闻的报道,还出现了专业性的经济新闻报刊。

1843年,英国最有影响的周刊《经济学家》在伦敦创办。 1888年,英国全国性的经济金融报纸《金融时报》创办。 1889年,美国的金融专业报纸《华尔街日报》创办。

在日本,五家全国性报纸中有两家是经济类的——《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

3、中国电视经济新闻的出现与发展

(1)我国的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经历了从零散信息,到专门栏目,再到经济频道的发展历程。 (2)我国的电视经济新闻报道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在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3)在电视领域,1989年12月18日,央视开播了专门的经济新闻栏目——《经济半小时》。 (4)1992年,央视二套创办了《经济信息联播》。

(5)在中央电视台的影响下,各地纷纷开办经济栏目、经济频道(财经频道,如上海电视台开办的第一财经频道)。

四、电视经济新闻的特点与要领

(一)电视经济新闻的特点

1、具有较强实用性。

2、较高的抽象性。

3、不确定性。

4、前瞻指导性。

5、大众性

(二)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要领

1、专业性与大众性的结合

策略:大众视角,实用落点;硬主题,软表达。 具体手法:突出人物;叙述故事。

2、具有“时效信息观”与宏观洞察力 时效:短期时效;长期效用。

宏观洞察力:注意对全局性、深层次的经济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报道。

3、树立人本意识

这里的“人”指的是观众,即强调电视经济新闻的采制者头脑中要装着观众,要学会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指导自己的报道。

4、善于“电视化”地表现经济新闻

五、国内外知名电视经济媒体

(一)国内知名电视经济频道

1、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

2、上海“第一财经”频道

(二)国外知名电视经济媒体

1、美国的CNBC (1)由道琼斯公司欲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于1997年联合推出,是专业财经有线频道。 (2)CNBC采取24小时新闻频道的运作方式,全天不断报道全球主要证劵交易所、市场、期货和汇市的动态消息。

(3)CNBC在内容、编排、运作理念上的特点 频道内容特色

频道编排特色(定位为世界财经信息的报道者;重新定义“黄金时间”;大时段通栏节目构成的规模效应;节目内容的层次感强)

频道运作理念(直播与互动意识;专业精英意识;成本意识;明星意识)

2、美国的Bloomberg (1)总部设在纽约。

(2)客户为世界各地的中央银行、投资机构、商业银行和政府机构、公司及新闻机构。 (3)提供专业化的财经新闻。

(4)节目编排上遵循时差规律,使得身处美洲、欧洲、亚洲的用户都可以在早上了解到自己所在地区的最新股市行情和经济动态。

(5)Bloomberg在内容、节目形式上的特点 1精确、规范的频道定位。(数据为本 规范化运作) 2单一中寻求变化的节目形态。(采用图表形式的多样性、小标题提示谈话主体的转换、编排注重组合、色彩搭配、主持人语速) 第三节 电视民生新闻

一、民生新闻与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

1、民生新闻:是以关注民众生计、民众意愿、民众立场为主要价值取向,并致力于以民众视角、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与民众生计、民众生存、民众日常生活、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

2、电视民生新闻:以电视媒介为载体的民生新闻。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特征

1、价值取向上的民众接近性

2、传播形态上的平民可亲性

(1)在主持方式上:摒弃了传统的播新闻的方式,用“说”或“聊”的方式播新闻。 (2)广泛发动民众参与,开拓新闻源。 开通新闻热线

招聘信息员,建立信息网络 招募百姓摄像师

把屏幕中的表现对象、新闻中的话语权交给民众

3、舆论监督方面的公众平台性 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表现为:

(1)对社会丑陋现象进行批判、揭露

(2)对部分政府部门的腐败与官僚主义进行监督 (3)对市民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

三、民生新闻的源起与发展

(一)民生新闻的起源

民生新闻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西方大众化报业时期。当报业从充当党政宣传、党派论战的角色逐渐转化为盈利工具时,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大量报道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民生新闻在我国,最初发端于报纸,尤其是晚报、都市报。

(二)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 民生新闻的主力军是电视民生新闻。

1、电视民生新闻最早从电视动态新闻中的社会新闻发展而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2、民生新闻栏目在各地电视台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2000年之后)

四、民生新闻兴起的原因

1、社会转型期,民众情感宣泄的需求

2、民众对知情权,话语权的渴求

3、政治文明发展,民本思想普及

4、电视改革创新需求的驱动(地方台的竞争策略;“新闻立台”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五章 电视新闻类别(下) 第一节 电视法制新闻

一、电视法制新闻的概念

电视法制新闻是以电视为载体,用电视的叙事方式对法制领域新闻事件进行的报道。

二、电视法制新闻的发展

1、电视法制新闻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是随着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和民主建设、增强国民法治意识的需要而出现的。

2、1985年,我国全面普法工作正式展开。1985年6月,中宣部、司法部制定了《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即“一五普法”,要求“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都要由专人负责,办好法治宣传栏目”。

3、1985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法律与道德》栏目的创办,标志着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产生。

4、收视率调查数据显示,电视法制节目在收视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深受电视观众喜爱。

5、1997年进行的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法制节目在观众收视中位列第五,前四位是影视类、新闻节目类、综合文艺类、新闻评论类。法制节目在所有专门题材的节目中,是观众认同度最高的节目。

6、2004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开播“社会与法”频道。其他一些地方电视台也纷纷开办法制频道、政法频道等相关频道。

三、电视法制节目的社会作用

1、我国法制改革的实践为法制新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源泉,同时,法制新闻节目的发展又有力促进了我国法制改革的深化。

2、记录了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程。

3、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提升了公民的法制意识。

四、电视法制节目的类型

1、现场纪实类

以现场纪实性见长,是现场目击式的报道,具有很强的现场感染力。

2、以案说法类

以法制新闻案件为由头,在对案件的报道中同时展开法理性的权威分析,作出符合法律法规的评判。

案例: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经济与法》

3、庭审直播类

是指以法庭审判过程为内容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

实现了纪实性和公开性,将庭审现场的情况展现给观众,增加了审判的透明度,也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与知情权,也有利于实现舆论对于司法实践的监督。 案例:北京电视台的《庭审纪实》

五、电视法制节目的采制要领

1、电视法制节目的叙事特征

(1)设置悬念(2)曲折叙述事技巧

A、巧妙设置悬念(设置悬念的叙事技巧在法制节目中被普遍使用,为了吸引观众,电视法制节目总是在节目开始就提出关键性的问题,或展开关键性的环节,制造悬念,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吸引他们想知道后续的情况,进而继续关注节目。)

B、曲折的叙事技巧(电视法制节目应避免平铺直叙,可以巧妙运用插叙,强化情节起伏,或刻画细节。合理运用插叙,可以把案件的背景巧妙安排在叙事过程中,同时,插叙还能补充一些法律专业知识在节目的整体叙事中,在避免对案件平铺直叙的同时达到普法的效果。)

2、电视法制节目的解说词

要通俗化,避免将解说词写成法律文书。

基本法律概念在解说词中应准确,法律名称、法律条文不能任意篡改,司法程序要清楚明确。

3、电视法制节目要注意案件叙述与说理的合理安排,做到叙事清楚,说理明白。

4、电视法制节目的社会责任意识 注意避免残忍、血腥的场面。干扰司法机关的侦查、审判工作。不要过细报道犯罪细节与手段。在以理性见长的法制节目中融入一分感性色彩和人文关怀。

第二节 电视文化娱乐新闻

一、定义

文化新闻是对文化领域内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

二、功能

1教育教养功能2休闲娱乐功能3文化交流功能4审美引导功能

三、要领

1以审美规律为纲,精选题材(报道符合美学精神,积极向上,反映社会文明的文化事物:报道富有文化内涵、特色浓郁、格调清新的文化新闻)

2由表及里,深化揭示内涵(把握宏观微观交汇点、紧扣历史和现实契合点、探索雅俗共赏契合点)

第三节 体育新闻

一、

1广播电视体育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的体育运动和其相关事实的传播 2价值追求

1)定期连续向受众传递及时性 趣味性 重要性和相关性的体育信息

2)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宣传需求作为选择事实的标准

二、特征

娱乐性 全球性 情感性

三、要领 1转播要领

1)与赛事互动发展2)赛事现场直播优化3)解说创新

四、中国体育新闻报道新特点

报道视野全景化,并向专业化发展

参与国际新闻竞争,在国际重大体育活动报道中走向世界 向深快精发展

风格日益多样化 个性化

第五篇:新闻系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阅读书目

通识类

推荐一年级学生阅读

1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I267/516 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去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这本杂文随笔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

2 《张爱玲文集》,张爱玲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I216.2/24 1楼 张爱玲文集共4册 3 《文化苦旅》,余秋雨著 东方出版社 I267/451-3 I267/451-2 知识出版社 I267/451 喜爱散文的朋友恐怕没有人不知道这本书,出版八年来居高不下的销售量早已让她深入人心。读过了《山居笔记》,读过了《霜冷长河》,不知你再读她时是否还会体味到在文化旅途上的丝丝苦楚。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杂文集,其中的文章大多涉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反思。

4 ①《活着》、②《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 南海出版公司 ①I247.57/269②I247.57/268 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作者简介 ••••••

余华,男,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8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余华作品集》、《许三观卖血记》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荷兰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5 《平凡的世界》,路遥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I247.5/985-3 I247.5/958-3 I247.5/958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问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作者简介 ••••••

路遥(1949年-1992年):陕西清涧人。1973年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1976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陕西文艺》和《延河》杂志做编辑工作。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等。

6 《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I251/273 这本书是我对往事的片断回忆,但它不是完整的回忆录。

曾经,最珍贵和最难得的个人活动,便是回忆。因为它是比日记或书信更加稳妥的保存社会真实的办法。许多人受到伤害和惊吓,毁掉了所有属于私人的文字记录,随之也抹去了对往事的真切记忆。于是,历史不但变得模糊不清,而且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改写。这样的“记忆”就像手握沙子一样,很快从指缝里流掉。从前的人什么都相信,相信……后来突然又什么都不信了。何以如此?其中恐怕就有我们长期回避真实、拒绝真实的问题。

我这辈子,经历了天堂、地狱、人间三部曲,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孤单的人生,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拿起笔,也是在为自己寻找继续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将枯萎的心。而提笔的那一刻,才知道语言的无用,文字的无力。它们似乎永远无法叙述出一个人内心的爱与乐,苦与仇。

寂静的我独坐在寂静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窝里就会涌出泪水,提笔则更是泪流不止,毫无办法,已成疾。因为,一个平淡的词语,常包藏着无数寒夜里的心悸。我想,能够悲伤也是一种权利。

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我仅仅是把看到的、记得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而已,一共写了六篇,涉及八个(不包括我的父母)。这些人,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浅白如溪。前者如罗隆基、聂绀驽,后者如潘素、罗仪凤。他(她)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可说而不可看,或者可看而不可想。其实,不论贵贱和成败,人既不应当变为圣像,也不应当遭受藐视。

书是献给父母的。他们在天国远远望着我,目光怜悯又慈祥。 章诒和 2003年8月21日于守愚斋 作者简介 ••••••

章诒和,女,1942年生,安徽桐城(今枞阳)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具博士生导师资格。

7 《我们仨》,杨绛著 三联书店 I267/801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先生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先生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先生的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8 《傅佩荣<论语>心得》 傅佩荣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B222.25/43 《论语》是中国文化中一项极珍贵的遗产。其中记载孔子有关政治、社会、教育、交友、处事的说法,数千年来一直展现其历久弥新的经典光芒及活泼强劲的生机。

孔子过人的智慧与识见,使无数人得到启迪,但他那蕴藏在道理背后的哲学,却未必容易明白。傅佩荣在本书中,即设法由吉光片羽所闪耀的智慧,试图寻思建构一套完整系统。从基本核心问题“人性是什么”逐渐开展“生到死”、“潜能到实现”、“求知到行动”、“抉择到价值”、“命运到苦乐”,由此去诠释孔子的整体思想。

全书共分“学习与人生成长”、“对生活的启示”、“人性到底是什么”、“如何建设和谐的家庭与社会”、“提升心灵,超越自我”五辑。其清晰理路与独到诠释,不仅使人更易深入体会孔子的思想,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亦受益无穷。

9 《野火集》,龙应台著 文汇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267/979 I267.1/382 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

此次重新编整后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当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对此文的感言,或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补充说明,或观照了对文章产生的现实意义。并邀请二十位华语文学名人如柏杨、余秋雨等,为文或追忆或评析走过“野火时代”的台湾。

10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德]茨威格著 三联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521.55/01 I521.15/01 茨威格是杰出的作家,对“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自然体会殊深。他知道,没有任何一位艺术家会始终处于不停的艺术创作之中,而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作往往只是那突然袭来、稍纵即逝的“灵感”之笔。而历史亦是如此,它不可能持续不断地进行新的创造。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在这种关键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民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涌动着匪徒、探险家、叛乱者兼英雄血液的巴尔沃亚成为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仅仅一秒钟的优柔寡断,格鲁希元帅就决定了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的命运;七十多岁的歌德像情窦初开的男孩爱上了十几岁的少女,求婚未遂之后,老人在萧萧秋色中一气呵成地创作了《玛丽恩巴德悲歌》;流亡国外的列宁不顾自己的荣辱毁誉,乘坐一列铅封的火车取道德国返回俄国,十月革命就这样开启了历史的火车头……

11 《海明威传》,[美]杰弗里·迈耶斯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K837.125.6/01/2 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他的风格和文体独具一格,在欧美风靡一时,很有影响。一九五四年,海明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本书记录了海明威一生的事迹。

12 《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谢泳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I267/593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一场伟大的运动也不例外。我始终认为,1919年那场伟大的运动,虽然唤醒了民众的意识,但也造成了文化的断裂。最令人遗憾的地方是,中国人,从此抛弃了文言文。

我一直猜测文言文存在的原因。也许早年竹简的书写不易,使得我们先祖们写字一定要精简再精简罢。不过,无论如何,几千年的积淀,想必应该不是垃圾。文言文进入了故纸堆之后,我们也就少缺了通向先祖们智慧深处的工具。今人和他们其实是生活在两个国度之中。中国文化,某种意义上讲,迷失了。

幸运的是那帮生活在变革之中的人。他们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浸淫,也享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生物学上讲杂交生产的良种概率极高,文化亦然。这帮人的存在,在历史上,我以为,只有春秋百家争鸣时代才可以与之比美。很明显的例子是,看看今人的翻译作品就知道了。真正的译品中的极品,只存在在那个年代。

然而,这帮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是何其得不幸。左侧这本书是能让我边读边流泪直至泪流满面的书。他们心中跳动的信念,被某种力量生生地消灭了。很少有流派没有一两个传人,但他们的确属于这种少数。他们的灭亡,不是自然的,而是嘎然而止的。

随之灭亡的,是他们的理想。今人很少再提起那些理想了,也许还存在在一些几乎没什么人阅读的学术著作中罢。

很多人对高干子弟是有非议的。但站在这本书的意义上讲,我很感谢这位高干子弟。虽然有人抨击主编者是个“文化商人”,而非“学者”。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包括整套黑马文丛),贺氏是有功的。

13 《约翰·克里斯多夫》,[法]罗曼·罗兰 人民文学出版社 I565.45/04 安徽文艺出版社 I565.45/04-20 本书写的是关于一个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追溯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在许多艺术斗争中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爱德蒙·高斯称此书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 整个作品分为四册,相当于交响乐的四个乐章:

第一册包括克利斯朵夫少年时代的生活(黎明,清晨,少年),描写他的感宫与感情的觉醒,在家庭与故乡那个小天地中的生活,——直到经过一个考验为止,在那个考验中他受了重大的创伤,可是对自己的使命突然得到了启示,知道英勇的受难与战斗便是他的命运。 第二册(反抗,节场)所写的,是克利斯朵夫像年轻的齐格弗里德”一样,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唐·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大,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这些都可以归在反抗这个总题目之下。 第三册(安多纳德,户内,女朋友们)和上一册的热情与憎恨成为对比,是一片温和恬静的气氛,咏叹友谊与纯洁的爱情的悲歌。

第四册(燃烧的荆棘,复旦)写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难关,是“怀疑”与破坏性极强的“情欲”的狂飙,是内心的疾风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毁了,但结果仍趋于清明高远之境,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

14 《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K825.81/04 何炳棣是中国早年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到美国留学的青年学子。去国之时,正值国内战乱相寻、国际政治经济进入旷古未有之变局。他在北美洲做研究有半个多世纪,是见证二战后西方中国学(China studies)勃兴的第一代中国年青学人,又被西方中国学界公认为中坚人物之一。由于西方中国学的研究范畴和观点远较传统西方汉学宽广、富现实意义,它至今已成为近现代中国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部分。何氏的亲见亲闻,弥足珍贵。

《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氏一字一句回忆亲撰,内中并附有私人信札和学术评估密件,详述过去六十多年“读史阅世”的心得体会,反映出早辈留学海外的青年知识分子探求学问、开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学思历程,也是近现代教育史、学术史辉煌的一页,实有传世意义。 15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 中华书局 K248/21-4 K248/21-5三联 K248/21-3 K248/21-6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这本《万历十五年》,意在说明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时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既开,恢复故态决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

16 《大国之魂》、《邓贤文集》,邓贤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I25/362 作者以如椽之笔,大瀑飞泻的气势,描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浴血奋战,由失败直至胜利的整个历程;揭示了中美英日等国围绕滇缅战役展开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外交斗争,成功地刻画了史迪威,蒋介石,宋美龄,孙立人,杜聿明等众多人物,披露了美国曾计划暗杀蒋介石等诸多历史内幕;对日本军妓的描写,更令人触目惊心。作品史料丰富,气势宏大,笔力遒劲,情节引人。《邓贤文集》1—3卷,共九十万字,一九九六年五月由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卷《饥饿杀人狂》,为中篇集,收有作者八十年代发表的六部中篇小说。第二卷《大国之魂》,第三卷《中国知青梦》。

17 《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与《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K10/21-3上海社会科学院K10/21/2 K10/21 《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近年来在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最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单独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著名。 研究历史的全球性方法并不是一种新方法。本书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它把过去同现在联系起来。第二个它不仅把过去同现在联系起来,而且把现在同未来联系起来。第三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它论述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

18 《人类的故事》,[美]房龙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K109/17-2中国档案出版社K109/17 著名荷兰裔美国作家房龙对于我国广大读者来说,已不能算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房龙发表了一系列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的通俗历史著作,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尤为青年读者们所钟爱。房龙于1882年生于荷兰的鹿特丹,父母的分居导致他从小“逃避的过去之中”,从10岁起就沉溺于史学。房龙后来曾在德国和美国求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但他并没有成为一个书斋里的学究。他当过教师、编辑、记者,屡经漂泊,同时苦练写作,1921年写出的《人类的故事》使他一举成名,饮誉世界。对待学问和文字,房龙在坚持人文主义立场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他认为:“凡学问一到穿上专家的拖鞋,躲进了它的„精合‟,而反它的鞋子上的泥土作肥料去的时候,它就宣布自己以预备死了。与人隔绝的知识生活是引到毁灭去的。”于是,深入浅出地将艰深枯燥的学问化作轻松风趣的精神食粮呈现给读者,成了房龙作品的显著特征。房龙多才多艺,精通十种文字,拉得一手优美的小提琴,还亲自将自己的大部分作品配了稚拙可爱的插图。这一切都注定房龙会是一个“人民”的作家,将对广大读者产生深刻的启迪和影响。 房龙的通俗历史著作曾打动过老一辈的中国读者,郁达夫在评价他的写作艺术时说:“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80年代以来,房龙作品的中译本在我国再度走红,而且十几年来畅销不衰,这是我国文化市场繁荣、国际交流正常化的结果,也证明房龙作品的不朽魅力。 不言而喻,对于我 学习英语的广大读者来说,幽默、亲切、通俗的房龙作品原著更是绝佳的阅读文本。读他的书,既可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又能丰富历史、科学、文化知识。为了借鉴和继承世界精神文化遗产,填补我国出版界外语类通俗社会科学读物的空白,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将陆续推出几种房龙作品的原版书,欢迎读者提出改进意见,帮助我们做得更好。

本书作者房龙1921年写出的《人类的故事》使他一举成名,饮誉世界。他深入浅出地将艰深枯燥地人类历史化作轻松风趣的精神食粮呈现给读者,并附有近150张图画。

19 《世界文明史》,[美]威尔·杜兰著 东方出版社 K103/20/10 K103/20 一部揭开人类文明遗产的旷世巨作,纵贯古今,前所未有。以如椽巨笔,把人类文明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打破国别、学科等界限,以文明及时代特征为单元,叙说全部人类历史。含盖每一时代、每一国家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学、哲学、艺术、音乐等领域。以一人之心力撰成史学上一大巨构;耗四十年光阴,终成一家之言。与司马迁之史记、班固之汉书可谓前后辉映,中西媲美。言简意赅,明晓流畅、栩栩如生,在书页的翻动中,读者浑然不觉时光的流逝。严肃史书在这里首次成功地走向大众视野。

20 《光荣与梦想》,[美]威廉·曼彻斯特著 海南出版社 三联出版社 K712.52/02 本书是美国的一部继代史,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这是一部场景宏大,又描写细腻的历史巨著。作者对这四十年间美国历届政府从诞生到终结全过程中的两党纷争和内部分歧,对这一阶段全世界所经历的每一件大事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叙述;同时,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从“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爆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郑入水门事件,到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再到演艺界的奇闻趣事、妇女的流行服装、青少年的时髦追求,甚至英语词汇的最新演变和人们的性观念都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是从本质上深刻了解美国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21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B2/42-2 B2/42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H319.4/1114新世界出版社B2/42-3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该书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论者认为,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兴丰厚的议论经典。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该书没有中文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该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中文本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

22 《西方的智慧》,[英]罗素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B561.54/03 文化艺术出版社 B561.54/03-4 本书的目的在于试图对从泰勒士到维特根斯坦的西方哲学史作一总览,并且附上一些本书得以展开的相关历史背景的提示。为了帮助这种说明,书中收集了一部分人物、地点、文献的图片,这些图片大都以几保的方式,把通常文字表述的哲学观点在图表中传递出来。

对哲学的描述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其一就是完全依靠叙述,展示某人说过什么,某人又如何受其影响。其二就是在叙述中加上议论,以便揭示哲学讨论如何得以展开。本书采纳的就是第二种方式。或许还应该补充一点,这样做不应当使读者误解:仅仅因为某位思想家的观点不够完善,就对他不屑一顾了。

23 《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茅于轼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B82/124-2 B82/124 古今中外有数不清讨论道德问题的书,它们的内容非常之不同。当你拿起一本这一类的书时,完全无法把握它的着重点在哪里。是偏重于哲学、心理学、神学,还是口号的汇编,或者干脆是一本小说。

本讨论道德问题首重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道德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用大家都同意的简单逻辑来分析各种道德主张的矛盾性和一致性,指出每种主张隐含的出发点是什么,它可以推广到何种程度,其界限何在。道德说教之所以苍白无力就在于缺少理性分析。说教者板着面孔,说出一堆自己也不能自圆其说的主张,叫人觉得滑稽可笑。第二是大量结合我国经济改革以来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来展开理性分析,而不是在纯粹的形式逻辑里兜圈子。不仅报刊上有趣的新闻报道可以用作我们的素材,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出发点。趣是熟视无睹的事,越能说明大家共同认可的规则。对这类现象作深层次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了解自己、反省自己,并看出我们在朝什么方向来修正自己的道德观念等。

24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美]亨廷顿著 三联书店D082/47 本书探讨的是二十世纪后期一项重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全球性政治发展:即大约有30个 国家由非民主政治体制过渡到民主政治体制。这本书试图解释发生在1974――1990年间这一 波民主化的原因、方式及其直接后果。本书横跨理论和历史两个领域,但是它既不是一部理 论著作,也不是一部史书。它位于两者之间;它基本上是一部解释性的专著。

25 《留德十年》,季羡林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K825.4/56-2 东方出版社K825.4/567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不书讯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集期间。

26 《我的哈佛岁月》,李欧梵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I267/1560 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一本知识性的回忆录,从个人的经验来勾画出哈佛生活的面貌和情趣。对于这家知识名学府――它既是我曾任教十年的地方,又是我的母校――我当然心存感激,也不可能把它批评得体无完肤。然而我由于身在其中,自然不受其惑,多年下来,对母校早已没有什么神秘感。

27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这是一套文科生了解相关学科的通俗读本,帮助学生速效了解相关学科,在提高兴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按照书中的指引进入这些学科的自学. 其中《经济是什么》《哲学是什么》《心理学是什么》三本写得好 《经济是什么》靳永慧著商务印书馆F0/57《哲学是什么》胡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B-49/09 《心理学是什么》崔丽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B84-49/12 28 《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F171.2/49-3 上海人民出版社F171.2/49 《生活中的经济学》初版于1998年,是一本广受赞誉的经济学普及读本。 作者茅于轼教授曾说:“我从事研究有一个信条,即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在此“信条”支持下,茅教授将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对美国市场的考察”写成了“家常式”的经济随笔,在日常琐事的述说及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范联系阐发中,透出个人的见识,给人以启示。 本书共有44个题目,各成体系,作者用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来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均衡、通货膨胀、价格与资源配置、外部效应、国际贸易等基本理论。尤其着重讨论了经济制度和交易费用,注意介绍市场经济的文化、法律、道德观念的背景,它们是市场规则得以遵守的基础。它引导读者思考分析、含英咀华,从而体会出自己能掌握的经济学来。 工作繁忙的读者,只需片刻闲暇,就可以读上一两篇,有时间再作思考和分析,必能有所收获,使你的“知识人生”更臻完满。

29 《乡土中国》,费孝通著 三联书店C912.8/01 观察社C912.8/01-3 北京出版社C912.8/01-2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神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学术的道路是清贫的,学术的道路同样也是艰辛的,但是真正的学者从来都是安于清贫,在艰辛的学术道路上披荆斩棘,传承人类宝贵的知识财富。费孝通先生用他的一生见证了一代学人的风范,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使社会学这门外来的学科真正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本书收录的都是费老学术上的成功之作,更是使后学者领略了社会学的魅力所在,进而使社会学在中国真正做到了面向大众,为学术推广铺平道路!

30 学会使用工具书 《辞源》、《现代汉语词典》、《辞海》 中英、英中词典 国际事务工具书:《各国概况》 地图:最新的一本世界地图集、一本中国地图集

推荐

二、三年级学生阅读

1 《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朱正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D651.6/03 朱正不以曾沦为失败者而自馁,由春及秋、日夜相继。孜孜��,数易其稿;广搜博览,严格依据已经公开发表的资料,事事有来历,句句有出处,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让历史得以本来面目出现。这是真正史家的风格,学者的态度。

2 《巨人的诞生:“毛泽东现象”的意识起源》 ,萧延中著 国际文化出版社A755/05 在巨人的背后,绵亘着一道什么样的历史与精神的地平线?“毛泽东现象”有着一种什么样的意识起源?

古今中外纷繁驳杂的思想资源,开阔着青年毛泽东的思想理路。早期大力倡导精神上的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五四运动后则从个体自觉延伸到了群体联合和民主自治,激情主张“民众大联合”和建立“湖南共和国”,他的思想探索显得蹒跚而又坚毅。总体上说,青年毛泽东思想的最重要的追求,就是世界和人生的“大本大源”,就是支配历史前进和人生进步的根本规律。而晚年,他宏大的思想愈走愈狭,金字塔尖上威严屹立的只剩下一个无限但却孤独的自我,并以此虚构或取代了整个民族和国家,走上了一条非理性的迷途,深深地陷入了政治哲学思考的悲剧循环圈。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悲剧中,他导演了气壮山河的历史喜剧;在社会主义的历史喜剧中,他却导演了史无前例的民族悲剧。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他留下的足迹都唤起后人长久的寻味与回忆。

毛泽东的经历和思想,是近代中国动荡、冲突、矛盾之曲折前进和有序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民族精神结晶的典型意义。

3 《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霍布斯鲍姆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K15/35 《极端的年代》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霍布斯鲍姆的新著。该书于1994年推出,两年间便再版12次,并被译成多种文字。

作者以其专业史家的精辟洞见,深入考察了本世纪从1914-1991年的历史:两次世界大战及无数局部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40年“冷战”造成的不安,科技进步的利和弊,社会文化变革的长与短,资本主义发展的荣与衰,社会主义进程的得与失……

4 《自由之声:19世纪法国公共知识界大观》,[法]维诺克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D756.59/05

血雨腥风的历史平台上,知识分子如何捍卫自由之原则?桎梏横行的年代里,怎样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

本书以动荡不安的19世纪的法国作为解读的背景,通过描述维克多·雨果、乔治·桑、马尔所克等活跃于各个时期的精英知识分子坚持不懈的斗争历程,彰显出法国专制体制下捍卫表达自由原则的艰难轨迹。风起云涌的斗争氛围、针锋相对的笔墨论战和悲欢离合的生活际遇交织成一幅既有生活质感又充满睿智思想内涵的历史画卷。

5 《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杨继绳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D663/35 杨继绳是记者,也是学者,这一双重身份必然为他的学术著作带来有别于学院派的性格。一如他在本书的前言中所说:“我并不想把这本书写成一本社会学方面的学术著作。我所期待的读者也不仅是对社会学有兴趣的人。我希望写得更自由一些,读者读起来更轻松一些,当然也不是通俗小册子。我的着眼点不是论证某一社会学的假设,我想用现实材料来分析中国社会阶层。我没有力量像社会学机构那样为这个问题进行专门的社会学调查,但我可以综合利用各方面学者和机构的调研成果,尽可能集中各方面调研成果的精华。”有鉴于此,我们期待此书的就不是其学术价值(这点留待专家去评鉴),而是其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社会图景,这幅图景是否切合甚至强化了我们的日常感受和认知,刷新这幅图景使之更为合理的可能出路又在何方。仍如作者所说:“这本书是从分析社会阶层这一个一个的社会横断面,深入分析中国国情,分析各个阶层面临的问题和阶层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寻求社会和谐的办法。”质而言之,作者撰写此书旨在呈现和求解社会问题,学术创新非其所求。

6 《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孙立平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D66-53/02 本书收录了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表的13篇文稿。这些文章从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围绕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对改革开放20年业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这些文章指出: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变迁意义最重大、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结构的剧烈、持续、深刻的变化。作者用:“转型与断裂”的概念来表明目前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不同以往、有着自已特征的社会。从经济的、历史的、比较的角度诠释了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的关系,以及农民工流动、社会稳定,市场转型等当今中国近切需要澄清和解决的问题。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社会学专业的教师,学生和研究者,也适合对中国社会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7 《拐点:决定未来中国的12个月》,章敬平著 新世界出版社 I253/554 综观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的中国情境,作者认为,政改和经改固然都有堪为人称首的表现,但并不像民间舆论善意曲解的那样宏大叙事。真正具有深度、广度和力度的是前所未有的社会体制改革。所以,作者晚愿意从社改所凸显出的中国的第二次转型,去概述海外媒体所谓的“新政”。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将此间12个月,描摹成中国直线行25年后的一个拐点。他想念,拐点的出现,对未来中国,具有太多的指标意义。

有趣的是,作者在论证其个人观点时,并示蹈袭政论作家习以为常的宏大叙事,人民伦理的大新闻,只是叙述的“纲要”,那些平和,欠但润物细无声的小事情和小人物,才是佐证拐点的力量所在。这当中,有宪法与行政法学博士生招生的考题,有《手机》“主人公”严守一的谎言,还有“博客”中的木子美的真实。看上去,拐点的创意,多是旧作品的新级任,但他们与你先前看到的那些零散的文章,除了细节上的似曾相识,已然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种作品。同一个人的作品大量出现在同一本书中,就像社会学方法论上偶然抽取的样本。他们存的意义,已不再是对过去发生的新闻的碎片式的零星记录,而是对一段富于变化的当代历史的解读。

8 《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美]戈登著 中信出版社F837.125/16 《伟大的博弈》是一部讲述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的著作。这本书以华尔街为主线展示了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全过程。它生动地讲述了华尔街从一条普普通通的小街发展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传奇般的历史,展现了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在美国经济发展和腾飞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书中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经济数据,让我们可以更全面和准确地认识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

9 《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著 新华出版社F270-49/11 本书作者在担任CEO的三年时间里,将视野从专注营销转向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动作。汪中求以大量案例论述了“细节”在管理中的重要性。这本书意在提示企业乃至社会各界: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 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

10 《力量转移》,[美]阿尔文·托夫勒著 新华出版社G303/86 11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亨廷顿著 新华出版社D5/48 本书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再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长,曾多次访华,。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冲突?》的文章,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

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百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本书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术界大有争论。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会有重大参考价值。

12 《问题与主义》、《田园诗与狂想曲》,秦晖著 长春出版社C52/49 中 央编译出版社C912.82/0280年过去了,世纪之交、千禧之际的中国仍然处在大变革的时代,也仍然需要坦言“主义”说教,是为空疏之学,而缺乏“主义”的“问题”研究,可称之学。空疏之学与之学今后像过去一样仍会存在,但走出空疏化与短 化的“问题与主义”的讨论无疑是中国思想的希望。

这本集子收的文章是作者近年在这个方向的一些心得,共分五组“匹夫之言、问题与主义、他山之石、文化与制度、四十而惑,由浅入深,大致反映了作者对中国与世界发展历程中一些表层与深层问题的看法。 已故的美国农民学家丹尼尔 ·托尼曾说:即使在当代发达工业化国家,“农民与农民的子孙”仍构成人口的多数。而在中国,他们可以说几乎构成了人口的全部。我们常以“世界耕地的 70o养活了世界人口的21%”为自豪,却很少提及它的另一方面— 以世界上40%的农民 “养活”世界上仅仅7%的“非农民”!

13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书斋里的革命》,朱学勤著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B565.26/03 长春出版社C52/48 卢梭首先继承了中世纪救赎传统,并努力把这一传统传递给近代社会。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与坚持世俗理性的启蒙运动发生根本性的分歧。卢梭是一个颠覆性的二传手。他传出的是一个爆炸性的烈球。他的颠覆对象并不是彼岸天国,那一天国已随上帝远去。他要颠覆的对象,是此岸文明结构——从世俗生活一直到政治王国。他的理论包装是历史复古主义的悲观色彩,其内里的填料却是一种可燃可爆的道德理想主义:重建道德共同体,重建世俗社会。政治结构、文明规范。在这个意义上说,卢梭理论是一种早产的解构主义,社会政治上的解构主义。因此,它一旦落地引爆,就不仅仅是一场英美式的政治革命。它要把政治革命延伸为社会革命,把社会革命延伸为道德革命,把一次革命引申为不断革命、继续革命、再生性革命。用罗伯斯庇尔的话来说,那一场革命不仅仅是一场国内战争,也是一场国际战争,更兼一场宗教战争。《书》 中国的“思想短路”从80年代最后一年至今,似乎还没有停歇的迹象。从内部产生的“新儒家”,从外部引进的“新马”,都有文化决定论倾向。两家学说在符号形式上相距甚远,一中一西,但就思维方式而言,它们都能共享黑格尔,可以在黑格尔那里找到夸大精神观念以致首足倒置的共同语言。除此之外,另有两点也值得同情。一是知识分子的言说是在一个被限定的范围内伸展,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州只能在被限定的范围内讨论有安全系数的问题,那一道樊篱不仅封闭外部更为广阔的真实问题,也影响樊篱内可言说问题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现实处境。二是知识分子的集体性“阿Q精神”,每当在现实世界中遇挫,尤其是重大惨烈之挫,只能退守书房,要不了多久,反而会对这种被限定的处境产生一种自欺欺人的深度阐释把自己只能在书桌上处理的符号世界夸大为现实世界的决定性因素,自己不仅不是被限定者,而且还是那个限定者的决定者,是自己的书桌决定着外部世界的走向,而不是外部世界的限制迫使自己退进了书房。这是一个精神病症。如果说现实处境理应同情,那么精神病症则可以批评。我称这种病症为“书斋里的被动语态革命”,被动者颠覆主动者,只需在符号上改变语态,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即成。马克思称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人只敢在书房里进行法国人在政治上的革命,大致也是这一意思。

14 《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著 商务印书馆B565/04 该书是18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与法理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奠基人,近代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孟德斯鸠(C·L·Montesquieu,1689-1755)的最主要著作。被称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该书所倡导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权力分立是对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抨击,成为此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特别是为孟氏所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经过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已经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构建民主制度和政权体制的组织原则。孟氏所集中讨论的不是具体的法律规范本身,而是法的精神,即法律符合人类理性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所以,孟氏把法律置于决定地位,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而专制则是对人性的蔑视和对自由的践踏。他进而深入探讨了自由赖以存在的体制条件,并借此找到恢复自由的基本手段──三权分立,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主张宪法统率下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政治制度。使法律、自由与宪法结合起来,奠定了宪政理论的基本框架,这也是孟氏对政治理论最杰出的贡献。他的贡献还体现在所运用的历史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上。孟氏的全部理论都建立在对历史事实和世界各国古今政治、社会与法律制度实践分析基础之上,从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人们生存环境中的各个因素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动态关系中把握一国政制与法律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对传统政治学、法学研究方法的超越,在社会理论"前科学"时期,使政治学和法学的研究向科学前进了一大步。全书中译本共分上下两册,六卷,三十一章。主要内容可概括为:①法律的定义、法律和政体的关系,政体的种类和它们各自的原则(1至10章)。②政治自由和分权学说,英国范例(11至13章)。③地理与政治关系的学说及各种推论(14至19章)。④工业、商业人口、宗教等问题(20至25章)。⑤罗马和法国法律的变革、关于封建法律学说(27至28章,30至31章)。⑥一般性结论(26和29章)。

15 《晚清七十年》,唐德刚著 岳麓书社K525.07/10 《晚清七十年》这部著作,原是海外史学家、胡适先生的高足唐德刚教授用英文写成的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导论篇”,后经不断增删和改写而成一部中国近代史著作。本书由于作者观照历史的角度非同一般的历史学家,也因其极富个性和魅力的语言而在海外有极大影响;也正是因作者的历史观点与一般的历史学家晚清观点大不相同,《晚清七十年》在中国大陆迟迟未得出版。本版为国内首版,全书由“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太平天国”、“甲午与戊戌变法”、“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五部分构成,并附有数十幅相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原始照片,极富历史震撼和可读性。

16 《传统与变迁》,费正清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K207/93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出版前言、作者前言、中国概况、古代中国:文明的诞生、古典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秦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帝国的再生、晚唐与宋:中国文化的全盛期、汉人与胡人:蒙古帝国、明代的国家和社会、清:传统中国发展的高峰、中国在19世纪时遭遇的入侵与叛乱、中国对西方的回应、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从君主专制到军阀混战、中华民国兴衰、中华人民共和国、译后记。

17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 文物出版社J12/01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之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备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日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本次出版,附精美彩图二百余幅,集阅读、欣赏于一体,更便于读者珍藏。

18 《战争与和平》,[俄]托尔斯泰著 新世纪出版社I512.44/05-3 人民文学出版社K512.44/05 俄罗斯伟大作家列·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朽名著。作家以一八一二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中心,描写俄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英勇场景。本书具有史诗的气魄,画面广阔,人物众多。书中既有俄国和西欧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又有故事情虚构;既写了金戈铁马,刀光备影的战斗,又写了安逸宁静的日常生活;既有慷慨激昂的议人论世,又有细腻婉约的抒情述怀。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一个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写尽了各种人情世态。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称这部小说为“更加直接和更加准确地了解俄罗斯人民的性格和气质以及整个俄国生活”,读它“胜过读几百部有关民族学和历史的著作”。

作者巧妙地将战争与爱情结合起来,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众多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历久而弥珍的不朽之作。

19 《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I775.45/01 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百年孤独》1967被称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作者加尔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一出生于加勒比海岸哥伦比亚的热带小镇阿拉卡塔卡。小说《百年孤独》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手法新颖。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小说以“汇集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20 《西方哲学史》,[英]罗素著 商务印书Z1/08/1/30

哲学史旨在有联系地阐述那为解决存在问题或使人了解我们的经验世界而作的各种尝试。它是从古至今探源究理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不仅按年代列举和解释各种哲学理论,而且研究各种哲学理论彼此的关系、产生的时期,以及提供哲学理论的思想家。每一种思想体系或多或少地有赖于其所由兴起的文明、以前各种思想体系的性质,及其创始者的个性;它又反过来对当代和后代的思想和制度发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它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哲学史又必须试图追踪人类思辨历史上往前推进的线索:说明称为哲学的思想观点怎样产生,各种问题和提供的解答怎样引起新的问题和答案,各个时代对于达到最后的解决有哪些进展。

21 《潜规则》,吴思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I267.1/34 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可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并且古已有之,今日更发扬光大,可以叫作“潜规则”。本书便是作者读中国史书时,有关“潜规则”的心得。

22 《非常道》,余世存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I267.3/06 近代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值此非常时期,必有非常话语。本书以《世说新语》类似的体裁,截取自晚清、民国而至解放后的历史片断,记录了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同治重臣,以孙中山、袁世凯为代表的辛亥豪雄,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先锋,以毛泽东、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共两党,以钱锺书、陈寅恪为代表的传统文人,以李敖、王小波为代表的文坛斗士,等等。分为:史景、政事、文林、武运、革命、问世、人论、英风、狂狷、等共三十二编。

23 《历史研究》,[英]汤因比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Z1/11/82 《历史研究》共12卷,版前后费时27,于1939年至1961年间出齐,作总共用上百种文献资与多种语言。1947年、1957先后出版了D.C.索麦维尔为前10卷编的简编本,本书即为该简编本的中译。汤因比在该书中集中讨论了文明(即文化)的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原因和机制,研究新文明的交替继,以一个职业历史学家的冷静和道德观来回答人类文明的前途与命运。

24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丹尼尔·贝尔著 三联书店G0/43 本书论述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它在稍广的意义上涉及到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商人和制造业主创建了这一新世界。十六世纪后,中产或资产阶级又对社会加以现代化革命,他们扭转了人们对军事或宗教的关切,把经济活动变成了社会的中心任务。

资本主义是这样一个社会经济系统:它同建立在成本核算基础上的商品生产挂钩,依靠资本的持续积累来扩大再投资。然而,这种独特的新式运转模式牵涉着一套独特文化和一种品格构造。〔characterstructure]。在文化上,它的特征是自我实现,即把个人从传统束缚和归属纽带(家庭或血统)中解脱出来,以便他按照主观意愿“造就”自我。在品格构造上,它确立了自我控制规范和延期报偿原则[delayedgratification〕,培养出为追求既定目的所需的严肃意向行为方式。正是这种经济系统与文化、品格构造的交融关系组成了资产阶级文明。而分解这一结合体及其内在意义,正是贯穿本书的主题线索。

25 《社会契约论》,[法]卢梭著 商务印书馆Z1/08/2/27 清华大学著名学者、翻译家何兆武先生翻译的《社会契约论》是目前卢梭著作的最好译本。该书不但是世界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古典文献之一,也曾对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产生过较大影响。本书提出了天赋人权的口号,认为国家的主权在人民,被剥夺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

26 《控制国家:从古代雅典到今天的宪政史》,[美]戈登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D59/08 D59/08-2 宪政是西方政治传统的精髓,是西方政治理论的主流。作者把宪政定义为通过政治权力的多元分配从而控制国家的强制力量的政治制度,探讨了宪政思想和实践的主要历史阶段:古代雅典、共和时期的罗马、中世纪的对抗理论、文艺复兴的威尼斯、荷兰共和国、17世纪英格兰、18世纪的美国以及当代争论的焦点问题。其中对传统范式中较为忽视的威尼斯制度史研究和政治学分析与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和活跃生动的智识氛围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此书更具可读性。

27 《社会学》,[美]波普诺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C91/136 《社会学》是国际上社会学领域最系统、最富权威的著作。本书在中国的出版也可以说是社会领域图书自出版以来,最值得出版的佳作。全书共分五篇十二章,系统而深入地 介绍的社会学问题的广阔领域。 28 《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美] 刘易斯·科塞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D56/04 知识分子是理念的守门人,也是意识形态的启蒙者。理念的人虽然屡遭拒绝和歧视,却依然在很多世纪中成为西方思想史上的开路先锋。本书致力于追溯西方知识分子的社会背景,努力揭示社会与政治的状况如何支持或阻碍着这些人的理念,而他们又是如何在巨大的困难中影响和铸造着西方的理念世界。社会场所和社会背景对知识分子发展的影响,知识分子与权力机构的关系,当代知识分子的类型、生存状况以及未来前景——诸多引人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本书中都有精辟独到且令人信服的论析。

本书出版三十多年来在西方社会学界享誉不衰,已成为论述西方知识分子历史和知识分子社会学的代表著作。

29 《政治人》,[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 商务印书馆D0/64 政治科学经典著作《政治人》一书的特色在于打开了当代政治学研究一种新的视野,或者说把政治学研究的一种传统的方法继往开来,现代化了。这种方法就是政治社会学的方法。所以书的副标题叫“政治的社会基础”。

30 《政治哲学导论》,[英]托马斯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D0/230 这是一本阐述深刻而又清晰简明的政治哲学著作。全书围绕权力、权威、国家、主权、法律、正义、平等、权利、财产权、自由、民主和公共利益等政治哲学核心概念而展开讨论,突出了与这些核心概念有关的高层次理论和难点;不仅引证了西方从古到今政治哲学大师的精华,还评述了围绕他们的核心思想和论证而展开的各种争论。全书论述精炼,资料引证翔实,每节结尾均附有详细的参考文献,通过批判的阐明启发人们的思考,可供政治学、哲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工作者、教师和学生阅读。

31 《自由主义》,李强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D095/09 本书主旨在于梳理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而不在于考察它在某一地域、某一时期的际遇。本书的重点研究对象是西方近现代自由主义学说。本书在结构上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自由主义的发展历史。自由主义既是一种学说,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运动,而且在许多国家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本书的重点是勾勒、梳理作为一种学说、理论、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本书的第二部分剖析自由主义的主要原则。包括个人主义、自由、平等、民主、国家学说等等。在剖析自由主义原则时,本书将自由主义定位于一种国家学说。其核心是一套关于个人、社会、国家关系的理论。在全书的最后一个部分,本书介绍了批评自由主义的学派及其观点。 32 《保守主义》,刘军宁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D07/06

《保守主义》是曼海姆1925年提交给海德堡大学的教授资格论文,在这部严谨的著作里,曼海姆以法国革命以后务国思想为典型,对现代政治中最有影响的意识形态之一保守主义,做了深入强国致的分析。本书把令念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从思想方式、与时代的关联性、与自由主我的对立与互补等方面,分析了十九世纪早期德国保守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这部知识社会学的典范之作不仅提供了关于保守说义的概念性认识,而且丰富了我们对这个时期德国思想与社会的知识。

33 《法团主义》,张静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D091.5/06 本书共分七章,主要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论述了法团主义与多元主义的分歧,重点在指明他们各自的意识形态立场、理论及方法论歧异,其中包括它们对一些通用概念――公民社会、利益团体、国家角色的不同理解。对法团主义的定义、表现、基本立场政制的生长背景等作了详尽论述。并就法团主义提出另一种结构建制作了详细说明。

34《联邦党人文集》,[美]汉弥尔顿等著 商务印书馆D971.2/01 我打算在一系列的论文中讨论下列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联邦对你们政治繁荣的裨益,目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为了维持一个至少需要同所建议的政府同样坚强有力的政府;新宪法与共和政体真正原则的一致,新宪法与你们的州宪是相类似的,以及,通过新宪法对维持那种政府、对自由和财产的进一步保证。

在这次讨论过程中,我将要尽力给可能出现、并且可能引起你们注意的所有反对意见提出满意的答复。

35 《精神分析引论》,[奥]弗洛伊德著 商务印书馆B846/01 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以后形成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乃至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书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最重要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的方法都在这部著作当中得到精深的表述。

36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韦伯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Z1/11/53 马克斯·韦伯是当代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之一。本书反映了韦伯思想的总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韦伯可以与马克思相提并论。马克思侧重经济基础,而韦伯则强调意识形态,特别是宗教的作用。在一个片面强调竞争、优胜劣汰、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理性的经济伦理——诚实、信任、责任心是多么难以建立起来。然而韦伯在本书中总结的勤奋、忠诚,敬业、视获取财富为上帝使命的新教精神,是西方花了数百年时间才酝酿出来的资本主义生活秩序。让我们从中看到了隐藏在制度背后的巨大精神力量。 37 《想象的共同体》,[美] 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D091.5/26-2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它们在历史上是怎样出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为何它们能够在今天拥有如此深刻的情感上的正当性?这些都是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学者们试图要解答的问题。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哥白尼精神“独辟蹊径,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出发探讨了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力图提出一个解释上述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新的理论典范。安德森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他认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通过比较史和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安德森对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进行了论证:他否定了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民族主义起源于欧洲的观点,认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南北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才是“第一波“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经由美洲而散播至欧洲,再到亚洲和非洲。安德森百科全书式的欧洲史素养与当代东南亚研究权威的背景,以及他对东西方多种语言的掌握能力,使得他的论证更具说服力。《想象的共同体》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令它已经成为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是当代文史社会科学学生必读之书,同时也是理解人类社会诸多现象时,不可或缺的指引。

38 《自由秩序原理》,[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 三联书店F091.325.1/02 在人之上,存有着一种巨大且监护的力量,此一力量凭靠自身的意志而确使人们获得满足,并监护他们的命运。此一力量具有绝对、无微不至、恒定、远见和温和的品格。如果它的目的在于养育人以使其长大成人,那么它就似父权;但是它也异于这种权威,因为它力图使人们处于恒久的孩童状态:当然,如果人们只想欢乐,那么人们得以欢乐也是颇令人满足的。这样一种政府虽说愿意为人民造福,但是它却力图使自己成为人们幸福的唯一代理者一唯一裁定者;它虽说会为人们提供安全,能够预见并确使人们主要关注的问题,引导人们的努力,规定人们财产的承继方式,并分配处理人们的遗产,但这岂不是让人们根本不思和完全不去操劳烦恼琐碎的生计吗?而这就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39 《民主政制比较研究》,宋玉波著 法律出版社D911.04/03 民主政制的精义在于宪政。宪法与宪政,有如法制之于法治;“其盛衰兴废,不独受制于法律之制度,更取决于政制之安排、社会之结构、公民之质素与民众之信仰。故修宪虽易,行宪政实难。”本书疏理通行于世界的宪政之基本原则和制度,比较典型各国各类民主宪政体制之异同。本书的内容,除了总揽民主宪政之原则和基本制度外,还涉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宪政制度及其动作实践。它们不一定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最有影响的国家,但是其政制的民主特色却值得关注。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作者以民主宪政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为纲并由此入手,努力做到宏观的归纳演绎与微观的比较研究有机结合,严谨的逻辑分析与充分的理论论证相得益彰,从而使作者概括提炼出的民主宪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更有说服力。2.本书在内容上突破了某些现存结论,在掌握充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3.在研究方法上,作者注意运用综合比较分析、定性分析、阶级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此外,作者在引证上,重在参考外国的原文资料;对中文资料的引用,特别注意权威性和可靠性。

40 《正义论》,[美]罗尔斯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B82/83 功利主义在现代道德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其它理论,如直觉主义,没有提供能德观,应当以一种更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这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对这种选择的哲学描述只能是:它是相互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适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本书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41 《国富论》,[英]亚当·斯密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F091.33/13-5 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在这一篇里,我要努力说明以下各点:第一,什么是君主或国家的必要费用,其中,哪些部分应该出自由全社会负担的赋税,哪些部分应该出自社会某特殊阶级或成员负担的特殊赋税。第二,来自全社会所有纳税人的经费是怎样募集的,而各种募集方法大抵有什么利弊。第三,什么使几乎所有近代各国政府都把收入的一部分,作为担保来举债,而这种债务,对于真实财富,换言之,对于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有什么影响。

42 《回家的路》,汪丁丁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C52/34 本书表现了作者在人类知识森林中的探索历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即是填补“当代经济学和哲学之间沉默距离”的一种努力,在这一努力过程中,作者试图使经济在更深远的领域与其他人类知识相接。

43 《卖柑者言》,张五常著

44 《经济学原理》,[美]曼昆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F0/230 F0/231 机械工业出版社F0/102-2 本书译自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经济学原理》最新版本――第3版,它把较多篇幅用于应用与政策、较少篇幅用于正规的经济理论。本书主要从供给与需求、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经济学家们的世界观。全书语言洗练,思想深邃,相信必能对读者的学习和工作有所裨益。 本书适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研究生及MBA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经理人员的经济学入门。

45 《国家与市民社会》,邓正来等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C912.81-53/01 上海人民出版社C912.81-53/01-2 本书共收入研究论文17篇,结构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市民社会的概念与理论”,主要侧重于论者对市民社会概念之特定内涵的分疏及厘定,试图反映市民社会理念从与政治社会不分,此后逐渐与国家相分离直到最后经社会与国家互动而形成第三域(即市民社会)的演化的内在理路;第二部分“市民社会及相关问题”,侧重于展示市民社会与文化符号、社会整合、国家政权建构、民族主义以及军事政治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以图使中国市民社会论者拓宽研究题域,更为清晰地呈现出市民社会理念除自身的内在问题外而与其他问题相勾连时所具有的繁复性;第三部分“市民社会与中国问题”,主要围绕美国汉学家、中国大陆及台湾论者援用市民社会模式所做的研究,同时侧重于对当下研究的反思及论辩,并呈示某些晚近涌动的立基于中国历史与现状的本土性研究趋向。

46 《网络社会的崛起》,[西] 曼纽尔·卡斯特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G20/07 本书内容叙述新信息时代的经济与社会动力。书中以在美国、亚洲、拉丁美洲与欧洲的研究为基础,以确立一个有系统的信息社会理论为目标,考察当代世界信息技术的基本性影响。

47 《制度经济学》,[德]柯武刚、史漫飞著 商务印书馆F091.394/20 这是一部扎实的也很必要的书。它内容全面,叙述浅显,适于应用。现代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要素被组织得如此紧凑,说明这一理论确实已进入了„成年期‟。现在,可以向有心了解这门学问的读者推荐这本书,而不必推荐该领域中的全部文献了。 专业类

推荐一年级学生阅读

1 《新闻学大词典》,甘惜分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2 《冰点故事》,新浪网全文转载 李大同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G219.25/04 《冰点》是中国青年报1995年开办的一个专题特写版。“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首次将普通百姓的生活作为中央媒介新闻着力表现的对象,引起读者热烈的反响。其后,《冰点》创出一条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细腻、生动的描述为基点,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与变迁、讴歌真善美、抨击假丑恶的办刊新路。《冰点》报道被各地报刊大量转载;其中多篇被拍成电视专题片;有4篇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目前《冰点》已出刊330多期,累计近300万字。《冰点》报道已有三家出版社精选成书,被多所大学新闻系列为必读参考书。理念:普通人占这个世界的99%,只有赢得平凡,才能赢得世界。

李大同就是《冰点》的创办者和主编,他强烈地感到,一个编辑具体的思考和工作状态,一篇引起极大社会反响的报道的出笼过程,对有志从事新闻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们来说,是相当陌生的,而他们在学校里,很难得到这方面的信息。往好里说,他们充其量只能研究一些“好的”公开的报道,但新闻运作的真正内涵,往往不在报道之内,而在报道之外;新闻“大制作”就更是如此。于是他回顾《冰点》从创立到今天10年多的历史,讲一些报道和制作背后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将要回顾的,主要是他办《冰点》的实践,由一个一个故事组成,也间有这些年里的一些思考文本。其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败,还有无奈的妥协和硬起头皮的抗争。如果说,新闻工作者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记录历史”的话,那么,在这本书里将尝试写写“如何记录”历史,谈谈一个大报编辑在自己主持的版面里,如何记录自己眼中的中国的故事。

3 《西方媒介史》,[法]让纳内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G206.2-091/01 本书是作者在巴黎政治研究学院讲授的十五节课的讲义基础上拓展而成的媒介史专著。书中线索灵活,不仅论述了西欧各国媒介发展史,而且还厘清了各种媒介的发展史以及各个时期媒介的发展过程,突出了西欧媒介的整体性,并通过横向对比来表明它们的相互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结论部分着重论述了媒介的历史与民主的未来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和研究领域。

4 《风云人物采访记》,[意]法拉奇,新华出版社 D50/02/2 D50/02 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新闻人此书包括了26个人物采访记录,83年版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包括8个人物采访,85年版的《风云人物采访记 续集》包括10个人物,此书在包括了这个两个版本中的所有18个人物又增加了8个人物,是法拉奇《采访历史》一书在中国的全译本。(前两个版本是节选自《采访历史》一书,在中国中文版的翻译为相同的人。)

此书中没有包括邓小平同志的采访,因为很多购书的朋友跟我反映希望能获得这篇采访,所有我把邓小平的采访从99年版(只有这个版本的《风》才有这篇采访,不过这一版只有14个人物,除了这篇采访,其它的13篇都包含在这个88年版本中。)单独复印下来,夹在这本书中,希望各位买家满意。

此书是原书《采访历史》的全译本,包括了二十六个人物的采访记录和法拉奇在每个人物采访录前的长篇议论。

法拉奇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记者,以提问尖锐,言辞泼辣著称,她习惯用录音机录下访问对象的全部问答,然后一字不差的以原对话形式全文加以发表。

《风云人物采访记》第一集在中国出版后收到读者的热烈欢迎,被称为影响了中国的一代新闻人(2006年9月份《南方周末》)。喜欢她作品的也不仅仅是新闻人士,还有关心政治和历史的人,她的采访往往是历史的见证。 如她对基辛格关于越战的采访报道,引起美国朝野轰动和尼克松的发怒,使得基辛格懊悔的说“接见法拉奇是我生平最愚蠢的一件事”;她对巴基斯坦总理阿里布托差点导致印度甘地夫人与巴基斯坦签订的印巴协定流产;在对石油王国伊朗巴勒维国王和沙特石油部长亚马尼的采访中,她准确的预测石油价格的上扬,从而使他们两人后悔不已。(《风云人物采访录》序言)

5 《热言时代——<南方都市报>时评精选》 南方日报出版社I253/650 本书收入南方都市报时评版近年来发表的时评文章122篇,议题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呈现了在历史转型的当下,媒体通过自省和努力,可以给时事评论(或曰“文人论政”)带来多大的空间,以及可能企及的高度。

目前南方都市报的时评,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而设置生长的――中国与中国人,正处在百余年未绝的历史大转型努力之中……在这个转型中,这个国家的方向、所获得的进展、所遭遇的困顿、所影响的命运,是我们评论所要紧密关注、积极表达的话题。这看似有些宏大拔高的命题,其实正是中国现状下媒体的自觉。

本书所选取的时评文章,都反映了时下社会新闻的热点和焦点,视角独到,观点鲜明,论说理性,见解深刻,言辞犀利,可作为媒体从业人员写作时事评论文章的范本,作为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的参考佳作,作为高中学生写作论文的最佳读本。

6 《白宫前言——白宫记者团团长海伦·托马斯自传》新华出版社 本书包括了托马斯亲历的上百条逸事趣闻,并有近30幅珍贵的照片。

7 《陈鲁豫.心相约》 这本书适用于初学新闻的一年级学生,帮助提高职业兴趣,文笔好,风趣 长江文艺出版社I267.1/346 陈鲁豫的这部新书记述了她生命历程中有趣的事情。从学生时代凭借骄人的英语能力获得“北京市奥林匹克英语大赛”冠军、主持中央电视台《艺苑风景线》、加盟凤凰台后直播澳门、香港回归,直到“千禧之旅”、“9·11”事件等等。而凤凰的同仁,执著坚韧的闾丘露薇、幽默无羁的窦文涛等在她的笔下也呈现出生动、鲜活的一面。余秋雨为该书作序。

8 《2003首届中国记者风云榜》,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组编 谁冲在时代的最前沿,谁记下了感动、震动、推动社会和历史的事件,谁在记录中留下了惊心动魄的故事,谁的故事有足够的影响力影响整个记者群及普通人,《讲述》就对谁予以展示。

在我的心目中,《讲述》不仅仅是社会历史的关照,《讲述》见证的更是关于生命的历史:曾经有这样的人,发生这样的故事,以这样的方式,激荡过人们的心,一切就有那里,尚未命名,也未经损毁……让所有的故事,在《讲述》中呈现出其真实的面目和情感:让每个人从中挑选和他(她)心灵最相近的东西吧!

9 《中国农民调查》,陈桂棣、春桃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I25/885 这是一部透视当下中国农民问题的不可多得的反思警世之作。作者耗时三年,遍访安徽乡村,深入调查,访问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批致力于农村改革的有识之士、专家教授和党政要员。收集的材料和废弃的手稿,几近等身。作品依据大量第一手材料,反映了当前农民的生存状态,披露了曾惊动中央的几起重大涉农案件,揭示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种种原因,展现了农村费税改革的艰难曲折过程。文本叙述客观真实。听作者锥心泣血哭述农民的命运,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眼泪。

10 《黑镜头》 这是一本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作品集.从摄影作品看新闻记者,能真切地体会职业精神,树立职业道德. 中国文史出版社J431/01/2~10这些冒着极大危险甚至是生命危险取得的画面不仅使我们获得视觉的巨大冲击,还可以使我们在其间发现人性,以鼓荡我们的激情、痛苦、爱恋、勇气和正义感,对当今世界更多的反省和领悟,将创造属于未来的意义。本书是优秀丛书《黑镜头》的精选珍藏本,所有的照片,都曾引起过巨大震动,甚至带来了历史的转折和社会的改变,它们中的许多作品,因此获得过世界新闻摄影奖、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等世界最著名的摄影奖项。

11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美]约翰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C912.82/09 本书是约翰逊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它主要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考察印度乡村生活的社会语境及电视在不断变迁的印度乡村中所发挥的作用。作者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着力于关注印度村民们的实际生活,倾听他们的真切声音。由于兼备东西方文化背景,约翰逊在运用西方成熟的社会学与传播学研究方法来观察、分析电视媒介对东方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2 《不合时宜的思想》,高尔基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B82-061/04 B82-061/04-2 《不合时宜的思想》表现了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大胆、复杂、深邃、隐秘的思想。没有了这些,我们所看到的只能是一个被阉割了的、被片面化的高尔基。

13 《新闻与揭丑:美国黑幕揭发报道先驱林肯·斯蒂芬斯自述》 海南出版社I712.5/01/2本书是为与新闻与正义配合而出版的美国新闻传播丛书,侧重于介绍在新闻实务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揭露性报道.本卷收录的是1902年后美国黑幕揭发运动中的新闻作品

14 《普利策传》,[美]布里安/[美]斯旺伯格(两个不同版本) 新华出版社K837.125.4/1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K837.125.4/13/2 本传记的传主是出版史上最为重要、也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全书讲述了这位匈牙利移民的传奇经历,引人入胜地讲述了他如何从不名一文的联军士兵成长为一名国会议员,最后成为美国两大报业《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的业主,从而攀上美国新闻业——及权利——的巅峰。

本书作者根据普利策的个人信件以及他与别人的谈话,在本传记中包括了不少有关传主社会活动及私人生活的新的个人资料,生动展现了他如何使《纽约世界报》崛起为美国最有影响、最受尊敬的一份报纸,引领世人走进了将轰动性新闻、娱乐性报道、漫画与重大的财经新闻、外国新闻和政治新闻揉合在一起的现代大众新闻及“新新闻”的时代。同时呈现给读者的不有那些帮助改变了历史进程的社论大战。

此外,本书还生动描绘了美西战争时期普利策与赫斯特之间展开的激烈的发行量大战;年届四十就失明的普利策如何借助于他那些与众不同的秘书,继续经营他的帝国长达22年之久,支持受压迫者,揭露腐败的保险公司和不诚实的政客,与他所发现的一切不公正之事作斗争;他率先雇用包括内莉·布莱在内的女记者,通过揭发詹姆斯·布莱恩的可疑交易而确保了格劳夫·克利夫兰的胜利,他发起了一场募集捐款的运动,使得自由女神像最终能够矗立于纽约港口,他击败了西奥多·罗斯福想以诽谤罪将他送入监狱的企图,他还创建了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本书以率直而独到的观点描绘了传主的一生,他尽管遭遇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各种挫折,但他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崇高的理念、创新的理想以及鸿鹄之志而使自己立于美国新闻业之巅,被世人尊为“美国新闻业之父”,并对美国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5 《中外广告史》,陈培爱著 中国物价出版社F713.8-09/01-2 F713.8-09/01 本书初版于1997年,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系统研究我国广告业发展历史和总结国外广告发展历程的一部基础理论著作,本书深得各界好评,成为广告史基础理论教育和研究的首选教材和资料。

此次再版,既保留了第一版中受到了广大使用者肯定的优异之外,又副入了作者近几年来对广告历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分中外两部分,中国广告史部分上自原始社会下至20世纪未,按照历史进程描述了广告在我国的发生、发展,并深入分析了其规律,对港、台两地和公益广告的发展历史也作了专章介绍;外国广告史部分除记术古代、近代广告的发展外,还重点介绍了美、日、英、法、俄等国家和地区现代广告的发展,并对世界范围内广告的发展势作了展望……

16 《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记录》 朱天文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戏味愈淡,走向愈纯粹的电影。到了电影的边界,令观者起好大疑虑,这到底算不算电影?

直接进入人,面对物事本身。当人物皆一一建立起来撼他不动时,结果虽可能只是采用了他的古光片羽,那都是结实的。显现的部分让我们看见,隐藏的部分让我们想象。那么环绕他现在未来衍生的任何状况都是有机的,与别人有时重叠,有时交叉,有时老死不相往来。剩下的工作,便如何把他们织拢在一起而已。

事件来龙去脉像一条长河,不能件件从头说起,则抽刀断水,取一瓢饮。侯孝贤说,择取事件,最差的一种就是只为了介绍或说明。即使有,侯孝贤总要隐形变貌。事件被择取的片断,主要是因为它本身存在的魅力,而非为了环扣或起承转合。他取片断时,你自始以来就在事件的核心之中,核心到已经完全被浸染透了,以至理直气壮为他根本无需向谁解释。他的兴趣常常不放在酣畅呈现这种浸染透了的片断,忘其所以。

一个片断一个镜头,联接片断之间的,并非因果关系,而是潜流于镜头底下的张力,弥浸于画面之中的气息。连带的,他影片中一向特有的节约,更节约了。他善借存在于景框之外的空间,声音,事件,以虚作实,留白给观者。由于省略和节约,剪接上他常把尚未发生的事先述了,不给一点解释或线索,行销后明白,始追忆前面片断的意义。观者得一路回溯,翻耕,不停与整个观景经验对话。

诗的方式,不是以冲突,而是以反映与参差对照。既不能用戏剧性的冲突来表现苦痛,结果也就不能用悲剧最后“救赎”来化解。诗是以反映无限时间空间的流变,对照出人在之中存在的事实却也是稍纵即逝的事实,终于是人的世界和大化自然的世界这个事实啊。对之,诗不以救赎化解,而是终生无止的绵绵咏叹,沉思、与默念。

17 《我,费里尼》 [美]夏洛特·钱德勒著 费里尼这本口述自传,成书于他去世之后,最可宝贵的,是记录了一九九三年他魂归天国之前几个礼拜对夏洛特的自白,别有一种晚年的通达与智能。他想把自己的住院经验拍成电影,事关疾病、死亡,但并不哀伤;他说自己梦见死神多次,很想拍出她的样子;他声称“死神是个女人,她看起来永远一个样子,是个四十来岁的美丽女子”;他惊叹“死神竟如此生气勃勃”;他希望临终之际,“在那段和死亡十分靠近的昏迷期里,可以在梦中得知宇宙的奥秘,然后平安醒来把它拍成一部电影”。——只可惜,我们永远也看不到了。

推荐

二、三年级学生阅读

1 《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美]里奇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G212/126 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地球村”,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传媒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并将继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新闻与传播业在技术层面上用极短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几近成熟的新闻传播界上百年走过的路程。然而,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和研究仍然存在诸多盲点。要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学,不仅在硬件上与国际接轨,而且在软件、教育上与国际接轨,已成为我们迫切的时代任务。有鉴于此,本套丛书书目与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选修课相配套,特别适合新闻与传播学专业教学使用。如传播学引进了《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新闻采访学引进了《创造性的采访》、《全能记者必备》,编辑学引进了《编辑的艺术》等等。

本套丛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不仅具备逻辑严密、深入浅出的理论表述、论证,还列举了大量案例、图片、图表,对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指导非常详尽、具体、可行。其中多数教材还在章后附有关键词、思考题、练习题、相关参考资料等,便于读者的巩固和提高。因此,本丛书也适用于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进修。为了满足广大新闻与传播学师生阅读原汁原味的国外经典教材的迫切愿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还选取了丛书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几种进行原文影印,收入“新闻传播学英文原版教材系列”中,读者可以相互对照阅读,相信收获会更多。

2 《新闻报道与写作》,[美]梅尔文·门彻,华夏出版社 G212/122 中文版《新闻报道与写作》能为在中国学习新闻学的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新闻学的最基本的内容与教益,这些内容是一个记者成长的起点。《新闻报道与合作》一书向学生展示了如何分析事件,以及如何在新闻报道中综合这些分析。一个负责任的记者应懂得把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来思考,来发现其原因和结果的重要性。这意味着,记者不仅要不断发展采访报道的技巧,还要扩展对人的理解,对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的理解。

3 《纽约时报的风格》,李子坚著 长春出版社G219.712.9/02作者序言(繁体字版) 作者序言(简体字版) 第一篇:时报风雨百年 l.百年家族经营 2.独立办报 3.幕后女强人 4.家族接班人 5.大权移交 6.新编辑班子 7.前景展望 第二篇:时报的原则和理念 l.庞大的组织 2.新闻铁律 3.坚守时报原则 4.风格与用语 5.更正栏与编者的话 6.编采培训 7.社论委员会 8.新闻带动广告 9.严苛的广告标准 第三篇:时报凤云人物 1.一代豪杰罗森索 2.雷斯顿 雷斯顿与李普曼 雷斯顿与助手 代无二人 3.法兰克的处境 4.总编的更替 5.大牌记者席汉 6.史摩兹 士为知己者死 史摩兹的遗产 7.第一个中国问题专家 第四篇:时报光辉的史页 l.至高无上的新闻自由 2.揭露越战机密 3.迟来的平反——普利策奖 4.赢得诽谤诉讼 5.拒绝透露消息来源 6.与白宫对抗 ——时报刊载五角大楼“越战最高机密文件”抗争始末 附录:关于作者 敬业守道,一以贯之彭歌

4 《走进英国大报》唐亚明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G219.561.9/01 英国是现代报业的发祥地,也是当今世界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作者以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华威大学进修学习,对英国报业进行专题研究。

其间,作者在进修经营管理、新闻传播等方面的课程之余,访问了9家全国性报纸(全英国共有10爱全国性报纸)、2家星期天报纸、2家地方性报纸、1家免费日报、2家知名杂志,与英国报界的总裁、总经理、主编等数十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作者还访问了英国报刊投诉委员会、发行稽核局这两个独立机构,详细了解了英国报业的自律体制和报纸发行量的审核制度。本书运用丰富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深入揭示了英国报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办报理念、经营要诀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一部透析新世纪报业发展大势的力作。

5 《走进美国大报》,辜晓进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G219.712/12 《走进美国大报》是一部以中国传媒人的视角揭示美国报业运作秘要的力作。我们可以从书中感受到美国同行工作时的氛围——饱经“9·11”劫难之后的《华尔街日报》编辑部,甘尼特公司豪华气派、通体透明的新办大楼,《芝加哥论坛报》热闹的社论委员会会议,纽约《每日新闻》头版陈列室……一切都有历历在目的现场感。

《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报》、《中华读书报》、《新闻战线》、《新闻记者》、《时代传媒》、《中国报业》、《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中国经营报》等海内外20余家报刊纷纷发表书讯、书评或摘登。 如原版自序《21世纪美国报业现状》中增加了2001年以来直至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报纸广告的变化和具体数字;各报的发行量也取自2004年第一季度的数据。

6 《美国最佳新闻作品集》(1999),[美]斯坎伦 新华出版社I712.55/62 它适合这样的撰稿人们,你们迄今为止还未发现,你们的偶像是一些普通人,他们和你们一样对写作的风格、节奏和技巧感到困惑不解、苦恼惶恐;你们还会发现,如果你们给他们一个机会而不是站在新闻编辑室的远处傻乎乎地看着他们,甚至更槽,不愿倾听他们讲述自己是如何为谋生而从事着和你相同的工作——在键盘上挥汗如雨,他们不仅愿意而且急切地想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它也适合以下这类主编:他们沉溺于会务而鲜有时间与你的撰稿人们讨论写作素材。少去开一次会,派其他人去,把时间用在讨论写作上。它并不需要详尽周密、煞费苦心。

7 《美国最佳新闻作品集》(2001),[美]伍兹 新华出版社I712.55/62/2001 本书是“美国报纸主编协会杰出新闻写作奖”的获奖作品集。杰出新闻写作奖的奖项,一般分为无截稿时间限制写作奖、评论奖、团队截稿时间限制新闻报道奖、族裔多样性报道奖、为社区服务新闻摄影奖。在每一奖项之下,先列获奖者作品,再列入闱者作品。除此之外,还有作者生平简介、访谈录、采写体会、写作方法以及相关材料,便于读者学习和研究。

8 《新闻业的怀乡病》,许知远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G206.2/118 本书是一部媒体评论集。身为《经济观察报》主笔的作者许知远,从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视角, 以新闻写实的手法,聚焦《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财富》、《经济学人》、《连线》等这些全球传媒巨擎,对它们的经营理念、发展历史、未来走向进行了有益的梳理、回顾、总结和展望,展现了这些传媒帝国的精英们的媒体精神。 新闻从业者、传媒行业相关人士、媒体研究人员,以及对传媒业感兴趣的业外人士。

9 《新浪之道》,陈彤等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G210.7/16 在中国的门户网站中,新浪的新闻被公认为是最出色的,“看新闻上新浪”成为共识。《南方周末》在2003年年底进行的一次评选中,新浪被评为“致敬之年度华文媒体”。新浪新闻所取得的成绩,构建了整个新浪网站的内在核心竞争力,并成为中国门户网站的领跑者。新浪新闻与新浪网创造了中国媒体发展史上的一段神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在研究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及其传播规律、探讨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之时,不能不把新浪网作为重要的考察对象。新浪新闻造就了一种全新的网络传媒方式,其发展对中国整个网络新闻行业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经过六七年的发展,不仅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成功上市,而且三大门户网站的市值总额已达30多亿美元(2004年9月29日收盘价,其中新浪12.9亿美元,搜狐6.1亿美元、网易10.19亿美元)。从2002年年底开始,中国三大门户网站宣布赢利,标志着新经济背景下一种全新的网络商业模式的成功。其中,网易创始人丁磊在2003年作为《福布斯中国富人排行榜》上的中国内地首富,成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创业楷模。

进入2004年之后,中国的互联网继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从访问量角度看,独立第三方统计表明,新浪网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门户网站,中国的另外两个门户网站网易和搜狐也跻身全球10大网站的行列。更有意义的是,三大门户网站作为中国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在社会发展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0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央视电视发展的一个缩影 孙玉胜著 三联书店 本书是平和的、沉静的,但始终总有力量在扣击思维。希望在阅读过程时时引领读者走进电视新闻理念的深处-用以阅读的书籍能够伴随阅读者,而用以思考的书籍有可能改变阅读者。

十年前,这些满怀理想的激情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吸引他们的是创业,十年后的今天,凝聚和吸引人才的基础仍然是创业-是一种创新机制使得这个集体充满活力。尽管创业的过程充满艰辛,但我的同事们却用激情和意志矗起了一座理想的山峦。他们用自己年轻的感受,独特的视角,开放的理念,全新阐释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宣扬着他们对生命意义和人文精神的理解。这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为了追求一种不平凡的生活,为了给自己的青春和理想一个有分量的交待,义无反顾地走进了一个他们认为能够放置自己生命中最好年华的地方。

我曾任新闻评论部主任四年多,最令我骄傲的是,我曾提议并主持起草了评论部部训:“加入新闻评部是我们自愿的选择,我们愿意为中央电视台的荣誉和尊严尽职尽责。在这里,我们崇尚求实,公正、平等,前卫。”我至今清楚地记得那天傍晚,在北京西山宾馆的一个会场里,大家集体通过这个部训时的气氛:郑重,神圣而充满激情。这个部训后来成为新闻评论部特有的部门文化的灵魂。多年里,新闻评论部乃至新闻中心的许多同仁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和中央电视台的荣誉尽职尽责,甚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始终令我欣赏和尊重,因为电视记录的每个画面,情节,事件和故事都出自他们之手,他们是一切优秀节目的原创者。 本书叙述的是十年中的事,但不是十年史,它只是一个新闻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身处其中的观察,体验与感悟。它叙述的是一些电视新闻改革事件以及新栏目实验和大型特别节目动作的过程,背景。追求和检讨,还有我对一些电视理念的注释和解读,而这些理念和解读必定也受历史环境和个人认识水平的局限。

朝发夕至,路上十年,坚定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来者,勇往直前面不重蹈覆辙。

11 《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蒂著 海南出版社G301/18 本书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英文版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12 《得乐园·失乐园》,李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互联网,既是工具又是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认为:互联网不仅是我们可用可不用的信息媒体,它就是我们未来的生存世界。

它们召唤着人们向网络新大陆移民,召唤着人们逃离过去,逃向未来。当现代信息技术在呼唤中创造未来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些技术产品,还有一些关于未来的传说,有些传说甚至具有相当浓重的现代神话色彩。本书从网络话题入手,对比特还原论、信息崇拜观念提出了质疑。此外,它还通过对未来崇拜、速度崇拜和科技崇拜的分析,对现代技术与未来文明的问题展开了独到的讨论。在如今关于互联网的许多论作中,本书所具有的冷静分析眼光和批判态度无疑是相当独特的。

70年前,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断言:人在世界中。如今的科技专家毫不犹豫地把它改写为:人在网络中。

13 《表达自由——美国第一修正案研究》,邱小平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D971.21/16 本书提供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在不同语境下解读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全貌。全书分非常时期的言论自由、事先限制的实体和程序问题、诽谤和侵犯隐私、淫秽出版物、非政治性言论和非言论性表达、新闻自由和结社自由七个专题,介绍了联邦最高法院裁定的有关表达自由的二百多个案例。作者详尽论述了大法官们随着时代的变化在解释和适用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时所创设和运用的法理,也同时兼述了学者们的代表性观点。

14 《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的语境与实践》,展江主编 中国海关出版社G210/106 书围绕新闻舆论监督这个学术性的问题,探讨了在新世纪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推进经济市场化的现实情境下,新闻媒介为建设公共领域担当中国社会转型守望者角色的举足轻重的意义。

15 《大众传媒法》,[美]彭伯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D971.221-43/02 本书使用大量的法律案件和判例资料,紧密跟踪研究传媒法领域的最新动态,是美国诸多的传媒法论著和教材中较有影响,较流行的一种。内容丰富翔实,语言晓畅简明,表达清晰,读来趣味盎然。是美国新闻院系学生学习大众传媒法的优秀读物。

16 《中国新闻侵权纠纷的第四次浪潮》,徐迅著 中国海关出版社G219.2/63 这便是这本文集的主要价值所在。

徐迅在本书中显示的学识和修养,固然是她的学历所决定,也同她多年的继续学习和办累分不开。我想起周瑞金学长为驾宛男新闻作品集写序时提出的“专家学者型记者”的概念,徐迅无颖也属于这个行列。而且我以为“专家这者型记者”的概念,徐迅无疑也属于这个行列。而县我以为“专家学者型记者”发展到后来,应该有条件成为“记者型专家学者”。比起终生耕耘在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的教授、研究员们,记者的出身的专家学乾自有其独特优势,从这本文集中就可以看出来。

17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美]新闻自由委员会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G219.712/14 20世纪40年代,美国大众传媒的集中和垄断趋势日益加剧。出于对媒体所有者人数越来越少的担心,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人亨利·卢斯于1942年邀请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领导一群大学教授,以局外人和学者的身份探讨大众传播界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个后来以新闻自由委员会(又名哈钦斯委员会)文明的研究班子,其成员包括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等十多名平均每人出书12本的一流学者。这个委员会先后九易其稿,于1947年发表了后来被称作为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奠基的总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围绕新闻自由和防止新闻界滥用权力这样的事关美国式民主制度的重大问题,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本报告中就新闻界的角色提出了如下至今越来越受到肯定重要建议: 一种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境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 一个交流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一种供社会各群体互相传递意见与态度的工具。 一种呈现与阐明社会目标与价值观的方法。

一个将新闻界提供的信心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达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途径。

18 《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美]杰克·富勒著 新华出版社G210/83 本书作者不仅是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和美国著名报纸《芝加哥论坛报》前总编、现任美国第八大报团总裁,而且是一位法学博士和获奖小说家,其丰富素养和广博学识在这本书中有充分的体现。本书重点探讨了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新闻的真实性及其实现途径;二是新闻中的表达问题;三是网络时代报纸的未来前景。作者从他涉猎的哲学、法学和文学甚至于粒子物理学中吸取了大量养料,上自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下至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波普的证伪主义,作者娓娓道来,妙语灼见比比皆是,对于即将跨入新世纪的新闻从业者和新闻传播者颇有启迪。作者对新闻记者的传统陋习多有批评,同时坚信,新闻事业的前途,与其说是取决于外在的力量,不如说是取决于能否吐故纳新、博采众长,恪守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19 《媒介伦理学》,[美]帕特森、威尔金斯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G206.2-43/10 本书着眼于伦理学在21世纪信息社会各种媒介中的应用,通过文本、案例、图片来向读者展示如何更好地、更合乎伦理道德地完成工作。作者汇编了大量最新的关于媒介伦理的案例,将讨论锁定在媒介及从业者面临的伦理难题上,但又将讨论推向问题的实质,并将适当的理论引入决策过程,通过精心设置的思考题设法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道德判断。

本书既可以用作媒介伦理学课程的主教材,也可用作新闻写作、媒介与社会、广告与公关、新闻摄影等课程的伦理部分的补充教材。

20 《报纸的良知》,[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G210/141 本书为美国伦理和新闻学案例研究的早期经典著作之一,作者为具有多年新闻实践的新闻教育名家,在近距离观察和体验报社新闻业务的基础上,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加上高层建瓴式的审视,使这本书既具有职业伦理学意义和史科性,又具有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对于建构中国的新闻伦理学体系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同时,本书案例丰富生动,读来新鲜有趣,绝不枯燥。

21 《论出版自由》,[英]弥尔顿著商务印书馆①“阿留帕几底卡”原是希腊大演说家伊索克拉底斯的一篇演说。作者沿用其名。原来那篇讲演的内容是呼吁雅典人恢复旧民主制和阿留波阁来反抗马其顿人。阿留波阁是雅典人的元老院,由于会址在阿列斯(战神)山上,故称阿留波阁。——译注。......... 雅典的书籍和哲人比希腊任何其他部分都要多。我发现雅典的长官只注意两种文字,一种是渎神和无神论的文字,另一种是诽谤中伤的文字。因此,普罗塔哥拉由于在一篇讲演中开头就坦白说他不知道“有没有神存在”,于是他的书便被阿留坡阁②下令焚烧了,人也被驱逐出境了。至于禁止诽谤方面,也有律令规定不能象“旧喜剧集”③一样指名诽谤任何人。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可以猜想到他们是如何限制诽谤的。

22 《新闻客观性原理》,彭家发著

23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美]布隆代尔著 华夏出版社 这本书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

如果你是一个记者——这本书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专门培训那些为《华尔街日报》头版提供特稿的记者。它告诉新闻记者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

如果你虽不是记者,但会时常用到写作——这本书会让你明白,到底是哪些元素让你听写的东西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和吸引人!

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24 《报道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张志安编著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深度报道媒体或栏目负责人的访谈,来解读这些媒体或栏目的成功经验。第二部分重点采访若干名国内最出色的深度报道记者,选择他们最突出、典型的深度报道个案,挖掘幕后的故事和体验。提供1篇最经典的个人作品,同时收录作者的采访手记。第三部分为附录。通过附录中的资料,给有志于从事深度报道的新闻从业者提供相关信息服务,这是很有价值的增值内容。

深度的精英访谈、经典的案例分析、实用的操作手册,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的《报道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一书,既给深度报道从业者提升报道技能提供了一本鲜活的教材,也给新闻传播研究者把握新闻实践前沿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视角。 对新闻人来说,《报道如何深入》是一本启发他们怎样让新闻接近真相的报道手册;而对非新闻人来说,它又是一条把握社会转型与新闻报道复杂关系的生动路径。

25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黄旦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G211/05 我国对西方传播或大众传播研究的了解,基本是从“受众”和“效果”开始。关于传播者研究虽然也有一些零星介绍,但系统整理和分析研究的成果尚付阙如。本书为作者历经多年而成,不仅弥补了这一空缺,而且堪称是一本力作。

该书通过对西方新闻和传播实践以及其研究的深入思考,选择新闻专业主义为一个统一视角,来透视有关传播者的研究及其思想,从而使原本散落在不同层面上的东西,有了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在纵向上贯通了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揭示了西方传播者研究的基本取向和趋势;在横向上,则展示了传播者研究的多样化维度和广度。这是作者对西方传播者研究历史的独特理解,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和新意。

全书文献资料扎实,论证有力,逻辑性强。吸取众家之长而不乏自己见解,忠实解读原意而又常能给人新的启发。

26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Siebert Petersen, etc. 27 《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 新华出版社G0/02 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最著名的著作. 本书简明而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各基本分支领域,如语言和非语言传播、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小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以及大众传播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着重探讨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技术特征、组织生产特征、规范管理及效果研究,对传播学研究方法也有初步的介绍。作者广泛参阅国内外各种传播学教材,并加以融会贯通,理论知识丰富,行文通俗易懂。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以及公共关系、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基础课教科书,尤其适合在职攻读本科学位的学生,同时也可满足其他专业和一般读者了解传播学基础知识的兴趣。该书第一版于1973年出版,原名为"Men,Messages, and Media: 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由施拉姆一人完成.1982年此书出版第儿版,由施拉姆和波特合著,书名为"en,Women,Messages, and Media: nderstanding Human".1984年新华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第二版. 该书是最早翻译成中文的传播学著作,开启了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大门.是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在中国影响十分大.

28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英]麦奎尔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G206.3-43/05 根据最近的理论研究以及媒介本身快速变革,这个修订与扩编版本更新了前一版的内容。自上一个版本问世,尤其是在我们迈入新世纪之时,我就心存着这样的迷惑:某些大众传播的概念以及关于大众传播的思考,可能正渐渐地过时。自从媒介被创造出来以后,时代和媒介本身都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在我们撰写第四版期间,大众媒介又再度被政府所援用,来支持基于不确定的判断,正义性和民众支持之上的军事行动。这些富有成效的宣传战,和许多20世纪的宣传战在性质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异。由于“新媒介”开始展现其经济潜力,以媒介集团形式为基础的“旧”媒介,正越来越积极地并购“新媒介”,并努力将之纳入现有的全球媒介体系之中。“大众传播”这个表述方式可能已经逐渐褪色,并具有“现代主义”的意涵,但事实上,这种现象所代表的意义并没有大的变化,只是更为广泛和复杂。

29 《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瑞典]温德尔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G0/05 《大众传播模式论》最适合用“经典”来评价了。这本薄薄的册子很轻松地通过述评传播学研究历史上的一些“模式”就把一系列重要的传播理论概括出来,并勾勒了一副完整的图景。除此以外,它还把“模式研究”这一研究方法凸现出来,使其深入人心。这本书可以给你很多东西,对每个模式的述评包括补充与批评意见,恰好能够让你脱离出原理论作者的窠臼,从外部来看看该模式。

30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G206.3-43/02 在对大从传播出现的社会环境作了一个一般性讨论后,首章讨论了大众传播研究的产生逻辑以及定量研究的作用,这是以后诸章的大背景。本书的主体部分对伴随着研究方法逐步成熟而进行的14个研究项目进行了概述。最后一章以不太规范的写法,将这些研究与过去60年来提出并调查过的10个理论联系在一起。

31 《思想的管理者》,[美] 赫伯特·席勒著 作者說明了,美國官僚體制、國防部及大企業對於資訊的控制與管理技術。他毫不留情地揭露,這些「思想管理者」藉由大傳媒體,將偽裝成公共「教育」的「訊」大量灌輸給美國人,以推銷它們的理念。

32 《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文森特·莫斯可著 华夏出版社G206/30现代传播译丛。 本书拒绝将一个人、一种关系、一次历史事件所具有的明显复杂性简化成一个核心本质或核心概括。

尽管大森媒介及传播研究中的政治经济学取向在时下极具建设性和启发性,但是本书作者文森特·莫斯可只是将其视为解释社会过程的一家之言。他坚持认为,他所全力投入的这个学科并不因为它的来由而具有了天然权威性的一系列意义。因为,从本质上说,沟通和传播的价值不在于贡献出问题的答案,而在于不时展现人类意识格外锐利的一面。

33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法]马特拉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 马特拉在《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一书中提出了三个观点。

首先是战争对传播具有推动作用。战争对信息传播的功能性需求,先是缩短时空距离的需要(比如,手机的前身是摩托罗拉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的步话机;五角大楼作战指挥系统的计算机网络诞生了后来的因特网),同时战争期间对鼓舞士气的要求也促进了宣传鼓动的发展,甚至衍生出心理战这个专门学科。

其次是发展主义的神话使金融资本走向经济全球化,从而模糊了民族-国家的边界,最终是跨国的信息传播新网络按照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生产和分配重新分割世界。

第三,信息文化尤其是视听文化的全球流动引发了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危机。在商品的标签下,跨国传媒集团用工业化方式推广的文化,成了普遍的文化消费资料,而“消费者权利”成了文化传播的动力。

马特拉着力观察和批判了传播强国的跨国媒体集团为了主宰其他民族的、地方的或群体的文化,而在强制性传播中掀起的一场全球化运动。他认为,文化同化的恐惧和文化认同的希望自从传播工业化以后就成为了国际关系的要素,但文化同时要受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文化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跨国媒体集团所标榜的所谓“现代化的取舍”,虽然看似重视了信息接受者的权利,但却忽视了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真正的信息传播应该是接受者和传播者之间的互动的对话过程。而在信息交流的不平等背后,马特拉预言了人类将面临着重重危机。

34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著 开明出版社A811.67/06“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2003年由我国宣传领域的几个部门在三项教育学习中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概念的内涵,一向是党领导的新闻传播业,以及更大范围内的党领导的文化产业在政治上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观念和行动指南,是我们极为熟悉的。这些原则和观念,既是一种政治原则和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对象。

这项研究,主要在以下两方面做了扩展:第一,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人思想的研究,扩展为对与他们共同创建革命政党和从事革命活动的领导集体的思想的研究,包括争论的话题。第二,不仅局限于研究领导人的思想,也要研究党的各种会议和文件中关于新闻、宣传、文化的观点,这些会议和文件是时代集体智慧的结晶。

35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一份当代国际传播领域最重要的学术文献:《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又称《麦克布莱德报告》,这份报告是隶属教科文组织的国际传播研究委员会对世界信息基础组织结构和传播资源进行三年调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该报告倡导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主张通过放松版权法规,促进信息传播技术自由交流,鼓励第三世界国家出版业发展,及更多的传播资源共享等措施来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息传播资源不平等的状况。

36 《文化研究读本》,罗钢等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G112/06 “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是目前北美和欧洲人文知识分子最为活跃的知识区域之一,正是通过文化研究,学院知识分子的智识活动溢出了大学校园之外,也溢出了传统的经典命题之外。文化研究关注的是阶级、性别、身份、传媒、大众文化等范围广泛的社会文本,它具有迫切的政治性和焦虑感,这就和传统的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精英主义乃至文学主义的要旨相冲突,因而带有左翼色彩。本书收集了论文刻写了文

37 《理解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G249.5/01 本书从广告、猫王和麦当娜、汽车等日常生活中文化现象的分析入手,勾勒了有关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理论,包括法兰克福派、民粹派等。费斯克既是卓有成就的学者,也同时是大众文化迷,这个双重身份使得本书对大众文化的解读独树一帜,它带着乐观主义色彩,着重强调大众文化的创造性、娱乐和逆反功能。《理解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一版再版、被广为征引的关于大众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

38 《电视、受众和文化研究》,[英]戴维·莫利著 新华出版社G220/34 《电视、受众和文化研究》是英国著名学者戴维·莫利撰写的一部受众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该书集中了作者在相关领域多年研究的成果,将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对电视受众研究的产生、发展和未来做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探索。

在本书开篇,莫利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受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评述。在此基础上,他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圳的专察:(1)阶级、性别和文化上的差异是如何影受众对电视“文本”的解读以及家庭内部的媒介使用行为的?(2)大众传媒是如何构建起“天下(全国)一家”的神话的?(3)在小范围内进行的人种志研究是如何帮助我们把后现代媒介体系中全球和本土的互动效应的?

在本书中,莫利把意识形态的概念置于“家庭传播”的语境内进行了重新定义,从而揭示了媒介在公共/私人领域内体验的“接合”和在时间、空间和群体上对社会进行组织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对于媒介/文化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本书亦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创见。

39 《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美]保罗·利文森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G206.2/29 这是一本关于信息文化的书籍,是被学界称为媒介哲学家的保罗·利文森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认为,信息是自然世界的基本元素,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介形态的变化是自然世界的动态进化过程。他从第一个数字媒介——字母表开始,引导读者导找信息革命的历史轨迹。书中讲述了文字、印刷、摄影、电报、电话、广播、电影、电视、录像机、文字处理器、在线出版、超媒体、万维网、计算机显示屏、电子水印、人工智能、虚拟空间等不同历史时期媒介形态的特点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涉及了历史、文学、媒体、艺术、哲学、科技等众多学科领域。全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表述深入浅出,可供高等院校信息科学、传播学等课程作为参考教材,亦可作为相关领域的大众读物。

40 《手机》,[美]保罗·莱文森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C913/37 互联网带我们到赛博空间里去漫游,可是它把我闪钉死在座位上,与此相反,手机带我们到真实世界中漫步,一机在手就有了一个全副武装的流动家园,本书探索人类媒介移动性的历史——书籍、照相机、半导体收音机、笔记本电脑无不纳入考察之列。

手机这个独特而奇异的小玩意成为我们的掌中之宝,使我们能够交谈,也能够互致短信,它是一柄双刃剑,既命名我们获得空前的解放,又对我们所拘束,既使我们一网打尽天下信息,随时随地与人通话,又使我们失去享受清静的避风港——除非你不买手机或关掉手机。 这是神奇的电话使万事万物为之一变——公共场所、隐私领地、室内室外、剧院饭店、汽车飞机、谈情说爱、文化素质、亲子关系、战地新闻——实际上我闪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从此不同,仿佛是一个有灵气的细胞,手机在分裂繁殖的过程中和其他的细胞互动、结合,从而产生新的有机体;就像是一个强大的火花塞,手机点燃了技术进化与人类生活的发动机。 美国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以他灵动的文字,从哲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透过技术进化和社会生活的多维视野,对使用手机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思想深邃,直到读者心弦。

41 《第二媒介时代》,[美]波斯特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G206.2/08 本书基于社会理论和文化理论的最新著述考察了新的传播技术的蕴意。Poster对文化理论诸传统中的技术及媒体的概念进行了批判性的评价,旨在对人类与机器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作者还联系到新媒体考察了后现代性理论以及关于多元文化论的争论。作者提出,诸如因特网和虚拟现实等电子媒介的新发展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交流习惯,并对我们的身份进行深层的重新定位,可以说人们因此有理由提出“第二媒介时代”这样的时代标号。

Poster对诸多理论家的贡献进行了评价,如波德里亚、利奥塔、哈贝马斯、哈拉维以及瓜塔里等。他以前一部书《信息方式》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他具有独创性的独特方法,并以此方法分析了数种文化材料;Spike Lee的影片《做正事》,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以及对海湾战争的电视报道。

《第二媒介时代》是从事媒介研究、文化研究、社会学和社会理论的学生和学者的必读书。 42 《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德]瓦尔特·本雅明 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法兰克学派的边缘人瓦尔特·本雅明的艺术论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处于一种有些奇怪的境地:饱受读解、屡被援引却依然面目暖昧,意旨难索;他对摄影、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探讨莫不如此。这一情况本身正是作者思想魅力的最强力证明。《摄影小史》谈摄影而意在历史社会,《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似乐观而实冷峻,至今仍值得我们体会深思。也许,丁雅明更应被作为一位激进的批判思想家,而非所谓的“最后一人文人”。

43 《想象的能指》 [法]克里斯蒂安·麦茨 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是世界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理论集,他以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和模式为依据,结合电影符号学,全面解释了电影机制主体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的心理学,是第二符号学诞生的标志,也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代表作。他的电影符号学已被公认达到了世界电影理论的颠峰。

44 《当代电影分析》 [法]雅克·奥蒙、米歇尔·马利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J909.8/01 本书相当系统地阐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地区,重要当代电影理论分析流派,对结构主义文本分析,叙事学分析,精神分析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作了完整的的分析和评介,颇为完整的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影思潮与电影分析的发展轨迹,向读者展示了电影和影评界的发展状况,并教会读者如何“看”(分析)电影。

45 《电影的意义》 [法]克里斯蒂安·梅茨 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电影符号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在电影理论研究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在电影与言间千丝万缕的纠葛中理出了某些可资借的脉络,在符号学所关注的各个电影特质上作了多样且相互辩证的分析。本书不仅开启了现代电影理论的新页,也为往后的电影理论研究立下了一个里程碑。

46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 第五版 [美]大卫·波德维尔 克莉丝汀·汤普森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J90/28 这本《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是一本在西方国家十分畅销的电影教科书,美国许多大学的传播系均以此书作为教材。例如,美国最著名的电影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的纽约大学(NYU),就一直以此书作为必修课的指定教科书,用来整合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学生对电影的统一认识。本书主要考察电影媒体对观众所产生的艺术经验:一部电影是如何产生的;整部电影是如何运作的;如何进行电影批评;电影艺术如何在历史中发展变化。本书配有大量的图例,很少使用“剧照”,大多数照片都是电影底片上放大出来的,来自35毫米的电影拷贝,避免了剧照和电影成片中的影像不相符的问题。该书的作者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传播艺术系教授大卫·波德维尔博士(David Bordwell)和克莉丝汀·汤普森博士(Kristion Thompson)。波德维尔教授曾有多部电影学著作出版,并写过许多相关文章。其中包括研究中国电影的文章。

47 《法国电影新浪潮》(上、下)焦雄屏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革命性运动。它突破了传统电影一元化的结构,拓展了电影的创作领域,在形式和内容的突破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书从新浪潮运动发生的背景谈起,详述其流派、演变、成果,及其在世界范围内对电影制作和电影美学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对该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作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

做法国这部分断代史的研究,也给了我一个对照比较的机会。作为一个仍在线上的创作人,至少我知道我永远可以在法国这个段落中找到电影人应有的感情,可以永远步着他们的典范走这条艰困的路。也许,我希望,这本书也可以提供给年轻人我曾得到的热情和激励。

48 《电影演员》[法]雅克琳娜·纳卡什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演员推定电影的年代,却又将它从时间的长河中抽取出来;演员给人物以生命,但与此同时,又因是人物的化身而将人物定格;演员在电影中引导观众,却使后者在虚幻中迷失方向;演员让电影臣服于人类,阻止它成为一门艺术,却又不准它只是一种工业,因为没有哪个演员会在某一天突然放弃了自己的模板而仅剩下形式、观点和使用价值。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电影远没有将演员消耗殆尽,它只是用新的悖论对之进行充实和丰富。

49 《电影×音乐》 罗展凤著 北京三联书店J617.6/04 录自序:我的冷文学序二:惊喜后的享受序三:展凤的书序四:享受结合学习哲理音符

一、“蓝、白、红”的三色人生

二、双生故事配乐——关于《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与《情书》的命定与偶然

三、《一生何求》的诗化调子

四、小津安二郎×齐藤高顺——生之悠悠,宁静致远给古典音乐另一段生命

五、库布里克电影中的古典音乐叙事

六、当瓦格纳遇上科波拉——从霸权主义到反战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七、另一面的贝多芬——《缺席的人》

八、舒伯特的爱情苦难物理论与实践

九、王家卫电影音乐图鉴

十、《花样年华》的拼凑音乐符码十

一、解构音乐配置——《杀手莱昂》十

二、《教父》三十年——场景×音乐十

三、后现代红磨坊——向雷诺阿致敬十

四、镜头与音乐共舞——《不夜城》十

五、以配器营造距离——《天浴》论尽阿莫多瓦简约主义配乐大师故事后记参考书目鸣谢

期刊 中文期刊 1 《现代传播》 2 《当代传播》 3 《电视研究》 4 《新闻与传播研究》 5 《新闻记者》 6 《新闻大学》 7 《新闻界》 8 《中国记者》 9 《国际新闻界》 10 《中国社会科学》 11 《中国新闻周刊》 12 《南风窗》 13 《新民周刊》 14 《凤凰周刊》 15 《财经》 16 《瞭望东方周刊》 17 《环球》 18 《瞭望》

英文期刊

1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 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 3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港台期刊

1 《新闻学研究》 2 《传播与社会学刊》 报纸

1 《南方周末》 《新京报》 《中国青年报》、《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 2 每周末阅读一份《南方周末》 每周至少精读一份《新京报》 阅读过程中,将好的专题策划和标题辑录下来 形成读报习惯

网址

1 http:// 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 9 欧洲媒体学会 10 世界新闻记者联盟 12 媒体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安党建工作总结下一篇:广播电视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