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复课需要理性的凸显——汶川县震后异地复课问题调查与对策分析

2022-09-12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学校复课成了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当川、甘、陕十余万灾区学子成功实现本地和异地复课的时候, 举国欢腾, 人们都在为新时代下的学子们感到庆幸。虽然这场史无前例的复课行动从总体上来说是值得肯定的, 但异地复课对灾区师生影响深重, 作为本次地震和震后复课的亲历者, 笔者对汶川数10所学校的复课给予了密切关注, 多次深入各复课点调研, 同时结合电话、网络等手段, 通过正面接触和侧面迂回交流等形式, 对汶川各个学校的复课, 尤其是异地复课, 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跟踪调查, 同时还研读了相关文件和学术会议的报告, 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分析, 重点对震后异地复课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和反思, 以为我国今后重大灾害后的学校复课提供一个参考, 也希望能籍此抛砖引玉, 展开社会大讨论。

1 背景分析

汶川是我国仅有的几个羌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全境皆为山地, 地形复杂, 主要公路沿线和聚居地植被覆盖普遍较差, 地震、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生活条件一直都非常艰苦。尽管如此, 古老的羌民族在这里生活了数千年, 除了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强制内迁外 (见《后汉书·西羌传》) , 几乎不曾离开过这片土地。对如今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来说, 更是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 甚至很多孩子还没有到过县城——对他们来说, 大城市生活经验几乎为零, 汶川就是整个世界。

根据汶川县教育局公布的数字, 全县有15000多名学生, 包括2900多名高中生, 4600多名初中生, 7600多名小学生和400多名幼儿园学生, 其中14000多人需要分流复课[1]。这其中还不包括境内的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和威州民族师范学校的10000多名大、中专学生。

由于缺乏基本的场地和设备, 甚至连起码的安全保障都成问题, 四川省采取了五种复课形式:一是安置性复课, 二是调节性复课, 三是异地异校复课, 四是临时插班复课, 五是对原有校舍进行鉴定后在原校复课[2]——鉴于汶川几乎所有学校都位于高半山上或峡谷之中, 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来说, 除了异地复课似乎已经别无选择了, 而且震中映秀的漩口中学已经是六年内第3次异地复课。

2 理性看待异地复课

首先, 从受灾对象的层面来看, 异地复课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 根据笔者的调查和分析, 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异地复课显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中科院心理所刘正奎认为, “异地复课把学校拖到外地, 本来他没有创伤, 那么到外地会有环境适应问题, 如果他有创伤, 这样会放大他的创伤”[3], 事实上, 笔者的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威州中学曾经一致拒绝到外省复课, 他们宁愿住板房, 条件艰苦些, 也愿意在川内选择复课点, 最后成功留在了成都龙泉驿;桑坪中学和漩口中学在政府统一安排下远赴广东和山西复课, 结果后两者明显比前者的各种问题要多得多——最激烈的表现就是桑坪中学教职工一度不想在春节后返校, 得到消息的汶川主管部门竟然想出让该校师生在广东过年以防他们节后拒绝报到的主意, 虽然最后遭到全体师生和家长的强烈反对而落空, 但整个事件也着实暴露出跨省异地复课带来的严重影响。

此外, 这次跨越文化区域的异地复课还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课程进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羌族人民沿袭数千年的生活习惯在异地复课中受到了严峻挑战:在汶川女性穿短裤是非常不受欢迎的, 出来后她们得穿短装校服;羌族女性习惯留长发 (婚后要盘头) , 出来后经不住炎热天气不得不剪短发;高半山的居民习惯了腊肉, 几乎从不吃新鲜肉, 但复课后除了新鲜肉别无选择……所有这些都给原本受伤的心灵以新的打击。对教师来说还有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工资收入:据粗略计算, 汶川中小学教师人均月收入只有1600元左右, 仅相当于成都复课点的50%、广东复课点的30%, 这种差距深深地刺痛着每一位教师的心, 他们感觉自己到了外面“真的什么都不是”。另一个问题是复课所需的大量教材。据调查, 这些教材并不都是一次性到位的, 很多是复课后很久才逐步到位, 而且有些教材数量严重短缺, 仅阿坝师专中文系短缺教材就近20种, 该校两三个学生共用同一本课本的情况甚至非常普遍, 同一个教学班使用几种不同版本教材的情况也不少, 给广大师生造成了很多困扰。

其次, 从接收方来看, 热情难以持续。到目前为止, 各个复课点都暴露出一些共同的问题, 就是复课学校与接收方之间矛盾呈明显上升趋势。举一个很细微的例子, 桑坪中学在广东复课, 学生寻衅滋事现象严重, 接收方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反感该校的存在, 甚至取消了回锅肉等川菜的供应以示抗议;阿坝师专、漩口中学和水磨中学等复课点等也经常出现恶性流血事件, 令接收学校和地方群众非常头疼。长此以往, 当初的“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热情逐渐淡化, 甚至抵触情绪开始蔓延, 各地反应均不容乐观。

再次, 从复课点的使用来看, 大部分都是复课学校与接纳方共同使用同一个校园, 这就涉及到宏观层面操场、图书馆、活动中心等公共区域的使用与维护, 还有作息时间的同步性 (汶川气候特别, 作息时间多与外界不一) 以及微观层面两校师生的相处等。刚开始出于新鲜劲儿和最初的热情双方都能迁就,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 甚至有时候还会在局部层面激化。有些复课学校经常会用到“协议外”的场地, 相关人员均表示每次协商都要“低三下四地看对方脸色”。据调查, 灾区师生有“寄人篱下”感觉的约占七成, 这种自卑感经过近一年的累积, 于最近几个月有集中爆发的迹象, 主要表现在群殴、故意破坏公物、公共场合恶作剧等方面。

3 异地复课中的无奈选择

这次异地复课后出现的很多问题其实对于当事者来说也是一种无奈。

首先, 时间紧, 任务重, 工作弹性空间小。由于中央和四川省下的死命令是9月1日前必须实现全面复课, 地方政府和学校领导都没有多少回旋余地。虽然当时几乎所有学校都提出不愿跨省复课, 但地方政府在没有任何预案的情况下也确实不太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满足学校的要求。在政府和学校僵持不下的时候, 汶川当局不得不提供了另一个选择:想留在川内的自己联系复课点, 否则就服从政府安排——但自己联系复课点涉及责任太大, 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并不敢走这步险棋。

其次, 在学生的安全问题上, 学校与家长签订的责任书成为众矢之的。威州中学复课前曾贴出告示, 其中一项内容是学校开始复课, 请家长写一份异地复课申请报名。其他一些学校也跟家长签订有类似协议, 约定学生的人身安全由学校和家长共同承担。网上对这种签约是持批评态度的, 但如果不签约, 不“强迫”家长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约束, 估计学生复课后的行为会更加放纵。尽管如此, 有件事笔者还是不敢苟同:由于安全成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部分学校复课后实行封闭式管理, 学生不得出校门, 连买生活用品也是教师陪同或直接代劳——学校“该做的都做了”, 但实际情况是学生被逼疯了:包括女生在内, 打群架;玩弄自己的生殖器, 并拍照到处炫耀;谈恋爱人数激增, 性骚扰时有发生, 甚至故意在监控摄像头下玩弄激情;蓄意找老师麻烦, 搞恶作剧……以笔者在汶川6年的工作经验来看, 这些事情对于长期生活在落后、闭塞、保守的汶川的学生来说, 震前是绝无可能的, 但现在却成了家常便饭。

最后, 面对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学校却无能为力。震前很多教职工只有学校提供的住房, 别无它处。复课后, 教师们异地复课虽有宿舍, 但他们老、弱、病、残的家属却无法随行 (接收方都不提供这种服务) 。另一个问题是牵涉到政策层面的住房补贴。由于地缘劣势, 震前的汶川房改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震后的住房损失补贴政策又主要是针对产权房的, 对汶川的这种特殊情况很难操作, 造成广大教职工在财产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迟迟拿不到应有的国家补贴, 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和工作压力。目前, 虽然部分学校已经开始整理教职工的各种损失, 但其它学校还在观望、等待。

4 异地复课条件下的心理干预

南方人物周刊主笔何三畏认为, “应该做足了哀悼的功课, 安顿了自己的心灵, 生活才能转入常规”[4], 说的就是灾后心理干预。应该说, 从学术界到政府层面, 对灾后心理干预的重要性都有清醒的认识, 但这次震后的心理干预还是出现了一些致命的问题。

首先, 政府过分依赖于民间力量。由于这种民间志愿者学术背景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又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 各自为阵, 各行其是, 工作周期也很随意, 最后心理干预的效果也很难评价。

其次, 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震后汶川绝大部分学校都是在异地复课的, 这种特殊情况下的心理干预到底该由谁来负责?四川省教育厅、汶川县教育局和各复课点地方政府显然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沟通, 各异地复课点的心理干预基本上都处于一种无序的失控状态。

再次, 缺乏有效监控机制和体系。教育部曾在2008年暑假期间拨出专项经费, 依托四川师范大学举办了5期四川灾区中小学心理康复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 5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5], 四川省教育厅也出台了相应文件, 要求39个地震重灾县 (市、区) 在全面复课后开设“灾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 保证每生至少能两周上一次专业的灾后心理辅导课[6], 但最后的结果却是雷大雨小, 汶川在各地复课的学校真正开设心理咨询室或灾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并不多。

第四, 整个过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由于缺乏统一指挥, 各学术机构、民间社团和社会自由人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些复课点尽管设有工作站, 但其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 人员批次更换频繁, 对整个心理救助工作非常不利。调查过程中, 笔者甚至发现在水磨小学等复课点竟然有两个工作站, 都是民间性质的, 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 完全按照各自的计划进行, 其效果可想而知。

最后, 过分注重学生, 忽视了对教师的心理干预。教师自身的状况决定了他们的心灵重建以及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调查发现, 几乎所有学校的教师自身都存在灾后心理问题, 有的还很严重, 直接表现在健忘, 上课应付差事, 情绪波动较大, 购物欲狂 (尽管他们的工资与复课点消费水平极不相称) , 不检点行为激增 (大部分学校职工夫妻分居都超过15%) 等等。教师的心理问题往往会直接迁移给学生, 给学生造成二次伤害, 这也是师生矛盾激化和学校管理混乱的重要原应之一。

5 异地复课暴露出我国相关体制上的缺失

此次震后复课从宏观上来说是高调、高效和成功的, 但对阿坝师专来说几乎没什么值得激动的。因为他们虽地处汶川县城, 却是省属高校, 汶川地方政府显然“没有义务”为他们寻找避难所, 而四川省有关部门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也没有将其纳入特别考虑范畴——他们不得不自谋出路, 最后以720万的高额年租金租下了西华大学彭州校区部分校舍 (120万/年) 和攀枝花学院成都教育实习基地 (600万/年) 从攀枝花学院和成都前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手上以600万的年租金高价租了个还没有完工的半成品校园, 却只能勉勉强强安置了约4000人, 又不得不以120万的年租金租下了西华大学的部分校舍安置剩余的师生。来实现复课, 而且后者当时尚未完工, 阿坝师专不得不先垫资帮开发商完成工程。在阿坝师专近期的一次党内会议上, 该校领导认为学校已经被边缘化了, 处于无人管的“自由”状态。

特殊的不仅仅是阿坝师专。据调查, 震前汶川国立幼儿园仅县城和映秀各有一所, 其它各乡镇的幼儿园都是私立, 而且很多还证照不齐甚至根本就是无证经营, 处于政府监控和管理的边缘, 他们的复课也是费尽了周折。此外, 前文阐述的异地复课条件下心理干预缺乏监督机制, 处于无序失控状态等, 俱都暴露出我国相关体制上的缺失。

6 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 笔者认为, 重大灾害后的复课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复课时间的选择不宜操之过急。

虽然政府面临着巨大压力, 社会对尽快恢复孩子的知识结构也没什么争议, 但这里有个前提, 孩子要能够真正静得下心来读书。重大灾难必然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创伤, 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才能抚平, 这段时间里, 孩子跟家长在一起更有安全感, 更容易安顿心灵的家园。况且教师也需要时间来处理丧亲之痛和财产损失带来的生活影响, 需要处理夫妻分居、老人赡养和子女读书问题等等。

(2) 复课地点应尽可能选择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区域, 空间跨度不宜过大。

不同文化区域会造成语言交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 放大心理创伤;空间跨度过大会造成亲人之间难以沟通 (尽管通信已经很发达) , 探亲机会减少, 不利于心理创伤的愈合。根据调查、分析和最后统计的结果, 总体而言原地复课的学校远比异地复课的要好, 本省复课的学校远比跨省复课的要好。在一次问卷调查中, 问题设计是“如果给您选择的机会, 您愿意在哪里复课” (选择题) , 结果选择汶川原地和四川省内的占据了88%, 受访者给出的理由 (填空题) 惊人地一致, 主要是“可以经常与父母见面”和“出去了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选择“四川省外”的只有12%, 给出的理由主要是“可以见见世面”。因此在复课地点的选择上, 笔者认为最好还是原地复课, 原地不具备条件的, 应当以文化背景为主要参考因素, 就近选择复课点。至于很多学者提出的原地复课无法承受丧亲之痛的疑问, 笔者在水磨小学等原地复课的学校已经得到了最好的答案, 那就是用感恩的心化解丧亲之痛, 用重建家园的行动树立生活的信心。

(3) 对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教师不是圣人, 不是万能的。

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教师的能量——他们首先也是普通的社会意义上的人, 同样很脆弱, 在他们走上讲台之前首先也要安顿好自己的生活。相对学生来说, 教师除了丧亲之痛, 大自然的威力在心灵上的震撼之外, 他们还面临着学生灾后心理反应对他们的迁移和影响, 面临着更多的来自生活的压力——最后, 他们的喜怒哀乐又会给学生造成一定影响。调查发现, 这次灾后复课师生间的矛盾冲突急剧上升, 师生关系普遍较为紧张。因此, 笔者认为, 灾后的各种援助计划应该将教师提到和学生同样的高度来对待, 帮他们解决好后顾之忧, 例如将教师子女读书和老人赡养问题纳入复课计划, 通过系统内部借调帮助有特殊困难的教师等。

(4) 切实有效保障教职工的正当权益。

前文已经阐述过教职工的住房损失等补贴迟迟无法拿到, 这并不是什么责任事故, 而是缺少政策的支撑。笔者认为这么大的地震, 特殊情况很多,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考虑特事特办, 分期付款:首先尽快在一定的框架范围内 (比如按照地方教育局呈报损失的七成) 将先期补贴发放到教职工的手中, 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然后再逐步研究具体的文件规范, 根据新的规范发放剩余的补贴。这样既没有离开法律和政策的框架, 不会给国家造成损失, 又保障了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为他们减轻了经济负担。

(5) 应该专门研究建立灾后复课应急机制, 建立复课后的监督和评价体系。

我国现有的各种预案一般都是抢险救灾方面的, 灾后复课还缺乏有效应急机制, 这也是此次震后复课“有点乱”的主要原因。有了以上应急机制和监督、评价体系, 各级政府之间、各地方政府之间才能有章可循;主管部门和学校之间、学校和家长之间才能有效沟通;政府和社会团体之间、社会团体和学校之间也才能置于有效的监控管理之下, 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出现的问题。

总之, 灾后复课关系重大, 需要理性的凸显。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复课不是为了完成一项政治任务, 也不是为了给家长一个交代——复课是为了孩子。我们都应该想想, 孩子在这个时候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所有的工作将会给孩子带来及带走些什么, 这才是以人为本应有的态度。

摘要:为切实了解“5·12”震后复课, 尤其是异地复课对广大师生的影响, 文章以汶川县数十所大、中、小学为研究对象, 用长达10个月的时间跟踪调研, 重点对异地复课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研究认为重大灾害后的复课时间上不宜太仓促;地点选择应以文化背景为主要参考, 空间跨度不宜过大;在灾后心理干预等问题上, 应将教师提到和学生同样的高度来对待等。研究成果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为我国建立健全重大灾害后的学校复课应急机制和监督评价体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灾后,异地复课,调查,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 于杰.请帮助14000名学生复课[N].京华时报, 2008-05-29 (5) .

[2] 张晨, 李益众.四川灾区学校基本恢复上课:高三学生全部复课[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6/14/content_8367647.htm, 2008-06-14/2008-08-09.

[3]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2009) 新闻发布暨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EB/OL].http://www.china.com.cn/zhibo/2009-03/01/content_17332718.htm, 2009-05-01/2009-03-01.

[4] 何三畏.地震废墟旁复课合适吗[N].南方都市报, 2008-05-27 (AA02) .

[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gzdt/2008-07/17/content_1047814.htm, 2008-07-17/2008-08-23.

[6] 四川39个重灾区中小学今秋将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EB/OL].http://www.gov.cn/gzdt/2008-08/21/content_1076243.htm, 2008-08-21/2008-08-2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社会公平的经济学模型分析下一篇:施肥对覆膜辣椒产量效益的影响

热门文章

复课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