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2022-04-20

小编精心整理了《都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都昌县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北岸,居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腹地,是生态大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也是“十三五”时期江西省唯一的省定贫困县、省政府确定的小康攻坚滨湖四县之一。

都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篇1:

协会动态

围绕中心发挥优势为全市经济建设作贡献

甘肃省武威市老科协坚持“发挥优势、量力而为、逐步前进、务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围绕工作大局,突出工作重点,积极组织会员开展各项服务活动,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被甘肃省老科协评为“先进单位”。

老科协成立后,首先抓了组织建设,建立健全老科协组织网络体系。把调查研究和建言献策作为发挥老科技工作者优势的重要工作。

组织老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了“科普周”、“科普之春”暨“12244工程”等活动。还开展学术交流与义诊服务。立足服务“三农”,以科技基地为依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开展科技咨询工作,为工业经济服务。老科协发挥老专家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咨询工作。先后为食品、酿造等企业进行了市场定位分析、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新厂选址等工作进行咨询服务,累计达200多人次。

(甘肃省武威市老科协 供稿)

次丘镇老科协抓专业协会、促基地建设带动农户发展

汶上县次丘镇老科协采取抓专业协会、促基地建设、带农户发展的方法,推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汶上县次丘镇老科协通过深入基层走访调查发现,老科协工作的突破口在农村专业协会上。为了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他们把各协会的负责人全部吸纳为老科协会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协会进行整顿,不断规范提高,并逐步引导发展。对现有协会普遍进行整顿,由松散型变为紧密型。同时制订了协会章程,建立健全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农村个体产业零星分散、规模小、风险大、管理粗放、效益低的实际情况,帮助和指导专业协会发展规模种养,创建种养基地。

在推动农村经济科学发展过程中,他们积极为广大农民搭建致富平台,争取政策扶持,普及科学知识,聘请各方面专家进行授课指导,传授技术。

(山东省汶上县老科协 供稿)

夕阳无限情亦浓

吉林省镇赉县老科协常务理事徐文发今年已经72岁高龄,仍然像当年在岗时一样,勤奋地工作着。他不仅担负着三个单位的养兔技术顾问,而且经常骑着自行车跑村串户,进行义务技术指导,还撰写科普资料和论文专著。他的手机是养兔、养鸡、养鹅、养狐、养貉专业户的技术服务热线。在这位老人身上,看不出疲劳,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催人奋进的精、气、神。县委、县政府提出“小动物、大经济”的发展战略以来,徐文发更是老当益壮,不辞辛苦,积极工作。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吉林省老科协授予“吉林优秀老科学技术工作者”称号;被白城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优秀老科技工作者”。

(吉林省镇赉县老科协姜廷福供稿)

金湖县老科协会员被评为“感动金湖五十年”新闻人物

金湖县县委宣传部和县委组织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感动金湖五十人”推荐评选活动。在各基层党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士推荐的基础上,经过推委会和评委会审核,从127名推荐人中筛选出60名作为候选人予以公示,并经全县上下推选,最终评选出“感动金湖”28人,其中县老科协常务理事陆功勋、陶樟火、王永政等4人成为“感动金湖50年”新闻人物。

退休前,他们在岗位上爱岗敬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为金湖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退休后,积极发挥余热,赢得了人民的赞誉,为全县老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学习榜样。

(江苏省金湖县老科协 供稿)

陕西省老教授协会常务理事张学文获得“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陕西省老教授协会常务理事张学文博士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

张学文是我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他从医50余年,执教40余载,已培养温病、中医脑病专业硕士研究生72名、博士研究生4名。在中医急症、中医脑病、温病学、疑难病、活血化瘀等诸多研究领域均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先后在全国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获国家、部省、厅局科技成果奖10余项。陕西省老科协、老教授协会向他表示热烈祝贺。

(陕西省老科协 供稿)

昆明老科协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挂牌

昆明市老科协会员、农业专家李白禄从1998年退休至今一直在昆明市各县区、各有名的龙头企业担任农业区划技术顾问,亲自动手建设深受游客喜爱的绿色生态园和生态餐厅,从事农业科技开发工作。由于积累了丰富的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开发应用经验,他又创办了“昆明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昆明市生态农业提供一个较高档次的体验示范基地,同时也为广大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很好的农业休闲旅游示范基地。

云南省老科协常务副会长赵世坤、副秘书长黄中顺,昆明市老科协副会长杨学端、副会长兼秘书长丁学风等共同为昆明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昆明老科协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西山区团结镇土地流转科技型村经济合作组织示范基地”的挂牌。

(云南省昆明市老科协 供稿)

山东费县老科协情系“三农”

山东省费县老科协情系“三农”,积极参与全县农业科技开发工作,会同县农业局、科技局、科协等部门在全县山丘、平原建立多处科技示范村和联系点。县老科协会长杨兴顺、副会长刘志恭、魏宝玉等到大田庄乡周家庄村张宝兴的山楂园考察,示范户现场讲解他所总结出来的山区林果科技示范高产丰收的经验,该村已经成为典型。贾庆林、曾庆红、刘延东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来该村视察工作。

(山东省费县老科协 供稿)

夕阳无限好余辉映滁州

安徽省滁州市老科协会长胡成功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滁县地区工作,先后担任滁县行署副专员、滁州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退休后,在市委和市科协负责同志的极力推荐下,胡成功当选为滁州市老科协会长。他和在职时一样,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开拓和奉献的精神,有善于团结和带领广大老科技工作者的好会长。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胸怀,想的是全市经济发展大局,干的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几年来,根据中办发[2005]9号、皖办发[2005]30号和滁办发[2006]8号文件精神,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由胡成功牵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撰写大量建言献策文章等,为老科

协事业作出了贡献。

(安徽省滁州市老科协 供稿)

老科协的智慧星

吉林省白城市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福臣尽管年逾花甲,但他不服老,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上下班和对外联系工作都是骑自行车,在平时,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想在前,干在前,天天早来晚走,从没有迟到和早退过。

张福臣以“作为秘书长,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指导能力。必须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必须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理念”为工作原则。他担任白城市老科协秘书长以来,始终以热爱老科协工作,无私奉献老科协事业为己任,积极协助会长,做好老科协工作,为老科协事业的发展付出了极大心血,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和广大老科技工作者的一致好评,2008年,张福臣在全省老科协“科技致富工程”活动中,被省老科协评选为“老科协先进工作者”。

张福臣在开展老科协工作中,真正做到了“三负责”:一是对理事会负责;二是对会长负责;三是对老科技工作者负责。许多老科技工作者真正把老科协组织当作“家”,主动到老科协请缨,要求到电视台为农民讲授科学种田、科学养畜知识。张福臣亲自与市电视台联系,得到广电局长、电视台长及社教部、新闻部、新闻评论部负责人、栏目编辑和记者的支持。

在工作中,张福臣与会长、副会长一起,身体力行,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努力,一是为老科技工作者评职称;二是建设好“老科协之家”;三是加强基础工作。在他的倡导下,建章立制,他亲自起草完成了财务管理、岗位责任制、公文处理等7项规章制度,使老科协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一年来,在他的主持下,完成5项情况调查任务,编了两次会员代表大会《材料汇编》以及《白城老科协》简报,组织专家电视科普讲座20多次,报刊发表科普文章及老科协活动报道20余篇。

(吉林省白城市老科协 供稿)

最讲认真的“老科协”

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老科协会长彭省耕年过古稀,在会长的岗位上连续干了10多年。但他退而不休,十分热爱老科协的工作,对待工作最讲认真,一丝不苟。多年来,彭省耕把荷叶镇老科协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因此连续被省、市、县老科协评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彭省耕十分重视自我保健科普工作,一直将其作为自己的一项主要工作,不遗余力地一件件的落实好。此外,彭省耕还善于及时总结交流经验,不断引向深入,卓有成效。在他的带领下,双峰县老科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绩。

(湖南省双峰县老科协 供稿)

丁士宏发明皮棉裴卸机获国家专利

湖南省澧县老科协会员丁士宏原是澧县二轻金罗农机厂负责人,1996年,农机厂破产后,丁士宏回家自筹资金办起棉花加工厂。丁士宏早就立下了“暮年有为”的目标。2006年加入镇老科协并被选为理事。澧县是棉花生产大县,种植面积达35万亩,要把棉花产业做大做强,就必须按照产、供、加、销一体化的模式发展,而农产品外销需要运输,这是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过去原始的棉花运输作业都是靠壮劳动力肩背100公斤重的棉包上车,劳动强度大,费力费时,而今大多数精壮劳动力已外出打工,能干繁重体力活的人很难找。

为此,丁士宏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设计制造一台皮棉装卸机械。经过努力,终于按照吊车的启动原理,成功地制造出一台皮棉装卸机。2008年11月,丁士宏发明的皮棉装卸机获国家专利后,有10多家科研机构、媒体和生产厂家来函表示要与其合作,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共谋规模效益。

(湖南省澧县老科协胡祖民 供稿)

桃江“老水利”焕发新活力

湖南省桃江县老科协水利分会成立不久的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中心,已签约3份技术服务合同,并顺利进入实施阶段,此举将为分会活动带来可观的管理经费收入。通过整合专业资源优势,服务市场,桃江县老科协走在全省前面,总结出新的经验。

水利分会会员专业工作经验丰富,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会长彭放春根据会员各自的特长,组建了桃江县老科协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中心,积极发展对外业务。凭着在业内积累下来的声誉,承揽了很多业务。彭放春利用其“老水利”的特长,把分会办成真正的“老科技工作者之家”。

(湖南省老科协 供稿)

谭宗九的马铃薯情结

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农业科技人员中涌现出几位马铃薯专家,当地群众称他们为“土豆专家”或“山药蛋专家”。谭宗九便是他们当中的出类拔萃者。

谭宗九,上世纪50年代末毕业于河北承德农专,留校任教二年后便要求回到家乡围场作农业技术推广员。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谭宗九便由普通“老推”,晋升为县农业种子站站长,后来又晋升为县农业局副局长,相继专业技术职称也由助理农艺师晋升为农艺师直至高级农艺师。

2001年,他退休后仍未中断所热爱的马铃薯研究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他主持国家计划内的种薯基地建设与种薯繁育项目及该县马铃薯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工作,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在国家级、省级有关马铃薯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他主编的专著《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13万余字,2000年由金盾出版社出版发行,至2008年已7次印刷,印数达5.5万册,这在国内同类图书中亦不多见。

他先后获农业部“丰收奖”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多次。还多次应邀参加国际马铃薯中心北京办事处主办的马铃薯技术研讨会和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年会,并宣读论文或作演讲。

(河北省围场满蒙自治县老科协供稿)

益阳市老科协坚持“四面向”讲科普

湖南省益阳市老科协一直面向农村基层、城镇社区、中小学校讲科普,取得了优异成绩。安化县老科协副会长、柑桔专家刘干生,2008年组织4人小分队,根据柑桔受灾后的恢复生长规律,深入全县乡村桔园,巡回办班讲课26次,听众达5200多人。并编印5000多份柑桔培管资料发给桔农。由于指导及时,措施得力,在遭受特大冰冻灾害后,全县柑桔仍增产20%以上。此外,举办基层骨干学习班讲科普。沅江市由市政府主办、市科协和老科协承办,组织乡镇和村干部等学技术培训班,请省老科协农科院分会的专家讲课,效果显著。同时他们还兴办村民学校讲科普,全市兴办村民学校122所,赫山区泉交河镇竹泉山村村民学校分专业讲课,村民听课踊跃,学以致用,全村养殖业大发展。此外还呈现出会员自办农技站讲

科普、实施“百千万工程”讲科普等特色形式。

益阳市老科协紧密结合建立社区老科协,组织开展“四进社区”(科普、法律、卫生、文体)服务活动。资阳区老科协组织5人科普小分队,深入大码头街道办事处的金花坪社区,办起图文并茂的科普宣传栏,针对社区有300多名下岗工人的特点,在社区新办的市民学校开设电器修理、厨师、酒店服务等课程,帮助80多名下岗人员重新就业或自主创业。

沅江市老科协组织教育分会科普宣讲团,12名声望高的老教师,分组深入到20所中小学,开展“八荣八耻”、“民主与法制”、“智慧与勤奋”、“环保与生存”等专题讲座,宣讲20场,听课师生1.8万多人,收效明显。

该市老科协还组织6名“健身之星”报告团,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巡回到各区县(市)作科学养生、科学健身报告7场,听众8000余人(次)。各地老科协还组织医疗保健老专家、老教授、老寿星共18人,举办自我保健科普讲座10场,听众上万人;组织下乡义诊12次,接诊和咨询群众6000余人;编印各种保健科普资料10余种、2万多份(册)。

(湖南省益阳市老科协供稿)

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湖南省南县麻河口镇人多地广,是个典型的农业大镇。镇老科协一直把帮助生活贫困户、科技贫困户和种、养、加大户作为他们的主要工作,千方百计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献计出力。

5位涉农的理事和4位农业老科技工作者,为方便农户与他们联系,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着科技联系户的姓名、地址、电话、耕地面积、农作物种植等项目。从春天到夏天,再从秋天到冬天,他们经常深入到农民家里,深入到田间地头,把科技知识与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农民,与农民一起享受丰收的喜悦,受到农民的一致好评。

(湖南省南县老科协 供稿)

老卫协会员获省级“绿色家庭”称号

浙江省温州市老卫协会员李凌云系市卫生局离休干部,2008年他的家庭被评为温州市级“十佳绿色家庭”,2009年又荣获浙江省省级“绿色家庭”称号。

他家的盆景以自然美和艺术美相结合,采用温州自然式造型风格,在筑有七级阶梯的盆景园内,有汹涌澎湃的江心春色、潺潺荡漾的楠江探胜等山水盆景,有乱云飞渡的临水型古松、苍龙人海、悬岩型翠柏等树桩盆景;墙壁上有构思独特的洞岛峰峦、雁荡秋色等微型挂壁盆景;在有百余年历史的清式花窗墙上爬有金银花、扶芳藤、杞子等药用观赏爬藤,从而形成立体绿化,满园芳菲。阳台屋顶,也独具匠心地摆满各种旱式山水盆景。在门外公共花坛也丛栽棕竹加以绿化。在寝室、会客室、厨房内,则各有特色造型的水栽耐阴微型盆景和垂钓绿叶盆景。在阳台上别出心裁地种上速生蔬菜和爬藤绿色瓜果,营造一片田园风光的小天地,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呈现绿色家庭生机盎然的春色,使人仿佛置身于生态绿园之中,陶冶情操,延年益寿,值得学习和提倡。

(浙江省温州市老卫协 供稿)

中物院老科协举办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

中物院老科协与院老年大学联合举办的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在科学城九区会所日前开展。

本次展览得到了广大老科协会员和老年大学学员的大力支持,他们积极参与,热情创作。所展出的作品表现出了一定的艺术功底和创作水平,体现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精神面貌。这次书画展共展出了绘画作品89幅、书法作品88幅、摄影作品60幅。展出7天,共有1000多人到场参观,对本次展览及所展出的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老科协供稿)

爱阳镇村级老科协活动小组发挥作用

辽宁省凤城市爱阳镇自2006年建立了老科协分会后,又于2007年在全镇各村普遍建立起了村老科协活动小组,充分发挥其在发展农村经济,推动产业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村老科协活动小组由5人组成,组长均由各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妇女主任或团支部书记任秘书长。两年多来,在村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主要开展了三项活动。

一是组织和发动农民学习科学技术和生产经验;二是引导和带领农民发展产业化生产项目;三是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外地经验和技术。通过开展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辽宁省丹东市老科协 供稿)

古田县老科协引种日本南瓜喜获丰收

旅港同胞、古田县老科协顾问徐金钟先生,在香港以每公斤80港元价格购回日本南瓜原种,在古田老科协黄田中草药试验园栽培获得成功。日本南瓜性喜湿暖,生长适温15℃~30℃,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有较强抗旱力,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喜微酸性土壤,对土质要求不高,以沙土或壤土为宜。

为了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田县老科协特在城北卫生所出售部分日本南瓜供大众品尝,并回收瓜粒,以作第二年扩大再生产之需。

日本南瓜在日本大量种植,作为药食两用美味佳肴。经研究:日本南瓜含有淀粉、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A、B、C和钙、磷和丰富的钴,锌等微量元素,对防治糖尿病,降低血糖有特殊疗效,适合胃溃疡、高血压患者食用,更可作为美食品味享用。

(福建省古田县老科协 供稿)

领导牵头组织工作老科协奋发向上

云南省宣威市老科协成立于2006年6月,现有会员近百人。

宣威市委、市政府对中央的文件精神深刻领会,积极认真贯彻落实并积极支持、协调老科协工作。市直有关部门,如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对于解决老科协的办公地点、办公用具、交通工具、经费使用,工作关系等都起到了推动和帮助作用。

(云南省宣威市老科协 供稿)

发挥带头作用 带领群众致富

年过花甲的山东省泰安市老科协会员程广言是高级农艺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山东省泰安市科协、老科协的大力支持下,他创办的泰山果树良种苗木及果品生产协会规模由小到大,效益逐年提高,现已发展成占地面积200亩,集果园生产、苗木繁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科普示范基地”。他个人也多次被评为市、区“果树生产标兵”、“十佳科普致富状元”,事迹被编入《泰安事迹》。

为进一步提高果园管理水平,程广言积极采用新技术。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所产果品产量高,而且质量好。

近年来,他借鉴外地经验,自筹资金成立了泰安市泰山区果树良种苗木及果品生产协会,并担任会长,还建立了党支部,把基地周边20多个村的果树专业

户、苗木专业户都发展为会员,现有会员12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聘请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科所专家教授任技术顾问,制订了规章制度,形成了以咨询、提供良种、农药、化肥到产中管理,产供销一条龙的配套服务措施。

为了帮助群众销售果品和苗木,每年程广言都自费多次到全国各地参加果品、苗木销售洽谈会,千方百计地联系客商,仅2006年,就为群众销售大樱桃200余吨,优质苹果800余吨,为群众获取经济效益200余万元,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赞扬。

(山东省泰安市老科协 供稿)

吕良镇老科协服务“三农”成效显著

金湖县吕良镇老科协在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发挥办学历班和技能班的品牌优势,积极实施省“5112”教育富民工程、教育促小康工程和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办学实践中,以学历培训为先导,技能培训为主体,实用技术培训和开展区域内社区教育,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补充,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切实为“三农”服务为宗旨,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老科协以“两支队伍”(专职、兼职科技队伍)和“两个基地”(办学、农科教示范基地)为依托,一方面组织“两后”(初、高中毕业后)生参加成人高中班、成人中专班和自考大专班学历培训,提升办学层次。在此基础上,为全镇农民合作社社员开设淡水鱼养殖、特种蔬菜种植、观赏园艺、电子装配、普通车工等专业,使科技大户和专业大户掌握专业知识和从业技能,届时领取教育和劳动部门分别颁发的专业证书和技能等级证=B,提高其科技含量,适应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是组织取得“双证”的学员和社区居民一起参加社区教育中心举办的新市民培训l,通过学习培训,发掘民间艺术,引领社区居民参加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

老科协的同志还让“两后”生走出课堂,引领科技示范户开辟社区科普集市把实用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据不完全统计,老科协每年通过社区网站、农科教示范基地宣传栏和村(居)的流动布报发布病虫测报和最新科技信息百余条,印发各类培训宣传资料20余种。

(江苏省金湖县吕良镇老科协陈玉瑚 供稿)

南郑县老科协会员张仲贤新书问世

已过耄耋之年的陕西省南郑县老科协大河坎镇分会会员张仲贤,退休后笔耕不辍,对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了系统回顾,以诗歌的形式,从多视角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品德和法制安全教育。目前,《寄语》一至五集已经相继问世。集集情深意切,入木三分,警示当今,教育后代,发人深省,寄语未来。

(陕西省南郑县老科协 供稿)

赵中福:一片丹心为农忙

常宁市老科协会长赵中福,已年满66岁,退休后满腔热忱为群众义务服务,指导农民引种、开发优质水果20余种,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一年为农民增收1.1亿余元。群众称赞她“满头白发何所惧,一片丹心为农忙。”

2001年9月,赵中福出任常宁市老科协会长。她利用这个“特殊”的位子,不遗余力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几年来,先后帮扶科技示范户160多户,带动全市180多个村5万多农民种水果致富。

赵中福下乡,开设“田间课堂”,农民评价她的讲座绘声绘色、通俗易懂。近几年来,她先后举办科技培训班820多期,培训果农5万多人次,还编印了《布朗李高产优质栽培要点》、《柑橘保叶、保花、保果技术》等资料27种达2.1万余份,免费发放到果农手中。

此外,赵中福上门服务,不收一分钱。她每年下乡200多天,花掉的电话费、车费就在3000元以上,全部自理。有的山村不通汽车,她就租摩托车过去。多年的劳累使赵中福患上了高血压、胆结石等疾病,但是病魔挡不住她为民服务的脚步。

赵中福担任市老科协会长7年多来,已指导农民开发良种水果和反季节水果4万余亩,培育出冰糖橙、桂夏橙、巨峰葡萄、礼品瓜、早熟梨、冬枣等20多个优良品种。如今,常宁市的水果畅销周边10多个县市。

2008年,赵中福被省老科协评为“老年科技精英”。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已有600多名老同志加入到常宁市老科协,乐于奉献余热。

(湖南省老科协 供稿)

舒豪情耄耋不让弱冠展才艺皓首犹似青年

在江西省都昌县东湖宾馆的演艺大厅里,华灯齐放,都昌县老科协的近二百名会员和应邀出席晚会的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主要领导,以及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负责人欢聚一堂,隆重举行老科协庆祝国庆60周年文艺晚会。近40米的庆华诞巨幅宣传画和会标挂满舞台正面墙壁。大厅中灯光银发交相辉映,舞台上轻歌曼舞赏心悦目。大家倾情抒发着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满腔豪情,分享着祖国繁荣昌盛,炎黄子孙的无限荣光。

老科协会长俞金池热情洋溢的开场致辞,使晚会进入高潮,老科技工作者们仿佛回到了青年时代,纷纷登台表演。老科协顾问、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但俊华嗓音高吭嘹亮,一曲原汁原味的都昌民歌倾倒全场。

晚会节目充分体现了老科协人才汇聚,各具特色的特点。舞蹈“鄱湖秋色”、“都昌渔鼓”、“鄱湖春韵”、“八赞都昌”、“都昌的辉煌”等节目,无论是剧本、音乐,还是服装、道具和动作设计,堪称上乘之作。节目用地道的艺术语言,描绘了都昌建设事业的辉煌发展和人民群众劳动创造的快乐与激情,具有浓郁的都昌地方文化特色。

节目展示了老科技工作者们的多种才艺。一些临时组合的会员,也拿出了不俗的作品,黄梅戏对唱、现代京剧、赣剧折子戏,唱得有板有眼,演得惟妙惟肖,尤其是会员刘伯溪、高峰、郭继恩现场绘画书法,三位老人凝神运气,饱蘸浓墨、淋漓挥洒,一幅“祖国万岁”的字画须臾而成,表达了老科技工作者们一片爱国热忱。他们伴随着共和国走过了60年风雨历程,见证了祖国沧海桑田的变化,他们期望着祖国永远繁荣昌盛,并愿意为之付出余下的岁月。

晚会在“歌唱祖国”的大合唱中落下帷幕。为国庆期间的都昌文艺舞台增添了浓抹重彩的一笔。

演出结束后,中共都昌县委副书记王纲、政协主席冯绍武、老科协会长俞金池等与演员们合影留念。

(江西省都昌县老科协 供稿)

都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篇2:

鄱阳湖畔“战贫”歌

都昌县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北岸,居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腹地,是生态大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也是“十三五”时期江西省唯一的省定贫困县、省政府确定的小康攻坚滨湖四县之一。五年来,都昌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村退出“九大指标体系”,压茬推进“春季整改”“夏季提升”“秋冬巩固”等系列行动,全力推动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的合格答卷。至2019年年底,全县112个“十三五”贫困村全部退出,14929户59105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年底的6.9%降至0.66%。2020年4月2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都昌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吹响尽锐出战集结号

鄱阳湖畔的璀璨明珠——这是一句推介都昌的广告。长期以来,这颗“明珠”被“贫困”的荫翳遮蔽了几许光芒。作为全省唯一的省定贫困县,都昌县经济基础薄弱,“十三五”时期有省定贫困村112个(含深度贫困村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7473户63622人,总体呈现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等特点。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是摆在都昌县委、县政府和全县82.6万人民面前的最大民生、首要任务。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都昌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立下愚公志,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市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全县头等大事来抓,攻坚克难,务求全胜。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紧扣“六个突出”,以责任落实强化组织领导。

突出示范带动。都昌县委、县政府强化主体责任,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双指挥长”的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周利用不少于两个工作日的时间,到一线调研指导,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遍访全县贫困村。县委、县政府坚持每月至少调度一次脱贫攻坚工作,就脱贫攻坚中遇到的问题第一时间在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上研究,做到议题优先研究、要求优先落实、工作优先推进、经费优先保障、问题优先解决。2016年至2019年,全县召开脱贫攻坚千人大会15次、县委常委会和县政府常务会共92次,形成了“扶贫为要,脱贫当先”的浓厚工作氛围。

突出组织推动。都昌县成立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抽调专职人员集中办公,统一指挥协调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上传下达、左右衔接等作用,并明确责任领导,厘清部门职责,完善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为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教育、健康、住房、产业、就业、社保等“十大扶贫工程”领导小组成立,分别由县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负责各自扶贫工程的指挥调度。

突出部门联动。都昌县加强部门帮扶工作力量,不断调整充实干部帮扶,共派出290名第一书记、229名驻村工作队员和7441名结对帮扶干部,实现了“十三五”贫困村驻村帮扶和所有行政村驻村第一书记结对帮扶“全覆盖”。2019年8月以来,都昌县实行“扶贫工作日”制度,将每周五定为全县扶贫工作日,县乡村三级帮扶干部按照指挥部办公室下达的每周帮扶工作重点,进村入户开展针对性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各项脱贫攻坚任务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突出基层能动。都昌县各乡镇成立以挂点县领导为团长,乡镇党委书记为常务副团长,各帮扶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乡镇班子成员、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团。除了定期召开会议、整合帮扶力量、专题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工作团还及时召开流动现场解剖会,释疑解惑、研究对策,推进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各乡镇严格落实乡镇扶贫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强化组织保障,乡镇建立扶贫工作站,行政村建立扶贫工作室,构建起县乡村一体的脱贫攻坚组织保障体系。

突出奖惩促动。都昌县通过明确工作责任、细化任务清单、强化督查督导、严格问责问效,进一步压实挂点县领导、乡镇、行业扶贫部门、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责任。一方面,加大督导和巡察力度,对脱贫攻坚各阶段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调研指导、暗访督导;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强化精准问责、温度问责。另一方面,加大关心关爱力度,对工作表现突出的予以奖励表彰或提拔重用。

突出整改驱动。都昌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整改为抓手,直面问题不回避,聚焦整改不松劲。都昌县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县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并发动各级帮扶力量围绕“五清零九达标”,开展逐村逐户摸排,通过乡镇自查互查、专业指导队普查等形式,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重点查摆问题、整改问题。

奏响精准实施进行曲

都昌县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以实施“十大扶贫工程”为抓手,强化政策落实,确保脱贫实效。

实施产业扶贫,把造血功能“强”起来。都昌县山水资源丰富,拥有鄱阳湖1/3水域。全县将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两茶一水”特色产业,为贫困户铺就脱贫致富路。2019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3.15万亩、油茶种植面积4万亩;国家地理证明商标“都昌鄱湖小龙虾”养殖面积12.2万亩,产值达5.79亿元,养殖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省前列。推进“一领办、三参与”产业扶贫模式,全县共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1387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市级龙头企业37家。2017年至2019年,全縣共扶持产业扶贫项目22188个。发挥独特的日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全县建成650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总装机容量56.01兆瓦,联结贫困户11023户,占全县总贫困户的63%。2019年,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累计发电量5730万度,合计收入4950万元,每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为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都昌县探索出食堂购销、餐饮消费、校地合作、超市对接、电商营销、活动展销六种消费扶贫模式。

实施就业扶贫,把服务平台“搭”起来。就业是民生之本。都昌县通过创建扶贫车间、开发就业扶贫专岗、组织技能培训、鼓励外出务工就业、开展用工对接服务、引导能人创业带动“六大就业平台”,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总目标。2017年至2019年,全县就业扶贫受益贫困群众2.5万余人,落实各项补贴1665余万元。

实施教育扶贫,把贫困学生“保”起来。都昌县落实控辍保学、送教上门、政策资助、改善办学等措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乡镇政府与学校“双线”控辍;对因身体等原因不能随班就读的贫困学生,加大帮教送教力度;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在校学生,全程“零收费”;对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并免除学费;对县外就读贫困生、符合条件未享受教育扶贫政策的,县财政予以兜底。2017年至2019年,全县共发放各类贫困生资助金7229余万元,惠及贫困学生12万余人次。此外,全县累计投入16.58亿元用于学校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健康扶贫,把医保网络“织”起来。都昌县织好健康教育、基层卫生、家庭医生服务、保障投入、贫困慢性病服务“五张网”。2017年至2019年,县财政投入1893万元,改善乡镇卫生院条件;投入1.135亿元,为贫困人员购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全县“四道保障线”累计补偿62886人次、4.8291亿元。2019年,全县办理贫困人口慢性病卡11569张;门诊特殊慢性病诊疗43835人次,统筹支付1651.68万元。

实施危旧房改造,把安全住房“盖”起来。都昌县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全面摸排、鉴定,将鉴定为C级、D级的危房进行维修改造。2016年以来,全县共完成7811户危房改造,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52户;发放补助资金13309.2万元,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

实施饮水安全,把水源水质“提”起来。2017年至2019年,都昌县共投入5274.54万元用于贫困村改水和乡镇水厂供水能力提升,安全饮水保障率达到100%,其中,小型集中供水2089户、保障率11.96%;自来水10354户、保障率59.26%;井水5030户、保障率28.78%。此外,投资7000万元新建观湖水厂,达到日供水6万吨能力,保障县城居民用水并辐射周边乡镇。

实施易地搬迁扶贫,把后续发展“扶”起来。2016年以来,都昌县建立16个乡镇30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共搬迁1007户3191人,其中建档立卡搬迁对象819户2401人。通过就业帮扶、产业带动、政策保障等措施,对搬迁贫困户强化后续扶持,让贫困户搬得来、住得稳、有发展。

实施社会保障扶贫,把特困群众“兜”起来。都昌县加大低保动态管理、贫困残疾人员服务力度,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全部应保尽保、应兜尽兜。2017年至2019年,全县共投入各类社会保障扶贫资金22980.27万元,其中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7680.15万元。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社会保障兜底保障对象23046人,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2934户20900人,农村分散特困供养对象2146人。

实施村庄整治,让人居环境“美”起来。都昌县坚持以《江西省贫困村退出指标体系》为指引,聚焦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七改”工作,以项目精准为前提,以资金安全高效为核心,扎实开展村庄整治。2017年至2019年,全县共投入村庄整治资金8.22亿元,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村容村貌大为改善。

完善基础设施,让生活条件“好”起来。2017年至2019年,全县共建设村组公路309条、134千米,实现了“十三五”贫困村所有自然村有一条宽度3.5米硬化外接公路的目标;新建村卫生室90所、改建村卫生室29所,实现了所有贫困村都有功能完善的村卫生室;新建贫困村村级综合服务平台24个、维修改造31个,实现了贫困村均有能满足使用需求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农村电网建设完成投资1.56亿元,实现了所有农户用上生活电、所有贫困村村部所在地通三相动力电的目标;移动、电信、广电信息网点、无线4G、双向网改建设完成投资1.11亿元,实现了宽带网络通至各贫困村村部,并延伸至自然村的目标,有收看电视意愿的农户均能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收看到电视。

擂响决战决胜冲锋鼓

都昌县狠抓“七个强化”,以工作落实夯实脱贫基础,持续发力,决战决胜。

强化质量提升。一是精准贫困底数。都昌县按照“应纳尽纳”要求和“七步法”基本程序,严格审查“七清四严”对象,通过户户上门核实、人人对照核查等方式,将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农户纳入贫困户系统,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对新发生贫困的对象,通过相关程序及时纳入,及时享受扶贫政策。二是精准脱贫标准。都昌县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总体要求和收入稳定超过贫困线的标准,开展了“清零达标”行动,对拟脱贫户进行逐户调查核实,加大帮扶和整改力度,确保达到脱贫标准。通过入户调查、乡镇核实、县级审核,全县共有14929户59105人脱贫,其中2019年脱贫4722户16092人。严格落实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的要求,对2018年及以前脱贫户建立了预警机制,全面摸排脱贫监测户,并进行重点关注,确保稳定提高脱贫质量。三是精准贫困村退出。都昌县对照贫困村退出“九大指标体系”,坚持缺什么补什么,既不降低要求,也不拔高标准,以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點,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并严格相关程序。四是聚焦深度贫困村。按照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要求,都昌县对土塘镇冯梓桥村、和合乡双峰村、大港镇土目源村三个深度贫困村,从资金、项目、帮扶力度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加大基础设施扶贫力度,2018年至2019年,共投入1003.47万元用于路、桥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等设施改造;加大产业、就业“两业”扶贫力度,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发展光伏、香菇、小龙虾等特色产业,全面提升贫困户持续增收的能力,确保同步高质量脱贫退出。

强化队伍建设。2019年,都昌县组建12个脱贫攻坚专业指导队和15个“十大扶贫工程”专业指导队,对全县所有村、户进行拉网式排查,逐村逐户逐人筛查,排查问题并指导督促整改到位。全县参与结对帮扶干部7441人、专业从事扶贫工作的人员1109人,形成了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纵横交织的扶贫力量格局。同时,进一步强化干部培训,实现县乡村、行业部门、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等培训全覆盖,培养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

强化资金投入。都昌县进一步加大涉农扶贫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根据年度脱贫任务和巩固脱贫成效需要,实事求是确定年度计划整合规模,在“因需而整”的前提下做到“应整尽整”。与此同时,通过争取债券资金和银行融资贷款、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等方式筹集资金,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的资金需求,2017年至2019年,全县共投入脱贫攻坚资金21.67亿元。

强化志智双扶。都昌县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四送”“四个在一线”“三讲一评”“四大感恩行动”等系列活动,组建县乡两级25个精神扶贫宣讲队,采取演讲比赛、文化下乡、政策宣讲等形式,引导贫困群众感党恩、跟党走。针对部分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推广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积分制”、扶贫爱心超市和“红黑榜”等做法,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坚决防止“养懒汉”,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

强化作风保障。干部作风事关脱贫攻坚成败,决定全面小康成色。都昌县大力开展“干部作风实,都昌万事兴”主题教育活动,集中整治“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和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加强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监管,营造了担当实干、风清气正的脱贫氛围。鄱湖晨晖农庄董事长彭习华获得江西省2017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奉献奖,春桥乡党委书记江和通获得江西省2019年度全省脱贫攻坚作为奖。

强化基层党建。都昌县大力推行“党建+脱贫攻坚”模式,广泛开展建强堡垒、连心帮扶、社会援助、争创先锋等行动,实现“四个增强”。一是增强村“两委”班子。以2018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全县112个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全面配齐配强。二是增强党员示范。注重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2018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产生的1776名村(社区)“两委”委员中,致富能手或产业大户621人,占34.9%。三是增强保障能力。2017年到2019年,县、乡两级财政安排资金1100万余元用于新建或改造村级活动场所。四是增强服务能力。采取“村集体+协会+贫困户”“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产业大户+贫困户”等党建脱贫模式,把贫困户组织起来,成功打造了鄱湖晨晖农场、丁峰村黄茶基地、官桥村中药材基地等一批富民脫贫产业基地。

强化志愿帮扶。都昌县用好社会资源,整合“中国社会扶贫网”等公益品牌,推进“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广泛动员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县在中国社会扶贫网累计发布需求34067项,其中对接成功24597项,注册的扶贫爱心人士达59981人,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都昌县在脱贫“摘帽”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殷殷嘱托,继续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坚持思想认识不松懈、扶贫力度不松劲、工作措施不松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建立脱贫成果巩固提升机制,着力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在“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中满怀信心地一路接续奋进。

题图 都昌县苏山乡合岭村白茶产业扶贫基地

责任编辑 / 马永义

作者:中共都昌县委党史办 都昌县扶贫办

都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 篇3:

坚定信心渡难关 力求返乡不返贫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给农村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带来压力,给农民增收带来了很大困难。江西九江是一个劳务输出的大市,农民工返乡问题也相当突出。据统计,全市在外打工人数达80万。截止今年3月底,全市返乡农民工达48.6万,较往年同期增长38%。春节过后,按常规他们又会走上新一年的打工之路,而今年有2万人决心在家乡创业,还有4万处于观望之中,尚未就业,两者合计占返乡农民工的12.3%。返乡农民工一旦不能再次就业或自主创业,收入将无疑会大幅减少,特别对贫困地区的群众将表现得更加突出,一些家庭很快就会因此而返贫。为全面掌握九江市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的总体情况,更好地推动就业创业工作,我们对全市10个县(市)的357个扶贫开发重点村返乡农民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并就如何使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尽快实现再就业,确保他们返乡不返贫,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九江市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全市357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涉及人口79.5万,其中劳动力31.2万。据统计,2007年底,在外务工人员22.26万,占全市外出务工人员的27%。截至2009年3月底,返乡农民工达到18.56万人,占贫困地区务工人员总数的83%。元宵节后,已回原地工作和在市内就业的为16.36万,因金融危机影响而失去工作的返乡农民工2.2万,占贫困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总人数的9.8%。已失去工作的返乡的2.2名农民工中,在家务农以及自主创业或准备创业的8856人,还有13144人处在失业观望当中。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虽然已经外出,但尚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只是做一些临时性的工种,随时可能失业。有专家分析,随着“外需”环境恶化,沿海一些地区的制造业形势严峻,农民工返乡还将呈增加之势。

二、农民工返乡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带来的不利因素更加突出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条件差、资源缺乏、农民素质偏低,导致经济落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众所周知,在沿海等发达地区打工的农民工大多数来自贫困地区。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农民工返乡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贫困地区,受到影响最大的也是贫困地区。从我们调查的情况分析,返乡农民工问题对贫困地区主要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因素。

一是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比例大。由于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偏低,大多从事的是建筑、服务等技术性不高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和工种,企业减员首先会波及他们。据统计,到今年3月底,全市提前返乡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7.5%,而贫困地区则达到9.8%,高于平均值2.3个百分点,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占全市返乡农民工的36%。因此,就返乡农民工的比例来说,贫困地区明显大于其它地方。二是对贫困群众收入影响更大。近些年来,贫困地区相对比较稳定,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贫困群众依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解决温饱。我们随机对100户有人外出打工的贫困家庭进行了调查,打工收入占全部收入90%以上的有66户,比重最低的也占到60%。可见,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对收入的影响很大,将直接导致一些刚刚脱贫的家庭返贫,对于一些尚未脱贫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三是对贫困地区优势产业冲击更大。同样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农产品价格偏低,卖出去难,农民丰产不增收,尤其我市以棉、粮等农产品为主导产业,因此造成的影响尤为明显。前年,棉花每斤能卖到4元钱,去年不到2元还没有市场,很多棉农的棉花至今还放在家里,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过去贫困地区没有什么优势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培育出一些优势产业,但这些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外向依存度比较高,产品一般不在当地消费,当外部消费市场发生变化后,这些产业受到的冲击较大。修水农民工的蚕桑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蚕茧从2007年的每斤15元,到去年每斤只能卖到8元左右。四是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增收难。为了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近几年,我们在贫困地区扶持了一批龙头企业,比如,修水的五星制丝和都昌的鄱湖水产已成为国家级的扶贫龙头企业,为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增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金融危机以来,由于订单减少,产品价格下跌,流动资金紧张,这些龙头企业的经营出现困难。五星制丝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消化的蚕茧占修水整个产量的一半,但去年以来订单大幅减少,仓库里还有几百吨蚕茧,亏损比较严重,公司运转相当困难。五是对贫困地区社会稳定的压力更大。相对而言,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都相当脆弱,一些本依赖打工收入为生的家庭,一旦长时间无事可做,无业可就,就会缺乏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特别是第二代打工的年轻人,很小就出去打工,种田种地的活不会干也不愿意干,一旦失业无所事事,就会惹事生非,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三、返乡农民工给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对于农民工返乡问题,如果以系统的眼光和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特别是从资源和资本的关系来分析,应当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利弊兼有。因为农民工也是人力资本,必须流动才能增值。另外,农民工相对传统农民而言,兼具农民和工人的共同优点,是提升了的人力资本。他们有见识、有经验、有技能,能工巧匠有很多。因此,他们的返乡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建设新九江,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是为当地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有效破解全市工业园区招工难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沿海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加快,内地较低商务成本优势突出,一些企业从沿海发达地区转移过来,并且这些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以至于全市的工业园区都不同程度出现招工难的问题。2007年10月,我们在对全市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调查的同时,对全市工业园区缺工情况也进行了调查,发现全市缺工近12000个。都昌县本是劳务输出大县,其三兴纺织有限公司由于缺工严重,去年还专程从新疆招来一批纺织女工。去年以来,随着部分返乡农民工到当地工业园区就业,目前,全市有90%以上的企业用工得到了满足,有的企业还出现了多人竞岗的现象。

二是将出现一批创业的明星,能有效地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改革开放以后,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打工,尤其是一些有知识、有闯劲的年轻优秀劳动力都去城里了,而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妇女和小孩,导致农村的开发滞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质量。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有资金、有技术、有人才。而许多返乡农民工思想观念比较新,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因此,这些优秀人才的回归,已具备了在当地自主创业、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工业的基本条件,将会涌现一批创业明星,对于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新的希望。比如,修水县鼓励农民工大力发展蚕桑、油茶等特色产业;都昌有800多人通过“雨露计划”培训,有5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50多人变身创业老板。星子县蓼花镇幸福重点村民殷建平,因身体残疾,通过转移培训,先后在广东多家制衣厂打工,逐渐由一个打工仔,发展成为一名管理人员。去年,殷建平返乡后,在县工业园创办台球皮具制造企业,安置劳动力80余人,年产值500多万。

三是利用时机提高技能和素质,有效地从简单体力工人向技能人才转型。事实证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如果劳动技能停滞不前,民工将在此过程中落伍甚至被淘汰,就业机会将越来越少,这次金融危机无疑是对农民工敲了一记警钟。因此,返乡农民工要抓住这一时机,通过培训,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近3年来,我市充分利用“雨露计划”工程这个平台,加大了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力度。在实施劳动力培训过程中,注重不断创新培训模式。针对贫困村后备干部薄弱的实际,市扶贫办与市委组织部村建办联合在209个重点村推出了“一村一名中专生培训计划”,根据重点村的需求,本人自愿、组织部门考察,将优秀毕业生列为村后备干部培养和管理。为了减轻培训成本,提高贫困劳动力参与培训就业的积极性,扶贫办与培训基地推出了“零缴费上学、零距离就业”行动。此外,还探索了校村结合、校企结合、长短结合、城乡联合、工农互动的办班方式,受到了贫困群众的欢迎。3年来,全市培训基地从11个增加到23个,培训贫困劳动力22136人,其中19032人转移就业。

四、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积极有效地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工作

返乡农民工问题凸现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应该说已经起到了明显的成效。但如果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据,返乡农民工问题将会更加严重,影响将更为深远,尤其对贫困地区的影响会更加突出。如何做好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工作,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扶贫部门面前一项非常紧迫而繁重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做好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和创业工作,确保农民工返乡不返贫。

1、积极宣传有关政策,进一步坚定返乡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信心。首先,广泛宣传国家的惠农政策。通过专家授课、发放资料、集中培训等方式,把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及以及市、县针对返乡农民工采取的一系列帮扶措施,在贫困地区进行广泛宣传,使贫困群众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势及各项“三农”政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强信心、稳定人心。其次,大力宣扬先进典型事迹。在加强教育引导的同时,整理返乡农民工创业、再就业中的先进典型,采取召开座谈会、举办报告会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推介返乡农民工创业致富的成功典型,通过创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介绍自身奋斗历程、宣讲外地发展经验,帮助返乡农民工启发思路、开阔眼界,在返乡农民工中营造“学先进、谋出路、求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坚定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信心。

2、加大扶持力度,为返乡农民工投身创业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贫困地区优秀人才和技术标兵示范带动作用,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讲座,向返乡农民工现身说法,为他们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技能服务,实现农村技术人才特长与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愿望的有效对接。对有创业愿望、有实力、有技术的返乡农民工创办经济实体的,扶贫部门要在政策范围内,在项目建设和资金扶持上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不仅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切实解决好创业时普遍存在的资金、场地、技术、人才、服务等问题,想方设法让想创业的放心大胆地去创业,让善于创业的在家乡的广阔舞台上干得更红火。

3、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切实提高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实力。将培训的重点逐步由务工向务农转移,由学校向田间地角转移,由一般初级技能培训向专业高级技能培训转移。对就近就地就业和继续外出务工的,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针对部分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相继停产、半停产甚至倒闭裁员的现状,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和专业。针对当前用工市场需求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与本地及周边企业进行对接,帮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通过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对愿意在家务农的,开展种植、养殖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其农业生产技术。

4、扶持优势产业,增强农村对劳动力的吸引力。金融危机下,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以促进贫困农民增收为核心,为了农民返乡不返贫,必须以扩大农村消费为着力点,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增强农村安置劳动力的能力。要发挥本地优势,注重市场功能,同时要正确引导,增强返乡农民的“造血”功能,有计划和有效果地引导几种能经得起市场考验、有自身优势并且老百姓能够接受的产业,为返乡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依托农田水利建设、新农村建设、国家扩大内需新增投资项目,引导农民工就近参加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帮扶,进一步提高企业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增收的能力。

[作者简介] 冯孔茂,男,江西九江市扶贫办主任;万建秋,男,九江市扶贫办综合科副科长。

[责任编辑:王建平]

作者:冯孔茂 万建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城市生态理念园林工程论文下一篇:民族地区英语教师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