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11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家,作为儿童和青少年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社会环境,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的结构和功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为单亲家庭。虽然,单亲家庭不一定是问题家庭,但是,单亲家庭本身所面临的生活问题与压力较一般双亲家庭为多,却是不争的事实。

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地震灾区学校心理援助体系构建研究

关键词:学校心理援助体系;5·12汶川大地震;灾区学校;危机事件;心理创伤;心理干预;心理援助

摘要:学校是5·12汶川大地震灾难中的重灾区,地震给灾区师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因此,在学校构建统一领导、反应迅速、组织有序、运转高效的心理援助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给师生造成的心理创伤,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心理援助体系根据灾难发生后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的任务及阶段特点,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建立。构建该体系应遵循生命第一、客观实际、系统性、可持续性等原则;其基本构架包括心理援助组织系统、预警系统、应急系统和维护系统。

一、问题的提出

当5·12汶川大地震的灾难袭来,不少正处于豆蔻年华的孩子或生命逝去、或肢体残缺。悲怆与痛楚直抵每个幸存孩子的心灵,使他们陷入对灾难的恐惧、无助与重复回忆之中。即使废墟瓦砾被清理,大地疮痍被抚平,灾难现场仍不时会停留于他们的心中,或夜夜噩梦,或不经意出现,抑郁难遣。临床研究表明,灾难对受灾者的心理影响是复杂沉重和长期的,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会产生长期和不良的后果。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灾难的创伤如果长期积累,会导致他们发展困难,形成人格障碍。灾难对他们的影响将会是终生的,还可能影响他们身边的人,甚至影响到他们的后代,而及早介入心理干预势必会减少灾难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伤害。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创伤心理研究小组对唐山大地震的追踪研究发现:发生唐山大地震时正处于儿童期的人比处于青少年期的人具有更多的性格缺陷;心理创伤不经过处理,不但影响一个人的终生,影响他的孩子,还会形成代际间的传递,即这个创伤可能会影响两代甚至三代人。王学义等对胎儿期经历过唐山大地震、测评时年龄满18周岁的611个高三学生进行了scl-90自评量表测试,发现实验晚孕组自评量表的90项症状总分和强迫、焦虑、偏执、精神病与其他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晚孕组,结果表明:唐山大地震对孕妇的强烈应激影响到其子女的远期心身健康水平。台湾“9·21”地震2年后,被调查的744名1~5岁的幼儿中,在地震之后3个月出现PTSD症状的占7.89%,早期出现PTSD症状的孩子在3年之后出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更多。这些研究成果都说明,越小的儿童在地震后越需要正规的心理援助。

就5·12汶川大地震学校心理援助的实际情况看,由于灾区学校几乎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或心理辅导机构,学校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心理危机管理机制,地震发生后,学校没有能力和资源应对灾难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而此时,成百甚至上千的心理援助队伍一腔热血奔赴灾区,来到学校,但由于缺乏组织、缺乏计划、水平参差不齐,组织和管理都出现混乱局面,不仅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与心理援助,有时甚至给受灾学生造成再次伤害。所以,地震灾区学校建立心理援助体系,既有利于及时应对突发的灾难和危机,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可持续的心理维护,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二、灾区学校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原则

学校心理援助是指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的最短时间里,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为学校师生提供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心理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其目的是帮助当事人尽快形成应对心理压力的心理机制和心理能力,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之中。学校心理援助体系则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之上的心理援助系统,它不仅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时能迅速作出反应,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同时可鉴别因灾害造成严重心理创伤的师生,并将其转介到相关专业机构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

学校心理援助体系是否有效,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判断:(1)是否有助于理清危机事件引起的心理危机状态;(2)是否有助于促进危机事件后的心理恢复;(3)是否在危机事件发生现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4)是否适合于被援助者的心理发展水平;(5)是否依据危机事件发生地区的文化背景,即其基本方式是否适合当地的民族传统与风俗习惯。

学校心理援助体系的哲学基础是把人的生命看作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心理援助的所有措施与制度都应以维护生命为第一要义,尊重每一个生命。

(一)生命第一原则

无论在怎样的情景和场合、无论在何时,一旦灾难性事件发生,学校心理援助体系都能够而且必须立即对当事人采取保护性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

(二)客观实际原则

学校心理援助体系的构建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内外环境的资源、结合师生在校园里生活学习的实际状况,而不能主观臆断。如果心理援助制度、政策、措施、操作等脱离实际,这样的援助体系就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甚至事与愿违。

(三)系统性原则

学校心理援助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实施方案,需要与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相结合,需要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配合,也需要与社会相关组织及其政策、制度相结合,包括学生家长、亲属等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使之配套并建立关联互动的工作网络。

(四)可持续性原则

一方面,心理援助不是一个简单的应激处理过程,因为灾难当事人的心理创伤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心理干预就消除掉。因此,只要当事人还在学校生活学习,就必须对其实施全程的心理援助,最大限度地帮助当事人恢复心理平衡,减少各种危险和损失;另一方面,对心理援助体系要素应进行全面“诊断”,并按照心理援助发展目标和新的需要进行修改乃至更新系统要素,使体系不断完善,以保持心理援助体系的持续有效。

三、灾区学校心理援助体系的基本构架

学校心理援助体系的基本构架大致包括四个部分:学校心理援助组织系统、预警系统、应急系统、维护系统。

(一)学校心理援助组织系统

领导是学校的主心骨,“校领导和行政人员主动积极的态度能提升灾后心理复健的成效”。因此,学校要建立机构,加强领导,完善组织。

1 建立机构

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辅导小组、心理咨询室),提供专门的工作场地和开展工作的条件,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2 加强领导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政教组、教务组、保卫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医院等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学校心理援助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心理援助应对预案的规划、明确各行政部门及教师的职责、规范心理援助行为和方法等工作,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作出决策;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协调与其他应急系统(管理、公安、交通、卫生、消防等)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政教组(德育组),由

政教组(德育组)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工作的管理和实施。

3 完善工作网络

此工作网络由专家指导组、专业工作组、临时工作小组构成。

(1)专家指导组。心理援助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单靠学校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学校心理援助体系中的专家指导组是在学校危机事件发生时,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派往危机发生现场、负责指导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专家们组成的工作组。其主要职责有:对在危机现场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领导、心理健康教师、学校医务人员等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技术指导并进行督导,必要时直接进行现场干预;对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收集危机事件当事人的心理健康资料、心理危机干预操作过程等相关资料,并在危机事件结束后进行整理与研究;对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心理维护工作提供方案或建议;为教育管理部门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提供与危机事件相关的心理危机干预专项报告。

(2)专业工作组。学校心理援助体系中的专业工作组主要是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或当地的心理咨询师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在危机事件发生现场对当事人开展直接的心理干预、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危机事件处理后,工作组能科学区分和鉴别出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员,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并向专家组求助,或者将他们转介到当地心理卫生医疗机构进行专业治疗。

(3)临时工作小组。临时工作小组的成员主要是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学校学生工作队伍(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学生心理委员等)和德育教师,他们分别负责为危机事件现场内外的个人或群体(学生、教师、家长)提供适当的心理陪护。

4 健全制度

学校心理援助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应建立以下制度:

(1)培训制度。对学校各类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健康、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能知识的培训。

(2)备案制度。处理完每一次危机事件后,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填写《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干预情况表》,并将危机事件当事人的详细材料提供给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德育组备案。

(3)评估鉴定制度。危机事件当事人因心理问题需退学、复学的,其病情应由学校指定的专业医院进行评估鉴定。

(4)保密制度。参与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的人员应对工作中所涉及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

(5)心理普测与异常情况报告制度。

(二)学校心理援助预警系统

构建学校心理援助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积极预防在学校范围内重大危机事件的发生。学校心理援助预警系统就是要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预示可能出现的灾难性危机事件,对事件当事人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对可能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员或群体进行必要的监控或疏导。其构成要素有:

1 “四级联动”的心理援助预警与干预体系

即“学生心理委员一学生工作队伍和德育教师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一校心理援助领导小组”四级联动模式。

(1)学生心理委员。在学生中设立心理委员队伍是提高心理援助预警系统效能的重要措施,因为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使得学生之间容易彼此信任,互吐内心真实想法。因此,可以在学生中发展一些交往能力强、认真负责的学生,让他们接受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在平时与同学的交往中一旦发现同学有异常,能及时向老师反映,从而形成心理援助的预警反应。

(2)学生工作队伍(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学生心理委员等)和德育教师。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和德育教师是学校心理援助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平时与学生接触多,也较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学校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应尽可能对这支队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心理健康、心理辅导与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技能的培训,使之成为学校心理援助预警系统的核心力量,并提高学校心理援助预警系统的反应灵敏度。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学校心理援助预警系统的骨干力量。他们通过有关心理测试和心理档案,学生心理委员、班主任及其他老师送报的有关信息,以及从心理辅导、心理信箱、咨询热线、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来区分和筛选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的预警信息,及时向学校心理援助领导小组汇报师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针对有可能发生后危机的人员做好来访性心理干预,尽可能将学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控制在最低限度。

(4)校心理援助领导小组。如果说班级心理委员、课任老师、班主任等是四级联动模式中的“信息员”,德育组、保卫组、校医院是“安全稳定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服务员”,那么校心理援助领导小组就是“指挥员”。

2 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档案的使用制度

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和使用心理档案,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心理援助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较为有效地甄别出容易产生严重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有助于学校采取必要的监控和疏导措施。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对学生家庭及本人在突发事件中的受损(伤)情况进行普遍性的调查,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初步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做好保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班主任要积极沟通,及时掌握相关情况。

(2)对心理异常的学生应建立特别档案,重点关注,定期与学生所在班级班主任沟通和交换意见,并上报学校心理援助领导小组。

3 学生心理异常情况报告制度

当学生出现心理异常情况或心理危机时,要迅速及时地向有关部门报告,才能有效地实施心理援助。灾区学校要建立学生心理异常和危机报告制度。在校内发现有学生出现任何心理危机、心理异常或突发事件时,任何人都应立即报告班主任,班主任应立即报告德育组、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德育组或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立即报告心理援助领导小组的校级主管领导。如情况危急,任何人都应立即上报校主管领导。

(三)学校心理援助应急系统

学校心理援助应急系统是学校心理援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主要有:当学校发生重大危机事件(自然灾害、灾难性事故、传染病、暴力冲突、自伤或伤人等)时,学校心理援助应急系统要迅速、及时、有效地与负责危机事件干预的其他系统(教育管理、公共管理、医疗卫生、社会工作等部门)进行积极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对与当事人有关的人群(同学、教师)和亲属提供心理援助与心理辅导。其应急程序如下:

(1)立即将有生命危险的危机事件当事人送往医院救治或进行监护。

(2)立即向学校心理援助领导小组报告,并立即通知危机事件当事人的家长或监护人。

(3)增强危机事件当事人现实的以及长远的安

全感,在一定时间里危机事件当事人应由其信任和亲近的同学、朋友、亲属和老师(临时工作小组)陪伴,以保证其身心安全;为其提供心理上的安慰,稳定并疏导其情绪,以帮助其获得支持性的环境。

(4)学校心理援助专业组人员对危机事件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提供心理援助。

(5)学校心理援助专家指导组专家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技术指导并进行督导,必要时直接进行现场干预。

应该注意的是,学校心理应急援助的目的是减轻危机事件当事人的心理压力,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推动其心理功能的有效发挥,千万不要引出或询问他们经历危机事件的细节,也不要了解或确认他们在危机事件中所遭受损失的细节。

(四)学校心理援助维护系统

学校心理援助维护系统是指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对当事人以及与当事人相关的人或群体提供补救性、维护性的心理援助。其主要任务有:

(1)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时,心理援助专业人员没能到达现场,在事后进行补救性的心理干预。5·12汶川大地震后,由于受灾学校较多、布局分散、心理援助专业人员严重缺乏,使得一些受灾学校的师生未能及时得到心理干预和心理援助,而后应给予他们必需的心理干预。

(2)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对当事人进行跟踪性、维护性的心理援助。

(3)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对与当事人有关的人员或群体进行维护性的心理援助。

学校心理援助应急系统的构成要素有:

1 重建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能为危机事件当事人提供情感支持、尊重支持、实物支持、信息知识支持、网络系统支持。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可以减轻人们经历的灾难和消极情绪,对灾难后人群的心理重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震灾区学校重建社会支持体系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在学生中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人际氛围。

其次,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学生交心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对有心理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及时周到的帮助,真诚地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再次,动员学生家长、朋友对有心理困难的学生多一些关爱与支持,必要时要求学生亲人来校陪伴学生。

最后,争取社会相关组织的各种支持。如与一定的社会组织建立对口援助关系,接纳心理援助志愿者长期在校进行服务,与社区结合等。除了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方面的帮助外,也要让他们重新融入社区、社会。建立灾区与城市居民家庭之间、灾区与城市学生之间的交友与沟通平台,让他们通过书信、网络、电话、互访等形式形成长期交往关系和情感联系,营造受灾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班主任工作、学科渗透、学生活动等各种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是进行维护性心理援助活动的重要内容。5·12汶川大地震危机事件涉及面较广,应大力开展上述活动,以帮助学生认识危机事件的性质,用积极的心态诠释危机事件引发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困惑;帮助他们用科学的内容和方式激发自身内在的心理品质,宣泄或转移心理压力,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学会积极适应。

通过讲座、广播、影视、展览、网络及编发有关资料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的宣传工作,在学校内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定时开放心理咨询室,公布心理求助热线电话(或值班电话、电子邮箱、QQ号),畅通心理援助信息渠道。

3 畅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援助的渠道

学校要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掌握调节自我情绪的技巧,鼓励其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以自身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家长要主动向学校反映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性格倾向,积极配合学校的心理援助教育活动。在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以及心理辅导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学校和家长都需要相互支持和紧密配合。因为“对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支持系统是家庭”,“家庭成员应尽可能参与每个人的复原工作”。

(责任编辑 刘永淑)

作者:陈 华

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学校社会工作视域下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作为儿童和青少年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社会环境,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的结构和功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为单亲家庭。虽然,单亲家庭不一定是问题家庭,但是,单亲家庭本身所面临的生活问题与压力较一般双亲家庭为多,却是不争的事实。单亲父亲或母亲本身的心理及生活状态,将会深刻影响子女的成长,并且随着单亲家庭生活水平的下降、社会支持网络的偏狭、亲子关系的失调,其子女的心理和社会适应困扰将会加剧,若不能妥善引导,势必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此,必须给予单亲家庭子女必要的辅导和协助,以促使其健康成长。

要维护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必须首先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明了其存在的心理危机及其成因,以便对症下药,从根本上保障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发展。

一、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危机及其成因

1.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危机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就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现阶段心理健康较为普遍的观点为,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张大均[1]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即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其健全心理素质。其实,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心理健康只有在与常模标准以及一定时期社会实践客观要求的范围内进行比较才能体现出其价值。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单亲子女由于缺乏健全的父母之爱,在心理上受到一定的影响,常常导致他们行为的偏失和性格缺陷,形成一定的心理健康危机。

徐安琪等[2]、李学容[3]调查显示,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差,主要表现在:孤独、自责倾向突出,存在明显的焦虑、冲动倾向。张铁成等[4]研究显示,单亲家庭子女在情绪方面比完整家庭儿童存在更多的消极现象并影响其学习、生活及社会性发展。在社会性发展方面,陈会昌等[5]研究发现,离异家庭子女的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自我控制能力明显低于完全家庭子女。刘建勋等[6]研究也显示出单亲家庭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存在较多的精神卫生问题,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危险因素,是潜在的心理、行为障碍高危人群。此外,员丽萍[7]提出单亲家庭还可能影响其子女的智力发展。

综上所述,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单亲家庭子女在性格、社会适应、情绪发展、认知发展方面比双亲家庭子女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更大,主要体现在:性情孤僻、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情绪波动大;社会性发展不良;智力发展(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较之于完整家庭子女缓慢。

2.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心理健康危机通常是由社会生活变故造成的,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危机,同样也是由社会生活变故造成的,其中显而易见最根本的因素便是由于父母离异等原因而导致的家庭破裂。生活在这种“残缺型”家庭中,极易形成不良的亲子关系,从而心理适应状态失衡,若自身调适不当,不可避免地会在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首先,亲子关系失调。家庭破裂,极易使单亲家长尤其是离异单亲家长长期处在心理失衡的状态下,影响其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他们对家庭生活悲观失望,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或不知如何调适其心理,以致于亲子互动不良,从而使子女极易表现出固执、多疑、情绪不稳定、孤僻、胆怯、沉默、抑郁、悲观和怪癖等心理异常现象,若不及时沟通,势必产生心理健康危机,严重的会产生心理健康障碍。

其次,心理适应状态失衡。由于家庭破裂是不以单亲家庭子女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对其无法掌控,极易产生挫败感,造成其动机与目标无法实现与满足的挫折情境。对挫折耐受力较弱或极差的单亲家庭子女来说,其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难以承受突然的打击与压力,就易为挫折情境所困扰,产生消极情绪,若个体不能有效调节就极易使自身人格变态与心理失衡,从而导致心理健康危机[8]。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危机大多根源于家庭破裂所导致的亲子关系失调。因此,要解决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以整体家庭作为问题评量和介入的重点。而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非正规的教育,更容易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以实现对单亲家庭的全面介入。因此本文将在讨论单亲家庭及其子女的问题面向的基础上,透过多角度的思考和了解,期望能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找到辅导助人的着力点,以促进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

二、 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维护

学校社会工作(school social work)就是在学校教育机制中,运用社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用以满足学生有关认知、学习需求及适应成长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9],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自助自主准备面对现在及未来的生活。作为一种专业服务,其工作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而是通过解决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所有内外在因素来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的关系分析

由前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都需要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弥补与发展。但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和领域要比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更大。学校社会工作大多由政府投资,聘请专业的全职社会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精力对学生问题进行个别化辅导,能更好地沟通学校、学生、家长、社区和教育行政部门,其影响力更大。在国外,学校社会工作者经常与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及咨询人员共同为学生提供服务 [10],通过减少危险因素提升保护性因素的途径来提升人们心理健康状态,在帮助儿童与青少年获得解决问题的技巧、改进与成人关系、提高个体的内部作用方面成效显著。综上所述,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解决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内外因素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可以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来维护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

2.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维护

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对单亲家庭子女进行培养和教育,需要同时从单亲家庭子女、家长及社会三个方面着手,同时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综合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作用。这样才能强化综合教育力,使他们得到全社会强有力的帮助和关怀。由于社会层面的原因比较复杂,此篇文章只从单亲家长及其子女进行介入。

(1) 对单亲家庭子女的介入

单亲家庭的成因及其子女所面对的问题虽不尽相同,但其根源都是家庭结构的变动与亲子互动不良,所以要维护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就必须针对其心理健康危机的特殊性与个别性,采取适宜的辅导方案与应对措施[11]。这就要求学校社会工作者及其相关人员从预防的角度出发,运用各种专业手段与方法,影响单亲家庭子女的自我认知、价值观,培养其适应能力。

首先,要引导单亲家庭子女正确认识和接纳自己,给予自己恰当的自我评价。针对单亲家庭子女容易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喜欢与他人相比较,不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应着重鼓励他们通过对自身实际工作中的行为表现所显示出来的能力、性格、品质等来了解自己、分析自己,以比较客观的事实为依据来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处境和态度有客观的认识,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努力消除不利处境的消极影响,正确地接纳自己,以保持心理平衡,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协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为此,要维护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必须引导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般可从以下两点做起:第一,引导单亲子女理解单亲父母的困境和感情,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二,主动把自己置于同学、同伴的群体之中,主动与他人沟通,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再次,帮助其调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因此,单亲家庭子女应该主动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控制情绪必须对情绪进行认真思考,使其表达恰如其分。面对消极的情绪,要引导单亲子女通过适当的途径进行宣泄,并且要逐渐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绪,重要的是要助其纠正自我评价偏差,引导其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尤其是要正视因父母离异或其他原因所导致的家庭破裂,使其相信自己在本质上与完整家庭的子女没有差别。

最后,鼓励其适当地运用心理防卫方法。单亲家庭子女在面对自己个性、情绪等方面的问题时,若能主动地运用恰当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其摆脱因各种挫折而引起的烦恼,以恢复情绪上的平衡并保持心情安定,从而维护其心理健康。常见的心理防卫方法主要有:合理化、压抑、投射作用、升华作用等等。这就要求学校社会工作者以及相关人员必须精通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巧,了解各自适用的条件,遵循其专业原则与方法,展开适切的服务。

(2)对单亲家庭子女家长的介入

单亲家庭学生偏差行为问题的辅导策略,除了学生本身问题的辅导外,仍须兼顾单亲父母及其生活周边可能触及的问题及需求,方能真正有所助益。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介入。

第一,确保单亲父母的心理健康。面对家庭的变故,无论是何种原因所致,单亲父母的心理难免有千疮百孔的伤痛,若其身心及生活的困苦不能改善,将严重影响子女的成长和各种表现。确保单亲父母的心理健康,给予单亲父母心理上的协助,就要帮助其重建生活的信心,坦诚面对问题并悦纳自己以脱离困境。这就要求学校社会工作者首先要摆脱刻板观念,提供有助益的建议给单亲父母。

第二,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促使单亲家庭父母采取科学的方式管教子女。为提高家长的思想道德、文化和教育素质,教育部门要多办适应家长需要的专业的、非专业的家长学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家长灌输科学的管教子女办法。此外,要让单亲父母认识到家庭破裂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鼓励单亲父母对孩子加以引导,教育他们正确地对待父母离异等家庭破裂的客观事实,帮助子女自尊、自立、自强。同时,要引导单亲父母正确对待子女,给孩子一份关爱,避免家庭阴影笼罩到孩子的身上,以保证子女的健康成长。

第三,帮助单亲家长应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尽可能消除社会舆论对单亲家庭成员的负面影响,协助其改善家庭及社区环境,建立健全的单亲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当代,社会资源的获得是依靠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因此,必须协助单亲家庭建立起码的社会支持系统。面对单亲家庭的现状和经济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学校沟通,采取减免单亲家庭子女学杂费等措施来减轻单亲家庭的教育负担;设法改变社会成员对单亲家庭的偏见,减少社会舆论对单亲家庭成员的负面影响,为其营造相对宽容的人文环境;另外,学校社会工作人员应重视联结社区资源,最大程度地改善社区和家庭环境,以帮助整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危机大多根源于家庭破裂所导致的亲子关系失调,因此,解决单亲家庭子女的种种问题,就必须以整个家庭为取向作为问题评量和介入的重点,重点从单亲家庭子女及其单亲家长两个层面着手。而学校社会工作作为学校体制外的一种非正规教育形式,更容易重视从家庭层面介入,协调学生与家长、社区及学校的关系,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各自最大的功能,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因此,将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引入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发展,是从根本上维护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徐安琪等.父母离异的学龄少儿的调查.社会学研究,1987(3).

[3] 李学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2.

[4] 张铁成,李淑民,谭欣.离异家庭子女情绪情感特点及变化过程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1).

[5] 陈会昌,张东,张慕蕴,等.离异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3).

[6] 刘建勋,黄建军,毛富强.父母离异子女精神卫生问题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2).

[7] 员丽萍.论单亲家庭子女人格的培养.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8] 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9] 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台北:学富事业文化有限公司,2003.

[10] Allen-Meares, P(1991). The contribution of social workers to schooling. In R. Constable, J. P. Flynn, & S. McDonald (Eds.). School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2nd ed., pp. 5-16). Chicago: Lyceum Books.

[11] 李婵.社会学视野下的单亲家庭.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5).

(责任编辑 杨子)

作者:葛爱荣

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模式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社会工作;驻校社工;合作模式

近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不少学校都招聘了专业的心理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了大量的尝试和努力。但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每个学校的心理教师太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等,远不能适应当前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正经历深刻的变革,有一些学校开始引入了驻校社工服务,这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

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特殊优势,深入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模式与策略,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弥补传统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的缺陷与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心理教师与驻校社工的合作背景、合作理念、合作方式、合作成效等方面入手,尝试讨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模式,并为两者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推动学校素质教育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背景

作为教育系统中特殊形态的专业服务,驻校社工适应现代分工合作的需要,近年来在珠三角各市中,作为第三方机构陆续进驻校园。在广东省佛山市,就有桂城和容桂的学校先后试点驻校社工服务。

以桂城为例,桂城从2009年开始进行“关爱桂城”的建设项目,在关爱文化的引领下,近年来已引进和培育了多家注册公益组织,并拥有几百名社工。多家社工中心成立后,由政府购买服务,社工进驻校园,成为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的创新力量。其中,扬帆社工中心从2011年4月进驻平洲四中、桂江二中,2012年9月进驻叠滘中学。而南海三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012年9月进驻南海中心小学和桂江一中。在这两三年的合作里,驻校社工与学校心理教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共同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

我校很荣幸能成为试点学校之一,驻校社工每周四会来学校一天,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服务形式主要有团康活动、小组辅导、个案辅导等等。在学校中,社工联系最多的教师,也是社工主要的合作者,则是学校的心理教师。目前,我校有两千多位学生,但只有一位专职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存在单打独斗、势单力薄的状况。而驻校社工的加入,使心理教师终于有了“小伙伴”一起开展工作。但社工毕竟没有学校教育教学的经验,对本校师生的了解有限,社工的进驻如何能取得教师的支持,更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呢?心理教师又应该如何与驻校社工合作,突破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呢?为了解决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于2013~2014学年,开展了一年的课题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理念

社工的进驻,使学校的心理教师有了合作的伙伴。然而,社工的进驻意味着学校里增加了一位“心理教师”吗?驻校社工和心理教师需要合作,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异是需要淡化,还是需要强化?在探索合作模式之前,必须就以上问题,明确双方合作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确立驻校社工与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厘清合作的理念。

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亲和性的。

首先,两者的理论基础具有一致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性理论来源。同时,认知发展、学习理论等心理学知识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心理学的发展(人格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工作技术。心理学是微观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心理学、变异心理学、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理论都指导着社会工作实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助人自助的辅导理念,同样是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其次,两者的服务对象和功能目标一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旨在为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个性行为提供专业支持,而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致力于改善学校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以克服其成长中的困难,实现个人社会化和学校教育的目标。二者均着眼于服务学校育人工作,功能目标取向总体一致。

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又具有差异性。例如在个别辅导中,心理教师一般把来访学生称为“来访者”或“当事人”,“心理学家一般是以个人为工作对象,将与工作对象有相当深入的关系,有时变成了心理治疗员”,其倾向于从主体层面单一着力,强调主体性的自我恢复能力,通过与来访者沟通促使其心理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而较少触及其面临的客观困境。而驻校社工一般把来访学生称为“案主”,社会工作主张在消除个体面临的结构性压力源的同时,充分发挥个人、学校、社区及社会资源力量帮助案主形成正确认知,帮助案主提高获取用于自我发展的社会资源的能力,激发发展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关注点和工作方式都有所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决定了两者可以相辅相成,合力发挥作用。张大均教授在分析了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后提出了一个新的专业名词: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即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全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推进二者的合作不无启示。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强化差异,团结协作,融合互补”,是比较好的合作理念。强化差异是为了凸显两者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团结协作可以使两者互相配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而融合互补则有利于两者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在工作中发挥合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方式

在“强化差异,团结协作,融合互补”这一合作理念的指导下,我校在这一年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方式,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两者工作的融合渗透,全面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体的做法如下。

1.加强计划,互相渗透

每学期开学初,心理教师、驻校社工与学校德育部门一起开会讨论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有了学校德育部门的参与,相当于取得了校内领导的支持与指导,使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能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计划以及教育目标保持一致,也更容易获得教师和学生的支持。同时,在三方的座谈中,可以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把社工服务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阶段的工作安排中,使社工服务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共同为实现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服务。这一方式,增强了两者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2.合理分工,各展所长

我校在校内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心理教师和驻校社工建立团队,既各自保持专业独立,又发挥团结协作精神,独立而又互补。在工作方式上,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各自的优势,界定工作范围,进行合理的分工。

例如,在个别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教师的优势和特点是具有较深厚的专业背景,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点集中在个体问题本身,适合解决个体较为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而社工的关注点侧重于引发个体问题的整体环境,并且联络盘活各方资源解决个体、群体问题。如学生问题,除了关心学生本身,还尝试做教师工作,开展团体活动改善学生与周边同学的关系,甚至上门家访深度介入。根据两者的差异和来访学生的特点,可以对个案进行合理的转介与分配。例如,心理教师可以把需要更多的环境支持、家庭介入的个案转介给社工跟进,而一些需要较专业的心理学理论和较深入的心理咨询技巧去解决的个案则由心理教师负责。或者,心理教师在个案咨询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来访者的特点和需要,建议某些来访者与社工联系,参与一些社区活动以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教师和驻校社工也可以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彼此的优势和长处,促进双方专业技能的提升。

3.协同合作,共同发展

在这一学年里,我校的心理教师与驻校社工共同开展多种活动,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的融合渗透,增强了彼此的合作。例如,开展了校园书香书籍义卖活动、学生干部培训团康活动、“关爱·感恩”心理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心晴驿站”(心理放松室)放松活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心理教师与驻校社工合作,组建了学生社团“星辰心理协会”,大大促进了两者的合作。星辰心理协会是由积极向上、健康合群、喜爱心理学学习和热心心理学知识普及的学生组成的群众性学习团体。协会宗旨是“尊重理解,助人自助”,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广大心理学爱好者,共同学习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承担班级心理委员职责,尊重理解他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同学的身心健康成长服务。心理教师和驻校社工对协会成员开展每周一次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对协会成员的培训,学生社团的良好运作宣传和带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促进了两者的合作,也扩大了两者的影响力,取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同。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成效

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校在实践中,对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相比以前,师生更重视自身心理健康,更关注心灵的成长。例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参与活动更自然大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服务和受惠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加。表1是我校还没有驻校社工的2011学年和有驻校社工的2013学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每周平均来访人数的对比。

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的合作,大大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表2是我校还没有驻校社工的2011学年和有驻校社工的2013学年举办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次数对比。

总的来说,我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更规范、更有序地开展,切实地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目前,我校对于驻校社工的研究还处于试验阶段,对此模式的具体运作机制还需深入思考,进行进一步的尝试和探索。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江一中,佛山,528200。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

编辑/黄才玲 终校/于 洪

作者:薛晓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职院校体育教师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高校设计人才教育模式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