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初探——“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优良个性品质探索

2022-12-26

我们面对当前素质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面对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 面对人们心理承受着从未有过的诸多矛盾、冲突所带来的压力。这些变化给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带来了影响, 使学生的心理、精神压力加重, 为顺应社会的需求, 心理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的有生力量之一, 正在走入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 作为学校教育界的主导者, 教师该如何采取措施, 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现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1、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渗透, 教育部在1999年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

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 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学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科教学中度过的, 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 道德品质的形成, 都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完成的。学科活动是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的大好时机是扩大心理教育的重要渠道, 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科中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各任课老师共同努力, 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从学生实际出发, 尽量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数学课, 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体育课,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竞争意识;美术课, 通过让学生欣赏美创造美, 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 得到升华, 发展同学爱美的情趣。

2、要通过课外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实践证明, 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因为课外活动本身的教学和参与就有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的作用。

二、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

一个人一定要先认清自己, 找到目标, 然后才有权去选择自己要的, 和拒绝自己不想要的。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生活目标, 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要鼓励他们制定较高的目标, 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根据他们的特点, 制定较低的目标。并随着学习的不断进步, 也随之制定新的目标。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 还要教育学生会欣赏自己的优点, 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 告诉学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足的一面, 十全十美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客观地评价别人, 更能正确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 他能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 努力改正和克服自己的不足, 而心理不健康的人, 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要么把自己估计得过高, 要么把自己估计得过低, 估计过高, 可能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 估计过低, 这又容易产生自卑感。

三、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要使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办法在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辩证地认识客观与主观, 正确地处理好理想与现实, 成功与失败, 竞争与合作, 学习与娱乐等关系, 减少消极的心理冲突对身心的不良影响, 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 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人生的困惑, 及时抓住学生的一些小事情进行教育, 使学生保持与时代发展、社会需要相一致。

四、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要实现这个目的, 家庭教育是基础, 如果没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 没有家长与老师的友好合作, 那么学校教育工作就很难顺利开展, 由于现在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居多, 许多家长对孩子只是一味地宠爱, 对孩子缺乏科学的教导, 因此, 作为班主任就必须积极地与各位家长进行沟通, 及时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 同时也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 以便争取家长的大力配合, 来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与家长的联系可以是家庭访问、电话联系或者定期通知家长来到学校, 不管怎样, 教师的态度要热情诚恳, 心情要平静, 谈话要讲究艺术, 切忌“告状式”的家访, 不能激怒家长去惩罚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 取得家长对老师的尊重和信赖, 家长才会主动配合教师教育好孩子, 才会支持学校的工作。

五、要教育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

一个人心理如果是健康的, 那么他在任何艰难困苦环境下都可以顽强地生活和学习下去, 而且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 对生活充满希望, 他们能够适度调节、控制情绪情感, 避免狂喜狂怒, 忽悲忽喜, 心情在多数时间里能够保持乐观开朗。反之, 一个生理条件健全的人, 如果他的心理不健康, 尽管他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极其优越, 他也很难在现代社会中顺利地生存, 因此, 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 才能排除心理障碍、丢去精神包袱, 持续稳定地保持愉快和自信的心境, 只有保持开朗的心境, 才会热爱生活, 才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才能, 才会不断地自我激励, 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因此教师在工作时, 要用饱满的热情和愉快的心境去感染学生, 要用欢悦原则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在课堂上, 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的情绪变化, 并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的精神状态, 使同学们逐步养成活泼、乐观和开朗的优良个性心理品质。

六、要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人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别人的彼此交往中生活, 既受到别人的影响, 又影响别人。人不能离开集体, 离开集体就会产生孤立感、自卑感, 因此, 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会与人相处。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常常表现出乐于关心别人, 与人相处融洽愉快, 心中感到安全, 讲话有人听, 做事有人帮忙;而人际关系紧张的人, 随时担心别人害自己, 心理负担很重, 性格外向的人紧张不安, 性格内向的人则孤独苦闷。目前,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情关系, 在教育工作时,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乐于和别人交往, 学会用尊敬、友爱、宽容和信任等积极的心理去与别人相处, 另外, 可以组织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32例老年性脑外伤的临床分析下一篇:婴儿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体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