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讲义

2023-04-23

第一篇:现代汉语语法结构讲义

现代汉语语法讲义(精选)

现代汉语语法讲义

第一章 语法概说,汉硕咨询扣:伊尔酒吧三六欺凌四五

一、语法和语法学

二、语法单位

三、句子成分

四、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两种方法

第二章 词类

一 、词类的含义及词类划分的目的

二、词类划分的标准

三、词的一级分类和再分类

四、各类实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区别 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副词/象体词

五、各类虚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语气词

六、兼类问题

第三章 短语

一、 定义

二、 短语的种类

三、短语的构成手段

四、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

五、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

六、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

七、短语和词宏观上的同与异

第四章 句子成份

一、句子成分的性质

二、主语、谓语 主语的语法构成 主语的语义类型 谓语的语法构成

三、动语、宾语 动语的语法构成 有宾动词

无宾动词 宾语的语法构成 宾语的语义类型

四、定语

五、状语

六、补语 补语的语法构成 补语的语义类型 宾

语、补语的顺序 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

七、中心语

八、独立语

第五章 单句

一、基本概念

二 、句型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三 、主谓句 主谓谓语句 双宾语句 连动句 兼语句 存现句 “把”字句 “被”字句

“是”字句 “有”字句 “所”字句

四 、非主谓句 五 、单句和短语

第六章 歧义分析

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

二、歧义的种类(1)

同音造成的歧义 同形造成的

歧义 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词兼类造成的歧义

语义关系不同造 成的歧义

三、歧义的种类(2)

第七章 复句

一、复句的含义

二、复句中的关系词语 三 、复句的分类 四 、广义的并列关系

五 、广义的因果句 因果关系 目的关系 假设关系

条件关系 六 、广义的转折句 七 、复句的扩充 八 、复句的紧缩

第一章 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学

(一)语法

1.语法的含义及其作用 (1)语法的含义

语法,是语言中的词、短语、句子的构造规律。

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中的语素、词和固定短语以及现成话的集合,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语法则是语言“建筑体”的建筑法则。

西方传统语言学认为,语法包括两个大的方面:词法和句法。

词法,主要涉及词的构成、词的分类和词形变化等内容。

句法,主要讨论短语和句子的构造规律。

不过,这个分类对于汉语语法来说,不完全合适。

首先,汉语的词法部分相对空虚:词没有完全的形态变化、语素构成词的方式不影响词的语法表现,词的分类也依据特定的句法环境来操作。所以,汉语的词法内容基本上比较单薄。

也正由于汉语的词的分类定性都必须依靠特定的句法环境来实现,所以,汉语语法有关词类问题的讨论总是要放到句法当中去进行,这样汉语的句法就比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句法范围要宽一些。

上述两点,正是汉语语法诸多不同于西方语言之处的亮点之一。 (2)语法的作用

研究语法,讲语法,那么语法的作用是什么?研究表明,语法的作用起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从说和写的角度来看,语法规定着人们怎样用词造句。 比如,汉语的“我看书”从排列的角度来看,可以有六种顺序,

我看书

书我看

我书看

看我书

书看我

看我书

但只有“我看书”是常态的,而“书我看”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是变式。其余几种排列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而这种排列顺序上的规则正是汉语语法规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可见,语法的法则在无形中制约了语言的使用。

b.从听、读、写的角度来看,语法指示人们怎样正确理解汉语的意义。 句子的意义是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所表达的,而不是词所表达的概念的简单相加之和,因而,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除了要懂得句子中的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要懂得词语组合的语法手段对于句子语义内容表达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词语组合的语法手段(如汉语的语序和添加虚词)左右着句子语义内容的表述。 如:

① 人类需要动物。

动物需要人类。

② 这本书看了三天。

这本书看了三天了。

①显示,句子内部词语的排列顺序,也就是语序不同,句子的意义不同,而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规则。

②表明,添加虚词“了”可以影响句子的内容的差异,而汉语中的添加虚词也是重要的语法规则。

两个例子都说明语法规则对于句子语义内容的影响。

2.语法的性质

语法作为语言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具有独特属性的。这些属性也可以看作是语法的特点。

(1)概括性

又叫做抽象性。“概括”、“抽象”都是和“具体”相对应的。

语法中的任何一条规则都是对于若干具体语言事实加以抽象、概括的结果,任何语法规则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比如:

① 不+A:~红 ~大 ~好 ~光荣 ~骄傲——[具体语言现象]

——汉语的性质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不”的修饰。——[抽象概括出语法规则]

② *不+N:~茶杯 ~张三 ~电灯 ~语言——[具体语言现象]

——汉语的名词不受副词“不”的修饰。——[抽象概括出语法规则]

(2)稳固性

稳固性,说的是不易变性。语法规则是一种语言当中最为基础的部分,通常只发生缓慢的变化,是不容易发生急剧变化的部分。

语言中有两个基础部分,也可以说是核心部分,一是语法结构,二是基本词汇。这两个部分通常体现着一种语言整体面貌,这两个部分的变化会引起这种语言面貌的变化。

比如,汉语的“主+动+宾”的顺序,自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形成,现在依然如此:

① 今日其来雨?

②今天将要下雨吗?

当然,不易变性的含义还包括语法的变化是有的,只不过不如词汇、语音变化那样快那样剧烈而已。有两个明显的例子:

一是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规则,如“吾谁欺?欺天乎?”、“尔何知?”等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

二是古代汉语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规则,如“时不我待”、“不吾知也”等等,在现代汉语中也已经不存在了。

可见,语法规则的变化也是有的。 (3)民族性

语法的民族性,是说语法规则因语言的民族性而体现出不同的特性。具体来说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在宏观上,不同语言的语法范畴种类不同。

比如,一些西方语言的名词有“性”的范畴,如“太阳”属于阳性,而“月亮”属于阴性,“上衣”属于阳性,而“裤子”则属于阴性等等,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些分属于阴性和阳性的名词在句子当中的语法表现是不同的。而对于这种现象,东方人或者具体说中国人就有些想不通,因为在汉语里,甚至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名词的“性”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又比如,汉语中有相当发达的“量”的范畴──计量人物、动作行为的量的范畴。具体表现是,一个数词必须通过量词的接应,才能和一个名词发生组合上的联系,即“数+量+名”,更加重要的是,不同的名词往往与一个特定的计量单位具有特定的选择关系,如:

三口人──* 三头人

三头牛──* 三头羊

但是,在西方语言中,大概是由于数的范畴相对发达的缘由吧,量的范畴是不存在的。

在微观上,语法的民族性也是明显的。比如:

汉语的语序是:主+动+宾

日语的语序是:主+宾+动

又如:

汉语的名词的“复数”数量是有限的:指人的普通名词+“们”

英语的名词的“复数”是完全的:名词+“-s” (4)递归性

所谓“递归性”原本是数学上的术语,说的是不同的运算过程可以重复使用同一个规则。移植到语言学上,指的是某种语法规则在同一个句法结构体的构造过程中可以重复使用,从而使这个结构体由短变长,由简到繁的现象。比如:

桌子→木头桌子→一张木头桌子→我家的一张木头桌子……

综上所述,概括性、稳固性、民族性、递归性是语法的四大特性。

3.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如前所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往往是把现代汉语与其他种类的语言对比,也可以是把现代汉语同古代汉语相对比。通常情况下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一般是将现代汉语同西方语言相比,找到汉语语法之与西方语言不同的地方,就归结为汉语语法的特点。从这个基点出发,现代汉语语法特点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短语和句子的基本构造方式一致。

汉语的短语和句子大都是由以下几种构造方式构造而成的:

结构方式 主谓结构 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 联合结构 中补结构 短

我写

花红 灯亮 学汉语 写信 吃饭

我写了。 花红了。 灯亮了。 来人! 抓住他! 请用饭。

大人

高举 我的书 你的票! 快跑! 高点举! 读写

高大

我和你 你和她? 《儿子、孙子和种子》 抬高 说清楚 放好

说清楚! 干得非常非常好。

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分析句子的方法和分析短语的方法基本一致。汉语句子的结构可以以短语为基础,弄清短语的结构模式,就可以基本上把握句子的结构模式。因为短语比句子简短,影响结构构造、分析的因素少。以此为基础,把握汉语句子的结构模式,可以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

(2)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下边的图表反映了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给人的启示是:我们不能光依靠词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况来给汉语的词分类定性。

(3)量词丰富

汉语和西方语言相比,量词的发达、使用上的相对复杂性确实是一个特点。这当中,两个明显的特点是:

a.汉语的名词必须通过量词的中介作用和名词发生结构上的联系。即:

数词+量词+名词

b.名词和量词的搭配是不自由的:特定的名词和特定的量词之间有一定的选择关系。

一口人──*三口牛

三头牛──*一头羊

汉语量词的这种选择性使之成为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二)语法学

1.语法学的含义

语法学,是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被简称为“语法”。

这样,“语法”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两种含义:

其一,是语法规则本身。指的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语法规则,这是所谓“客观语法”。

其二,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指的是对于语法规则的研究,形成所谓的“专家语法”或“教学语法”。

2.语法学的种类

语法学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出发点,分别为不同的类别。

(1)宏观研究方法。

根据这一点,可以把语法学区分为:

a.实证主义语法:着重语法现象的分类,如古希腊语法。

b.唯理主义语法:着重语法现象的解释,如十七世纪法国的语法学。 (2)研究对象的时限。 据此可以将语法学区分为:

a.历时语法:对语法做历时的研究,如王力的《汉语语法学史》。

b.共时语法:对某一时段的语法状态进行如实的描写。如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

(3)研究者的社会目的。 据此,可以把语法区分为:

a.规定性语法:社会目的是“匡谬正误”,如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

b.描写性语法:社会目的是客观地描写语法规则。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4)研究者的教育目的。 区分为两种:

a.理论语法:了解语言的通则,供教学研究参考。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b.教学语法:罗列语法规则的规范现象,主要用于教学。如张志公等的《汉语知识》。

(5)对象范围。

据此,可以将语法学分别为两种:

a.普遍语法:研究探讨适用于各种语言的普遍性原则。如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b.语别语法:研究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系统。如“汉语语法”、“英语语法”等等。

(三)语法系统

1.语法系统

所谓“系统”,简单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成整体的要素,二是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系统”应该理解为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统一体。

语法的构成也是如此。一方面,语法当中有各种各样的语法单位,如语素、词、短语、句子。另一方面,这些单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

这是汉语四级语法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的示意图表,从中可以观察到汉语语法系统的构成特点:语素到词、词到短语两个过程是构成关系,而短语到句子、词到句子之间则是实现关系——在多数情况之下,汉语的一个实词或短语可以通过添加句调的方式实现为一个句子。

根据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语法系统的含义:“语法系统”指的是语言中各级各类语法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种种联系。 2.“语法系统”含义的双重性

由于“语法”含义的双重性,使得“语法系统”在客观上也必然存在着两重含义:

(1)客观语法系统: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语法系统,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系统,是实在的,可以被认知的。

(2)语法表述系统:是语法研究者对于客观语法系统进行观察、研究进而进行表述的结果,是有一定主观色彩的科学体系。

上述两个“语法系统”是有差别的。

一种语言只有一个客观的语法系统,它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但一种语言的表述系统却可以有几个。造成表述系统多样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语法学研究的对象自身是复杂的,要全面把握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二是语法学家的研究方法、角度、能力以及占有的材料、观察问题的方法、能力等等,都不尽相同,所以,尽管面对的是同样的研究对象,也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或者不很相近的结论来。

汉语语法体系也是如此。《现代汉语》现行的高校教材有:黄伯荣、廖序东编《现代汉语》(兰州本)、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本)以及张静编《新编现代汉语》(郑州本)等等,几种体系的具体情况都有不同,实际上体现了不同汉语语法研究者对于汉语客观语法体系的把握上的差异,实际上也就是汉语客观语法体系和汉语语法表述体系上的差异。

二、语法单位

1.语法单位

下边是一个例子,它说明汉语法单位的来源。

这个句子包括七个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语音片段,由它们构成大、中、小不等的语言片段:

句子分析:我今天不去市里。→ 我+今天不去市里

短语分析:今天不去市区里→今天+不去市里

不去市里→不去+市里

不去→不+去

我 不 去 ─→单纯词

语 素:

我 不 去 ——成词语素

今、天、市、里——不成词语素

由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下边的认识:

(1)语素:是词语的构成要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2)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3)短语:又叫词组、结构,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语法单位。

(4)句子:是具有特定句调的、可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2.词和短语

下边是一些具体的问题。

有些问题是光靠定义不能解决的。

汉语的词和短语之间的界线基本上是比较清楚的:词通常是双音节的,而短语通常是三个以上音节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现代汉语词是双音化的,而短语也有双音节的时候,这样,当一个组合体为“单音节+单音节”的时候,那么,这个组合体是短语还是词,就需要加以界定。

第二篇:语法讲义:第一章 语法概说

第一章 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学

(一)语法

1.语法的含义及其作用

(1)语法的含义

语法,是语言中的词、短语、句子的构造规律。

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中的语素、词和固定短语以及现成话的集合,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语法则是语言“建筑体”的建筑法则。

西方传统语言学认为,语法包括两个大的方面:词法和句法。

词法,主要涉及词的构成、词的分类和词形变化等内容。

句法,主要讨论短语和句子的构造规律。

不过,这个分类对于汉语语法来说,不完全合适。

首先,汉语的词法部分相对空虚:词没有完全的形态变化、语素构成词的方式不影响词的语法表现,词的分类也依据特定的句法环境来操作。所以,汉语的词法内容基本上比较单薄。

也正由于汉语的词的分类定性都必须依靠特定的句法环境来实现,所以,汉语语法有关词类问题的讨论总是要放到句法当中去进行,这样汉语的句法就比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句法范围要宽一些。

上述两点,正是汉语语法诸多不同于西方语言之处的亮点之一。

(2)语法的作用

研究语法,讲语法,那么语法的作用是什么?研究表明,语法的作用起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从说和写的角度来看,语法规定着人们怎样用词造句。 比如,汉语的“我看书”从排列的角度来看,可以有六种顺序,

我看书

书我看

我书看

看我书

书看我

看我书

但只有“我看书”是常态的,而“书我看”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是变式。其余几种排列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而这种排列顺序上的规则正是汉语语法规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可见,语法的法则在无形中制约了语言的使用。

b.从听、读、写的角度来看,语法指示人们怎样正确理解汉语的意义。 句子的意义是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所表达的,而不是词所表达的概念的简单相加之和,因而,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除了要懂得句子中的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要懂得词语组合的语法手段对于句子语义内容表达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词语组合的语法手段(如汉语的语序和添加虚词)左右着句子语义内容的表述。 如:

① 人类需要动物。

动物需要人类。

② 这本书看了三天。

这本书看了三天了。

①显示,句子内部词语的排列顺序,也就是语序不同,句子的意义不同,而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规则。

②表明,添加虚词“了”可以影响句子的内容的差异,而汉语中的添加虚词也是重要的语法规则。

两个例子都说明语法规则对于句子语义内容的影响。

2.语法的性质

语法作为语言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具有独特属性的。这些属性也可以看作是语法的特点。

(1)概括性

又叫做抽象性。“概括”、“抽象”都是和“具体”相对应的。 语法中的任何一条规则都是对于若干具体语言事实加以抽象、概括的结果,任何语法规则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比如:

① 不+A:~红 ~大 ~好 ~光荣 ~骄傲——[具体语言现象]

——汉语的性质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不”的修饰。——[抽象概括出语法规则]

② *不+N:~茶杯 ~张三 ~电灯 ~语言——[具体语言现象]

——汉语的名词不受副词“不”的修饰。——[抽象概括出语法规则]

(2)稳固性

稳固性,说的是不易变性。语法规则是一种语言当中最为基础的部分,通常只发生缓慢的变化,是不容易发生急剧变化的部分。

语言中有两个基础部分,也可以说是核心部分,一是语法结构,二是基本词汇。这两个部分通常体现着一种语言整体面貌,这两个部分的变化会引起这种语言面貌的变化。 比如,汉语的“主+动+宾”的顺序,自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形成,现在依然如此:

① 今日其来雨?

②今天将要下雨吗?

当然,不易变性的含义还包括语法的变化是有的,只不过不如词汇、语音变化那样快那样剧烈而已。有两个明显的例子:

一是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规则,如“吾谁欺?欺天乎?”、“尔何知?”等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

二是古代汉语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规则,如“时不我待”、“不吾知也”等等,在现代汉语中也已经不存在了。

可见,语法规则的变化也是有的。

(3)民族性 语法的民族性,是说语法规则因语言的民族性而体现出不同的特性。具体来说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在宏观上,不同语言的语法范畴种类不同。

比如,一些西方语言的名词有“性”的范畴,如“太阳”属于阳性,而“月亮”属于阴性,“上衣”属于阳性,而“裤子”则属于阴性等等,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些分属于阴性和阳性的名词在句子当中的语法表现是不同的。而对于这种现象,东方人或者具体说中国人就有些想不通,因为在汉语里,甚至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名词的“性”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又比如,汉语中有相当发达的“量”的范畴──计量人物、动作行为的量的范畴。具体表现是,一个数词必须通过量词的接应,才能和一个名词发生组合上的联系,即“数+量+名”,更加重要的是,不同的名词往往与一个特定的计量单位具有特定的选择关系,如:

三口人──* 三头人

三头牛──* 三头羊

但是,在西方语言中,大概是由于数的范畴相对发达的缘由吧,量的范畴是不存在的。

在微观上,语法的民族性也是明显的。比如:

汉语的语序是:主+动+宾

日语的语序是:主+宾+动

又如:

汉语的名词的“复数”数量是有限的:指人的普通名词+“们”

英语的名词的“复数”是完全的:名词+“-s”

(4)递归性

所谓“递归性”原本是数学上的术语,说的是不同的运算过程可以重复使用同一个规则。移植到语言学上,指的是某种语法规则在同一个句法结构体的构造过程中可以重复使用,从而使这个结构体由短变长,由简到繁的现象。比如:

桌子→木头桌子→一张木头桌子→我家的一张木头桌子„„

综上所述,概括性、稳固性、民族性、递归性是语法的四大特性。

3.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如前所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往往是把现代汉语与其他种类的语言对比,也可以是把现代汉语同古代汉语相对比。通常情况下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一般是将现代汉语同西方语言相比,找到汉语语法之与西方语言不同的地方,就归结为汉语语法的特点。从这个基点出发,现代汉语语法特点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短语和句子的基本构造方式一致。

汉语的短语和句子大都是由以下几种构造方式构造而成的:

结构方式 短

语 句

子 主谓结构

我写

花红

灯亮

我写了。 花红了。

灯亮了。 动宾结构

学汉语 写信 吃饭

来人!

抓住他!

请用饭。 偏正结构

大人

高举 我的书

你的票! 快跑!

高点举! 联合结构

读写

高大

我和你

你和她? 《儿子、孙子和种子》 中补结构

抬高 说清楚 放好

说清楚! 干得非常非常好。 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分析句子的方法和分析短语的方法基本一致。汉语句子的结构可以以短语为基础,弄清短语的结构模式,就可以基本上把握句子的结构模式。因为短语比句子简短,影响结构构造、分析的因素少。以此为基础,把握汉语句子的结构模式,可以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

(2)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下边的图表反映了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给人的启示是:我们不能光依靠词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况来给汉语的词分类定性。

(3)量词丰富

汉语和西方语言相比,量词的发达、使用上的相对复杂性确实是一个特点。这当中,两个明显的特点是:

a.汉语的名词必须通过量词的中介作用和名词发生结构上的联系。即:

数词+量词+名词

b.名词和量词的搭配是不自由的:特定的名词和特定的量词之间有一定的选择关系。

一口人──*三口牛

三头牛──*一头羊

汉语量词的这种选择性使之成为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二)语法学

1.语法学的含义

语法学,是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被简称为“语法”。

这样,“语法”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两种含义:

其一,是语法规则本身。指的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语法规则,这是所谓“客观语法”。

其二,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指的是对于语法规则的研究,形成所谓的“专家语法”或“教学语法”。

2.语法学的种类

语法学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出发点,分别为不同的类别。

(1)宏观研究方法。

根据这一点,可以把语法学区分为:

a.实证主义语法:着重语法现象的分类,如古希腊语法。

b.唯理主义语法:着重语法现象的解释,如十七世纪法国的语法学。

(2)研究对象的时限。 据此可以将语法学区分为:

a.历时语法:对语法做历时的研究,如王力的《汉语语法学史》。

b.共时语法:对某一时段的语法状态进行如实的描写。如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 (3)研究者的社会目的。 据此,可以把语法区分为:

a.规定性语法:社会目的是“匡谬正误”,如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

b.描写性语法:社会目的是客观地描写语法规则。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4)研究者的教育目的。 区分为两种:

a.理论语法:了解语言的通则,供教学研究参考。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b.教学语法:罗列语法规则的规范现象,主要用于教学。如张志公等的《汉语知识》。

(5)对象范围。

据此,可以将语法学分别为两种:

a.普遍语法:研究探讨适用于各种语言的普遍性原则。如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b.语别语法:研究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系统。如“汉语语法”、“英语语法”等等。

(三)语法系统

1.语法系统

所谓“系统”,简单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成整体的要素,二是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系统”应该理解为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统一体。 语法的构成也是如此。一方面,语法当中有各种各样的语法单位,如语素、词、短语、句子。另一方面,这些单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

这是汉语四级语法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的示意图表,从中可以观察到汉语语法系统的构成特点:语素到词、词到短语两个过程是构成关系,而短语到句子、词到句子之间则是实现关系——在多数情况之下,汉语的一个实词或短语可以通过添加句调的方式实现为一个句子。

根据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语法系统的含义:“语法系统”指的是语言中各级各类语法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种种联系。 2.“语法系统”含义的双重性

由于“语法”含义的双重性,使得“语法系统”在客观上也必然存在着两重含义:

(1)客观语法系统: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语法系统,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系统,是实在的,可以被认知的。

(2)语法表述系统:是语法研究者对于客观语法系统进行观察、研究进而进行表述的结果,是有一定主观色彩的科学体系。

上述两个“语法系统”是有差别的。

一种语言只有一个客观的语法系统,它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但一种语言的表述系统却可以有几个。造成表述系统多样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语法学研究的对象自身是复杂的,要全面把握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二是语法学家的研究方法、角度、能力以及占有的材料、观察问题的方法、能力等等,都不尽相同,所以,尽管面对的是同样的研究对象,也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或者不很相近的结论来。

汉语语法体系也是如此。《现代汉语》现行的高校教材有:黄伯荣、廖序东编《现代汉语》(兰州本)、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本)以及张静编《新编现代汉语》(郑州本)等等,几种体系的具体情况都有不同,实际上体现了不同汉语语法研究者对于汉语客观语法体系的把握上的差异,实际上也就是汉语客观语法体系和汉语语法表述体系上的差异。

二、语法单位

1.语法单位

下边是一个例子,它说明汉语法单位的来源。

这个句子包括七个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语音片段,由它们构成大、中、小不等的语言片段:

句子分析:我今天不去市里。→ 我+今天不去市里

短语分析:今天不去市区里→今天+不去市里

不去市里→不去+市里

不去→不+去

我 不 去 ─→单纯词

语 素:

我 不 去 ——成词语素

今、天、市、里——不成词语素 由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下边的认识:

(1)语素:是词语的构成要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2)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3)短语:又叫词组、结构,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语法单位。

(4)句子:是具有特定句调的、可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2.词和短语

下边是一些具体的问题。

有些问题是光靠定义不能解决的。

汉语的词和短语之间的界线基本上是比较清楚的:词通常是双音节的,而短语通常是三个以上音节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现代汉语词是双音化的,而短语也有双音节的时候,这样,当一个组合体为“单音节+单音节”的时候,那么,这个组合体是短语还是词,就需要加以界定。

研究表明,起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汉语短语和词的纠葛。

(1)汉语的文白交错,古今交错。

(2)汉语语素的单音节化。

不论如何,汉语的双音节短语和双音节复合词之间的界线都是汉语语法中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实际上,处于教学的需要,较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从方法上来看,基本上有两种。

(1)扩展法

理论背景是,复合词内部的结构比较紧密,通常不可以插入一个别的成分,而短语内部结构关系比较疏松,通常可以加入一个别的成分。具体验证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a.假如有一个复合体A+B,如果A、B之间可以加入一个成分C,构成的A+C+B成立,则A+B是一个短语。如:

大树──大的树

吃饭──吃着/了/过饭

写信──写了/着/过信

因此,“大树”、“吃饭”、“写信”都应该是短语而不是词。

b.假如有一个复合体A+B,如果A、B之间不能加入一个成分C,构不成A+C+B,则A+B是一个词,不是短语。如:

大车≠大的车

火车≠火的车

马路≠马的路

可见,这里的“大车”、“火车”、“马路”等都不是短语,而是词。

(2)结构意义结合的方法

很明显,扩展法只是关注组合体结构上的凝固性:是不是可以加入一个成分。但是,词和短语又都是一个表义的单位,意义上的因素不能不加以考虑。这第二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分别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具体过程涉及两个方面。

它的理论背景是,和短语相比,汉语的词具有结构上的凝固性和和意义上的融合性两个特征。

所谓结构上的凝固性,指的是词的中间因结构紧密,往往不能加入其它成分,即不能扩展。

所谓意义上的融合性,指的是词在表义上的整体性,即词义通常不等于各语素义简单相加之合。

相对来说,短语不具有上述两个方面的特征,即短语在结构上是比较松散的,通常可以扩展,在意义上,短语的意义通常等于各词的意义相加之合。

将这两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情况。

a.[+凝固性]、[+融合性],如:语言 如果 非常 这是典型的词。

b.[-凝固性]、[-融合性],如:我吃 打他 做好 这是典型的短语。

c.[+凝固性]、[-融合性],如:人民日报 笔谈 可以看作是词。

d.[-凝固性]、[+融合性],如:帮忙 走后门 可以看作是短语。

以上四种情况,a是词,b是短语通常大家都不会有意见,但对于c、d的看法可能就有分歧。考虑到汉语词双音化特征,将“笔谈”、“帮忙”看作是词,而将“人民日报”、“走后门”看作是短语似乎比较合适。

词和短语尽管大小不同,层次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词和短语都是语言中的备用单位,都是不具备句调的。 3.句子

句子和词、短语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句子是有句调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成品。是话语的基本单位。

(1)句子的含义

句子,是具有特定语调,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句调,实际上是一种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的现象。句调在语言中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在口语中,句调通过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来实现。如:

① 他来了。(平调/缓降调)

② 他来了? (缓升调)

③ 他来了!(急升调)

④ 你来! (急升调)

你去吧。(缓降调)

在书面语中,句调通常由语气词来帮助实现,如“吗、吧、啦、嘛、啊、呀”等等。还可以使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如“。”表陈述调,“?”表疑问调,“!”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标示感叹调和祈使调。

“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说的是每个句子都可以表达一定语义信息。还是上边的几个例子:

① 他来了。(告诉对方一件事)

② 他来了?(提出一个疑问)

③ 他来了!(表达某种情绪)

④ 你来!(发出某种劝诱)

不过,句子的语义信息也仅仅止于此。比如,“他来了。”“他”是谁?“他”从哪里来?是怎么来的?干什么?等等,都不是一个句子所能够一次性明确的。这正是句子表义含量的局限性,也是大段话语、篇章制作的必要性。

(2)句子的分类

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a.内部结构 b.整体功能。 a.内部结构类型──句型:

句型是根据句子内部结构模式划分而来的类别。句子的结构类型通常可以表示为如下的系统:

b. 整体功能类型——句类

句类是根据句子的语气类型划分而来的有关句子整体功能、用途的类别。通常有四类。

① 小王过来了。——陈述句

② 小王过来了? ——疑问句

③ 小王过来了! ——感叹句

④ 小王,过来! ——祈使句

(3)句式

除了上述两种类别之外,句子还可以根据一些结构形式上的特征分别为各种不同的格式。这种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独特之处的句子格式,叫做“句式”。 汉语的句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a.“把”字句。如:

① 我把书丢了。

② 小王把自行车摔坏了。

b.“被”字句。如:

① 他被同伴打了一顿。

② 他被打了一顿。

c.“是”字句。如:

① 我是昨天来的。

② 他是没听见。

d.“有”字句。如:

① 桌子上有三本书。

② 床上有一堆衣服。

e.“连”字句。如:

① 这首歌连我都会。

② 这事,连小孩也会做。

汉语句式是汉语语法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难点。

三、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的含义

汉语的句子,除了独词句之外,都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词在句子的构成中所充当的角色、发挥的职能并不一致,分析句子,对句子内部各词语的句法职能进行观察和研究,就会找到一个个具有不同语法职能的句子构成成分,这就是句子的成分。所以,

所谓“句子成分”,说的是根据句子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不同的组合关系,以及各自语法职能划分而来的句子的结构成分。如主语、谓语等等。

由此可以看到句子成分有如下特点:

其一,句子成分是句子分析的结果。

句子成分是通过对句子进行语法结构的分析得到的,应该是先有句子,而后得到句子成分。

其二,句子成分具有特定的语法职能或“身份”特征。

句子成分可以是由词充当的,也可以是由短语充当的,但与词和短语不同的是,不同的句子成分表示某种句法职能、身份:它们是词语在参与句子组合之后获得的某种语法结构职能、身份,而单独的词语,是不具有这种“身份”或者“角色”的。 比如:

通过上边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组句子结构成分:

这也就是所谓的汉语“十大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动语、宾语、中心语、修饰语、定语、状语、补语、独立语。 (二)句子成分的界定

1.主语和谓语

(1)主语和谓语是对配对成分,在主谓句中,句子主语以外的部分都是谓语。

(2)没有主语就无所谓谓语,反之亦然。如:

(3)主语和宾语没有直接的结构关系。

2.动语和宾语

(1)动语只和宾语具有配对关系,动语是大宾语的成分。

(2)没有动语也就无所谓宾语,反之亦然。如:

上述例子,尤其是第二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宾语是和动语相对待的,没有宾语也就无所谓动语,反之亦然。

(3)如果一个句子是主谓句,并且有宾语,它的结构格局是:

在这种情况下,动语和谓语的关系比较明显:动语包含在谓语之中。所以,有人也称动语、宾语等为句法成分,以区别于句子成分——它们没有直接构成句子,而是直接构成句子的结构成分。

3.中心语和修饰语 有一个理论上的背景,即中心语和修饰语的确定都应该在偏正结构的框架中进行──中心语是偏正结构中的中心语,而修饰语也是偏正结构中的修饰语。

(1)中心语:是偏正结构中被修饰、限定、补充的成分。 如:

(我的)书‖丢了。

你‖[马上]来。

他‖听<懂>了。

他‖拿了(我的)书。

中心语可以是主语或宾语中心,也可以是谓语中心。

(2)修饰语:是偏正短语中的附加成分。具体包括定语、状语和补语。 a.定语:是名词性偏正短语中的前附加成分。结构模式是:

X(+的)+名:(我的)书 (木头的)房子

(吃的)东西 (大)房子

X(+的)+动:(他的)到来‖给我们增添了欢乐。

(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其中,第二种结构模式否定了以前关于定语的一种说法:“定语是名词性成分的”修饰语。

b.状语:是动词、形容词性偏正短语中的前附加成分。结构模式有:

X(+地)+动/形:[马上]去

[已经]走了

[高兴地]说

[快]跑

[很]好

X(+地)+名词(语):[都]星期三了 [才]三百斤 [已经]科长了

第二种模式很好地说明了以往的一种关于状语“是动词、形容词性修饰语的前附加成分”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c.补语:是动词、形容词性偏正短语中的后附加成分。如:

激动得<不得了>

写得<漂亮>

高兴<极>了

写了<三遍>

说<清楚>

4.独立语

不参与句子主体结构组合的一些特殊成分。如:

应答语:是是是,你说得对!

象声语:“呼——呼——”,大风刮个不停。

插入语:这件事,看样子,没戏了。

呼语:老王,你过来!

从对外联系的角度来看,独立语不和其他结构成分发生固定的结果联系,因而,是一种“失偶的成分”。

上边说的汉语句子成分的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个部分要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明确各种句子成分的内涵。

2.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主语和谓语、动语和宾语等等。

3.这里的句子成分内涵、外延都与中学时接触的相关概念有出入,出入在哪里? 四.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两种方法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

1.“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内涵

句子成分分析法,是传统的分析句子的方法,它把句子成分分别为主、谓、宾、定、状、补等六类,然后按照这些成分的搭配情况来说明句子的各种结构格局。 这个定义实际上指出了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几个方面的本质:

a.分析对象或适用范围:句子分析

b.分析过程:确定成分

c.分析目标:确定、说明句子的结构格局

2.分析步骤

(1)两心相照

先找出句子的两个核心成分:主语和谓语。二者之间用双竖线“‖”隔开。主语下加双横线“=”,谓语下加单横线“_”。(如果有宾语,也相继找出,下加波浪线“~”)。这样句子的两个中心成分基本上确定下来“主语──谓语”,宾语理论上不是一个中心,但实际上也必须看作是一个“可有”的中心。

(2)非心向心

非心向心:分别找出各核心成分的附加成分,分别用符号——定语( )、状语[ ]和补语<>标出。

(3)最后确定句子的结构格局。 如:

分析表明,这个句子在结构上是一个主谓句、动宾谓语句。 (二)层次分析法

1.语言单位组合的层次性 已有的研究已经证明,词在构成语句时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这种先后顺序实际上就体现了语言单位组合机关的层级性。 如:

语法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语言单位内部的组合实质、规则,而上述语言单位内部组合的层次性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这种实质、规则的揭示是以往的句子成分分析所不能完成的,因而有必要引进一种新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正是适应这种语言研究的需要产生的。

2.层次分析法

从上边的讨论中已经可以知道,层次分析法实际上就是依照语言单位组合层次性特点,对语言片段进行逐层分析的方法。因为每一次切分都要找到这个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构成成分,所以,又成为“直接成分分析法”。也因为每次分析都要进行二分,所以称为“二分法”。

依照层次分析的具体方式,层次分析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操作细节。即“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的方法。

下面分别介绍。

(1)“从大到小”的过程 具体步骤是:

a.分析一个句法结构的内部结构层次,首先要找到构成这个句子的两个最大的直接成分,如主语—谓语、动语—宾语等等。分别在它们的下边加上框线,同时,标明二者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

b.分别分析两个直接成分,层层二分,到词为止。如:

c.通过分析明确分析对象的结构类型。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

①属于主谓句、动宾谓语句;

②属于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③属于非中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2)“由小到大”的过程

具体步骤是:

a.先找出构成分析对象的各个基本单位(通常是词)。

b.按照组合的顺序,尝试有两个基本单位构成一个较大的结构体,同时表明每个结构体内部两个基本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依此程序,再由这些较大的结构组合成更大的结构,直到构成整个分析对象为止。

c.通过分析明确分析对象的结构类型。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①属于主谓句、动宾谓语句;②属于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③属于非中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这个结果是与“由大到小”的分析过程是一致的。

由上边的分析过程基本上可以知道,层次分析法比句子成分分析法更科学、可靠,也更加精密,是一种好的分析方法。

句子分析,是句子的语法分析,尤其是汉语的句子分析更要注意把握语法的标准,才能保证具体的分析过程的严密、有效。

第三篇:现代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

现代汉语语法基本参考书目

一、现代汉语语法(含现代汉语教材中的语法部分)

真(1997)《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2003)《现代汉语》(重排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胡裕树主编(2000)《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2007)《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邵敬敏主编(2007)《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邢福义、汪国胜主编(2003)《现代汉语》,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

斌主编(2004)《简明现代汉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卢福波(1996)《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齐沪扬主编(2005)《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孙德金(2002)《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杨德峰(2009)《对外汉语教学核心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施春宏编著(2009)《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概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语法部分]

三、对外汉语教学参考语法

施春宏编著(2010)《国际汉语教学语法教程》,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待出。供国际汉语教师和准教师使用;也可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生招生考试的参考用书] 房玉清(1992)《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李德津、程美珍(1988)《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刘月华、潘文娱、胡韡(2001)《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陆庆和(2006)《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宝林(2006)《汉语教学参考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

第一节 汉语语法概说

一、什么是语法

(一)语法的内涵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规则。 1.词语的组合规则 2.词语的替换规则

(二)语法的范围

1.词法和句法 2.语法和语法学

二、语法单位

对语言结构进行切分所得到的各种音义结合体。

(一)四级语法单位

1.语素 2.词

3.短语(词组、结构、句法结构) 4.句子

句群

她眼睛瞎了,可心里亮堂。他眼睛雪亮,其实心里早就瞎了。

(二)汉语四种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

语素

短语

句 子

构词单位、造句单位、表述单位

第二节 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的内涵

句子成分是根据句子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语法作用划分出来的句子结构成分。 句子成分和句法成分

2

二、句子的一般成分

按:相互配对,无一方即无另一方

(一)主语和谓语:陈述关系

(二)述语(动语)和宾语:支配关系或关涉关系

比 较:①研究计划‖他们已经制定好了。

②他们‖已经制定好了|研究计划。

(三)中心语和修饰语

1. 定语

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

(安娜的)美丽‖惊动了(所有的)人。 2. 状语

他们‖[立即]出发了。

那个推销员‖[整天] [城市乡村地]跑。 3. 补语

孩子‖在梦中哭<醒>了。 这篇小说‖我读了<三遍>。

三、句子的特殊成分

独立语/独立成分:结构上相对独立,不参与句子结构的组合 【插入语、称呼语、感叹语、拟声语】 看样子,他今天不会过来了。

你醒醒呀,妈妈!

竟然想在蚊子腿上剔瘦肉,哼! 咚咚咚,外面有人在擂门。

四、句子成分分析法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中心词分析法)的内涵

(二)中心成分和附加成分

(三)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分析程序

1. “两心相照”

凶狠的豺狼‖咬死了可怜的山羊。

3 2. “非心向心”

(凶狠)的豺狼‖[一口]咬<死>了(那只)(可怜)的(小)山羊。

第三节 汉语词类(上)-实词

一、词类的内涵及其划分依据

(一)什么是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所做的分类。 比较:忽然~突然

电灯突然灭了~电灯忽然灭了

①这件事很突然

一次突然事件

这件事来得突然 ②*这件事很忽然

*一次忽然事件

*这件事来得忽然

(二)划分词类的依据

1. 词的语法功能 (1)组合能力

通才

通缉

通俗

一个

+

-

-

正在

-

+

-

-

-

+

 “鉴别字”的鉴别价值。

(2)造句能力: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2.词的形态特征

(1)构形形态(造句中的变化形式)和构词形态 (2)汉语词的形态问题

3.词的意义:同类词所具有的概括意义或类别意义

比较:金、银~铜、铁、锡

做主语

-(*金是黄的)

+(铜是黄的) 做宾语

-(*需要金)

+(需要铜) 受数量词修饰

-(*一块金)

+(一块铜) 因此,词的语法意义在划分词类时只能作为参考特征。

4 结论: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只能是词的语法功能,即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而且以前者为主。只能将词的形态特征作为辅助特征,同时参考词的语法意义。

(三)汉语的主要词类

1.实词和虚词:是否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副词、象声词、叹词

2.体词和谓词——实词的两大类 (1)体词

主要语法功能是做主语、宾语,一般不做谓语。 (2)谓词

主要功能是做谓语,同时也也做主语。 代词

二、名词

(一)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1. 一般能受数量词语的修饰。 2. 一般不受副词的修饰。

3. 能用在介词后边,组成介词结构。

4. 经常做主语、宾语,多数能做定语、带定语。 5. 一般不能重叠。 按:家家、天天、年年

(二)名词的特殊用法

1. 名词做谓语的情况

①今天星期六。

②下一站王府井。

③小王已经副教授了。

④张军快团长了。

⑤鲁迅浙江人。

⑥大李小眼睛。 2. 程度副词跟名词的组合

很骑士

特中国

太香港

十分江南

很阳光

特春风

太逻辑

非常技术 3. 名词后面加“~们”的问题

(三)名词的分类

1. 一般名词

5 (1)普通名词:表示非特定的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A. 个体名词(可数名词) B. 集合名词

马匹

布匹

纸张

枪支

物品

森林

树木

书籍

群众

C. 物质名词:

酒:一两酒、一瓶酒

面粉:一斤面粉、一袋面粉 D. 抽象名词:

科学

文化

物质

观念

风尚

苦头

规则

条件

积极性 (2)专有名词

杜甫

长城

黄河

冥王星

澳大利亚 2. 时间词(时间名词)

昨天

明年

上午

现在

目前

从前

早晨

周末 秋天

3. 处所词(处所名词)

北京

中国

亚洲

近郊

里屋

两旁

食堂

教室

图书馆

大礼堂

展览厅 4. 方位词(方位名词) (1)单纯方位词: 上

西

(2)合成方位词:在单纯方位词前边加“以、之”,后边加“边、面、头”,或者把两个单纯方位词并举。

三、动词

(一)动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1. 多数能受副词“不、没有(没)”修饰。 2. 经常做谓语或者谓语中心,大部分能带宾语。 3. 后面常常可以加“了、着、过、起来、下去”。

做了饭

铺了路

修了汽车──完成态

做着饭

铺着路

修着汽车──进行态

做过饭

铺过路

修过汽车──经历态

做起来

铺起来

修起来──开始态

做下去

铺下去

修下去──继续态

6

(二)动词的分类

1. 传统的动词分类 (1)动作动词 (2)心理动词 (3)使令动词 (4)存现动词 (5)趋向动词

(6)助动词(能愿动词) (7)判断动词 (8)关系动词 (9)形式动词

2.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3.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根据动作者对动作的控制力分 (1)自主动作动词:

说、唱、卖、坐、演、学习、跳跃、敲打、批评 (2)非自主动作动词:

非自主变化:

死、散、懂、知道、塌、漏、病、完、败、

看中、考上、懂得

非自主属性:

是、如、可、值、会、等于、认得 ○来V:来说;*来死、来是。

○V了三天了:说了三天了;死了三天了、*等于了三天了 ○V着:说着;*死着、*等于着

[病着] ○VV:说说;*死死(不等于“紧紧”)、*等于等于 ○V吧:说吧;*懂吧、*等于吧

[去死吧] ○不V、没V:不说、没说;*不病、没病,不等于、*没等于 ○甭V:甭说;*甭病,*甭等于。

○别V、别V了:别说、别说了;*别病、别病了,*别等于、*别等于了○马上V:马上说;*马上病,*马上等于 ○亲自V:亲自说;*亲自病,*亲自等于

○V两遍:说两遍;*病两遍,*等于两遍 ○肯V:肯说;*肯病,*肯等于

(三)动词的特殊小类

1. 趋向动词 第一组:来

第二组:上

起 第三组:第二组+第一组 2. 助动词(能愿动词) 表可能:

能、能够、可、可能、可以、会、得(dé) 表必要:

应、该、应该、应当、要(应该义)、得(děi) 表意愿:

愿、愿意、要(愿意义)、肯、敢

(四)动词的重叠

语法意义:量小。

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时量小)

或进行的次数少(动量小)。

关于尝试义

(五)离合词问题

1. 离合词的内涵及其构造方式

①理发(理一次发)

革命(革了他的名)

打仗(打了三年仗)

放假(放一天假)

撤职(撤了他的职)

生气(生谁的气)

洗澡(洗个澡)

睡觉(睡了一觉)

鞠躬(鞠了一个躬)②打倒(打得/不倒)

打通(打得/不通)

长大(长得/不大)

推翻(推得/不翻)

碰见(碰得/不见)

看见(看得/不见)2. 离合词的特点 3. 离合词和短语的区别

离合词:“合则为一,离则为二”。

四、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1. 大部分能用副词“不”和“很”修饰。 2. 常常做谓语,不能带宾语。

3. 能修饰名词(做定语),有些形容词能修饰动词(做状语、补语)。

(二)形容词的基本类别

1. 性质形容词 2. 状态形容词 (1)ABB式:

白茫茫

绿油油

黑压压

沉甸甸

香喷喷 (2)AB式:

雪白

漆黑

金黄

冰冷

猴精

飞快

喷香 (3)一些特殊形式:

糊里糊涂

黑不溜秋

可怜兮兮

冰冰凉

(三)形容词的重叠

1. 性质形容词

单音节性质形容词:AA式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AABB式 2. 状态形容词

 “雪白”类: ABAB式

 “A里AB”类

五、区别词(非谓形容词)

单/双

正/副

横/竖

金/银

雌/雄

男/女

公/母

荤/素 彩色/黑白

长期/短期

单项/多项

高频/低频

个别/共同

国营/私营

家养/野生

军用/民用

天然/人工

主要/次要

国产

共同

高层

万能

袖珍

冒牌

木质

祖传

额外

常务

大规模

非理性

非正规

非海洋性

9 区别词的语法功能

1. 能直接修饰名词做定语;大多数能带“的”构成“的”字短语。

2. 不能做谓语、状语、补语、主语、宾语,但组成“的”字短语后可以做主语、宾语。 3. 用“非”来否定。

常常成对或成组地存在:

~式

~型

~性

~等

~级

有~

无~

多~

单~

双~

六、数词

(一)数词的语法功能

数量词

(二)数词的分类及其称数法

1. 基数词

定数词:整数、分数、小数、倍数

概数词 2. 序数词

(三)使用中的问题:

1.“二”和“两” 2.“俩”和“仨”

七、量词

(一)量词的语法功能

数量词

(二)量词的分类

1. 物量词(名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计量单位 (1)专用物量词

A. 个体量词

B. 集合量词

令——个体数量有定

——个体数量无定

C. 度量衡量词

D. 不定量词

E. 复合量词:

人次

架次

吨公里

秒立方米

小时公里 (2)借用物量词

A. 借自名词

一桶油

一碗饭

一碟花生米

一盒点心

一屋子书

一头汗

一身油污

B. 借自动词

一捆柴

一卷纸

一挑水

一串冰糖葫芦

借用物量词的修辞色彩:

一弯新月

一钩残月

一丝微笑

一片深情 2. 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计量单位

(1)专用动量词:下

场(2)借用动量词

看一眼

喝一口

踢一脚

扫一腿

打一拳

打两枪

舞几棍

切一刀

洗一水

画几笔

还有些表示时间的量词和借用时间名词充当的量词:

写了三年

站了二十分钟

睡了一上午

去西安旅游了一星期

(三)量词和名词的搭配:习惯性

(四)量词及数量短语的重叠

1. 单音节量词重叠:

村村通电话,家家有电视。

(表示“每一”)

这儿淳朴善良的民风[代代]相传。 (表示“逐一”)

白云朵朵,春风阵阵。

(表示“多”)2. 数量短语重叠:一AA、一A一A

①(一箱箱)货物堆积在码头。

(表示“多”)

②一个个都是神枪手。

(表示“每一”)③获奖人员[一个一个地]走上主席台。 (表示“逐一”)

八、代词

(一)代词的分类

1. 人称代词:

表示个体:我

番 11

阵 表示群体:我们

咱们

你们

他们

她们

它们

大家

大伙儿

彼此 表示个体或群体:自己

自个儿

别人

人家 2. 指示代词:

表近指:这

这儿

这里

这会儿

这么些

这样

这么样

这么 表远指:那

那儿

那里

那会儿

那么些

那样

那么样

那么 其他:某

其他

别的

其余 3. 疑问代词:

什么

哪儿

哪里

多会儿

几时

多少

怎样

怎么

怎么样

(二)代词的活用

1. 虚指

①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想说第一句。

②在人群里,她挤来挤去,看看这,看看那,非常冷静,以免上

当。 ③他在地铁口站了半天了,好像是在等谁。 ④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他,不然怎么这么面熟? 2. 任指(泛指):疑问代词常见

①他记得当时什么也没有发生,连一片树叶也没有掉下来。 ②我们这些躲在坑道里还活着的人呆呆看了半晌,谁都没说话。

③人在梦游时,你越说他在梦游,他就会沉入越深的梦境。 ④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言行自己负责。

九、副词

(一)副词的语法功能

除极少数情况外,都只做状语。

(1)很、极、坏(极义)、死(极义)、透

(2)只、光、就、仅、仅仅、单、单单、几乎、恰好、将近、大概

(二)副词的分类

1. 程度副词 2. 范围副词 3. 时间副词 4. 频率副词 5. 肯定/否定副词

12 6. 方式副词(情态副词) 7. 语气副词

(三)副词的位置与表达

①他七点钟才起床。

②才七点钟他就起床了。

③他幸亏带了雨伞。

④幸亏他带了雨伞。

⑤我对这个人不太了解。

⑥我对这个人太不了解。

(四)常用副词辨析

1. 更—最 2. 很-极

3. 较(比较)-很-非常【按:跟英文比较】 4. 都—只【按:指向】

一年级同学都军训去了。

我们都上自习去了,宿舍里只张三一个人。 5. 才—就 6. 曾经—已经 7. 又—再

8. 不—没(没有)

他昨天不来,今天不来,明天还不来,你说怎么办?他昨天没来,今天还没来,明天还会不来吗? 9. 别—甭

第四节

汉语词类(下)-虚词

一、介词

(一)介词的语法功能

1.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2. 能用在名词、代词、动词(主要是名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定语(带“的”)。

(二)介词的分类 1. 表示时间、处所、方向 2. 表示方式、依据、工具 3. 表示对象、范围 4. 表示比较 5. 表示被动 6. 表示排除 7. 表示原因 8. 表示目的

1. 对—对于 2. 对于-关于 3. 除—除了

①除了邢老汉还皱着眉头之外,大伙儿都笑了。 ②这条小河上除了木桥与浮桥而外,还有两只橡皮船。 ③沈先生的一天,除了看小说,就是写小说。 4. 为—为了

二、连词

(一)连词的语法功能

连词的位置

①如果你心中有绿洲,就能走出沙漠。 ②你如果心中有绿洲,就能走出沙漠。

③如果你把善行看作施舍,别人就未必接受你的善行。 ④虽然现在还是冬天,但是春天已经就在眼前。

(三)常用介词辨析

(二)连词的分类 1. 词语连词:

以及 2. 句间连词

虽然……但是……

不但(不仅)……而且……

因为……所以……

如果……那么……

3. 兼用

并、并且、而、而且、或、或者、还是、要么

(三)连词和关联副词的区别

(四)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1. 前后成分能否换位 2. 能否插入别的成分

3. 能否用相互照应的词语,如用“都”来总括 4. 能否出现在句首

(五)常用连词用法辨析

1. 及-以及 2. 或者-还是

①这个小角色或者你来演,或者他来演,谁都一样。 ②是人民群众还是精英分子在创造着历史?

③我当时的心情十分古怪,说不准是悲哀还是不安。

④谁要想动手术,就得给医生送点什么,或者叫红包,或者叫劳务费,或者叫回扣。3. 由于—因为 4. 只有-只要 5. 而-而且

三、助词

后附的助词:的

似的,

来着

把,等

等等

什么的 前附的助词:所

给,第

(一)助词的语法功能

(二)助词的分类 1. 结构助词

的、地、得,似的、所

2. 动态助词

了、着、过,看、的、来着 (1)了:完成态

如何解释:

天我下了课就去看足球比赛。 “春天了”“大姑娘了”“副团长了”

(2)着:持续态

窗外下着雪 台上坐着主席团 (3)过:经历态

我看过那部电影,现在还能记得个大概。 (4)看:尝试态

试试看

讲讲看

唱一遍看

先试验半年看 (5)的:表强调

①火车凌晨五点到的站。

②你哪个学校学的这一口流利的外语? (6)来着:位于句末,表示事情发生在不久前

①昨晚上我在剧院里见她来着。

②故宫的房子有多少间来着?有九千多间吧。3. 其他助词 (1)给 (2)来、把 (3)们 (4)第、初

(5)等、等等、什么的

四、语气词

(一)分类 1. 用于陈述句的:

呢1 啊1 吧1;

啵 罢了(而已)

也罢

也好

好了

着呢

来着 2. 用于疑问句的:吗

呢2 吧2 啊2,啦 3. 用于祈使句的:吧3 啊3 欸 4. 用于感叹句的:啊4 欸

呢3

(二)语气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 的:表示情况本来如此,加强肯定语气 了:表示已经如此、出现新情况 吗:表示疑问,希望得到证实 么:表示可疑

呢:表示不容置疑(用于陈述句)、疑问(用于疑问句)、

夸张(感叹句)

吧:表示猜测(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或商量(用于

祈使句)

啊:增加感情色彩,舒缓语气

罢了:表示把事情往小里说(由于谦虚、轻视或安慰人等)

五、叹词

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

表示感叹:唉 啊 哼

咦 嘿 喔

哟 哦

哎哟

哎呀表示呼唤:喂

嗨 表示应答:嗯

兼类词和同音词的区别 (1)兼类词:

一个词(兼不同的类),声音相同,词义有联系。

哈哈 17

(2)同音词:

不同的词(类可同可异),声音相同,词义没有联系。

打1(打井)——打2(打今天起)

别1(把文件别起来)——别2(别走)

攻势——公式——工事——公事——宫室

第五节

短语

一、什么是短语(句法结构)的内涵 1.句法结构和语法关系

2.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二、基本短语类型

1. 语法关系:陈述关系 2. 语义关系 (1)施事+动作行为 (2)受事+动作行为

(3)其他语义关系(中性主语)

1. 语法关系:支配、涉及的关系。 2. 语义关系 (1)动作行为+受事 (2)动作行为+施事: (3)其他语义关系

写推荐信

建大楼

吃大碗

抽烟斗 过春节

欢度国庆

坐火车

去食堂 跑材料

排电影票

避雨

缩水 寄特快

唱男高音

繁荣市场

端正态度 当干部

是个军人

像领导

跑第一

踢前锋

演主角知道你会来

保证明天不迟到

(一)主谓短语

(二)述宾短语(动宾短语)

3. 双宾语:间接宾语(近宾语)和直接宾语(远宾语)

给她一张电影票

图书馆几本他自己写的小说 教这孩子数学 抢了他几百块钱

(三)联合短语

(四)偏正短语:修饰或限制的关系

1. 定中式偏正短语

2. 状中式偏正短语

(五)述补短语:补充说明

1. 述语和补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1)补充说明述语的

捆紧

跑快了

走得很慢

好得很

气极了

(2)补充说明述语动词的施事的

吃饱了

喝醉了

哭醒了

走累了

吓得瑟瑟发抖 (3)补充说明述语动词的受事的。例如:

(桌子)擦干净了

(把他)骂得大气都不敢出 (4)其他:

(钢笔)写秃了

(刀子)砍钝了

看了三天

检查一遍

语义指向 2. 补语的类型 (1)结果补语

压紧

烧热

看清楚

说明白

洗干净

打扮漂亮了中间不能插入“得”,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 (2)趋向补语

中间不能插入“得”

(4)可能补语

在述语动词和表示结果或趋向的补语之间插入“得/不”,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趋向能不能实现。例如:

看完:看得完~看不完

洗干净:洗得干净~洗不干净

送来:送得来~送不来

上去:上得去~上不去

否定形式是“述语+得不+补语” (5)状态补语

述语和状态补语之间必须用“得”,口语中还有用“个”的。

例如:

吓得发抖

压得很紧

说个没完没了

否定形式是“述语+得不+补语”,

例如:

压得不紧

压得不很紧

玩得不痛快

(6)数量补语

跑一趟

看了三遍

找过一回

打了他一下

住了二十年

看了半天

写了一个月

(7)时间补语和处所补语

生活<在九十年代> 成立<于1949年>

依偎<在妈妈的怀中> 出现<在太平洋>

3. 补语和宾语的区别 首先,看语义关系。 其次,看构成成分。 第三,看添加成分。 第四,看变换方式。

三、特殊短语类型

(一)连谓短语

(二)兼语短语

(三)连锁短语:

用具有关联作用的词语将两个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连接起来。

越说越高兴

边学边练

一学就会

不打不相识

非把问题解决了不可

看不懂就问

生病了才请假

做完再休息

(四)复指短语(同位短语)

四、其他短语类型

(一)方位短语

(二)介宾短语

(三)“的”字短语

五、复杂的句法结构与层次分析法

(一)复杂短语的层次性 中

属 于 东 亚 地 区

└─┘└──────┘主谓

└─┘└───┘述宾

└─┘└┘偏正

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层次分析法及其分析程序

层次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二分法) 1. “从大到小”的分析过程

①隔 壁 的 张 师 傅 麻 利 地 修 好 了 小 王 的 自 行 车

②飞

2. “由小到大”的过程 多层定语或多层状语

一 家 漂 亮 的 乡 村 农 舍

昨 天 在 北 大 意 外 地 跟 她 相 遇

21

动词后既有宾语又有补语的情况

看 过 他

送 了 小 明 一 次 礼 物

动词前有状语后有宾语或补语的情况

昨天来了一个客人

飞快地逃了出去

层次分析法的拓展:

任何有层次的语言单位

3.歧义结构的层次分析

不适当地灌水施肥

告别山区的青年

新职工宿舍

演好戏

看了三天了

告别山区的青年

新职工宿舍

演好戏 看了三天了

22

不适当地灌水施肥

第六节

句子的类型

句型、句类、句式

一、句子的结构类型

(一)单句和复句

(二)单句的结构类型 1. 主谓句:

动词性谓语句

形容词性谓语句

名词性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 主谓谓语句如:

那场大火‖消防队员终于扑灭了。 他‖什么书都看。

这支笔,‖你拿去刷标语吧。

路上碰到的那个人,‖我们一道旅游过。 这孩子‖心地善良。

这个村的村民‖一半是回族人。 这孩子,‖谁都喜欢他。 这架子书‖五块钱一本。 这种方案,‖我有保留意见。 ◇大主语、大谓语,小主语、小谓语 2. 非主谓句: 动词性非主谓句 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名词性非主谓句

特殊非主谓句(叹词句、拟声词句、副词句等)

二、句子的语气类型

(一)陈述句

(二)疑问句 1. 是非问句 2. 特指问句 3. 选择问句

23 ①这里是世外桃源,还是暂时平静的台风眼? ②昨晚跟韩国队踢,中国队赢了输了? 4. 正反问句 黄山风景美不美? 看不看现代派作品啊? 你想妈妈不想? 新排的话剧你看不?

你看了这部新排的话剧没有?

赵元任当过美国语言学会会长,是不是?

(三)祈使句:请求、劝阻或命令、禁止等

①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请求)

②别动,千万别动。

(劝阻)

③立即出发!

(命令)

④进入林区,严禁吸烟!

(禁止)

(四)感叹句

(一)“是”字句(判断句)

(二)“是……的”句:表示强调的句式 1. 强调在结构和语义上跟述语动词相关的成分 我是昨天下午才收到入学通知的。 是在网上订的飞机票。 田甜是跟她妈一道来的吗?

华罗庚发现的陈景润这个数学天才。

这次全民公决,大多数人是投的赞成票。(强调受事)2. 突出说话人对主语的评议、叙述或描写。 ①这次事故,警察确实是处理得很及时的。 医和西医在疗效上是互补的。

(三)“有”字句 1. 表“领有”“具有” 2. 表示“存在”

3. 表示“发生”或“出现”

24

三、句子的特征类型 4. 表示“列举”“包括”。 5. 表示估计或比较

(四)“把”字句

“A+把B+动词+C

①老王早就把这台电脑修好了。

②我把它都放在桌子上了。

③蔡振华把刘国梁培养成了世界冠军。 ④昨天的大雨把孩子淋得大病了一场。

1.“把”字句的意义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传统:处置

“把”字句中的动词:多为既无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

你们别笑了,都把孩子笑醒了。

2.“把”字句的特点

(1)述语动词不能是光杆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

(2)述语动词通常是及物动词,语义上能够支配“把”后的宾语。 (3)“把”的宾语一般都是表示已知的、确定的人或事物。

(4)助动词、否定词、时间副词不能放在“把”之后,只能放在“把”之前。

(五)被动句

1.被动句和“被”字句

“A+被B+V+C”

2.“被”字句的意义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传统:被动

3.“被”字句的几种格式 (1)介词“被”后带宾语。

(2)“被”后不带宾语,“被”直接放在述语动词前。这时“被”字的作用只是表示被动。

(3)“被……所……”式。

(4)“被(让、叫)……给……”式,常用于口语。 4.被动句的特点

(1)述语动词一般不能是光杆动词(尤其是单音节的),前后总有别的成分。但少数

25 双音节动词有时可以单独出现。

(2)能进入“被”字句的动词通常是动作性较强的及物动词和一些心理动词,语义上能够支配受事主语。

(3)“被”字句的主语一般都是表示已知的、确定的人或事物。

(4)助动词、否定词、时间副词不能放在“被”之后,只能放在“被”之前。

在口语中,大多数“被”字句表示的是遭损害、不愉快、不希望发生的情况。在书面语中往往范围要宽一些,

(六)存现句: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 处所词语+存现动词+表示存现事物的词语 1. 存在句 (1)静态存现句

①马路旁有两排柳树。

②湖的南边是一片辽阔的草地。

③学术报告厅里坐满了听众。

2. 隐现句

(1)述语动词是跟人体或物体位置移动有关的动词,如“来、飞、钻、掉、丢、走、跑”等。

(2)述语动词是表示状态的出现、消失的动词,如“发生、出现、透、飘、刮(风)、响、冒、涌、浮现、弥漫,消失、少、死”等。例如:

(七)比较句 1. 比较句的构成要素

四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点、比较结果、表示比较关系的成分。

爷爷比爸爸脾气好

比较点的出现与否以及出现的位置。

①这孩子快有他爸爸那么高了

②冬天北方比南方冷

③她办起事来一定跟她人一样漂亮

26 ④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

①体育场四周飘扬着一面面彩旗。 ②小姑娘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③夜晚清凉的空气中浮动着浓郁袭人的花香。 (2)动态存现句:动词+着

①他比我学习成绩好。

②他的学习成绩比我好。

③他比我的学习成绩好。

④学习成绩他比我好。

将比较对象中相同的成分省略:只要语义上允许 2. 同异比较

A跟B(不)一样(……)

A跟B相同/不同

A跟B相似/近似/类似

A跟B差不多(……) A有B那么/这么(……) (2)高下比较

A比B……

A没有B……

A不比B……

A不如B…… 27

第七节

句子变化和句型变换

一、句子的变化

主要变化方式:倒装、省略、紧缩。

(一)倒装

1.汉语的常见语序和变式句

主语在谓语之前,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宾语和补语在述语之后。 2.倒装的形式 (1)主语后置 (2)修饰语后置 (3)宾语前置 (4)补语前置

(5)连谓结构前后两个直接成分顺序颠倒 注意:不要将受事主语句看作倒装句。 例如:

碗打碎了。

风凉话谁不会说。

什么东西都吃。

哪儿都没去。

(二)省略 1.对话省

2.因上下文而省:承前省,蒙后省 按:汉语主语省略的普遍性。

我吃了一吓,[ ]赶忙抬起头,[ ]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 ]两手搭在髀间,[ ]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三)紧缩

大纲中列,一般语法书都不列。见复句的“紧缩句”。

二、句型变换

高级大纲中的主要变换类型:主动句和被动句、把字句和被字句、主谓谓语句、存现句和主谓句。

1.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把字句也属于主动句,被字句属于被动句)

孩子打碎了花瓶~孩子把花瓶打碎了

~花瓶被孩子打碎了

~花瓶打碎了

28 2.主谓谓语句的变换

这件衣服袖子短了些。

~这件衣服的袖子短了些

今年新生一大半都是女生。

~今年新生的一大半都是女生。 3.存现句和主谓句的变换

桌子上放着书~书放在桌子上

护城河边长满了荒草~荒草长满了护城河边

邻居家死了一条牛~邻居家的一条牛死了

张老师昨天丢了一台电脑

~张老师的一台电脑昨天丢了

第八节

复句

一、复句及其关联词语

(一)什么是复句

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组成的句子。

(二)复句中的关联词语

关联法和意合法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二、复句的类型

(一)联合复句

通常包括并列复句、承接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解说复句。 1. 并列复句 2. 承接复句 3. 递进复句 4. 选择复句

(1)选择未定:每个事项都是备选的。例如:

①战争中的英雄,或者夺取战争的胜利,或者减少自己的伤亡。 ②这个事情前前后后,到底是我在骗你,还是你在骗我呢?

(2)选择已定:已定选择指说话人已经选定了一种,舍弃了另一种。例如: ③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选定后者) ④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选定前者)

29

5. 解说复句

①我终于想起了他那怪怪的网名,叫什么“三七二十二”。

②两种景致出现在双眼两侧,一是袅娜的女子行走在河流边,一是悠扬的垂柳飘拂在晚风里。

③他不是个多年来受着家室之累的人,就是从未被爱情滋润过的老光棍,两者必居其一。

(二)偏正复句 1. 转折复句 2. 让步复句 3. 因果复句 4. 目的复句 5. 假设复句 6. 条件复句 (1)有条件句

充分条件:只要……,就(便)……

必要条件:只有(唯有、除非)……,才……

(2)无条件句

三、多重复句 一层复句

人只要活得高兴,便不怕穷。

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

他披上大衣,︱拉开门,︱走了出去。 多重复句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我们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必须确立坚定的信念,不但要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还要勉力自己在取得一些成绩时继续前行。

特殊:

无论(不论、不管)……,都(总是、总、也、还)……

除非……,否则……

要不然”

苍天之下,没有干涸了海洋,‖没有削平了的雪山,︱也没有枯萎了的心灵。

30

第九节

句群【自学】

一、什么是句群

二、句群的类型 1.并列句群

2.顺承句群

3.解说句群

4.递进句群 5.选择句群

6.转折句群

7.因果句群

8.目的句群 9.假设句群

10.条件句群

三、多重句群

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又伤心又害怕。伤心的是一声就像一针,一针针刺着自己的心。害怕的是单墙薄壁,左邻右舍留心一听就会起疑念。

四、句群和复句、段落的关系

第十节

常见语法错误分析【自学】

一、搭配不当

二、成分残缺

三、成分多余

四、语序不当

五、句式杂糅

六、关联不当

31

第十二节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汉语是话题特征显著的语言

棵树叶子又细又长。

我肚子早饿了。 果他削了皮。

那个山头,我们已经种上树了。 婚姻的事我自己做主。

种杂志图书馆当废书处理了。 这场大火,幸亏消防队员到得早。 衣裳都洗干净了。 我功课做完了。 什么问题他都能回答。

二、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ment:fulfillment(履行)、judgment(判断)、movement(运动)

-fy:classify(分类)、justify(证明)、simplify(简化)

-ful:dreadful(可怕)、graceful(优雅)、thoughtful(深思)

-ly:actually(真实地)、readily(迅速地)、shortly(不久) a tree ~ two trees

He likes walking. ~

They like walking. I gave him a book. ~

He gave me a book

Tom is taller than John. /

Henry is the tallest I have ever seen.

三、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有一种相对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大多是一对一,少数是一对二。大致说来,名词跟主宾语对应,动词跟谓语对应,形容词跟定语对应,副词跟状语对应。

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基本上是一对多的关系。

比如汉语的名词除了经常做主语宾语外,还常常做定语,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做谓语。汉语的动词除了经常做谓语外,还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汉语的形容词除了经常做定语外,还可以做谓语、状语、补语,也可以做主语、宾语。

32

果,我最喜欢香蕉。

价钱,这里的便宜。

明,他已经把功课做完了。

老张,我早就认识他了。 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四、短语(词组)的构造规则和句子的构造规则基本一致 She reads the book.

(她读那本书。) The book is easy to read. (那本书容易读。) To read the book is easy. (读那本书容易。) Reading the book is easy. (读那本书容易。)

五、有丰富的个体量词

六、有复杂的补语系统

类型多样

结果补语:烧热、讲清楚、赶走、气疯了 趋向补语:走上、冲进、压下去、站起来

程度补语:好极了、烦死了、干净多了、伤心得很 可能补语:听得懂、看不清楚、下得来、放不进去 状态补语:写得头昏眼花、激动得放声大哭 时间补语:生于1915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处所补语:站在一边、扔到大门外、放到抽屉里 结构和语义复杂

带“得”式和不带“得”式的差别 看清楚:结果补语

(否定式是“没看清楚”) 看得清楚:状态补语

(否定式是“看得不清楚”)

或可能补语(否定式是“看不清楚”) 动词跟补语的结合很自由

33 语言教师尤其是语言学教师的十项准则 1.有较为系统的语言学知识;

2.有对语言现象可接受程度的基本判断能力(语感); 3.有相当的理论直觉(论感);

4.有从结构化角度去分析语言现象的意识和手段; 5.有探求语言现象背后的理据的动力和途径; 6.有一定的语言类型分析的条件和能力; 7.有“凡规则皆有例外”的基本认识; 8.有“凡例外皆有规则”的基本信念; 9.有原则和策略互动的意识; 10.有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大爱。

结束语

悲哀是无边的天空,快乐是满天的星星。

——转赠汪静之《无题曲》中诗句

祝大家: 每天都能见到蓝天白云、流水拂柳,自然的、心灵的。

34

第四篇:GMAT语法比较结构

http://bailiedu.com

GMAT语法比较结构

比较对象之间如果要能够可比的话,他们首先是概念必须对等。就是说要术语同一个类型的,如果不是同个类型,也就没有比较的需要了,因此大家注意一定要是同一类概念的才能比较,接下来小编就把GMAT语法比较结构的相关信息为大家介绍一下,希望考生能够参考,顺利备考GMAT语法考试。

比较结构指一个人、事、物与另一个人、事、物或几个人事物之间就行为、性质、特征进行比较,也可以是数量上的比较和对比。比较对象之间如果要能够可比的话,他们首先是概念必须对等。就是说要术语同一个类型的,如果不是同个类型,也就没有比较的需要了,因此大家注意一定要是同一类概念的才能比较。

在比较结构中有替代原则。比较从句中与比较对象重复的名词尽可能用that或those来代替。具体地说,在前面已经出现的不可数名词或单数名词,用that代替,在前面已经出现的复数名词,用those代替。对称原则,比较的对应部分在形式上应尽可能保持对称。语序原则。比较从句使用倒装结构和陈述语序皆可。从属原则,当一个事物与它所属的类别比较时,必须用any other把它自身排除在从属范围之外,这几点需要大家关注一下,在平时做练习遇到时也要注意。

As或than引导的比较从句中我们要注意适当的省略,不然句子显得太长了,比较从句谓语与主句谓语相同,可用do,did,does来代替。比较从句联系动词be与主句联系动词be相同,可以省略be,也可以不省略。主句谓语动词短语使用助动词或情态动词+verb形式时,比较从句往往省略verb,保留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比较从句的主语和谓语与主句的主语和谓语相同时,可以全部省略,常常保留做状语的介词短语或状语从句。比较从句的主语和主句主语相同,可以省略。

比较从句和主句时态一致的话,两个比较对象的动作发生时间相同,同一事物的不同动作发生的时间相同。比较从句与主句时态不一致,两个比较对象的动作是相同的,但其发生的时间却不一致,或同一事物的相同动作发生的时间不同,than或as从句中补充的助动词的时态由时间状语和句子意思决定的。

以上就是关于GMAT语法比较结构的相关内容介绍,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多多备考了解GMAT相关信息,争取做到万无一失。更多关于GMAT考试备考重点的介绍小编会为大家呈现。最后祝大家顺利备考GMAT考试,早日梦圆名校。

第五篇:现代汉语语法修辞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学 号:

学习中心:

—————————————————————————————

一、分析题

1.指出下列词语的构成方式

说明(合成词)砖头(单纯词)化学(合成词)月亮(单纯词)革命(单纯词)鸟儿(单纯词)董事(单纯词)雪白(合成词)太太(单纯词)

2.分析下列单位,将他们分别归入词和短语,并简要说明理由

老鹰-老照片 木头-撞头 甘苦-雨雪 白菜-白布 雪白-雪堆

词 老鹰 木头 白菜 雪白

短语 老照片 撞头 甘苦 雨雪 白布 雪堆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词性。 (1)他过分激动。(副)(2)你买了多少礼物?(代)(3)里面黑咕隆咚的。(代) (4)任何事情都应该尽力去做。(代)(5)将来一定属于你们。(代) 4.辨析下列各组词,从作句法成分和组合能力上说明它们的语法特征。 (1)友好-友谊 答:“友好”和“友谊”这两个词的语法功能不同,“友好”前面可以加“不”和“很”,而“友谊”不行。我们可以说“很友好”、“不友好”,但不能说“很友谊”、“不友谊”;“友好”在句子中主要充当谓语(两国人民非常友好)和定语(友好邻邦),“友谊”在句子中经常充当主语(友谊第一)和宾语(增进友谊)。根据它们的不同功能,我们说“友好”是一个形容词,“友谊”是一个名词。 (2)特别-格外 答:“特别” 强调特征与其它不同。可作形容词,例:她很特别;也可作副词,例:今天特别冷。“格外”是副词,强调与一般事物属性不同意。

5.区别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说明各组内词,哪些是兼类词,哪些同音词,哪些是词类活用。 (1)这是一个误会/别误会了我的意思 兼类词

(2)苹果两块钱一斤/现在的一斤相当于古代的一百钱。 同音词 (3)他比阿Q还要阿Q。 词类活用 6.指出下列短语的结构关系。

简单明了(并列)简单极了(补充)勇敢一点(补充)忍住悲痛(动宾) 7.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下列短语,有歧义的请作多种分析。

答: (1)对 校长的 讲话 进行 批评 (2)发现 敌人的 哨兵 叫 王平

第一句没有歧义。第一句是个状中结构。对校长的讲话是介词短语做状语,其中校长的讲话可以划分出定语校长和中心语讲话。进行批评是中心语,应该是个连谓结构。

第二句有歧义。可以做两种分析:

1、主语:发现敌人的哨兵。谓语:叫。宾语:王平。主语又可划分为,定语,发现敌人,中心语,哨兵。主语中的定语有可以分为动语,发现,宾语,敌人。

2、动语:发现。宾语:敌人的哨兵叫王平。宾语再划分为:主语,敌人的哨兵。

谓语,叫。宾语,王平。主语再划分为,定语,敌人,中心语,哨兵。 8.区别下列两组短语,证明它们各自的特点

(1)读三遍——读三篇 (2)明天春节——明天完成 答:(1)“读三篇”是述宾结构,“三篇”是名量词,修饰的是它后面的名词性的词。

“读了三遍”是述补结构,“三遍”是动量词,修饰的是它前面的动词、形容词性的词。 (2)“明天春节”是主谓结构。“明天完成”是偏正结构。 9.请写出下列歧义短语的意义和类型

(1)菜不热了:菜凉了(主谓)菜不用加热了(主谓) (2)出土文物:出土的文物(偏正)出土了一件文物(动宾)

(3)没有买票的:没有人买票(动宾)还没买票的人(偏正)

(4)在火车上贴标语:在火车皮上贴标语(动宾)在火车里贴标语(动宾) 10.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型

(1)看来不会下雨了。 (插说语)

(2)爱祖国、恨敌人是战士们的共同特点。(双主语)

(3)这女孩手冻僵了。 (主谓谓语) (4)你能做到这一点真不容易。(主谓主语)

11.用划线加注法分析下列复句,并指出层次之间的关系。

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上的实际需要相联系,|| 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 如果 并列 并列 不是为人民所掌握,| 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也是不起作用的。 假设(条件) 让步 12.分析下列有语误句子,指出其原因,并改正。 (1)老张的衣服比老王的衣服做得好。(老张的衣服比老王的做得好。) (2)林冲在高衙内派人一次又一次害他性命时才走上反抗的道路。(林冲在高衙内一次又一次派人害他性命时才走上反抗的道路。)

(3)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而且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

(4)如何防备展览会的贵重物品免遭盗窃,这是此次展览主办方深感头痛的问题。(如何防备展览会的贵重物品遭盗窃,这是此次展览主办方深感头痛的问题) 13.下列广告词很有特色,指出它们在修辞上的特点。

(1)钻石音响-音响中的钻石 (比喻 )

(2)××牌蚊香,默默无“蚊”的奉献。(双关)

14.分析下列两个句子,指出它们用了什么修辞格,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 (1)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借喻) (2)感情的激流已经在胸中奔腾多日,眼看就要破堤而出了。(暗喻)

答: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暗喻又叫隐喻。 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关联想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以达到渲染气氛,将情感与形象融为一体的目的。 15.分析两面两句话,它们都可有两个意思。请问:它们都是双关吗?为什么?

(1)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答:这句话是歇后语,是双关。第一个意思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按照歇后话的原则,就是每个字都有本身的意义。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同音过来,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第二个意思是外甥打灯笼----丢大人了:外甥打灯笼自己是找人,找谁呢?当然是找大了了。所以就是大人丢了。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某人办了不好意思的人,丢人了。

(2)我想起来了。

答:这句话有歧义,不是双关。第一个意思是我想起床了。第二个意思是我想起某事了。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现代汉语语法?与古汉语语法相比,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现代汉语语法是现代汉民族使用语言的方法,现代汉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现代汉语中很多词的意思,是由古代汉语的词意延伸而来,与古汉语语法相比,现代汉语具有以下几点变化:

1、词义缩小,如“鲜美”,古时候能修饰色彩、味道,现代汉语里一般表示味道;还有“妻子”,古时候是妻子和儿女,现在是女性配偶

2词义扩大:如“江”古时候就是长江,现代汉语里能泛指大河 3词义转移:“无论”在古代汉语里是不知道的意思,现代汉语是连词,表示假设

2.什么是语素?现代汉语语素有什么特点?

答: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语素有两个特点:一是最小、不能再分割了;二是有意义。

3.什么是语法意义?请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答:语法意义是指词进入语法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词义之外的意义。例如,"大"和"眼睛"这两个词各有自己的意义,组合成偏正结构"大眼睛"以后指明这是"大"的"眼睛",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眼睛?"这些都是组合所带来的语法意义。如果把同样的两个词组合成主谓结构"眼睛大","大"就不再是修饰"眼睛",而是说明"眼睛"具有"大"的属性,回答的问题也相应地变成了"眼睛怎么样?"这是主谓结构给这两个词增加的语法意义。就某一结构组合中的某一个词而言,它同时具有词义和语法意义,例如在"眼睛大"中,眼睛具有"被说明的对象"这样的语法意义。如果我们不了解语法结构的意义,即使句子里的每个词都认得,还是不能正确地理解句子的意义。

4.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差异有哪些?

答: 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区别在于

1、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等句法成分;区别词只作定语修饰名词,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只有加上“的”组成“的”字短语后才能作主语和宾语,所以区别词也称作“非谓语形容词”。

2、形容词可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

5.现代汉语里所有动词都可以重叠吗?重叠动词的语法意义是什么?

答:不可以。重叠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动词的重叠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语法功能和表现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动词重叠这一语法现象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汉语的本质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种动作方开始与继续地进行,又表快完成之趋势,可用重叠法。

6.如何区别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

答:1.看这个词能否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时间名词属于名词,它必然具有名词的属性,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比如“现在是五点钟”中的“现在”充当了句子的主语,“昨天是星期天”中的“昨天、星期天”分别充当了句子的主语和宾语,而“今天的中国人,已不再是东亚病夫”中的“今天”则充当了句子的定语。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等,是不能作主语、宾语的。

2.看这个词能否与介词组成介宾短语。时间名词一般都可以与介词组成介宾短语,而时间副词则不能。比如“在当今,这种规象是不足为怪的”中的“当今”,就是如此。

3.看这个词能否受其他词类的修饰。能受其他词类修饰的是时间名词,时间副词不能受其他词类的修饰。比如“去年的今天,我们是在客栈里”,“美丽的春天,鲜花盛开”,这里的“今天、春天”都是时间名词。

7.兼语短语的特点有哪些?

答:兼语短语最早叫“递系”短语,是一个动宾短语套上一个主谓短语的复杂短语。如:在“叫你去”中,“你”兼作“叫”的宾语和“去”的主语,因此叫“兼语”。兼语短语里的两个动词不属于一个主体,而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主体。这一点是与连谓短语不同的。兼语短语有一点值得注意:必须弄清,动词1和动词2之间的语义关系。如果仅从兼语短语的第一个动词来看它的特点,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动词1有使令意味;二是动词1通常是表示赞许、责怪或心理活动的动词;三是动词1是“有、轮”等表示领有或存在的。例如:兼语短语里的兼语对于后面动词2来说,也不仅仅是施事,还可以是受事以及相关的事物等。

8.请举例说明谓语与词类的关系。

答:一般来说,充当谓语的大多是动词,按词在造句中的不同作用而分出来的类一般称作词类。现在一般将汉语的词类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十二类。也就是说谓语一般是由词类中的动词来充当的。比如说“某某参加考试”,则参加是动词作谓语,而某某是名字做主语,考试是名词做宾语。

9.中心词是谓词的偏正词组都是谓词性的短语吗? 答:不是。

10.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句法结构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层次分析法,又称“直接成分分析法”,是对句法单位(包括短语和句子)的直接成分进行结构层次分析的方法。由于切分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二分,所以层次分析法又称作“二分法”。语法从表面上看是线性排列的符号序列。线性排列是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出或写出的形式。但是语法结构却是有层次性的,层次是指句法单位在组合时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先后顺序。层次分析法就是逐层将一个句法单位(联合短语等由多个直接成分组成的短语除外)切分成两个直接成分,直到不能再切分为止的句子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的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切分结构层次,第二步是确定结构关系。表层的线性关系背后暗含着隐性的层次关系。小的语法单位是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大的语法单位是由小的语法单位组合而成的,本身又可以成为更大语法单位的组成部分。语法结构的每个层次一般直接包含比它小的两个语法单位,这两个小的语法单位就是直接成分。每一个直接成分又可以包含更小的直接成分。切分过程中应注意:①第一步切分非常重要,第一步切分不当,后面便容易全都切错。②必须逐层切分,直至分析出每个实词,语素不需要切分。③为避免切分过程中 4

的遗漏,一般采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逐块切分的分析步骤。层次分析法中常用的图解表示法是切分法、组合法和树形图。

11.举例说明汉语里的语气表现手段。 答:陈述语气,如“我已经吃过了”;感叹语气,如“这饺子真是好吃啊”;疑问语气,如“你会包饺子吗”;祈使语气,如“别再吃了”;反问语气,如“难道你还没吃饱吗”等。

12.说明紧缩句与单句的区别。

答: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紧,是紧凑,指分句间的语音停顿没有了;缩,是缩减,指有些词语被压缩掉了.它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

13.语法学中将一个具体看作省略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答:第一,如果一句话离开上下文或者说话的环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意思才清楚;第二,经过添补的话,是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且添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

14.请举例说明汉语修辞的民族性。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所谓文化传统,包括由种种因素形成的民族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哲学观点,审美观点,以及反映这些特征、习惯、观点的各种文化成就。

①在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多,用的方面广。“比”的方式有种种,总的就是不直说,而以此喻彼,让听者或读者自己去理解。一般修辞学上讲的“明喻、隐喻、借喻”等都是“比”,就连“夸张”、“移就”等,往往也是“比”或者包含有“比”的因素;各种成语,许多都是“比”的运用。大量的、多方面的用“比”,反映汉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侧面。有些比,许多年来长期使用,几乎成了一种定型的惯用语,甚至浓缩成为一个常用词,如“推敲”、“琢磨”等。在汉语词汇里有一部分词,实质上就是用比的方法构成的。这样的词并不是先有一个基本义或本义,然后才孳生出来一个比喻义(如“扣帽子”的“帽子”,“背包袱”的“包袱” ),而是即以比喻义为本义的,如“蚕食”、“鲸吞”、“瓜分”、“席卷”、“囊括”、“海碗”、“海量”、“童心”、“水蛇腰”、“八字脚”、“漆黑”、“焦黄”等。动词、名词、形容词各类里都不少。不少文章整篇是一个比喻,用来阐明一种道理。这个事实是汉语用比特别多的一个有力证明。喜欢用比,善于用比,既是民族智力和语言素养的反映,也有某些社会历史因素,并且产生某些社会影响。历代很多关于婉言进谏,以至象《史记·滑稽列传》中那些俳优用幽默的比况向君主进谏成功的例子。 同时, 探求“弦外之音”,向字里行间揣测含有什么深文大义,以至流于牵强附会的风气也很盛。《诗经》里不少民歌以及历史上其他一些状物抒情的诗文被解释成为称颂在上者的事情很多;被解释成为讽刺在上者因而遭受贬谪以至酿成文字狱的事例也不少。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现代。借助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对汉语修辞的这种习尚进行研究,是汉语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

②独特的审美观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的审美观,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好些方面有所反映,例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修辞,特别是书面语言的修辞,具有同样的特点。无论诗、赋、词、曲、各体散文,都是一样,既见于整首、整篇的总的结构,也见于段落语句的局部组织。不仅古文如此,而且从早期的比较接近口语的白话散文小说,包括中短篇的所谓话本小说和长篇的所谓章回小说,直到“五四”运动之后,以至目前,各体散文都已使用白话,这种整齐对称和参差错落相间杂的特点,始终明显地存在。这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审美观在语言运用中的反映。探讨这种审美观的形成,是美学研究对象之一。

③在汉民族文化传统的许多领域中,广泛运用一种朴素的辩证观点。事物被认为是包含着两种对立因素的统一体。这两种因素被概括为“虚”和“实”两个范畴。“虚”与“实”的关系被说成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修辞,同样运用这种观点。无论诗、文,都有“虚写”和“实写”之分。整首,整篇,有虚写部分和实写部分。虚的部分和实的部分相资相生,相辅相成,或足以引起读者的悬念,或有助于读者理解而又节省笔墨,或足以引起读者深思与感情上的共鸣。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

15.什么是仿词?请举例说明。

答: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造出新的词语,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这种修辞手法叫做仿词。

草木皆冰——草木皆兵

2、民意测验——名义测验

3、你不会跳舞——我会跳六

16.什么是比喻?请举例说明。

答: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直喻”、“隐喻”、“类喻”、“洁喻”、“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十类。

17.什么是辞格?判断辞格的条件有哪些?

答:所有的“修辞方式”、“修辞方法”都称作“修辞格”,亦称“辞格”。

18.什么是移就?移就辞格形成的心理基础是什么?

答:所谓“移就”,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心理距离’是创造与欣赏美的一个基本原则;实用的东西不美,但一旦抛开实际的,实用的意义,而把对象放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以超然态度观赏它的形象,这时就美⑧

19.什么是语体?确定语体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所谓语体,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习惯用语、常用句式、结构体式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 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不仅涉及内容,而且也

涉及语言的本身,涉及语言材料及其表达手段、组合方式等等的准确选择。这就是语体学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语体学可以说是现代语言学中紧密联系社会交际环境来研究语言可变性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语体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类,其中口头语体包括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书面语体又分为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四类

三、论述与应用题

1.怎样理解语法的抽象性?请以具体的材料加以说明。

答:语言的抽象性表现为词汇级抽象和语法级抽象。在词汇意义上每个词都是一般的、概括的,表示一类事物。如“笔”表示所有的笔,钢笔、铅笔、毛笔和圆珠笔等。语法意义更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成果,是从具体的词句中抽象出来的。 人之所以能了解语言的意思,是因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可以用来交际和进行思维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是听觉可以感知的,感知的形式语音又是和意义结合在一起的。如“人”的语音形式ren,是听觉上可以感知的声音,它的意义是“两条腿走路、会说话、会干活的动物”。ren这个形式和“人”的意义结合,代表了客观世界中“人”这种事物。正因为如此,所以说语言是可以为人所了解的。抽象性是语法最基本的特征。语法就是对一个语言中各种语法单位的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功能类型等等的抽象概括。人们所使用的句子千差万别、数不胜数。但是,无限多的个别具体的语句中,词的结构方式、短语和句子的结构规则等却是有限的。这些结构规则、语法形式、语法手段、语法范畴和语法意义都是从个别和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抽象出来的。例如:买饭、作画、挖坑、蒸馒头、盖房子、说英语、喜欢唱歌、讨论问题、降低标准、开挖隧道、修理家用电器、穿蓝色西服、提出苛刻条件等,这些短语所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但却可以从中概括出“述语+宾语”的结构特点,表示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其中述语由动词充当,宾语由体词性词语充当。语言单位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主要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2.举例说明短语与句子的区别。

答:词和词可以构成短语,词和短语都是结构单位,而句子不是从结构,而是从使用角度划分出来的。换句话说,词和短语是备用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词和短语是静态单位,句子是动态单位;词和短语之间是组合关系,词、短语同句子之间是实现关系。

1.两者的差别是质的区别词和短语同句子的区别,并不在于量,而在于质。量再少,哪怕是一个词,只要带上语调,就是一个句子。如: "水!"在不同语境,有不同意思。当病人迷迷糊糊地躺在床上,嘴里轻轻地说,意思是"我要喝水"。当军队在漆黑的山沟里急行军,走在前面的战士突然地喊了一声,意思是"这里有水,注意不要踩上去"。当一行人在沙漠里迷路,走了好几天,又干又渴,走在前面的忽然大声说,意思是"我们终于找到水了"。量再大,哪怕十几个词,甚至是几十个词,可能还是短语。如:"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俄两国之间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述宾短语,在"双方一致认为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俄两国之间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伙伴关系"中只是一个句法成分。只有它带上语调,进入某一语境使用时,才实现为句子。同样道理,句子不一定是主谓短语。主谓短语也可能只是句中一个成分,如:主谓短语"他喜欢打球"在"我知道他喜欢打球"中只作宾语。

2.句子结构复杂度与语境依赖度成反比词和短语实现为句子时,对语境的依赖度同其本身结构的复杂性呈反比。语言单位越简单,对语境的依赖性就越大。语言单位越完备,对语境的依赖性就越小,它的多义性就越少。如:a、水b、喝水。c、想喝水。d、我想喝水。e、我想喝一杯开水。 f、我现在就想喝一杯冷开水。从a到f句,对语境的依赖性由强渐弱。3.句子有动态变化和特殊成分

在交际和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说话人可以根据需要将句子的某一个部分加以变化,但这种改变并不改变句子的基本格局。这种变化只属于句子平面,在词和短语里是找不到的。像句子中的移位现象,如:东北人,他?句子的特殊成分指提示成分和独立成分。两者有共同特点:附丽于句子,不能离开句子而独立,但一般都不是由句子的直接成分。换句话,句子是由短语实现而成的,但短语里面不包括特殊成分,尽管它们本身也是词或短语。

3.划分词类的依据有哪些?为什么给汉语词分类应该主要依靠功能标准? 答:语法上给词分类,可以采用完全不同的标准。可以从类别意义,也可以从外部形态变化,这里以词的语法功能为分类标准。一,从意义出发;二,从外部形态出发;三,对汉语来说,划分词的标准是语法功能,词的语法功能就是词的组合能力。具体地说(1)词的语法功能首先表现为能否充当句法成分。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虚词(2)实词的不同语法功能体现在词和词的组合能力(3)虚词的不同语法功能表现在虚词和实词或者短语的不同关系上。实词能够作句子成分,并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一个词就能成为一个句子;虚词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能作句子成分(只有副词可作状语),在任何场合都不能成为句子,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实词包括名词(包括方位词)、动词(包括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包括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叹词,总共11类。

4.判定是否兼类词要看哪些条件?

答:判断兼类词应注意同一性原则,即将读音相同、意义有联系而分属不同词类的词看作兼类词,否则就是同音词或是词的活用。

1.兼类词除具有相同的语音形式,具备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词汇意义还应相关。同音词是语音形式相同,而意义不相关的词。 2.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不同。词的活用是指出于修辞的需要,临时具备其他词类的语法功能,本身并不具备动词的语法功能,是出于表达上的需要,临时的活用。

5.有的人认为“坐在椅子上”应分析为述(坐在)宾(椅子上)关系,有的人则认为应分析为述(坐)补(在椅子上)关系。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答:第一种好。

6.“老张有辆车很得意”是单义的,“老张有个女儿很骄傲”却是多义的,请解释两者不同的原因。

答:车是物体,没有感情,因此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老张很得意

女儿是人,因此第二句话的意思有两种,第一是老张有个女儿感到很骄傲 第二是老张的女儿很骄傲

7.举例说明兼语句与主谓词组作宾语句的不同。

答:兼语句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十分相似。它们的结构顺序一致,但表示的意义关系不同 ,要注意分辨,不能混淆。下面介绍几种辨认的方法:

第一,第一个动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兼语句里的第一个动词多为使令性动词,而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里,主要动词常常是表示心理活动或知觉、感觉等意义的动词。

因此,凡是“使、请、派、让、叫、催、逼、劝、托、教、留、命令、任命、禁止、要求、请求、吩咐、动员、阻止、发动、组织、号召、引导、指示、鼓励、培养、选举”等一类动 8

词,一般是构成兼语句;凡 是“想、怕、相信、希望、知道、赞成、反对、记得、以为、认为、了解、表示、担心、 打 算、感到、看见、听见、证明、反映、标志、指出、说”等一类动词,后边的主谓短语一律作宾语。 第二,第一个动词支配的对象不同。兼语句里前面动词涉及的对象只是兼语( 即涉及的只是某人或某物),不包括兼语的陈说部分。例如“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其中“打发”涉及的对象只限于“我们”其发问的方式是:“母亲打发谁?”“母亲打发我们做什么? ”必须这样加两问才能把后边的内容问出来。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主要动词涉及的对象是整个主谓短语(即涉及的是一件事情的整体)。例如“我猜想他回来了”,其中“猜想”所涉及的是“他回来了”这样完整的一件事情。 其发问的方式只能是:“你猜想什么?”动词后加一个问语就可以把后边的内容问出来。 

第三,语音停顿和插入状语的位置不同。从语音停顿来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在动词和主谓短语之间可以有语音停顿, 如“我猜想——他回来了”;兼语句中,前一个动词和兼语之间不能停顿,如不能说“你叫 ——他回来”,兼语句的语音停顿只能在兼语之后,如“你叫他——回来”。从插入状语的位置来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主谓短语前或主谓短语中可以插入时间名词或副词,如“我猜想昨天他回来了”或“我猜想他昨天回来了”;兼语句只能插在兼语之后,而不能插在兼语之前,如可以说“你叫他明天回来”,但不能说“你叫明天他回来”。

第四,从能否变换语序来看。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结构关系不像兼语句那么紧密,作宾语的主谓短语往往可以移到句首,如可以说“他回来了,我猜想”;兼语句不能这样变换语序,如不能说“他回来,你叫”。

第五,从语义关系来看。兼语句中前一个动词与兼语陈说部分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你叫他回来”中的“回来”是“叫”的结果,因为“叫”了,所以才“回来”。

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主要动词与主谓短语里的动词没有这种因果关系,因为“他回来”并不是“我猜想 ”的结果。

8.阅读下面这段话,指出其中哪些地方表达不妥;并加以修改:

昨天我的车挂不上两档,今天维修后,问题还是存在,所以基本上一直用1档和3,4档在跑。但还好车速还是比较快,加上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车速调的操控比昨天好了很多,所以名次还排在第3,比第4名领先了一分钟。

答:昨天我的车挂不上二档,今天虽然经过了维修,但问题还是存在,因此基本上只能用1档、3档和4档跑。幸好车速还算比较快,加上退出比赛的朋友帮我把对车速的操控调的比昨天好了很多,所以名次还排在第3,时间上领先第4名一分钟。

9.什么是对偶?对偶有哪三种表现形式?

对偶,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在语文中,对偶的种类很多,分为单句对对偶、偶句对对偶,多句对对偶等。另外,在数学当中,还有对偶空间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10.什么是借喻?什么是借代?两者有什么同异?

答:比喻: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给甲事物作比的修辞方法。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把抽象的事物描绘得形象生动。 例:三十号的周公馆,应该是这儿的一座绿洲了。

注意:比喻有三个主要部分,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喻体,即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即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比喻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三者是有区别的,明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暗喻中没有比喻词;借喻只出现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1.用人和事物的特征来代替人和事。

例:„„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这句话里用“圆规”代杨二嫂。

11.请分析下列两句话,指出它们应归为哪种辞格?为什么?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充满了生机。

答:运用了比喻中“甲像乙”的明喻格式。“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是生命的开始,是万物萌生的开始,所以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这完全符合孟春时节的物象特征。

(2)春天,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尽情地生长着,充满了生机。

答: 运用了比拟。把春天当作是人,分别给予人格化的描写,使其具备人的特征,其目的在于赞美春天的新生,赞美春天的可爱表达出一种美情美意,从而使读者对春天产生强烈的印象,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强烈感情,进而引起共鸣。

12.下面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荷”的,但属于不同的语体。请分析它们的特征。

(1)曲曲折折的河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荷花(原产中国及亚洲南部等)Nelumbo nucifera 睡莲科多年生挺水植物。根状茎(藕)肥厚多节,节间内有多数孔眼。叶盾状圆形,长叶柄挺出水面。花大,单生于花梗顶端,高于水面,粉红、红或白色;花清香,昼开夜合;花期6—8月。花托于果期膨大凸出于花中央,内有小坚果(莲子),果熟期9—8月。品种较多,主要分观赏及食用两大类。观赏类又有单瓣、重瓣以及花色、花形的品种。 答:(1)属于文学艺术语体。运用叠音的形式,使行文产生往复回环的音乐美、节奏感,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一粒粒等。亭亭、枭娜、羞涩等词带有浓厚的感情、语体和形象色彩。句子结构上,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比喻,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拟人,如“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如拟人,如“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属于科学技术语体。有大量的专业名词术语,如睡莲科、根状茎、叶盾状、花期、花托、单瓣、重瓣等。句子结构紧凑,多修饰限制成分,多用逻辑关系严谨的复句,如“花大,单生于花梗顶端,高于水面,粉红、红或白色;花清香,昼开夜合;花期6—8月。花托于果期膨大凸出于花中央,内有小坚果(莲子),果熟期9—8月。”语言风格上平实、朴素、没有语言变异形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写端午节划龙舟的作文下一篇:乡村振兴规划资料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