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内涵建设思考论文

2022-04-22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医院文化内涵建设思考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水族文化建设是有效实现三都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水族文化建设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三都水族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公共文化建设不足,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有待提高。

医院文化内涵建设思考论文 篇1:

关于转型期地市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外延建设和内涵建设的综合体现。转型期地市级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需要更新理念,加强制度与管理文化、宿舍文化、图书馆和网络文化建设,融入企业行业与地域文化,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多措并举,全员共建,以促进校园文化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转型期;地市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地市级高职院校快速前进。大部分地市级高职院校虽然外延得到了扩张,内涵建设却比较滞后,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相对落后,处于转型发展期。那么,面对国家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要求的提高和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转型期地市级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转型期地市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地市级高职院校一般是由中专、成人等学校合并组建升格而成的。它们经过整合,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一般都经历了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阶段,目前正在转向或将要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发展阶段。历史短暂,文化底蕴薄弱,文化基础较为欠缺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它们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1.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办学定位不准

转型期地市级高职院校,经过合并后的重新整合,管理工作还处于调整、探索与磨合阶段,部分教职工思想不太稳定,对学校与个人的发展前途信心不足,没有及时跟进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存在功利化的教育教学观念。在落后观念的指导下,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不明确、不合理,偏离了高职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成为中专文化的延续或者变为大学本科文化的“克隆”或“微缩”,没有体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高职特色,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创新精神与实践精神缺失等问题。

2.重视硬件建设,忽视文化建设

新升格的地市级高职院校存在一种现象,只注重外在物质文化的堆砌而忽视内在精神文化的积累,忙于规模发展与硬件设施建设,追求办学效益,往往在紧张中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这就脱离了物质文化建设的宗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其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忽视精神文化建设,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只能流于形式。

3.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科学的规划

转型期地市级高职院校大多忙于机制转变工作,加上对高职校园文化认识比较片面、简单,暂时没有把短期内不易见效又无成熟经验可鉴的校园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程,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系统的、科学的规划和统一的部署,没有形成有效的舆论和氛围。

4.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造成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给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影响了校园文化的主体,使很多人沉迷其中,冲淡了校园文化主题的意义;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面临伦理道德的异化与行为的失衡;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以及一些庸俗、病态的网络文化、垃圾信息等给校园文化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5.转型期地市级高职院校的不足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

转型期地市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与示范性高职院校有一定差距,更不同于中专学校,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大多数院校经费缺乏,文化硬件设施配备不齐全,而且往往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这势必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

二、转型期地市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对策

1.不断解放思想,树立开门办学、经营学校的理念

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坚持开门办学的理念。转型期地市级高职院校要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以就业为导向”原则的指导下,把管理学校上升到经营学校的层次。在办学思想观念上要解除一切思想束缚,引入企业经营理念,通过合作办学、推进专家治校、民主治校等多种开放办学形式。要学习一切先进办学经验,并充分开发和利用自身教育和智力资源、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推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产学结合,实现职业培养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样才能既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职业人”,又能融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能增强学校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为学校办学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2.加强制度与管理文化建设,为校园文化发展提供保障

第一,学校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引导。在转型期地市级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先进的办学理念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作为高职院校领导,要引导学校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提升,从盖大楼转向育大师,从经验管理转向文化管理,从办学的共性发展转向办学的个性发展。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把握全局、着眼长远,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以实现科学发展。

第二,加强研究,科学合理地制订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制度。转型期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积极宣传,以引起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要立足校情,着眼长远,建章立制,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创设“以人为本”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

第三,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文化水平。推行专家治校、民主治校,通过聘请客座教授、办好职代会等多种形式营造民主治校的良好氛围,让本校师生和关注学校发展的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促进高职教育发展;从严治校,发挥教师的垂范作用,恰当运用引导激励机制,定期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并与职称晋升等挂钩,着重在校园内表彰推广先进事迹,促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坚持以人为本,把文化融入管理之中,着力实施“凝心工程”,既以“理”治,又以“情”化,使情、理、法有机统一,从而激励、凝聚和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打造人和政通的“管理环境”,形成学校特色的文化观念与行为。

3.发挥图书馆和网络文化的优势,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信息支持

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与网络信息资源优势,为校园文化服务。建立适合地市级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发展需要的健康、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加工、整理,组织、建立网络资源分类索引,提高检索率,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举办网上专题讲座、征文、论坛等新颖活动,用高雅的文化占领校园网络阵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加强硬环境建设,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独特的环境功能优势;吸收高职学生参与业务工作,通过互动推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创新,多方面开展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

4.积极建设宿舍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发展

要积极主动地建设宿舍文化,不断提高宿舍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贯彻教育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指示精神,对宿舍文化建设进行科学地规划,营造具有高职特色的先进的健康的宿舍文化;建立完善的合理合法的宿舍管理制度,并把高职生在宿舍里的行为列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考核内容;要积极创设环境,坚持正面引导,把学生的学习生活、业余爱好和审美观念等同宿舍文化、卫生文明竞赛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健康向上、奋发进取的文化氛围,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功能,激发其参与宿舍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宿舍文化良性发展;要顺应形势,努力扩展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容,提升宿舍文化建设的品位。

5.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塑造自身特色的文化精神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依托学生社团阵地,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精神。要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社团建设中,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要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社团建设;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创新社团形式,提升社团档次;要规范社团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不断提高活动的质量。

6.融入企业行业文化,打造具有职业特点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要引入企业文化元素,体现行业文化,彰显职业教育文化特色。一是转型期地市级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模式下,实现师生与企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零距离”对接,努力使学生在校园内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提升职业素养。引入企业竞争激励机制,倡导“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等具有企业团队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培养师生的主人翁精神、团队与协作精神。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教育和智力优势,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举办校办企业,成立与各专业对口的经济实体,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进一步营造市场和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二是将行业文化充分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突出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以适当形式体现行业特色,让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得以充分物化与显现,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

7.融入地域文化,建设体现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要以多种方式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校园内可以通过设置相关课程体系,开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社团活动,如,通过塑造杰出人物雕像等方式传播地域文化知识,打造地域文化特色。还要加强和区域各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的联系、沟通、对接,主动了解、掌握相关信息,使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充分融入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中,更好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8.多措并举,培育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一是以创新文化活动为手段,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以学生的内在成才为动力,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主流文化,激发师生开拓奋进。为此,要在创新文化活动中求新意,求精品;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增加其情趣和职业素养,开阔视野,提升创新能力;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触角延伸至校外,与农村、企业、医院、社区、部队、媒体等形成互动。

二是确立阳光心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学校应始终秉承“育人为本”的教育传统,使学生树立健康心理:一是改变应试教育体制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围绕职业技能与道德培养建立评价体系和标准,使学生肯定自我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树立阳光心态。二是要建立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的良好机制,树立自主、自立、自强意识,达到知行合一。三是利用学生易接受的方式加强教育,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四是加强学生社团、校园广播与网络等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开展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消除不良心理,加强沟通、协作、了解,增进团结和友谊。

三是继承优秀传统,展现校园文化底蕴。要充分挖掘校史资源,建好校史陈列室,把学校的光辉历史以及为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展现在师生面前。要通过回顾学院发展历程,展示辉煌成就,树立先进典型,弘扬优良传统,激发师生的爱校意识,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是以“两个课堂”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阵地,多渠道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要将课堂教学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相关的文化内容,使学生从文化广角理解知识。此外,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要开展好党团活动、入学典礼、运动会、艺术节、技能大赛、社会实践等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从这些形式中体验一种校园文化的传承。校园文化建设要让学生在活动中长知识、长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可邀请当地著名专家、商界精英及成功人士开办讲座,寓教于乐,以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活力和吸引力。要拓宽第二课堂领域,鼓励学生成立各种校园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实践等活动。

五是加强校园舆论阵地建设,引导校园文化发展。校园网络、校报校刊、广播电台等校园舆论阵地是引导校园文化健康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这些宣传舆论阵地不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还要结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加强自身建设,构建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舆论平台。学校要大力支持、培养积极向上的育人舆论氛围,强化文明的文化习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抑制不良行为。

六是全员参与,促进校园文化科学发展。学校应广泛征求师生的建议,构建全员支持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开展适合全体师生文明向上、健康活泼的互动活动。全员也要献计献策,参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树立环境育人的大教育观念,学校从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支持校园文化建设,切实做到党政齐抓,系部共管,师生共建,相互支持,有力配合,以培养、熏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正确的择业观念,促进校园“三风”建设,发挥规范、筛选、激励、凝聚等作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构建起一个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稳定和谐的高职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Z].2004.

[2] 周学荣.文化教育如何焕发人文之光[N].中国教育报,2009-12-14(4).

[3] 梁秋菊.高职院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4] 王东平,徐文.试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09,(5).

[5] 张晓拔,朱志海.试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36).

[6] 鞠利.构建转型期高职校园文化的思考.http://www.peoplexz.com/304/15408/20081215151634.htm[OL].2008-12-15.

[7] 徐纯辉.浅议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7757231.1/.[OL].2007-11-23.

[8] 吴建强.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探析.http://www.tougao.com/space-20095-do-blog-id-48072.html.[OL].2009-08-27.

作者:王 鑫

医院文化内涵建设思考论文 篇2:

乡村振兴视域下三都水族文化建设的困境及路径

摘 要:水族文化建设是有效实现三都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水族文化建设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三都水族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公共文化建设不足,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有待提高。为了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以人民为主体,增强内生动力;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兴;水族;文化建设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2.01.009

2018年國务院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统筹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在保护村落原有建筑、格局下,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各行人员投入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业态[1]。2021年,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指出: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少数民族地区以文化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优势,水族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富含人文、自然景观,具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不断加强三都水族文化建设,不仅能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也能传承与发展我国水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贵州省三都县水族为研究对象,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将水族传统文化与乡村发展进行融合,以此推动三都水族自治县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三农”问题。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水族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

(一)完善当地政府管理体制

文化建设是在国家政策支持、政府引导以及市场无形的调控中不断进行的,能够为政府提供实践经验,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对民族地区发展具有实际意义。三都县富含独特的水族文化资源,如水语、端节文化、马尾绣刺绣等,凸显了三都县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近几年来,三都县认真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政策,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成为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如何建设文化资源,使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挖掘、规划并利用,这就需要政府结合当地的发展特征来探讨,提出建设性意见,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就考察了当地政府的管制能力并促使其不断加以完善。

回顾已有研究发现,水族端节文化品牌在传播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资金投入、宣传以及群众参与等方面[3]。因此,文化建设拉动经济的增长,需要三都县政府加强扶持力度,制定传播策略。例如,拍摄端节中端坡赛马活动以及端节服饰介绍的短视频,利用多媒体大力宣传端节文化,其中政府足够的资金投入以及对市场的监管能力是关键因素。

(二)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新时代发展的总任务之一。要实现水族地区的发展,就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4]。水族文化是当地水族人民的“根”与“魂”,加强当地的水族文化建设,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为全面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实现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发展。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只着眼于市场利益而失去根本,要在留住“乡愁”、留住“根”的基础上来进行[5],否则空心化的文化建设失去了民族根本,也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例如,通过打造水族的端节文化品牌来增加市场竞争力,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三都水族的“端节”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相当于汉族传统的春节,从水历十二月(农历八月)第一个亥日至水历新年二月(农历十月),主要分七批过完,由水书先生推算具体时间和地方,主要活动有祭祀和赛马[6]。端节文化品牌的打造,要挖掘端节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价值,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但在打造“端节”的品牌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不断努力才能成功塑造“端节”文化品牌,拉动三都县的经济增长。

(三)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民族文化的形成是我国少数民族产生、变化、发展的间接体现,展示了我国各民族古往今来的全部面貌[7]。通过文化建设来发掘水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弘扬水族优良传统的体现,能够振奋民族精神,从而作用于地区发展。因此,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与实施,正是水族文化得到大力宣传并传承的重要支撑。

三都县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蕴含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尤其是水族的“水书”“端节”“卯节”“马尾绣”等,体现了水族独有的民族特色。“水书”是用水族语言记载水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了解水族文化和水族语言的重要读本;“端节”有着独特的祭祀和赛马活动;“卯节”被称为最浪漫的“东方情人节”,并且有着过端不过卯的说法;马尾绣则是刺绣的“绝品”。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建设,是对水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在保“根”保“魂”的基础上不断地发扬和传承水族的优秀民族文化,使水族历史性的民族文化不被消退以及侵蚀,有利于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多元融合,增强民族团结和民族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利用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保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提升当地社会文明程度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8]文化建设是提高群众精神文明的重要法宝,也是提升社会文明的重要方式。文化建设重点在于人,将民族文化与教育相结合是传播民族文化和提高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改善群众的传统认知,保持思想积极,并且从中领悟道德准则,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

三都县将水族的文化带入了校园,如彭城中学、中和小学等。教育能够大范围地传播水族文化,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水族的语言、文字、服饰等,增加对水族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传承水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介绍马尾绣的历史及方法,不仅是对刺绣技艺的传承,也是学生深刻感悟水族优秀文化意蕴的过程。当地部分钱包、香包、帽子、鞋等使用了马尾绣刺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情感传达意义。学校教育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了解其他民族文化最简便、最快捷的方式,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并为当地培养建设人才,从而增强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建设,进一步推动地区振兴。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水族文化建设的困境

鄉村振兴,文化先行。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以来,三都县致力于水族文化建设来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文化优势。但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公共文化建设不足、师资队伍专业化有待提高等问题。

(一)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首先,由于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品牌的打造难以成型,说明在科技发展时代,政府资金投入不合理,会导致宣传渠道、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资金缺乏。其次,三都县政府虽积极发挥了引导作用,却重在关注当地的经济发展,致力于提高当地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忽视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水族文化逐渐淡化的现象就可以看出当地对水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最后,政府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民族文化背景,在开展文化建设工作过程中找不到思路,导致乡村文化建设缺乏系统、长远规划[9]。从水族文化的传承渠道来看,传承的渠道较为传统,水书先生对水族的民族文化更为了解,而政府工作人员对水族文化了解不深,很难在文化建设中将水族的文化内涵和精髓展现出来。总的来说,政府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背景,对当地的资金分配不合理,导致文化建设的成效较低,凸显了政府对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社会公共文化建设不足

1.文化主体地位缺失

实施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体现了文化建设关键在人,应重视人的主体性。

文化建设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一旦社会公共文化建设脱离了“人”,浮于人之上,其意义将不复存在。一方面,部分文化设施的建设脱离了群众,忽视了人们的主体地位,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建设沦为“表面工程”,为了应付而存在。另一方面,公共文化建设设施重在人们的参与,参与度高才能使文化建设更加有意义,达到传承水族文化的目的。而有些地方由于宣传不足或内容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难以吸引广大群众的注意,导致人们的参与意识不强,活动频率较低。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要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们的实际需求出发,重视人们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人们的融入感和参与意识。当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匮乏

在民族地区,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出现了“空心村”现象[11],使得当地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匮乏,缺乏活力。首先,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缓慢,大量青壮年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一些老人和小孩被迫留下,致使文化建设的劳动力严重缺失,孩子的身心发展也受到一定的不良影响。其次,由于水族文化的传承模式较为传统,宣传渠道单一,且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水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留下的老人对外来文化接受程度远远不够,加之对当地文化缺乏系统了解,无法实现当地文化与现代市场的无缝对接[12]。最后,文化自觉的缺失。有学者指出:“拥有文化自觉则意味着对自己所拥有的文化的形成、发展、特色与未来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能够辨明文化对自己的补益、针砭作用,同时也拥有文化更新发展的精神动力与前进方向。”[13]然而,部分水族人民在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对现代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渴望心理,导致了对本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失去了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外力推进,更需要内生动力的主动促进,只有具备充足的内生动力,才能使得乡村文化建设蓬勃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三)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有待提高

三都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将水族的文化带入校园,开设了水族文化课堂,如马尾绣的技艺班、水书班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和传承了水族的优秀民族文化。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班级中师生人数不对等及教师专业程度不高等[14]。一方面,师资力量薄弱,易降低学校教育质量,使学生难以接受到高质量教育,不利于为社会培养建设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民族班授课的教师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教师专业水平较低,难以深层次地向学生传授水族文化,导致学生对水族文化知之甚浅,创新程度不高,难以为当地培养文化建设的创新人才。学校教育是培养文化建设人才最重要的方式,也是保护和传承水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关乎学校教育质量,因而,必须加强建设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水族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

1.增强政府的文化建设意识,打造专业干部队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基层干部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是基层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领导者[15],因此,在水族文化建设中政府必须有所作为。

首先,要增强政府的文化建设意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细化各项条例,制订有效措施。三都县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做到文化先行。作为水族聚居地,利用水族文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而政府在建设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其次,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应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只有对当地民族文化深入了解,才能制订出合理的建设方案。为此,可以面向政府工作人员开设民族文化培训班,请专业人士培训,强化政府工作人员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打造一支专业干部队伍,促使他们致力于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建设的专业性,满足当地民众对文化的需求。最后,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分配资源。文化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要联系当地政治、经济、教育实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随波逐流”,各级政府应正确引导,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规划,符合当地发展特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予以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促使文化建设呈现良好态势。

2.塑造文化品牌,加大资金投入

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对民族文化具有极大的推广作用,且较为生动和直观。由于民族文化品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别于其他同类产品,在提高竞争力的同时,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当地发展[16]

三都水族具有较大的文化优势,因而,打造优秀的水族文化品牌能给当地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首先,挖掘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塑造有价值和品质的文化品牌。其次,文化品牌的建立要根据当地水族的发展特征及其规律,科学地利用水族文化资源[17]。最后,文化品牌的成功塑造重在积极宣传。只有加大文化品牌的推广,创新传播形式,拓宽宣传渠道,才可能真正获得经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合理分配资金投入,在文化宣传上予以足够的资金支持。若是缺乏资金的投入,则难以塑造文化品牌。如水族“端节”的文化品牌由于资金不足,宣传力度低,且对“端节”文化最精华的部分挖掘不足,导致其文化品牌的塑造不够成功,并没有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

(二)以人民为主体,增强内生动力

1.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其中包含乡村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以乡村学校、医院、图书馆、超市等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生活设施便利化,不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18]。在这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中,人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人既是文化的践行者,也是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19]。一方面,要实地考察人们对水族文化建设的意见,可采取问卷发放、访谈、观察等形式,关注人们对水族文化的需求,建设符合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激发创造活力,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人们的参与意识,让人们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主体意识,满足其内心的文化需求,增强其对水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水族文化底蕴深厚,积极利用水族文化建設图书馆、民族博物馆、技艺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能够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例如,民族博物馆展示水族马尾绣服饰,向人们呈现马尾绣技艺的独特之处及蕴含意义,就像马尾绣背带往往寄托着长辈对子女的无限怜爱之情[20]。因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应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让人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传达一定的情感价值意义。当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并不是建设得越多越好,而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等各种因素进行合理规划,通过文化建设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2.增强地区内生动力

费孝通先生指出,生活在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反思、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过程。作为内生动力的文化自觉,必须得到提高,才能在文化建设中拥有不竭动力。在当地政府积极主导下,完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能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地水族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理性选择,培育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活动。一方面,传递现代文化理念。当前,由于一些水族人民无法接受现代文化或者一味地崇尚现代文化,而忽视了本民族的文化,政府、社区等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渠道将现代文化理念传递给他们,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文化,唤醒他们的互助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增强老人和小孩的幸福感。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了大批的老人和小孩,使得他们产生孤寂感,因而,应努力提高老人和小孩的参与度,增强其幸福感,使其为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如马尾绣的技艺是水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考验人的耐心及手法等,老人大多都喜欢绣服饰,因此,增加老人的参与度对传承水族文化有一定作用,这也是催生内生动力的一种方式。

(三)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创新人才

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文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21]。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重在教师队伍的质量,也在学校自身的教育发展规划。可以积极打造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师队伍,融合现代元素,促进交流合作,为文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1.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专业教师

三都县彭城中学、三洞中学、中和小学等多所学校增加了马尾刺绣课程等民族文化课程,传承和发展了水族刺绣文化与技艺,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加了文化认同感,减少了外来服饰的“入侵”。学校教育是传承水族文化快捷、有效的方式,也是培养文化建设人才的最佳途径,应打造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化教师队伍。首先,民族文化兴趣班的教师必须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应选择具有丰富、专业的民族文化背景的教师来教授,才能凸显教师的专业程度,也不耽搁其他学科的教学效果;或者请专业的民族文化教师对本校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本校教师的民族文化教学能力。其次,开设适量的教学班。只有适量的学生才能使教师呈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再次,树立教师的“终身学习”理念。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成长,提高民族文化授课技能,并在教学中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最后,建立奖惩机制,激发教师的竞争力,提高教育质量,并通过乡土教材的研发来深化教师的文化积累。如水书教材的研发能够让教师对水族的水书和语言音标等有更清晰的认识。

2.增进交流合作,促进多元融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不可能保持同一和不变,任何民族不可能为了追求文化相对主义而成为‘深居洞穴、尊崇雷电和野兽的小型的、原始的群落。’”[22]这句话深刻表明了在新时代发展下,多元文化融合成为了文化发展的走向,只有各民族相互借鉴、共同交流,才能体会到文化的多姿多彩。

各校之间可以进行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以此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地学校可以进行水族文化的歌舞比赛、刺绣比赛等,考查学生对水族文化的接受程度;可以开展各民族的文化分享会、服饰展览会等,让师生深刻感受各民族文化蕴含的思想与情感,为当地建设注入新思想,激发创新思维,增强本民族的文化活力。例如,分享水族的马尾绣背带,背带上的图案刺绣并不单单代表着水族的一种刺绣方法,其中饱含了母性的情感,它集技术性、技巧性、艺术性和母性文化为一体,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在与其他学校进行民族文化互动交流时,能够促进情感共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及民族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审美疲劳,使人们的情感得到满足,精神得到慰藉。

3.文化创新,融合现代元素

英国作家艾略特曾说:“假如传统或‘世代相传’的意义仅是盲目地或一丝不苟地因循前人的风格,那么传统就一无可取。”这说明文化的传承是一个结合时代创新发展的过程。在当今科技发达时代,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产业竞争力刻不容缓。文化经过千年历史的沉淀,传统古老的思想观念需要及时更新,当现代科技元素融入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学校可以定期遴选学生去社区或广场等进行歌舞表演,在炫目的灯光、精美的舞台上向人们展现水族刺绣服饰、歌舞,宣传和弘扬水族的优秀文化。

当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融合,使得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建构。例如,水书的传承主要依靠水书先生,且通过水族人的手抄本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的传承渠道。而在大数据时代,依靠科技进行文化传承极为便利,但有人认为存在文化“泄露”的危险;也有人认为在科技发达的时代,在校学生利用科技手段了解水书的渠道更为快捷方便,保存效率较高。

四、结语

习近平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23]

三都县水族文化经过历史沉淀,带有地域性和民族特性的文化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是当地发展的“根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整合国家指引和市场调试,利用水族文化的优势,积极建设当地文化,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并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然而,文化建设并非易事,它与政府、社会、群众、教育等息息相关,缺一不可,政府的文化意识、群众的参与、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都影响着水族文化的建设。因此,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整合水族優秀的文化资源,制订合理的规划,结合新时代的科技手段,传承和创新发展水族文化,促进多元融合,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1-07-06].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1-02-21)[2021-07-06].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1/content_5588098.htm.

[3]王海波.贵州三都县水族端节文化品牌传播策略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0(17):170-174.

[4]马骁.农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双向互动[J].人民论坛,2019(5):134-135.

[5]陈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理论学刊,2021(1):141-149.

[6]孙红莺.水族“四绝”[J].中国民族,2008(2):59-62.

[7]谢凤莲,李国社.民族地区文化建设[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39+85.

[8]王永贵,夏禹.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0):35-43.

[9]马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文化建设及对宁夏的启示——评《从文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J].中国果树,2020(3):152.

[10]张照新,吴天龙.培育社会组织推进“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J].经济纵横,2019(1):29-35.

[11]李泽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12]刘玉堂,高睿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研究[J].江汉论坛,2020(8):139-144.

[13]文立杰,纪东东.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转向[J].图书馆,2021(4):20-25.

[14]韦文华,王得梅,章雪.2018年贵州省民族文化进校园调查——以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小学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9(1):117-123+140.

[15]童成帅,周向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治理能力的实现理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9):185-193.

[16]付江波.将文化认同融入民族文化品牌创建探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4):89-91.

[17]凌经球.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双向互动的路径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19(6):30-35.

[18]傅瑶.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空间建设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4):59-61.

[19]金伟,金妮.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困境及其价值超越[J].湖北社会科学,2021(5):60-65.

[20]柳国强,王宏付.马尾绣背带纹样的艺术构思与情感表达[J].丝绸,2014(6):63-67.

[21]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B/OL].(2021-02-23)[2021-07-06].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3/content_5588496.htm.

[22]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04(2):21-28.

[23]王永贵,尤文梦.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四个向度[J].江苏社会科学,2020(6):1-10+241.

Predicament and Path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Sandu Shui Ethnic Grou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EI Wenhua,WU Shansh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Guizhou,China,550025)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Shui ethnic group; cultural construction

(責任编辑:杨 波)

收稿日期:2021-11-12

基金项目:2020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U-S’合作培养师范生校本课程开发素养研究——以《校本课程开发》线上线下教学改革为例”(2020039)。

作者简介:韦文华,男,水族,贵州施秉人,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

吴珊珊,女,贵州黄平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作者:韦文华 吴珊珊

医院文化内涵建设思考论文 篇3:

浅谈医院团委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 医院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医院市场竞争力,促进医院的快速发展。共青团作为医院的青年组织,推动着医院文化建设的发展。本文就医院团委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职能,推动我国医院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 医院团委;医院;文化建设;作用;途径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要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就必须要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把物质精神上升到文化精神层面上。医院团委的青年职工是医院发展的新生命和储蓄力量,也是文化建设创新和发展源泉和动力。医院应该调动内部青年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医院的文化建设中,发挥其个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打造一套适应与时俱进的医院文化,从而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

一、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

医院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的建设与精神文化的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指医院环境、建筑、设施以及院容院貌等方面的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是包括了整个医院的管理、道德、技术、服务和价值观方面的建设。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是医院发展的精神力量,文化建设是利用文化的方式与内涵对医院进行一个宏观上的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对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文化建设的质量关系到医院的收诊率与经济效益,整体员工的作风、技能素质和仪容仪表、精神面貌以及医院的整体形象和公众形象。

二、医院团委对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对医院文化建设内容的创新作用

医院要开展文化建设工作,需要整个医院的各个部门进行全面的支持和配合。医院团委作为医院的青年团队,更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主力团队。文化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总结的过程,医院文化不仅要传承先辈们在实践过程中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资源财富,同时也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需求,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青年人的思想活跃、心态乐观向上、适应社会潮流、知识面广且丰富多样的特点,让共青团员作为医院文化建设主力,利用活跃的思维对医院文化的内容进行更深层的改革和创新,为医院的文化注入新元素。文化建设也是医院团委工作的主要内容,医院开展文化建设不仅推动了医院文化的发展,也提高了团委工作的高度。

(二)对医院文化建设的导向作用

青年人的思想具有超前性和活跃性,视野开阔而且创新意识强,对医院的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团委是医院青年提高医院文化建设的介质,是沟通医院青年和文化建设的桥梁,同时也为医院文化的建设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青年人是文化建设的先行者和倡导者,他们用自身的特点和行动去影响和塑造医院的文化观,引导着医院文化向科学合理、健康积极地方向发展。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团委可以根据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医院的职业道德与医院的道德和风气进行大肆宣传,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建立以病人为主的服务理念。同时青年员工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交流会、健康网站,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医院的青年团队是医院竞争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医院的发展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不断的进行创新改革注入新元素,当前的青年人具有知识丰富、技能强大,还有锲而不舍、不断进取的精神,医院文化建设正需要这些有为青年来推动。医院开展文化建设有利于挖掘青年员工的自身潜能,不断的学习和完善来寻找突破和发展的机会,通过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表现来证明自己,这不仅增强青年员工的素养和能力,同时提高了医院文化的建设力度,推动了医院文化多元化、创新型的发展。

三、如何让共青团在医院的文化建设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加强共青团员的思想建设

医院的团委组织要把青年的思想教育作为重点来抓。根据社会发展和医院的实际需求来选择教育的内容,坚持党的思想方针,同时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注重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提高医院共青团员的思想素质和政治面貌,从而更好的引导医院的文化建设工作。首先,在选择教育的内容要适合共青团员学习,以信念和理想作为教育的核心,让共青团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提高共青团员思想和道德修养;其次,团委可以组织共青团员参加不同类型的职业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交流会,通过阶梯式和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增强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同时医院应该把思想教育和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共青团员的广泛参与和育人的效果得到体现和发挥其优势,让共青团员在参与活动和实践中使自身的思想不断的升华,为团的事业提供一份力量。

(二)培养青年团体力量

人才资源是医院发展的动力。医院的共青团员是文化建设基础,也是医院发展的储备力量,医院团委只有不断的加强共青团员的培养,才能增强共青团员的素质,为医院后续的文化建设提高有效的保障。医院的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进行丰富,例如邀请权威专家和学者参与讨论、举办交流会、通过网络征集意见等方式培养和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锻炼其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其潜能,同时也挖掘出更多有能力的青年,为以后医院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三)体现共青团员的主人翁地位,贯彻落实医院的文化建设工作

共青团员大多是在医院临床医疗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青年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整个医院的形象。医院团委要根据青年团员的岗位分布情况,围绕医院的医疗为中心,让共青团员作为患者和医院的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医院团委要鼓励共青团员敬业爱岗,坚持以患者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医院的文化建设发展中起带头作用。同时要体现青年团员的主人翁地位,把医院的利益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使其更加主动和积极地投入到医院文化的建设中。

(四)丰富青年团队的业余文化生活,完善医院的文化建设

共青团员作为医院最年轻活跃的团体,传统死板的学习方式很明显不适于当前年轻人的心态和生活环境,医院团委可以通过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丰富青年团体的业余文化生活,给青年团体创造一个愉悦健康的文化氛围。医院还可以在重要节日或者医院纪念日上组织开展演讲、表演等带有竞争性的文化活动,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让共青团员私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提高共青团员的综合素质,为医院的文化建设的完善和健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共青团员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具有思想活跃、心态乐观、知识面广、创新性等特点,引导着医院文化向科学合理、健康积极地方向发展。要提高共青团员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共青团员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开展各种活动来丰富青年团体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共青团员在医院的文化建设中的效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彭永红.浅论医院管理中的特色青年文化建设[J].现代医院,2012,06:129-130.

[2]张帆,叶凤.加强医院青年文化建设初探——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04:25-29.

[3]潘伟强.共青团参与医院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南方论刊,2012,09:36-37.

[4]周倩倩.新时期医院共青团参与文化建设的新思路[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2,07:1916-1917.

[5]戴栋宁.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医院文化建设中作用[J].现代医院,2014,11:136-137.

[6]戴栋宁.发挥共青团优势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02:157-158.

作者:张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金银花类中药种类分析论文下一篇:信息化建设农业经济论文

热门文章

医院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