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论文

2022-04-23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高校实现校园文化的和谐是整个社会文化和谐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导工程。面对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中各种不和谐的音符,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等多种路途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论文 篇1:

对构建我国高校和谐校园文化途径的思考

[摘要]本文在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对当前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进行分析。从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三个层面科学系统地提出了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一、引言

和谐的校园文化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从校园文化的内涵来说,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知识文化和精神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由全校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而创造的校园人文环境氛围。

二、我国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可以概况如下: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贯彻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二,求实创新,与时俱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必须从实际出发,贴近师生员工,贴近生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只有反映校园生活的本质,满足师生员工对文化的需求,才能在构建和谐高校的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主体参与原则。学生和教职员工是校园文化建设当仁不让的主体。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只有坚持主体参与原则,坚持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参与热情,才能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三、我国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实现还需要自身的途径,因此,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设和发展高校和谐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等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的内容。它们与师生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他校园文化的建设。一个学校的整体布局、校园的建筑风格、校园的绿化等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上,往往凝聚和体现了一定时代一所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文化思考,充分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气息。优秀的校园物质文化是丰富和升华校园文化生活,表现一所学校的独特气质、风格以及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方面,也会切实促进高校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于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和发展高校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设和谐校园整体环境

一是和谐自然环境的建设。高校的自然环境相当重要,没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也难以塑造出和谐的人文环境。因此学校的整体布局不仅要从功能上考虑,也必须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进行设计。每一棵树,每一片草地,每一个池塘,每一座假山都应该是美的体现,都应该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观,能给师生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让他们萌发对大自然的爱,也让他们热爱这个美丽的校园,热爱自己的母校。

二是建设和谐建筑文化。校园建筑首先要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建筑是形式语言的符号系统,并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孤立的,建筑必须是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应该给人一种真切的存在感,每一座建筑都有机地融合在整体之中,既不过分地突出个体,又并非毫无特色。例如,广西大学2005年新建成的综合实验大楼,高大雄伟矗立在门的正前方。一进入学校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座大楼,楼体像一只展翅的雄鹰,象征着学子们一飞冲天。校园建筑文化要体现校园功能,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反映时代气息,深蕴历史内涵,具有宁静幽远的文化意蕴。一个良好的校园建筑环境,不但在使用上要满足教学和科研等教育功能的需要,而且要适合大学生成长的需要,能够表达出物质、精神和艺术三重内涵,体现出优雅、宁静、质朴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师生以美的享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2.完善和谐校园内在条件

一是图书资料。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发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书馆文化是一个有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图书馆的建筑、环境布置、机器设备、文献排列次序是它的具体表现。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它拥有多层次、全方位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学校各学科门类的集成,这些资源同又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现实的时代性;海量的数字化资源和电子文献,先进的计算机电子设备,功能强大的网络传输等都为读者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它能较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

二是实验设备。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践教学和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体现了学校教学水平、科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实验设施设备为高校师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实验设备的先进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们的科研能力水平。自然科学的很多成果,都是在实验室里诞生的,因此高校应该花大力气为师生们提供优良的实验设施设备。

三是体育场馆及设施、设备。高校的体育馆通常是师生员工锻炼身体,促进交流的好地方。在体育馆里,大家可以忘记身份,尽情挥洒汗水,切磋体育技能,增进相互友谊。体育场馆应该是一个多功能馆,并且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和丰富多样的运动器材供师生员工们进行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比赛。

(二)建设和发展高校和谐校园精神文化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是高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培养出来的、受到师生认同的、比较稳定的理想信念、政治观念、思维方式、心理倾向,它主要表现在校风、学风、教风等方面和人文精神方面。

一是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首先,应该从领导层抓起。高校的领导对整个学校起着示范带头的作用,一所高校的领导者的作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高校的风气。领导集体的团结、积极、奋进,能带给师生员工一种昂然向上的精神风貌,让他们对学校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其次,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团结协作、热心服务的基层管理者。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师。

二是加强课余文化建设,发挥社团先锋作用,让先进文化充满整个校园。课堂上的学习对于大学生活来说只是一部分,学生能力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在课外完成的,课余文化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课余文化应该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人才的共生效应,有利于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要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桥梁,充分发挥本校的特色,建设健康活泼的校园精神文化。例如,可以利用各种重大节日,纪念日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节假日、寒暑假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建设大学社团,发挥社团在建设和谐校园精神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培養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当中,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其次要改变传统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性学习能力。教师不能只灌输知识,更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大学教师不能像幼儿园老师那样,手把手教学生,而是告诉学生他们的方向如何,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协助,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独立的创新精神;再次,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让他们的创造力不仅仅表现在纸上,而是真真切切地在实践中体现。

(三)建设和发展高校和谐校园行为文化

建设和发展高校和谐校园行为文化,首先,是建设具有人文关怀的行为文化。现在的高校行为文化透露出一种工具性的特点。仅拿发表论文一项来说,某些人发表论文己经不是单纯的学术追求,而是渗透了非学术的因素。行为文化应该是追求进步、坚守道义、向往真善美的文化,应该是尊重人权与个性、维护自由和平等,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文化。行为文化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充分关注师生的生存与发展,给予他们公平、公正的发展空间。

其次,是建设高效、协调的校园管理制度。一是建立人性化的管理制度。高校师生是高校管理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高校不同于其他组织,它的运行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发展。因此,人性化的管理在高校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教师的考评制度,不能仅仅从上课的次数、学生的成绩来衡量,也不能仅仅从教师的科研成果来衡量,整个评估应该是教师综合水平的体现。制度的设立是为了激励师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释放自己的能量,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形成一股合力,推动高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是建立民主的制度。高校的民主怎么保障,首先,就是制度要民主。高校领导在民主化过程中首当其冲应该走在前面,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民主、法制观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明确教职工是高校的主人,是办学的主体和改革的动力。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让教职工在教代会上畅所欲言,通过教代会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高校必须设立民主管理的监督部门,制约高校行政部门在管理中的侵权行为。

四、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首要任务。和谐高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同步建设和谐高校。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条件,建设和谐高校必须首先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我们必须从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三个角度全面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物质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支柱、行为文化是导向,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铸就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杨经录.和谐文化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J].教育与职业,2007,(15).

[2]陈洁,陈洪.关于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的若干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7,(5).

[3]许国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J].高教探索.

作者:盛宏标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论文 篇2:

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高校实现校园文化的和谐是整个社会文化和谐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导工程。面对目前高校校园文化中各种不和谐的音符,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等多种路途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和谐社会文化;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其中经济关系的和谐、政治关系的和谐、文化关系的和谐显得十分重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意义。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目前高校仍然存在许多不和谐的音符。

一、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困境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利益格局的变化,加大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导向,使不同学生家庭的收入的差距拉大,要在不同家庭经济背景的大学生中谋求一个和谐的氛围,努力缩小差异面、扩大共同点,是对高校育人观念、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的一个挑战。其次,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采用国家、社会、个人分担办学费用的方式,虽然学生家庭所承担的学费只是学生培养总费用中的一部分,但这形成了事实上的合同关系,这对和谐校园文化的传承产生不利影响。再次,有些高校过分注重功利主义,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如果处置不当,将损坏校园的和谐氛围。最后,就业市场理想岗位的紧缺,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间的矛盾,加剧了学生的心理不安,也对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形成阻力。

(二)认识上的误区使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基本保障

首先,由于学校领导或相关管理部门认识上的错误,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合力。有些学校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仅仅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其次,在我国一般都认为学校危机潜伏和发生的可能性不大,普遍缺乏危机管理制度。其实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性格千差万别,部分大学生有可能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性格孤僻等原因而产生心理障碍、学习困难和行为偏差等现象。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甚至有的学生还面临着家庭压力、经济压力等,如果得不到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很容易引发危机事件。2004年马家爵杀人事件如今让人感到心有余悸,学生自杀、自残事件也有所增加,高校经常出现的老师和学生对峙局面,甚至出现学生殴打教师的现象,都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文化的严重障碍。

(三)经济全球化使社会文化出现新的变化

校园文化呈现的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趋势,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环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根据一项调查,我国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报纸、人际传播、电视,最主要渠道是互联网和报纸。非主流文化的传播给校园建设注入活力,如通过网络文化给学生了解社会和世界洞开方便之门,弥补了学生缺乏社会交往机会而产生的空白,但非主流文化的消极影响也不可低估,互联网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自由度,网络的虚拟性往往充斥着不健康的思想情绪,由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仍然不够成熟, 网络传播的非主流文化容易引起学生的思想混乱,出现一些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情形,极易造成不良后果,给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关系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和谐。首先,校园文化是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社会文化,它是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成长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它是学校精神、传统和作风的综合体现,是为社会和谐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的微观基础。其次,整个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需要高校输送大量的人才,高校承担着为全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素质能力等方面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对社会的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文明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四位一体并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对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具有和谐的理念与之相呼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也就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要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中才能实现,即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才能实现。目前我国有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2200多所,这支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应当率先垂范,高校只有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在无形中形成一股十分强大的力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没有高校校园文化的和谐,就难以有整个社会的和谐。

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导工程。在社会群体中,教师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教师劳动具有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传承文明、教化育人的功能。教师和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了其他职业和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优秀人才培养、科学创新和文化创新,并由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学和文化水平、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上。高校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引领现在的主流价值文化,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启示的作用。高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创造与传播阵地,它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前导性文化,它最能表达社会的主导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等主流价值文化。建设好和谐的校园文化,能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提供高水平的精神和智力支持。

三、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路径

首先,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要承认和尊重文化的多元化。高校的校园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块重要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一条根本原则。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步伐,不同文化出现在同一时空又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一种局面,校园师生群体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反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其形式则必须是丰富多彩,这是校园文化富有活力的根本保证,也体现了校园文化本来面目和生机活力。但承认和尊重文化多元化,并不意味着对校园多元文化放任自流,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按时代的要求对多元文化进行鉴别、筛选,既要提倡有益文化,又要防止和抵制腐朽和没落的消极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对校园多元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凝聚和引导,否则校园文化建设就会陷于混乱当中,也就根本没有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能。

其次,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不同的时代每个高校都会留下许多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是长期形成的精神底蕴和办学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高校不仅要总结挖掘优秀的校园文化,而且要发挥传承文化的基本功能。这样既能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如果说研究和继承文化是高校的基础性活动,而创新文化则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因为高校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育人,除了要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如果没有创新性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会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所谓创新,就是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坚持用创新精神面对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善于用新方式和新办法建设、发展学校。因此,根据时代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鼓励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是校园文化繁荣、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校园文化永葆先进与活力的动力源泉。

再次,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遵循的以人为本原则,也是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原则。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注重教育主体之间的和谐发展,要形成谅解与宽容、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在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必须维护好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然而,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生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我国近代史上许多杰出的教育家都极力倡导的,并对我国高校发展曾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的教育思想。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影响广大师生员工,以人为本在高校主要就是以大学生为“本”,要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必须做到:在教育主体上,要更加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学校要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师生关系上,要更加注重平等和信息的双向交流。教学方法不能通过强制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学内容也不能通过强行灌输使学生认同。在教育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学生创造及发现能力的培育。必须根据每个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等因素来进行培养,要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

最后,高校要统筹规划三种文化形态协调发展,更要注重精神文化形态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大体上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态的建设涉及到学校工作方方面面。因此,必须统筹校园文化建设各种要素,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学校要指定专门的领导人负责,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班子,统筹规划各方面的工作,使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中物质文化处于外部层面,制度文化处于中间层面,精神文化处于内在层面,它们共同为大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均有影响。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促进和谐意识养成的校园环境,包括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雕塑、校园景点、宣传标牌等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外在表现之一。可以说校园环境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手段,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是反映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状况的重要标准。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给人以和谐美以及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但这只是反映了一所学校的表层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民主办学风气、校园精神、办学目标、教师对学问的追求精神、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气氛、教职工的整体素质等关系到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方面。因此,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各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理念,让和谐的精神文化引领整个校园文化健康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协调、统一,从而建成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十六届六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

[2]张楚廷.学校管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程斯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4]孔繁华,杨敏利.努力建设先进的大学文化[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

[5]中国教育报评论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6,(12).

作者:卢国杰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论文 篇3:

浅谈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定位

【摘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定位需要强调:一是把握先进性,强化前沿性;二是坚持开放性,突出批判性;三是继承传统性,糅合现代性;四是贯彻群众性,体现和谐性。

【关键词】和谐 校园文化 定位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原有文化的冲击不容忽视,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高校作为引领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也陷入尴尬的境地。如何把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紧密对接,从而始终保持高校作为先进文化、前沿文化的导向作用,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鲜明地以具有先进文化、前沿文化特征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旗帜,充当打造社会主流文化的主力军;应该具有开放性与批判性的理性特征,在坚持对先进文化、前沿文化的追求、探索的同时,大力发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契合点,全面贯彻党中央倡导的群众文化,构建校园和谐文化。

一、把握先进性。强化前沿性。先进文化有尚美、向善、理性、灵活等4个显著特征。强调灵活性就是强化文化前沿性、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在和谐校园文化构建中,应坚持倡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原则。高校要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园和辐射源,必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甄别和把握社会和时代的脉搏,在多元文化中把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文化,并根据时代发展特点系统调整前沿文化,把文化的先进性和前沿性有效地协调统一。现今社会文化建设普遍缺少先进文化的指导功能,如简单重复爱国主义对严重缺乏传统文化底蕴的学生来说成为老调重弹,媒体的导向让人普遍误认为文化下乡就是到社区、到农村唱歌跳舞表演,或者送几百本书到社区、到农村,却忽略了人民群众才是主角的真理。发展文化不应该是一条苦旅,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应该在于其能够武装思想,正确指导实践,并结出丰硕的果实,真正达到高校与社会的和谐共融。

二、坚持开放性,突出批判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不同文化在同一时空出现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中,除了要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原则,还要勇于承认文化格局的多元化,在对多元化格局上坚持开放性,博采众长,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原因,也是高校师生对不同文化需求的发展需要。但是承认和容纳多元文化并不意味着对多元文化放任自流,非主流文化的传播给学生了解社会和世界打开方便之门,弥补了学生缺乏社会交往而产生的空白,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互联网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和自由度,网络的虚拟性往往充斥着不健康的思想情绪,由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仍不成熟,网络传播的非主流文化容易引起学生的思想混乱,出现一些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情形,极易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中,首先要倡导主流文化,倡导主流媒体及先进的前沿文化,同时要注意鉴别分析多元文化中的文化,摒弃堕落颓废的文化。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引导性教育,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应重视打造主流文化,培养学生学会鉴别先进文化,批判地继承多元文化。

三、继承传统性,糅合现代性。传统性以其现代性为存在的条件,在现代社会里,没有现代性的纯粹传统性文化并不存在,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都必须在不断更新自己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像流水一样滋润着中华民族茁壮成长。但是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停滞状态,导致年青一代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缺乏系统了解,这一时代的文化断层对当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造成恶劣影响,也是我们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一大障碍。祖国漫长的历史为我们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所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理论知识、人文景观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把传统文化糅合在现代意识中,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同现代的发展意识及发达的科技手段结合起来,用共性文化诠释个性文化,以达到引导学生更好地处理校园人与社会人二者关系的目的。

四、贯彻群众性,体现和谐性。群众文化的概念是相对于少数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念所提出来,广大人民群众应该是主流文化、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在大学生中推行群众文化是铺垫和谐社会文化的基础,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中应该鼓励最广大的学生群体参与,全面扭转一直以来校园文化建设集中在部分优秀学生身上的文化表现形式。贯彻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群众性是高校社会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于加强高校与社会进一步接轨有重要作用。高校的发展应该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地结合,这样才有最广大的学生群体参与到与社会紧密对接的各种社会实践和职业实践中,同时良好的文化底蕴又使学生在学习锻炼过程中学会调整自身存在的问题,理性客观地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而达到良性循环发展。高度重视并积极发动广大师生参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群众基础。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在文化发展上有准确的思想定位,否则很容易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的局面。在具体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把文化理论付诸实践,让广大师生把专业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结合,以准确到位的人文精神促进专业学习的系统化,从而达到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很快找到发展契机的教育目标,同时引入效果评估机制,这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校必须在全体师生中倡导文化,以点带面,把文化建设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在引导主流文化和主流媒体的同时,把尚美、向善、理性、灵活的文化理念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

【参考文献】

[1]刘荣军,试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学校文化运行机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7).

[2]卢国杰,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圈,2007(7).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何克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甲亢超声诊断意义论文下一篇:齐鲁文化历史地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