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气质影响下的舞蹈教学论文

2022-04-1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学生气质影响下的舞蹈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文化自觉将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探究了文化自觉理论的渊源与发展,指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现状,探析影响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制约因素,提出文化自觉是大学生担当时代责任的必然要求,探讨了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具体路径与注意问题,并提出大学生党员应在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发挥文化自觉的示范与榜样作用。

学生气质影响下的舞蹈教学论文 篇1:

浅谈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日常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更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鉴赏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舞蹈 教学 创新

一、舞蹈概念的阐述

英国有位舞蹈家认为:“舞蹈是由感情产生的运动”。美国舞蹈家认为:“舞蹈是身体的一种有节奏的运动”“舞蹈在一定空间之中,合着一定的节奏所作的身体连续的运动”。法国舞蹈家认为:“舞蹈是通过本能的或提炼的动作,惯常的或富有艺术性的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而真正的舞蹈是什么,近年来舞蹈界也在探讨这个问题。专家们认为,舞蹈是有节律的,是一种通过美化的肢体动作来表达人类内心感受的途径,它是一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有它的独特之处,那就是以人体的动态深刻的折射出人情、人性和人生的真谛,极大限度地展示其艺术的魅力,使人们在欣赏之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说起创新能力,大家一样不陌生。通俗来讲,创新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资源与文化要素去创造新的事物或者理念。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自身任职与行为过程和结果的活动。

随着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创新人才越来越成为世界的需求。创新人才的培养业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焦点。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有人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教会学生什么,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批判力。爱因斯坦也曾经说道:“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更是说明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成就。

大多数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处于直觉感知向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常常只局限于看到事物的具体特点和外部联系,对揭示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内部联系的能力还比较缺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长久以来,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明显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如此重要,已经刻不容缓。

三、舞蹈在培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舞蹈教育,有着极大的作用。

笔者负责的校级舞蹈社团常年保持常规训练,每一次训练的内容分为三块:1.基本功训练;2.舞蹈作品练习;3.小小创意舞。针对第三块内容,笔者想稍作解释:小小创意舞,是请学生根据听到的音乐,自行设计动作。虽然才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但常规音乐课的学习已经使他们初步具备了对音乐情绪的判断,只是想让他们通过动作的设计、表演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力,即使“乱跳”也是在用肢体表现自己的“舞蹈”。并且,日积月累的尝试和更新,他们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其中更饱含着大量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因素。

我们会发现,学习舞蹈的孩子每次来到新场地,都能迅速找回方向感,这也是源于舞蹈培养了人类的空间意识。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空间方位感的能力主要是右脑的功能,而人类大脑内部创造性讯息的诞生,一般是在右脑。舞蹈的这一作用,对开发人类富含创造力的大脑有着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利用自身的肢体表达丰富的情感内涵,对丰富大脑的思维能力、打破原有的思维桎梏大有裨益。

在舞蹈的学习和表演过程中,需要身、心、大脑的全力配合,这期间通过对形体、音乐、灯光等直接的感触,大大加强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众所周知,创新能力通常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能力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集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活动,舞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在舞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在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潜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舞蹈素养。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需要通过这些方向考虑:

(一)教师自身素养加强

教师要不断地了解新舞蹈作品动态,学习舞蹈理论知识,了解舞蹈流行风尚,不断地学会新的舞蹈动作,深入理解各种舞蹈姿态语言,只有这样,教师自身才能保证在学生这个最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群体中间不落伍,与学生同乐。在让学生乐意积极主动地接触自身的同时,也可以顺利地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和舞蹈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吸引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主动地、有主见的来表达自己的“身体语言”,这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手段激趣

在社团里,通常中高年级的学生占多数,这些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处于直觉感知初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事物的具体特点和外部联系,但是毕竟受知识面以及表达能力的局限,他们缺乏“通过表象看内在”的能力。例如,我们經常会接触到民族舞动,对于这一类的作品素材,单纯的讲解对于学生们来说比较抽象,理解不了。在这个问题上,笔者也思考和请教了专家老师,后来我们通过不断实践纠正,发现先把各民族人们的生活常态传达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并发现当地人的生活习惯,然后再用影象展示各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通过截图对比,发现动作的来源,还获得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额外收获。这样的做法不仅吸引了学生全神贯注地去发现、探究,也调动了他们多感官的参与舞蹈教学全过程。在舞蹈教学中,对舞蹈的感知莫过于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

(三)技能之上的情感

舞蹈技能的表演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技能之上的表演则是最能表达舞者心境的。这两者的结合,属于生理上升到心里的和谐。舞剧的奠基人诺维尔曾经说过:“舞蹈是动的艺术”。这句话不难理解,舞蹈本身是行为艺术,但是这种行为的定义,不仅泛指肢体的起伏感、线条感,它也包含了舞者每一个呼吸、每一个眼神的“起伏感”。这其中,蕴含着技能之上的情感。情感,能体现表演者自己对舞蹈的阐述和感受。

今年,我们排练了一个少数民族舞蹈作品,在前期教学中,笔者把主要的步伐、身姿教给了学生,使他们掌握作品风格。在舞蹈中,有一个片断大约3个八拍,是需要学生自由表现的,这就多亏了平时的“小小创意舞”打下了基础。笔者对孩子们说:“这次你们的小小设计不再是在舞蹈房里展现了,有机会搬上舞台了。请你根据音乐和作品风格,好好设计你的创意舞吧”!孩子们劲头很足,因为自己的“作品”终于能上台了!他们不仅积极设计,还相互帮助改进,最后笔者只是稍作指导就确定了各自的动作。在比赛的舞台上,这一组动作也成了最大的亮点,因为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动作和造型,包含着他们的情感体验,所以表情、热情、激情都达到了最佳状态!

(四)着手培养创新能力

在经过系统的舞蹈学习之后,学生对于舞蹈艺术本身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结合社会生活与个人思考,心中会有很多的想法,虽然这些想法并不成熟,甚至是有些幼稚,但却是创新能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教师一定要舍得“放”,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放”,他们才会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意识,他们才会大胆地展现自我。我们常说,要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但其实这就是课堂上身份的转变意识。这种方式的实质,是希望将简单机械的模仿型学习模式,转变为思维型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每次社团训练时设计的即兴表演环节;再例如,笔者给学生四组不同的动作,然后请他们自己组合表演。看似无章法,但其实每一种设计里都体现了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改善。

要想使学生的节奏能力、表现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等方面的舞蹈素养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这就需要很多在课外的活动进行补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全方位多角度来领悟舞蹈的神韵和真谛,亲自参与舞蹈表演,舞蹈创编。绚丽多姿的文艺活动会使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舞蹈素质素养。

美国舞蹈大师特德·肖恩说:“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人们新的需求和社会新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开启着人们的心智,为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从事舞蹈事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教学的主体始终是学生;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反思、学习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宽审美需求,只有这样,孩子们的身心、情感才会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

参考文献:

[1][美]瓦尔特·索雷尔.西方舞蹈文化史[M].欧建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6.

[2][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注.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3][英]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M].王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胡婷

学生气质影响下的舞蹈教学论文 篇2: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引领大学生文化自觉培育研究

[摘 要] 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文化自觉将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探究了文化自觉理论的渊源与发展,指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现状,探析影响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制约因素,提出文化自觉是大学生担当时代责任的必然要求,探讨了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具体路径与注意问题,并提出大学生党员应在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发挥文化自觉的示范与榜样作用。

[关键词] 十八大精神 大学生 文化自觉 培育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具体的战略部署。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1]纵观党的发展历程,文化自觉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正是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党才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着旺盛的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上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2]

一、文化自觉的理论渊源与发展

“文化”一词的原意为种植、耕作,含有通过劳动,获取成果之意。到了16世纪才逐渐演变为被栽培、培育、教养等意义。国内有多种解释。目前对文化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是张岱年、程宜两位学者在《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理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3]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是具有本质性的内在联系的。文化是个复杂的整体,分思想、制度、物质三层次。

“文化自觉”一词最早是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4]费孝通用十六个字箴言表述其“文化自觉”精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2]在21世纪奔小康的进程中,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进步,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这三个报告当中看出,我们党对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在确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和奋斗目标中,突出强调了建设先进文化的战略地位和极端重要性;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全面部署,提出并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十八大又进一步地确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并指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1]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扩大,其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二、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现状

高校以继承知识、传承知识、创新知识为特征;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己任;是知识、思想、精神价值观的诞生之地,担负着传承文化、批判文化、审视文化、选择文化、创新文化的使命。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然而目前大学生文化自觉现状堪忧,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感情但在心目中逐渐弱化;与英语的火热普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本土传统文化教育正在慢慢地缺失,由于在麦当劳、肯德基、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的物质氛围的“熏陶”下长大,对国家的一些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和传承的兴趣,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系所在。据对校内外800位学生调查问卷发现:大概有50%的大学生认为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节日重要,但是也认为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一样重要;认为过西方节日浪漫,东方节日老土占65%,认为西方影视作品比国产的好看占70%,认为学习外语比学习中国传统古诗词更有用的占90%。仅有25%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自豪,45%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糟粕多于精华;不知道、无所谓占35%。对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有学习但存在质疑、认同危机。大学生按要求必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但确抱“过时论”和“无用论”的学生较多,文化价值观实用性和功利性特点明显;在多元文化选择中缺乏自主性,对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优劣并存的外来文化无所适从,在选择中不知所措;追崇大众文化,喜欢对文化现象评头品足但对其实质的审视和批判能力弱,道德心理还不成熟,缺乏理性思辩和分析选择的能力;有创新文化意愿,欣赏羡慕新的文化载体出现,想有所作为,但不够脚踏实地且基础能力薄弱,文化自信不足。

三、影响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制约因素探析

1.社会上缺乏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社会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滞后,重视力度不够,舆论导向作用不足,导致青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不深。年轻人盲目追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将自己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抛之脑后,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弘扬,有淡化趋势。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这些现代传播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远远比不上对流行歌曲、动画片、文娱节目的宣传力度。公共图书馆不足,在美国平均不到2万人一个图书馆,英国1万人,法国2.2万人,日本3万人,瑞士3000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而在中国50万人才有一家公共图书馆。社会上缺乏崇尚传统文化的氛围,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英语热”兴起,社会、学校、家庭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途径和力度明显不足,导致大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下降。

2.西方文化、多元文化的影响。当今世界处于多元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人打开国门,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吸取,“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没有文化交流,文化就会走向自我封闭和衰亡”[5]。在对外交流和交往中,人们接触并了解了各种西方文化。“所谓多元不仅仅表现为具体文化形式和风格多样性,而是实质性内容——价值主体、坐标和取向之间的异质性、异向性。”[6]就是说多元文化不仅是浅显的表面意义上文化间的差异,如饮食习惯、服装样式、艺术、音乐舞蹈形式,也有不同价值观的差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人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和理念来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文化中的糟粕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大学生思维活跃、对外来事物反应敏感,但由于年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有时不知道怎样在众多的缺乏净化和沉淀的多元文化信息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无所适从,甚至将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而去效仿。在一些大学生眼中,个人、金钱至上,物质利益的满足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成金钱关系。

3.高等教育的实用性与功利性。改革开放以后,在急于改变落后面貌心理驱动和西方唯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凸显其功利性弊端。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变,将会进一步强化这种趋势。过分夸大教育的经济功能,片面强调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普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重专业技能培养,轻人文素养养成;重知识被动接受,轻知识自主创新。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和学时安排上均以专业为中心,呈现出重专业课程,轻人文课程的情况。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质量,制定了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方案,但又以各种形式削减人文课程。因此,这种实用型、功利性的教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以至一些大学生被评价为“有知识,无文化;有学问,无修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单面人”。

4.缺乏辩证思维方式的培育。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在近几年来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在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方面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由于缺乏正确思维方式,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盘肯定。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对发展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分地和片面地强调直觉、灵感、顿悟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高职高专院校理论课中甚至取消了哲学课程。缺乏辩证思维,学生沉浸在“野性思维”和“破碎思维”之中。据一份调查发现:被调查100位大学生中七成的人赞成用辩证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半数的人了解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含义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唯物辩证思维,有三成的人会自觉用辩证思维解决问题,有四成的人直接答道不知道什么是辩证思维方法。总体而言,现今大学生听过或接触过辩证法的有半数学生,但在实际应用中,约半数大学生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并不能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问题。[7]由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缺乏正确思维方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如何去扬弃取舍,文化自觉便无从谈起。

四、文化自觉是大学生担当时代责任的必然要求

时代责任是指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社会条件,历史活动的本质特征对人们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责任源于自觉,行动体现自觉,文化自觉是大学生担当时代责任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文化自觉是大学生对文化的“自知之明”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外来文化的“合理扬弃”,对未来先进文化的“积极建设”。具体来讲,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就要培养大学生担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培育大学生积极吸纳先进文化的意识,培育大学生的文化创新精神,以及培育大学生有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意识。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建设文化强国,要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活”起来。对否定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要勇于批判。同时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如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举世瞩目。但是,我国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很小。“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国、研究我国经济制度,发展模式,甚至研究我国领导的人格魅力,出了不少著作。而我们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总结好,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包括中国现代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文化思想等,使之理论化、系统化。”[9]另外在中西文化交往、碰撞中,我们有很多教训和经验,需要好好总结,而要做到这些,作为大学生就应勇挑重担。

当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多变性、开放性等,在带来思想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思想混乱。在这种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大学生“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2]。只有当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达到全球的领先水平,特别是在文化上要能够创造一套领先世界,并能够为世界人民所广泛认同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的时候,才能够说我们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9]

文化的对象是人,文化的主体也是人,只有人的高度文化自觉,才能实现真正的、充分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体现了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对先进文化的倡导和发展,以及相信文化事业大有作为的心理态度。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我们伟大的党团结带领我们伟大的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且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事业的伟大奠基文化的品格。我们有伟大的事业,就必然有伟大的文化;我们有伟大的社会实践,就必然有崇高的文化追求。[10]只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才能达到真正的文化自觉;而只有文化既自觉又自信,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走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就是培育为文化主体的大学生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创造,使其有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深刻的文化反思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生的思想与精神状态。引领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文化的自觉、自信,最终还是要落脚在实现文化自强上。时代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文化自强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这也需要作为“知识人”“文化人”的大学生勇于担当责任。

五、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的路径分析

1.营造文化自觉的社会大环境。马克思主义在批判了环境无用论和机械的环境决定论的同时提出科学环境论,认为环境决定人,人反作用于环境:“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如果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营造文化、讲文明社会大环境显得非常重要。社会要大张旗鼓宣扬本民族文化美在何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有哪些;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这些现代传播媒体要多渠道、有意识地唤起大学生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的了解,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设置人文素质课程。要多多重视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努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在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应纠正以往唯专业、唯分数的倾向;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培养出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又有厚实广阔的人文视野的综合人才。

3.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1]一个民族的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苦而重大的任务。要造就一批高级的对文化有自觉意识的有用的人才,就要对大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辩证思维能力,是大学生科学世界观形成的思想基础。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离不开思维方法的指导。行为主体本着什么原则,用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去思考问题,就是思维方法。它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支配具体认知活动和行为表现,更制约着个体的心理状况。全面、联系、发展辩证思维方法与片面、孤立、静止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是相对立的。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多元文化,并对其进行“扬弃”,如何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精华,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理念,但又要去除糟粕,对本民族文化要自信,但不自大,如何取人文化之长为己所用……这些都是文化自觉的体现,而要做到这些自觉,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是基础。如何发展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高等教育紧跟文化强国建设发展步伐而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学校可以多开办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多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大学生情操。加强校园自然人文景观的建设,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六、对大学生文化自觉培育要注意的问题

1.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育应走出三个误区。一是“文化自觉意识论”。认为文化自觉只是一种意识觉醒。其实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不只是培育一种意识的觉醒,也是行动的过程。如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二是“传统文化绝对论”。认为文化自觉只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认为学习西方东西就会把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文化忘掉,这是唯我独尊和夜郎自大的态度。时代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欣赏前人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创新民族文化。三是“西方文化绝对论”,认为文化自觉就是要全盘西化。西方不管什么做法都认为是中国效仿的对象,西化就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办法。这是数典忘祖,自惭形秽的自卑心理。最终恶果是中国文化被边缘化掉,甚至被西方文化消灭掉。

2.要使大学生懂得个性化审美偏好要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导向相一致。要认识每个人都有各自审美偏好,但应坚持核心价值导向,这也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市场经济是冷酷无情的,但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人,却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坚持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导向,可使市场转变为充满人文关怀、道德情感的空间,使冰冷的财富创造方式变为精神与物质相互贯通的财富聚集效应。要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意识,培养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自觉”。

3.培育大学生用审慎的态度注重文化安全。要彻底消灭一个国家,办法无非两条,一条是肉体上的消灭,另一条是文化上的同化。文化的民族性决定了文化无优劣之分。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与发展水平的高低,容易造成文化优劣的错觉。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之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一些距离,就使人误解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落后,甚至认为西方文化优越于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怀疑、否定,丧失对于中国文化的自尊与自信。[5]因此不仅存在着如何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先进性的关系,还存在着如何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民族性、先进性与文化的世界性、多样性的关系问题。不能正确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就可能在无意中妨碍国家文化安全,甚至是在维护和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名义下干出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的事情来。

十八大进一步吹响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指引人们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迈进,这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企盼。十八大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写入报告,顺应了时代要求。文化决定软实力,软实力既是对硬实力的补充,更是硬实力的支撑力。大学生是新时代最有朝气、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而大学生党员更是大学生当中的精英,是大学生群体中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较高的优秀分子。据中国教育报2011年7月1日报道:近年来高校每年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数量均超过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中有着更高的时代责任感,其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因此大学生党员应与时俱进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在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上树立起个人的良好形象,发挥示范榜样作用,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云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J].红旗文稿,2010(15、16、17).

[3]张岱年,程宜.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费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纳”——文化价值再思考之二[J].读书,1997(10).

[5]陈金龙.文化交流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J].湖湘论坛2010(04).

[6]王学风.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7).

[7]大学生用辩证思维解决问题的状况调查分析引自:http://wenku.baidu.com/view/83eef2105f0e7cd185253603.html.

[8]邱炜煌.文化强国呼唤文化自觉[N].天津日报,2011—11—14.

[9]杨金海.文化强国与文化自觉[N].中国青年报,2011—10—24.

[10]韩震.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兼论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1—10—16.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潘 瑀

作者:李瑞清 胡建强 罗春科

学生气质影响下的舞蹈教学论文 篇3: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运用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教育部门对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并提出了“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要求。也就是说,在小学教育中,不仅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如体育学科中的锻炼意识与体育素养、美术学科中的审美能力与美术素养,以及音乐学科中的鉴赏能力与音乐素养。尤其是音乐教育,因为优美的音乐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冲击他们的视觉和听觉,极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但在的实际教学中发现,教学效果与教学计划相背而驰,究其原因是学生早已厌烦了的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一系列的抵触情绪,不愿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了改变教学现状,需要教师将新颖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中。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与实施,通过教师的灵活使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课堂参与热情,促使学生音乐素养、鉴赏能力的全面提升,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本文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运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究。

音乐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形式,音乐学习者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专注力和意志力,任何一首美妙的音乐都是音乐家们思维和心灵高度融合的产物。学习音乐,能够让人变得认真专注有气质;演奏音乐,能够让音乐之美得以充分展现;聆听音乐,能够让人变得心境开阔、心情愉悦。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渐普及,音乐教育等艺术类教育渐渐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積极进行音乐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净化学生的心灵,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之路也大有裨益。小学生对声音刺激的敏感度较高,因此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努力激发学生对于音乐信息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让小学音乐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内中收获音乐素养的提升。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现代化教育进程不断加快,小学音乐教师也应该顺时而为,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小学音乐课堂增添更多的乐趣和活力。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概述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与传统教学手段不同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化设备,如多媒体、微课等开展教学活动,将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为教师节省了大量的备课时间,使其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引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有效性。对于学生来说,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他们成长规律和发展特征相吻合,利用一个个精彩生动的小视频,或是几张色彩斑斓的图片,能够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促进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由此可见,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快教学理念改革的进程,赋予课堂新的活力与生机,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中掌握多种多样的音乐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发展音乐素养。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化教学是指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学方式,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打通了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的融合通道,能够展现出更加生动立体的事物形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直观地理解学习内容。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因此音乐教学的重点不应仅仅包含课本上关于音符或五线谱等的理论知识,还应包括乐器弹奏和歌曲演唱等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教学。这决定了音乐课堂需要引入大量的音乐元素,让课堂充斥着动听的音乐旋律。传统的音乐教学可能仅仅是由单一乐器的弹奏或教师个人示范演唱完成的,教学内容缺乏丰富性。而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音乐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更加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和内容,有助于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学习的专注度和持久力不足,积极开展现代化音乐教学也有助于迎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让小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课堂。

(二)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理论知识讲解—乐器弹奏——教师教唱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主体性,不利于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之美。现代化教学手段都够将对视听感官的刺激融为一体,音乐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视频或让学生通过音乐学习软件等更好地融入音乐课堂学习,学生将能够感知到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内容、体验到更多种类的音乐学习形式。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进行乐器教学时为学生展示不同乐器的演奏片段,在此种展示方式下,学生对于不同乐器的演奏方法、使用技巧、发音特色等能够产生更加直观和具体的认知。

(三)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音乐的机会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不少学生家长为了让自家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正常的校内学习活动结束后往往还会带学生参加各类课程的补习班,大大加重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小学生课外的闲暇时间均被大量的试题占满,这极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生对音乐的接触和学习多来自于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小学生接触音乐的机会相对贫乏。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音乐教师可以打破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触音乐、了解音乐、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过程中来,这有利于极大地丰富小学生的音乐认知,帮助学生在与各类音乐的频繁接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四)将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改变

当下,尽管教育部门多次提出教学改革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教师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无法进行有效转变,依然使用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授课,使轻松、愉悦的音乐课堂变得毫无生机,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无法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有效性。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实施,能够逐渐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使其意识到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将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连根拔起,主动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相关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应用与实施。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与有效性的提高,使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重新回到学生的面前。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运用

(一)多媒体设备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随着现代化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多媒体设备逐渐成为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必备工具。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更多的视听资料,帮助学生对事物和观念等形成更具象的认知。音乐教学是一门需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能力的科目,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设备等,让音乐教学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在教授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送别》这首歌曲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带领学生走进歌曲描绘的动人情景中。既然《城南旧事》电影选择了《送别》这首歌曲作为电影的主题曲,正是说明该首歌曲描绘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等都电影的主题相符合。因此,音乐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将电影的部分经典片段或与歌曲结合较紧密的场景截取下来,在课程导入环节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悟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接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该首歌曲的演唱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演唱挖掘歌曲中隐藏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待学生初步学会该歌曲的旋律和演唱技巧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由少儿合唱团演唱该歌曲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演唱准确度,并加深对于歌曲意境的体会。

此外,由于《送别》的歌词原本就是一首诗作,因此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由著名朗诵家朗读该诗的音频,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歌词的内涵。

2.利用多媒体设备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鉴赏是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思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多媒体将视与听紧密联系,融声汇色,然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情境体验,引导他们在聆听的过程中去感知、认知、想象、理解曲目的内涵,促进他们鉴赏能力的提高。

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小红帽》教学时,要想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加深他们对音乐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小红帽》的动画片,让学生一边聆听音乐,一边享受动画片带给他们的乐趣。待动画片播放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音乐、歌唱音乐,当他们基本会演唱歌曲时,要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带上小红帽、外婆、大灰狼和猎人的头饰,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还要播放《小红帽》的音乐烘托氛围。这时,学生在充满幻想的童话世界中能够产生不同的联想,与音乐融为一体,用心感受音乐中传递的内容。

再如,在《快乐的音乐会》教学中,教师依然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音乐会的景象,通过小胡琴、小喇叭、小锣鼓的声音让他们感受小狗、小猫的欣喜之情。在《小溪流水响叮咚》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用多媒体设备中的Flash让学生感受小溪流动时的场景,然后要让他们闭眼聆听溪水流动时的声音,伴随着叮叮咚咚的响声,他们能够感受到早晨阳光的明媚、晚上月光的轻柔、农民伯伯朴实的笑脸、洗衣姑娘优美的歌声,还能够感受到小溪的美丽与清澈,等等。在这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中,学生的鉴赏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3.利用多媒体设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德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科特点与优势,借助多媒体的力量,对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培养。

例如,在学习歌曲《新疆是个好地方》时,学生通过对音乐画面及新疆舞蹈的欣赏,会对新疆产生无限向往与憧憬,兴趣斐然。这时,教师要“趁热打铁”,对学生们说:“有哪个同学愿意尝试一下,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歌曲中的新疆?或是通过自己的理解,用舞蹈的方式表达歌曲中的内容呢?”学生的兴趣会被完全激发出来,有的争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新疆的骆驼、新疆的哈密瓜、新疆的牛羊、新疆的大草原,等等;具有舞蹈天赋或是对舞蹈喜爱的学生也会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新疆的喜爱之情。如此一来,既能够巩固学生对歌词的记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发展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

再比如,在教学《校园多美好》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将学校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照片一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发现校园所具有的多样化魅力,然后,教师要对学生们说:“在你的眼中,我们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通过欣赏不同的照片,你们有没有看出学校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们爱不爱自己的校园?请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对校园的喜爱之情。”在教师多样化问题的指引下,有的学生用以前学习的歌曲表达自己对校园的喜爱之情;还有的学生在歌词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融入自己对校园的喜爱与赞美,等等。这种教学方式的使用,在结合多媒体所具有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有效性,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微课”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微课”是一种针对课程重点或难点制作的内容精短的视频课程教学手段,“微课”的推行有助于学生突破进行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并不断加深对于课程中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微课”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使用微课教学,不仅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學负担,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的真正理解。

小学音乐教师也可以积极使用“微课”教学手段,针对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上存在的疑问等制作相关的精彩视频,让学生通过对视频的观看理解更好地掌握课堂学习内容。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猫虎歌》的音乐知识时 ,可以针对该歌曲中“反复跳跃记号”的知识制作相关的微视频,在视频中为学生讲解该知识的具体概念,然后在结合《猫虎歌》,按照“反复跳跃记号”的概念,为学生进行示范演唱,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该音乐记号的具体作用,帮助学生在日后遇到相同的音乐记号时也能够按照教师的演唱方法对歌曲进行正确地演唱。

又如教师在讲解“声音的渐强和渐弱”知识时,可以通过在视频中为学生敲击不同的打击乐器如小鼓、木鱼、三角铁、响板等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等特征。音乐教师可以将微视频发送到班级学生组建的学习微信群中,让学生在课下观看学习,然后鼓励学生在课上和教师积极交流学习成果。

再如,学生在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歌词内容,跟着节奏唱出歌曲外,还要教会他们简单的藏族舞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带领学生反复练习舞蹈,所以,教师可以使用“微课”将舞蹈动作,相关要领等内容制作成微视频,将其发送到微信群中,让家长带领学生熟悉舞步,然后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表演,让学生在舞蹈中感受藏族的独特魅力。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明显的区别是,传统教学方式的主体为教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知识提出见解与疑惑,打击了的他们的学习兴趣;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实施,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接受,他们可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指引下自主学习,不但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具有的优势,借此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例如,在《哦,十分钟》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快乐星球》中的片段,让学生与自己的课间十分钟进行对比,并说一说自己在十分钟的时间内都做了哪些事情。

有了《快乐星球》的铺垫,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回答,有的学生在课间十分钟与同伴在操场上摔跤;有的学生在课间十分钟准备下节课使用的工具;有的学生在课间十分钟与同伴说悄悄话;有的学生在课间十分钟阅读自己喜欢的漫画和课外书;有的学生在课间十分钟与同伴探讨问题;还有的学生在课间十分钟温习下节课学习的内容,等等。

这种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侧面提醒学生要珍惜课件十分钟、珍惜时间。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在未来,现代化教育手段将在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今后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作用,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与操作技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特征以及興趣爱好,结合教学内容及大纲要求,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合理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使其发现音乐所含有的无穷魅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音乐素养的形成,为今后的发展与成长奠定基础。

(责编  孟 飞)

作者:张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当代畜牧业资源的循环利用论文下一篇:虚拟现实技术煤矿安全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