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跨国公司管理论文

2022-05-01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企业跨国公司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后疫情时代,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一带一路”为我国企业跨国营运打造了良好局面,数字经济推动中国企业来到了新风口,但我国企业由于经验不足、形象欠佳、人才缺口巨大,跨国营运道路坎坷。

企业跨国公司管理论文 篇1:

在华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影响

【摘 要】在华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三个发展阶段,在我国高水平、高质量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中产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文章首先通过分析在华跨国公司管理的本土化发展历程,并针对每一阶段加以相关案例说明。进而阐述在华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发展,对我国人才配置、扩大人才队伍、提高管理人员质量、加快海外人才归国的脚步、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在华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发展历程;影响

管理本土化指的是跨国公司在其国外子公司的关键管理岗位上任用本土人才,以达到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降低母国派遣人力资源成本的目的,更好地实现国外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跨国公司管理的全球化趋势所在。在华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跨国公司不断加大在华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投资力度和发展规模,管理本土化在21世纪初年进入高潮期,为我国本土企业管理人才的配置、培养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1在华跨国公司管理的本土化发展历程

从在华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华跨国公司管理的本土化发展经历了几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国外跨国公司最初进入中国都是由母公司派遣基层、中层、高层管理人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在华跨国公司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投资力度不断提高,加快了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发展脚步。从这一方面不难看出,跨国公司在华管理的本题化发展与在华投资的状况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华跨国公司管理的本土化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2年),国外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在华跨国公司主要以母国外派管理人员为主,跨国公司一系列的重要管理工作都有母国外派管理人员来承担,国内人士并不能进入在华跨国公司的决策层。这一阶段的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产品销售及技术推广力度很小,在华跨国公司的总数量同样非常少,在华投资趋于试探性的目的,多数国家开展中国市场投资还处于观望的状态。在华跨国公司管理中,仅有少数港台人士或者东南亚籍华人能够出任基层部门主管,而中、高层主管人员毫无疑问是母国所委派。

第二阶段(1992-2001年),这一阶段是国外企业大规模向华进行投资的开始阶段,在华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在这一阶段得到初步显现。该阶段中国外大中型企业已经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并凭借自身雄厚的财力,在生產制造业加大了资金和技术上的投入,并且在中国市场中逐渐建立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营销网络。这一阶段在华跨国公司主管人员大多同样母由国委派,但是与前一阶段有所不同的是基层主管部门已经有国内人士胜任,其中就包括销售、售后服务等部门,只有至关重要的管理岗位由母国调任。同时港台人士或东南亚人士逐渐进入到中层管理部门,在华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虽然出现但是发展速度并不快。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是在华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的高潮阶段,跨国公司明显加快了管理本土化的发展进程,标志着管理本土化俨然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虽然母国公司中高层管理依然占据大部分职位,但是在一些核心管理部门中,中国本土人员在跨国公司中的销售、售后服务、决策部门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并且中国本土人员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这是在华跨国公司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发展规模的必然结果,同时是在华跨国公司在中国国内资源最优化配置的集中体现。

2我国在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中所受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增长率持续走高,国外跨国公司已经认识到了在华投资的前景,在华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也是跨国公司在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本土企业必然会受到很多积极的影响,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推动作用。

2.1推动我国人才配置更加趋于合理

随着在华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人力资源配置在逐渐的形成优化,国内本土人才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深层次的彰显出我国本土人才所具备的价值。过去在华跨国公司人才配置方面,母国人才派遣量巨大而本土人才很少能走到跨国公司管理层中,能够参与到在华跨国公司战略决策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导致本土人才在跨国公司内部的发展空间较小。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潮流袭来及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大趋势下,我国高等教育也走向“大众化”发展道路,跨国企业子公司的人力资源本土化管理受到了关注①。人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意识总体水平不断提高,本土人才在华跨国公司各管理层的胜任力越来越高,由此越来越受到各在华跨国企业的关注,逐渐形成相互竞争局面。这些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企业管理人才,能够在我国胜任与指向适应的工作岗位,更进一步降低了本土人才价值埋没现象的产生几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人才配置更加趋于合理化。

2.2扩大人才队伍的同时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管理人员

在华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将我国本土人才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培训,尽快将本土人才培养成自己所需要的企业管理人才。随着本土化步伐的加快,众多在华跨国公司都提起了高度重视,而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大规模培训已经成为了必然,这是壮大我国管理人才队伍最好的时机。原因在于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的大型跨国企业都开始大力从产品品牌、营销管理、技术研究和生产制作等层面推行本土化策略,以便更加充分地利用东道国的资源,加快市场占有步伐,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在东道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国际竞争能力,实现投资利益最大化②。同时我国迎来了大批量培养高质量企业管理人员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我国储备企业管理干部,更新企业管理思想、理念、策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是我国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摇篮。原因是在华跨国公司内部管理人员有着现代的管理思想及极为先进的管理策略和理念,技术人员也普遍掌握着先进的生产技术,科研人员获得过众多先进的科研成果。正因如此,在华跨国公司无论是在管理还是经营方面都是国内本土企业所不能及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国内本土企业不断与在华跨国公司开展交流,并建立合作项目,目的就是将本土企业管理人员外派到在华跨国公司,通过长时间的共事、交流,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接受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经营策略、管理思想熏陶的国内本土企业员工,会成长为我国企业管理队伍的新生代。

2.3加快海外人才归国的脚步

我国本世纪初曾经出现过留学热潮,很多莘莘学子为了追求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公司的丰厚待遇,不惜远赴欧洲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为之付出了平常人难以想象艰辛和努力。但时至今日,在华跨国公司为本土人才提供了更为优厚的待遇、福利、工作环境及良好的未来发展平台,深深吸引了本土人才的注意力,这样就导致出国留学热潮遇冷,海外学子回国热潮的出现。很多高校大学生、企业高管都纷纷放弃了出国留学、海外继续深造的计划,愿意选择到在华跨国企业的分支机构谋求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很多高校人才、企事业单位优秀员工走向跨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后,已经进入了高层管理岗位,参与到在华跨国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决策工作之中,在国内就已经实现了事业上所追求的梦想。据本土人才招聘数据显示,现如今我国本土人才胜任总经理职位的年工资为3-6万美元,而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的年工资待遇分别为4-6万美元、4-7万美元。出于减少成本压力的目的,很多在华跨国公司已经在这些高管部门聘用更多的中国本土人才。

2.4通过外溢效应增强我国企业管理水平

外溢效应实质就是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相關产业或是在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伴随我国FDI的增长带动了跨国公司在国外子公司零部件或原材料的进口,从而促进了中国产品进口总额增长③,他国大中型企业正是通过不断加大在我国本土的自己投入力度、扩大生产销售规模,建立完善而由系统的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经营链条。其中,通过不断提高本土人才的占有比例,来实现本土化战略目标,必然会将他国先进的管理思想及他国文化带入中国市场,这些也是我国企业所要学习和借鉴的基本内容,能够促进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华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是其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也为我国本土企业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推动我国人才合理配置、扩大人才队伍、提高企业管理人员质量、加快海外人才归国的脚步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都是我国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因素,确保我国本土企业能够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①宋莹,姚剑锋.跨国企业的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以通用电气(中国)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24):19.

②杨勇.跨国企业的中国本土化策略及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9):60.

③周伟,Adel,Youssef,等.内向型FDI、汇率波动与中国出口竞争力[J].社会科学研究,2016(4):34.

作者简介:罗正业(1978—),男,湖南邵阳人,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澳门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政府管理;刘廷扬(1962—),台湾高雄人,台湾高雄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联盟国际(AIU)教育学博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政府管理;刘定巧(1979—),女,河南南阳人,讲师,教育学硕士,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创业就业指导教育。

作者:罗正业 刘廷扬 刘定巧

企业跨国公司管理论文 篇2:

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跨国营运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摘 要:后疫情时代,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一带一路”为我国企业跨国营运打造了良好局面,数字经济推动中国企业来到了新风口,但我国企业由于经验不足、形象欠佳、人才缺口巨大,跨国营运道路坎坷。面对跨国营运种种风险,我国企业应当完善风险防范措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多元渠道公开信息,系统构建企业形象,并打造知名雇主品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而更好地应对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给我国企业跨国营运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跨国营运;一带一路;数字经济

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围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之势,各国市场监管与要求越发严格,同时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背后暗潮涌动,知识产权、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等问题层出不穷。企业跨国营运是指在企业在母国以外的国家建立子公司或办事机构以便于在东道国开展贸易、投资、研发、并购等活动的商业行为。在世界局势日益复杂情况下,我国企业如何实现跨国贸易营运稳定发展,令人深思。本文在分析我国企业跨国营运环境基础上,针对后疫情时代其所面临挑战提出对策建议。

一、 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跨国营运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

(一)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

在世纪疫情冲击与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交织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的跨国营运环境更趋严峻复杂。首先,新冠病毒持续变异带来的环境不确定性仍是各国头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各国政府防控力度加大,全球经济稳定复苏,根据WTO公布信息,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贸易量下降0.8%,但得益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全球贸易额仍保持稳定增长,且在宽松财政政策刺激下可能会超出预期。但政策高度扩张也带了通胀压力,导致需求过剩与流动性过剩情况出现可能性增加,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将面临更大冲击与风险,全球经济复苏呈分化态势。其次,疫情加速了技术改革,为了减轻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冲击,数字技术发展一再提速,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5G网络构建等领域,生物医学技术以及新能源领域也有了颠覆性进展。这些技术进步对企业跨国研发投资产生深远影响,市场需求进一步细化,部分市场开始萎缩,以创新为核心点的新市场正快速开疆拓土。最后,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危机集中爆发,妨碍了经济复苏。一是由于原材料生产国恢复慢于需求国,原材料价格高涨,产生供需错配;二是复工受限使劳动力短缺问题更加凸显,主要港口堵塞,国际货运能力受损;三是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贸易壁垒高筑,企业跨国营运面临更高标准、更严苛法律法规。

(二)“一带一路”稳中有进,发展势头良好

自2013年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宏伟倡议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各国纷纷敞开胸怀接纳中国企业,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研发等领域,中国企业锋芒更显。2020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双循环”布局,并对“一帶一路”提出建设性意见,强调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对沿线国家投资,延伸现有产业链,坚定不移地实现“走出去”。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企业对沿线55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高达6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6%,同时与沿线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达2508份。大量中国企业坚持“走出去”,为东道国民生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拉动了当地经济与就业。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多元化发展、本土化经营等跨国营运战略积极融入东道国,与东道国政企民友好互动,打开了发展共赢的良性局面。

(三)数字经济推动后疫情时代经济转型

疫情凸显了数字经济韧性,加速了后疫情时代全球数字化进程。得益于全球范围内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与支付制约逐步消除,数字支付迅速渗透不断创新,区块链技术也为数字经济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想象空间,数字娱乐日益扩张,线上娱乐与社交场景加速融合,社会数字化行为呈几何式增长。全球数字经济浪潮势不可挡,亚太地区表现突出,根据德勤2021年度《科技赋能下的亚太数字贸易》,随着亚太地区通讯条件改善、智能手机普及以及物流水平提升,近年亚太地区电商市场发展迅猛,Shopee、Lazada等东南亚地区跨境电商崛起。此外,得益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我国企业在部分协定国家的跨国营运甚至实现了零门槛,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已来到了新一轮风口。

二、 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跨国营运中面临挑战

(一)跨国经验不足,各类风险丛生

我国“走出去”如火如荼地开展,对外投资规模日渐扩大,然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起步相对较晚,又正值世界格局前所未有之大变革时期,加之我国在制度、文化以及历史发展等方面与他国存在鸿沟,我国企业跨国营运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风险丛生。

第一,我国企业跨国营运中法律风险突出。具体表现在后疫情时代,我国企业在签订跨国贸易合同时更多采用邮件,对东道国营商环境、对合作对象的了解不够直接全面,对具体条款把握不足,可能会造成缔结条款有失公允,引发经营风险。还表现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对地方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了解不多,对企业创新产出缺乏应有重视,招致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此外,我国企业在劳资关系上照搬国内做法,下意识地将国内劳动法与企业文化代入,忽视了东道国劳动保障体系,劳资纠纷频发。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新发展鼓舞了一大批中小型企业跨国营运,但这类企业易忽视交易的标准程序,且风险承受力较差,一个法律风险便可能令其倒闭。

第二,我国企业跨国营运中政治风险警觉不足。后疫情时代,数字技术进步的同时加剧了恶意信息操纵行为,诸多东道国政府打着“安全”旗帜宣扬中国威胁论,抑制我国企业跨国发展,尤其是国企在进行跨国贸易、投资、研发、并购时,其国企背景往往会引起东道国的猜忌,使得原本单纯的经济活动蒙上政治阴影。后疫情时代政府摩擦更加频繁,部分东道国采用更为严格的准入规则、更高税率以及歧视性法律政策进行贸易保护,转移政治摩擦成本,华为“孟晚舟事件”便是警钟。然而,我国企业缺乏完善的规避体系以应对政治风险,在双边政治关系发生冲突时往往首当其冲。

第三,我国企业跨国营运中文化风险不容小觑。一方面,我国企业跨国营运往往遵循经验主义,忽视当地文化习俗与生活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不足,以“一带一路”为例,共建“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提供了技术、资金、项目以及就业机会,但企业在生态污染、能源浪费和主动融入东道国社会文化方面仍具有很大改进空间;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惯性采用“家长式”管理模式,注重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较大,而部分东道国高度倡导自由平等,两种文化冲突会降低员工积极性与归属感。我国率先摆脱新冠疫情造成的停工停业状态,为我国企业跨国发展提供了机遇,企业跨国营运势头迅猛,为确保跨国发展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企业有必要投入更多精力消减文化差异,增强企业文化适应力。

(二)企业形象欠佳,遭受多方质疑

企业形象是国际社会深入了解中国企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既能帮助企业跨国营运增速提效,也能全方位展示新时代中国气象,是我国对外传播的有力手段。但就跨国营运而言,我国企业市场经验不足,企业形象模糊单一,受到多方质疑。

首先,我国企业影响力有待提升。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推动消费升级,消费者数字体验有了质的飞跃,也对企业形象更为关注。企业受众越来越关注企业透明度、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履行,企业亟需建立品牌信任以适应不断变化和前所未有的跨国营运环境。但我国大部分企业开展跨国营运时有强烈的规模扩张偏好,将大量资金优先注入企业规模建设,做大规模却不重口碑,埋头苦干却不重宣传,忽视了企业形象建设。且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跨国研发投入占比仍旧落后一大截,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弱化了企业盈利能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仍是凤毛麟角。

其次,我国企业可信度亟待提高。“可信”是企业形象的关键指标之一,目前,我国大多企业跨国营运过程中未能进行良好的本土化管理,组织合规性问题凸显,遭受东道国政府排斥、竞争企业打压以及消费者抗拒等情况屡见不鲜。跨国营运经验不足使得企业频繁卷入劳资纠纷、知识产权纠纷中,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形象可信度。此外,疫情期间,一大批外媒将矛头直指中国,我国大多跨国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关战略导致发声不及时且有限,可信度一再遭到质疑。

最后,我国企业形象较为单一刻板。疫情期间西方媒体一再鼓吹“中国源头论”,给中国企业带来严重的来源国劣势,加之我国企业形象在国际传播领域中多由“他塑”,存在严重的刻板印象,提及中国企业,“新的”“全球的”“威胁”已成为国际社会评论中国企业形象的高频词。尽管已有一批以创新为主的多元化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华为、阿里、字节跳动等,但我国大多数企业形象塑造仍流于平面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单一刻板的企业形象易造成贴标签现象,不利于跨国营运过程中消费者或合作对象对我国企业全面了解与精准定位。

(三)人才缺口巨大,人才竞争激烈

后疫情时代,全球目光聚焦于亚洲,中国“世界工厂”地位愈加凸显,全球人才管理得到广泛关注。得益于“一带一路”、RCEP带来的政策红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稳健,但疫情也使诸多风险提早显露,人才问题无疑是最大拦路虎。人才作为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石,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然而目前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环境变化,难以满足其跨国营运需求。

我国企业跨国营运人员留存问题不容小觑。在全球疫情防控常态化前,企业业务收缩导致人才大量流失,许多核心团队与骨干成员被迫离开,而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形势大好,我国企业跨国贸易业务量激增,劳动力数量与质量均无法与之匹配,特别是跨境电商,运营、跟单、采购等外贸岗位均出现不同程度人才缺口。此外,进入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者对于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安全提出新要求,并开始重新思考工作与生活的权重关系,在进行工作选择时更为谨慎,企业如何吸引并留住跨国营运人才是关键问题。

我国企业跨国营运人才本土化程度较低。在过去数十年间,我国企业跨国发展势头迅猛,但我国企业,尤其是早期民营企业创始人大多缺乏国际经验,自身对于国外营商环境、制度文化等存在知识盲区,在开展跨国营运时缺乏指导。同时,不同于西方企业进行跨国营运时注重吸纳当地人才为我所用,我国企业跨国营运的团队建设仍是以我为主状态,易发生因制度差异、文化差异以及价值观差异等造成的冲突,疫情期间,企业海外人员在稳定东道国业务发展方面作用突出,人才本土化成为企业跨国营运绕不开的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重心向人才竞争转移,我国企业人才缺口明显。疫情期间企业间竞争更为激烈,诸多高新技术公司成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赢家,这类公司利用技术型人才优势推动企业创新,增加企业竞争力,减少了疫情冲击,保持公司在部分区域的稳定增长。该类企业还积极利用技术优势参与到国际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让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进一步降低其跨国营运成本风险。然而,我国多数跨国营运企业技术人员占比普遍较低,具有技術背景的高管更是少见。

三、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跨国营运对策建议

(一)完善风险防范措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针对后疫情时代我国企业跨国营运中面临的诸多风险,国家应当出台专业的风险防控指南,协助企业更安全稳妥地开展跨国业务。企业自身也要做好防范措施,多渠道做好东道国风险评估工作,从法律、政治、文化等多维度进行调研,在深入了解营商环境与风险评估基础上,坚持合规建设,制定符合本土化发展模式的企业跨国营运战略与治理体系。企业需与东道国法律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或可将企业跨国业务相关法律事务外包,交由专门机构或专门人士处理,不断加强企业法律建设,减少法律风险。随着数字技术高速发展,企业还要强化组织敏捷性建设,开辟更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根据市场环境与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企业跨国营运目标与策略组合,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动性,避免双边政治关系冲突波及,实现平稳发展。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规避跨国营运中文化风险的重要途径。后疫情时代,“社会企业”理念重要性愈加显现,使命、潜能与展望已成为诸多企业跨国营运需实际践行的全新主题,在积极主动融入东道国过程中,我国企业不仅要充分尊重当地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还要充分关注除东道国除政府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商业逻辑来进行社会创新,例如利用社区团购模式增强社区互动与治理、建设心理健康保障体系保证员工心理健康、坚持技术创新实现绿色发展等。企业跨国营运时还应适时适当披露企业信息,参照国际通用的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准确、全面、具体地展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等信息,尤其是要主动客观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尽可能定时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二)多元渠道公开信息,系统塑造企业形象

疫情极大促进了全球信息的加速流通,我国企业当合理利用越来越宽泛的发声渠道。首先,中国企业要加强与外宣媒体及中央媒体驻海外机构间的联系,为其提供新闻素材,准确阐述后疫情时代中國企业在进一步加强防疫防控、努力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以及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展示中国企业稳步推进全球协同发展的决心。其次,中国企业要重视第三方新媒体平台官方账号的运营,可利用优兔、推特、脸书、微信等社交平台,以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展示形式,讲好后疫情时代的企业故事,积极主动地分享其与东道国制度环境相匹配的企业愿景、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等,做好企业文化输出,争取丰满企业形象。最后,中国企业要加强与东道国媒体和其他外国媒体的联系,例如召开线上线下新闻发布会、主动邀请记者参观企业工作环境等形式,加大宣传后疫情时代我国企业努力提高创新水平、坚定落实本土化管理、稳定开展跨国营运活动的良好局面。

除了利用媒体力量,后疫情时代,我国企业还可通过具备“共通议题”特性的体育赛事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一方面,体育赛事为企业跨国营运提供了多元传播场景,特别是国际性顶级赛事,往往跨地域、跨文化、跨民族,聚集了大量运动员与线上线下体育爱好者,企业可以获得一个多元多触点场景,将企业产品或企业宣传巧妙嵌入,有助于其丰满形象,减少来源国劣势。另一方面,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如奥运会等已不仅是比赛活动,更是各国展示实力的重要途径,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带动游戏产业高度活跃,电子竞技有望成为下一个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平台,我国企业可通过赞助国际体育赛事、游戏赛事,提升其全球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

(三)打造知名雇主品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全球人才管理体系的前提是雇主品牌的塑造。根据2021年福布斯全球最佳雇主百强榜,中国企业仅有华为、腾讯与京东三家公司上榜,我国企业跨国营运过程中应当注重企业文化塑造,给予员工安全感、幸福感和归属感,要通过信息披露、媒体报道等渠道全方位展示其工作环境、薪资待遇、技术创新、与当地政企合作成果、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相关信息,打造更具吸引力的雇主品牌,从而实现技术型与管理型人才聚集,实现创新稳步推进我国企业跨国营运。

企业的人才获取渠道包括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一方面,我国企业跨国营运需要引进更多海外背景的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推动企业人才体系多元化,如企业可通过吸引在华优秀留学生或利用猎头招揽更多具备国际视野与跨国工作经历的中高端人才,这类背景人才具有更强的跨文化适应力,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认知冲突,减少跨国营运风险,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另一方面,企业跨国营运要重视本地化人才培养,尤其要重视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的培育,疫情期间,企业海外人员在稳定跨国营运发展方面功不可没,我国跨国企业逐渐意识到在本地获取并留住人才的重要性,企业应当完善在当地的招聘体系,优化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开发适合于本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同时,要做好人才激励留住具有成长性的本地人才,打造适合跨国营运的本地化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吉祥熙,黄明.后疫情时代中国跨国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研究[J].管理现代化,2021(6):77-79.

[2]韩永辉,张帆,王贤彬,等.双边政治关系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J].经济科学,2021(5):37-51.

[3]李树明,赵宏瑞.国际贸易变局下中国企业的求生之道[J].社会科学家,2021(6):90-95.

[4]柴丽芳.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战略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 2019,369(10):34- 38.

[5]肜新春,王亚娜.跨国企业形象建设新趋势及我国的应对[J].社会科学家,2018(2):88-92.

[6]张君,孙健敏.“走出去”战略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J].现代管理科学,2017,(12):94-9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273136),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KYCX20_0613)。

[作者简介]戴令羽(1997—),男,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上市公司管理与资本市场。

作者:戴令羽

企业跨国公司管理论文 篇3:

“跨国公司管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探讨

【摘 要】本文论述“跨国公司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按照“明确课程目标—设定项目情境—实施教学过程—优化课程考核”等步骤实施,提出转变教学观念、项目贴合实际、注重线下融合线上、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等优化项目化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管理 项目化教学 实践 课程目标  课程考核

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要求我国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能力培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就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化教学可以满足这一目标要求。项目化教学是以实践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本文探索在“跨国公司管理”课程中实施项目化教学的策略。

一、“跨国公司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项目化教学中的“学生主体、能力目标、任务训练”三项基本原则,应成为设计项目化教学四大要素—— 内容、活动、情境和结果的基本准则,即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老师主要起指导作用,教学内容则以本专业具体情境中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为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采用实际操作、研讨探究等方法学习。通常,项目化教学主要按照“明确课程目标—设定项目情境—实施教学过程—优化课程考核”四个实施步骤。

(一)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

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前提是成功开发项目化课程。项目化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是确立课程教学目标—— 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基本目标,并使学生通过该教学过程,具备从事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实际技能及相应的职业素质。因此,必须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岗位群的需要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既要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又要重视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经济“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懂外语、懂技术、懂管理、懂国际运作的国际化人才,海外市场开拓在市场开拓、研发设计、商务谈判、项目管理等方面受到制约,我国国际化人才需求激增和储备不足之间的矛盾日趋严峻。

因此,“跨国公司管理”课程应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国际商务环境分析、跨国市场开拓(进出口贸易、跨国战略联盟、跨国并购)、跨国技术研发与转让、跨国内部贸易、跨国市场营销、跨国财务管理、跨国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管理等跨国经营与管理能力、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养等的高质量国际人才。

课程教学目标既然已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则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也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落后观念,逐步对跨国经营与管理知识点进行分解、整合、再分解,使其能串联到项目任务中,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如将理论知识点归结到各项有关跨国经营战略制定和执行的项目任务中。

(二)选取项目,设计情境

如前所述,项目化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是“项目”和“任务”。因此,需谨慎选取课内和课外项目,进行情境设计。

教育领域中的“项目”是指一种围绕所选取的论题让学习者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观察、研究、表达新学知识、展示和分享等活动,既可以是与课程相关的教学活动,如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性模拟项目,也可以是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工程项目等;既可以是训练单一能力的单元项目,也可以是提升综合能力的整体项目。

“跨国公司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综合性极强的课程,有许多可选作“项目”的论题。但考虑到课程教学目标、学生能力、教学资源以及与“国际市场营销”“跨国财务管理”“国际税收管理”等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等实际情况,重点选择如下“项目”设计情境以开展项目化教学实践(见表1)。

考虑到“跨国公司管理”课程的应用型特征、项目化教学对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选择的“项目”和情境设计应尽量具有真实、典型性特征,与课程内容及实践深度融合,有利于设计教学互动。

(三)组织实施、重视过程

项目实施时,教师应根据项目要求和岗位能力要求,精心设计情境,尽可能多地覆盖知识点和能力点,并指导和辅助学生完成任务。

第一,教师系统介绍教学项目的理论知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详解典型任务样本,引导学生熟悉完成该教学项目的步骤、重点和难点。

第二,学生自主完成分组,并选出小组长(鼓励小组长实行轮流制,以锻炼每位组员的领导和组织能力);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会商、细化项目方案,制订进度计划并分配至组员;各组员协作完成数据与资料收集、整理、分析,项目方案初稿撰写,集体研讨修改完善,课堂PPT展示与答辩,同时听取、记录教师与其他小组对本组方案初稿讨论意见和建议。在此过程中,组员之间、师生之间要保持及时有效沟通,就完成任务中的困难和疑惑进行研讨,以提出有效解决思路或方案。

第三,每组根据各自的完成过程收集包括相关数据与资料、项目计划、分析步骤、研讨记录、成果报告、组员收获与感想等电子/书面资料,以备存档。

在此步骤中,首先,要注重学生全程参与,特别是要确保每个组员都要承担具体的角色、职责和工作任务;其次,在组长的组织和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内部要开展充分的互动研讨;最后,师生间也要保持沟通、交流,提升教学互动。

(四)重视考核、优化成果

鑒于项目化教学的特点,课程考核应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知识考核”为辅助,并加大对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的考核和评价。

为提高学生的全程参与度,考核既要注重平时考核,又要注重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如对每个学生承担的任务、完成质量、知识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考核,提高学生的成就感;采用学生小组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的多元考核机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学习,以增强团队观念、辩证思维和综合素质。

二、“跨国公司管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思考

“跨国公司管理”项目化教学实践表明,基于“项目”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师在推动和践行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转变教学观念

项目化教学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不仅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关键的是要转变教学观念—— 逐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以项目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学观念,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二)项目选取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项目化教学中的“项目”应与教学内容紧密贴合,着眼于核心学习目标,促进知识的建构。“跨国公司管理”课程特别选取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案例和外企在华经营案例开展项目化教学,如中企赴德投资环境分析、中国工程企业本土化经营、百思买和宝洁在华本土化经营、华为与IBM跨国战略联盟、京东与谷歌战略联盟、中化国际并购先正达、苏宁易购并购家乐福中国、美的集团汇率风险防范案例、中国国企全球性组织管理、海尔集团生态化组织管理、上海临港集团全球资金池管理、麦当劳在华特许经营、葛兰素中国转移定价、海尔集团研发全球化、沃尔玛全球人力资源管理、戴姆勒-克莱斯勒跨文化管理等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实际案例,都紧密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且都是知名公司的典型案例,便于学生收集素材,分析结论更具有可借鉴性。

(三)注重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项目化教学由于需要大量时间用于学习成果的展示、答辩,因此部分课程内容就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采用线上自学和答疑等方式学习,从而为课堂能力训练做好准备;课堂时间主要用于重点理论知识、典型案例样本的解析以及学生作品的展示和答辩。因此,“跨国公司管理”已建有网络课程平台、试题库等资源,每次课程都会布置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任务,特别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四)项目化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跨国公司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所采用的“项目”虽然都来自真实的企业案例,但真实案例也不一定能涵盖所有的教学内容,还需要补充必要的小案例,以弥补“项目”不能覆盖的重要内容,以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在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中,要尽量将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五)加强校企合作以提升教学质量

鉴于“跨国公司管理”课程的应用型特征,项目化教学中的“项目”都来自企业实际案例,但高校专职教师却相对缺乏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经验,因而需要引入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入课堂进行典型案例解析和项目任务指导。因此,学校需要努力探索与社会、行业、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校企资源双向流动、双向管理、产学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以提升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夏雪梅.2019基础教育风向标:项目化学习[N].中國教育报,2019-01-02.

[3]何芬兰.中企“走出去”,怎破六道坎[N].国际商报,2017-11-15.

[4]查贵勇.“跨国公司管理”课程开展探究式案例教学探讨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4).

[5]赵丽君.“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知与行[N].光明日报,2018-07-01.

[6]毛燕红.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管理,2019(3).

[7]Condliffe B,Visher M,Bangser M.R,Drohojowska S,Saco L.Project-Based Learning:A Literature Review[R].New York:MDRC,2016.

【基金项目】上海海关学院重点课程《跨国公司管理》(3202055A18);上海市重点课程《跨国公司管理》(SHZDKC1952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查贵勇(1978— ),男,汉族,安徽泾县人,经济学博士,上海海关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商务和跨国公司管理。

(责编 黎 原)

作者:查贵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智能运输电子信息论文下一篇:电磁兼容汽车电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