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第1章

2022-07-01

第一篇:地理教学论第1章

邓论第一章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

A.毛泽东B.邓小平

C.刘少奇D.周恩来

2.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党的()

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

C.六届六中全会D.六届七中全会

3.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

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4.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著作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论新阶段》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5.1945年中共七大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进一步阐述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朱德

6.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A.革命与独立B.战争与革命

C.和平与发展D.科技与创新

7.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A.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B.社会主义改造实践

C.社会主义建设实践D.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8.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

A.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B.大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战争时期D.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

9.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0.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是在()

A.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

A.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B.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12.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是在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二大D.十三大

1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是 ()

A.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

B.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C.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D.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14.首次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

A.党的十三大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五大D.党的十六大

15.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A.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B.上海召开党建座谈会上

C.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D.中共十六大报告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A.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B.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C.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D.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

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A.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C.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18.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的会议是党的(

A.十四大B.十五大

C.十六大D.十七大

)

1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的问题是()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建设小康社会

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0.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

A.与时俱进B.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D.求真务实

21.党的十六大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

A.与时俱进B.求真务实

C.立党为公D.执政为民

22.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

A.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B.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小康

C.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D.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实现人的全面发展B.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以人为本D.构建和谐社会

2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发展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

2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以人为本B.统筹兼顾

C.全面协调可持续D.求真务实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是()

A.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

立了新中国

B.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4.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其活的灵魂是()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D.艰苦奋斗

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始终代表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

7.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有()

A.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8.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实践上探索出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是()

A.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B.中国特色的大跃进道路

C.中国特色的人民公社化道路

D.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简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3.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什么?

5.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有哪些共同的显著特点?

四、论述题

1.试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二篇:地理 人教-必修1-第1章-第4讲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地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照的情况,图中∠1=47°。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出现太阳直射的月份可能是(

) A.5月

B.6月 C.8月

D.12月

2.若黄赤交角增大,则a光线与b光线之间的夹角∠3会(

) A.增大

B.变小

C.不变

D.可能增大也可能变小

解析:第1题,b线表示正午太阳位于该地南方天空,且与地面的夹角为47°;a线表示正午太阳位于该地北方正上空,且接近直射。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以判断出a为夏至日光照情况,b为冬至日光照情况,且该地位于北半球的热带地区,其纬度接近北回归线。故该地出现直射现象的时间为6月份。第2题,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度数。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范围扩大,该地与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差将增大,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将减小;该地与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范围也将扩大,故该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将减小。图中∠1减小,∠2也减小,则∠3增大。

答案:1.B 2.A (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卷)下图为经纬网图。图中A点位于南纬68度,AB为晨昏线的一段;此刻,北京处于白昼;近期,C地日出时刻越来越早。据题设条件回答3~4题。

3.此刻,与北京日期不相同的是(

) A.圣保罗

B.华盛顿 C.开普敦

D.莫斯科 4.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该日,大约在7月中旬 B.该日,C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C.该季节,正值尼罗河枯水期

D.该季节,马达加斯加岛白昼比塔斯马尼亚岛长

解析:第3题,由北京处于白昼可以判断AB为昏线,这时东经120°与昏线与赤道的交点B的经度差是90°,由此两点推知北京时间恰是正午12时,0时经线则是与东经120°相对的西经60°,也就是说与北京不在同一天的经度范围是西经60°向西到180°经线,选项中符合的是华盛顿。第4题,C地位于南半球,日出时刻越来越早说明南半球的白昼越来越长,A点是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位于南纬68°及其以南的地区是极夜,说明太阳直射北纬22°,根据太阳直射点每月移动接近8°的道理,可以推知此时大约在7月初,正是尼罗河的汛期。北半球夏半年时,全球日出方位都是东北方,日落方位都是西北方。塔斯马尼亚岛的纬度高于马达加斯加岛,在南半球的冬半年白昼短于马达加斯加岛。

答案:3.B 4.D 读经纬网示意图。有一架飞机于当地时间下午1点,以与地球自转相等的角速度从甲地向乙地飞行,3小时20分钟之后,正好看到乙地的日落。据此回答5~6题。

5.甲、乙两地的经度差是(

) A.40° B.50° C.35° D.45°

6.该飞机上的乘客当天经历的昼长是(

) A.11时40分

B.12时20分 C.12时

D.8时40分 答案:5.B 6.C 下图表示夏至日四地昼长时数和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完成7~9题。

7.图中标注有明显错误的一地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8.当北京时间为8:45时,①地正好日出,则其地理坐标是(

) A.60°N,30°E B.45°S,30°W C.60°N,75°E D.13°S,75°W 9.若用M表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则对M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最大

B.②地最大 C.③地最大

D.各地相同

解析:第7题,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相反,赤道上昼夜等长。图示显示④地昼长12小时,应在赤道上,而此时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应小于90度,故④地标注错误。第8题,根据①地昼长18时30分,可计算出该地日出的地方时:12-18时30分/2=2时45分,即可推算出①地经度为:120°E-15°×(8时45分-2时45分)=30°E。夏至日①地正午太阳高度为53.5°,根据公式H=90°-|Φ-δ|,可计算出①地纬度为60°N或13°S。故A项正确。第9题,回归线之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较小,回归线之外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大,且变化幅度相同,为47°,图中②③④三地都在回归线之间,①在回归线以外,故A项正确。

答案:7.D 8.A 9.A (2012年百校联盟文综)北京时间2011年7月8日23时29分,“亚特兰蒂斯”号开始最后一次太空之旅。执行任务12天后,于7月20日返回地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亚特兰蒂斯”号发射时全球昼夜和日期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东半球上白昼面积远大于黑夜 B.南半球上白昼面积略小于黑夜 C.东半球上8日的范围略小于9日 D.南半球上日期分布与北半球不同

11.在“亚特兰蒂斯”号飞行期间,下列地区同等高度的房屋正午时刻影子朝向不变、长度变短的是(

) A.中国全境

B.美国五大湖地区 C.澳大利亚大陆

D.南极点附近

解析:第10题,根据北京时间为8日23时29分,可计算出东半球的白昼范围大致为20°W至37.5°E,故A项错误;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的白昼面积略小于黑夜,故B项正确;北京时间接近23:00时,东半球9日的范围约为32.5°,8日的范围约为147.5°,东半球上8日的范围远大于9日的范围,故C项错误;南半球上日期分布与北半球相同,故D项错误。第11题,7月8日至7月20日,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大约在19.5°N至16.5°N,并向南移动,16.5°N以南地区(除极夜地区外)房屋影子的长度逐渐变短,且影子始终朝向房屋的南侧。结合选项中各地的纬度位臵可知,只有澳大利亚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10.B 11.C (2012年百校联盟模拟)下图所示的是北半球的一段纬线,M、N两点分别是某日的晨线、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一年中M、N两点有重合于O点的现象。读图回答12~13题。

12.一年中,O点的太阳高度最大值约为(

) A.23°

B.43° C.47°

D.57°

13.当图中M、O、N三点重合为一点时,该点一年内所处的纬度范围是下图中的(

)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

解析:第12题,一年中M、N两点重合于O点时,晨昏线与M、N所在的纬线相切,O点为切点。据此可知该纬线为北极圈或北极圈以内的某一纬线。O点的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需满足的条件是该点在北极圈上且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运用公式H=90°-(66°34′-23°26′)可以得出结果。第13题,若M、O、N三点重合,说明该点是晨线与昏线的交点,也就是该点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所以该点一年内所处的纬度范围只能是66°34′N—90°N。

答案:12.C 13.B 2011年1月19日,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自2010年年底进入位于南极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80°25′1″S,77°6′58″E)后,成功完成世界最高水平天文科考支撑平台的安装、调试工作,从而正式拉开了我国在南极建造天文台的帷幕。据此完成14~15题。

14.该日工作人员看到的太阳运动轨迹为(

) A.东北地平线升起,西南地平线落下 B.东南地平线升起,西南地平线落下

C.东南方升起,中午位于正北方,高度最高;西南方落下,子夜时在正南方,高度最低

D.平行于地平面,沿逆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 15.南极天文观测的最佳时段为(

) A.11月中旬—次年3月中旬 B.8月中旬—次年3月中旬 C.4月中旬—8月中旬 D.1月中旬—5月中旬

解析:第14题,1月19日,南极绝大多数地区处于极昼期,根据昆仑站的经纬度可推断,该日该地处于极昼范围内,故太阳的视运动轨迹为东南方升起,中午位于正北方,高度最高;西南方落下,子夜时在正南方,高度最低。第15题,天文观测应选择在夜晚进行,故南极出现极夜的时候为最佳观测时段,即4月中旬—8月中旬。

答案:14.C 15.C

二、综合题

16.(2012年合肥模拟)下图中AO和BO分别为昏线和晨线,阴影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判断,图示日期在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中的________日前后,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区域是________。

(2)B地地方时是________点,O地地方时是________点。 (3)A地经度是________,该日A地的夜长约________小时。 (4)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______,纬度是______。 (5)一年中,A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是______。

解析:从经纬线的分布来看,本区域为南半球局部示意图,阴影所在的经度范围与全球其他地区日期不同,则表示O点和70°S纬线切点地方时为0时,A经线为180°,70°S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出现的日期是12月22日前后;B是晨线和赤道的交点,其地方时为6时,O点地方时为0时;图中的经度差为30度,A点日落,此时地方时为20时,夜长为8小时;太阳直射的经度由A点180度经线为20时,计算得出12时的经度为60°E,直射纬度由晨昏线和70°S相切,可以判断太阳直射纬度为20°S;A地为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直射该纬度,为90度,最小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43°08′,一年中相差46°52′。

答案:(1)冬至(12月22日) 南纬70°及其以南地区 (2)6 0 (3)180° 8 (4)60°E 20°S (5)46°52′

17.(2012年南京模拟)下图是8月的某一天示意图,其中M点为晨昏线与80度纬线的切点。读图回答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用

在图中画出夜半球。

(2)该日,地球上的极夜范围为________。晨昏圈与纬线圈切点的纬度在一年中最低为________。

(3)南京今后3个月内的昼夜状况及变化趋势是________。 (4)关于图中各地此时出现的现象,可信的是________。 A.a地旭日东升

B.b地地球自转线速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C.c海域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D.d地盛行西北风 E.e地草木茂盛

解析:第(1)题,由该图为8月的某一天可知,太阳直射北半球,又知晨昏线与80°纬线相切,说明80°N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由此得出太阳直射10°N,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为30°W,据此可知太阳直射120°W经线。第(2)题,该图所示日期,太阳直射10°N,地球上的极夜范围为80°S及其以南地区。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在一年中的变化范围为极圈与极点之间,其最低纬度为66°34′。第(3)题,今后3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并由北半球移向南半球,所以其昼夜状况及变化趋势是昼渐短夜渐长。秋分日前,昼长夜短;秋分日后,昼短夜长。第(4)题,此时太阳直射10°N,a地位于昏线上,正值日落,所以A项不可信;地球上任一地点的自转线速度没有季节变化,所以B项不可信;图中c海域为北印度洋,此时受西南季风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所以C项可信;d地为地中海气候区,此时当地为冬季,当地受南半球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北风,所以D项可信;e地为非洲南部草原,此时当地为干季,草木枯黄,所以E项不可信。

答案:(1)(10°N,120°W) 画图略 (2)80°S及其以南地区 66°34′

(3)昼渐短夜渐长。秋分日前,昼长夜短;秋分日后,昼短夜长 (4)CD

第三篇: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1-7章)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讲授提纲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内涵

一、关于教育教学技能的几种观点

(一)活动方式说

经典表述:“为了达到教学上规定的某些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极为常用的,一般认为是有效果的教学活动方式。”

侧重:达成目标的有效性;执行任务的顺利性;获得的练习性或习得性。 不足:

1、理解狭隘,将教学技能等同于动作技能。教学技能与对象、内容、条件以及个体气质等有关。

2、方法单一:没有关注与知识的关联,教学技能不仅仅需要练习。

(二)行为说 经典表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系列教学行为。”

侧重:外显行为,可观察、可分解、可控制、可测量。 不足:忽视人的心理活动对教学效果提高方面的有效性。

(三)结构说 经典表述:“是由于行为及认知有关的事项的结构系列组成。” 侧重:外显行为与认知因素的结合,相互联系。 不足:知识外延性的一种理解。

(四)知识说

经典表述:是相关知识的存储、提取和运用。

侧重:技能属于知识范畴,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一致性和联系。 不足:混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知识的类型:

1、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怎么样。

2、程序性知识:回答如何做、怎么办。包括动作技能、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二、教育教学技能的特点

属于高级复杂技能,具有复合性。

(一)类型

动作技能与智慧技能(一般性智慧和特殊智慧即认知策略)的整合。 教学技能通过外显的行为动作来体现,通过内隐的心理活动来调控,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变化来确证。

如,教学准备的技能(技艺)、组织教学的技能、开讲的技能、提问的技能、语言的技能(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板书的技能、应变的技能、结束的技能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的技能(多媒体运用)等。

(二)来源:个体经验、人类经验

来源于教学经验,又高于教学经验。

(三)形成:练习

(四)表现:熟练——自动化。

三、教育教学技能的定义

通过练习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规则达成某种教学目标的能力。 外延:上述红色字体。

第二节 关于教育教学技能的几个理念

关键性认识:什么是教学 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角色: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示范者、研究者。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教师能起好主导作用吗?

认真备课、改进方法、先进手段、教书育人、学会驾驭、尊重主体 “双主体”

教师集导演、演员于一身。学生不是观众,应与教师同台演出。

二、知识传授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问题中心、团队学习、交流分享

三、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 倡导敬业、注重发展

四、专业精深与博学多才相结合 科系分割,各自为战 综合化、走出课堂小天地 复合型人才:“T”型人才

五、科学教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第二章 大学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依据教学规律,体现教学目的,用以指导教学方法而提出的基本要求。(大学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教学思想——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教学原则 “启发式”教学思想、方法、原则。

二、大学教学的特点

是传授专门性、高深性学问的过程。 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过程。

教师面临的挑战:知识是否足够,研究能力是否胜任。

三、大学教学原则的体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原则?

(一)知识结构合理

专业知识为主,人文、社会、科学有机结合。 课程结构均衡化

通识教育(长沙学院) 课程选择

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正道博士来华访问讲学,在一所大学给师生作《现代科技趋势及最新动态》的学术演讲。他纵谈古今,横述东西,一时把师生们带到那遥远的古代,一时又把师生们送到太平洋彼岸。他的话像一只船,载着听众在那充满激情的知识江河中航行。大家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每个人的心都随着学者的话语在飞荡,在思考,在探索。许多人一课听罢,双拳紧握,一股豪情油然而生:中国要改革,世界要变样,人们要倔起,社会要前进! 聆听这样的报告,师生们陶醉了,获得了一次精神上的极大享受。

(二)“授之以渔”原则 大学课堂讲什么? (讲述思路为主)

1、与学生容易看懂、学懂的内容相比,教师主要讲授那些学生不易懂的;

2、估计学生容易想到的,教师不讲或少讲,主要讲那些学生不易想到的;

3、书上有的,可以少讲或不讲,主要讲书上没有而又与主题密切相关的;

4、讲思考的方法。与已有的、现存的内容相比,着重讲教师自己是怎样考虑的,自己的见解如何,自己对问题是如何理解、如何去设计的,自己有什么猜想、有什么估计、有什么设想。总之,重点讲自己的思路,把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

增长智慧比增长知识优先 学会思考比接受知识优先 引导元学习比带领学习优先

元学习——如何意识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能确立学习目标;能意识到不同的学习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能监控自己的学习;能调整学习计划;„

大学生自主学习

(三)增强学生参与原则

组织形式参与的形式:讨论、评论、课程的编制与选择

(四)结合研究学习原则 (强化问题意识)

学生通过学习不仅仅是打好知识基础,同时也要打好研究基础,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有意识地注意到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同时更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为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打下基础。

有课题的教师可以尽可能地吸收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应从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出发,把有利于学生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高作为出发点,而不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课题。

(五)指导自由选择原则

专业选择权、课程选择权、教师选择权、活动选择权、自由评论权。

(六)心理协调发展原则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操作能力的关系 智力与心力的关系

取得成功的四种重要品质:

1、取得最后成功的坚持力

2、为实现目标不断积累成果的能力

3、自信和克服自卑的能力

4、多方面的情感和适应能力

第三章 教学准备

第一节 备课的基本流程

一、了解与研究学生(了解授课对象)

1、学习情况: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

2、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习惯(心向)。

3、情绪情感:压力、自信心。

可以倾听以及一种“同情式的理解”来达到对学生的理解。 非指导性教学

二、钻研教材(研究授课内容)

1、教材观:教材只是教学的材料。

不是教教材,而是以教材教(用教材)。

2、钻研教材的什么? 基本范畴、基本结构 难点、重点

可删减与扩充的部分

3、策略:

集体备课(防止走入“教案之和”、“资料拼盘”、“模式教育”的误区。 注意选择(内容增减)

阅读教材(为思维而教„„)

拓展阅读(推荐参考书目、相关网站)

三、确定教学目标和步骤(设计授课的过程)

1、目标分类:知识、能力、德育(具体范例教材P58-59) 明确各章的教学目标

考虑如何处理各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 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注意:教学目标是面向学生编写的,不仅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而且还要明确应该得到什么。

2、确定教学目标的步骤和策略

(1)充分考虑大学的职业特性、专业特性、理论特性、独立特性、创造性以及实践性。(六性)

大学教学的基本特点:专业性——培养一定的专门人才。 (2)设问 P59 (3)设计教学目标自评卷

包括:教学应完成的目标,应具备的技巧和条件。

教学目标的标准:数量标准、质量标准、难度标准、公平标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1、选择适当的方法 选择要求(5点):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对象、教师自身条件、教学方法的类型和功能。

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

常见的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指导自学。 辅助性的教学方法:谈话、角色扮演、演示、练习、实践等。

2、策略

(1)说课:讲说法、演说法、对说法、论说法。 (2)听课:(收获教学技巧)

注意:了解课程内容、教师上课意图、观察课堂行为、反思教学问题、辩证看待教学优劣。

(3)参考精品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

五、课程管理的策略

1、概念: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所属院系对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的管理。

2、作用: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现以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3、策略:强调教学材料既便于学生的使用,也要尽可能适于多媒体化操作;

需要考虑到课程顺序、时间、地点、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提供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第二节 备课时的意识准备

一、备课宜早不宜迟的意识

1、留下充分调研、学习的时间

2、讲授一门新课或一个新班尤应如此

二、尽早赢得学生尊敬的意识

1、亲其师信其道

2、尤其要上好第一堂课,让学生获得好的第一印象

三、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意识

卡耐基:个人事业的成功=15%(知识、能力)+85%的人际关系。

四、了解沟通学生的意识

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正在想什么

五、以批判性思维贯穿教学的意识

1、不跪在巨人面前,要站在巨人肩膀上看问题

2、在同行和师生间开展自由、公正、正义的学术

六、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意识

1、表现真实的自我(而不是虚伪的),情感投入(尊重、和谐、真诚)

2、表示培育真人的自我(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七、具有及时调控课堂教学的意识

善于观察学生听课行为,根据信息及时调整,灵活处理

第三节 教学准备的案例(略) 第四节 教案写作

一、教案写作的依据

教育教学思想、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知识、学生、教学条件、自身特点特长。

当代教案的取向转换:由教案到学案。

二、大学教案的特点 以课题设计为主 原因:(1)对象的成人化;

(2)内容的专业化、独立性;跳跃性和伸缩性;大幅度、低时频完成。

三、大学教案写作的重要性 可有可无观;重要保证观。 我的观点:

1、备课比写教案更重要;

2、必要的写作是必须的;

3、可详可略;

4、是教学反思的基础,是教学走向成熟的必经之途;

5、是专家型教师成熟的标志。

四、大学教案的内容和形式

1、内容:总课题计划与分课时计划 (1)总课题计划包括:

题目:教材的题目或课程的题目

教学目的:包括教授的知识及达到的程度和发展要求 重点、难点 方法选择 课时安排

(2)分课时计划包括:

课题名称:每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课题时限 教学目的

教学类型:讲授课、讨论课、实践课等 重点、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教案的主要部分 课后巩固要求与形式 反思

(3)怎样确定重点难点? 重点:相对教材知识而言

基础的、主要的、核心;为后续学习的基础或前提性的;有价值或实践意义的。

难点:相对学生理解而言

与学生的基础练习起来(接受能力和知识基础)

2、大学教案的形式 参见教材P75-82案例

教育的本质——教学的本质(过程特点、任务)——教学技能 教师和教学之教 学生和学与习

备课有不同境界:备设定、备确定、备不确定。 备课有不同形式:形备、意备。

了解学生,教师有明眼人,也有浊眼人。了解能力有差别。 教师要克服好奇心,避免过度“了解”。(扯耳朵的故事:课堂上。两个学生睡觉,但手上都拿着书。两个学生,一个成绩好,一个成绩差。教师扯着差

学生的耳朵说:“你看你看,你一拿书就睡觉,你看他,睡觉了还拿着书呢。”)

教材,是教学之材料,不是教学之目标。 备课,不是为宣科之宣,而是为讲课之讲。

教案,不是照本宣科之宣本,而应是讲课之思路。

教案的层次:静态、动态。静态教案出于形备,动态教案出于意备。 备课,有形备与意备。技能弱者往往因形伤意,技能强者常常得意忘形。要形、意兼备。

教学之法,有定法,有无定法。有定法为低境界之法,无定法为高境界之法。

考试内容

1、教学准备主要表现为备课的基本流程,包括五个方面。

2、了解学生时需要掌握的内容。

3、钻研教材在内容上不唯教材论,内容上有增减,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方式可采用集体备课,涉及更广泛的阅读材料,等。

4、确定的教学目标包括的三个方面及策略。

5、大学常用的教学方法(5)。选择策略(3)。

6、课程管理的策略。

7、大学教案的内容和形式。

考试题型:

1、简答题

(1)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前要做哪些准备?

(2)大学教案在形式上分为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2、论述题

谈谈你对钻研教材的理解。

3、案例分析题

根据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调查,大学生们真正关心的是:“如何赚够钱上大学,上大学后怎样想办法打工,毕业后怎样才能就业”。大学生发展主要决定于内因,决定于他们的内在动机、兴趣和意志品质等。部分大学生对于高深知识不感兴趣,他们上大学并不是为了追求真理,满足高尚的精神生活需要,而只是为了世俗生活中生存需要的文凭。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调查发现: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还在找座位的学生大有人在;上课时,一些学生“好像是在下一次启程前打发时间的乘车者一样,一会儿看报纸,一会儿翻阅平装小说,或者把他们的脚支在前面的椅子上,脸朝天发呆。只有当老师指出一个术语并说‘可能考试中会有’时,他们才抬起头,记一下笔记„他们不愿意参与针对任何题目的讨论,他们所要做的最主要的事就是准备考试”。一位受访的美国自然科学教授面对“不愿努力学习”的学生充满了挫折感:“他们只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当我试图激发他们对更充实内容的兴趣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有反应。”

根据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教育学知识,分析这个案例,你可以从中了解到什么关于学生的哪些方面的信息?

(2)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你会如何安排你的教学?

第四章 关于讲授法(教学的讲授技能)

一、什么是讲授法?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的方法。 夸美纽斯:“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发出知识的溪流。” 特点、优缺点。

形式:讲述、讲解(解脱式、解析式、解答式)、讲读、讲演、讲评。 要求:具有科学性(内容、态度、语言);富有启发性;生动形象;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具有艺术性。

二、为什么不喜欢讲授法?

等同于灌输(如何注意启发式) 压制主体 枯燥乏味 抽象而不具体 表达艺术要求高

三、讲授法的价值

1、认知价值:提供新知识、化零散为整体、信息条理化;启发理解关键信息;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2、激发学习情感(动机、热情等)

四、讲授法的运用

(一)明确运用讲授法的目的

1、获得知识概貌;

2、形成对待知识的态度;

3、激发对课题的兴趣;

4、教会思考的方法。

(二)决定上课内容

1、中心或综合话题;

2、兴趣话题;

3、有一定难度的话题。

(三)准备好讲课笔记

1、记录基本重点知识;

2、明确知识之间的关系;

3、内容纲要化。

(四)注意课堂细节

1、开场亮相要情感;

2、节奏变换要适度;

3、讲解分析要清晰;

4、教具选择要直观;

5、讲授方式要综合;

6、讲课结束要余味。

五、开始上课

(一)缓解紧张的情绪

1、课前熟悉教室,尽量将书稿转化为腹稿。

2、提前进入教室,与学生自由交谈。

总之,手中有粮心不慌,只有胸有成竹,才能条条有道。

(二)开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考虑两个问题:

1、组织教学:目光、手势、指令(起立、坐下)等。

2、引入新课

【教学中的导入技能

(一)功能

1、承上启下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化抽象为形象

(2)化书本知识为生活现象 (3)化复杂为简单

3、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二)导入类型

1、简介导入(简要介绍)

2、设疑导入:包括析题导入法、以旧引新法、悬念导入法等。

3、直观导入法:

包括实物展示、实验导入、录音导入、录像导入、图示描绘等。

4、其他:温故知新;故事导入;开门见山;联想导入;归纳导入;事件导入;等。

《美国独立战争》一章的教学导入:

教师:拿出一张有美国国旗的图案,问:大家数数看,美国国旗上有多少道红白相间的条纹?有多少颗白色的五角星?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这13道红白相间的条纹代表什么?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13道红白相间的条纹代表美国东部是13个州,也就是当初发动独立战争的13个殖民地。由此导入新课:美国独立战争。

(三)导入的基本要求

1、短:导入内容要精心设计,篇幅要短,语言简洁、明白、易懂,富有启发性,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调整好学习状态。

2、新:设计有新意,有新意才能吸引学生。要求内容新、形式新、表达方式新。

3、精:内容精炼,讲解精彩。

4、平:导入的知识容量和深浅度适中。

5、快:该环节一般不超过3分钟。

6、奇:设置一些在学生看来奇怪、奇妙的悬念,而又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吸引学生,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7、巧:内容设计巧妙,导入内容与所学知识相关联;在重点、难点的突破口上;有趣味性。

8、准: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导入设计好的教学目标。 忌:重知轻能;冗长拖沓;平坦刻板;牵强附会。】

(三)使用笔记讲课

1、腹化讲稿

2、讲授讲稿(非念讲稿)

3、超越讲稿:使用笔记,超越笔记,实现即时和即兴的效果。

(四)让你的讲课具有吸引力的策略

具有吸引力的讲课,一是需要专业化水平高;二是需要教学技能好;三是需要语言艺术强。

1、注意讲课节奏

(1)讲课内容安排合理,3—4个要点/1课时,4—5个要点/2课时。 (2)对学生注意力分配合理。科学安排讲授——提问——反馈等活动,因为大部分人的注意力能持续维持在10—20分钟之间。

(3)教学语言要注意节奏。声调有高有低,有起有伏,高时慷慨激昂,低时和风细雨;节奏要平稳、分明、适度,要有抑扬顿挫,抑如平湖秋水,扬如天女散花,顿似金戈铁马,挫像雷霆万钧。(李政道)

2、清晰地讲课

(1)语言要清楚,表达要明了,要具有逻辑性。

(2)讲授线索要清晰,重视新旧、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3)知识结构要清晰,重视概念之间的联系。

(4)板书要有条理,能体现讲课的思路和有利于有条不紊的笔记。 (5)抽象的内容要用形象性的语言讲授。

(6)对复杂的知识,边讲边在黑板上板书解题或论证的过程。 (7)讲授重点、难点知识,要重视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8)对每个学生都应寄予期望和信心。

(9)认真进行课堂总结,运用精炼的语言对上课内容进行概括。

(10)下课不要马上离开教室,询问学生对上课的看法,回答学生不明白的问题。

3、直观教具的使用

4、根据学生反应,随时调整讲授的进程

5、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6、讲授中的语言 语言的“三精”:精确、精炼、精彩。

7、讲授中的非语言表达

(1)讲授中的非语言表达形式:手势、身体姿态、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眼神变化等。

(2)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别恩通过实验认为,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音调+55%的面部表情。

8、结束讲课

(1)要求:水到渠成、结构完整、紧扣中心、拓宽设疑。

(2)方式:总结归纳结束、概括中心结束、提炼升华结束、练习巩固结束、激发情感结束、图表方式结束、活动操作结束。

案例分析:

某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向来自不同院的60多名学生上了一节计算机课。内容是计算机程序的模块化,具体是程序、函数和过程。这些平日那么乏味的东西在他课堂上听来却是如此的奇妙而亲切。第三节课了,30多度的热浪此起彼伏地袭来,教室里没有空调,没有电扇,也没有自然风,整个教室就是滋生疲劳和瞌睡的温床,可是学生却没有一位伏在桌子上,没有一位打瞌睡,一个个全都聚精会神,听得津津有味。老师俨然成了全场的灵魂和统帅,没有人不关注他目光,不倾听他的声音,跟随他的手势,思考他的问题„45分钟的课在教师和学生是这种友好而充满激情的互动中一晃而过。

分析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这堂课的教学效果。

(2)运用教育学知识,试分析这堂课教学效果取得的原因。

六、各种讲授方式 P103—111

(一)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理论学习,典型事例(学科中),策略、思维训练,视野与想象力训练。

2、选择案例的基本原则:理论导向原则、学生导向原则、趣味导向原则、实践导向原则。

3、如何编写案例

一般原则:目标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接受性原则。 搜集或编写:教师搜集、编写;学生搜集、编写。

4、案例教学过程:阅读、陈述、指导、发现、思考、讨论、结论。

5、案例教学的不足:

易于误解:把发现问题当作例证方法; 无法获得系统知识:主要侧重认知能力; 不易把握时间,影响进度; 班级规模限制,适合小班。

(二)合作教学法 竞争与合作

1、组建小组

2、吸引全班学生参与

(三)探究式教学法

1、教师提问

2、鼓励学生提问

第五章 概念、命题的教学

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具体化。

概念:知识——人类系统化了的经验。 命题:知识就是力量。

概念是思维的原子,概念教学直接影响命题教学。

一、概念教学

1、内涵、外延

2、种概念、属概念

二、命题教学

实然、或然、应然命题。 “初生牛犊不怕虎”(实然) “初生牛犊怕虎吗?”(或然) “初生牛犊应怕虎”(应然)

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个实然命题,初生牛犊可能被虎吃掉,因此导出应然命题“初生牛犊应怕虎”。

没有实然就不必有应然,实然决定应然。

三、问题教学(或然性命题教学) 师生都应有问题意识

1、坚持问题教学

2、加强问题教学

3、优化问题教学环境——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应有民主教学的理念; (2)学生养成发问的习惯; (3)强化师生情感沟通。

4、如何学问

不在于问不问,而在于问什么。

打破砂锅问到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专业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创造性问题

如何对待“不懂就问”?动不动就问“为什么?” 如何学问:发问、提问的形式和技巧。

学生学习的类型(P125): (1)知识学习

(2)元学习:学会思考、发问、观察、记忆。

(3)心理学习:学会关心、坚持、对待挫折与失败。

五、论证教学

1、步骤:假设—论证—检验。(P126)

2、类型(P127)

(1)途径方式:逻辑论证、实证论证。

(2)可信度:可靠结论、相对可靠结论、阶段性证明。

3、反证法在逻辑论证中是常用的。(P128)

4、演绎论证:一般—特殊(个别) 归纳论证:个别—一般

第六章 讨论法

一、讨论法的价值

运用知识;形成见解;分享思想;学会倾听;与人合作。

讨论,目的不在行为、信息、知识改善,而在促进理解,在更高层次改善。 讨论,不只适应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教学,而是适应于一切科学学科,关键在于讨论什么与如何讨论。

二、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为什么讨论失败?

学生准备不足;教师期望过高;缺乏基本原则;缺乏激励机制。

讨论就其内容、进程与结论而言,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一旦把讨论设计为封闭的,讨论必然失败。封闭的讨论是伪讨论,是欺骗学生。

开放的讨论,开放事实,开放观点。

开放的讨论,不仅增长学生智力,而且改善学生情感,能使学生感受不同,理解不同,容纳不同。

在讨论中应防止学生受教师观点左右,也防止学生有意或无意迎合教师。 讨论,不能指向单一,一旦指向单一,便成为伪装的封锁与压迫。 教育,不能是封锁,只能是开启;不能是压迫,只能是解放。

(二)讨论应注意什么

1、明确目的:智力上的;情感上的;社交上的。

2、准备充分

(1)话题准备:兴趣、生活。有一定难度,有讨论价值的。 (2)材料准备:提供阅读材料。

(3)形成规则:协商性、尊重性、顺序性、时间性。

3、开头注意(五不要)

不要过多讲解;不要模糊不清;不要表现出偏向;不要害怕沉默;不要误解沉默。

4、一般原则

(1)类型:成对——全班;小组——全班 小组讨论时教师干什么? (2)提问(指导) (3)等待 (4)倾听 (5)回应

(6)总结:作结论;留悬念。

5、几个常见的问题

(1)学生说话太多的问题 (2)学生沉默的问题

第七章 课堂管理技能

了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原因; 掌握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技巧。

课堂管理的概念:P155

第一节 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及其原因

一、问题行为的类型

外显的:

内隐的:

二、产生的原因 学生的: 教师的: 学校的:

第二节 科学管理空间和时间

一、空间管理:座位问题、小组建立、走动

二、时间管理:整体规划、合理分配

第三节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环境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自我介绍有诀窍;记住名字显亲切;课前课后多交流。

二、加强师生互动,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兴趣激发、善于提问、利用环节。

三、采取措施建立互信

拒绝虚假、言行一致、勇于认错、不要偏心、言传身教、淡化矛盾。

四、问题行为

1、学生睡觉怎么办?

2、学生逃课怎么办?

3、学生发呆走神怎么办?

4、学生玩手机怎么办?

策略:尊重信任学生;运用热情的语言;创设吸引人的情境和活动;运用教育机智。

教师的学术公信力和人格公信力,对于教学秩序的达成与教学绩效的取得起重要作用。

以学习带动学习,以人格浸润人格,是达成课堂秩序的最佳方式,是课堂管理的最佳方式。

第四篇:高中物理静电场全章教学案人教版选修3-1-1

第四节 电势能、电势(2课时)

重点:理解掌握电势能、电势、等势面的概念及意义。 难点:掌握电势能与做功的关系,并能用此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1.静电力做功的特点

结合课本图1。4-1(右图)分析试探电荷q在场强为E的均强电场中沿不同路径从A运动到B电场力做功的情况。

(1) q沿直线从A到B (2) q沿折线从A到M、再从M到B (3) q沿任意曲线线A到B

结果都一样即:W=qELAM =qELABcos

【结论】:在任何电场中,静电力移动电荷所做的功,只与始末两点的位置有关,而与电荷的运动路径无关。

与重力做功类比,引出: 2.电势能

(1) 电势能:由于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功与移动的路径无关,电荷在电场中也具有势能,这种势能叫做电势能。

(2) 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静电力做的功等于电势能的变化量。写成式子为:WABEPAEPB

注意:

①.电场力做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加

②.电场力力做多少功,电势能就变化多少,在只受电场力作用下,电势能与动能相互转化,而它们的总量保持不变。

③.在正电荷产生的电场中正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正,负电荷在任 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负。

在负电荷产生的电场中正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负,负电荷在任意一点具有的电势能都为正。

④.求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

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A具有的电势能EP等于将该点电荷由A点移到电势零点电场力所做的功W的。即EP=W ⑤.求电荷在电场中A、B两点具有的电势能高低

将电荷由A点移到B点根据电场力做功情况判断,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荷在A点电势能大于在B点的电势能,反之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电荷在B点的电势能小于在B点的电势能。

⑥电势能零点的规定

若要确定电荷在电场中的电势能,应先规定电场中电势能的零位置。

关于电势能零点的规定:P19(大地或无穷远默认为零)

所以: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等于静电力把它从该点移动到零电势能位置时电场力所有做的功。如上式若取B为电势能零点,则A点的电势能为:

EPAWABqELAB

3.电势---表征电场性质的重要物理量度

通过研究电荷在电场中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得出。参阅P20图1。4--3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与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用表示。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 (2)公式:Epq(与试探电荷无关)

(3)单位:伏特(V)

(4)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电势顺线降低。(电场线指向电势降低的方向)

用心

爱心

专心

(5)零电势位置的规定: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的选择有关,即电势的数值决定于零电势的选择.(大地或无穷远默认为零) 4.等势面

⑴.定义:电场中电势相等的点构成的面 ⑵.等势面的性质:

①.在同一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所以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②.电场线跟等势面一定垂直,并且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③.等势面越密,电场强度越大 ④.等势面不相交,不相切

⑶.等势面的用途:由等势面描绘电场线。

⑷.几种电场的电场线及等势面 注意:①等量同种电荷连线和中线上

连线上:中点电势最小

中线上:由中点到无穷远电势逐渐减小,无穷远电势为零。 ②等量异种电荷连线上和中线上

连线上:由正电荷到负电荷电势逐渐减小。 中线上:各点电势相等且都等于零。

第五节 、电势差 (1课时)

重点:理解掌握电势差的概念、定义式。

难点:根据电势差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通过对重力场中的高度、高度差和电场中的电势、电势的差值进行类比,并结合P18图

1、4-1分析得出:

1、 电势差

(1)定义:电场中两点间电势的差值,也叫电压。用UAB表示。

(2)公式:UABAB 或

UBABA ① 所以有:UAB=-UBA ②

注意:电势差也是标量,可正,可负。

2、静电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

电荷Q在电场中从A移动到B时,静电力做的功WAB等于电荷在A、B两点的电势能之差。 推导:WABEPAEPBqAqBqABqUAB

所以有:

WABqUAB 或 UABWAB③ q

即: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电场力做的功与试探电荷Q的比值。 注意: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跟移动电荷的路径无关,只与AB位置有关

第六节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1课时) 重点: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难点: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UABEd

即: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电场强度与这两点沿电场方向的距离的乖积 ◎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P26问题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也可以写做:EUAB d用心

爱心

专心

它的意义为: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的大小等于两点间的电势差与两点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的比值。

◎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P27问题 注意:

(1)上式的适用条件:匀强电场;

(2)d为匀强电场中两点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等势面间的距离)。 (3)电场强度与电势无直接关系

①.电场强度为零的地方电势不一定为零,电势为不为零取决于电势零点。如: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内部场强为零,电势相等,是一个等势体,若不选它为电势零点,导体上电势就不为零。若选它为电势零点,则导体电势就为零。(结合说一说)

②.电势为零的地方电场强度不一定为零。如: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中某点定为电势零点,但该点电场强度不为零,无穷远处场强和电势都可认为是零。

③.电场强度相等的地方电势不一定相等,如在匀强电场中场强相等,但各点电势不等。而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内部场强为零,处处相等,电势也相等。

④.电势相等的地方电场强度不一定相等。如在等量的异种电荷的电场中,两电荷连线的中垂面是一个等势面,但场强不相等。而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内部场强为零,处处相等,电势也相

第七节 、电容器与电容 (1课时) 重点:掌握电容器的概念、定义式及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难点:电容器的电容的计算与应用

(1) 构造:任何两个彼此绝缘又相隔很近的导体都可以看成一个电容器。 (2) 电容器的充电、放电

操作:把电容器的一个极板与电池组的正极相连,另一个极板与负极相连,两个极板上就分别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这个过程叫做充电。

现象:从灵敏电流计可以观察到短暂的充电电流。充电后,切断与电源的联系,两个极板间有电场存在,充电过程中由电源获得的电能贮存在电场中,称为电场能. 操作:把充电后的电容器的两个极板接通,两极板上的电荷互相中和,电容器就不带电了,这个过程叫放电. 提问:电容器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什么?待学生讨论后总结如下: 【板书】充电——带电量Q增加,板间电压U增加,板间场强E增加, 电能转化为电场能 放电——带电量Q减少,板间电压U减少,板间场强E减少,电场能转化为电能

2、电容

与水容器类比后得出。说明:对于给定电容器,相当于给定柱形水比于横截面积)不变。这是量度式,不是关系式。在C一定情况下,比于U。

容器,C(类Q=CU,Q正(1) 定义:电容器所带的电量Q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 Q(2) 公式:C

U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单位:法拉(F)还有微法(F)和皮法(pF)

1F=10-6F=10-12pF (4)电容的物理意义: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是由电容器本身的性质(由导体大小、形状、相对位置及电介质)决定的,与电容器是不是带电无关.

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说明:静电计是在验电器的基础上制成的,用来测量电势差.把它的金属球与一个导体相连,把它的金属外壳与另一个导体相连,从指针的偏转角度可以量出两个导体之间的电势差U. ①. 保持Q和d不变, S越小,静电计的偏转角度越大, U越大,电容C越小; ②. 保持Q和S不变,d越大,偏转角度越小,C越小. ③. 保持Q、d、S都不变,在两极板间插入电介质板,静电计的偏转角度并且减小,电势差U越小电容C增大. (2)结论: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与介电常数ε成正比,跟正对面积S成正比,跟极板间的距离d成反比. 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真空 CSS

介质 Cr 4kd4kd 第八节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2课时) 重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规律

难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问题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力学及本章前面相关知识

要点:动能定理、平抛运动规律、牛顿定律、场强等。

(二)新课教学

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情况(平衡、加速和减速)

⑴.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所受合力为零时,即∑F=0时,粒子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处于静止状态,该粒子带正电还是负电?

⑵.若∑F≠0(只受电场力)且与初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带电粒或减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打入正电荷(右图),将做匀加速设电荷所带的电量为q,板间场强为E 电势差为U,板距为d, 电荷到达另一极板v,则

电场力所做的功为:WqUqEL 粒子到达另一极板的动能为:Ek1 2mv22由动能定理有:qU1(或qEL1 对恒力) 2mv2mv2静止状态或

子将做加速直线运动。 的速度为 ※若初速为v0,则上列各式又应怎么样?让学生讨论并列出。

◎若打入的是负电荷(初速为v0),将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运动情况可能如何,请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

2.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不计重力,且初速度v0⊥E,则带电粒子将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

用心

爱心

专心

复习:物体在只受重力的作用下,被水平抛出,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只受重力,做初速度为零的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实际运动为这两种运动的合运动。 详细分析讲解例题2。

解:粒子v0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

沿电场方向匀速运动所以有:Lv0t

2电子射出电场时,在垂直于电场方向偏移的距离为: y

1② at2粒子在垂直于电场方向的加速度:aFeEeU

③ mmmd1eUL由①②③得:y2mdv0

④ 2代入数据得:y0.36m 即电子射出时沿垂直于板面方向偏离0.36m 电子射出电场时沿电场方向的速度不变仍为v0,而垂直于电速度:

场方向的

eUL

⑤ mdv0veUL故电子离开电场时的偏转角为:tan ⑥ 2v0mdv0代入数据得:=6.8°

vat【讨论】:若这里的粒子不是电子,而是一般的带电粒子,则需考虑重力,上列各式又需怎样列?指导学生列出。

3.示波管的原理

(1)示波器:用来观察电信号随时间变化的电子仪器。其核心部分是示波管

(2)示波管的构造:由电子枪、偏转电极和荧光屏组成(如图)。

(3)原理:利用了电子的惯性小、荧光物质的荧光特性和人的视觉暂留等,灵敏、直观地显示出电信号随间变化的图线。

(三)小结:

1、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两条主要线索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是一个综合电场力、电势能的力学问题,研究的方法与质点动力学相同,它同样遵循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功能原理等力学规律.研究时,主要可以按以下两条线索展开.

(1)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

根据带电粒子受到的电场力,用牛顿第二定律找出加速度,结合运动学公式确定带电粒子的速度、位移等.这条线索通常适用于恒力作用下做匀变速运动的情况.

(2)功和能的关系——动能定理

根据电场力对带电粒子所做的功,引起带电粒子的能量发生变化,利用动能定理或从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研究带电粒子的速度变化,经历的位移等.这条线索同样也适用于不均匀的电场.

2、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两类重要的思维技巧 (1)类比与等效

电场力和重力都是恒力,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可与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类比. (2)整体法(全过程法)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成对出现的,把电荷系统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就可以不必考虑其间的相互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作业一(前言、第1—4章)

一、填空题

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一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规定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一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一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4.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5.赫斯特把人类的知识分成七种形式:形式逻辑和数学、————

一、对自己和他人心智的理解、———判断和意识、———经验、宗教主张、哲学理解。

6.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一层面,另一类侧重具体设计前 的———和难备。

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有———、———、一———、———。

9.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一(表意)取向的三种。

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和“———”。

11.———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12.20世纪70年代———在自己的著作中系统地批判了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并相应地提出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13.斯坦豪斯认为没有———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二、单项选择题

1.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

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 ),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

A.实施过程 B.教学目标 C.教学成果 D.教学环境

2.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 )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A.教育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哲学

3.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 )的一个重要途经,是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最重要的载体。

A.目标 B.教学 C.内容 D.方法

4.( )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

A.华生 B.罗杰斯 C.杜威 D.斯金纳

5.( )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 境。

A.冲突理论 B.互动理论 C.“结构一功能论” D.分析学派

6.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

A.泰勒 B.斯坦豪斯 C.施瓦布 D.塔巴

7.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 )

A.人本主义取向 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

C.认知发展取向 D.社会重建取向

8.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是( )

A.课程的适应性 B.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

C.注重学生发展与贴近生活实际 D.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9.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A.泰勒 B.艾斯纳 C.杜威 D.斯坦豪斯

10.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教学目标要着眼于( );第二,课程、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A.学生的行为 B.社会 C.教师的行为 D.学科结构

三、简答题

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2.简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3.简述心理学对学生观的影响。

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8.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及其设计的步骤。

9.简述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

四、论述题

1.分析说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3. 论述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

4.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分析其在课程取向上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5.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认识。

6.试评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mba推荐信英文下一篇:寒假日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