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导论

2022-07-31

第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导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2301101

2.课程名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论

3.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4. 课程简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论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设置的专业必修课,是该专业所有课程的绪论。通过本课程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新生系统的、理性的、全面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培养方案、能力结构、就业岗位等知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专业认知,坚定专业思想,为学好本专业打好思想基础。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新生系统的、理性的、全面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培养方案、能力结构、就业岗位等知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专业认知,坚定专业思想,为学好本专业打好思想基础。

2.与相关课程衔接:后续课程:思政专业各门专业课程 3.学时:总学时16,周课时2 4.开课学期:第1学期

5.教学方法:专题讲座:具体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6.考核方式:课程论文(主要说明开卷或闭卷、笔试或论文等其它考试类型、成绩组成等)

7.教材:无 8.教学参考资料:

1.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7。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8。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讲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产生过程,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专业形成过程、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分工等知识,感知安康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情况,为学好本专业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确立。 教学难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内涵解读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由来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确立

3.安康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情况简介 第二讲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要求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毕业要求,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将来工作的岗位及能力要求,明确该专业的知识、能力、情感及价值观要求,为学好本专业做好铺垫工作。

教学重点:思政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教学难点:思政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要求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思政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2.思政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要求 3.思政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要求

第三讲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分析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块结构: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掌握各课程模块的内涵、功能、比例,明确各模块的课程群及实践课程要求,为学好本专业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分析 教学难点: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分析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分析 2.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分析 3.教师专业教育课程结构分析

第四讲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途径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专业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凝炼过程。明确“一般专业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之间的关系。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提前准备这两种能力。

教学重点: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专业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能力 教学难点: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专业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能力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专业能力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核心能力

第五讲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集中性

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活动项目安排内容,掌握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课外活动项目安排的目标要求和组织与考核方式,为学好本专业理论课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难点:课外活动项目的实施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2.课外活动项目安排

第六讲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方法介绍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常用学习方法和个性化学习方法。理论讲授与学生经验介绍相结合,为学好本专业奠定感性基础。

教学重点: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方法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个性化学习方法(高年级优秀生学习方法介绍)。 第七讲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将来就业面向的三大岗位群:教师岗位群、公务员岗位群、法律事务岗位群各自岗位的性质、特点和能力要求,指导学生预先进行职业规划,为学好本专业奠定实践基础。

教学重点:教师岗位群;公务员岗位群 教学难点:教师岗位群;公务员岗位群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教师岗位群 2.公务员岗位群 3.法律事务岗位群

第八讲 课堂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谈专业感知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了解学生进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的真实原因、今后的打算。课堂讨论后教师对学生专业思想状况进行引导,坚定专业信心,为学好本专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学重点:对思政专业的新认识 教学难点:对四年学习的打算和规划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1.对思政专业的初始认识 2.对思政专业的新认识 3.对四年学习的打算和规划

执笔人:罗春霞

审核人:单林波 教研室主任: 罗春霞 教研室:经济学教研室

第二篇:中国政治制度导论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发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949-1956制度建设时期,

1957-1977年制度的曲折与衰退时期,1978年以来的制度的恢复与发展时期。

2. 这时期的基本政治特征:

1 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共领导核心的政治制度。

2在经济上,确立了基于公有产权之上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3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形成了国家对社会的全面的控制和个人对国家的全面依附关系

4在意识形态上,共产主义理想是整合社会道德的主导政治思想,很多人为其奉献自己的一切。

3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特征:

1在党政方面,强调党政分开

2中央和地方关系层面: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3经济走向方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方向

4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的紧张与冲突转变为相对缓和与和谐。5意识形态方面:朝更加理性和合理化的方向推进。

4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规范是由宪法和党章共同决定,它们规定了中国政治的基本性质与制度框架。

5宪法和党章这种关系对中国的实质具有何种影响:

1中国政治过程中:党的政策和执政理念通过合法程序先写入党章,后写入宪法。且党在修宪活动中的作用是关键性的。

2时间顺序上:党章修改在先,修宪在后

3从实践和逻辑上看,出于政策稳定或扩大和补充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需要。4法理上看,宪法大于党章

5从制度上、法制上保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进一步落实

6政治逻辑上,对实行一党执政的国家来说,宪政实践面临现在或潜在的制度障碍或理念障碍。P32

6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和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 2依法治国 3四项基本原则4民主集中制 5公民权利和义务原则

7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是为实现社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而建构的各种具体政治形式、制度和运行机制总和。

8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实际上是在总体上考察和描述我国作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表现形式的政治体制。 实质上适当的领导体制。

9党的一元化领导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体现为党委制(管理)和党组制(领导)、党管干部制、归口管理制度、党委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以及有关案件的党内审批制度。

10核心决策机关:总书记。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四位一体。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总书记职权:召集和主持会议。 11最核心的运作方式是归口管理下集体负责制。

12外事口的最高决策权和管理权绝对掌握在中共中央手中。

13革命党和执政党区别:革命党:就是以某一个阶级为基础、以一定的信念为指导、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政党。执政党:通过制度性选举或者暴力革命而执掌一国政权的政党,可能是一个政党·,也有可能是一个政治联盟。区别:

1) 任务目标不同2运用方式不同3组织方式不同4阶级基础不同5与国家政权关系不同 14党与群体性团体关系:群体性团体在国家政治过程中承担着利益表达与综合、政策执行

和社会监督等职能,成为党联系特定社会群体的桥梁和纽带。

15共产党领导下得多党合作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 允许一个以上的合法政党存在,允许其参政议政。

第二 其他的合法政党以某种形式与共产党联合,在中国则是民主协商制度。

16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途径有以民主协商会和座谈会所体现出来的会议制度,其中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

17人大制度的性质:人大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2人大制度是我国基本制度,法理上有全权性3人大制度在法理上有至上性。4人大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

18选举的意义:第一选举是直接参与了政治权力分配,使公民获得了是政治权力最大的合法性 第二 选举不一定是最优秀的政治家,但不会选出最平庸的人。第三选举是公民政治学习的过程。

19我国选举四项原则:1普遍性原则2平等性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无记名投票原则

20选举单位是采用间接选举的方法,产生人民代表的单位。选区是指县以下按照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工作单位和居住状况划分的选举区域,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县以下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区域划分。

21选举制度改革:1代表候选人提名问题 2关于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人口数比例。3关于差额选举 4关于候选人的宣传介绍。

22全国人大的职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立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利

2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

3对国家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4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权

23主席团是全国人大会议的领导机构,在程序和实质上决定了全国人大的内容。 而主席团程序上和实质上的决定权表现以下方面:

(自我概括) 1主席团具有对国家机关议案审议权和表决权

2决定国家人选时,主席团有提名权确立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

3在询问、质询时,对一个代表团或30名以上的代表联名提出对国务院的质询时,主席团有权决定有关部门用书面答复还是口头答复。

4决定组织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时的提议

24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是为了协助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特定职权而设置的工作机关。工作特点:经常性、专门性

25专门委员会 由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它的组成人员由全国人大主席团从代表中提名,大会通过。

26实现党的政治领导需要做到:

1在观念上,党应该把人大看作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全党上下应该从遵守宪法的高度和依法治国的高度正确对待人大的职权和人大的行为。

2在组织机构中,人大应该是党最重要的活动场所,改变党直接指挥政府党政不分的权力机构。

3在决策方式上,党应该采用议案的形式是自己的意志和建议在人大通过,使党的决策变为国家意志和法律

4在组织制度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委员会制。

27我们把中国政府设置的议行合一原则归为以下:

1无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建构还是立法与执法运动,都需要共产党在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领导,共产党在宪法和法律允许范围内活动。

2人大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的权力直接来源与人大大会。 3人大代表来自党和国家的各部门。参与法律制定和贯彻执行法律。

28政治领导体制:包括首长负责制和首长负责制下的分管领导制度和领导小组制度。

29党中央有两个基本考虑:一是社会政治稳定 二是经济上通过市场经济提高效率进而实现社会产出和税收产出最大化。最大限度保护、实现社会公平的利益,力图打成各种利益一致。政府最大限度保护、实现全社会的利益,力图达到各种利益一致。是基于任何一个政党或政府都必须是全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如果全社会的利益得不到实现,政治统治会被动摇。 30行政机构在解释政策和法律,起到了立法部门的作用。正是由于执行国家权力过程中的复杂性,所以行政机关形成了特殊机构的特别利益即部门利益和利益中的个人利益。 31行政地位。服上治下。

32中国县组织与乡镇组织的关系:1县对乡镇领导的核心机制是县委对全县工作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人事领导。2根据《地方组织法》,县长由县人大大会直接选举产生。3县政府与乡镇政府有直接的隶属关系。4县政府的各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的关系,有条条关系和双重领导条块关系和块块关系。185页

33中国政治体制结构特征:第一 一级政府中的部门和机构与上下相互对口的部门和机构组成专业性条条,条条中的部门和机构以本级政府领导为主,受上级对口部门和机构工作指导为辅。第二一级行政部门或机构是上级政府或机构的派出机关,人事、财务和业务归本系统的上级部门和机构主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协管。 第三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权直接归上级政府甚至中央有关部门。

34这种条块结构导致权威的分散化,易使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抵制政策的贯彻和执行,造成行政效能低下,并导致行政腐败。

35由于在经济改革中各级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一个利益主体,而不单单是公共行政的管理者,因而为了自己本地区的利益,地方政府的一些行为阻挠了统一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同时其制度创新的行为又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36中央与地方还有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以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合理化与法治化。要实现中央的关系的合理化,必须做到科学化和民主化,要实现中央的关系的合理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必须实现法治化。

37党内联席会议制度、执法检查监督制度,协管干部制度。(看熟)

38法院组织的弊端:1我国法院的管理区域与地方权力机关、地方行政机关的管理区域完全重合,过于依附地方和部门,造成出于保护主义而对人民法院正常活动的干扰。 39审判委员会积极之处与缺陷之处:

积极:1审判委员会能集体发挥智慧,弥补法官不足2审判委员会通过研讨案件,可以更好理解立法精神,弥补法律上的不足,适用于法律,3审判委员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分组对抗各方面压力,以保障法官依法办案。

缺陷:1审判委员会决定个案的处理时,客观上造成了审判分离的结果,违背了司法活动的基本原理 2审判委员会决定个案的处理时,使当事人丧失了参与、申辩和申请回避等诉讼权利,违反了公开原则3审判委员会委员在各自从事的专业不同而对其讨论决定的案件质量造成隐患。

40我国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是双重领导体制,在业务上,我国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是领导关系,下级检察机关在业务上必须服从上级检察机关的指挥,所以有集中性的特征。 41当代军事制度核心原则:它以绝对坚持中共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2我国形成了一套从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到执政党自身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

监督的系统性制度。

43评价行政型审计监督制问题(分析)

关于专项基金的管理使用问题。

关于国有骨干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问题

关于金融系统

关于国务院行政管理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

44国家与社会的一体化的结果和评价

1强大了政府动员能力

2社会成员高度依赖行政功能单位

3社会自治和组织能力差,依赖单位资源

4社会缺乏中间阶层作用,社会秩序依赖政府控制的力度

5社会生活被高度政治化和行政化。

6身份制度使得社会流动困难严重

7缺乏自上而下的沟通机制

它的目的加强了政府的动员组织能力,解决了最迫切两大问题:即结束自晚清以来的全面社会危机和实现工业化。但由于社会的政治化和行政化,使得等级关系弥漫社会每个角落。且此模式使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分配格局变化,导致社会阶层不满乃至反抗。在个人动力不足制度下,引发民生的危机,为了国家和党的前途。必须执政党改革(自我概括)

第三篇:读政治学导论有感

今天,终于把300多页的《政治学导论》搞定了,这本书是由美国政治学者杰弗里*旁顿和彼得*吉尔所著,由中国政治学者张定淮、黄卫平等五人翻译完成,本人读后颇有感触,现呈现与此,与诸位分享:

首先,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政治学的启迪,尤其是本书的写作非常注重对学生发散性和启发性思维的培养。

因此,本书并不是一本建立在某种国家意志上并带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推论和说教式教材,而是一本相对来说比较客观、比较可读、通俗易懂的政治学理论入门丛书。

而且有意思的是:这本书每章的开头都是以一种类似于朋友之间有趣的对话的形式来带领我们一起走进政治科学的世界,它就像一本有关政治学的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充满着奥秘和趣味!

另外,在每章结尾,作者都会给出一系列发散性、启发性的问题供读者研究、思考。而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直接在书中找到现成的答案的,它的回答依赖于读者独立、自发的思考和主动地求索。

而反观我国的政治学丛书,动不动就引经据典,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动不动就马列毛邓,几乎每一部分、每一章、每一节你都可以看到马列主义的经典对白!每一块儿内容都渗透着来自党中央的最高指示!

就好像今天要研究的政治学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早就全部、透彻、根本的研究完了似的!就好像党中央就是政治学,政治学就是党中央,中国政治学者不需要搞研究只需要在党中央屁股后头亦步亦趋、东施效颦就行了!

如此一看,我们的党和我们的理论真是太“伟大”了!因为,我们今天根本不需要费劲研究,只需要就做着照读照念就行了,而不需要再质疑、也不需要再思考了!

这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本来好好的马列主义,这么一搞反倒降低了它的可信度。我不得不说:尽管我信仰唯物主义,但是对于这种国家机器的宣传模式,我却非常反感!

而且,实事求是的说,中国的教科书不是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本马列主义的宣传册或者一本马列主义大辞典,这也不仅仅是指政治学,也包括相关的社会科学教科书。通篇都是枯燥、乏味、单调的论述,真是让人作呕!

甚至,我敢百分百打赌:就是马克思在世也得被中国的教科书活活气死。

因为,我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我原以为这一定又是一本同样枯燥、乏味、抽象的理论性著作。读后才发现我错了,《资本论》绝不是一本抽象的、索然无味的纯理论著作,而是一本人类精神的经典!

书中,马克思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和缜密的思维彻底的、完全的征服了我!我当时读完就一声感叹:

我靠!这那里是一堆字?这那里是一本书?这分明就是一本闪耀着金子般光芒的散文诗!这分明就是一本蕴含着无限真理的论文集!真是让我如痴如醉的、发自内心的喜欢!

尤其是序言中的那句话,我至今依然清晰的铭记:

“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

还有,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他的评价: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哎,这是一种多么洒脱、多么执着、多么坚定的性格!我非常喜欢,非常钦佩、也非常敬仰!一个真正的学者就应该是这样一种血肉、这样一种性格、这样一种精神!也唯有这样一种特征才能使他发现人类的真理,作出巨大的贡献!

所以,向马克思表示最真切的致意!同时,也向中国教科书表示最悲哀的感叹!

——————————————————————————————

请看中国学者的真实翻译水平!

这是本文要探讨的另一个话题。坦诚的说,这本书我刚开始并没有读懂,后来反复读终于搞明白了原因,之所以读不懂主要受以下三条因素影响:

一、对西方哲学、宗教、历史、文化的了解不够,而书中又大量的涵盖这些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的困难。

二、对政治学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不足,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也在相当程度上使我步入了某些误区。

三、这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某些中国政治学者的英文翻译水平太滥了,实在不敢恭维!真不知道这帮英语都是怎么学的,翻译的文章简直狗屁不是,请允许我于此处纠正一二:

例1:

原文:“由于政府和政党十分明显的转入到有关体育和艺术的决策活动,故排除政治的论点只不过是一种掩盖政治目的,赢得支持的一种企图。”

何批:这段文字纯属狗屁不通,一看就知道翻译者过于追求直译,懒得意译和思考,并忽视了中文的表达习惯和思维逻辑,我是这么给他纠正的:

修改版:政府和政党企图将明显的决策活动引入到体育和艺术领域,以便于掩盖其政治目的,并赢得公众支持。

例2:

原文:“南非政府通常利用„把政治排除在体育之外‟的论点来尽力诱导外国运动员破坏国际上对这个国家的杯葛,以使其建立在种族歧视之上的政治合法化。”

何批:这又是一段狗屁不同,嘛也不是的屁话。我是这么纠正的:

修改版:为了使南非政府建立在歧视之上的政治合法化,政府通常会抛出要“把政治排除在体育之外”的观点来获得外国运动员的支持,并避免来自国际上的批评。

例3:

原文:“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对各种政治问题和社会弊端展开的公开讨论极具扩张。然而,难道我们可以说1985年之前的苏联存在着诸如政治活动之类的事?我们可能说被认可的政治活动出现了。在决策过程中的确发生了争论和讨论。党和政府官员醉心于其中的活动,不论其受到何种约束,都与西方自由民主国家那些我们称之为政治家参与的活动具有相似性。”

何批:我都懒得评论这段话了,一看就知道翻译者没有好好翻译,糊弄事呢。此段不是缺主语,要么就是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或者转折词使用不当,胡说一通。什么东西啊,翻译者太不负责任了吧。如果您没读懂,这很正常,我当初也没读懂,要想知道原作者真正的意思,请看我的何批纠正版:

修改版: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社会上产生了很多关于苏联政治问题和社会弊端的公开辩论。可是,我们能否根据这点就下结论:1985年以前的苏联就已经存在着这些政治活动呢?或许我们可以说那种被认可的政治活动出现了,而且,在决策过程中,这些政治活动也的确引起了争论。当时,苏联党和政府的官员们醉心于这些关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辩论活动,而且,不论这种活动受到何种约束,它都与西方自由民主国家的政治活动(即我们称之为政治参与的活动)具有相似性。

以上三段话只是举个例子,类似于这样的屁话整本书几乎到处都是,我都懒得改了,与其费半天劲自己找主语,自己重新修改,还不如直接买英文版看得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作者,也就是深圳大学的那些所谓的教授们翻译水平实在太低,真不敢恭维,上面三个例子就是其中一个翻译者黄卫平翻译的,什么玩意啊,我写了一个打油诗,好好嘲讽嘲讽他,就冲这个,深圳大学这样的滥学校也不值得去。

评黄卫平老师的英文翻译水平

何军

有个专家黄卫平

翻译文章有水平

大段大段读不懂

一看原文识原形

哈哈,今天就到这里吧,明天把《政治学导论》的课后题都想一下,然后就开始背第二遍和第三遍英语单词吧。努力!加油!

P.S.

开心网的网管们,如果你们又认为我写的东西和当局唱反调,我不反对你们把它和谐掉,同时,我也不反对给与你们最无情的鄙视!

只是希望你们在和谐前通知我一下,最起码告诉我一下缘由,请不要无缘无故的移走或删除掉别人的东西,要知道,正如英国政治学家约翰*洛克所说:

“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非有适当的补偿,私人财产不得收为共有。” 从某种角度说,思想也是一种产权,理应达到应有的保护!我可以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绝对维护你说话的权利!

第四篇:政治学导论读书笔记

【5】 “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评论: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且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机构作出决定,其分配过程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9】 “博弈论是分析利益冲突的构架”【评论:政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调节利益冲突的艺术。政治博弈需要五种要素,分别是局中人,资源,对策,规则及目标】

【12】 “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衣决定谁能得到好处以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评论:在政治博弈论基础上做出的关于 政治 的定义】

【15】 “政治学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评论:政治学涉及规范性与科学性,不同于政治哲学】

【31】 “社会选择理论破解了我们过往对一般性均衡的迷思,而新制度主义则让我们在限缩的范围内建立起一部分均衡”【评论:一个纯以偏好为导引的均衡在某些制度限制下,可以发现又结构造成的均衡,从而破而后立,从社会选择理论过渡到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38】 “权力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种可能性的基础是什么”【评论:韦伯关于权力的的定义强调了其强制性,权威性】

【57】 “在任何社会,总是由一小部分人控制着大部分政治权力,是这些人控制着政治过程,制定重要的政策”【评论:小部分人处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对于他们,我们尊敬。而那大部分人掌握政治权力的人做为政策执行者贯彻者,我也相信其中大部分的公正正直,但是也总会有害群之马来破坏人民对政府的公信力】

【64】 “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评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倾向性决定着人们的政治行为方式】

【74】 “意识形态”【评论: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直接相关联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意识形式】

【82】 “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即维护政权的合法性,推动社会大规模动员,实现政权转移”【评论:意识形态是以一定的哲学世界观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规范,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的政治化显示了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88】 “经济增长需要合理的意识形态为其提供有利的非正规性规范”【评论:意识形态能够保持团体内部团结和稳定性,实现规模经济;约束团体成员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出现】

【88】 “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带来了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差,时间差的存在使得变革滞后的意识形态常常成为束缚和阻碍经济增长的力量”【评论:消除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威胁刻不容缓,需要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更新改良】

【93】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心理意识的过程”【评论:类洗洗脑,不过政治社会化是积极向上的】

【156】 “政治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组成其实现阶级统治权力的国家政权机关”【评论:即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

【166】 “官僚制是指所有大型组织中由受过转职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的行政管理机构”【评论:官僚制不同于官僚主义,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行政管理机构,杜绝官僚主义不意味着消灭官僚制】

【175】 “政党的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是把政府形式的结构与社会中的各种不同成分联系起来的纽带,这些成分包括个体公民和由他们组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宗教组织及其他组织”【评论:政党的功能是协调各组织利益表达的关键】

【189】 “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政党对监控环境的反馈机制的有效性”【评论:政党要想适应环境变迁,就必须具备监控环境变化的能力。“政治主体对外界的依赖性越小,其适应性的必然性就越小,但是忽略环境同样会有长期隐患,如果一种组织无需监测其所处的环境,它在此方面的竞争力将日益枯竭”】

【197】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评论:共产党执政,在政治上拥有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准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03】 “利益集团代表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参与国家政治活动”【评论:利益集团的存在是阻碍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变革的主要力量,如何处理好利益集团的问题对我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21】 “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主要涉及新闻自由的权限和政府管制媒体的边界问题”【评论:就如何处理好二者问题,真实反映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一直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老百姓通过媒体网络接触关注社会要求其事情必须得是真实的】

【253】 “国家既是阶级矛盾的产物,也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评论:马克思主

义关于 国家 定义】

【258】 “暴力与法律,制度为政治统治合法性提供了基础,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获得主要通过意识形态教化”【评论:支持意识形态的力量是国家,而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获得根本上取决于国家公共职能的有效发挥,特别是经济职能】

【293】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评论: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一般公民,是一种活动,需要我们参与,并监督】

【327】 “一场全方位的革命,包括摧毁旧的政治制度和合法性模式,动员新社会集团参与政治,重新界定政治共同体,接近新的政治价值标准与合法性的新概念,由新的更有活力的政治精英掌握政权,以及建立新的更强有力的政治制度”

【评论:阶级革命成果的总结,亦是革命作用的评价。革命是国家经济发展,并建立更先进的政治制度】

【330】 “改革必然会触动现存秩序的受益者,而全面改革使所有与现存秩序利害攸关的社会势力和政治集团都受到威胁,从而激起潜在的反对者”【评论:中国的改革不仅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步履维艰的原因就在这里,就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不仅是政府,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亦是老百姓切身关注的问题】

【342】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民主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人民的权力’和‘人民的统治’”【评论:就中国种种社会现象的发生,我已经看不到是如何体现人民的权力和人民的统治,依我看来,民主的含义已经蜕变成“民之主”,悲乎哀哉】

【354】 “制度选择是由一系列因素决定的,制度是因变项。而制度一旦被选定,就会变成自变项,对社会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评论:这几乎相当于是一个固定模式:-形成-发展-破败-形成新的-发展-破败-】

【359】 “在既定的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基于最低限度的道德准则,以提供服务为准备而提出对自己所需要的权利的主张”【评论:人权】

【364】 “人权实现的条件包括权利意识和权能条件”【评论:权能 含义 在学理上是指权利的要素,是权利的具体内容,是指权利的作用或实现的方式,是权利人为实现其权利所体现的目的利益依法所能采取的手段,是体现权利人的意思支配力的方式】

【365】 “生命权或生存权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评论:漠视生命,视生命如草芥,恶意践踏他人生命,尊严的现象在中国时有发生,特别是特权阶层对于弱势群体,人权!!!!】

【369】 “所有权是一种法律制度,是所有制在法律上的反映”【评论:知识产权也是一种所有权,但是盗版仍旧猖獗。虽然我支持所有权,但是还会买盗版书。

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国问题:如果经济上去了,人民富足了,精神生活得到享受,当然会支持正版】

第五篇:国际政治学导论小论文

1 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浅析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

思政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08131045 段苏洋

要:中国能否和平崛起,已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国际政治理论界,不同理论派别的学者持有不同的态度。坚持现实主义了立场的理论家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持悲观态度,认为历来大国的崛起都免不了战争或冲突;新自由制度主义虽然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在体制内崛起的思路,但它忽视了行为体偏好对制度的影响;而建构主义理论通过长期互动实践来建立互信、认同的观念给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建构主义、行为体、和平崛起

很多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认为,近代大国的崛起都是通过武力掠夺、外延式扩展崛起的,实力强大后必然会发起反体系运动,且历史上也无和平崛起的先例。他们认为,目前的台海形势对中国的统一越来越不利,中国反台独的战争似乎不可避免,这就意味着中国无法实现和平崛起。但建构主义理论却给中国的和平崛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认为国家的崛起由社会建构而成。国家崛起是战争,是竞争,还是和平,可通过国际社会建构而成。建构主义是一种整体主义方法论和理念主义世界观,因而建构主义也是一种结构性的理论。建构主义的结构是社会意义上的结构,它包含三个主要因素,即共有的知识或文化、物质性因素、社会结构存在的条件。下面我将以这些结构性因素为理论支撑来分析中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

一、和平、发展是当今各国的共有知识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中的共识,而这种共识就是建构主义结构中的最根本因素:共有知识或文化。建构主义认为,这种共有的知识使行为体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具有共同的理解和期望,因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共有的知识将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

中国作为国际体系中的一员,它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而发展急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所以和平发展也是中国长期坚定不移的国策。历史证明,长期的战争或**在总体上只会阻碍各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会促进其发展。中国因为改革开放,使其经济持速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中的地位也显著提高。这一切都使得中国的崛起成为必然。然而对于中国以何种方式崛起,却成为社会理论界尤其是西方社会争论的话题。“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中国崩溃论”等观点一时之间不绝于耳。这些观点多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得来的,他们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历史事实怎样并不代表将来也会怎样,况且历来通过战争等外延式扩展的方式来崛起的国家都以失败告终,如历史上的德国、法国、日本等强国。如今,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甚至达到休戚与共的程度。全球化浪潮下,跨国公司、国际间各种组织、区域集团等新兴行为体就像一张网,遍布世界各地,使各个行为体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这就使和平、发展成了各国期望的共识。而**,不但影响其他行为体的发展,也影响自身的发展。因而对于中国这样在艰难的环境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壮大起来的大国来说,将会更加珍惜和平,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1 2

二、国家之间物质性的作用受观念的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结构包含物质性因素,就如人的身体一样,国家的实力等物质性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以转化为观念性因素的。但物质性因素只有通过社会性结构形行成的观念才能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假如英国具有核力量,朝鲜也具有核力量,核力量是物质性因素,而对于美国来说,感到具有威胁的必然是朝鲜的核力量,而不是英国的核力量。这就将导致美国对这两国采取不同的政策和行动。所以仅仅从核力量这种物质性因素是不能解释美国的行为的,只有通过美国对英国和朝鲜的不同期望,核力量等物质性因素才能产生它实际具有的意义。

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来说,核大国的身份并不是阻碍其和平崛起的原因,相反却是和平崛起的保障性因素。冷战时期,美苏对抗长达数十年,却没有导致战争的爆发,这主要取决于两国在军事(核力量)上的相互制衡。况且中美之间的关系远非当初美苏之间的关系,虽然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一些分歧,但却不影响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里的合作和交流。尤其是这次金融危机后,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急需要一个或几个相对有影响力的国际行为体来分担它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而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有影响力的中国正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需要的理想对象。中国在这样的环境中以“作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身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是一种务实的、和适宜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共同期望的。

因而,我认为像中国这样正在崛起的国家,强大的物质力量并不是对其他国际行为体产生威胁的原因,而关键在于中国将在国际体系中怎样定位自己,应承担哪些相应的责任,甚至如何对待当今的国际格局,怎样处理好外交理念的含蓄性与明确性之间的关系?而这些都受中国政策决策者观念的影响。如果本着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理念把这些问题处理好了,我想和平崛起的前景是光明的。

三、国际间的互动实践是和平崛起的必然条件

建构主义认为,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存在是行为体社会实践的结果,行为体之间的互动造就了社会建构,这种互动的过程是社会结构存在的基本条件。根据这种观点,建构主义的结构是动态的,行为体可以建构一种结构,也可以分解这种结构,并建立另外一种结构,新的结构是由完全不同的观念构成的。比如,国家可以建构安全困境,也可以建构安全共同体。这些都取决于行为体的实践活动和观念。因而建构主义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文化,即相互敌对的霍布斯文化、相互竞争的洛克文化和相互依存的康德文化。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后,就全面的融入了国际社会中,在互动实践中逐渐熟悉国际体制,并把自己纳入国际体制中,尽量使自己的行为规范与之相一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不断努力与国际接轨,融入全球化浪潮中,分享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在互动实践中的诚意得到了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认可,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2001年加入WTO、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圆满举办。

而正是在国际社会这样的互动实践中,把中国构建成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了适应这种身份,中国选择了互助互利的“康德文化”,提出了“和

2 3 谐世界”的普世价值观,即在追求自身利益时,还会考虑到其他国际行为体的利益,事实上中国也做到了。如进行人道主义救援、派遣维和人员、反对霸权等。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历来倡导求同存异,尊重国际各行为体的多元性,这些都是维护其他国家利益的体现。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的经典传统价值文化(儒家文化)也开始得到广泛推广,孔子学院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设立就是例证。这些都说明“和谐世界”的价值观也是全人类的需要。而中国在这之中只是发挥了作为桥梁的作用。

结语

总的来说,无论是在建构主义视觉下还是在自由制度主义视觉下,中国的和平崛起都是可能的,但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前提是必须要着重处理好三大关系:台海关系、中日关系和中国特色的个体性与世界一体的共同性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中国还需明确在国际体系中对自己的定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是向美国一样以一种傲慢的态度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还是以另一种方式使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观;是继续奉行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倡导自主性,追求中国特色,还是趋向国际主流价值观,倡导人权,追求民主;或是走中间道路,整合这些“对立”的价值观,求得两全之策?这些都将决定中国未来的走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书香校园宣传标语下一篇:陕西省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