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摊贩管理策略研究论文

2022-04-16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流动摊贩管理策略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后疫情时代,为了促进就业和恢复经济,地摊经济再一次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不同规模的城市地摊经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为促进地摊经济而实施的政策也存在特点和差异。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选取济南、泰安、曲阜等不同规模城市,通过构建“城市规模—地摊经济参与主体—政策工具”三维分析框架,研究不同规模城市地摊经济政策的相似和差异。

流动摊贩管理策略研究论文 篇1:

“地摊经济”的发展进程与后疫情时代下中国道路选择

摘 要:从周秦汉唐到当下,地摊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其贯穿着华夏几千年的市井文化,充满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在疫情的冲击下,凭借着风险低、门槛低、资金套现容易等竞争优势,地摊经济迅速升温,不仅为普通群众基本生活保底,也为疲软萧条的市场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文章以摊贩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进程为出发点,探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地摊经济对经济的影响,寻找其存在与发展的社会经济根源,理解后疫情时期国家放开地摊经济管制背后的行为逻辑。在此研究基础上,剖析现状,提出推动摊贩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方案。

关键词:地摊经济;摊贩文化;规划策略;规制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4.058

地摊经济作为非正规经济的典型代表,是个体劳动者借助公共空间进行交易、获得收入的一种途径。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凭借着易进入、灵活性高、风险低,地摊经济带动了城市消费活力,拓宽了销售渠道,带着人间烟火气,跨越千年,又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在如今后疫情时期,地摊经济又该如何发挥优势,为宏观经济兜底?又该如何继承与创新管理方式,走好后疫情下地摊经济在中国发展的路?

1 地摊经济的历史进程及管理模式

1.1 先秦时期——地摊经济的萌芽

根据《吕氏春秋》记载的两个故事——郑人买履和买椟还珠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先秦时期鼓励自由贸易。根据《钱律》《关市律》等文献可知,秦朝在市场经济贸易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两点措施:其一,政府保护合法的商品交换,明码标价是基本要求;其二,统一度量衡,规定法定货币。

1.2 周朝时期——权贵的交易

据《礼记·王制》中记载,在当时“衣服饮食,不粥于市”,根据这种说法,足以证明当时的“市”受众仅限于权贵而不是基层百姓,换而言之,便是官商垄断,普通百姓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东西,可以推测出普通人参与度不高,市的受众局限。

1.3 隋唐时期——出现最早的“城管”

隋唐的坊市制度对今天而言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将居民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保证了居民生活质量,给予了伦理关怀,这种坊市分开的方式有点类似于今天西方国家的城市规划,虽然购买商品颇有不便,但是居民生活环境还是比較令人满意的。

(2)用法律和制度来管控贸易的时间和地点,对市进行监控,形成比较规范的非正规经济管理制度,大体与2011年颁布的《个体工商业的若干规定》内容类似,鼓励临时摊点有序设立,城管对摊贩进行管理。

2 后疫情下政府鼓励地摊经济背后的行为逻辑

2020年,李克强指出地摊经济是就业岗位的来源,是人间的烟火。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很多工业停滞,不少工人失业,家庭收入呈负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城镇失业率大概在6.8%上下浮动,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按照该比例计算,再加上遗漏的人数,总体失业人口可能在3500万左右。群众可支配收入减少,未来收入预期变小,消费程度受到冲击,经济的乘数效应也随之减少。而作为民生经济的细胞,地摊经济凭借着自身的优势,为居民基本生活兜底,对于国民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高大上不同的是,据不完全统计,地摊经济交易摊贩与交易对象大多数为恩格尔系数高于45%的人群。买家追求性价比高,卖家看重地摊交易可以短时间收回成本获得收益。地摊经济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基层百姓基本生活问题,增加了就业人群,进而可以稳定社会秩序,使经济能够平稳地发展。

地摊经济是对正规经济的一种补充。和正规经济不同的是,地摊经济营业时间覆盖广,灵活性强,方便了居民生活,满足了供需问题,弥补了正规市场的不足,对稳定就业的作用不容忽视。地摊经济试错成本低,创业门槛低,风险小,为创业提供市场和个人决策参考,可以称得上创业的试验田。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细细思索,便能发现地摊经济的又一可爱之处。让待业人群、大学生等弱势群体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己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帮助,更多的是在这个城市的归属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贯穿了华夏几千年的地摊经济,市井气息浓郁,文化内涵深厚,能给大家带来城市生活最初的回忆,保留了中华地摊文化特色。典型代表有浙江舟山520幸福街、上海外滩、潮汕夜市等,这些地摊经济群因地制宜,将产业结构和当地特色相结合,也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3 地摊经济未来发展新模式优势及存在问题

(1)街边固定的自动售货机,流动的智能售货亭。目前日本街边已经出现了不少类似自动售货机,优势在于比较便捷,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运营成本小,并且不污染环境。缺点便是无法保证货品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补给,消费者也无法通过看清售货机内部商品是否符合他们心意。

(2)不定期或定期的城市市集模式,这个在中国的农村比较常见,类似于早晚集或者是城中村。缺点在于不能及时给消费者提供商品,具有滞后性。在这种模式下,多为一次性交易,商品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安全问题无法得到解决,产品的售后问题比较棘手,流动性强导致政府无法进行有力的管理。优势在于对非正规就业者能够进行帮扶,商品性价比高,经济适用性强。

(3)将地摊经济与当地的特色文化、城市面貌产业结构等结合起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路线。在解决了一些人就业问题的同时亦能拉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可以销售当地手工艺、小吃、老字号和特产,丰富娱乐和休闲,将地摊经济与旅游、景点有机结合,构建品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宣传当地名俗文化,成为一个活字招牌。据预计,截至目前,中国摊贩大概有1.8千万,占非正规就业的15.9%,以广州为例,广州摊贩在28万~39万,其中72%销售者售卖具有广东特色商品。

4 解决方案

针对影响居民生活的问题,可以借鉴宋朝的坊市制度,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按照销售内容划分固定摊位,像烧烤店、卖唱、杂耍等能对居民带来“四个影响”的摊贩禁止其在生活区摆摊,对于不会干扰居民生活的允许其在居民区销售。在城市划分出绝对禁止摆摊区、相对禁止摆摊区和诱导开放摆摊区。比如人行横道、马路作为绝对禁止区,以免给他人生活带来不便。

摆摊应该有时间限制。虽然没有必要像唐朝对市的开发放时间有较为苛刻的限制。但是如若不分昼夜开放摆摊,必然会带来安全隐患,社会治安得不到保障,地下交易在混乱和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会恶性发展。

创新地摊经济运营方式。可以用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吸引顾客前来。利用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方式,简化支付方法。政府可利用社交软件智能管理,降低管理成本。甚至可以与企业经济、股份经济互为依托,与互联网经济融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数字化地摊经济。

制定摊贩准入原则。与正规的经营许可证不同,可以建立摊位经营资格,以大学生、待业人员等弱势群体优先的原则,建立摊位诚信制度,一个身份证对应一个摊位资格。政府进行集约管理,制定宽松适度的经营原则,运用积分管理制度,積分被扣光者吊销资格证,并纳入诚信黑名单。

加强风险调控。以当地居委会为监管的主力军,维护治安等问题。开放举报通道,让群众对摊贩行为进行监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商品售后服务的问题。面对突发状况,加强应急处理能力,保证人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5 结语

从先秦的自由贸易,到度量衡的统一,再到坊市制度的建立,中国商业发展史上,地摊经济历史悠久,已然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摊经济门槛低,风险小,利润有保障,可以为失业者提供就业途径,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维系社会稳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引擎。但是依然不能忽视其管理难度大、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卫生问题得不到解决等难处,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地摊经济之间的矛盾依旧需要人们来解决。想要让地摊经济真正地为所有人造福,管理者要严格把控准入原则和贯彻落实积分准入制度,商贩们在利用公共空间时要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做到如上几点,相信地摊经济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佳佳,韩平.地摊经济的内在逻辑与数字化演进[J].专家论坛,2021(3):10-12.

[2]袁如意.疫情防控常态化视角下的地摊经济[J].中国市场,2021(6):86-87.

[3]张辉.流动商贩的管理:保障经营权利与提升城市治理[J].中国纤检,2021(2):124-126.

[4]许若奇,于文波.后疫情时代地摊经济空间模式及其合理规划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0(12):72-73.

[作者简介]沈义宸(2002—),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作者:沈义宸

流动摊贩管理策略研究论文 篇2:

后疫情时代大中小城市地摊经济政策差异化研究

摘 要:后疫情时代,为了促进就业和恢复经济,地摊经济再一次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不同规模的城市地摊经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为促进地摊经济而实施的政策也存在特点和差异。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选取济南、泰安、曲阜等不同规模城市,通过构建“城市规模—地摊经济参与主体—政策工具”三维分析框架,研究不同规模城市地摊经济政策的相似和差异。研究发现,不同规模城市促进地摊经济发展的政策都相似,采用偏供给型和环境型、轻需求型的政策工具,逐步放宽对摊贩的限制。但大中城市地摊经济政策较小城市更加完善、更成体系。最后,本文建议不同规模城市促进地摊经济发展的政策要在一致性和区别化中寻找平衡。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大中小城市;地摊经济;政策工具;山东省

本文索引:杨帆.后疫情时代大中小城市地摊经济政策差异化研究[J].中国商论,2021(14):-021.

地摊经济是指个体劳动者通过在公共空间提供合法商品或服务,以获取收入的一种边缘化、非正规的经济形式,存在固定摊贩和流动摊贩两类。在传统城市地摊经济模式中,由于地摊存在占用公共空间、污染环境、影响治安、监管困难等众多问题,城市管理者对其常持否定态度,“一刀切”抵制。然而在后疫情时代,为缓解新冠疫情带来的失业等问题,2020年全国两会后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率先支持松绑“地摊经济”,从而引发了“全民摆摊”热潮。在政府的支持下其“身份”临时合法,也被允诺了一定的经营空间,生存环境得到一定缓和。但地摊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地摊经济仍旧是影响其在疫情结束后能否存续的关键。城市差异化是地摊经济精细化发展的基础。不同规模和等级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情况必然不同,地摊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发展需求也不同,因此地摊经济政策存在一定差异。

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内容

本文将以山东省为例,构建政策工具视角下的三维分析框架,描述大中小城市促进地摊经济发展的政策,对比其政策的异同,分析不同规模城市的地摊经济政策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地区地摊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引导各城市地摊经济精细化发展。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笔者从中国知网和万方等期刊网站上查阅了从2015—2021年大部分有关地摊经济的论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政府官方网站搜索“地摊经济”“摊贩”“夜市”等关键词,抽取2020年6月后与地摊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并开启关联搜索,避免遗漏文件。

(2)典型地点选取法:本文选择山东省进行调查研究具有典型意义。首先,山东省政府较早出台相关政策助力地摊经济发展;其次,它是华东地区重要且成熟的城市密集区之一,城市类型多样完备。本文选取特大城市济南、青岛,大城市烟台、泰安、德州,中等城市威海、聊城、寿光,小城市曲阜、招远、青州这11座城市进行对比研究。上述城市分布于山东中部、北部和东部沿海,形成了内陆和沿海两大聚落,具有良好的比较效果,如图1所示。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调查发现有两种类型的政策:一种是全篇单独阐述地摊经济的;另一种是将地摊经济部分纳入其他产业发展环节的。以下所列举的政策都是各地比较明确、独立的文件,如表1所示。

2.2 框架构建

2.2.1 发展地摊经济参与主体(X维度)

根据各地政策,可将参与主体大体分为政府机关、社区或街道办、经营者、群众,为地摊经济多样化、全方位发展,提供服务或监督。

2.2.2 政策工具维度(Y维度)

本文粗略地将促进地摊经济发展政策分为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供给型政策工具主要对应地摊经济从业者,指政府通过对各类小摊贩、个体工商户等,提供技能教育、资本供给等,直接促进地摊经济发展;环境型工具主要是指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法律援助、秩序监督等方式,为地摊发展营造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需求型政策工具对应消费者,指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消费者消费,培育地摊经济的消费市场,如表2所示。

2.2.3 城市规模(Z维度)

将城市规模作为Z维度,有大、中、小三种规模。在地摊经济政策的三维框架中,对应X-Y-Z轴表示不同规模城市针对不同主体的促进地摊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X轴上,由原点向右依次为政府、社区或街道办、经营者、群众;Y轴上,由原点向上为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政策工具;Z轴上,由原点向外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虽然采取坐标轴形式,但三个维度间并没有大小或程度的关系。本文用点代表不同的政策内容,通过判断某一区域点的密集程度,分析不同规模城市地摊经济政策相似和差异,如图2所示。

2.3 框架分析

2.3.1 地摊经济政策的趋同性

观察三维分析框架发现,政府始终是地摊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政府主要使用供给型政策工具和环境型政策工具,有时也会涉及需求型政策工具。社区或街道办接受政府的指令或指导,常使用环境型政策工具对摊贩进行地摊经济;摊贩经营者一般是政策的受益者或被监督者,但要求自我管理,常使用环境型政策工具;而群众甚少参与促进地摊经济发展的工作。总体上,不同规模城市在促进地摊经济发挥时所采用的政策趋同,存在以下特点。

(1)不管城市规模如何,只要存在自己的特色,都可能会在现有基础上打造独特的地摊经济品牌和文化。例如,特大城市济南的“泉城路商业街”、大城市泰安的“泰山核心景区文旅市场”、中等城市寿光的“侯镇夜游经济一条街”、小城市曲阜的“三孔文化市场”等。

(2)采用以政府为主导的监管模式,权力较集中,政令明确统一、容易延续,能调动最大力量促进地摊经济发展。但由于地攤经济从业者数量大、流动性强,政府管理成本高,财政压力大,容易产业政策僵化或执行失误,可能会加重从业者对政府的不信任,导致矛盾冲突。

(3)后疫情時期普遍放宽对摊贩的限制,但仍然坚持限制经营区域和经营时间,禁止不合规定的占道经营仍旧是底线,但这与地摊经济流动性强的本质相冲突,目前尚无更好地解决办法。

2.3.2 地摊经济政策的趋异性

(1)从政策工具的选择上。从主体维度来说,大中城市更为重视让群众参与城市管理,让摊贩经营者自我管理。因此大中城市的地摊经济发展体系能够囊括政府、社区或街道办、经营者、群众等众多主体,地摊经济发展也比较高效,可以有效地缓解政府的压力;但小城市在这方面还在探索之中。从政策工具维度来说,城市在政策工具选择上较为灵活多样,但大中城市一般能够考虑到并且实施好需求型政策工具,小城市在刺激消费者消费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2)从政策内容的总结上。首先,虽各城市都强调“一区一政策”,但大城市一般能制定独立的政策,明确发展规划,如济南的《关于推动济南夜间经济提质升级打造夜泉城2.0版的若干措施》,并将其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而中小城市关于地摊经济的办法零散地包含于其他产业政策中;但本文选取的小城市都是代管县级市,不排除其他小城市有自己独立政策的可能;其次,后疫情时代要求地摊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化、特色化,大中城市创新气息更为浓厚,实施效果较为良好;小城市地摊经济政策类似,借鉴临近大城市经验;最后,大城市追求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地摊经济;中小城市更多关注地摊经济恢复就业的作用,主要为了盘活现有的地摊市场。

3 结语

本文构建“城市规模—地摊经济参与主体—政策工具”三维分析框架,研究不同规模城市地摊经济特点与差异。研究发现,不同规模城市地摊经济发展政策既趋同,也趋异。总体上不同城市拥有比较相似的发展规划,政府在其中作用最大,能够纠正市场化下地摊经济发展带来的混乱;但各个城市受其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影响,地摊发展政策呈多样化发展,大城市较中小城市更拥有高质量发展地摊经济的条件。因此,在规划不同规模城市地摊经济发展政策时,应在一致性和区别化间寻找平衡。

首先,寻找一套较为普遍的促进地摊经济发展的模式。鉴于中国国情,地摊经济发展虽以市场为主导,但较其他产业更为强调政府的作用,应建立一个政府多方联动,联合社区、街道办等协同,公众参与的三维立体地摊经济发展管理体系,借鉴企业直线职能制组织形式,如图3所示。

其次,经济发展良好、科技水平高的大中城市可率先将地摊经济与数字化平台相结合,建立摊贩信息收集和发布APP。其中,可以包含官方最新的地摊政策法规,地摊聚集区时空分布图,也可以方便商贩进行登记注册,并授予其营业二维码。科技水平较低的小城市可以借鉴大城市经验,根据自己情况,引入并使用该数字平台。

最后,再次强调落实“一区一政策,一县一规划”原则,实施精细化政策促进地摊经济发展。各地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需不需要发展地摊经济、要发展到什么程度、采用措施为何,而不是发展“一头热”、管理“一刀切”,明确各地市发展地摊经济的最终目标是让经济更繁荣,让人民更幸福。

参考文献

黄耿志.城市摊贩的社会经济根源与空间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06):16.

许若奇,于文波.后疫情时代地摊经济空间模式及其合理规划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0(12):72-73.

韩福国.回归空间差异化和尊重生活多样性——避免城市精细化地摊经济走偏的两个核心支撑点[J].党政研究,2019(05):92-99.

黄耿志.城市摊贩的社会经济根源与空间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06):75-95.

李晓娣,原媛,黄鲁成.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政策量化研究[J/OL].情报杂志:1-8[2021-02-2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67.g3.20210208.1552.006.html.

叶敏.中印大城市地摊经济:行政化排斥与政治性接纳[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3):10-19.

安宝玉,杨素媚,刘媛媛,等.地摊经济健康发展的多方联动机制探索——以山东省中小城市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0(20):19-21.

A Study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treet-stall Economy Policy in Large,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G Fan

作者:杨帆

流动摊贩管理策略研究论文 篇3:

湖南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与对策研究

摘要:古镇是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剪影,见证了一段历史的发展与演替,其以独一无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浓厚的乡土风情备受广大旅游者所喜爱,湖南古镇旅游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该文对湖南的古镇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湖南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古镇;旅游资源;旅游开发

1 古镇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古镇,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供集中居住的建筑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古镇的定义是指,一种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类集聚地,并在一定的地域形成完善的、以水为中心的网络体系。因此古镇必须具备以下的特点:第一是要历史悠久,并且在现代的今天还能保留一定历史遗迹和古迹。第二就是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种遗产既包括物质遗产也包括非物质遗产;第三就是要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原貌,包括规划建设、建筑群等;第四是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 湖南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湖南省位于洞庭湖之南,而被称为“湖南”,湘江横贯整个湖南而简称“湘”,也称“潇湘”,湖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宝地,有着众多的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省有洪江古镇、托口古商镇、江华浦市古镇等40处古镇;有位于会同的高椅古村、岳阳的张谷英村、永州江永的上甘棠村等共61处古村落。其中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26处,而近年来声名鹊起的望城县靖港古镇则被列入了第四批次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

(1)古镇旅游资源丰富,品位较高

湖湘文化深厚底蕴在古城、古镇、古村这个载体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古城、古镇或是古村,都有着独特的品位,有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也有明清时期的特色建筑,既有大型的古城镇,又有小巧别致的居民楼,同时从规模来看,我省古城、古镇、古村旅游资源数量众多,仅保存相对较好的就有一百多处,可谓是数量众多资源丰富。

(2)古镇旅游资源分布较为集中,便于开发和保护

湖南省的古镇旅游资源分布错落有致,区域位置相对较为集中,湘西、湘西南地区有大量的古镇和古村落。其中以地处湘西南地区的怀化市最为突出,这里拥有高质量古城、古镇、古村资源20处,而湘西自治州也有各类古镇古村落17处,在湘南地区的邵阳和永州两市也分别各有11处。

(3)古镇旅游资源保存较完好,研究价值高

湖南省的古镇旅游资源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类型多样,有些古镇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很难得的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是非常难得的高品位旅游资源。既具有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又具备研究价值,如怀化的洪江古商城、岳阳的张谷英村、长沙的靖港古镇等。这些旅游资源都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的认识、保护、利用和开发。

(4)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总体还处于初级阶段

尽管湖南拥有多个古镇古村落旅游资源,但是总体开发情况还处于初级阶段,除了个别的古镇古村落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开发之外,例如新华联集团大手笔投资打造的铜官窑古镇、由长沙县政府牵头组织力量倾力打造的靖港古镇在湖南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然后其他大部分的古镇古村落开发则还处于无序的状态,这既有相关管理部门意识不足的原因,更多原因是受制于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和区位条件。

3 湖南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对古镇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够强烈

由于湖南大部分古村镇因其地理位置的封闭性,保存情况相对较好,但由于历史、经济或其他的原因,不被人们所熟知,而当地政府对古建筑的保护也不够关心,没有实际保护古建筑的行动。同时周边的居民对历史遗迹的价值认识还不够,保护意识淡漠,古建筑发生了不同程级的损坏。例如有些古建筑墙体老化而没有及时修正;有些地方的居民在古建筑旁边违章搭建,损坏了古村镇和建筑原原始风貌;擅自更改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乱拉电线破坏了古典建筑的整体性和原真性;使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例如水泥、瓷砖等不恰当的装饰物,从而使古村镇的全局风貌严重不协调。

(2)过度商业化倾向

随着节假日的增多,以及小长假和大长假的推出,不少地方把旅游资源开发作为经济的增长点,而近年来兴起的古镇旅游更成为热点。古镇旅游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商业网点的大幅增长,特别是在主要旅游线路上各类商店的开设及现代装修材料的使用,使得古镇风貌面目全非。走进古镇全都是大小不等的商铺林立,小商小贩兜售叫卖的声音不绝于耳,更有甚者,为了满足游客的各种休闲需求,在古镇开设酒吧、歌厅、卡拉OK等,安装各种霓虹灯、彩灯的装饰,让古镇彻底失去了宁静古朴的特点。

(3)古镇发展出现“空心化”现象

古镇吸引游客除了古镇的风貌之外,文化传统、特色等等也是重要的吸引因素,而这些传统、特色的传承和展现都需要一个载体,那就是人。人们来古镇旅游游览,不仅看到物,也接触人,即古镇居民,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行为,旅游者尽收眼底。作为现代人当然不能要求古镇居民返璞归真,回到古代生活方式,但古镇居民应具有强烈的维护意识,对本镇文化传统,民俗风情,遗人趣事都应当略知一二,否则一问三不知,会给古镇的精神风韵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4)古镇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遭受破坏

古镇是旅游资源、旅游景点之外,同时也是一个小的生态环境圈,在古镇里生活、经营的行为也会对古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同时,游客们的到访,如果也存在一些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也会严重影响了古镇风貌。久而久之,古鎮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原始风貌和韵味将难以存续,让古镇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4 湖南古镇旅游资源开发建议与对策

(1)加强旅游合作,以水为载体打造知名景观

长沙旅游的主题形象是山、水、洲、城,水指的就是湖南的母亲河—湘江,这也是古城长沙的神韵所在。沿湘江一线的风光带上分布着橘子洲头、岳麓山、岳麓书院、月亮岛等知名景点,湖南的古镇可以和周边旅游景区合作,利用其水乡古镇特色,打造以湘江为轴串联的湖湘特色的沿江特色旅游带。与此同时,在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的背景下,发挥长株潭三市在湖南旅游业中的中心带头作用,打造一个长株潭旅游圈,连通古镇范围内全部水系,使古镇与湘江水体相通,修建各类码头、观景步道、观景台等,塑造具有湖湘特色的古镇风貌。

(2)挖掘文化底蕴,开发特色文化旅游

古镇必须充分挖掘其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组织历史文化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专业人才,挖掘出靖港古镇蕴含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者来往古镇,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莫过于古镇韵味,而古镇韵味则主要通过古镇内的建筑、饮食、商品等来体现。

古镇内随处可见的传统手工艺品店,但如果从商品到装潢风格都大同小异,均是仿古风的一些小玩意儿,这很难引起旅游者的购买欲。其次,其他的一些手工艺品,如油纸伞、牛皮木屐、糖人都缺乏当地的特色。笔者认为,应该尽量减少各种缺乏特色的小手工艺品店,加之以体验为核心的单一的手工艺品制作店。比如,油纸伞可以向旅游者披露部分的加工步骤,让游客参与进来,这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体验欲,也增加了一种新型的观赏性活动。另外可以通过在古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展览,切合古镇的主题,不仅丰富了游客们的旅游活动,增长了见识,还可以促进这些非遗物质的保护。最后,增强古镇的管理,减少劣质的小商品流动摊贩,让手工艺品制作不再廉价,因为廉价的同时在旅游者心目中也代表着劣质。

(3)积极利用媒体的宣传优势,扩大古镇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媒体的宣传对扩大古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有着很大的作用的,特别是一些因为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原因造成一些古镇古村落不被人所知道,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能引起更多的关注,不仅为古镇带来游客,也为促使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加强对这些古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湖南省的娱乐节目在全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之前的一档节目《爸爸去哪儿》就去到了湖南平江的古村落拍摄,而后另外一档栏目《我们来了》则选取了永州的上甘棠古村拍摄,这两个古镇古村落都因为综艺节目的播出而被全国观众所熟知,不仅带来了一定数量的参观游客,当地政府和相关的部门也着手进行保护与开发。

(4)推进古镇保护与旅游资源利用的良性互动

古镇的开发要与保护同时进行,但是也要辩证地看待保护和维护问题,所谓对古镇的保护措施,并不是意味着把古镇与世隔绝起来,不让旅游者接触、不被旅游者破坏、从而达到纯粹式保护效果。当然,发展也不能只单纯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破坏式的进行古镇的开发,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代价必定是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损失。因此我们提出把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起来,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合理安排并在保护基础上对古镇古村落资源加以利用,不仅是保护其他诸多文化遗产的重要选择,也不失为为对古镇保护的多种方式中最佳的一种。

参考文献:

[1] Agarwal S. Restructuring seaside tourism: the resort lifecyle[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29(1):25-55.

[2]王延平,杨阳,等.泰山森林公園旅游影响评价及管理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436-444.

[3]王冠迪.古镇旅游中政府引导的作用—以成都市洛带古镇为例[J].时代金融,2011, 6: 117.

[4]王淑琴.犍为罗城古镇旅游诗销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5]魏峰群.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探索和思考[J].旅游科学,2004, 20 (2): 30-34.

[6]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说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90-196.

[7] 陈传金.古村落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研究[D].南昌大学,2008.

[8] 王晓天.湖南古村落古民居特点谫论[Z].张家界旅游资讯,2010.

作者:胡湘兰 何恒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商业银行分立重组探讨论文下一篇:计算机基础课分级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