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育的“三步教育管理”

2022-09-19

信息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背景, 飞速发展的高等教育要求教育管理创新, 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教育管理创新提供了条件。对于学生而言, 对于教育管理人员而言, 信息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有着更为创新的意义。信息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内容, 要有更新管理思, 提高管理人更素质。改革管理方式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信息技术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应尽快适应并驾驭新时代新型的教育模式, 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1 高校教育的“三步教育管理”

三步教育分为三种主要的教育管理方式。

1.1 独立教育管理

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 还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实行因材施教, 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余仰涛[1]老师曾提出“因材施教”无疑是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 即高等教育应当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本, 以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本。高等教育的一个特征就在于营造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深厚的文化气息来对大学生进行精神上的陶冶和提升, 通过教师的人格示范、校园文化的熏陶、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教师对学生真心的爱来培养健全人格和富有人文精神的大学生。由此, 因材施教观念的贯彻落实, 首先需要在教育管理当中落实和贯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功利计算日益精密化和教育评价指标日益理性化, 如何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依然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 探索“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途径, 是大学管理者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里,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2]是一位拥有深厚人文精神的教育家, 他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 探索出了一套因材施教的教育管理思想[3]。重温他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方法并借鉴他的合理做法, 对我们今天改进大学教育管理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因材施教”理念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 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所在。他始终认为, 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一切跟教育相关活动的指导性原则, 没有任何其他的目的能够超越这一根本目的。为此, 教育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每一种方法的使用, 每一个决策的执行都应该体现和蕴涵教育的因素,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关于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中贯彻因材施教理念的几点思考:当前, 在理性化和功利主义影响深远的现代社会, 高校教育管理受到科层制、标准化的深刻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偏离因材施教的轨道, 走向功利化、实用化的歧途。如何一方面顺应现代社会理性化、标准化对教育管理提出的要求, 另一方面又能够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 已经成为教育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2 激励教育管理

所谓激励, 就是创设满足职工各种需要的条件, 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 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激励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也是管理者在进行管理过程中经常使用且行之有效的一种管理理论。其实质是根据个体的需求特点, 运用恰当的管理手段, 激发个体的动机, 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发挥更大的潜能, 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

高校的教育群体, 都具备较高的学历、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 整体素质和层次较高, 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与其他行业的工作者有明显不同, 他们需要的层次较高, 行为动机也具有自身的特点。而鼓励教育本身, 也是对物质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自尊的需求, 学习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的一种满足。

激励理论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面对高等学校教育群体需求的特殊性, 要想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既要遵循一般的激励规律, 又要考虑其特殊性, 采用适当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使激励理论在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最大功效。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坚持民主、公正的激励原则;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目标激励;加强学习激励。增强高校教育群体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1.3 创新教育管理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高等教育不断创新。其内容、形式和手段不断发展变化。在高校教育管理方面, 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将取代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而面对信息时代知识创新的压力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就应该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实行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培养学生的基地——学校,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成了学校的主题。

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教法上应该有所创新。教师在上课时应该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所改变, 不应该继续实行直截了当的讲清楚、讲透彻, 而是对重点、难点、和学生疑问处进行提处启发性的问题, 去引导不断的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让学生理解了知识产生的过程。接受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是符合逻辑发展, 在旧知识基础上学生才能通过联想、比较, 得出新知识, 是通过引导、启发, 而不是直截了当的去传授, 更加不是灌输给学生。就像《老子》中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进行新课时应按“引导—阅读—思考—讨论—小结”的程序去引导学生完成基础的知识学习, 然后在进行习题课的讲演中按照“审题—试做—评讲—演变—提炼”的步骤, 上复习课时再按照“回顾—提炼—典型例题—精选习题—变式练习”等环节, 坚持让学生成为活动学习的主体, 教师从中只是起指导, 引导的作用。

再次, 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保护好学生们的好奇心, 解除某些学生对回答错问题而恐惧的心理, 多多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个别学生。适当的运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去吸引你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问, 从“有疑—有问—有答”的过程中达到不断进步。

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 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 在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 例如上数学课时, 对一题多解、多变、多用的训练, 我可以从中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求答案, 开拓不同的解题方法, 还能使学生思维能力随着问题的不断变换中不断的提高, 高效的增强了思维的应变能力。教师从改变题型、图形位置等方法上让学生去研究思考, 加以联想, 对诱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很有益。

高校教育创新要想取得成功, 创造思维的培养就一定要列入学校的日程上来, 必须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等认知行为的建构着手, 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打破权威、经验、书本、从众等思维枷锁, 培养勇于质疑、乐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认知习惯。要致力于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等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2 结语

教育涉及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 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位教学参与者都密切相关。新的价值观、新的认知结构、新的知识体系、方法能力学课程建设、教师创新能力, 是当前实施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需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解决之道, 有效推动教育的实施。构建新型的创新教育体系, 全面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具有良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之一, 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永恒主题之一。高等院校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各式各样的研究和改革实践, 积极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高效模式,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高等教育的培养和管理理念创新成为了高校管理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校中, 教育群体的需求具有独特性, 积极引进激励理论, 通过采取“三步教育管理”的模式, 采取物质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学习激励以及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方式, 以此激发高校教师工作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升高校自身的创造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高校教育,创新,三步教育,教育管理

参考文献

[1] 余仰涛.高校师德建设必须与教师队伍发展趋势相适应[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7 (3) :66~69.

[2] 王义高[译].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 苏霍姆林斯基[著], 赵玮[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4] 王林.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0) :95~9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立足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下一篇:内、外固定结合治疗合并髁部骨折的股骨干复杂骨折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