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企业文化

2022-08-13

第一篇:中国传统企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

树无根不活,企业文化无根不立。

任何一种文化模式都不可能是凭空全新产生的,企业文化也不例外,企业文化的形式及其内容一定有其历史渊源和路径依赖性。世界上大凡有生命力的管理思想,都是基于本土文化之上的。所以,企业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原有企业文化中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要继承和发扬企业文化中被证明正确的核心的价值观,这些观念被认为是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经营的基础。同时必须记取:作为一个文明发展古国,历史文化传统有益于今天文化建设之处多矣,把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从而为我国企业进行文化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人曾说,世界上所有民族中,有三件最可怕的事情:一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二是永不磨灭的犹太精神;三是中华民族的同化力量。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最终仍然傲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一种强大文化融合征服力量。所以,中国的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是有资源优势的,如果能够吸收国内外的优秀文化资源尤其是整合传统文化,必将在该领域大放异彩,中国企业发展不可限量也。海南航空董事长陈峰师承国学大师南怀瑾,深感“国之兴衰在民之觉悟”,把儒、释、道学的很多行为法则引入了企业。外界还传说,海南航空中层以上干部会见客人时以佛家手势代替握手礼。湘财证券则在公司里建设了易学博物馆,八卦、天象成为令大家心灵相通的语言。

企业文化的精神气质可以融合全球,但是其表现形式一定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释道三家。

儒学思想和企业文化

儒学“六术”——仁(爱)义(杀);礼(外)乐(内);圣(行)智(明)后来变成了“五行”。其实管理哲学说到头不外乎这“六术”。仁,福利、自我实现;义,忠诚纪律;礼,组织、形象;乐,和谐、交流、舒服;圣,知行合一;智,正确决策,用人得当,开发培训。

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学者彼得"伯格教授认为:“儒家文化展现出了经济的动力。中国移民在世界各地都很成功,尤其是在东南亚,便是个例证。”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大大得益于儒家文化。

日本“近代工业之父”涩泽荣一首先将《论语》运用到企业管理,他开设了“《论语》讲习所”,倡导“论语主义”、“道德经济合一说”、“义利两全说”、

“论语加算盘说”,认为“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即讲道德、信用可以带来物质利益,而在牟利时要讲究道德、信用。他说:“我的经营中虽饱含着辛苦和惨淡,但是由于常遵孔子之教,据《论语》之旨,故使经营获得了成功。”日本东芝公司总经理土光敏夫,丰田公司创始人丰田佐吉、丰田喜一郎等人都喜欢《论语》,丰田喜一郎还将“天地人知仁勇”用作自己的座右铭。日立公司创始人小平浪平把儒家的“和”、“诚”列为社训。住友生命的会长新井正明以“其身正,不令而行”为座右铭,松下幸之助则认为,企业家要仁爱惠众,生产出象自来水一样多而便宜的产品以回报社会。目前在日本,不少企业家把《论语》作为日本工商企业的“圣经”,把其中的思想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方针。松下电器公司迄今还在其商业干部学校中,把儒家经典作为商业道德课的教材。

韩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真正祭祀孔子的国家。每年春秋两季,韩国都要在成均馆的大成殿举行孔子的祭祀典礼,政府派高级官员参加。韩国成均馆大学安炳周教授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他指出:“儒家思想对防止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私欲、利己主义等不良倾向和社会思想的堕落,可以起到调节作用。因为在价值观方面,儒家文化倡导为别人作牺牲和忘我精神是受到普遍尊重和赞扬的良风美德,这些传统思想正是西方所没有的。”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包罗万象。作为企业文化之根基,儒家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基本方面。

一、天人合一

德国波尔教授指出:“儒家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与天道哲学相通的,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它沟通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和顺应。在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避免人类在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谓“天人合一”有三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是重视人文,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思想,它说明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周围的一切的关系。

“天人合一”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取诸社会,还之人群”的企业经营哲学。它要求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看作是一个不断满足社会正当需求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制造或销售某种产品的过程。从企业构想,到商品服务的设计、定价、促销、分销的规划与实施的全过程,不仅要努力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正当需求和欲望,并由此获得利润,同时还要求整个经营全过程都要与消费者和全社会的长远利益相符合、相一致。正确处理企业自身利益与消费者的正当需求和全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诚信经营,统筹兼顾,求得三者或者多方利益的平衡、统一。

中国的传统儒商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儒商精神首先是引道入商的大气魄。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经商绝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经商的同时还要有大眼光、大手腕、大气魄,具有大商贾的长远战略目标,就如同《商道》指出的“财上平

如水,人中直似衡”,而北京同仁堂历代恪守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传统古训以及“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更是这方面的典范。

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话清晰的表达了人类期望“天下一家”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企业固然要赚钱,但是更应该是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为人类的美好明天而奋斗。其实这在西方诸多大公司已经得到很充分的体现。

一个企业未必要树立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但是追求一定要高远。《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这个意思。这就要求企业,当自身利益和消费者、社会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企业首先考虑和保证的是社会整体利益,其次考虑和保证的是消费者的利益,最后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这话说起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具体的利益纷扰中能够主动去做也不容易。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子贡有一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就是自己所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去加在别人头上。这条原则被认为是道德的底线和黄金律,也就是做人的起码标准。1998年,全世界100多个宗教组织代表集会发表“普世伦理宣言”,将中国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写进宣言。

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在运作企业中也应该有这种观念,现在企业提倡双赢其实就是这个思想的引申。

四、感恩

西方有感恩节,中国自古也不缺乏感恩意识,中国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等,都与感恩有相通之处。但是中国的感恩意识在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太具体太功利。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做企业实际上是在做人。人是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无所畏惧一个不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这样的人组成的公司也是不值得尊敬的。

“君子施恩不图报,知恩不报是小人”,“受人滴水之恩,他日当涌泉相报。”这些都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一个知恩感恩的人,时刻都想着为恩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会做出任何有损于恩人的事情;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不仅不思感恩、报恩,当个人利益与恩人的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会不惜损害恩人的利

益而保全一己之私,这样的人最不可信、最不可靠!因此,报恩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品德。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有一次家中失盗,一位朋友闻讯后写信来安慰他,他在回信中写道:“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份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面对失盗,罗斯福没有怨天尤人,反倒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气度和智慧?

蒙牛集团更是把感恩报恩当成做人的原则,他们把每年的感恩节当作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对待。“经营人心是蒙牛的终级目标,而感恩心是蒙牛文化的灵魂。蒙牛举办感恩节的目的是:关注员工的健康,提高生活的质量;营造心灵之间的感动,实现蒙牛人的伟大使命。”牛根生如是说,什么是中国人最深层的文化呢?那就是一颗真诚的感恩心。“以蒙牛事业为己任,不以蒙牛利益为己有。”源自对员工的感恩;“提供绿色乳品,传播健康理念”源自对消费者的感恩;“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源自对客户的感恩;“财散人聚,财聚人散”源自对股东的感恩;“关注环保,回报社会”源于对社会的感恩;“98%的品牌是文化,98%的矛盾是误会”源自对蒙牛事业整个价值链条之间的相互感恩。

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

佛教精神不是简单的佛教教义,而是佛教信仰者身上所具有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这种处世态度对于在具有深厚东方文化传统的中国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有着许多积极意义。以下即是就佛教精神对于企业文化的积极意义所作的阐述:

1、经世济众

为自己和别人解脱痛苦,是佛教蕴含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佛教虽则分为大乘和小乘,但是即便是小乘在追求层面上也讲究“穷则独善,达则兼济”,所以他们的自力拯救不能理解为只是追求自我个人的解脱,而是把自我拯救建立在通过个人努力并引导众生共同努力基础上。自度度他、自济济人,或说通过超度他人以求得自己的超度、通过救济别人求得自己的救济,这是佛教中经世济众的基本精神。

企业应该吸纳经世济众的精神,把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作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通过产品来为别人提供服务,当然对于企业的经营方式、所经营的产品,都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香港李嘉诚先生就曾经力排众议,否决开设赌场的董事会提案。企业经营的产品只有是利他的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才会给企业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区带来更稳健的经营风格,才能使企业获得更长期的利润。企业树立了经世济众的精神后,通过一定的途径,让企业员工和社会知晓、认同这些精神,会为企业本身的经营带来极大帮助,也会对文化整体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作用。

2、众生平等

佛教教义不要求人绝对服从于某种意志或力量,在佛教中,没有创世者与被创造者,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佛教中佛与佛弟子的关系,不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而是先觉与后觉、师与徒的关系。释迦佛创立了僧团组织后,没有以领袖自居,而是把自己当成僧团中的一员,与普通僧众一道,持钵乞食,赤足云游。众生平等是佛教的一大特质和基本精神。

对于企业文化而言,众生平等应该作为其基本精神之一,应倡导企业内部员工平等相侍。要本着“皆为赤子”的情怀,把企业的各级领导者看作是具有不同分工承担不同任务的普通一员,领导者不是带领团队去执行他所决策和定义的工作目标,而是与团队的其他人员一道去共同实现大家所认可的工作目标。同时,企业应尊重每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权利。

3、重智尚真

佛教作为宗教希望寻求的是人的终极归宿,但是佛教却不是一种盲目信仰的宗教。佛教强调发挥人本身具有的智慧,通过现象来看本质,洞彻声色,证悟真如。佛教之所以重智尚真,在于佛教自认为其所认知或了悟的是客观的真理。佛祖不是真理的创造者,只不过是真理的发现者。佛教更强调“以法为师”。

重智尚真对于企业文化的价值,在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不为事物表象所迷惑,崇尚真理、质问权威的精神。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是企业永葆青春的法宝。在企业文化中应该鼓励员工去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并及时去修补经营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对于企业已有的文化要不断地在企业经营中去加以检验,以便适当扬弃。敢于对企业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挑战,就是企业文化中重智尚真的重要体现。

纵览古今,很多佛教信仰者以特有的佛教精神为人处事,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同样有很多人借助佛教精神建立起特有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焕发出了独特魅力,为打造百年老店奠定了深厚的企业文化基础。双星集团在企业文化里引入佛教精神,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效果,为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的结合树立了典范。

道家理念与企业文化

小鹿吐出了满嘴的达梨薄草,孔雀不再舞蹈。

蔓藤甩掉褪了色的叶子,仿佛把自己的肢体甩掉。

那野鸭不理藏在荷花丛里的叫唤的母鸭。

它只注视着你,藕从它嘴里掉在地下。

——《沙恭达罗》描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道家讲究自然,崇尚朴素无为。而这种无为实质上是一种逆向选择,也就相对应的是有为。所谓无谓,并不是指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而是指不乱为,不妄为,要遵照自然规律的要求去作为。

《老子》一书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成都恩威集团就是根据“善利万物”、“柔韧”、“不争”、“处下”等道家理念确立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博大宗旨。

记得曾仕强在一次讲课中讲到,中国人下象棋都取黑子,以让代争,这其实就是道家文化影响所致,道家是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的。同时,道家注重生命的反省;让人回归纯朴和安详。道家的特色是柔、是自然、是无为。道家针对一切社会弊端进行最深刻的讽刺嘲笑,道家不主张无谓的争斗,更倾向于虚静。所有具有道家精神的人,更容易以“出世精神做人,入世精神做事”。

所以有人说,决策管理层的哲学基础应该是道家,像中医一样协调阴阳;整体观、变化观突出,是将人力管理从战略反应转变为战略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哲学基础,强调从外部、内部的总压力下做出规划。这样的看法是很中肯的。这也是当初胡适劝诫蒋介石无为而治的原因所在。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企业文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不断积累、技术的不断创新、组织的不断变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不竭之源,谁做到了“永远领先半步”,使企业在知识含量、技术含量方面有足够的储备并不断超前,谁就拥有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把握。企业任何实践都需要相应文化的指导与支持,所以企业的最终发展必然回归于文化的发展。

(一) 中国传统文化

有人说,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为主体的、广义的、深层的文化,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传统作风、群体意识及整个企业人员的素质,是一种重要的经营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本和灵魂,具有很大的渗透力和凝聚力,是维护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是企业员工在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共同理解,它贯穿于企业的全部活动之中,并决定着企业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和整个企业的素质、行为和竞争能力。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素质、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风格和企业作用等。从层次上划分,其表层是物质文化,如企业发展速度、产品和服务质量、标语图徽、员工着装等;中间层次是制度行为文化,它主要表现为公司章程和员工行为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最里层的是精神文化,即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等,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和本土化。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

传统是一种历史的长期积淀,传统文化是一种相对永恒的东西。从经济的角度说,每一个时代都必然要遇到前人留给他们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为本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的。其中充满了矛盾,也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为本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的。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忠厚、勤劳敬业、成人达己的处世哲学,家族、重集体、重社会、重国家的伦理观念,顺应自然、少思寡欲、修身立德、厚德载物的人本思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公而忘私的主人翁意识和团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传统美德,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如重人情、讲面子、裙带关系、嫉贤妒能、消极避世以及“自私、贪婪”的人性恶习与传统信仰衰落等消极文化因素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也很大。所对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充满了矛盾,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1、“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考虑一切的根本,企业的管理者要在企业中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氛围,其含义包含三点:第一,“企业即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因此应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地位,时刻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第二,“企业为人”。办企业是为了满足人、满足社会的需要,并提高员工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企业为人”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舍弃后者而取前者。第三,“企业靠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实行全员参与,以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最终目标的实现。

2、“刚健进取”的民族精神。早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对刚健有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作出了经典性的表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鼓励企业的全体员工愈在挫折厄运面前,愈要有抗争的勇气和力量,愈要有坚韧的探索和持久的忍耐。

3、“和谐合作”的思想方法。注重和谐与合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孟子在国家事务管理方面提出上下和谐的思想,阐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命题。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建立一种“和合”的文化氛围,对它的各项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邓荣霖等(2006)在研究中国情境下不同的文化类型、组织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的不同影响时,设想中国企业的员工会更加适应那些强调和谐人际关系和集体目标的组织文化,从而将具有这两方面特征的组织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

4、“崇德重义”的企业伦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高度推崇道德和道义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周易》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个意思。体现在企业伦理上就是“价实”、“货真”、“量足”、“守义”,这既是企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企业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消极影响

常建坤(2006)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影响时发现,中国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所起的正面影响要小于西方文化。

1、求稳怕乱,反对一切变革创新。“先王之道”不能违,“祖宗之法”不可变,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信条。在我们今天的企业里,低头干活少说话,本本份份随大流,仍然能得到好评,过上安稳日子,还往往能被选为“先进”,推为“优秀”。而不安于现状,总想越出些“规矩”、弄出些“新意”的人却不被看好。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离经叛道”最为世情所不容,也往往最伤当权者、管理者的感情和神经。由此形成了停滞的、僵化的和消极的企业文化,成为创新的重要阻力。

2、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以“安贫乐道”为尚。我国传统文化有“崇德重义”的道德规范,但它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反对人们要求改变自身生存条件的愿望和为此所进行的斗争。既然功利和人欲被看作是恶的、应该抛弃的东西,力量的培养、知识的研求,也就必然被忽视。从社会效果来看,这种文化效果流行的结果,造成知识分子空谈心性、轻视实践的性格,偏重向内心寻觅“天理”、“良知”,而鄙视向外界探索客观世界,以致阻塞了探索知识、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锐气。

3、强调群体意识,忽视对人的个性的认可与培养,不利于企业员工个体意识的发挥。这种思想意识的长期影响,使人们难以坚持个人的看法,企业家不敢大胆实施自己的改革方

案,不愿显示个人的力量,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培养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提倡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因此要培养其主体意识,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参与意识。员工应关心企业发展,参与企业管理,企业对于员工的建议应及时、正确地接纳和反馈,避免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这样员工才会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并勇于承担责任;独立意识。员工能够自由迅速地就某些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出决定,并对所做的决定负责,将企业的长远利益与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企业充分尊重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在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每个员工提供发展自我的空间。

2、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包含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 硬环境建设主要是指建设创新工作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环境条件。如创新所需的工具、设备、仪器,创新试验的条件,创新资料,信息沟通和管理方式与手段,工作场所及生活环境等;软环境即企业内的创新氛围,主要指一种对创新的无形推动与激发力量,大多数人愿意在有情趣、有事业目标和创新气氛的环境中工作,而不仅仅满足于完成例行工作。

3、创新价值观的培育和提炼。企业的群体创新应当包括集中群体创新和分散群体创新。群体创新文化无疑十分需要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企业发扬我国传统文化重视集体的思想,营造群体创新文化,使企业员工以企业利益和发展为己任,团结协作,努力创新。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2008年8月版

[2]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2页

[4] 黑格尔:《哲学史讲学录》第1卷,第8页

. [9]邓荣霖,吴欣,郑平.组织文化、组织结构与绩效: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6,(22).

[6]常建坤.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家创新精神[J].经济管理,2006,(18).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企业文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不断积累、技术的不断创新、组织的不断变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不竭之源,谁做到了“永远领先半步”,使企业在知识含量、技术含量方面有足够的储备并不断超前,谁就拥有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把握。企业任何实践都需要相应文化的指导与支持,所以企业的最终发展必然回归于文化的发展。

(一)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概括而言,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二)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为主体的、广义的、深层的文化,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传统作风、群体意识及整个企业人员的素质,是一种重要的经营资源,是企业的无形资本和灵魂,具有很大的渗透力和凝聚力,是维护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运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观念,是企业员工在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共同理解,它贯穿于企业的全部活动之中,并决定着企业全体成员的精神面貌和整个企业的素质、行为和竞争能力。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素质、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风格和企业作用等。从层次上划分,其表层是物质文化,如企业发展速度、产品和服务质量、标语图徽、员工着装等;中间层次是制度行为文化,它主要表现为公司章程和员工行为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最里层的是精神文化,即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等,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

树有根,水有源。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和本土化。在我们《企业文化》一书的序言中有一句话“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

传统是一种历史的长期积淀,传统文化是一种相对永恒的东西。从经济的角度说,每一个时代都必然要遇到前人留给他们的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如果我们扩展一下就会发现,每一代人除了必然要遇到前一代人留给他们的经济因素外,而且还会遇到政治的、观念的、行

为的、生活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就是传统。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承认,人们总是生活在传统的影响之中,人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除去其个体的特性的差异之外,都是对他们出生前人们就一直在做、一直在想的事情的近似的重复和实践。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为本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的。其中充满了矛盾,也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从总体上看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为本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的。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诚信忠厚、人本和谐、勤劳敬业、成人达己的处世哲学,立操以仁、以义取利、实业报国、服务社会的价值观,艰苦奋斗、勤奋自强、开拓进取、勇争一流的求索精神,老成温厚、遇事忍耐、知足常乐、幽默滑稽的性格特征,重家族、重集体、重社会、重国家的伦理观念,忠于国家、忠于组织、尊敬师长、克己复礼的道德规范,富而行善、乐善好施、周济贫民、捐赠国家的优良传统,顺应自然、少思寡欲、修身立德、厚德载物的人本思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公而忘私的主人翁意识和团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传统美德,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如重人情、讲面子、裙带关系、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平均主义、小富即安、嫉贤妒能、消极避世、因循守旧、中庸之道,以及“自私、贪婪”的人性恶习与传统信仰衰落等消极文化因素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也很大。所对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充满了矛盾,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1、“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考虑一切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所谓“人为万物之灵”,所谓“天地之间人为贵”,都是这个意思,这种思想直接引申出重视人才、尚贤任能的观念。它带来的启示就是,企业的管理者要在企业中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氛围,其含义包含三点:第一,“企业即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因此应以人为中心,把人的因素放在中心地位,时刻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主导地位。第二,“企业为人”。办企业是为了满足人、满足社会的需要,并提高员工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企业为人”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舍弃后者而取前者。第三,“企业靠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实行全员参与,以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最终目标的实现。

2、“刚健进取”的民族精神。早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对刚健有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作出了经典性的表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培植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有助于企业形成刚健进取、发奋图强的企业文化,鼓励企业的全体员工愈在挫折厄运面前,愈要有抗争的勇气和力量,愈要有坚韧的探索和持久的忍耐。

3、“和谐合作”的思想方法。注重和谐与合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孟子在国家事务管理方面提出上下和谐的思想,阐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命题。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建立一种“和合”的文化氛围,对它的各项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对内可以使企业员工与企业经营者、所有者同心协力共创价值,对外可以使生产商、营销商、用户之间建立伙伴协作关系,使竞争对手共同开发广大的市场,实现利益共享。

4、“崇德重义”的企业伦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高度推崇道德和道义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周易》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个意思。体现在企业伦理上就

是“价实”、“货真”、“量足”、“守义”,这既是企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企业的行为准则。在企业内部,对员工讲伦理,以诚带人、以情感人、对员工重视感情投资, 这样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股东讲伦理,企业的经营者应秉公处事,不虚报业绩,不隐藏盈余,使股东获得应有的红利,这样投资人才有信心,公司才能筹到资金进一步发展。在企业外部,对顾客讲伦理,努力为顾客着想,采取各种行动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赢得顾客的信任;要对社会讲伦理,企业从社会赚取利润,也要回馈社会,不仅要多做公益事业,而且要带头提升社会风气,促进文化升级;要对国家讲伦理,企业的成败与国家主题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政府要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企业也应该作到诚实纳税、诚信经营,维护企业与国家的形象。只有建立这样一种“诚信”的文化,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消极影响

1、求稳怕乱,反对一切变革创新。“先王之道”不能违,“祖宗之法”不可变,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信条。在我们今天的企业里,低头干活少说话,本本份份随大流,仍然能得到好评,过上安稳日子,还往往能被选为“先进”,推为“优秀”。而不安于现状,总想越出些“规矩”、弄出些“新意”的人却不被看好。在民族文化心理中,“离经叛道”最为世情所不容,也往往最伤当权者、管理者的感情和神经。由此形成了停滞的、僵化的和消极的企业文化,成为创新的重要阻力。

2、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以“安贫乐道”为尚。我国传统文化有“崇德重义”的道德规范,但它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反对人们要求改变自身生存条件的愿望和为此所进行的斗争。既然功利和人欲被看作是恶的、应该抛弃的东西,力量的培养、知识的研求,也就必然被忽视。从社会效果来看,这种文化效果流行的结果,造成知识分子空谈心性、轻视实践的性格,偏重向内心寻觅“天理”、“良知”,而鄙视向外界探索客观世界,以致阻塞了探索知识、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锐气。

3、强调群体意识,忽视对人的个性的认可与培养,不利于企业员工个体意识的发挥。这种思想意识的长期影响,使人们难以坚持个人的看法,企业家不敢大胆实施自己的改革方案,不愿显示个人的力量,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4、传统文化崇尚“中庸”之道,提倡平均主义,压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市场经济需要冒险精神、开拓精神、进取精神,通过公平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这种观念造成的行为后果是压抑人的进取精神。

三、 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浑厚深远,仪态万千,以其极大的包容性和极强的生命力,长期存在并持续发展。对于传统的东西,我们既不可能割断它,也不可能跨越它,绝不能超越传统去作空白地上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在探索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时,我们应当把传统文化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认识,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进步的、民主的和科学的要素,弘扬先进,扬弃落后,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以与时俱进的现代精神对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因素加以改造,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塑造和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

1、培养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提倡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因此要培养其主体意识,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参与意识。员工应关心企业发展,参与企业管理,企业对于员工的建议应及时、正确地接纳和反馈,避免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推诿,这样员工才会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并勇于承担责任;独立意识。员工能够自由迅速地就某些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出决定,并对所做的决定负责,将企业的长远利益与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企业充分尊重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在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每个员工提供发展自我的空间。

2、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企业创新环境的建设包含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 硬环境建设主要是指建设创新工作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环境条件。如创新所需的工具、设备、仪器,创新试验的条件,创新资料,信息沟通和管理方式与手段,工作场所及生活环境等;软环境即企业内的创新氛围,主要指一种对创新的无形推动与激发力量,大多数人愿意在有情趣、有事业目标和创新气氛的环境中工作,而不仅仅满足于完成例行工作。在群体创新文化条件下,应设立共同的目标,激起人们奋斗精神、愿为事业共同努力的信念。同时它提倡挑战性思维,鼓励广大员工对现实状态提出质疑,不断思考和创新,虽然企业为此可能承担一定风险,但企业这种文化氛围和对待风险与失误的态度会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员工的竞争能力,并会以此吸引大批优秀人才。

3、创新价值观的培育和提炼。企业的群体创新应当包括集中群体创新和分散群体创新。群体创新文化无疑十分需要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企业发扬我国传统文化重视集体的思想,营造群体创新文化,使企业员工以企业利益和发展为己任,团结协作,努力创新。

第四篇: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得好,就能实现优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本文从中国企业500强之一的湖南建工集团存在的传统文化入手,分析传统文化对建筑企业文化的双重影响,论证建筑企业如何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实现管理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以期达到指导建筑企业构建企业文化以及让企业文化在建筑企业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目的。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融合

1 企业管理中的传统文化探源-

1.1 企业管理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庸、忠、孝、悌等范畴,湖南建工集团经营思想的发展传承了儒家文化的诚信、人治和以人为本的精髓,坚持以人为本和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企业、社会、员工“之间的利益日趋统一,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1.2 企业管理中的法家文化

法家文化主张法治,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法制经济,法家文化中的“法治”思想,为湖南建工集团建立相对集权的总公司和制定、完善整套的公司管理制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2.传统文化对建筑企业管理的双重影响

2.1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2.1.1 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特别是它饱含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

2.1.1.1 有利于形成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儒家非常强调义,甚至要求“合利取义”,但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不重视利,孔子又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义可以产生利,且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湖南建工集团在经营管理中所确立起来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就是对“义”与“利”关系的最好诠释,即要用一流的精品建筑回报社会和业主,“义”在前,“利”在后,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集团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集团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有百利而无一害。反之,若局限于短期利益,搞豆腐渣工程,可能使企业获取暴利,但必将背上不义之名,声誉扫地,到头来只能为业主冷落,被市场淘汰,甚至受到法律的严惩,最终失去应得之利。

2.1.1.2 有利于形成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儒家文化以维护稳定和群体协调为宗旨,认为人从道德修养到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要经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个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将个人价值置于群体之中进行衡量和评定。湖南建工集团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培养员工和集团荣辱与共的感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同时,尊重员工个性的张扬,充分发挥员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其自我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从而产生对集团的满意感,增强其归属感。组织与个人相辅相成,使集团成为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群体相结合、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团队,使集团的维系和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基础。

2.1.1.3 有利于形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儒家文化主张“和”,即以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人心向背看作是管理者是否具备“人和”的基本条件。湖南建工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集团的跨越式发展谋求优良的内外环境。何况,该集团是一个拥有近20个分公司(子公司)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如果片面追求一团和气,忽视各单位的个性而扼杀差异性,必然使思想僵化,不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甚至会出现决策危机。所以,他们力求通过各单位和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集团各要素的最佳组合。

2.1.2 法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2.1.2.1 有利于形成论功行赏的劳资分配观

法家文化“法治”思想的实践意义之一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之二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法治”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就是促使企业建立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团在这一点上与绝大多数现代企业同出一辙,现行公司制度都是论功行赏,而不是论血缘关系行赏。赏罚分明不仅是传统文化所阐述的最基本的管理原则,而且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都要坚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1.2.2 有利于形成好利恶害的激励观

法家认为人有“好利恶害”或“就利避害”的本性,商鞅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现代企业不仅要尊重员工的需要,而且要主动研究员工的需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满足员工的需要。湖南建工集团并不否认员工正当的利益追求,而且把这种利益公开化,鼓励集团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小车、豪宅,这不仅使员工找回了自我,而且使集团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多了一份人性化的关怀,从而增强了凝聚力,焕发了创造力。

2.1.2.3 有利于形成改革图新的发展观

法家文化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现代企业管理要依据变化的市场经济所提出的新问题,不断修订、完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团站在时代改革的前列,与时俱进地出台新政策,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从普通企业到集团公司再到董事会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没有哪项制度停留在过往的环境中。

2.1.3 道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3.1.3.1 有利于形成软性管理的领导策略在道家文化中,包含着一系列软性管理的理念和智慧,已被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管理学家所吸收并运用于管理实践。“无为而治”给管理者提倡的是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也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之道,要求遵循自然规律,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将这一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要求管理者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严格按事物本身规律办事。湖南建工集团在管理中,高层领导主要着眼于关乎全局的战略性决策的出台,而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到子公司、分公司,以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各级管理者各司其职、协力奋进。

2.2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2.2.1 可能繁衍保守的管理思想

儒家“中庸之道”主张用正确的“大道”来治理民众,这是孔孟政治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遵循着这一文化取向,人们言行举止重不温不火而轻奋发有为,重墨守成规而轻与时俱进。这一文化观念与现代企业管理坚持和倡导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大相径庭。

2.2.2 可能助长企业管理中的家长制作风

传统文化礼教范畴中的“三纲五常”礼制滋生出的长官为尊的“家长制”文化观念,成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弘扬先进文化的严重障碍。这一文化取向在企业发展中,无疑也助长官僚主义的家长制作风,严重影响和谐企业的建设。

2.2.3 可能滋生企业管理中唯心观念的颓废文化

传统文化中根植的封建迷信的谶纬之学的消极思想演化出的唯心观念颓废文化,与现代企业中需要引进的先进文化格格不入。建筑企业中一些管理者放弃高远的理想和斗志而笃信神仙菩萨,或拆除

某些建筑,以避让“凶险之兆”,或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祖坟,以期占尽风水、永享高官厚禄之福。

3 建筑企业管理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之路

3.1 突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不言而喻,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把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和努力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3.1.1 把建立仁德的企业形象内化为品牌形象

未来企业竞争主要是品牌竞争,品牌是一种内化的文化,我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是现代企业品牌塑造的原动力。“仁德”等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品牌塑造最终-将渗透在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湖南建工集团以体现仁德之义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为核心理念,以塑造“湖南建工”品牌、打造建筑航母为目标,在经营规模上连续几年跨越“百亿元”大关,连续几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名列湖南百强企业,荣获21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加上资质准人的广泛提升,以及建工新城的落成,极大地提升了集团自身的品牌形象。当然,现代文化追求更自由、更个性、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活,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才能为品牌注入新的内涵。

3.1.2 将“和”升华为现代企业间的和谐竞争

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为和谐企业的建设找到了很好的注脚。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必然要求人们普遍追求立足于竞争的和谐或以和谐为目标的竞争。现代建筑企业需要以超前的眼光,从更高的基点看待竞争,必须真正意识到发展是需要和谐社会环境的,而且必须为和谐的社会环境付出相应成本——包括纳税和资助社会公益事业。把竞争上升到和谐的竞争,客观上要求企业实现竞争观念的创新,即要形成平等、互利、合作、双赢、互补的竞争观念。湖南建工集团确立了“全员入市,健康提速,以人为本,品牌领先”的发展理念和“壮大母体,全员负责,资源共享,内外联动”的发展思路,从而赢得了“母子同步腾飞,航母得以启航”的良好局面。

3.1.3 创设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

法家文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将法家精神贯彻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要求企业把持续经营的基础建立在一套廉明公正的组织规范和平等客观的标准之上,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企业的法制文化,而且传统的法制观念要与宪法、法律的要求一致,规章制度要与时代的要求适应。湖南建工集团的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充分体现了湖南建工独特的价值观——一流、超越、精作、奉献,即追求一流、超越、精作的建筑与服务,以奉献与回报社会。

3.1.4 创新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

道家文化主张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这也是一种哲学理念,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传统价值观一脉相承,也会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借鉴作用。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应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湖南建工集团放开各子公司的手脚,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母子同步前行。

3.2 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抵制并改造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

面对新世纪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将传统文化整合成与技术创新为驱动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形态。当前,尤其以以下工作最为重要: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培育法治精神,建立公正的竞争环境;追求科学精神,提供创新的永恒动力。惟其如此,才能使建筑企业由大变强,立于不败之地。

3.3 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效果、效益

科学的管理能优化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并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管理,已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的共识。建筑企业必须具有世界眼光,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才能改进管理,提高“三效”。

3.3.1 追求和谐崇尚和美,提高管理效率

改进企业管理,就要谋求和谐的内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增强凝聚力,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在儒、法、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和谐问题是核心和要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当前,建筑企业正处于图强奋进的关键期,如何以“和”求效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3.3.2 见利思义推己及人,提高管理效果

员工在市场经济中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的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因素,又孕育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不讲信用、坑蒙欺诈等现象。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就要在企业倡导见利思义的精神,以取得优良的管理效果。湖南建工集团把培育质量文化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严格质量目标管理,每搞完一项工程,通过不断总结、概括、宣传和推广,逐渐形成富有自己特色

第五篇: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构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构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 作者:黄享细 黄承章 张超坤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6期

[摘要]21世纪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经济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21世纪的国际竞争已体现企业文化竞争,企业发展不仅靠规模竞争,也不仅靠经营管理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的支撑。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出世界名牌,推动企业发展。

[关键词]传统;优势;中国特色;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作风整治自查报告下一篇:中国共产党领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