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段式阶梯教学护理实习论文

2022-04-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两段式阶梯教学护理实习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课程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介绍了高职教育应用较多的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以案例的形式讨论了一所高职院校使用的课程模式。关键词:高职;课程模式;发展状况;案例我国高职课程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学科课程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课程模式,也是现今高职教育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课程模式。

两段式阶梯教学护理实习论文 篇1:

“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在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同时,也是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与关键。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的区域经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可以实行 “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培养模式,达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对 “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   键    词]  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实践;探索

[

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政府主导、校企合作、集团办学”的办学模式实施方案》的有关精神改革,采用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做一体、顶岗实习,推动教、学、做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石嘴山市平罗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特制定“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一、建成“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方案的机制

以校企合作为主线,实现“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依托合作企业,一方面,通过校企双方资源互补,技术人员和教师的交替,学生进企业,职工进学校(企业车间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学校场地为企业的培训基地;企业人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学校教师作为企业的兼职技术员,使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拥有亦工亦教双重身份;课堂进车间,职工培训进教室),实现校企联动、双主体、全过程培养学生。另一方面,在教学安排中,第一学期通过企业见习,对学生进行职业入门教育;第二学期进行岗位认识,主要让学生了解岗位任务、岗位职责;第三学期进行岗位实习,在企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岗位实习;第四个学期进行岗位综合实习,让学生在企业人员的监督下进行自主操作;第五、六个学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达到工学交替的目的。

中职学校应组织成立由学校领导、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强化专业建设,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教学评价模式,构建产教研统一、工学一体的教学体系,形成“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施学校“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一)护理专业体现“校院联动,课证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护理专业一是突出校院联动,在合作医院建立“教师工作站”,二是突出课证融合,将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要求的内容融入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根据护理岗位的要求,融合护理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三是突出工学交替,护理专业学生每学期都要进医院进行见习性综合实习,真正实现工学交替和理实一体。

(二)学前教育专业体现“校园(幼儿园)联动,学岗交替”的人才培养特色

按照学校“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学前教育专业一是突出校园联动,在合作幼儿园建立“学生实习管理办公室”,指导考评学生的实习。二是突出学岗交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每学期都要在合作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岗位实习。

(三)机械加工专业体现“校企联动、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两段式(在校学习、顶岗实习)教学重新规划为工学结合(交替)、教学做一体的多段式教学,即基于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特点,实施“学校—专业理论基础学习—企业见习—学校—专业技能学习—企业综合实训—学校专业技能学习实训、考证—企业顶岗实习”分段推进的人才培养方式,其中学生在企业实践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见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工作岗位的基本情况,对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企业综合实训。借助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强化技术掌握。第三阶段:顶岗实习。使学生通过真实的岗位劳动锻炼,提高技术应用水平,积累就业经验。三个阶段的教学实践,科学地分在三个学年,采取三种组织形式,分三个目标组织实施,强化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与训练。

“阶梯分段式,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缩减企业上岗培训时间和成本,为企业培养所需的综合型技术人才,并完善实施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一目标主要是由学生在三年时间内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地方的分段交替中完成。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工作、生产、教学的平台,完成教学、生产双重任务。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训操作,使得学习与实训操作融通,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任务与生产任务同时进行,相互交替,专业教师与技术工人统一安排教学任务,统一安排生产任务,统一进行对产品质量和教学质量的评价,统一考核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实现统一,即体现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特征。

通过实施“校企联动、工学交替、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对校企合作机制进行了深化,同时对社会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调动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岗位能力,并且对社会资源进行了整合,使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黄继明,王向宁.高职院校基于市场需求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15):301.

[2]陈小波.论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三大关节点[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01):17-22.

[3]王全旺,周志刚.教育中介组织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中的作用探究[J].学术论坛,2008(06):175-178.

作者:宁铁军 姜铁男

两段式阶梯教学护理实习论文 篇2:

我国高职课程模式的发展状况与案例分析

摘要: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课程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介绍了高职教育应用较多的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以案例的形式讨论了一所高职院校使用的课程模式。

关键词:高职;课程模式;发展状况;案例

我国高职课程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科课程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课程模式,也是现今高职教育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课程模式。学科中心课程模式以单科分段为主要特征,并将各类与本专业有关的学科进行组合。学科本位制是一种强调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单科分段为主要特征,以专业为导向设置课程,以‘课’为教学单元,以班级为基础进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为本,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以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典型的“学科中心”教学模式,它适用于侧重使学生掌握理性化知识而内容又比较深奥的本科教学。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依然沿用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按照学科门类划分出各分支学科的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很强的学科性,这种现象导致职业教育理论课程的门类较多,把更多的教学课时用于理论教学,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结构比例失调,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影响学生对熟练操作技能的掌握。此外,由于高职教育各门专业课程均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学科性和整体性,自成体系,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协调性较差,理论知识割裂,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职业活动,影响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难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适应性较差,综合能力欠缺。这一课程模式的适应性较弱,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在经济转轨时期容易导致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还由于这一课程模式过分注重学科本身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其他心理因素,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几乎没有选择课程的权利,从而导致学生对职业市场的适应性有限,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从1989年就开始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实验与研究的蒋乃平先生,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际研讨会上将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八个方面:(1)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2)训练面过窄,导致毕业生择业面不宽;(3)终结性教育,毕业生缺乏继续学习的基础;(4)不能及时更新内容,难以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5)不能及时调整强化方向,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6)缺乏选课机制,影响学生个性发展;(7)把负有提高国民素质任务的职业学校混同于短期职业培训;(8)缺乏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训等方面的内容。这其中就包括不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主办者已注意到了课程模式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并开始加以研究与实践。我国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出现以下几种趋势。

第一,更加注重市场特性,呈现出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动态变化趋势。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开始注重对市场信息的分析与吸收,课程模式中也开始注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课程设置与企业的结合更加紧密,企业的参与成为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重视的环节。

第二,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去的高职教育实施学科本位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基本上是一种本科的浓缩形式,高职教育的定位不准。现在,这种状况已经开始改变,各高职院校已开始意识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课程模式上吸收了国外的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如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第三,呈现出多元整合的趋势。从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极端的、单一本位的课程模式已少见,出现了各种课程观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趋势。这种多元整合的趋势既可以摆脱传统课程观消极因素的影响,又可以避免单纯追求某种“本位”的片面性,使课程目标的确定能融合各家之长,从而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的探索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初步提出了一些较为实用的课程模式,如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以“宽基础、活模块”为主要特征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力图吸收单位职能型课程模式与阶梯型课程模式的优点,实际上是力图借鉴三种国外流行的课程模式(CBE课程模式、MES可策划能力模式及“双元制”课程模式)的优点,并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所做的一种有益探索。该课程结构分为两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第一阶段,即“宽基础”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并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此阶段一般由四大板块组成,即政治和文化类,公共关系类,工具类(实用英语和微机应用)及专业基础类。第二阶段,即“活模块”阶段,所学习的内容针对某一特定工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以技能为主。“活模块”又可分为“大模块”和“小模块”。每一个“大模块”针对一种职业或工种,其中包括若干个与MES模式内涵相同的“小模块”;每一个“小模块”针对一个工艺流程或一种加工方法,其内容是完整独立的,操作水平是可测量、可考核的。不同的“大模块”中可能有相同的“小模块”。“宽基础”阶段的课程开发步骤为:先初步界定职业群,然后进行职业群的通性分析,归纳出职业群通用的知识和技能,最后结合学制确定基础的宽度与深度。“活模块”阶段的课程开发步骤与MES模式、CBE模式基本相同。

集群式模块课程一方面为学生能进入一群相关专业做准备,提供与这一职业群适应的基础课程;另一方面设计了与这一职业群中每一种职业对应的模块。它将达到五种效果:一是提高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应变能力,使学生获得在一类职业群中广泛就业的可能性;二是使学生就业后能在这类职业群中转换职业,而不需要太多的再培训;三是学生能在毕业前得到针对性强的培训,就业时能顺利顶岗;四是学校能以“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有利于专业建设,有利于把握市场主动权;五是可使学校能选择相应的模块开设短训班,增强学校活力,解决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急需。此模式的最大困难在于对职业群的界定。首先,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有健全的人才预测体系,有专门的部门对未来经济发展、劳动力结构、就业市场等变动做出预测,能够不断根据新的发展趋势修正有关资料,向社会提供连续性的系统信息,因而其职业学校进行课程模式的开发设计时有据可循。而我国则缺乏这方面的条件,职业群的界定在相当程度上是凭借学校或个人的经验,缺乏科学性,甚至还可能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其次,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等内容很少涉及,缺乏人文教育的内容。而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是当代教育的核心课题,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再次,此模式中的“宽基础”应宽到什么程度,要把握好这个“度”是有一定困难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是否过于宽泛,能否适应所有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各个不同的专业,也是值得商榷的,如招生数量少的专业操作起来就比较困难。

案例分析

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目前试用的课程模式一方面反映了旧课程模式仍存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课程模式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对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的使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招收高中及中职毕业生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下面以该院2005级工商管理专业和高级护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为例,对其课程模式进行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此专业培养熟悉我国工商管理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工商管理规则,有较强的管理技能及分析和解决各类管理问题特别是企业管理问题能力的工商管理第一线管理人员。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218学时)、大学英语(184学时)、计算机基础(52学时)、体育(60学时)、大学语文(26学时)、经济数学(52学时);专业课,包括经济法(96学时)、市场营销(102学时)、企业经营战略(90学时)、工商行政管理(90学时)、基础会计学(78学时)、市场经济学(34学时)、财务管理(96学时)。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微机基本操作、案例分析、市场调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根据其教学计划可以看出,该专业基本上采用的是学科课程模式,实行三段式教学安排,但比学科课程模式又有所进步,主要反映在实践教学上,理论课与实践课所占学时比例分别为53.7%和46.3%,这说明很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选修课太少,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有待改进的环节。

高级护理专业此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面向医院、社区护理第一线的,牢固掌握护理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医院熟练运用护理程序进行系统化整体护理和在社区进行防、护、保、康综合性服务的技术应用型高级护理人员。主要课程也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内科护理实习(9周)、外科护理实习(8周)、妇产科护理实习(3周)、儿科护理实习(3周)、五官科护理实习(2周)、急诊科实习(2周)、社区实习(3周),第三学期在医院见习(4周),专业方向选择实习(4周)。根据教学计划可以看出,虽然有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的痕迹,但该专业基本上采用的是“宽基础、活模块”的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主要面向培养目标所针对的岗位群的需要。此模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2760个学时中,理论课学时为1337,实践课学时为142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数比例大约为1:1。此模式也注重了学校与用人单位——医院的合作,学生的实践教学基本是在医院进行的。但此模式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宽基础”阶段的专业课基本上是一个大杂烩,即所有的小专业课程都开设了。说明课程开发仍有问题,没有注意提取大专业中共同的基础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整合,因此,大专业的基础部分门类多、内容细,与高职教育教学不相适应。同样也有选修课太少的问题,供选修的课程也不够全面丰富,不能反映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教育的要求。

从上述案例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在力图改变学科本位课程模式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特别是在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是很有进步的。但学科本位课程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仍需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泽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

[2]余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现代化、中国化、最优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际研讨会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0,(3).

[3]特克寒.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3).

作者简介:

胡宇彬(1973—),女,湖北孝感人,高等教育学硕士,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国家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及心理咨询。

作者:胡宇彬

两段式阶梯教学护理实习论文 篇3:

基于EGP+ESP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摘要】本文主要透过EGP与ESP角度深入探析我国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状况,从中挖掘更多整改经验,希望借此充分提升英语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长远发展目标实现力度贡献更多疏导力量。

【关键词】EGP+ESP 教学现状 规划手段 现实意义

前言:我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经过长期的历史考验与规模整改,涉及教育成本以及课程导入途径都已经产生全面性变化,现下已经过渡成为我国高等教学队列中不可或缺的支撑资源。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经济组织后期,异质化行业崛起,对于专业外语应用型人才需求空间全面扩张,因此英语课程已经成为高职生的必修项目,对于多元发展目标实现力度来讲积极意义丰厚。为了真正加强此类课程的教学力度,教育部门已经制定规划纲要,明确强调语言应用基础功力的存在价值,确保学生能够切实提升专业交流技能指标,尤其是在处理日常事务和特殊业务活动中,关键内容的提取与整理必须足够到位。按照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层面窥探,我国FGP+ESP方案能否会更好地适应英语专业人才规划要求,仍需借助各类因素进行系统性调整与科学认证、解读。

一、涉及ESP、EGP概念特征论述

现代化英语教学任务存在两类分支形态,就是通用与专业教学途径。其中,EGP属于较为典型的语言教学课程样式,其最终动机标准就是系统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等必要技能。这类共核要素就是说人类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不会受到异质化地域、文化以及职业范围影响,对于词汇功能以及语法架构等也不会产生混乱认知反应。针对我国各类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形态观察,其中大部分源自于共核机理层面。而ESP则是强调语言的专门应用实效,这是随着世界经济、科技、文化深入交融过程中凸显的特有因子,属于一项专供学习者技能实力调整的应用型课程模式。这种教学途径全面适应高职高专学生后期工作规划需求,对于英语交流工作的全面开展来讲辅助意义深厚。按照上述内容论述,EGP注重挖掘语言的普遍认知功效,确保学生在日常训练项目中掌握基础交流要诀,对于英语普遍性特征了若指掌;而ESP就是透过各类语法、修辞应用层面,深入探析英语多样化功能与规则,令其逐渐介入专业学科研究工作空间中枢。按照一般视角审视,EGP可说是为ESP教学模式开创广阔适应条件,ESP便是提升专业认知实效的必要阶梯,针对其进行深入解析有助于拓宽个体认知范围,确保EGP学习力度的有机提升。关于一些英语基础交流功力足够扎实的学生个体,就应该适当脱离单纯听、说训练环节,并且尽快融入多元交际场合中去,为专门英语实用潜质绽放大开方便之门。依照上述分析结果认证,两类学习模式的结合是培养专业英语应用型人才的理想手段。高职高专学生需要透过EGP模式打好语言沟通基础,为专业ESP学习阶段做足适应准备工作。只有长期坚持此类策略,才能真正贯彻阶段发展目标。这种课程模式比较能够迎合专业英语学习要求,同时不会与专业教学理念产生冲突,因此可以进行大范围地推广与融合改造。

二、EGP+ESP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过程中地科学应用分析

1.语境规划。语境具体指特殊的话题内容以及活动形式,必要语境范围主要还是依靠高职高专学习内容进行清晰界定,各类内容在语言场合技术要求存在差异。例如:语篇便是护士依照患者病情以及医生嘱托要求制定的护理方案;语旨便是强调人际关系架构,异质化关系要素,根据特殊情境中的语言使用者进行合理分配,包括作者与读者的交互式渗透关系等。这类语言使用主体受到相互吸引关系支配,包括情感投入深度以及接触频率等全面彰显。这种手法能够提升与人交往技巧,同时确保语言应用的恰当实效。例如:教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语言技巧特别重要,尤其在用词上要特别注意,语气适中能够令学生对其瞬间产生亲切认知反应,保证后期教学质量的提升。

2.语言应用要素提炼。语言主要适用于语篇的语义凸显需求,为了巩固高职高专学生综合英语表述等级标准,在注重发挥语境功效的基础上,还应适当挖掘学习主体的创造能力。必要时应该详细解读语序搭配步骤,包括语篇的引导位置以及结尾衔接细节等。例如:教师在制定英语讲解课件过程中,利用箭头表示不同词语、语法的关系结构,能够令学生清晰记忆更多专业应用要领,为后期特殊场合交流提供便利适应条件。

具体说来,希望高职高专院校在前两个学年开设两门EGP的必修课程,如听、说课和综合技能课;在通过一定的统一考试后,学生可以选修各种ESP课程,例如英语初级口语、中级口语、高级口语、商务英语、计算机英语、管理英语、剑桥商务英语等。另外,应采取分级式或分阶段式教学,在第一学年应集中强化EGP教学;而于第二学年开始设立ESP课程并可使之与EGP课程并行,供基础较好的学生选修;第三学年开始直至学生离校实习之前,所有学生均只接受ESP培训。

结语:经过EGP+ESP教学方案的系统规划与全面实施,学生便可掌握不同体裁的语篇构造样式,积累更多专业表述准则,为专业文化氛围深切适应打下坚实基础。总的来说,该类教学方案比较重视实践教学功效,确保学生在获得英语应用规则的前提下,懂得处理交际细节,真正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综合英语运用水准,巩固多元文化、交际意识合理交接与渗透地位。

参考文献:

[1]高美.ESP和情境—合作教学法在中职金融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邹德虎.高职院校ESP教学情况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刘焱.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

作者:颜方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护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探讨论文下一篇:应用学案导学的高中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