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论文

2022-04-2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如今,我国教育法规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以德树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养的四有青年,要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且在义务教学阶段,学生的教育费用、教育资源都是国家提供的。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学的时候,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样样出色的好学生。

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论文 篇1:

浅谈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摘 要:随着近几年来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德育渗透,因为一个人的品德关系到他一生的发展。今天就来讨论一下,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把德育與小学语文的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希望能够对各位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有机整合

一、为什么要把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

为什么要把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呢?在当今社会形势下,很多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随便乱发脾气、有错误不肯承认。在这种情况下,亟须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所以,无论是哪一科目的教学,教师都应该与德育进行整合,语文亦是如此;此外,很多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只重视文化课的教学,如果再不能把德育与文化课教学进行整合,那么学生的思想道德很容易出现偏差。因此从这两点来看,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把德育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

二、如何把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把德育与语文进行整合呢?可以参照以下几点:

1.在课文的教学中渗透德育

众所周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把课文的主旨记住,把其中的生字认会,并不关心其中的德育成分。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进行课文讲授的时候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趁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例如,在进行《狐狸与乌鸦》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要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这样设计问题“大家知道为什么乌鸦嘴里的肉会被狐狸吃掉吗?这告诉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清楚地认识自己呢?”教师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来让学生回答,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回答完这几个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再进行引导与启发,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这比课本知识的教学要重要得多。

2.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德育的元素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很重要,它关系到课堂的效率与教学的氛围。但是如何在教学方法中渗透德育呢?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它通过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来获取知识,在这个教学方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自己很难完成的任务和别人一起就能很容易地解决呢?是因为别人比自己优秀很多吗?并不是,是因为团结的力量,从这个方面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精神;其次自主学习模式也是新课程实施之后经常用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从这个点来引导学生“为什么提倡让大家自己学习而不是让教师把所有的知识都告诉你们呢,这是因为别人给的终究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领悟出来的东西才能更长久,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独立,不要什么事都让父母替你做,这样并不能锻炼你们的能力。”教师从这一方面引导学生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无论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可以从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只要教师肯发现,德育处处存在于语文教学中。

3.从课堂活动中渗透德育

自从新课改实施之后,要求教师采取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从此语文课堂上的各种活动也多了起来。例如,在进行《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毛主席带领红军做好事的资料,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现在处于一个和平、富裕的社会,学生从小都在蜜罐里长大,没有吃过什么苦,教师把这些当年的资料播放给学生,让学生看看当时是多么艰苦的环境,红军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一步步建立新中国的。通过这种形式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觉得自己很倒霉、就要放弃,要学习红军的精神,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苦,所以也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通过这种教学形式也能让学生懂得珍惜,是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体现。

4.从教学评价中渗透德育

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语文评价过程都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不算公平,也打击了很多学生的信心,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更加提倡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渗透德育,引导学生用让人可以接受的语言来对别人进行评价,不能一味地“奉承”,也不能一味地批评,让学生明白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德育的渗透。如何把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也成为很多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以上仅是個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总结与思考,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越来越有效果,实现普及化、素质化。

参考文献:

[1]潘焕琪.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中),2009.

[2]潘晓静.浅论小学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整合[J].祖国(建设版),2013.

编辑 李建军

作者:沈春香

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论文 篇2:

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

摘 要:如今,我国教育法规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要以德树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养的四有青年,要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且在义务教学阶段,学生的教育费用、教育资源都是国家提供的。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学的时候,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样样出色的好学生。在进行这些培育的时候,也要注意到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为社会教导出一个有抱负、心理健康、乐观的好少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发展;爱国精神;民族自信;乐观心态

德育与小学教学的有效结合,是当今教学内容的明文规定的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不仅是知识,还是怎么做人。即使是一个成绩十分优异的人,若是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即使他再聪明,走上了歪路也是社会的毒瘤。因此,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走上正道是需要教师和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引导。本文笔者依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学生,对德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能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源流长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也是把中华民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作为中华民族的孩子,要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了信仰的加持,学习才显得更加具有目的性。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更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的情怀。促进学生心智思想的成熟,做一个有民族意识、有国家意识的学生。

例如,在学习《完璧归赵》这篇课文时。在讲解之前,我就问学生一个问题:“主人公是靠着什么精神支撑,使自己在身处险境时,依然能够沉着冷静思考对策,为自己的国家拿回自己的镇城之宝。”我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是蔺相如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始至终支撑着他突破重重危险,拿回和氏璧。学生会带着崇敬的心情继续读这篇课文,也会引导学生在以后的课文阅读时对这一精神更加敏感。教师需要着重强调课文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学习的时候,始终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

二、激发民族自信

民族自信是一个民族对于自己的立足世界之林的能力和发展的前途具有的信心,民族自信是一个民族肯定的、积极的对于自我的积极认识和肯定评价。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不会倒戈,民族自信是基本支撑。对于祖国未来的花朵和祖国的建设者——学生来说,必须在学生学习伊始,便构建他们的这种自信。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把民族自信与教學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能够正确地唤醒自己的民族自信心,更自豪地去面对所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龙的传人》这篇课文时,我会引领学生去查阅,龙在我国的历史上和人们的观念里是有什么象征意义的?在古代龙被看成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而皇帝也自称是“真龙天子”。然而,在寻常老百姓的眼中,龙又是代表着自由欢腾,所以不管是古代中身份高贵还是平民眼中,龙都是吉祥的象征,而这就是我们的民族自信,这与西方所持有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学生也要再学完这篇课文之后,知道龙的传人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凝聚着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赞扬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民族自信以文化为支撑,文化中又蕴含着民族自信。因此,教师要在授课的时候,学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更好的学习。

三、培养乐观心态

乐观的心态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在学习时候的精神支撑。持有乐观的心态去学习任何东西,都会比以沮丧的心态去学习,要吸收的快得多,也理解的快得多。乐观的心态也是和人交流的基础,孩子们都喜欢和乐观的人做朋友,而在学校中有伙伴,有朋友才有欢乐,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学生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事情。

例如,在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我会让学生总结晏子的外貌形象特点。学生们在预习完的课文之后会给我回答:其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然后我便会问同学们:那既然他身材矮小,样子也不好看,他为什么能够在外交要与楚国联盟时,能够镇定自若并泰然处之,最后完成了齐王交给他的任务?学生们在阅读完课文之后,能够在文章中体会出,晏子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在对外出使中十分灵活,又具有原则性,从不以自己的外貌所自卑,这便是晏子的乐观精神。教师要在教授课文时,着重指出乐观的精神对一个人的巨大作用,指导学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被任何事打破了自己的乐观态度。。。。。。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尤其是语文这一门与培养精神息息相关的科目,教师要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信、和乐观精神冗杂在一起一同教授给学生。新时代要求学生的发展是健康的,只有知识没有信仰的人,不一定会走得更远,只有知识和民族精神相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正直、正义、友爱的人。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杨聪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5)

[2]宋瑞瑞,任美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5(02)

作者:范晓敏

小学德育与语文教学论文 篇3: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

摘要:小学是教育系统中的启蒙阶段,语文是教育系统中的基础课程,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组织听、说、读、写教学活动,还需要利用教学内容中的道德情操、思想品质以及民族精神等对学生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采取积极可靠的措施在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引言

新课程理念明确了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学科之一。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更要体现小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利用语文这门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在课程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立足语文教材的特点,挖掘语文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多方面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自身德育品质,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自身终身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

(一)智育与德育的教育关注差异明显

通过基础知识内容的教学传输进行德育教育是具有科学价值的,因为德育教育内容与智育教育内容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从成绩出发判定小学生的个人素质不具备合理性,这是德育与智育教育的评价方法不同所致。可见,根据智育教育的知识转化效果,进行德育教育的研究,无法收集更为可靠的教学数据,转变德育渗透方法,更无法通过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这种教学模式会产生以成绩为标准进行教学判断的问题,进而使小学教师不得不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波动,改变相关的教学策略,这导致了整个教学课堂缺乏德育相关的教育内容。可见,由于教育关注方向的差异,会产生教学课堂中德育教育内容缺失的问题,在教育中一旦忽视德育渗透相关的内容,就会降低学生思维发展的整体性,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课堂中德育与智育之间的教学比重是影响其能力发展与思维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德育教育脱离实际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都有所不同,且涉世未深,对于生活和事物的理解较片面,这样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求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策略,用好语文这门工具进行德育渗透。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的德育渗透脱离实际,没有与学生的生活和认知经验结合起来,因此学生不仅难以理解教师渗透的德育内容,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消化,这导致语文课程的教学难度增加,学生长期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实效性受到影响,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降低了,德育教育也因此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教材内涵,渗透德育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德育教育内容,根据中国经典的文化故事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在教学中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同时,利用翻转课堂,提供更为丰富的视听学习体验,便于让小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堂的授课模式。当教师以此方法进行德育内容渗透的时候,可使小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得到大大的增加,对于德育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同时,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德育教育内容,通常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教学融合,为了在提取教材中具备德育教育价值内容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置换为小学生爱听的课题,教师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生活化的教学事例,以便小学生在精彩的教学故事中维持学习热情,提升个人素质水平。例如,挖掘《父亲、树林和鸟》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时,根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与理解程度,挖掘父亲喜欢亲近大自然的原因,帮助小学生通过课文阅读更好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可完成德育教育与教材内容的融合,减少孩子在学习中对德育教育内容的抗拒感,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人文思考。其次,教师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利用精彩的故事进行引导,并提取教育内核,可使小学生能够在文章写作情感的表达中,对德育思想进行充分的体会。可见,通过教学文章所讲述的主要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易于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在文本人物的行为举止与思想情感中展开德育渗透,可以有效激发出小学生的德育思想,使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的德育水平提高。

(二)开展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对当代的小学生来说,实践活动和教育渗透是两个方向的教育组成部分,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学课堂的空间限制,教师需要利用实践活动,加强小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热爱,使小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并赢得其他人的信赖。通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内容,通常有两个关键环节,一个是加强语文内容与德育实践的关联,另一个是利用积极向上的活动设计展示道德思想。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的发展带来认知层面的提升,例如,为了强化《只有一个地球》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教师可开展相关的环保实践活动,以校园环境的保护为主题展开活动内容,使学生在保护班级环境的过程中,还不忘整个校园,不忘生活在一个校园中的其他学生。以此帮助小学生在保护环境的时候,能够明白助人为乐的快乐。最后,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典范,小学生通常会以教师为榜样,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是兴奋的、积极向上的、更是听话懂事的好学生,这是教师的榜样作用带来的教育影响,也是德育教育在实践互动中取得培养成果的体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成绩判定小学生的德育水平,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因为德育教育内容与智育教育内容的差异性明显。因而,为了在小学生的成长中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塑造出更为健康的品格,教师首先应在整个班级范围内,营造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并在语文知识的教育中,帮助小学生认识德育问题,最终在思维发展的层面,满足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素质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国生.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苗雨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3):58-59.

[3]李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學周刊,2019(6):105-106.

作者:李文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力资源会计管理论文下一篇:制造业品牌营销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