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2023-03-18

第一篇:浅谈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浅谈校长的领导力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往往决定着一所学校发展的方向、办学的质量。要想办好一所学校,就得有一个责任心强、领导能力强、事业心强的领导者,只有这样的领导者,才能办出一所让领导放心,让家长满意的学校。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否,就看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方向。校长的使命就是要办好自己的学校,办好让所有教师、所有学生都获得最大发展的学校,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学校校长的领导力对学校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领导力不是指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包含校长的价值理念、办学思想、学识、人格、情感、意志等的综合素质,是驾驭、引领、发展学校的综合能力。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说过,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对学校的“灵魂”作用,取决于他的领导力。校长的领导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成功与失败。作为一种领导智慧和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校长领导力不是自然生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校管理中承继修炼、创新践行的结果。作为小学校长,要积极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明确目标、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管理模式,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更新、探索,有效地开展学校工作,推动学校教育更好的发展。

第一、校长的领导能力表现为具有较强的学校发展战略、远景规划的能力。一名专业化校长应该具有宽广的发展视野。要

树立远大的职业志向,具有做专业权威和管理专家的气度和境界。在工作中,应关注名校、名校长的成长历程及其背后的职业思想,加强自我历练,潜心钻研教育理论和管理知识,吸收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经验,推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成长为学者型、研究型、创新性、专家型校长。校长要根据先进、独到的办学思想,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确定学校的合理定位,制定学校有特色的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从中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促其成为学校全员执著追求的共同愿景,推动学校和谐持续发展。

第二、校长的领导能力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课程和教学领导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业务上的指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所谓课程和教学领导能力,本质上是课程与教学实践的一种方式,是运用领导的策略、方法和行为来达成课程和教学发展的根本目标,以提升课程品质、提高教学质量、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增进学生学业成就。校长有效教学领导力的核心,首先是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它体现在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确立学校教学中“平等中的首席”角色,确立学校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性,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之间共同解决学习中各种问题的过程,所以,一个好校长应积极倡导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正确处理好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刚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各种关系,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生动局面。 教学领导力具体体现在校长对教

学过程中如何备课、上课、作业、考试等基本教学环节和师生具体的教学行为的引领、管理、评价等各个方面,而最直接、最实际的体现就是校长的听课、评课能力。校长可通过听课及时发现教师教学中的成就和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评课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校长的评课则体现了校长在教学上的思想引领与价值认同,因此,校长的听课、评课能力是校长教学领导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任何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教学、教师、学生,都可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淀,生成相应的文化,形成课程文化、教学文化、教师文化等。因此,校长的教学领导力可在最高层面上归结为对学校文化的引领,对学校学术价值体系的引领,这种价值体系必然应以学校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为重点,以及对和谐、生态、民主的学校教学文化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文化的领导,这才是校长教学领导力的最高境界。有了科学价值观的引领、先进文化的熏陶,学校的广大师生就有可能向着正确的方向,更高的境界去持续地、快乐地学习、实践、工作,创造,学校的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

第三、校长的领导能力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落实工作的能力。一名专业化校长必须做到唯实是求,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求真务实,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的落实中去,努力解决师生关注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切实做到思想过硬,作风过硬。 一名专业化校长必须深入教学实际,坚持“一线工作法”,到教师和学生中去,力求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

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任务在一线落实”。为此,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承担教学任务,与工作“零距离”接触,把握工作主动权和决策发言权;二是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听课、评课、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手段,了解学情、教情,改进、完善教育教学工作;三是进行督察指导,通过重心下移、指导前移,随时将问题解决在一线,提高工作效能;四是解决疑难问题,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召开研讨会共同研究,运用集体智慧,商定解决办法,给以妥善解决。 一名专业化校长要时刻注意抓好工作细节,要深谙“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提高效率、细节产生效益、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在工作中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第四、校长领导力表现为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凝聚的能力。从管理学上说,教师是学校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学校管理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地唤醒每位员工的潜能,学校管理的过程就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与协调。校长的人格魅力沟通、协调、凝聚能力的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影响力和领导力,其教育作用是无形的,却是无穷的。锤炼校长的领导力,重在塑造校长完美的人格和沟通、协调、凝聚的能力。一个有领导力的校长,善于走进和感悟他人心灵,从细节中透射出人文关怀;善于悦纳他人和为他人鼓掌,从无形中折射出大度和豪迈;善于为下属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指明通向成功的路标,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善于发挥道德领导权威,将校长领导力发展成为学校领导力;善于激发学校组织系统内部每个员工的潜能,矫正学校的不和谐音符

并逐渐奏出悦耳之音。 校长领导力概念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强调校长领导力概念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强调校长领导力概念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强调校长领导力概念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强调:第一,校长领导力既包括校长的领导能力,也包括校长发挥领导、施加影响的过程。前者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大部分领导力研究者都是从“能力”的视角出发的;在理解后者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虽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领导力事实上也是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但因为校长在一所学校中所处的地位,校长领导力与教师或中层管理者的领导力必然不会处于同一意义世界中,将

领导者和追随者的领导力放在同一意义世界中考察是危险的。第二,领导力就是影响力吗?领导归根结底确实是一种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基于共同目标的一种影响。忽略了共同目标的影响力,仅仅是个体之间随意的影响作用,称不上是领导力。第三,校长权力和校长领导力。权力是职位的产物。一个人一旦成为校长,那么这个职位本身就赋予了他很多权力,可以要求和命令他人做事情。但是领导力并非附着于职位上的,学校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发挥领导力。

第二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农村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指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团队在明确的课程思想指导下,通过制订和实施学校课程规划,调控课程管理行为, 实现课程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新课程管理体制要求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将国家提供的课程框架转变成学校的课程规划,以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因此,制订和实施学校课程规划是校长课程领导的核心工作。

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我认为,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升校长认识课程的理解力

对课程准确的理解表现在国家课程的正确理解、校本实施上。对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既体现在对精神的领悟、思想的统一和步调的一致上,也体现在根据学校自身的教育背景、教育文化形态、教育特色和教育能力,甚至根据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教学追求、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和不同经验基础、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发展速度的学生对国家课程作符合实际的校本实施。国家课程的权威性、指导意义和强制要求并非排除课程应具有的因地制宜的可选择、可创造的空间。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和不同学生对国家课程在准确领会精神的前提下的不同理解和实施,才使国家课程呈现它的丰富内涵和多元价值,呈现它的教育魅力和弹性空间。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再创造的水平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

对课程准确的理解还体现在对校本课程的准确理解。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一种个性化补充、拓展、延伸和丰富。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办学理想和培养目标,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和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强调的是国家课程的指导性、学校的主体性、资源的多样性和学生的选择性。

2.提升校长对课程现状的判断力

分析判断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学校的课程文化形态,主要是指学校管理层,尤其是教学管理部门的课程意识、课程设计能力、课程管理组织能力;二是全体教师对国家课程的理解力、忠诚度和执行力;三是课堂教学状况;四是学生对课程的需要度与满足度;五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六是学校课程结构的合理性、丰富度。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度有赖于校长对获取途径的用心设计和实施。最有效的手段是走进课堂,校长可以走进课堂广泛听课,与师生对话,倾听师生的心声;可以与师生、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面对面地交流;或直接参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某些课程管理工作。

3.提升校长对课程氛围的营造力

首先,校长应该致力于营造民主、开放和合作的氛围。校长应在广泛征求教师和其他成员的意见前提下,在对学生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拟定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规划,公开地、经常地加以阐述和说明,让学校全体成员对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目的、构想和操作方案有全面、深入和一致的理解,从而达到情感认同和目标集合的目的。

同时,校长要通过培训或其他形式,让全体成员感受到课程实施与教师自身发展的关系,从而产生紧迫感;让全体成员感受到课程实施是校长对全体成员的一种深层的长远的关心,从而产生信任感;让全体成员感受到课程实施是关及自己更关及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从而产生认同感;通过切实有效的课程实施的培训,支持、服务、引导教师的课程实施,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让全体成员产生依赖感;要鼓励尊重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创造性劳动,让全体成员产生幸福感。还要作广泛宣传和讲解,赢得学生及家长的认同和支持。

4.提升校长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

学校课程资源主要依赖于学校自身的资源开发,其中教师资源是最需要开发的资源。教师是课程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其中既包括对国家课程的创造性的实施,也包括利用自己的专业和非专业优势,在学校的课程框架内,按课程的基本要素,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教育教学资源。校长要充分认识到这个资源的意义和价值,并按课程建设的逻辑和要求开发好、管理好教师资源。学生是课程开发的受惠者,同时也应该是参与者,有时甚至是执行者。

学校的制度文化、教师的职业道德、人际关系、环境布置等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非显性环境资源。如果学校能按课程的要素对它们加以整合和利用,让它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就能激活学校对课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立体的课程形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5.提升校长对课程实施的规划力

课程实施规划的制定,首先要求制定者有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要考虑到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结构的搭建,课程内容的挖掘,课程实施方案的设定,课程评价方案的跟进,以及课程管理组织机构、工作程序、改进机制的建立等。

在课程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中,要充分强调构成课程基本要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课程的设计、开发、整合、执行、评价、反思、修正过程中,校长要特别提醒学校全体成员对构成课程基本要素的重视和遵循。课程的基本要素主要涉及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课程评价等因素。另外,学校课程体系的建立也是校长需要精心规划的重要工作。课程体系的建立首先要观念先行,要改变长期以来的教师中心、学科中心、课堂中心的弊端,要努力探索以学生的人性需要为出发点,以满足、提升作为成长中的人的需要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为重点,以形成将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统一起来的新的教学方式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体系。

6.提升校长对课程文化的构建力

课程文化的构建首先是学校全体成员对学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规划的情感认同和精神归属,让全体成员产生一种自觉和内驱力,并内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最终通过艰苦的历练,这样课程实施才有精神保障,才能持续积极地发展。课程文化的形成需要艰辛的沉淀和积累,并在沉淀和积累的过程中形成鲜明的特色,这个过程的积累与沉淀必须是全体成员经过认同、实践、创造、反思后的感性体悟和理性认识。它是许多有亮点和特色的个体经验的集合,也是有体系、有序列的优化组合。它具有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有推广意义和示范作用。同时,课程文化的构建过程也是个开放、变化、调整、充实的动态过程。学校需要不断总结,适应时代的变迁,吸纳有利于学校课程建设的各种积极因素,及时调整实施策略和方案,以期课程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总之,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校长学校管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校长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素质、专业知识的素质以及学校行政管理和实践决策能力的综合素养。

第三篇: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策略

上传: 徐向阳

更新时间:2013-3-18 17:10:55

新课改背景下迫切需要校长具有较强的课程教学领导力。然而作为校长,该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对学校课程教学的领导力呢?

一、刷新观念,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

1.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是课程实施的真正主体。校长必须把握课程的发展性、开放性,坚持动态式、生成性的课程观,鼓励师生在教育情景中通过探讨、反思等方式对课程知识进行理解和把握,并以自己的主观经验削减课程的预设品性,把已有的书本知识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等结合起来,使课程与师生的教学情景产生积极互动,使课程的价值更加丰富化。

2.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认为,教师是没有智慧和能力进行课程决策和开发的,他们只是既定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作为课程实践的最直接参与者,作为拥有相当智慧和创意的群体,应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在本真意义上,教师即课程。校长要充分相信教师的实践智慧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变课程管理为课程领导,也才能使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3.课程领导的最终理念是:一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考虑学生能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无论在设计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应以学生为本,努力构建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课程。首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

点;其次,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当,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乃至全面发展,是校长课程领导理念的重要内容。

二、构筑课程领导共同体,提高课程领导实效

1.课程领导源于课程管理。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不同概念,在内涵上是各有所侧重的,管理更倾向于按照机构的规则实施已有的程序,领导更注重愿景的作用发挥。领导需要确定目标,并启动实现愿景的进程。在课程领导方面,同样也要构筑领导——管理共同体,因为学校课程领导者既要勾画学校课程发展的蓝图,又要把这个蓝图付诸实施。要构筑“课程领导共同体”,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课程领导,以及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对学校变革与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学校成员能否在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具有清晰的课程发展愿景意识或目的意识,而不仅仅是严格按照规定机械地对课程实施进行管理,对于学校课程决策与学校整体改革都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所谓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的综合性能力,包括课程规划、开发、实施、管理、评价,聚焦有效教学,提升学校团队专业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人物。因此,校长必须要有领导学校全员进行课程决策的能力,有指导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帮助教师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积极地参与到课程领导共同体中来。学校的课程领导不是指一个人的领导,实际上它可以是学校的一种管理模式,是学校的核心价值,是学校整个团队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来的过程。课程领导贯穿于学校各个层面,其组织是以“共同体”的形式存在的,因而,课程领导不是校长个人的事,而是领导共同体的事情。

3.课程领导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为共同目标的实现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个人价值也从中得以彰显。随着将管理重心下移这一改革思路的逐步落实,作为第一负责人的校长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培养和带领一个领导团队的任务。在这样的领导团队中,校长虽是第一责任人,但并不是一切工作的责任人。他应在学校整体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组织、制度等一系列全局的方面承担主要责任。不过,在所有这些方面中,校长肯定离不开其他各位领导和各位教师所贡献的智慧。实际上,校长领导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善于激发、汇集和利用各个学校主体的智慧,而不仅仅是依靠个人努力。为此,校长善于将管理的重心下移并作合理分布。

三、创新实践,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1.规划学校发展愿景

学校发展愿景是学校师生对本校发展的共同愿望和前景设想。学校发展愿景的规划需要校长在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整合教师、家长、学生的观点,经过反复讨论、真诚沟通而达成共识。学校发展愿景应成为一面旗帜,通过这面旗帜去团结人、激励人、引领人、成就人。学校课程设置其实是实现学校发展愿景的具体步骤。

2. 制定课程方案

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打算和学校实际而制定的一学年内的课程实行打算,包含课程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实行请求和评价等内容。学校课程方案是学校课程思想的直接体现和具体操作,是课程方案的核心内容。

校长要在对学校发展进行整体方案的基础上,以学校现实为基础,形成符合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和学生发展请求的课程方案。①要明确学校课程目标,包含校本课程建设目标、学生造就目标和教师专业成长目标;②要明确学校课程结构,包含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探究型)课程和综合实践运动课程的整体架构;③要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学校中实行的全部课程,从进步课程适应性和资源整合出发,进行通盘的设计和安排,把握布局和节奏;④要在实行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力求开出更多的精品课程和特点课程,增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全面生动生动的发展;⑤要体现课程发展特点,包含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开发及教学方法和方法策略等;⑥要根据课程发展特点,制定实现课程目标的原则、策略、方法和保障系统;⑦要提出课程管理和评价的领导意见,包含在某些学科履行学分制管理,履行测验内容和测验方法改革等。

3.推动校本课程实施

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引领、决策、激励和推进。开什么课程,要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我们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从而了解学生的要求和学习愿望,注重面向全面学生,引导探究学习,注重实践活动,突出生动愉悦。比如,樟树市实验小学以“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体现地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指导思想,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改理念,充分开发和利用家乡樟树独特的历史、地理、人文资源,开发形成《樟树,我可爱的家乡》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活动体系,探索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好路子,更好的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4.加强教研组建设,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其中教研组更是学校中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部分,它是同一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的一个重要阵地。为此,加强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是校长课程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研组建设从常规性建设到发展性建设,目前正以示范性建设为目标,努力营造有校本特色的教研文化,使学校教学具有长效发展的机制。在教研组的示范性建设层面上,这样的教研组必然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拥有一个比较响亮的“品牌”,在其成就的某一方面,能够对全区域的教研工作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力,体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要迅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老师们必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领悟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关教育教学研究的新理念,这是实施新课改、促进其专业成长的关键。为此,我校十分重视学习型教研组的的建设,让老师们在“读书学习”中长见识、促成长。按照“主题式三阶段校本教研运行模式”,在理论学习阶段,我们都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各自教研主题的要求,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理论学习;二是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教研模式。经过几年的学习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樟树市实验小学校本教研“主题式三阶段校本教研卡式管理”基本教研形式,制定了《樟树市实验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实施方案》,此举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教研工作的开展;三是搭建了教研交流共享的平台。为了加强学校教研工作,我们创建了“樟树市实验小学校本教研博客群”( http://syxx1916.blog.163.com),作为教师们的专业发展分享平台和深层交流园地。在此教师们不仅可以对每次教研活动中的案例观察畅所欲言,对教育理念展开讨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提出心得;同时还不妨展示自己的学术成就、教育经验等。透过“樟树市实验小学校本教研博客群”教师们能够目睹自己与同事们的成长与提高,不但使学校的学术氛围有所提升,还充分体现了“交流与共享”。

5. 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渠道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新课程的价值需要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同,而且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科教学也必须取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撑和配合,特别是学生家长的懂得和合作。

校长要强化家校合作的意识、掌握家校合作的技巧,在学校、家长、社区之间构建多样化的沟通渠道,领导学生、家长和社会积极支撑和参与课程改革,构建“课程共同体”,形成课程改革的合力。①要培训家长。要向家长宣传课程改革,赞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导观念,懂得、认同、支撑课程标准,逐渐转变对新课程的见解、对孩子的评价方法,学会用课程标准去断定教师教导行动的价值,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支撑者和增进者。②要开放教学。要开放学校、开放课堂,让家长及时懂得学校实行课程改革的情况,懂得学习内容的变更、“教”“学”方法的转变和评价方法的转变,懂得孩子的学习情况,并配合学校实行校本课程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③要开发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要尽可能地发掘家长和社区教导资源的潜力,不但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还可以请“客串教师”的家长和社区人士上课和评价;要与社区共同建立课程实践基地,丰富课程资源,为学生参与社区运动创造条件,为学校的课程改革供给广阔的平台。④要领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改革。要让学生懂得新课程的学习请求,控制新课程的学习方法,主动转变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加强学习的自主性;要让学生控制新课程的评价系统,懂得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为每一个学生供给合适他们的学习资源,赞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总之,课程领导力是中小学校长最基础、最重要、最核心的能力,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必然要求。

江西省樟树市城区教育办 杨敏

江西省樟树市实验小学 曾德智

第四篇:提升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调查与思考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

马伟中

内容摘要: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推动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不强的现状普遍存在:如课程领导意识淡薄、课程领导知识欠缺、课程领导作为失当、课程领导能力不足等。剖析其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制度的制约,以及校长自身的原因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策略主要有:一是刷新观念——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二是优化制度——改善校长的课程领导行为;三是创新实践——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关键词:校长 课程领导力 问题 原因 策略

校长课程领导力作为校长领导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长课程领导意识、课程领导知识、课程领导能力、课程领导作为的统一体,也是推动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整体现状并不是十分理想,虽然大多数校长在主观上正经历着角色转变,但在课程领导的过程中许多校长还是凭借经验行事,课程领导力不强的现实客观存在。本文就校长课程领导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作一剖析,并对提升策略谈些个人观点。

一、校长课程领导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领导意识淡薄。一些校长主观认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是保障学校平安无“事”,或者亮出有上级领导认可的“特色”工作,为此这些校长就很少去关注国家课程的执行与落实,很少去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有一些校长错误认为学校的三级课程由专门科室在操作实施,由一线教师在具体落实,校长无需再去“插上一足”。这些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校长的课程责任意识,也弱化了校长实施课程改革的主动性。

2.课程领导知识欠缺。许多中、小学校长都是因教学业绩显著而被提拔到校长岗位的。虽然他们的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甚佳,专业引领能力较强。但毋庸讳言,许多从教师岗位上提拔上来的校长,缺乏课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素养,其课程领导力更是捉襟见肘。并且与课程领导相关的内容在校长培训过程中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校长在课程领导方面的专业知识先天不足,已成为校长知识结构中的一块“短板”。

3.课程领导作为失当。我们不难发现,如今有些校长“官僚气”越来越重,“人文气”越来越淡,“思想味”却越来越少。一些校长往往以事务繁忙为借口,渐渐远离了教学,远离了课堂,只忙于指挥,不善于指导,也就逐渐缺失了课程领导的话语权。还有一些校长习惯纠缠于事务性管理,因为上级部门要对事务性管理工作进行考核,所以会特别用心用做,而课程领导却被旁落为可做可不做的“小事”。

4.课程领导能力不足。笔者调查发现,校长课程领导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缺乏执行力。例如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有些校长对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导致在执行时产生失真、失当、失误的现象,也使得课程改革“貌合”而“神离”;有些校长则完全按上级的“指令”办事,缺乏必要的课程政策具体化能力,特别是校本课程创新开发能力尤为欠缺。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位校长曾感言:“新课改提倡校长走进课堂,其实有些勉为其难!这倒不是说我们不能教学或不想教学,而是现实的客观环境不容我们静下心来去钻研教学。学校每年必须参与或接待的各种评估、考核、考察、会议等,对校长、对学校来说已成为一种负担。”

K.D.Peterson曾在研究中发现,小学校长花在课程问题上的平均时间不足7%。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李朝辉、马云鹏二位学者作出了如下解释: 一是社会对校长认同的影响。从社会角度看,校长被定位为行政领导,拥有不同的行政级别,享有不同的行政待遇。这就导致校长往往忽视了自己在课程领导方面应担当的角色;二是学校生存对校长的影响。学校面临许多现实的困境,如人力、物力、财力的匿乏,学校内部管理与外部沟通的矛盾等,这些致使校长难以厘清自己的角色与任务。三是社会、学校、家长对校长的要求过高。这种过高的要求使校长大多时间沉积于事务堆中而不能问及课程领导。 2.教育制度的制约

在传统的课程管理下,所谓课程领导即指课程行政。校长无需作出什么改变,其本质工作即是执行相应的教育政策、法规,主要充当行政和教学领导角色。正如一位中学校长所言:“对我们普通中学而言,中心任务就是保质保量地执行上级部门的各种政策,完成规定好的课程目标,努力提升高考合格率,对得起家长和社会。什么研究性学习、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开发都是园中红花,点缀一下,仅此而已。”

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无论是什么话题的访谈,也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小学,“应试”是出现频率较多的词语。由于应试现状的存在,校长们在课程领导中,应该如何协调并处理好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权衡学科、学生、社会三种课程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干扰了校长们课程领导力的发挥。 3.校长自身的原因

课程领导是一项专业工作。校长要扮演好课程领导者的角色,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专业素养,对课程有系统的思考,整体的把握。但是,当前一些校长的专业素养并不尽如人意:一些校长旧有的课程管理思想根深蒂固;有些校长知识狭窄,课程意识狭隘,无法超越传统课程的局限去思考和行动;还有一些校长课程能力不足,面对复杂的、难以确定的未知领域,往往是力不从心、束手无策。总之,校长自身的专业素养不高,成了校长课程领导难以达成的重要原因。

笔者还发现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长们的心理极其复杂,既有对未来的憧憬,又存在着对现实的焦虑与不安。有些校长想通过学校变革来实现教育理想,但是往往缺少勇气,认为改革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与其进行不能预测结果的改革还不如维持现状。这些都成为了制约校长课程领导的因素之一。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策略

1.刷新观念——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

(1)课程观:促进课程品质的提升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最终落脚点都在学校,学校是课程实施的真正主体。对学校来说,创造高品质的课程也就自然成为其追求的目标之一。课程领导思想主张每个人都是课程的建构者。因此,校长课程领导必须把握课程的发展性、开放性,坚持动态式、生成性的课程观。鼓励师生在教育情景之中通过探讨、反思等方式对课程知识进行理解和把握,并以自己的主观经验削减课程的预设品性,把已有的书本知识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等结合起来,使课程与师生的教学情景产生积极互动,使课程的价值更加丰富化。

(2)教师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认为,教师是没有智慧和能力进行课程决策和开发的,而且教师的专业水平如何对课程的发展无关紧要,他们只是既定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作为课程实践的最直接参与者,作为拥有相当智慧和创意的群体,应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在本真意义上,教师即课程。校长要充分相信教师的实践智慧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变课程管理为课程领导,也才能使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3)学生观: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课程领导的最终理念是:一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指定与实施都必须考虑学生能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无论在设计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应以学生为本,努力构建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课程。首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其次,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当,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乃至全面发展,是校长课程领导理念的重要内容。

2.优化制度——改善校长的课程领导行为

(1)建立民主、合作、交流的课程领导机制

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施后,学校课程管理既要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以及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又要协调、优化和整合三类课程。因此,“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是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vi]新型学校课程管理模式首先要求学校课程管理信息沟通顺畅,校长要努力建立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机制;其次,要求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建立有利于全体教师主动参与的机制;最后,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课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

(2)建立有利于学校课程领导的评价体系

学校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为此,必须改革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实施评价,努力构建新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第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评价,以进一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第二,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改进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唯一指标的做法,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第三,建立促进课程不断提升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调控实施质量和把握发展方向。因此,要认真分析课程执行的情况以及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课程规划,改进教学管理,形成不断革新完善的机制。 3.创新实践——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1)规划学校发展愿景

学校发展愿景是学校师生对本校发展的共同愿望和前景设想。学校发展愿景的规划主要依赖于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整合教师、家长、学生的观点,经过反复讨论、真诚沟通而达成共识。一般将学校发展愿景规划设计为长远发展规划和短期实施方案,通过教代会制定X年发展规划和发展计划。学校发展愿景应成为一面旗帜,通过这面旗帜去团结人、激励人、引领人、成就人。学校课程设置其实是实现学校发展愿景的具本步骤。

(2)推动校本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是最能体现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容之一。学校必须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包括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由学校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及教研组长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与协调;校本开发课程指导小组,成员主要由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以及聘请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咨询,以保证校本教材的学术性;建立校本课程研究小组,成员包括校长、教师、学生代表共同组成。作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由于有了自己的组织,校长应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进行积极的探索。

(3)变革学校文化组织

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就催生学校文化的变革。新课程需要学校文化的支撑,同时也创造着学校文化。“不同学校文化会对事情有不同的判断、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行为选择。如果说学校文化似暮鼓晨钟,天天撞击在学校成员的心中,那么学校课程领导者就要做那个充满激情、持之以恒的敲钟人。”特别是当前要解决新课程所面临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就必须重建学校的文化功能。学校不仅要追求升学率,更要注重和谐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也要造就教师;教师不只是从事教学,更要进行研究;学生不只是接受知识、服从于教育,还要受到尊重,享受幸福感。学校的目标定位正确了,新型文化创生了,校长课程领导也会一帆风顺,新课程改革才能一路风景。

第五篇:浅谈提升校长领导力

郑金洲《学校内涵发展与校长领导力》讲座,让我知道领导力是领导者在领导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各种能力总和,主要由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建设能力、执行能力构成。提升校长领导力主要包括以下这四个方面。

1、决策能力的提升。决策源于熟悉情况,综合提炼,正确判断和果敢气魄。由此,校长要领悟法律法规,把握学校发展方向,确立科学教育理念,制定学校发展目标。深入学校的各个领域,调查研究,熟悉情况,遵循规律,捕捉学校发展关键问题,综合提炼,正确判断,果断决策。另外,校长要光明磊落,胸襟宽广,品德高尚,才能使自己决策能力不断提升。

2、沟通能力的提升。沟通是管理的浓缩,要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共享智慧,必遵循白金法则,做到沟通到位,改进并运用多种沟通方式与师生沟通,要遵循并努力提升非言语的沟通能力和水平。

3、团队建设能力的提升。校长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两个团队的建设,要引领教职工确立和明确学校发展愿景,建立以人为本的各项具体管理制度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校长要以身作则,实现政令畅通,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校长要有激情,以此激发全体师生的激情,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4、执行能力的提升。校长应带头并引导教师,完整高效实现学校决策,做事要做实做细,养成注重细节的工作习惯。遇到困难要充满激情,永不言败。领导力校长还应具备多维的,并在具体的工作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即:课程领导力、教学领导力、社区领导力、自我领导力等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下一篇:前台文员工作规范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