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论文

2022-04-2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由于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在教学当中渗透德育开始变得非常重要。为初中生提供德育教育,变成当前教育界要面临的关键问题。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怎样良好的结合学科特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德育标准,将德育教育贯彻落实呢?这就变成我们每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都需要努力进行研究与做好的一个任务。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论文 篇1:

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颁布有助于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并且将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深入地挖掘出来,同时对传统地理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更新与创新,引导初中生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并且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分析了如何把地理知识传递给初中生的同时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德育,探讨了运用德育渗透教学模式进行地理教学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初中;地理;德育

在初中的地理教学中为了能够进一步增强对初中生的德育,并且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地理教学中一定不能缺少渗透式德育教学。对于地理教师而言,初中生的德育属于一项较为艰难的教学任务,对初中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培养,地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德育教学的内容,这对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素质与优良品质,可以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首先,在地理教学中对德育进行有效的渗透,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在日常工作时进行德育渗透式教学,是体现地理教师专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之一;其次,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德育渗透工作,有助于初中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对于初中生的个体发展而言,对地理知识的储备以及较高的个人综合素养非常重要。

二、初中地理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教学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

在地理教学中初中阶段使用的地理教材分成世界以及中国地理两个大教学板块。初中地理教材是对世界各个国家不同的自然地貌与自然环境特色,以及人文地理特点进行科学的描述。地理教师针对初中阶段的地理教材开展教学时,一定要将地理教材内容中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这两方面融入教学内容,这其中就有情感态度与情感价值观的内容。为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情感类教学与德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对教材中涵盖的德育知识进行有效的传递,使初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受到德育,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运用地理教师传授的德育知识更好地生活。

(二)在地理教学使用渗透式德育教学模式吸引初中生学习

地理教师对初中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善于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并且还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使用渗透式教学模式引导、吸引初中生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使初中生对地理知识产生想要主动学习的兴趣,为德育渗透式教学提供科学而又合理的路径。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将德育渗透贯彻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还要将传统地理教学的重点有效地进行转移。不仅要让初中生更好地掌握地理方面的知识内容,还要将目光放在初中生的身心成长方面,使初中生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在对地理知识进行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抓住教学特点,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帮助初中生有效树立起较为正确的“三观”,并且还应该秉承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有效引导初中生形成独立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帮助初中生搭建一个具有多样性以及创新性的地理课堂环境,使初中生拥有独立思考并且进行实践的学习模式。

(三)在课堂上渗透德育

地理教师在对初中生进行地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融入德育教学的工作内容,地理教师针对德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应加大对初中生的德育力度。

(四)组织课外活动顺利渗透德育

地理教师对初中生展开德育,不仅要在理论上对初中生开展政治以及思想方面的教育,还应该在初中的地理教学内容中适当增添实践机会,这样有助于从思想上提高初中生的品德。在校园活动中,可以适当开展与德育教学有关的实践,比如: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辩论赛或者是讲演赛等相关的活动。

(五)做好德育工作中的心理辅导工作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计划地引导初中生对自己的将来做出规划,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强与初中生的沟通以及交流,同初中生共同面对其心理出现的波动,帮助初中生消除心理上的焦虑,并且正确处理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培养初中生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与心态,使初中生可以以积极与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在我国新教程改革颁布后,地理教学已经向深层次发展。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不仅要在教学中把地理知识传递给初中生,而且要将德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有责任引导初中学生形成优良的“三观”。在此过程中地理教师必须为学生做出表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培养初中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远航,郭志永,姬璐璐.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8,5(27):358-359.

[2]王红.如何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6):25.

注:本文系2018年度白银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的研究》《中学生地图素养的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分别为:BY[2018]G483,BY[2018]G484。

作者:马建军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论文 篇2: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价值及策略

摘要:由于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在教学当中渗透德育开始变得非常重要。为初中生提供德育教育,变成当前教育界要面临的关键问题。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怎样良好的结合学科特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德育标准,将德育教育贯彻落实呢?这就变成我们每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都需要努力进行研究与做好的一个任务。基于此,本文章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价值及策略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德育渗透;价值;策略

引言

地理学科作为一个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科,不仅关注社会生活,也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与思政内容具有天然联系。因此本文依据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需要,确定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基本方向,挖掘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思政要素,并提出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价值及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的较量,更多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抗衡。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遭受不少西方反华势力的抵触,西方反华势力多次希望通过文化渗透改变我国人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生处在价值观养成的阶段,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不良言论、思想的影响,加上当今网络的发达,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价值多元化趋向明显,因此初中生急需通过德育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價值观。如果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道德教育,即便拥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这些才华不仅不能使其拥有幸福的人生,反而会因为错误价值观的导向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融合语文元素,美化地理课堂

在语文学科中,最有特点的即为诗词歌赋的应用。将诗歌中所蕴含的地理学知识作为线索,研究古今诗歌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方法和技巧等,这些技巧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能力。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述了黄河的源头是在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并最终流入了渤海,诗句读起来磅礴激昂、荡气回肠,令人久久难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绘了荒凉寂静的玉门关外与关内的景观差异,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因为降水差异。古诗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配以相应情景的图片和背景音乐,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极大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此情此景,使得学生深深体会到我国幅员之辽阔、山河之壮丽,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爱好,创设出良好的游戏情境,在初中地理课堂当中灵活利用多种游戏,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如在讲解“中国的地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地形图片,带着学生一同做游戏。当教师指出某一个地形图时,学生根据地形特点说出地形名称。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欲望,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另外,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们增强集体意识,教师就需要以学生作为主体,组织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对学生认知特点进行考虑。

(三)结合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有限性,如果教师通过讲解大事件和大道理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匹配,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抵触心理。裴斯泰洛奇提出的要素教育论认为,首先要培养儿童对母亲的爱,再逐渐地扩大到爱家人,再学会爱朋友,最后爱世界上所有的人。借鉴要素教育论的尺度扩展,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将部分大事件和大尺度缩小至学生生活的区域尺度,即家乡,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八年级地理主要为中国区域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假期对家乡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家乡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变迁历程,培养对于家乡的认同和自豪感,做到“知乡”和“爱乡”,使得家国情怀的培养有了坚实的基础。

(四)举办教学活动,营造地理德育氛围

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举办一些教学活动,将德育与地理知识紧密融合在一起,营造地理教学氛围。例如,在每年的3月22日这一天,在班级举办节约用水手抄报比赛。从1993年开始,3月22日就确定为“世界水日”,但在实际生活中其实鲜有人知道这一天,教师可以组织手抄报比赛,让学生自行搜索查阅水资源的相关资讯。手抄报不仅包含了日常节约用水的小妙招,还可以为大家介绍目前世界上水资源稀缺地区人们艰难的生活状况。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水资源的来之不易,懂得加倍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结束语

理是初中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属性的学科。在向学生传授基础地理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开展德育渗透,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开展课后实践探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以及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实施爱国主义、环境保护以及乡土地理等方面的德育,促进学生地理知识与综合素养的同步提升,从而成长为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晶.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0(31):83.

[2]刘海军.德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价值及策略[J].新课程,2020(23):232.

[3]丁云,周宗圣.浅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J].名师在线,2020(11):35-36.

作者:陈娅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论文 篇3: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 要】初中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特点,蕴藏着丰富情感的素材,有利于德育的渗透、开展。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建立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要讲求科学、合理和实效,德育内容就必须采用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避免空洞的说教。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德育教育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之上的,各学科的内容都含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初中地理课程自然也不例外。初中地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融的学科,是一门富于情感、丰富多彩的学科。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背景下,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地理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它既研究自然因素,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又研究人文自然现象,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中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中学地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地理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其次,发掘乡土地理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中学地理教师要通过传授本地区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体验和了解当地的地理风貌和特点。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得到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了解家乡的热情,并最终使这种情感转化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开发各种课堂、课外的地理实践活动课,如举办讲座、组织地理课外活动、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开展乡土地理知识竞赛等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乡土地理教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课堂教学更生动,效果更为显著。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现代的教学方法,即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它不仅具有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功能,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强调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的今天,多媒体教学能起到“请进来”,解决学生不容易“走出去”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加快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这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学习中国地理中的北方区域时,可以播放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视频,屏幕上展现了长江的雄伟、黄河的豪迈、青海湖的瑰丽,自然会激发起学生的万丈豪情。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立志成才的精神

当今的学生基本都是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的,他们大都满足于父母为他们创造的良好生活条件,不愿吃苦,缺乏人生奋斗目标。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首先,利用国家民族的荣辱点进行教育。对于事关国家荣辱的问题,学生都很关注。例如:新中国成立前,有国家说中国是“贫油国”,没有石油资源可开采,无法发展石油工业。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石油工作者历尽千难万险,转战南北西东,从西北到东北,开发了大庆油田,接着又开发了华北油田、胜利油田等,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石油不但能自給,还可以出口!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其次,利用地理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在传授世界地理中的欧洲、北美等其他发达国家的地理知识时,在介绍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等知识的过程中,也要介绍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成就,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进心与自信心,促使他们树立不认输、不自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

四、改变教学方法,渗透环保意识

传统的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对教材中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采取简单的单一的说教方法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够渗透环保意识,还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探索研究新的实用的学习方法,将环境保护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渗透。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互动教学,以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为主,师生与社区、网络课堂为辅。初中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主动的思考与领悟;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将课堂上的地理知识讲“活”,让学生将地理知识学“活”,能够与实际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思考或者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但是,日本人在用完一次性筷子后不是简单的焚烧而是将其回收造纸,这就做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然后启发学生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具体的思考。

五、利用实践活动,参与环境保护

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作用并能够学以致用,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获得不同于地理课堂的体会。如,在植树节3月12号這一天,教师可以联系相关的社会组织,并积极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在积极地植树的过程中,获得不同于书本上的环境保护知识,增加对地理学科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师生还可以拓宽实践活动的途径,在实践中进行环境教育,如,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环境问题以漫画或者插图的方式进行表达,初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运用漫画这种带有夸张或者讽刺意味的形式能够更好的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此外,教师可将学生合理的分组,每组安排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调查,调查后小组进行讨论,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环境的认识,并组织小组之间相互的交流讨论,在实践中获得心灵的感悟,开阔自己的眼界,在交流中,不同的思想碰撞出新的科学的环境知识。

总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德育已融入各个学科的课堂之中。“欲育人者先自育”。只有不断提高德育的自觉性,掌握德育渗透的本领,做到“自然”和“有效”地实践,地理学科的“育人”优势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张雪岩.德育教学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戚万学.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付利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语言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