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合作素质的方法探讨

2022-09-12

合作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精神文化内容, 大学生合作素质培养的方法应该是多方面、多途径的。从大的方面说, 一个是解决认知问题, 一个是解决内化问题。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讨论培养大学生合作素质的方法。

1 理论灌输法

灌输教育法是当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方法,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所谓合作理论灌输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传授、宣传或由大学生自身有系统地学习有关合作的基本理论, 逐步养成合作素质的教育方法[1]。

1.1 以引导为主, 全面培养, 强化教育效果

“引导”的作用一是在事物内部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两个方面的矛盾斗争中, 教育者按照既定目标, 有计划、有步骤的将其矛盾斗争中的积极方面进一步引向新的高度;二是在提高青年学生理性认识的基础上, 逐步将其理性认识引向实践活动, 以促进其良好行为的形成[2]。例如: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教导他们不能因为恋爱而影响学习和与集体的人际关系;加强勤工助学的教育, 教导他们正确面对金钱的诱惑和生活的压力;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融于集体生活有利于健康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在张扬个性时不要只看到自己, 而应该以不影响、损害他人、集体的利益为前提。

合作素质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一种新的要求, 某些教育者和大学生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个性的发挥和创造力的增强, 忽略个性培养与合作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因此, 需要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理论灌输教育。可以利用报告会、讲座;利用校内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宣传手段;请专家学者、成功人士对大学生讲述为何社会如此关注合作, 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信服在其中, 从而深刻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对此要不失时机地针对事例趁热打铁, 加深印象, 强化教育效果, 在组织学校的各项活动中, 抓住机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团队的紧密联系, 让大家感受浓厚的合作氛围。

1.2 加强人文素质的理论教育

人文素质与合作素质有一共同之处, 即社会责任感, 提倡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统一。人文素质是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素质因素。

现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悖于对优秀人才培养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 (1) 培养的人才知识面偏窄。我国教育体制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过分专业化和过早专业化的弊端,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会造成学生只埋头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偏窄。 (2) 适应社会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改革开放和社会的高速发展, 要求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现象和外国文化渗透去理性地分析和认识, 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理性思维的能力、完善的人格、崇高的道德、丰富的文化等人文素质。而现在的高等教育缺少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机制, 造成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社会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缺乏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心态。

人文素质的提高, 可以使大学生的个性更加完善、丰富, 克服“半个人”的畸形, 从而摆脱“工具人”的悲剧。因为没有人文修养作为基础的人, 即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 也往往是带有工具性的不自觉的人。只有个性的完善丰富, 才能有个人的创造力的发挥, 并融入团队合作活动当中, 从而在合作交往中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2 实践锻炼法

在培养合作素质的过程中, 不仅要进行合作观念和理论的灌输, 更需要在实际的和模拟实战的合作活动中培养合作素质, 引导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感受合作作战的魅力, 同时以健康向上、拼搏的氛围, 激发他们的合作精神。

2.1 加强大学生团队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团队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团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 大学生对于团队的认知还不够, 内部管理方面经验还不足, 团队建设的外部环境也不成熟。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团队主要分为两种, 一是学生自发性组建的各种学生社团, 另外是学校团委、院、系直属的学生会组织。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社团往往因为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专人具体引导, 活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不利于大学生合作素质的养成。因此, 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 派专人对学生社团进行专门的团队理论的培训和指导;另外要加强对各级学生会的合作意识培养和训练, 加强学生班级团队合作意识的培训, 根据学生活动和工作任务的不同,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组建不同的团队。

思想教育并不是“空对空”, 同样是需要投入的。实际工作中, 确实有一些人对思想教育工作的投入与产出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甚至以资金紧张等各种理由来压缩德育工作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 思想教育工作者不应是消极气馁, 而应当积极把大学生团队发展的一些基础性的服务工作做好了, 让学生感到教育者是真心实意、千方百计在帮助学生发展, 思想教育工作者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与信任, 思想教育工作也才能融入到团队工作中去。

2.2 多途径创建实践机会

组织一些既能展示个人特长、又能体现合作素质的科技创新活动, 如创业大赛等;开展一些需要集体成员共同参与、共同战斗的文体活动。如辩论赛、篮球赛、班级之间的拔河比赛、团体体育竞赛、合唱比赛等。组织过程中, 要有目的地将集体奖与参赛人数、啦啦队人数、个人奖等挂钩, 将个人行为融于集体之中。也可以开展一些以交流、沟通为主的联谊晚会、舞会等活动, 以加强沟通、增进了解。

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 由大学生自我组织队伍 (包括队伍内的各项分工) , 外出参加社会调查, 公益劳动, 科技文化服务, 社区志愿者服务, 军政训练, 勤工俭学等广泛的实践教育活动, 把所学知识同现实结合起来, 走向社会, 适应社会, 服务社会。通过实践过程, 认识劳动的价值, 培养劳动的感情, 养成助人为乐、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 在实践中经受意志品质、团结合作、成功与失败的考验。通过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亲身体会, 去感受团队和合作作战的魅力, 激发他们进一步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大学生们在活动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群策群力, 很好的践行了合作素质的要义。

合作素质作为一种新的优秀品质一直备受中外教育家的关注, 《礼记。学记》中曾指出:“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强调了受教育者与他人合作的必要性。放眼全球,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它带来交流与合作, 也带来了冲突与碰撞, 只有分享、合作, 才能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 人格和个性得到健全和发展。

摘要:在培养大学生合作素质的方法上, 通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可以运用理论灌输法、实践培养法来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素质, 也进一步强调合作素质作为国际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基本素质之一, 对个人、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合作素质,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37.

[2] 吴文国.尊重.说理.引导.激励——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规律[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 2002 (2) :3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体会与思考下一篇:关于工程塑料性能与其在电子设备领域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