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

2022-10-17

第一篇: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2年度课题指南

2012年2月

目录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申报说明

系列课题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系列 (7)

二、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系列

(9)

三、深入学习弘扬实践雷锋精神研究系列

(11)

四、践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上海城市价值取向研究系列 (13)

五、上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研究系列

(14)

六、加快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系列

(16)

七、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研究

(17)

八、上海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研究系列

(19)

九、国际战略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研究系列

(20)

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政治工作研究系列

(22) 十

一、上海推进社会领域法制建设研究系列

(24) 专题研究

申报说明

一、申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九届十四次、十五次、十六次、十七次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尤其要凸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深化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规律,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注重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服务。

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指导今年各类课题的申报。申报课题要充分反映本学科及相关研究领域新的进展,力求居于学科前沿,倡导原创性和开拓性研究,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要着眼于世界形势变化和新的时代特点,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和上海市情,注重研究我国尤其是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重大问题。

三、2012年《课题指南》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系列研究课题,共有11个系列,58个子课题,其中,第一和第二个研究系列同时列为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第二部分为2012年度专题研究课题,共5个选题。

四、系列课题条目都是当前党和政府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用研究系列的形式在于突出课题研究所涉及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强调课题研究应当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而由多学科共同参与。

系列课题条目都是规定选题,条目不分学科,都将通过评审对应立项。系列课题的申报者既可以申报整个研究系列,也可以申报研究系列中的某个子课题。若申报整个研究系列,申报者除自己承担其中某个子课题外,还应当落实好整个研究系列中其他子课题的申报者;若申报子课题则每个申报者限报一项。申报者应按《课题指南》条目的内容要求进行设计论证,一般不改动条目。课题的设计论证均要求贯彻理论性、实证性、对策性三者的统一。系列课题一般要求在年内完成,每项子课题都应有相应的独立成果,成果形式主要是系列研究报告。系列课题将采用招标方式评审立项。课题立项后,采用首席专家制,由首席专家对整个研究系列负总责,统筹和协调所有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若系列课题在申报、评审中没有或无法产生首席专家,该系列课题立项后,由市社科规划办公室直接负责协调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系列课题的成果质量取决于承担者的研究能力,也依赖于整个研究系列的组织协调。鼓励对系列课题开展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即鼓励实际部门和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联合申报和合作研究。

五、2012年《课题指南》中5个专题研究条目是学科型、综合性、前沿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和跨学科研究选题,这些选题对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发展,促进不同学科在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交流融合,进而推动学科创新具有积极意义和研究价值。专题研究课题按条目申报,申报者应根据《课题指南》所附的简要说明进行课题设计论证。专题研究课题与一般课题一样,可在二至三年内完成。

六、2012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联合发布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简称“联合发布课题”)暂不列入本次《课题指南》的申报范围,将由三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共同协商确定选题和申报时间,另行组织申报。

七、2012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共设重大课题、系列研究课题、专题研究课题、三省市联合发布课题、一般课题、青年课题、教育学专项课题等类别,共七类课题。重大课题申报不受时间限制,三省市联合发布课题单独另行组织申报,除此之外,其他四类课题同时申报,分类组织评审。

八、重大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的申报不受《课题指南》选题条目的限制,可自行设计选题,但必须遵循《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其具体申报、评审、立项办法参照《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执行。

九、一般课题和青年课题按学科申报。课题申报的学科选择请参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数据代码表》中的学科分类目录。2012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学科分类目录取消“综合学科与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分类,其它学科分类维持不变。原先选择在“综合学科与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分类目录下进行申报的课题,须选择课题研究所涉及的一个主要学科分类目录进行申报。

十、2012年除对应《课题指南》选题条目立项系列研究、专题研究课题外,还将立项一般课题80项、青年课题45项,教育学专项课题25项(并同时被立项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凡时效性较强的应用研究课题要求在立项后一年内完成;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则要求在二至三年内完成。

系列课题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着眼于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战略部署,深入研究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探索实践,从理论上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内涵,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前进方向、发展主题、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把握文化范畴,立足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研究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内涵结构和实现路径)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出发,深入研究和系统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聚焦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分析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特点新趋势,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对策和思路)

5、文化创作生产的导向和评价机制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创作生产的实践历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现实需求出发,分析梳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文化创作生产的多种复杂因素,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推动文化创作生产健康繁荣发展的导向和评价机制)

6、加强引导促进互联网等新媒体健康发展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握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深入研究分析互联网等新媒体对舆论导向、文化发展和政府管理等提出的新挑战新机遇,从体制机制创新的视角,积极探索引导促进互联网等新媒体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路)

7、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分析梳理城乡“二元结构”在区域文化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现状和特点,着眼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围绕文化基础设施城乡均衡布局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的目标,深入研究探索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8、加强文化专门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握当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以“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为培养目标,研究探索加强理论、新闻、出版、文艺等文化专门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举措)

二、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

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着眼于”的要求把握党建着力点,从“五位一体”党建总体布局出发,全面推进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1、十七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新发展研究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深化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准确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深刻把握发展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科学发展等一系列重大主题,系统梳理和完整阐述党的十七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的新发展新成果)

2、党的十七大以来上海推进科学发展新经验新进展研究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立足于上海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市委领导下着力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四个中心”建设的实践,着眼于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党的十七大以来上海通过深化改革、创新转型,把握发展机遇、推进科学发展取得的新经验新进展)

3、深化和完善上海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于新时期加强党建的总体布局,把握社会转型的特点和趋势,着眼于重构基层党建的社会基础,总结梳理上海区域化党建在服务基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改进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实践,从理论上研究概括新时期通过资源整合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路径、方法和模式)

4、推进上海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总结基层党

建工作信息化实践,分析梳理信息技术应用对基层党组织管理、活动和工作方式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研究探索互联网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的对策举措)

5、上海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践的实证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上海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概括提炼上海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实证分析新形势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提出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践的对策思路)

6、完善反腐倡廉制度的实证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党的十七大以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实践,实证分析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探索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制度的对策思路)

三、深入学习弘扬实践雷锋精神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研究阐释新形势下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色,紧密联系学雷锋活动实际,积极探索新的时代条件下深入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的内容、形式、方法和途径。

1、新时期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于新形势下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联系新中国60多年来思想道德建设实际,系统研究阐释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重点概括分析社会主

义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雷锋精神引领良好社会风尚、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伟大意义和重要价值)

2、新形势下学雷锋活动的时代特色和实践形式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于新形势下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尤其是着眼于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不同人群的利益、思想和价值取向多元分化的现实,着力于挖掘和弘扬雷锋精神的巨大现实感召力,概括梳理新时期雷锋式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的时代特色和实践形式,研究探索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方法和途径)

3、当代社会志愿活动中的雷锋精神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于新形势下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联系新时期规模宏大、形式多样的社会志愿活动实践,挖掘、弘扬和阐发社会志愿活动中的雷锋精神底蕴及其时代特色,重点研究探索用雷锋精神引导社会志愿活动、创造良好社会新风尚的方法途径和对策思路)

4、完善学雷锋活动的制度保障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于新形势下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保护和提高民众学雷锋主动性、积极性、避免助人为乐可能遭遇的道德、法律和经济风险出发,研究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学雷锋制度保障的方法途径和对策思路)

四、践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上海城市价值取向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精神,按照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

和要求,以城市价值取向的凝聚支撑上海创新转型,深入研究以践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城市价值取向推动上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条件、方法和路径。

1、践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精神,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为上海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人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现实要求出发,深入研究践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互关系)

2、上海践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社会环境实证调查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精神,从社会转型和利益多元的实际出发,以实证方法分析梳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价值诉求特点及其在社会实践不同领域的表现形式。研究探索社会全体成员践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条件、方法和载体)

3、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践行上海城市价值取向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精神,着眼于用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凝聚人心,推动上海创新转型,研究分析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如何体现上海城市价值取向,探索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4、上海城市价值取向融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精神,总结党的十七大以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新成就新经验,研究分析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融入其中的途径、方法和载体,探索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五、上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十二五”时期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系统梳理和总结上海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和经验,深入研究和分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方法途径、保障机制等问题,切实推动上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创新转型背景下上海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研究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握“十二五”时期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立足上海文化建设实践,实证分析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转制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现状与瓶颈,研究探索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有利于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优化上海文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增强上海文化发展整体实力的具体途径、方式及政策建议。)

2、上海文化财政体制配套改革研究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保障文化事业产业持续、健康、繁荣发展为出发点,在实证分析目前上海文化财政投入的范围、方式和效果的基础上,立足“十二五”时期上海文化发展的目标,配合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着力研究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完善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的具体对策。)

3、上海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梳理和总结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与经验,深入研究上海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和遇到的问题,尤其是探索公益性公共文化机构的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引导、信息化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

等“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问题,提出可操作的建议和对策。)

4、上海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研究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保障的目标,着眼于上海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探索有助于吸引、鼓励和扶持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的体制机制,在完善机构编制、加强学习培训、保障薪酬待遇等方面提出适合上海实践、适应基层情况的体制机制创新成果。)

六、加快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十二五”时期上海文化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深入分析科技日新月异、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以及产业分化融合等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系统研究优化上海文化产业结构、创新上海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提高上海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等问题,探索提出“十二五”时期上海文化产业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对策思路。

1、上海试点税制改革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上海试点税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实证分析增值税改革对上海文化创意企业产生的具体影响,深入研究税制改革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效应,探索利用率先改革的优势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方法和路径,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2、转企改制后上海文化企业提升竞争力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实证分析转企文化单位的经营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从提升文化企业综合竞争力出发,围绕转制文化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3、“三网融合”背景下上海传媒业发展战略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三网融合”目标,着眼于产业发展战略,概括分析上海传媒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重点围绕技术升级、产业融合、业态演变、市场营销与竞争等方面深入研究,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4、上海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于上海“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实证梳理归纳上海数字出版业的发展现状,在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围绕数字出版业的产业链重构、赢利模式、行业监管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七、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研究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奋斗目标,深刻把握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研究分析上海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上海文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

(从上海文化贸易发展的实际出发,研究分析上海文化贸易发展的现实环境、运行规律及瓶颈制约,结合国际上其它文化大都市发展文化贸易的成功经验,从内容拓展、平台搭建、资源整合和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上海文化贸易发展的实践策略和操作措施)

2、上海创新文化消费商业模式研究

(从把握上海文化消费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出发,重点围绕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等方面,研究探索上海创新文化消费商业模式的路径和对策)

3、上海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以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为目标,从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创意工作者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任用选拔机制、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措施、及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等多方面,研究上海加强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4、上海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研究

(立足于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深刻把握上海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目标定位、价值内涵,结合上海文化建设实际,研究并提出上海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八、上海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于社会转型背景下上海社会建设的实践基础,注重研究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取向,聚焦上海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基本功能、组织建设和机制创新等,强调理论研究、实证调查和案例分析相结合,提出可供操作的对策思路和政策建议。

1、上海社会管理新格局运行机制研究

(总结回顾上海社会建设实践的经验和特点,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研究分析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提出完善其运行机制的对策思路)

2、上海优化公益服务组织培育发展机制研究

(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以实证方法,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分析上海公益服务组织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化方面发挥的作用、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探索提出进一步优化公益服务组织培育发展机制的对策思路)

3、上海探索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政策机制研究

(把握社会转型的特点和趋势,立足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加强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出发,比较和借鉴国际经验,按照专业化、社会化、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思路,研究分析政府通过外包提升公共服务效率水平的方法和路径,探索提出公共服务外包政策机制的设计思路和建议)

4、上海推进社区共治和自治研究

(以实证方法总结上海社区建设实践,分析梳理社会转型背景下上海社区治理的特色与趋势,概括提炼将基层民主建设融入社区治理的典型案例,研究探索在社区自治基础上实现社区共治的方法、路径和载体)

5、上海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研究

(总结上海社工队伍建设历程,比较借鉴国际经验,按照社区、社团、社工“三位一体”发展思路,深入研究上海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方法路径、制度环境和保障措施,探索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6、上海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镇管社区”模式研究

(从上海城郊快速城市化的实际出发,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通过案例实证分析梳理上海“镇管社区”实践,深入研究剖析“镇管社区”的性质、特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破解城市“二元结构”、完善“镇管社区”,提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九、国际战略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九届十七次全会精神,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在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变化格局中把握上海创新转型的新机遇,深入研究分析上海“四个中心”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1、国际金融体系变革趋势及其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研究 (立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系统梳理金融危机背景

下国际金融体系变革的最新动向及其特点,重点围绕这一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研究分析国际金融体系变革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能产生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利弊,提出积极应对的思路和建议)

2、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与加快上海成为全球性人民币金融中心研究 (立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精神,把握国际金融体系变革趋势和人民币国际化有利时机,围绕2015年上海形成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的目标,梳理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及其阶段性特点,重点研究其对上海成为人民币金融中心的影响,探索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对策思路和建议)

3、国际贸易体系新变化对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影响研究 (立足于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国家战略,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体系新变化,梳理分析WTO、东盟10+1/

3、TPP等多种贸易自由化机制和金融危机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增强的并存趋势及其特点和影响,重点研究国际贸易体系新变化对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产生的影响,探索提出趋利避害、积极应对的战略思考和对策建议)

4、上海把握科技革命新潮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研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方针,把握世界科技革命新潮流,聚焦新能源、物联网、海洋产业、航天航空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研究分析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与上海比较优势结合的方法路径、提出上海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5、美国推行TPP对两岸ECFA的影响及进一步深化沪台经济关系发展研究

(立足于在国际经济政治变化格局中把握上海创新转型发展的新机遇,系统分析美国亚太战略调整趋势和推行TPP(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

对两岸ECFA的影响,深入研究深化拓展沪台经济关系对带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现实意义、实现方式和运作载体,提出可供操作的对策建议)

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眼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1、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大学精神的塑造研究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全面发挥大学教书育人、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创新知识的社会功能,从办学方向、教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入手,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审视大学精神对于大学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凝聚引领作用,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精神塑造的方法和路径,提出可供操作的对策建议)

2、文化创新视野下的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研究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深刻、准确领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着眼于促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探索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对策思路)

3、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研究

(立足于高校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特殊作用,研究分析当前高校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面临的新问题,从文化传承创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文化建设相结合等多方面,提出高校如何发挥文化传承创新、文化育人功能的建议)

4、高校内涵建设中的思政工作发展研究

(立足于高校内涵建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深入研究分析高校内涵建设对思政工作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探索高校内涵建设与思政工作相融合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

5、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实证研究

(分析梳理上海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基本现状,以实证方法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从社会、学校、个人职业发展等不同侧面,研究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精神面貌、思想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提出有利于高校青年老师成长成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建议)

6、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出发,探讨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对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途径、载体、模式、效果等方面的影响,提出进一步创新德育工作和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7、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其干预研究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和特征,从多层面深刻分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矛盾特征及其原因,重点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疏导和干预的对策建议)

十一、上海推进社会领域法制建设研究系列

总体要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十六次全会精神和本市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和要求,从上海转型发展和社会建设实际出发,立足于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和法治化水平,深入研究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系列重大法制问题。

1、完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地方立法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评估总结本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地方

立法所取得的有益经验,深入剖析相关立法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上海实际和地方立法权限,准确厘定社会建设和管理立法的范围、标准和分类;藉此提出完善相关领域立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实施步骤及“立、改、废”的建设性对策建议)

2、政法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和机制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司法规律的基础上,梳理归纳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各类政法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功能定位、优势和限度,着力明确各类政法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各自不同的途径和重点领域,并结合上海城市发展实际以及上海各类政法机关自身工作,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3、上海市法治政府建设状况评估制度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管理创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的法治化水平,重点围绕《上海市依法行政“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以实证方法研究建立一套能反映法治理念、把握法治规律、实现依法行政价值目标的科学评价和规范测评的评估制度)

4、上海建设法制环境最好地区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上海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把上海建设成为法治环境最好地区的战略目标,以实证方法总结梳理近年来上海依法治市实践,围绕依法行政、地方立法、公正司法、参政议政、法律服务以及社会整体法治环境建设等方面,研究探索加快建设法治环境最好地区的路径、方法、载体和措施,提出可供操作的对策建议)

5、完善社会保障立法研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我国经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以实证方法系

统梳理分析以医疗、养老、就业、住房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及其实施情况,立足于不断夯实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制基础,研究探索通过立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法路径和对策思路)

6、上海郊区城镇化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点围绕城镇规划体系和功能定位、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农业人口转移和公共服务配套、城镇社会管理与格局创新、城镇化发展中农民权益保障等政策法律瓶颈问题,以实证方法,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和法律建议,为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专题研究

1、社会建设的制度目标与政策取向研究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转型背景下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实践,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力求为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贡献,深入研究社会建设的制度目标和政策取向,系统阐述其理论内涵和实践特征)

2、国际货币体系变革背景下国际政治经济学重建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刻把握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新变化新趋势,系统梳理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发展演进的持续影响和特征,深入研究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走向和前景,围绕理论方法、价值立场和内容结构等,探索重建具有更强理论解释力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3、美国亚太战略调整趋势及对中国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

(立足于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新变化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挑战新机遇,重点围绕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的特征和趋势,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其影响中国周边环境的领域、内容、方式和途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中国积极应对的思路和对策)

4、中东地缘政治变化新趋势及中国的中东战略研究

(立足于当今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新变化,分析梳理北非变局、叙利亚和伊朗近期局势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深刻影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其复杂因素和变化趋势,围绕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影响和利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中国积极应对中东地缘政治演变的战略思考)

5、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研究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着眼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以宏观视野,分析概括梳理归纳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社会阶层利益分化的现实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立足于实现共同富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度,探索提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思考)

第二篇: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领域综合改革 - 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

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领域综合改革

日前,“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2013年度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科研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作了重要讲话,来自武汉大学、江苏省教育厅、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的代表作了会议交流发言。现将发言内容摘编如下。

加强高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武汉大学教授 顾海良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对于高校一流智库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深刻把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新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上就要健全民主制度和民主形式,特别要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全社会开展多层面、多渠道、多形式的广泛的民主协商,如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社会组织等层面的协商渠道和形式。高校各方面高层次人才集中、各学科协同创新思想集聚、对中国和世界理解视域广阔等丰厚的资源和禀赋,以此为平台和基地建设起来的高校智库,在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等方面,显然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特色。其次,《决定》提出的民主协商要“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是高校智库建设应该把握的根本方向。智库建设要在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上产生正能量,要以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为智库建设的主旨与目标。再次,《决定》强调的“坚

1 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是对智库建设任务和作用范围的明确要求,提出了智库建设与高校惯常的科研的不同。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一体现充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重大举措,这一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新要求,应该成为高校建立一流智库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高校在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上,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显著突破:一是理论建设。智库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和国际趋势,对国家的重大决策和内外政策,作出系统的理论论证,为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话语,要有深刻的国际表达。二是战略研究。智库要加强对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如对于我国国际战略问题研究,就要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格局的走势,在如何确定我国参与全球经济与政治结构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上,作出战略性的回应。三是社会引领。高校智库的专家在引导舆论和民意方面有独特优势,智库要能在各种媒体上形成有利于社会向上、有利于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积极导向。当然,社会引导上的这种公共性、开放性与智库的社会责任性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以社会责任担当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四是政策建言。智库作为有政策影响力的机构,不能坐而论道,而要增强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建言献策,要争取能够就政府提出的重大问题及时提出有的放矢的措施和政策建议,多出务实管用对策和方案。总之,高校要形成一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就要在理论建设上突出“中国学派”,在战略研究上彰昭“中国意识”,在社会引领上凸现“中国话语”,在政策建言上形成“中国方案”。

西部高校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经验与思考

四川大学校长 谢和平

当今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我们国家也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和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不管从外部的发展环境来看,还是从我国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2 近年来,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底蕴深厚、学科实力雄厚的传统优势,立足西部求发展,着力强化“五种意识”,努力做到“五个接轨”,有效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资政服务四位一体式发展。一是树立育人意识,与一流的人才培养接轨。学校一直把文科具有的传统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开设《中华文化》《中国诗歌艺术》等人文素质课程,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与培养,使他们接受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真正使每个学生有知识、更有文化,有智慧、更有责任。二是树立学科创新意识,与一流的学科科研体系接轨。学校坚持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并重、基础文科与应用社科并重、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并重,通过实施“人文优势学科领先计划”“人文基础学科夯实计划”等,努力打造具有川大特色、巴蜀风格、中国气派的“川大学派”。三是树立人才意识,与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接轨。学校坚持以抓好文科高端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两头”为重点,实施“高端外籍教师聘任计划”“文科百人计划”等,全面落实青年教师科研启动经费、导师制、博士学位和海外经历的“三个全覆盖”,努力培育一批在学术前沿活跃度高、影响力大的文科学术大师和青年学术骨干。四是树立服务意识,与一流的高校智库接轨。学校坚持把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把个人学术兴趣与社会重大需求结合起来,把振兴文科发展与加强应用社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应用社科提升计划”等,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努力打造服务社会、服务现实、服务决策的“川大智库”。五是树立国际意识,与一流的国际化接轨。学校一直紧紧抓住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人文社科国际化工程,充分发挥现有国别问题研究机构优势,重点围绕南亚、当代俄罗斯、欧盟等广泛开展热点区域问题和国别问题研究。

西部高校是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的天然智库。面对新的形势,西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就必须坚持:要有精神,要坚持精神独立、学术自由,鼓励文科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专长开展自主研究,同时保持兼容并包的学术视野,允许不同的流派、观点和思想的碰撞,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实现学术追求。要有特色,要立足西

3 部地区特有的政治、文化、宗教、民族等优势,加强对西部地区的国家安全、周边国家关系、民族和宗教关系、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形成新的特色研究。要有宽度,要克服“小富即安”、自我满足,要走出去,了解别人在做什么,了解国内和世界上其他学校、其他学者在做什么,增加自己的宽度,实施文科青年教师全方位海外培训计划、文科学术期刊国际化工程等,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要有高度,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构建完善“协同创新中心-应用研究平台-研究院”三位一体的智库网络,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更高水平的咨询服务;要瞄准学科前沿,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平台,抢占国际学术制高点。要有深度,鼓励和支持文科学者沉下心去做学问、做研究,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培育具有重要显示度和影响力的成果,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学术精品。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相信,西部高校只要立足西部的区域特征,秉承传统,发挥优势,创新发展,就必然能为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和建设国家哲学社会创新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借协同创新东风,深化机制体制改革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张宝生

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2011计划”。为了落实“2011计划”,推进学校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学校创新能力,我校及时制定了《中国政法大学关于贯彻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并根据我校科研和学科发展状况,确立了学校实施“2011计划”工作方案,启动了我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和建设工作。目前,我校牵头组建了三个协同创新中心[1],作为主要参与高校参加了三个由其他高校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2]。我校牵头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经过认真的组建培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成为教育部、财政部首批认定的14个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1计划”本质上是改革计划,重点是机制体制改革。为此,我校在落实“2011计划”的工作中,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协同创新体的机制体制构建上,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4

一、确立了协同创新中心实行新的运行体制,学校出台的所有改革措施都可在协同创新中心先行先试。我校首先确定了协同创新中心是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特区”或实验区,实行新的运行体制。我校还在人事聘任、研究生培养、本科教学、科学研究以及学术交流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支持协同创新的特殊政策,为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例如,在人事管理方面,明确中心在人员招聘,岗位设置、聘任、考核,评价机制和薪酬分配等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中心对所聘本校教师的考核结果,学校予以认同,不再参加学校组织的年度与届末考核。在管理体制方面,我校牵头的协同创新中心均建立了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分别作为重大发展事务和学术事务的最高决策机构。

二、通过协同创新体平台建设,实现“校校”“校府”以及国外研究机构科研资源的整合,为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奠定了基础。以我校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为例,一是整合了三所协同高校现有的科研平台,包括3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为开展司法文明领域的一系列重大课题联合攻关。二是建立了高校与司法机关的合作平台,中心与32个法院、检察院签订了协同创新协议,在20个地方法院、检察院建立了实践基地。三是打造司法文明海外研究平台,中心与10多个国外大学、研究机构签署了“2011计划”合作协议,合作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为中国法学“走出去”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四是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协同高校研究人员互聘和对实务部门专家和国外知名学者的聘任,形成了以协同高校为主体、积极吸纳国内外优势力量的高水平协同创新研究团队。

三、确立了协同高校地位平等、权利共享、义务共担的原则,建立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例如,我校与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签署的共建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协议中,确立了协同高校(牵头高校和主要参与高校)权利和地位平等的原则;中心在三所协同高校分别挂牌、分别设中心主任;建立联系主任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和决定中心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规划;实行轮值主任制度,由三所协同高校的联系主任轮流主持中心的行政管理事务。

5

四、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组织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的创新团队,探索新的科研组织形式。我校在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和培育过程中,一方面按照“国家急需”凝练出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另一方面按照重大任务牵引组织协同创新研究团队,建立以创新团队为载体的新的科研组织方式。例如,我校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根据中心的重大科研任务,建立了10个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所有成员将在团队首席科学家的组织下开展协同攻关,争取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方面有重大的突破,努力把中心建设成高水平的“智库”。

[1]分别是: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全球治理和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法治政府协同创新中心。

[2]分别是:武汉大学牵头的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牵头的知识产权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牵头的人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以质量和创新为导向,深化高校科研考核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陈雨露

科研考核是高校学术评价的重要手段,对于教师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2011年末中国人民大学对实施多年的考核办法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出台了新的《教师科研工作考核办法》。改革的主导思路有三条,即弱化“科研指挥棒”,鼓励教师自主治学;淡化“学术GDP”,支持教师从容治学;放宽行政性评价,鼓励教师潜心治学。这次科研考核改革得到校内教师的积极评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当前作为学术评价和教师业绩评价的组成部分,科研考核具有一定的导向、激励和鞭策作用。总体看来,人民大学新的考核办法突出了质量导向,较大幅度地弱化了量化考核功能,力图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给优秀学者留出发展创新的充分空间。这一改革所表达的人民大学在科研管理方面的价值取向,可以提炼为两个关键词,就是“学术发展”与“教师发

6 展”。学校希望科研考核制度成为学术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碍;希望有助于教师成长,大师养成,而不是成为羁绊。

在对学术规律的把握和对当前学风状态的反思中,我们认为,从长远来看,大学教师的学术兴趣、学术积淀和学术创新能力,比起眼前的成果数量重要得多!学术大师不可能速成,只能涵养化育。他们需要坚守一种精神,在喧嚣的氛围中独守寂寞与宁静,建树新的思想和理论。作为大学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呵护校园里那些“孤独的思想者”,以“养士”的气度给学者们留下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不必追逐“短平快”式的研究,可以专注地、持久地做他们喜欢做的、学术价值高的研究。不计较一时一地的成果数量,而要以宽容的气度允许教师们一定时期的积累和不出成果,允许失败,让教师们充分涵养学术思维和学术精神,涵育大作,打造精品,获得良好的学术发展。

人民大学的科研考核新办法以鲜明的质量导向切实为潜心学术的教师松绑减负,充分考虑了学科的差异、个体的追求,努力建立尊重差异而不是一刀切的人性化科研考核体系,有效激发了教师科学研究的内在兴趣,取得了初步成效。

高校的科研考核,是一项极其复杂繁难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改革和完善,使其符合学术规律,有利于培育良好学风。重要的是不可盲目地追求“量”,而要把“质”作为科学研究的永恒生命。中国人民大学将继续这一探索,坚持“强化学术、深化服务、涵育大作、造就大师”的方针,把质量和创新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长期目标和阶段性措施相结合,努力激发教师、研究者的研究志趣和研究活力,不断提升学校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

7

推动科研管理创新 促进社科繁荣发展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沈 健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为重点,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科研机制,完善评价制度,努力探索符合高校社科建设规律、适应社科研究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促进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一、更新工作理念,理顺科研工作领导体制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省委、省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加快推进社科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领导每年听取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汇报,定期研究解决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问题。

二是加强工作统筹。省教育厅党组按照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等重要”的要求,明确由一名厅领导统筹负责全省高校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工作,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一起落实、一起考核,统筹协调,全面推进。

三是健全组织机制。目前,全省本科院校中,有近半数学校独立设置了人文社科处,形成了校院两级完备的科研管理体系,从组织体系上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

二、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科研工作管理机制

一是强化问题导向。每年在广泛征求相关专家学者意见基础上,聚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专门制定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选题指南。

二是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我们坚持以完善科研管理和评价制度为抓手,不断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了社科研究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委托项目为主体的项目资助体系。

8 三是建立重大成果培育机制。设立“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组织高校对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与对策性研究开展集中攻关,产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创新成果。在第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中,我省获一等奖8项,位居全国第二。

三、加强平台建设,提升科研工作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应用、交叉学科建设予以重点扶持,对22个人文社科类优势学科每年每个投入450万元。

二是积极推进协同创新。鼓励高校与江苏省内各级党政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等合作共建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平台。在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协同创新建设中,南京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获正式立项建设。

三是打造高端咨询平台。依托高校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多方位、多层次构建政府决策咨询平台。南京大学牵头主办的“江苏发展高层论坛”“苏北发展论坛”“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社科学术大会”等一批高层次论坛也发挥了积极的决策咨询作用。

四、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科研工作服务能力

一是创新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坚持创新为重、质量第

一、学术原创、实际应用、实质性贡献的评价导向与标准,实施分类评价、团队评价、多元多方评价的制度,探索实施个人代表作、学科标志性成果和精品力作考核制度。

二是畅通应用成果转化渠道。定期举办应用对策研究成果专题发布会等,搭建全省性学术研究和决策咨询成果交流平台,力促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9 三是营造宽松学术氛围。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公开发表有要求、课堂教学守纪律”,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容许失败,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大胆创新、追求卓越、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

四是规范科研学术行为。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对学术不端行为实行“零容忍”和“一票否决”。

10

第三篇: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2018年度课题指南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8年3月

申报说明 ..................................................................................... 1 课题指南 ..................................................................................... 3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3

二、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研究 ................................................................................................. 4

三、天津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 8

四、天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 ................................. 9

五、改革开放40周年专项研究 ............................................... 9

六、天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 10

七、新时代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 11

申报说明

一、申报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挥我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

二、《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指导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各类课题申报。《课题指南》没有逐一列明每个学科的选题条目,只围绕深入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相关学科中拟定一批选题条目,以便更加突出本地特点,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其他学科课题申报不受本《课题指南》条目限制,申请人可参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8年度课题指南》所列选题条

1 目或自行设计选题申报,自行设计选题申报,必须遵循本《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自选课题与按《课题指南》申报的选题在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立项指标、资助强度等方面同样对待。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或问题指向的申请不予受理。

2

课题指南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研究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研究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研究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研究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研究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研究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价值研究 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意义研究 10.习近平新时代观研究

1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 12.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 13.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研究

1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 15.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

16.总书记关于反贫困与共同富裕的思想研究 1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研究 18.总书记法治思想研究

3 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研究 20.总书记新闻舆论思想研究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研究

22.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研究

23.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研究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研究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演变及其规律研究 2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研究

27.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研究 2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研究 29.新时代“四个伟大”内在逻辑与重要意义研究

30.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路径研究

31.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研究 32.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研究 33.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研究

二、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研究

1.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

4 做法和经验研究

2.天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

3.天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研究

4.天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研究

5.天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问题研究 6.天津振兴实体经济研究

7.天津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研究

8.天津加快智能科技产业战略布局,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研究

9.天津发挥海河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研究

10.天津实施质量立市战略研究

11.天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培育“民参军”“军转民”产业集群研究研究

12.天津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政绩考核体系研究

13.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14.天津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国家双

5 创示范基地,形成高水平、有特色优势的高新产业聚集区研究

15.落实“天津八条”,优化营商环境研究 16.天津深化“放管服”改革研究 17.天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

18.全面推进我市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

19.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研究

20.我市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生产要素市场研究 21.大力推进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22.在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中更好发挥民营经济作用研究 23.天津优化财政结构的政策体系研究 24.天津高水平建设金融创新示范区研究

25.天津深化自贸试验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自贸试验区与滨海新区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26.天津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研究

27.天津加快建设全国租赁创新示范区研究 28.天津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建设研究 29.天津促进就业创业富民研究

30.天津优化公共服务,提高保障水平研究

31.天津完善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 32.天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

6 33.天津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研究

34.天津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研究

35.天津加大文化惠民力度研究 36.天津深入实施“全运惠民工程”研究

37.天津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体育强市研究 38.构建安全天津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39.天津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研究

40.天津20项民生工程实施的跟踪监督、绩效评价研究 41.天津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监测预

警机制研究

42.天津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43.提升天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研究 44.天津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研究

45.天津深入落实“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政策体系研究

46.天津“散乱污”企业整治研究 47.天津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研究

48.天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研究 49.净化和维护我市党内政治生态对策研究

7 50.天津推进党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问题研究 51.新时代天津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研究

52.天津推进党建工作要求进企业章程、党委书记和董事长“一肩挑”,全面推行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研究

53.天津推动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研究

54.天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研究

55.天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干部担当作为、创新竞进研究

三、天津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1.天津加快“1+16”承接平台建设,对接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研究

2.天津对接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研究 3.天津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研究

4.天津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协同、体制机制协同、环保协同和基础设施建设协同中的对策研究

5.天津加快建设 “一基地三区”研究

6.天津深化“通武廊”区域合作,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研究

7.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推进三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8 一体化进程研究

8.天津推动京津冀大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对策研究

9.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研究 10.完善京津冀协同立法研究

11.深入推进京津冀大数据综合实验区试点研究

四、天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

1.天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外智“五外”联动发展研究

2.天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优化涉外投资监管服务方式,建设“投资之窗”综合服务平台研究

3.天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国内招商引资“一库两平台”信息化系统研究

4.天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欧班列检验检疫便利通关机制建设研究

5.天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高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水平,加快国家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城市建设研究

6.天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境外投资企业海外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研究

五、改革开放40周年专项研究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改革开放的思想与实践研究

9 2.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研究 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研究 4.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研究 5.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研究 6.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研究 7.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研究 8.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9.中外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比较研究 10.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 11.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研究 12.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法治进程与建设研究 1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国家治理研究 14.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15.天津改革开放40周年经验研究

六、天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1.天津统筹中心城区、环城区、远郊区体系化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2.天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研究 3.天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四区两平台”建设研究

4.天津走质量兴农之路,打造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版研究

10 5.天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扎实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研究

6.天津精准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对接研究 7.天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8.深入挖掘、继承、创新天津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研究

9.天津全面推进涉农专项资金源头整合,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研究

10.天津培育创建国家级和市级特色小镇研究

七、新时代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研究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

2.总书记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

3.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红船精神”等革命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

4.党内法规贯彻落实研究 5.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研究 6.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研究 7.“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究 8.强化“四个意识”的落实机制研究

11 9.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四个伟大”中的决定性作用研究

10.完善监察委员会运行机制研究 11.健全党内生活制度研究

12.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实践路径和方法策略研究 13.领导干部坚持德法相依,坚守为政之德问题研究

第四篇: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

2013-4-16 11:52:58来源:2013年04月16日 08:00《求是》 期号:2013/08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切科学活动的生命。积极推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上一些国家相继把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确立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我国着手研究制定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并于90年代末正式付诸实施。十几年来,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经历了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到全面创新的不断完备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纳入到国家创新体系范畴,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指导意义的方针政策。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今后10年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当前,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错综复杂,各种思潮此起彼伏,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任务更加艰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面临着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收入分配、社会公平、就业、腐败等问题非常突出,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矛盾凸显,等等。回答和解决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以创新的思维和视角,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理论支撑,为党和国家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提供合理建议,为提高全民族思

想文化素质提供知识基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纵横捭阖,围绕综合国力、国际秩序、国际市场、地缘政治、发展模式、价值观念等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文化安全等问题十分突出,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遏制战略从未停止实施,一些国家强制推行其社会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对我实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认真研究、正确阐释、广泛宣传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提升国家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为党和国家应对国际挑战和风险提供及时有效的建议;迫切需要建立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能够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以前所未有的崭新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进一步扩大我国学术和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拓展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必然要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总体布局,国家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在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创新提供思想条件、理性指导和价值取向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具有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二、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基本内容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涵盖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科研方法创新等内容的全面创新,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统筹规划、系统推进。

学科体系创新。学科体系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完善学科建设机制,优化学科结构,形成具有时代特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立足国际

学术前沿、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布局。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着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重点建设一批能够增强原创能力、推动理论发展的基础学科,一批有较强对策研究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应用学科,一批立足学术前沿、注重前瞻研究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学术观点创新。学术观点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任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与精髓。学术观点创新,就是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经验、不拘泥于已有认识,从当前客观实际出发,提出有科学依据、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原创性学术观点,或在继承和借鉴他人、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完善、有所校正、有所突破。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倡导积极健康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在不同观点和学派的碰撞、交锋、交融中,逐步接近客观真理。鼓励创立中国观点、中国学派,与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界开展平等的有尊严的对话和交流。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项目,支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着力推出具有时代高度、代表国家水准、产生世界影响的优秀成果。

科研方法创新。科研方法创新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和学科创新的重要条件。要着力推进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创新,全面提高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现代化水平。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二是要广泛吸收借鉴自然科学和其他学科先进的研究方法。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深度信息化进程,积极打造数字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学机构。整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规划建设一批涵盖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学科的大型专业数据库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宏观性、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前瞻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推动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科研方法创新,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目的在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继承中国优秀文化成果,扎根中国现实土壤,回答和解决中国问题。必须充分体现中国风格,就是注重实践、贴近生活,百家争鸣、各展所

长,历久弥新、简约深刻。必须充分体现中国气派,就是体系完备、科学严谨,领先时代、高瞻远瞩,博大精深、兼收并蓄。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厚重的民族精神,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相结合,牢固树立自己的核心价值和话语体系。

三、实施创新工程是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

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5年开始实施以建设“六大工程”、形成“五大中心”、发挥“四大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在对原有目标任务进行充实完善和整合提升的基础上,根据中央要求和“十二五”规划纲要部署,我院自2011年开始率先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把创新工程作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实践载体,提出了实施创新工程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

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就是要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全院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各项工作的能力,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整合全院力量,认真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任务,推出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总体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水平。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建设,加强报纸、期刊、出版社、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等马克思主义学术阵地建设。

建设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库智囊团。就是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就业与社会保障格局等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民族问题发展态势、边疆地区稳定与发展、宗教问题与社会和谐、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整合全院信息资源,成立专门信息研究机构,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及时收集、编选和报送对中央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信息。大力加强国情调研工作,选取对党和国家决策有重大意义的问题,进行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向中央提供有重要价值的调研成果,使国情调研成为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的重要渠道。

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就是要着力推进学科体系创新,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理论学科、具有较强优势的重点学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扶持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绝学”和濒危学科,努力构建位居国际学术前沿、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学科体系;着力推进学术观点创新,提出有客观依据、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原创性学术观点;着力推进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创新,全面提高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的现代化水平。继承、发扬和提升先进的学术思想、优良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加强学部建设,充分发挥学部的学术引领和科研协调作用。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研究所、研究室、研究中心。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产生更多学术大家,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传播平台。就是要加强学术名优平台建设,强化组织管理与创新,提高质量,传播交流最新学术成果。积极打造“数字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一系列重点实验室和大型数据库。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门户网站建设。加大对优秀学术期刊和优秀学术成果出版资助力度。做强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构筑完整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体系。分类支持具有重要导向力的学术社团和非实体研究中心。

建设“走出去”战略的学术窗口。就是要紧密跟踪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着力研究世界经济结构和全球治理格局调整新动向,转变发展方式与和平发展外部环境,我国中长期对外参与战略,新形势下我国周边关系与对策,中国海洋权益保护与海疆战略等重大问题,为维护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生态、资源等安全提供前瞻性建议。支持优秀专家走进海外高端智库,赴海外重要学术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高层交流,合作进行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际问题的深度研究。积极发挥学术外交主渠道作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品牌论坛。培养一批能够在国际交流中直接对话、有实力争取话语权的中青年学术英才。推出一批优秀外文学术期刊和外文精品图书。开展国际热点焦点问题应急调研,及时向国家提供高水平的分析报告和对策建议。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国外著名学者在我院发表文章、出版著作,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高地。就是要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骨干人才造就计划,下大气力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

论功底扎实、熟悉中国国情、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能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骨干人才。实施学术大家推展计划,全面培养并大力推介我院学术造诣高深、学术水平为国内或国际学术界公认、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出卓越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实施高端人才延揽计划,通过公开招聘等形式,汇聚一批具有前瞻和预见能力,在相关领域作出突出贡献和创新成绩,能够敏锐把握国家战略需求,为兴国利民出计献策的专家学者。实施领军人才扶持计划,重点支持理论功底扎实、战略视野开阔、勇于开拓创新、能够敏锐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的学科领军人才。实施青年英才提升计划,大力培育年龄在40周岁以下、品行端正、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热爱科研事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青年科研人员。实施管理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育德才兼备、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在行政党务和政策研究等岗位取得显著成绩、有培养潜力的管理人才和后备干部。

通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争取用5到10年的时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取得重大进展;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国际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以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科研方法创新和科研组织管理创新为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总之,努力把中国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强院”和居于高端水平的“世界名院”。

第五篇:` 江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

` 江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 研究基地动态信息

2014年第2期 总第5期

江南大学社会科学处编 2014年7月10日

我校入选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1 2014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隆重开幕…………1 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培训班在我校顺利举行……………………………3 “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成功召开中国食品质量安全前沿研讨会…………………3 “江南大学开放创新研究院”网站上线……………………………………………………4

“无锡党的建设研究中心”举行2014年课题交流暨学术报告会…………………………5 “无锡市公共机构节能研究中心”参与起草《无锡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 ………5 “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获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资助 …6 “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举行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类)课题开题论证会 ……………7 “无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心”获得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立项…………………8 “行政法治研究中心”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8 “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获得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9 “语言认知与技术创新应用研究中心”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著作面向全球发行

…10 “无锡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基地”开展“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研究”………………11

“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第四届中德低碳未来城市项目(无锡)论坛”12“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两次研坛………………………………………………13“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成员赴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5“江苏党风廉政创新研究基地”专家参加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会议

………15 “江南大学行政法制研究基地”成员参与无锡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工作……………16 “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积极参与国家食品宣传周活动

…………………………17 “江南文化与影视研究中心”参与“华文文学与中国梦书写”学术研讨会……………17 陈明选教授受聘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分会秘书长 ……………………17 第六届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术论坛在锡召开 ……………………………………………18

我校入选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2014年6月,江苏省文化厅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名单,全省共批准14个,我校成功入列,入选首批省非遗研究基地,标志着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又一新的研究领域进入江苏省重点建设行列。

此次评选是省文化厅为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推进科学保护,促进传承发展而开展的一项开拓性工作。据悉,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由省文化厅命名、授牌和指导,所在单位自主建设并管理,承担省文化厅和江苏各地文化部门委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决策咨询、课题研究、资料编纂、人才培养等专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研究基地主要依托校“汉族服饰文化与数字创新实验室”与纺织服装学院的“民间服饰传习馆”,开展非遗习俗类汉族服饰文化研究,意在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播的“传习”性能,注重探讨汉族传统服饰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传统,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现今提倡的创意文化产业和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源泉,汉族服饰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将会激发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思忆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助推社会审美思想发展。

2014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 “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隆重开幕

2014年5月24日早上8点30分,2014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在江南大学北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音乐厅开幕。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无锡市科技局副局长徐重远、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志磊、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授、前美国工业设计协会主席Craig Vogel教授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数十位国内外设计领域高端专家和两百余位参会代表出席会议开幕式。基地主任辛向阳主持会议。

开幕式结束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魏德海管理学院教授Richard Buchanan教授为大家带来了What Should We Teach Our Students Today?的主题演讲,教授从哲学的演 1

变讲到哲学的任务,接着又为观众详细介绍了价值创造的源泉——材料、人才、形式和目的,教会我们在各个领域进行实践的法则,最后举例说明了设计目的的重要性。

主题演讲结束后,分为两个会场分别由来自中国工程院、卡耐基梅隆大学、凯斯西储大学、米兰理工大学、爱因霍芬理工大学和机械设计杂志社的六位嘉宾进行了系列演讲。

2014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国际会议将持续三天,5月24日-26日上午将分别有八位国内外嘉宾进行相关主题的学术演讲,同时,每天下午将有4个并行的工作坊,其规模之大,讲座专家的学术地位之高,讲座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值得全体设计行业同仁期待,希望此次盛会为设计学科发展带来全新视角和动力,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提升提供更高的平台,让我们共同期待更为精彩的报告内容!

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培训班在我校顺利举行

2014年5月26-30日,江南大学江苏党风廉政建设创新研究基地举办了“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培训班”,来自省司法厅、监狱管理局、禁毒局和各地市司法行政系统的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共70多位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参加了此次培训。

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周小浦、江苏省司法厅纪委书记祝玉卿和江苏省纪委领导出席开班式。开班式由学院院长张云霞教授主持,周小浦书记首先致辞,介绍了江南大学和江苏党风廉政创新研究基地的基本情况,对参加培训的领导干部表示热烈欢迎。随后省司法厅祝玉卿书记致辞,对参加培训的干部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开班式后,江苏省纪委副书记、江苏党风廉政建设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黄继鹏做了第一场讲座。讲座首先从大数据的视角,用翔实的数据回顾了近年来江苏省反腐败斗争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过程,以此为基础分析了江苏省腐败发生的特点,反腐败斗争形势,提出省惩防体系建设已经进入抓早抓小的阶段,讲座还运用翔实数据分析了省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现状,纪检干部队伍建设情况以及惩办案件效果等。同时还介绍了江苏纪检巡视工作进展,对今后江苏省反腐败斗争形势进行了深入研判。另外,赵建聪、傅国芳、徐玉生、鞠连和、潘云华等基地专家,也进行了主题为“廉政文化建设”、“立体式惩防体系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防腐机制”和“纪检工作与法治思维”等专题讲座。

举办此类培训班是基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方面,对于研究基地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提升江南大学江苏党风廉政创新研究基地服务政府、服务社会能力的影响力都将起到积极意义。

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成功召开中国食品质量安全前沿研讨会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主办,江南大学江苏省食品质量安全研究基地具体承办“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研究前沿研讨会”于5月11日-12日在江南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社科院农村所、中国农村经济杂志社、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的2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由中国社科院农村所副所长杜志雄主持,会议取得了一致共识,即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整体特征是“总体稳定,正在向好”,但亦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从长远看,防控

食品安全风险的根本措施是构建食品安全风险国家治理体系。美国肯塔基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胡武阳应邀在研讨会上作精彩报告。中国社科报、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媒体对本次会议作了报道。

江南大学开放创新研究院网站上线

时间:2014.05.17 网址:

创新院网站于5月份正式上线,网站主要功能包括创新院概况介绍、案例展示、活动发布以及入驻项目在线申请。网站现有框架完整,相关活动做到实时更发布,但网站总体内容有待充实。接下来将着重建设网站的英文版,完善各个板块内容,并陆续在各平台推广,使其成为创新院对外宣传的窗口。

无锡党的建设研究中心举行2014年课题交流暨学术报告会

5月29日下午,无锡党建研究中心(基地)在江南大学文浩馆举行2014年课题交流暨学术报告会,无锡党建研究中心(基地)市校双方主任、承担研究中心(基地)2013年、2014年立项课题研究的课题组负责人及评审专家近30人出席会议。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武贵龙出席会议并致词,无锡党建研究中心(基地)校方主任、江南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长戴月波主持会议。

武贵龙书记在肯定研究中心(基地)取得成绩的同时,对今后工作提出三点希望:进一步强化党建研究基地的共建定位,突出无锡特色;进一步凝聚党建研究的骨干力量,突出队伍建设;进一步创新党建研究基地的服务模式,突出成果转化。无锡党建研究基地市方主任、无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两新”组织党工委书记周建军出席会议并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大会还组织承担研究基地2013年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交流。并邀请2013年立项课题结题评审专家组成员,来自无锡市委党校的陈全生、无锡市委宣传部的陈尧明两位党建专家,对2013年立项课题结题成果评审情况作概述和点评。

最后,无锡党建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徐玉生教授对2014年立项课题申报和招标评审情况作了综述,并代表基地公布了评审结果,下达了新一轮的研究任务。

无锡市公共机构节能研究中心

参与起草《无锡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

经市政府批准, 无锡市公共机构节能研究中心参与起草的《无锡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列入2014年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初步安排于5月份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3月28日,中心同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组织召开起草工作会议。市法制办、发改委、经信委、建设局、环保局、财政局、江南大学等单位相关

人员参加会议。中心政府方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市机关管理局局长、起草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许心舒出席会议并讲话。许心舒在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我市制定出台《办法》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原则,对下一步高质量完成起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许心舒指出,公共机构节能是新形势下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全社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办法》的制定出台,必将推动我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持续有序发展,党政机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校方主任田备副校长在会上,就如何制定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办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市机关管理局分管领导张宁主持会议。

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武戈教授、周方召博士分获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资助

2014年6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名单。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武戈教授主持申报的“长三角碳锁定及

解锁路径研究”喜获立项。2014年7月,教育部社科司公布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结果,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周方召博士主持的“外部融资、企业家精神差异化配置与民营企业成长:微观层面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喜获立项。中国物联网发展研究基地自成立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等3项国家级项目、多项省部级项目资助,这也充分表明研究基地的整体科研水平取得较大突破。

近年来,商学院和物联网研究基地高度重视团队建设和科研水平提升,致力于打造紧密型研究团队,基地成员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不断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基地整体研究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先后取得一批有代表性的高水平成果。

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举行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类)课题开题论证会

4月11日下午,由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系主任杨启光副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国发展型家庭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制度创新》项目开题论证会在田家炳楼207会议室举行。论证会由教师卓越中心主任沈贵鹏教授主持,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明选教授、田良臣、蔡爱国、郑友训、尧新瑜,教师卓越中心周萍,法学院王金元等教授、专家及人文学院教育系部分教师、研究生参加了开题会。

会上,项目主持人杨启光老师就课题立项目标和内容、研究意义和价值等方面向与会专家作了汇报,并从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实需要、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思路、步骤与方法的选择、研究计划实施等方面重点进行了阐述。 听取汇报后,与会专家对课题的研究内容作了深入的学理分析,一致认为该课题切合我国家庭教育的实际,具有前瞻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专家们在充分肯定课题研究创新基础上,并与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在研究工作中可能碰到困难与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沈贵鹏教授对此次开题论证进行了总结。论证会的学术气氛浓厚,与会的专家提出的独特精辟的见解,对研究者具有智慧启迪并对课题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无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心 获得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立项

在刚刚揭晓的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上,无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基地主任朱晋伟教授主持的《境外优秀人才在华创业的机理、载体与政策研究》获得管理学一般项目立项,资助金额20万元。本研究在阐明来华人员创业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增强创业载体活力的建议和优化在华创业软环境的政策措施,这对于提升境外优秀人才在华创业的绩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基于中国国情展开研究,对国际新创企业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等也具有学术价值。

受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委托,基地执行副主任黄昱方副教授代表基地签订了《无锡市人力资源需求调研与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协议书,项目金额为10.7万元。本课题主要目的是摸清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状况和各类经济体人力资源实际需求等底数,研究制订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政策。问卷调查的结果将作为我市制定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规划的重要依据,指导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多层次、全方位和市场化定位,对进一步加快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和助推全市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指导作用。其成果将为无锡市制定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规划提供参考。

“行政法治研究中心”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经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批准,江南大学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吕青教授主持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与社区治理秩序协同构建研究》获批为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助经费10万元。吕青教授近年持续关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服务地方,为建设服务型政府、高效政府、法治政府献计献策;其主持的科研团队善于及时将社会实践转换为理论成果,多次获得科研立项和奖励,此次课题申报成功再次说明吕

青教授在凝练研究方向、打造特色学术品牌方面已聚集了一定优势。

“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获得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结果,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技术教育方向负责人王小根副教授主持的《吴地文化遗产网络知识服务研究》获得一般项目立项。此次公布的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总数为3818项,平均立项率为13.6%。其中重点项目309项,每项资助35万元;一般项目2465项,青年项目1044项,资助强度均为20万元。

陈明选教授的学术专著《中学语文理解性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网江苏讯(记者吴楠 王广禄)日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明选的著作《中学语文理解性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据了解,尽管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理解性教学方面做了许多研究,但很少有人为达到学生真正理解而重新设计教学模型,更没有人对中学语文理解性教学设计与应用问题做系统研究。该书则是我国首部系统阐述中学语文理解性教学的专著。

“理解性教学是当代波及全球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潮,促进学生理解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信息时代学习的核心价值。”陈明选表示,理解性教学所倡导的“教师为理解而教,学生为理解而学”的理念所引起的不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也意味着教学价值取向、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结果评价的整体转型。

据介绍,本书是陈明选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网络环境下中学理解性教学的实验研究(BCA090078)的成果之一。该项研究分别从不同层面对理解性教学中的各类问题做了深入探究,得出了具有开拓性和启示性的初步成果。另外,陈明选教授与杨启光副教授合著的《中学英语理解性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也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

语言认知与技术创新应用研究中心“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项目著作正式面向全球发行

近日,语言认知与技术创新应用研究中心朱义华老师主持完成的新闻出版总署“经典中国际出版工程”项目成果——The Urban Life of the Ming Dynasty由英国著名的Paths International Ltd.出版,并在全球公开发行,标志着我校正式参与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之中。

由我校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朱义华博士主持翻译的2010新闻出版总署(现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全英文国际版《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The Urban Life of the Ming Dynasty)由英国帕斯国际出版社(Paths International Ltd.)和湖南人民出版社(Hu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联合出版,并由英方正式在全球公开发行。

启动于2009年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为鼓励和支持适合国外市场需求的优秀图书出版,有效推动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一项重点骨干工程,采用项目管理方式资助外向型优秀图书选题的翻译和国际出版,重点资助能代表中华文化精粹和当代中国文化成就的图书的翻译出版与对外传播。该项目每年评审一次,由获批出版集团或出版社聘请国内优秀译员或翻译家进行翻译,我校朱义华博士因数次参与全国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且屡获

二、三等奖而获此项目。

《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一书系“中国古代城市生活长卷丛书”中的一册。全书近30万字,采用文言文与白话文相结合、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方式描写了明代京城和主要城市有关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宫廷民俗、生活起居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朱博士带领翻译团队成员经过前后三年的反复修改与校对打磨后才交出了让国外出版社满意,让读者明白易懂的译文全稿,获准正式出版并在海外发行。

“无锡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基地” 开展“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研究”

2014年5月20日上午,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与市老年学学会领导一起参加听取在无锡市北塘区北大街街道举办的的“居家养老中心运转现状与挑战”座谈会。街道及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负责人就居家养老建设发展情况、服务购买情况、服务中心运作的困境等方面进行详细发言,居家需求、政策购买、机构运作的三者关联性如何达成和谐一致,成为居家养老中心发展的问题解决关键所在。此次座谈会主要是围绕居家养老中心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成果可以为政府居家养老中心工作决策与咨询提供支持。

6月5日上午,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无锡市老年学学会会议室参加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课题研讨会,会议主要参加者有市老年学学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无锡市老龄办领导以及中心研究人员。会议研讨主题:“当前无锡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态势、背景、建设运营情况,如何估价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以及针对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情况,如何深入发展,推进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与会人员就相关主题进行深入的阐述与研讨,并对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阶段达成共识,如何评价形成初步意见,对策方面也有诸多创新和突破。

“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研究报告”将会给无锡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研究提供建议和政策咨询依据。

“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承办“第四届中德低碳未来城市项目(无锡)论坛”

2014年6月3-4日,由德国伍珀塔尔气候、环境和能源研究所主办,江南大学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中德低碳未来城市项目(无锡)论坛”在无锡君来湖滨饭店顺利召开。乌珀塔尔气候、环境与能源研究所副所长Manfred Fischedick教授,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科学中心的陈乐生教授,德国政府代表、无锡相关部门代表、GIZ等中德相关专家和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无锡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阮文权教授主持;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教授出席并致欢迎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科学中心的陈乐生教授就中德科研合作潜力进行了分析报告;乌珀塔尔气候、环境与能源研究所副所长Manfred Fischedick教授对低碳未来城市项目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了总结;无锡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无锡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无锡市交通局、无锡市建设局等部门代表对无锡低碳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与分享。

此次论坛促进了“中德合作低碳未来城市(LCFC)项目”成果,包括:与无锡市政府和相关单位深入地讨论了能源、建筑、交通、工业低碳创新实践在无锡实施的可能性以及具体方案;同时促进了省级政府、无锡市及其周边城市和相关单位与中德专家的交流,探索推动低碳发展以及城市合作机制。

“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两次研坛

3月17日下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徐志磊院士应江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和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之邀为广大师生作题为“创新设计的新特征”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基地主任辛向阳教授主持。500余名师生认真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徐院士围绕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创新设计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创新设计要有21世纪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实现跨领域、跨学科的集成创新整合,设计出集成高新技术的产品,设计出新的品牌、新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在讲座尾声之际,徐院士还与师生们积极互动,答疑解惑。现场气氛活跃,徐院士精深的专业知识和高瞻远瞩的思想赢得了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本次讲座精彩纷呈,同时也拉开了2014年江南大讲堂的帷幕。

2014年4月15日下午,建筑学泰斗齐康院士和建筑大师蔡镇钰先生来到我校设计

学院,联袂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妙语连珠的关于建筑观与人生观的讲座。这是继3月份徐志磊院士讲座后,设计学院倾力打造的”研坛”系列讲座之二。设计学院辛向阳院长主持讲座。

由齐康院士开篇,他回顾了学生时期师从杨廷宝、童寯先生经历,从“做学始终”、“人人为师”、“善于结合”、“刻苦学习”、“自我启迪”五个方面介绍了个人的学习方法。他深入浅出的表达了个人的建筑观,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设计应以人为本。在满足实用、美观的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建筑设计师应具备宏观的思维和微观的技巧,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也是极为重要的必备素质。问答环节,齐康院士鼓励同学拓宽知识面,敢于质疑权威,努力成为能够设计出具有地域性、现代性新建筑的设计师。

随后讲座由蔡镇钰大师主讲,蔡老首先提出近些年中国设计界的一些问题,如跟风模仿,只注重表皮忽略空间等,阐述了城市与建筑相统一的环境观。他勉励同学们广泛涉猎文学,音乐和艺术,提高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蔡老还详细介绍了近期所做项目的情况,从前期思路到后期效果,及方案设计的一些小细节,让与会师生获益匪浅。讲座中,两位大师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时不约而同认为,无锡的城市设计在近些年有了长足的进步,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将自然融入城市,是一座充满了温情和水的宜居山水城市

“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成员赴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成员李晓钟教授、钱吴永博士、王莹同学三人于2014年4月24-2014年4月27日,赴香港参加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m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2014年国际信息技术与管理工程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基地参会成员听取了大会主题报告“Monitoring the Occurrence of Debris Flows by Using the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 and Solar Power Generating System”,李晓钟教授作了题为“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of the Cities in South Jiangsu Based on the “Diamond Model”的主题汇报,并就物联网产业发展情况与参会专家学者进行深入充分交流。通过参加本次国际会议,使研究基地成员对管理工程以及物联网产业相关前沿问题和研究范式有了更深入了解,开拓了研究基地成员的视野,将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也将为研究基地成员未来开展研究提供思路。

“江苏党风廉政创新研究基地”专家 参加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会议

2014年6月19日,江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小浦和研究基地专家马克思

主义学院副院长章兴鸣赴南京参加了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会议。

来自全省39个决策咨询基地的首席专家和代表参与了会议。会议邀请了南京大学副校长杨忠、江苏师范大学校长任平以及江南大学周小浦书记等五个研究基地的代表进行交流发言。会上,周小浦书记就江苏党风廉政建设创新研究基地基础建设、服务决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工作经验,特别是开展决策咨询工作的经验进行了交流发言。

会议还就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进行了讨论,东南大学商学院院长徐康宁、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金太军等各基地首席专家纷纷建言建策。最后,江苏省社科联党级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海就如何使研究基地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功能进行了总结发言。

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会议为各研究基地相互学习决策咨询工作经验,充分发挥研究基础在国家和地方建设中的“外脑”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江南大学行政法制研究基地”成员

参与无锡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工作

6月10日上午在市民中心召开《无锡市城市照明条例(草案)》通过前评估会议。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环资城建工委、研究室负责人,部分市人大专业组代表、部分常委会立法咨询顾问、社区居民代表、市政行业协会代表、施工技术人员代表参加会议。

法学院院长蔡永民教授、基地负责人曾祥华教授分别作为无锡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立法咨询顾问受邀参加会议。在会上,曾教授针对第十三条“有关公共场所应当设置夜景照明设施”的规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该条规定严重违反了“节能”和“生态保护原则”,浪费资源,制造(光)污染,间接制造大气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建设背道而驰。市人大负责人表示将认真听取意见,对相关内容作一定完善。

蔡永民教授、曾祥华教授作为市人大立法专家,积极履行职责,多次献计献策,在此前市人大召开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征求意见座谈会上,他们还就如何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积极参与国家食品宣传周活动 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China Food Safety Publicity Week),是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于2011年确定在每年六月举办的重要活动,目的是通过搭建多种交流平台,以多种形式、多个角度、多条途径,面向贴近社会公众,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交流、普及科普知识活动。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邀请,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基地成员王建华副教授于6月10日参加了在在乌鲁木齐市举行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2014年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并做专题讲座。基地的其他成员也分别参加了江苏、安徽等省份的活动。

“江南文化与影视研究中心”参与 “华文文学与中国梦书写”学术研讨会

4月24日-25日,“华文文学与中国梦书写”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筹备会在江苏师范大学举行,海内外著名华文文学研究专家齐聚江苏师大,共同探讨华文文学与“中国梦”书写,商讨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暨第十八届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的筹备事宜。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探讨华文文学与中国梦书写”议题,通过梳理百年来海外华文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及华人形象的变化等,阐释华文文学对中国历史变化的反映。

中心主任庄若江教授参加筹备会,以《“回到家乡的过程”——论虹影小说的故国想象》为题作了发言,指出以严歌苓、虹影为代表的海外华人女作家创作已成为世界华文文坛引人瞩目的一道别样风景。她们笔下的故国描绘充满了主观色彩的重构意味,不仅赋予中国自然、物态层面的意义,更突出了文化中国的人文价值,应该与更多关注、研究和引导,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彰显更多正能量。

陈明选教授受聘

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分会秘书长

4月14日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分会成立大会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区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明选教授受聘为中学理科教育专业指导分会秘书长。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江苏教育厅指导下开展教师教育工作的省内最高学术指

导机构,成立的目的在于促进我省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基地陈明选教授作为中学理科教育专业指导分会的召集人,带领分会委员围绕本专业分会2014年度工作计划和第三届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的工作部署展开了进一步讨论。

第六届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术论坛在锡召开

5月30日至6月1日,由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主办, 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六届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术论坛”在无锡举行。校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吴正国,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会长张杰教授、副会长陈新仁教授、江苏省社科联何国军处长、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龚晓斌教授以及40多所来自省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及青年学子近13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围绕“当代外国语言学理论与应用”的主题而展开,话题涉及句法学、语义学、语音学、音系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外语教学、外语测试、语篇分析、心理语言学、语言哲学等领域。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陈新仁教授、 18

天津外国语大学田海龙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梁超群教授、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严敏芬教授等多名专家学者作了主旨发言。

在分会场讨论中,与会代表围绕“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功能、符号语言学”三个不同方向的理论与应用进行讨论和交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徐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倪传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永祥教授等30名与会代表交流了论文,我校外国语学院荆兴梅等4名教师作了小组发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上海绿色指标测试卷下一篇:上海新高考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