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道德实践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2022-09-11

针对欧洲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实践问题, 马克思进行了许多深邃的批判思考, 具有深刻的跨时代意义。当前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办好我们的高校,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1。因此, 重温马克思的道德实践思想不仅必要, 而且对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有重要的思想启示。

一、人生理想和高尚职业观:思政教育的先导工作

与当代中国大学青年一样, 马克思也是在快速社会转轨过程中思考个人理想。当时欧洲社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转轨时代, 飞速的经济和文化变迁, 令刚步入现代社会的人们, 尤其是青年群体出现了个人理想、精神和信仰上的迷茫。对此, 青年马克思通过其在1835年中学毕业论文中的思考, 提出了当时青年个人理想和人生思考的应有向度。

其一, 在人生路上肯定个人发展能力和树立伟大目标。马克思是在省思人类能力的哲学高度中开出人生思考的, 他指出, 人类能力有相对于动物的优越之处, 也有不能合理衡量自身能力而犯错的缺点。因此, 青年只有认识到这点, 才能客观看待自身能力及选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2;

其二, 青年要以得当的尊严和使命感去展开职业生涯。青年选择职业要立足于所处社会的生活条件, 认清社会的需求, 不能把自己的职业工作当作炫耀和满足虚荣心的工具, 而是理智思考自身能力与所从事职业的匹配性, 这样我们的职业生涯才会有一种得当的尊严感和使命感。

其三, 青年要把服务社会大众作为个人高尚的职业精神。马克思指出, 青年从事职业工作不能成为碌碌无为的混日子, 要让自己在其中享受幸福, 而这一幸福只有通过为社会大众服务才能真正获得, “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而面对我们的骨灰, 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3。

以上是青年马克思即将步入大学生涯的人生思考, 有着非常高尚的个人理想和信仰, 在当时社会思想和信仰生态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这为当前中国大学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跨时代的人生教育启示:务必把树立大学生人生理想和高尚职业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的先导工作, 并且做到 (1) 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个人能力和目标, 意识到这是大学生树立健康人生观的前提; (2) 教育学生无论是学习, 还是工作都要立足社会、服务社会, 让他们意识到这是营建幸福人生和开展职业工作的基础。

二、大众立场和主人翁意识:思政教育的工作重点

马克思批判指出, 欧洲现代化过程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社会分化过程, 其中劳动大众的道德状况、文化教育和社会地位越来越遭到漠视。对此, 马克思在肯定资本主义文化教育发展进步基础上, 也揭露其虚无主义和道德堕落的一面, 从而肯定劳动大众在推动社会变革和建设中所彰显出来的主体作用和道德面貌。

其一, 劳动大众作为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真正主力军, 有着解放自己和解放人类的高尚精神。马克思指出, 由于劳动大众是社会的主体, 也是社会负面的最大承受者和变革者, 因此只有意识到自己变革旧社会和营建新社会的使命, 并诉诸实践, 才能解放自己和解放人类, 而这就是劳动大众的哲学理论,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 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4。

其二, 劳动大众具有自力更生的品格和社会主人翁的意识。马克思指出, 与资产阶级和历史上的剥削阶级不同, 劳动大众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生存和自由的基础, 自力更生是他们的优秀品格。正是这一品格让他们树立起了作为主人翁的社会主体意识, “无产阶级由于其身为无产阶级而不得不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它的目标和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在它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组织中明显地、无可更改地预示出来了”5。

其三, 劳动大众能够批判看待自己的不足, 并提高自己的文化和道德水平。马克思揭示, 社会制度存在的非合理性使劳动大众在各方面遭到了剥夺, 劳动大众能够认识到自己因此而存在的精神和肉体贫困, 但不敢怠慢对文化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他们“不仅在理论上意识到了这种损失, 而且还直接被无法再回避的、无法再掩饰的、绝对不可抗拒的贫困——必然性的这种实际表现一所逼迫而产生了对这种非人性的愤慨, 所以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6。

当前中国处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中, 既有大好的机遇和前景, 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而这些社会问题常常反映到大学校园中来, 衍生出媚权、媚富或仇富、自甘堕落等思想问题。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劳动大军, 这些问题处理不好, 将直接影响社会的整体稳定和发展前景。而马克思高扬劳动大众的思想启示我们: (1) 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告知大学生, 他们是社会的准劳动人员, 而且要让他们树立起尊重劳动、高扬劳动的自尊和自立精神; (2) 高校思政教育要培育大学生关心社会和参与社会事务的主人翁意识, 如此才能防止媚权、媚富的奴化思想, 以及仇富和其他反社会的极端思想; (3) 高校思政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意识到自强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以此杜绝自甘堕落的虚无主义。

三、理论、方法和实践相结合:思政教育者的修养

马克思的教育批判不是单向度的思考, 而是立足于社会环境和具体实践的辩证批判, 他指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 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7也就是说, 教育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既改变受教育者和社会环境, 也改变和发展着自己, 社会互动的实践过程才是教育的本质,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者的修养而言,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启示:

第一, 通过社会实践而提高知识和道德理论修养, 以身作则。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出, 个人生活包括“意识”和“存在”两方面, 其关系决定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状况, 因此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如果不能意识到这点, 那就会导致个人的单向和畸形发展, “任何道德说教在这里都不能有所帮助”9。也就是说, 个人的全面发展不是片面的道德说教所能实现的, 而是要立足于全面的社会关系和实践过程。具体于思想政治教育上, 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老师和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并且通过共同学习而提高彼此的科学文化和道德理论, 而思政老师尤其要注重以身作则, 发挥实践的引导作用。

第二, 改善教育方式, 探索科学的实践方法。马克思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的方法论启示, 在于实践地探索和改进教育方式: (1) 改变以往思政教育中碎片化的知识点教育,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 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 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10, 结合社会现实而把思政理论知识串联起来, 提炼总体思想; (2) 改正灌输式的理论教育, 从而引导学生对社会现实作批判思考, 以此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 而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者, 重温马克思道德实践思想既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以此作为思政工作的理论启示,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思政教育的具体推进。

摘要:马克思道德实践思想具有深刻的跨时代意义, 马克思强调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相结合, 可以为思政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方法提供一定的改进启示, 学习和践行马克思道德实践思想, 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思政教育的具体推进。

关键词:马克思,道德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启示

注释

1[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 2016年12月9日, 01版。

2[2]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 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3页。

3[3]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 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7页。

4[4]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第17页。

5[5]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2009年, 第504页。

6[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第295页。

7[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11页。

8[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12页。

9[9]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第295页。

10[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11页。

11[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12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后进生转化工作探讨下一篇:探索中的社区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