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探索的过程是

2023-05-18

第一篇:幼儿科学探索的过程是

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是一个在占有关于特定教育现象的感性、理性材料基础上,运用概念范畴体系,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具体的思维操作方法,以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构建理论的过程。这个过程以教育活动的现实为起点,以形成问题解答的理论为终点。

(一)确定理论研究课题 教育理论研究首先要确定选题,即明确理论研究要研究什么问题。

(二)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 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是教育理论研究工作中极重要的一环。

(三)确定概念范畴并提出研究假设

(四)形成理论体系并进行检验 通过研究,发现了教育现象内在的规律和本质联系,就将可研究初期提出的理论假设以命题的方式来表述,从而形成一个以核心概念为基础的概念系统和以命题形式来表达客观规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对理论的检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践检验,即对理论的外部检验;一种是逻辑检验,即对理论的内部检验。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研究者可以不断完善理论,通过逻辑检验(主要是对教育理论的立论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基本理论和学术观点进行判断和检验,同时也要对辅助学说进行检验)

(五)拟定理论研究的论文写作提纲,撰写理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 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为论文,论文写作提纲实际是对论文基本构思和总体布局的设计。

第二篇:让幼儿主动探索,亲历发现过程

一种有别于传统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袭卷了中国,这就是法国的“做中学”。那么何为是做中学?简单一句话:基于动手的探究式的教育方法在小学、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运用。 “做中学”科学教育就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符合其认知需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素质。那么,如何让孩子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学习科学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正确把握科学知识点,确立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内容。

首先,我们确立的主题内容应该是来源于生活,从幼儿周围生活中取材的,其实并不是涉及到高科技的深奥的内容才称之为科学,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让孩子们进行的科学研究应该是从他们身边常见的事物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的,而且必须着眼于在一段时间内进行一系列有整体性的连贯的研究,这样才能使孩子循序渐进地在每一次科学活动后逐步加深经验,最终对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有较系统的认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选取的每个主题的目标,其科学知识点应该是正确、简单、明了、不容置疑的,还要考虑每个年龄班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幼儿园老师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由我们直接传授给孩子的科学知识有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认识,为孩子终身的学习,更为孩子学会生活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先充分正确地把握好每个主题所要明确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点是什么,本班幼儿能否理解这一概念,达到一定的要求,再确立具体的内容。基于此,我们经过认真、严格的筛选、设计、确立了“怎样把不同的东西分开”、“有趣的磁铁”、“沉与浮”、“溶解”、“蜗牛”等一系列主题内容,让幼儿逐步了解、发现和认识了自然界物体间的相互关系。

其次,教师要善于将教育主题的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孩子的需求,开发和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让它成为幼儿教育的内 1

容。这是因为孩子们天生好奇,对感兴趣的东西往往学得更加积极主动,能长时间维持学习兴趣并主动进行探究。事实证明,由个别孩子或小组随机发起的探究活动,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在日常活动中,一名孩子偶然发现了一只蜗牛以后,和同伴一起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蜗牛生活在哪里?它掉进水里会死吗?蜗牛吃什么?蜗牛有眼睛吗?”教师及时捕捉了幼儿这一感兴趣的话题,生成了以“蜗牛”为主题的系列科学教育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又增长了幼儿的见识。

二、提供能引发孩子探究并能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

首先,在明确了教育目标和内容之后,我们就围绕目标、内容提供了相应的材料,让孩子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去探索,发现和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应该是丰富多样,生活中常见的,甚至可以是废旧材料,不要只拘泥于科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投放,而忽略了科学区、自然角里的材料的投放,有时候仅仅是小小的一条蚕、一片桑叶、一盒绿豆、一张晴雨记录表……,就为孩子提供了科学研究的机会和条件,它就足以让孩子长时间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情况和天气变化情况。一般来说,教师提供的材料还应考虑一物多用,可供孩子自由选择使用的方法,这有利于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支配材料,通过动手做来解决问题,如:我们提供铁锤、扳手等多种材料,让孩子砸核桃,结果有的孩子用扳手去敲核桃,有的用扳手砸,有的把核桃放在扳手里面把它夹开,有些用法连老师也想不到。可见,能一物多用的材料可以激发孩子的独创能力。另外,教师为孩子提供的材料要合适、恰当,让孩子易于发现事物的变化,从而获得新经验,如:教师提供榨汁器让孩子榨橙汁,孩子很快就发现橙汁榨出来了;提供透明的烧杯让孩子观察鸡蛋在盐水里的变化,孩子很快就看出鸡蛋浮起来了。教师可以根据

不同活动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投放材料,来服务于教育目标和内容。

其次,在科学活动之前,我们还精心地根据每一个主题内容设计了相应的个人记录表,个人记录表一般是让孩子们记录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发现。所以教师提供给孩子的实验记录表要一目了然,让孩子一看就明白,

特别是小班的实验记录表,更要简单易懂,中班的记录表在难度上可有所提高,孩子可以画图、打“√”、写数字……,形式可考虑多样些,在记录表的设计上,我们下了不少工夫,把记录表设计得富有儿童特点,色彩鲜艳,美观实用,如:科学活动《取橙汁》的记录表,教师把记录表做成橙子的形式,涂上橙色,让孩子在橙子里面画出取橙汁的工具和方法,《鸡蛋在盐水里会怎样》的记录表,教师设计成鸡蛋的形状,让孩子在鸡蛋里面画出鸡蛋的沉浮变化,孩子的猜想记录,教师用图画来表示,实验的结果则用手的形状来表示,那生动的形象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动手记录的兴趣。

三、引导孩子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

“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先传授知识再动手操作的常识教育,那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是不可取的。“做中学”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幼儿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孩子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做到:

1.设置一个有趣的能够引起孩子探究动机的情境或方式来引入主题,形成鼓励孩子探究的氛围。

2.教师以有趣的情境引入,孩子的注意力能很快地集中,并被教师所设置的悬念所吸引,这时候再适时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或让孩子们自己提出疑问,鼓励孩子把自己想到的都大胆地表达出来,能使孩子感到他们能提问,能发言,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为了认识磁铁的特性,教师设计了“谁是磁铁的好朋友”这一主题,并以“奶奶掉了针,拿不起来,请小朋友来想办法帮奶奶取出针”这一情境引入,引起了孩子的探究兴趣和欲望。

3.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充分的猜想和假设并进行记录。作为孩子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们考虑到孩子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答案,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允许孩子出错,耐心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即使孩子说得不着边际,也要尊重孩子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孩子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孩子,力求真正了解到孩子的真

实想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有的也可以改变由我们教师自己把孩子们的想法画下来,形成集体猜想记录。例如:孩子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了将鸡蛋放入清水中会沉下去,教师又鼓励孩子进一步猜想,如果把鸡蛋放入盐水中,又会怎么样呢?孩子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会沉下去;有的说,会浮起来;有的说,会浮在中间。孩子们还把自己所想的鸡蛋在盐水里的位置贴在了教师准备的“烧杯”形状的大记录纸上,而后我们并没有马上告诉孩子正确答案,而是说:到底鸡蛋在盐水里会怎样呢?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吧!这样孩子就可以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做实验。

4.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进行操作验证,尝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通过实验获得一定的科学概念,并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

如果只让孩子猜想,孩子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这时最好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我们没有急于在孩子动手做之前就把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在孩子的操作过程中左右孩子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是放手让孩子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孩子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我们教师只是随机地指导,通过提问、参与、建议等形式引导孩子一步步迈向科学概念的原理,并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记录孩子在实验中的表现,使用的材料、方法,语言表述以及观点和发现,便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概括和小结。

5.让孩子依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与同伴进行交流、汇报,并与实验前猜想进行比较,从而形成新的体验,引出新的实验。

当孩子在实验操作中有了发现之后,无论他们探究的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尽可能地为孩子间的交流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集体面前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孩子可大胆提出质疑,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我们教师再结合孩子们的观点,把一些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科学概念进行简单的概括和小结,并将孩子们提出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录下来,作为下一次实验要探究的问题,如:做完《鸡蛋在盐水里会怎样》的实验,孩子们提出了疑问:“如果把熟鸡蛋

放在清水、盐水里会怎样?把鸡蛋放在其他水里又会怎样呢?”针对孩子的疑问,我们先让孩子们讨论一下,然后再提出建议:把这个问题留到下一次实验来解决!这样无形中又为下次实验设置了悬念,为孩子们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和余地。

四、充分利用家庭的力量,动员家长支持科学教育,使家园同步对幼儿实施教育。

孩子们往往会把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反馈到家庭,因此,家庭也是我们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为了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动员家长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共同搜集最新信息资料,并为幼儿园提供科学知识上的帮助,我们于三月份召开了“做中学”项目的家长通报会,并开辟了“做中学”家长专栏,及时准确地向家长介绍“做中学”的进展情况,其中开设了“你了解多少”“请你帮忙”“反馈意见”“教学内容”几个小栏目,第一时间了解教育的反馈情况,力争家园同步协调地进行教育。同时,于6月份开展了“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在观摩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同时,分发“家长调查问卷”让家长真实地填写。多数家长大力支持该项目的开展,并与孩子一起在家里做实验,记录实验过程,把实验中的发现带到幼儿园,与老师同伴一起分享,对我们工作的开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通过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活动,我们教师在自身提高了认识,积累了经验的同时也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现在,孩子们对参加科学活动十分有兴趣,也能用比较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凡事没有轻易地下结论,总是要先猜想,再进行尝试,然后再得出结论,在科学活动中,孩子更加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探究,还能边实验边记录,并能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实验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惯有的旧思维模式,而改用科学的方法去主动探索事物,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这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的能力发展的一大飞跃,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都明显得到提高。由此可见,我们的“做中学”幼儿科学教育已初见成效!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活动: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动物是怎样睡觉的

设计思路: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喜欢动物是幼儿的天性,但幼儿缺少和动物接触的机会,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几种小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同时通过饲养和管理几种小动物,增强幼儿的责任感,让幼儿有一种对生命的体验。

活动目的:

1.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动物所采取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2.乐意与同伴交流经验,并用肢体动作表现,萌发探究动物奥秘的兴趣。

3.知道人睡觉的一些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动物午睡PPT

2、地面游戏棋,筛子

活动过程:

一、昨天中午小朋友午睡了吗?你知道自己午睡的姿势吗?观看PPT,幼儿讲述

讲诉孩子们几种睡觉的姿势:趴着,咬被角,蒙着头,蜷着……

二、人需要睡觉,动物需要睡觉吗?你们知道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幼儿边看边猜,并模仿)

1.观看PPT,观察动物特殊的睡觉方式并讲诉。

蝙蝠:倒挂着睡,蝙蝠是倒吊着睡觉的。睡觉时,后肢钩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一旦遇到敌害,便可松开脚爪展翅飞去。

仙鹤:单脚站立睡觉。

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

小刺猬:变成球睡,刺猬睡觉时,除了把嘴和鼻露在外面外,还把身体蜷成球形,棘刺直立,鼻子稍稍露出外面。这样全副武装的睡觉,可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

小金鱼:睁着眼睡,因为它没有眼睑。鱼儿睡觉时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每隔十几分钟就有节奏地变换一次。

马:站着睡,马是站着睡,如果马躺倒睡觉,说明这匹马已经有病了。

乌龟:缩到壳里睡,更好的保护自己。

小狗:狗常常用前肢捧着鼻子睡觉,这是因为它的鼻子特别"珍贵",所以要好好保护。

小猫:猫是侧着头,一只耳朵紧贴着前肢睡觉。它的耳朵特别灵,周围稍有动静,就会引起警觉。

2.集体讨论:动物为什么这样睡觉?

逐个讲述

小结:动物的睡眠方式是和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护自己。

3.动物睡觉方式一样吗?

哪些是站着睡觉的?马、鸳鸯

谁倒挂着睡?蝙蝠

谁是趴着睡的:小狗、小猫

三、游戏棋活动《动物睡觉的秘密》。

(1)出示游戏棋

教师:今天,黄老师还带来了一副关于《动物睡觉的秘密》游戏棋,你们想不想玩?

(2)认识游戏棋谱,了解游戏棋规则

认识起点终点,行径路线

游戏棋规则:走到有小动物图片的格子里时,必须模仿小动物的睡眠姿势,模仿对的小朋友可以往前进一个,模仿的不对的请后退或停止。

四、结束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午睡?"

教师:你们年龄小,每天需要睡眠的时间很多,只靠晚上的睡眠时间是不够的,因此中午还要再睡一会,这样,大脑才能休息好,小朋友就会少生病,身体更健康。如果你午睡时,实在睡不着,也应该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午睡。正确的睡觉姿势应该向右侧卧,头枕枕头,小手放好,腿微蜷……

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些小动物睡觉的样子,你觉得有趣吗?自然界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睡觉的方式,也很特别,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继续去观察,小动物睡觉的方式。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到活动区继续探讨小动物的有关知识,丰富幼儿的认识。

第四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及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乐意与同伴交流经验,并用肢体动作表现,萌发探究动物奥秘的兴趣,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动物所采取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知道人睡觉的一些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思路: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喜欢动物是幼儿的天性,但幼儿缺少和动物接触的机会,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几种小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同时通过饲养和管理几种小动物,增强幼儿的责任感,让幼儿有一种对生命的体验。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睡眠方式,知道不同的动物所采取的睡眠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2.乐意与同伴交流经验,并用肢体动作表现,萌发探究动物奥秘的兴趣。

3.知道人睡觉的一些卫生常识,懂得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重要性。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和动物午睡PPT

2、地面游戏棋,筛子

活动过程:

一、昨天中午小朋友午睡了吗?你知道自己午睡的姿势吗?观看PPT,幼儿讲述讲诉孩子们几种睡觉的姿势:趴着,咬被角,蒙着头,蜷着……

二、人需要睡觉,动物需要睡觉吗?你们知道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幼儿边看边猜,并模仿)

1.观看PPT,观察动物特殊的睡觉方式并讲诉。

蝙蝠:倒挂着睡,蝙蝠是倒吊着睡觉的。睡觉时,后肢钩住屋檐,身体倒挂,头朝下,一旦遇到敌害,便可松开脚爪展翅飞去。

仙鹤:单脚站立睡觉。

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

小刺猬:变成球睡,刺猬睡觉时,除了把嘴和鼻露在外面外,还把身体蜷成球形,棘刺直立,鼻子稍稍露出外面。这样全副武装的睡觉,可以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

小金鱼:睁着眼睡,因为它没有眼睑。鱼儿睡觉时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每隔十几分钟就有节奏地变换一次。

马:站着睡,马是站着睡,如果马躺倒睡觉,说明这匹马已经有病了。

乌龟:缩到壳里睡,更好的保护自己。

小狗:狗常常用前肢捧着鼻子睡觉,这是因为它的鼻子特别"珍贵",所以要好好保护。

小猫:猫是侧着头,一只耳朵紧贴着前肢睡觉。它的耳朵特别灵,周围稍有动静,就会引起警觉。

2.集体讨论:动物为什么这样睡觉?

逐个讲述

小结:动物的睡眠方式是和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保护自己。

3.动物睡觉方式一样吗?

哪些是站着睡觉的?马、鸳鸯

谁倒挂着睡?蝙蝠

谁是趴着睡的:小狗、小猫

三、游戏棋活动《动物睡觉的秘密》。

(1)出示游戏棋

教师:今天,黄老师还带来了一副关于《动物睡觉的秘密》游戏棋,你们想不想玩?

(2)认识游戏棋谱,了解游戏棋规则

认识起点终点,行径路线

游戏棋规则:走到有小动物图片的格子里时,必须模仿小动物的睡眠姿势,模仿对的小朋友可以往前进一个,模仿的不对的请后退或停止。

四、结束活动

组织幼儿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午睡?"

教师:你们年龄小,每天需要睡眠的时间很多,只靠晚上的睡眠时间是不够的,因此中午还要再睡一会,这样,大脑才能休息好,小朋友就会少生病,身体更健康。如果你午睡时,实在睡不着,也应该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午睡。正确的睡觉姿势应该向右侧卧,头枕枕头,小手放好,腿微蜷……

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些小动物睡觉的样子,你觉得有趣吗?自然界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睡觉的方式,也很特别,请小朋友们回家后,继续去观察,小动物睡觉的方式。

五、延伸活动

请幼儿到活动区继续探讨小动物的有关知识,丰富幼儿的认识。

课后反思:

动物的世界千奇百怪,孩子们对着新奇的事物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另外,午睡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从幼儿卫生学的角度出发,午睡是为了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时间,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增强抵抗力,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同时也有要求教师在组织幼儿午睡时,不能强迫幼儿入睡。我发现平时总是有个别孩子不喜欢午睡。有的孩子入睡前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动作,如:挖鼻孔、摸眼、咬衣服、踢被子、缠绕头发等。因此,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我们组织了《动物是怎样睡觉的》活动。在活动中我尝试让孩子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了解的知识中寻找答案,如因为小鱼没有眼睑,要睁着眼睛睡觉;猫头鹰睡觉睁着一只眼睛,是为了捉老鼠,还有警惕有没有敌人等等。找不到答案的,教师引导孩子去思考,去想像。如:马、象、牛、鹿为什么要站着睡觉?有的说,如果敌人来了,便于很快逃跑;有的说,它们的身体太大了,躺下去,再爬起来,不方便;还有的说,能够马上醒来,随时准备出发。最后,引导孩子们了解动物睡觉方式的不一样是为了保护自己。幼儿在边观察中学学动物的睡觉姿势,特别是对"缩"、"倒挂"、"趴"这几个词进行了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学做做这几个睡觉的动作。在教学中幼儿的积极性始终保持着,每一分钟都能跟随着老师的引导和提示,对各种动物的睡眠姿势都能很好的掌握,这在后面的游戏中可以看得出来。游戏《天黑了》,就是让幼儿在模仿中巩固了解不同动物的睡觉姿态。最后,让幼儿自己动脑想想其它动物是怎么睡觉的?请幼儿回家后,在父母的协助下了解其它动物的睡眠姿势,然后将结果与其余幼儿共享。让幼儿把探究的热情带回家。从这个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掌握情况来看,活动是成功的,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许多平时很难接触到的知识,但是,从整个活动的开展来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提问时,孩子们回答最多的是"我不知道",尽管我在课前发动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睡眠方面的图片,设想让家长在收集的时候能带领着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了解,便于幼儿在课堂上发言讲述,但是没有想到家长在收集的时候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自管自的在网络上下载一些图片,忽视了跟幼儿一起学习的机会。这也给我在以后的家长工作进行了一次提醒:在利用家长配合的同时,要跟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家长了解我让家长配合的意图,让家长助教不流连于形式。本节课的活动过程,我设计了情境导入、欣赏探索、想象体验、引入生活四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通过小朋友午睡的图片导入,迅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让他们思考,人要睡觉,动物需要睡觉吗?

二、欣赏探索

1、出示小马睡觉的图片,引导幼儿发现"小马是站着睡觉的"。并要求幼儿用肢体动作随着老师的朗诵进行表演。

2、出示实物小金鱼,让幼儿观察小金鱼是怎样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的,特别提醒幼儿观察金鱼的眼睛,原来"金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幼儿都情不自禁地表演起来。

三、想象体验出示小刺猬图片,发现小刺猬缩成刺球睡觉,引导幼儿进行模仿,并鼓励幼儿进行大胆想象"它为什么要缩成刺球睡觉呢?""原来,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其它动物的伤害。""那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姿?"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结合身边的小动物,模仿小动物睡觉的姿势,加深对动物特征的了解。活动中我关注每个幼儿,使每个幼儿都有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培养幼儿乐于表达的心理。

四、引入生活在模仿了小动物睡眠的方式后,我引导幼儿进行讨论:"这些睡眠方法适合我们吗?"我及时地把握教育的契机,引导幼儿互相交流"什么样的睡眠方式才适合我们?"得出了,我们是要躺着睡觉的。整个活动上下来,我以"平视"的眼光走进了孩子的心灵世界,蹲下来和孩子一起观察动物,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达到了"视觉融合",形成了"兴趣共鸣",幼儿产生了活动兴趣。同时作为幼儿的合作伙伴,我们之间产生了信息的互动,我没有以一种指挥官的身份命令幼儿回答"动物的睡眠方式,也没有以灌输的方式把"真理"传给孩子,而是以一种"故事"的方式,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但在整个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时间过长了,这个活动,由于我自己上上太投入了,幼儿呢,也相当的有兴趣来进行探讨,所以时间上我没有把握好。在游戏环节呢,部分幼儿不能很好的遵守游戏的规则,音乐停了有的幼儿还在动,在今后的活动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生活中还有什么遇冷、遇热膨胀的现象。

本文扩展阅读:睡觉,一般是指人类睡眠,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生理现象。

第五篇: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及教学反思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理解词汇:迁徙、冬眠等,了解动物不同于人类的过冬方式,知道动物过冬主要有四种形式,贮存食物,冬眠,迁徙,换毛,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意图:

小动物是孩子们乐于观察的对象,各种小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冬天到了,人们穿上厚厚的棉衣,但在外面活动的小动物却越来越少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过冬去了。怎么过冬呀?孩子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通过《动物过冬》这节科学活动课,不但让孩子们了解小动物生活习性的变化,还让孩子们产生好奇。并能促使孩子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满足孩子们探究小动物的的欲望。本次活动运用启发提问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等,克服教师说教的传统形式,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通过观察、探究,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快乐的获得知识,习得经验。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不同于人类的过冬方式,知道动物过冬主要有四种形式:

⑴贮存食物;

⑵冬眠;

⑶迁徙;

⑷换毛

2、理解词汇:迁徙、冬眠等。

3、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

4、通过游戏模仿动物的不同过冬方式。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和家长一起收集动物过冬的图片、图书等活动材料。

2、让孩子们观看有关动物过冬的视频。

3、活动室里设置供孩子们躲藏或蜷缩的空间,并布置“动物过冬方式”的背景图。

4、安排一名孩子扮演情境中的角色。

5、小动物头饰若干。

6、小动物图片。

7、幼儿活动材料第三册第27-28页。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引起兴趣。

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季)冬季的天气怎么样?(很冷)看一看,你们是怎样度过这寒冷的冬天?(戴上帽子、围上围巾、戴上手套、穿上棉衣、棉鞋、生上炉子、安上暖气、常在室内活动、加强锻炼等)。小朋友,你们想一想,小动物不会穿衣服,那你们知道不知道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吗?(讨论)

二、冬天来了

1、教师根据图片,有表情的讲述小动物过冬的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的表演要有一种即将面临天寒地冻境遇的紧迫感。

2、根据孩子们的回答,引导观看有关的视频和图片。激发说出故事里的小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鼓励大胆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讲述,和同伴分享交流的快乐,在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3、提出问题讨论:

(1)、大雁和小燕子用什么方式来过冬?飞到南方去过冬,那里的天气很暖和,又有很多喜欢吃的食物。(随时丰富词汇:迁徙)

(2)、哪些小动物在冬天需要换上厚厚的毛或羽毛来过冬呢?小羊、小狗、小猫、狐狸、狼;鸡、鸭、鹅等

(3)、哪些小动物是靠冬眠来过冬的?如:青蛙、蛇钻进地洞里,狗熊躲进树洞里等。(随时丰富词汇:冬眠)

(4)、还有哪些动物和小松鼠一样储存粮食来过冬呢?如:蜜蜂、蚂蚁等。

鼓励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大胆的想象、思考,扩展发散性的思维,在交流中总结出小动物们不同的过冬方式,进一步激发探究的兴趣,而且生动形象地感知小动物是如何过冬的。

4、引导总结小动物过冬的几种不同方式,小动物过冬主要有四种形式:

⑴贮存食物;

⑵冬眠;

⑶迁徙;

⑷换毛。

5、我们到森林里去,问问小动物们有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好吗?小动物们肯定会很高兴的告诉我们,它们是怎样过冬的。

三、访问小动物

1、利用布置的“小动物过冬方式”的背景图。

2、每个孩子戴上一个头饰,扮演一种小动物角色,躲藏或蜷缩在活动室的背景图下。

3、教师或一名孩子扮演访问者“咚咚”敲门:“里面住着谁呀?”孩子们回答:“我是蛇,我住在洞里。”“我是大雁,我要飞到南方去。”等等。

4、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评价,看看谁能学着所扮角色的口吻说的既具体又清晰。

5、重复游戏,以巩固小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

6、把小动物的头饰贴在“小动物过冬方式”的背景图上,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小结

这节科学活动课让孩子们在观察、探究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学具、视频、角色表演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知道小动物几种主要的过冬方式:

⑴贮存食物;

⑵冬眠;

⑶迁徙;

⑷换毛。

做到了在学中玩、玩中学的过程中,快乐获得知识,习得经验。

活动延伸:

把孩子们搜集的小动物图片放在科学区,供孩子们相互交流。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

本文扩展阅读:动物是生物的一个种类。它们一般以有机物为食,能感觉,可运动,能够自主运动。活动或能够活动之物。包括人。根据化石研究,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源于海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教育课计划下一篇: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