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神话,转向客观和多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排媒介形象的变迁

2023-01-15

2016年里约奥运会, 中国女排在郎平的带领下时隔12年再登奥运之巅,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女排的媒介形象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变化。本文基于1981年以来《人民日报》在重要时间节点对女排的报道, 以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为背景, 分析女排媒介形象的变迁及其原因。

一、不同时期里中国女排的媒介形象

1981年至1986年, 女排在国际比赛中勇夺五连冠, 完美诠释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人民日报》通过大规模的宣传、多样的报道体裁和突出的版面位置极具感染力地展示了女排的优良精神风貌, 并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等联系起来, 号召社会各界学习女排精神为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这一阶段, 女排媒介形象单一, 有着浓厚的泛政治化色彩和英雄主义色彩。

80年代末, 随着各类体育新闻的井喷式增长和女排成绩的下滑, 女排先进典型的形象逐渐弱化, 《人民日报》对女排的报道关注度较上个阶段有所降低, 同时批评质疑的声音开始出现。伴随着政治性宣传的降温, 围绕女排比赛的技战术分析、深度评论等增多, 新闻的信息性得到了重视, 报道的专业性日渐提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商业因素开始大规模影响社会各方面, 体育赛事和运动员受到了各种商业赞助, 这些不仅逐渐淡化了女排泛政治化的形象, 还推动了商业化色彩的出现, 女排媒介形象逐渐多元化。

新世纪以来, 大批优秀体育项目涌现, 我国体育大国的地位逐渐稳固, 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不再寄托于某一个项目。媒体和受众逐渐从严肃沉闷的泛政治化氛围中解脱出来, 体育新闻报道的价值判断逐渐回归到了体育事实本身。这一阶段, 《人民日报》对女排比赛胜负的报道视角更加客观理性, 胜不骄败不馁和顽强拼搏成为了这一阶段塑造女排媒介形象的关键词, 女排逐渐从“神”一般的英雄团队回归到一支真实的普通运动队。同时, 面对受众多样的阅读需求, 相关新闻报道更加注重挖掘教练及队员赛场下具有个性色彩的小花絮和小细节, 女排的媒介形象变得更加丰富更加亲民。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五连冠”到新一代女排的快速成长, 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媒体对中国女排的塑造更加理性, 从单一的政治性宣传向多元的专业报道转变, 女排的媒介形象开始告别神话, 走向客观和多元, 逐渐回归到普通运动队形象。

二、中国女排媒介形象变化的原因

中国女排媒介形象的变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从宏观上来讲, 社会的转型是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总体的社会环境较封闭, 社会舆论方向较一致, 体育受政治的影响较深, 相应的这一时期女排呈现出单一的泛政治化正面形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集权型社会向民主法治社会的转型步伐加快,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加开放和多元, 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女排开始向商业化、娱乐化等多元媒介形象转变。

从微观角度来看, 随着社会的转型《人民日报》等媒体市场化步伐加快, 逐步转向以受众为中心, 政治性宣传功能下降, 在内容和方式上更加贴近群众和生活。同时, 媒体受众的个体意识逐渐增强, 趋同心理逐渐减弱, 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更加多元, 从而促使媒体减少对女排单一的政治性传播, 通过更多样的方式挖掘女排新的媒介形象来引发读者共鸣。

三、中国女排媒介形象研究的启示

经历几十年风雨, 女排精神是贯穿女排媒介形象的核心内涵。不论胜负, 女排总能让人感受到为了胜利而永不放弃的坚强信念,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媒体对女排进行客观理性的报道, 不仅可以塑造积极向上的运动队形象, 还可以传播真实的体育魅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促进我国体育运动的传播和发展。

作为一支对国人影响深远的运动队, 中国女排的媒介形象折射出了我国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风貌, 被赋予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意义及文化价值, 既是社会变迁的产物, 也是时代发展的重要镜像。

摘要:作为媒介形象的典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排的媒介形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 从单一的泛政治化形象朝多元方向转变, 再到普通运动队形象的回归。女排媒介形象不仅承载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印记, 也是时代变迁的重要镜像。

关键词:中国女排,媒介形象,女排精神

参考文献

[1] 栾轶玫.媒介形象生成的社会空间——一个关于媒介空间关系资源的理论[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8 (03) :103-115+160.

[2] 王芳.“女排精神”的建构与重塑——以《人民日报》1981年、2016年报道为例[A].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挥社会科学作用促进天津改革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上) [C].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7:7.

[3] 于德山.30年来我国运动员媒介形象分析[J].体育与科学, 2009, 30 (04) :73-7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乡土美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品质提升——以山西面塑为例下一篇:如何打造高效的体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