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论文

2022-04-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p>上海市第四届马克思主义论坛于2007年10月1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重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一主题展开研讨。论坛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论坛组委会、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主办。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论文 篇1:

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摘 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历经了充分准备、蓬勃发展和完善繁荣等阶段。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民族性、实践性和国际性等特征,必须要坚持“两个巩固”的学科定位、坚持掌握“看家本领”的学科要求、坚持弘扬“中国精神”的学科使命、坚持讲好“中国故事”的学科表述,确保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生命力。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沿革;特征;发展

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素养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是关系到党、国家、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基础工程。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如从广义维度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若从狭义维度审视,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含的五个二级学科(随后又设置“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为二级学科,故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含有六个二级学科)维度审视,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则在改革开放之后,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突破和发展。因此,应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沿革、提炼建设沿革的主要特征、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指向。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沿革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研究对象,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律以及目标指向的科学研究领域。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则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为研究对象,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规律以及发展指向的科学研究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迅猛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十分重要。

(一)充分准备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国外思潮趁虚而入,国内没落思潮沉渣泛起,党中央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深觉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必要性。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做出了不懈努力,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准备了充分的条件。1984年4月,国家教委决定采用规范化模式培养专科、本科以及第二学位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专门人才,颁布《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1987年12月21日,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科目录》规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门类下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相应的部署。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博士点下设置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方向,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方向的博士层次由此诞生。1990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规定,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中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获得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并于当年5月13日颁发[学位(1996)12号]文件予以正式公布;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博士点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方向则直转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同年秋,清华大学也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这三所高校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属于国家第六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为我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层次已经完备。1997年 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颁发《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重新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把这两个二级学科整合与规范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隶属于“法学”门类中的政治学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席位依然空缺。

(二)蓬勃发展阶段

2005年,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决定设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同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通知》指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通知》还在“附件一”明确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五个二级学科的名称及代码,即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置于法学门类下,法学门类为03,“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0305,5个二级学科各自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03050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为0305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为030503,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030504,思想政治教育为030505。 至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的5个二级学科完全确立。

(三)完善繁荣阶段

根据(学位[2005]64号)精神,国务院学位办于2006年1月专门组织了对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5个二级学科单位的评审。经此次评审并做相应调整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3个、硕士点453个。2007年,又建立了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设置了20多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至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共有6个二级学科。这一战略举措从根本上扭转了一度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萎缩的趋势,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设置比较合理、覆盖面比较广泛的学科点布局,构成了层次比较完整、结构比较合理、领域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学术队伍也随着学科建设蓬勃发展,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预示着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生命力強、前景广阔的重要学科。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沿革的主要特征

高校因人才密集、学科门类齐全、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学术活动频繁、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激烈等特质,决定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必然跟其他机构如社会科学院、党校、社科联以及其他研究机构等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有所不同。从高校层面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本身就体现着国家的意志,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学科支撑,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1]。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科定位、学科内容、学科价值指向、学科发展旨趣、学科建设路径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实践性和国际性等特征。

(一)民族性

马克思主义相对中华民族而言是“舶来品”,需要与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中华文明的展示范式等有机融合,才能为中华民族所认同和践行,彰显民族特色。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亦如此。回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历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学科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程中,克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食洋不化”的弊端,体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鲜明的、浓郁的民族特色。切实以符合中华民族表达方式作为学科教材编写的要求,“使学科建设和教材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载体”[2],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迅猛发展,使中华民族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辉煌历程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彪炳了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也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蕴含着不可或缺的中华民族特色。

(二)实践性

毛泽东指出:“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3]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立足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和实践发展需求,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成果,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实践性特征。“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始终坚持立足国情、面向实际,关注实践,积极宣传和解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己任,切实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始终坚持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为指向,创造出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可行性的理论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建言献策,切实服务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始终坚持合理布局、均衡发展的学科建设指向,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高校设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切实服务于这些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

(三)国际性

“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主动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公民社会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揭露它们的荒谬性和欺骗性,澄清人们的思想误区,切实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置于国际环境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国际性视野和全球化态势。同时,出版一大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精品力作,汲取它们的理论精髓,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家对话能力,为建成融通中外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奠定基础。积极参与、举办、承办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会议,展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水平,提高学科知名度和彰显理论自信,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构建中国全球性的理论话语体系发挥了举世瞩目的作用。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发展新指向

回顾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轨迹,尤其是“05”方案实施以来的十多年历程,效果喜人。但是,“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4]。随着全球化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态势加快、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以及应用的大众化,世界各种思潮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日渐频繁,各国争夺国际话语权斗争空前激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临此境遇,如何定位好、掌控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指向,攸关学科建设质量的高低、攸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劣、攸关“四个全面”的得失成败、攸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一)必须坚持“两个巩固”的学科定位

“05”方案的实施,标志着学科化、规范化、专业化、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宣告诞生,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言,就要明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5]的重要地位;就要明确提出和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计划的学科发展定位,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彰显理论自信;就要明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立德树人的学科思想定位,切实担负起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神圣使命。

(二)必须坚持掌握“看家本领”的学科要求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掌握“看家本领”,就是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于学科建设的每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6]这其中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的“排头兵”,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髓融入其中,切实做到“在马言马、在马教马、在马研马”,正确处理“洋马”和“中马”关系,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教、真用”,学科建设者和研究者能够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理论和实践难题,争取在全校形成浓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氛围,形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者反马克思主义妄图侵入校园的“防火墙”。

(三)必须坚持弘扬“中国精神”的学科使命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担负着向大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使命,而且还担负着与社会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做斗争、统一社会各界思想、凝聚社会共识、激发精神力量的崇高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新的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7]中国精神作为凝练中华民族发展轨迹、反映时代境遇和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体系,既是对历史沧桑足音的回应、体现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厚重感,又是紧扣时代脉搏的先声、体现实践发展亟须精神引领的紧迫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只有坚持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的学科使命,增强国家的精神力量以及提升国民的精神境界,将中华民族历史沧桑足音以及时代脉搏发展先声融汇于学科建设中,才能确保实现“理论掌握群众”的目标,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有效性。

(四)必须坚持讲好“中国故事”的学科表述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积极引导人们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态势和世界发展潮流,就“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7],以生动形象的“中国故事”吸引人、鼓舞人、感召人、凝聚人、引領人,拉近全校师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距离,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影响力。为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7],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民族性、历史性、时代性和现实性。此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应把“接地气”“有暖气”“有情怀”“有温度”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建设标准,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渗透力、感染力,促使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服务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靳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J].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15(4):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51.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5]钟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J].教育文汇,2015(5):3.

[6]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19,(00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作者:刘贤 蒙云龙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论文 篇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上海市第四届马克思主义论坛于2007年10月13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重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一主题展开研讨。论坛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论坛组委会、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与会专家学者通过主题发布、专题点评、自由发言等多种形式,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创造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建设及其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实践性功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等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形成了一些共识和建议。具体内容综述如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创造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此,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以及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创造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性问题。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人民幸福安康、国家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事关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事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长远,事关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提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此,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立国之本、立党之基,专家认为在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同时,要树立严肃的学术态度,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要发挥学科的整体优势,聚焦重点项目,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专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表明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致认同。但是,“社会主义不是成衣,而必须度身定做”。这一思想突出表现在“共建共享”的历史创造精神和历史主人翁精神上。这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也有专家指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看,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建国60周年,30年、60年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素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要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是政治的需要、理论建设的需要。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系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源泉,因此,要把经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社会主义实践研究,才能有更深入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仅要阐释已有的理论,更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有专家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理应秉持科学性、意识形态性、继承性、民族性,世界性的统一,必须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并努力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

第三,关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创造力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术创造力的增强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意识,要建设性地思考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所面临的前沿问题。例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下,在经济上,有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结合、怎么结合等问题。在政治上,在创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如何从理论上研究并阐明中国的民主政治在性质、目的、主要内容,运作模式等与西方的区别,尤其是研究和说明这种具有区别(甚至是本质性区别)的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运作上的规则连结和联系是什么;在思想上,如何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有专家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创造力,就必须加强对马克思认识社会的思维方法的研究。历史性、生成性、立体性和批判性思维构成了马克思社会认识论的本真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创造力,必须直面中国现实,在思考与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的诸如社会公平问题、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优化问题,法治国家、公民社会建设等理论问题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的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必须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创造力。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建设及其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建设对于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与会专家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涵,它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联系和区别,如何借鉴其他学科建设的要素和经验,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使研究和人才培养实现有效的聚焦等问题展开了深度探讨。

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建设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建设要体现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要把坚持正确方向和增强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要更好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服务。因此,有专家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有综合性的视角,要体现“四性”,即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尤其在实践性上,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实践的科学,教育、教学要联系实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达到四个层面的统一:一是理念层面,讲授要有震撼力、感染力,二是基本理论和知识层面,要严谨科学;三是操作思路层面;四是操作方法层面。有专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建设应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在时间维度上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的研究,在空间维度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综合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国外马克思主义总体状况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首先要解决马克思主

义的整体性问题。对此,有专家指出,整体性研究离不开分科性研究,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要把整体性研究和分科性研究很好地统一起来、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为此,有专家提出,应当以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特点等主要内容为基础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学。

第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当进行明确的学科边界的界定,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非常重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但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边界还比较模糊,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外,要正确处理与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处理其他社会科学中马克思主义学科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间的关系。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意识不强,造成学科建设实践中出现了替代化倾向、简单化倾向、表面化倾向等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边界划分应当坚持适度原则,既不要太宽,什么都可以装进去;也不要太窄,不能限制其发展。有专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体系定位、民族定位和时代定位的视域出发来探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边界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体系定位,应该有效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水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水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国家建设)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民族定位,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努力提升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时代定位,应该反映在社会科学发展最新领域中有自己的话语优势,即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讨论中,马克思主义不能缺场。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问题上,有专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在学科内容上的特点是注重对中国国情、中国的现实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概括出其中的规律。其次,在意识形态上的特点是与现实的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紧密联系性。与其他二级学科相比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现实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作理论的诠释和普及化的宣传;二是用学科建设中的科研成果直接为党和国家咨政;三是培养的人才大多从事与执行、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相关的职业。再次,在学科研究人员上的特点是学术背景的复杂性和学术风格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从事这门学科研究的人员有不同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研究风格。这使学科建设可以多侧面地进行,开阔研究的视野,但同时在整合学科研究人员各个研究方向的问题上,难度又会比其他学科更高。

第三,关于如何借鉴其他学科建设的要素和经验,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使研究和人才培养实现有效聚焦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综合性,学科建设一定要有开放意识,不能排斥其他学科搞自我封闭,否则会成为学科群中的“孤岛”,必须积极开展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努力吸取其他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有专家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但我们不能仅读马克思主义,我们不仅要钻研作为人类集体智慧结晶的典籍,还要吸取当代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

有专家认为,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对于教师夯实理论功底、拓展学术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还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归属感,增强凝聚性,使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师和专家加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科研团队的形成搭建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建设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很好的支撑,进而使研究和人才培养实现有效的聚焦。

因此,大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建设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至关重要,但整体性建设也离不开分科性建设,要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还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成功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建设落到实处。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实践性功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落脚点在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这就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实践性功能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如何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学理基础并推进课程建设,对此,与会专家进行了探讨。

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实践性动能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面临挑战和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实践背景下建立和发展的。对此,有专家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任务要求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趋势,做党和国家需要做的事情,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新特点,做社会需要做的事情;认识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动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做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做的事情,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大格局,做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专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契合性。这表现在:首先,是全面支撑和重点支撑。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全面支撑;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五个二级学科为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重点支撑。其次,是学科特质和课程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其学科特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论发展和理论运用、理论教育的统一和内在逻辑理路,这与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在统一性和功能互补性具有一致性。第三,是学科的实践性功能与课程教学的实践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性过程。专家强调,走学科化、科学化的道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出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的设立,开始切实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政治形象而缺乏学科和科学形象的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找到自己稳定发展的学科基础,开始找到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合理定位,开始找到凝聚队伍人心和尊严

的依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学术和学位平台。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坚持“四个并重”,即诠释性研究与学术研究并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校教育与全社会教育并重、单一性视角与开放性视角并重。

第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问题。

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缺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质和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研究视域上停留于传统的关注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相互之间的矛盾运动,注重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构建,忽视对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注;二是在具体的研究中呈现出复杂概念增多、词汇和技巧更加精巧、与“经世致用”相隔膜等现象,有远离生活世界成为“玄学”和使学术研究走向“学院化”的嫌疑。三是在研究中国问题时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深入了解,在借鉴西方理论成果时存在移植概念、照搬理论的倾向,以致盲目开处方、出对策,导致效率低下;四是由于缺乏对多学科聚焦和深层次交融,以及对多学科研究成果的重新审视并加以恰当整合应用,只是满足于“寻章摘句”、汇编、组合及低层次重复、方法套用、体系嫁接,导致学术思维缺失。这都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域,应把对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拓展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着力构建善于回应当代中国社会重大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教学体系,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操作层面上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品质和功能。

第三,关于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问题。

有的专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敢于直面社会现实问题。为此,一是要以坚定不移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以人为本,关爱最大多数民众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问题;二是讲述理论前沿尤其是重大理论争鸣问题,提高学生关切理论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理性思考问题;三是敏锐地观察社会问题,学会捕捉社会热点问题,不回避学生提出的任何尖锐问题,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敢于“亮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四是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个别论断、个别话语,坚持用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立足现实分析问题。五是关切学生的思想问题、生活问题,心理问题,多与学生交流,回答并疏导学生提出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会取得实效。

此外,论坛还就组建、培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队伍,特别是培养有造诣,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与现代科学进行对话以及如何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论坛在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这个主题展开讨论并达成诸多共识的同时,也认为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有没有普遍的马克思主义,还是说马克思主义都是具体的。与之有关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有没有预设的规律,是不是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对这些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

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直面现实问题。现实问题很多,无法回避,哪些是我们当下最应直面的现实问题。首先从经济上来讲,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这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从政治上来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究竟是什么?从思想建设来讲,国家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究竟是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先进文化与核心文化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身要不要划边界、怎么划边界。这个问题很抽象,但现实性很强,每次研究生开题都要碰到这个问题,没办法回避。我们的研究是要面对现实问题的,那么哪些选题是属于我们这个学科的,哪些不是,这需要进一步探讨。

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涵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对象等问题上都还可以作继续深入的研究。

五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我们要说服人,靠什么?教学方法上要去动脑筋,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体系把握、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等问题都可以深入研究。

本栏责任编辑 曹宁华

作者:宋 进 王 刚 刘 燕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论文 篇3: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2007年4月24—25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组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联合举办。与会领导、专家和课题组成员有国务院学位办办公室副主任李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雷声、梁树发、张新,武汉大学教授顾海良、梅荣政、沈壮海、佘双好,复旦大学教授燕爽、顾钰民、高国希、肖巍,西南大学教授罗洪铁,中山大学教授钟明华,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宏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宋进,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张澍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俞良早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顾海良教授主持会议。他首先传达了国务委员陈至立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的有关精神,即: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三进”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点,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和总体安排,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体系,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才。其次,他还就本次会议集中讨论的课题组阶段性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和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问题作了说明。

李军副主任在发言中强调,教育部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有关领导充分肯定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并就三方面的问题提出重要意见: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本科教学体系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主要着眼于研究生,但作为学科体系,应重视与本科教学体系的联系。二是学科自身建设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既要体现学科建设的一般要求,又要体现本学科的特殊要求。三是学科未来发展规划问题。

梅荣政教授简要介绍了《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调研报告》提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速度快,发展态势无论从学位点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机构依托、支撑学科看,还是从原有的建设基础、学术队伍、学科带头人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情况看,总体状况良好。《调研报告》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有充分的客观依据,它既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也反映了它已有相当深厚的多方面的学科积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多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必然。《调研报告》表明: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中,在学科专业、学位点原有基础、科学研究、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上述情况,《调研报告》建议:在今后5—6年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坚持稳定规模、提升质量,优化队伍、调整结构,完善体系、强化管理的总体发展思路。《调研报告》对加强学科建设提出了12条具体的建议:(1)增强学科建设意识,提升学科建设地位;(2)注重学科优化,结构调整,着力建好现有学位点;(3)强化理论队伍建设,提高团队整体素质;(4)树立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学科服务功能;(5)注重人才质量,制订切实有效的培养方案;(6)突出课程建设,形成一批硕士生层次的高质量核心教材;(7)加强理论建设,提高科学研究水平;(8)深化体制改革,规范教学科研机构管理;(9)加大经费投入,设置专项建设资金;(10)加强评估工作,制定评估指标体系;(11)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学科整体发展;(12)适应学科发展需要,组建专门学科评议组。

与会专家认为,《调研报告》材料翔实、立意清晰、主题鲜明、导向良好,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现状;课题组所提出的12条建议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较高的可操作性。结合《调研报告》,与会专家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第一,转变观念,树立学科意识。与会专家认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现了由二级学科到一级学科的“跨越式”发展,不能再按照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建设的观念或其他学科建设理念进行本学科的建设,应树立本学科建设的正确的思路和理念。

有专家指出,我们应认清形势,提高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自觉意识,提高对本学科战略地位的认识。一是对本学科特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具有一般学科的普遍性质,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的特殊性质。因此,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规定性十分必要。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统一,即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整体性与综合性的研究领域的统一,学术性与教育性的统一。二是对本学科与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相邻学科的关系的认识。三是对本学科建设的战略意义的认识。四是教育行政部门、各个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此外,还要增强本学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服务、为思想理论建设服务的意识。

还有专家认为,学科意识有内、外之别。所谓“内”,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对自身的看法。转变观念,树立学科意识,首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门科学的学科这样一种认识;其次,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的认识,整体性特点若不存在,也就无所谓本学科的独立性了。所谓“外”,则是指其他学科对本学科的看法。相对稳定的社会认同是一个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的要素之一。对于本学科而言,要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还需要长时期的发展和建设。

第二,学科建设重在提升质量。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在现有基础上稳定发展规模,特别要控制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增长规模,集中精神抓好学科建设,提升建设质量。

有专家指出,应建立专门的机构,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基地,负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本身的研究。由全国著名专家学者组成该机构的学术委员会,设置专项课题面向全国公开招标,最大可能地实现本学科的资源共享,并为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和建设作出指导,抓好教师队伍培训。

还有专家认为,应尽快形成学术规范,以提升学科建设质量。学术规范主要体现在言说方式、话语体系和研究范式等方面。从长远看,一个学科的发展应建立自己独特的言说方式、话语体系和研究范式,这是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学科建设现状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导师队伍中非本专业背景的导师数量较多、学科研究取向宽泛,归结到一点,就是专业性不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本学科的学术规范,推进学科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第三,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与会专家普遍认同加强队伍建设是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质量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师资队伍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本学科博士生导师中50岁以上者占较大比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数量较少,为保证学科建设的持续、连贯、健康的发展,应特别重视队伍建设问题,要把后备力量的培养问题纳入学科长远发展的战略方针中去,加大队伍建设力度,着力培养一批理论研究人才。

有专家指出,本学科建设目前存在着学术队伍凝聚力不强的问题,应着重从明确队伍归口、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学术队伍、凝炼研究方向等三个方面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还有专家指出,一些院校在博士点申报时组合各相关学科的教师,将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学术取向的教师都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队伍中来,存在着“点在圈内,人在圈外”、“人在点内,心在点外”的现象。要加强队伍建设,就必须要在组合的基础上实现教师队伍的力量整合,重点侧重于学术整合,突出本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

第四,注重人才质量培养,完善培养方案。专家们一致认为,学科建设的成败取决于所培养的人才能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重视人才质量培养,完善培养方案。

有专家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以培养具有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从新的实践中阐发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和宣传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要求培养出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的理论人才。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难以胜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博士的培养输送生源的任务,因此,应在本科阶段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建立一个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层层递进的相对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五,确立核心课程,加强教材建设。与会专家基本赞同课题组确定的10门核心课程,并提出可适当再增加一些课程。如有专家提出,应将“马克思主义文献学”设为核心课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基础理论研究,还有利于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还有专家提出增设“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史”为核心课程。

多数专家认为,教材建设十分必要,应编写核心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大纲,为研究生学习提供基本的参考。有专家指出,教材建设应针对现实的实践问题,有些核心课程可以从专题的角度进行教材建构,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可包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要义、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形式和当代特点、劳动价值论的当代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阶段等六方面的专题。

第六,建立评估体系,规范学科建设。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形成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之后,应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以作为各单位建设的参考和对各学科点进行评估的依据,规范本学科建设。

有专家指出,建立学科评估体系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建立评估体系工作中,应注意引入两个机制:一是激励机制,即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建设较好的单位宣传其经验,或通过学术会议进行经验的交流和学习。二是退出机制,即控制学科发展规模,基本上不再增设,通过内部竞争进行调整,如末位淘汰制,由其他发展条件成熟、状况较好的单位补上。评估体系的建设应以国务院学位办评估指标为主体,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殊性,设计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评估指标体系。

一些专家还就学科建设的跟踪调查发表了看法。专家们认为,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对各学校招生状况、研究方向设置、学术队伍组成、导师科研情况、以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梳理,客观评析本学科的发展状况。

[责任编辑 李文苓]

作者:杜 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论文下一篇:微课教学下的计算机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