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比较论文提纲

2022-09-17

论文题目:海外陶渊明诗文英译研究

摘要: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一直备受中外学者的关注。作为中国古代屈原之后、李白和杜甫之前最伟大的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诗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关于陶渊明及其作品的学术研究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受人瞩目,在海外,对陶渊明的兴趣与研究也持续了多个世纪,方兴未艾,相关著述宏富。一个专门的术语“陶学”已被学界普遍接受,成为与红学、楚辞学和诗经学相呼应的一个研究领域。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值得所有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首创了田园诗这种诗歌形式。陶渊明从小受到儒学的熏陶,在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又接受了道家的思想,同时在其生活的六朝时期,佛学和玄学盛行,他因此吸收释道二家淡泊名利的思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陶渊明首创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田园诗。其诗文个性分明,志存高远,语言纯朴,描写真实,既可见“猛志逸四海”的志向,又有“性本爱丘山”的志趣。对田园生活的描写是陶渊明诗文的最重要主题之一,他以质朴的语言、精炼的用词大量描写农村自然景物和躬耕的乐趣,开启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全新的领域,影响了其后历代诗人,尤其是唐代的田园诗派。二是将诗歌的抒情化与个性化提升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陶渊明突破他生活的六朝时期以玄理入诗的传统,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文创作中,以富于个性的声音复活了古代的抒情诗。高质量的抒情不仅成为陶渊明诗歌的突出风格,更成为后代文人研究和模仿的对象。除了以上两大突出贡献,陶渊明诗文之所以吸引人的最根本之处还在于,他在诗歌中显现“自我”,将自己变成诗歌的主角,创造了一种自传体的模式。他在诗中塑造的形象表面看似简单纯朴,却也处处透着复杂与矛盾。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后人不断尝试从各个角度去理解他,解释他,吸引着无数读者一遍又一遍阅读他的作品,研究它,翻译它,并且传播它。陶渊明诗文不仅是陶渊明一生文学成就之集大成,更是所处时代的缩影。他的作品吸引了历代读者,其简朴的语言背后是深邃的思想,恬淡的田园生活背后潜藏抱负无以实现的苦闷。正是各种矛盾交织使得历代中外学者反复对其作品进行解读,构建了一个丰富而又复杂的诗人陶渊明。在中国文学传统中,陶渊明基本上被解读为一个任真自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委运任化的诗隐。然而,一些西方学者和译者基于其诗文重建的陶渊明形象,却与本土研究者笔下的形象有明显差异。在他们看来,陶渊明有着双重角色,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戴着面具的诗人,他的作品表面所呈现的不过是诗人借以隐藏自己真实动机的谎言,真实的诗人要比读者从作品中直接感知到的复杂得多。对同一诗人的这种不同解读很大程度上缘于中西不同的阐释传统,对其作品中的作者意图与文本意图的理解有差异。在中国学者看来,陶渊明的生活风格与其写作风格有密切的关联,因为在中国的“诗言志”诗学传统里,诗人的作品被认为是抒写自己胸臆、表达自己感情的媒介,是诗人个性与人格的重要载体。在这种传统下,陶渊明被认为是一位典型的自传体诗人,其作品里的农夫、诗人、隐士都是自身生活的投影。然而,在西方阐释传统里,作品中的标准作者与现实中的经验作者总是有距离的。陶渊明的诗作和生活中实际体现了双重的性格,诗人反复声明的偶然与随意正是缘于一种焦虑,即担心自己创作的文本之中隐秘的动机被读者窥见,因此他通过象征性语言不断解释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他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农隐,但他的真实形象却被复杂性、矛盾、渴望等无数回声所环绕。海外读者,尤其是英语世界的读者,开始认识和熟悉陶渊明,主要是通过其作品的英译。陶渊明诗文的英译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发轫于海外,主要由海外翻译家或汉学家翻译介绍,后有中国本土学者和译者加入。陶诗的翻译史也是陶渊明其人其文走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并逐渐为不同语言文化读者接受的过程。现代英语世界的读者通过不同时期汉学家或翻译家翻译介绍陶渊明的诗文,逐渐对这位时空距离遥远的诗人和他所生活的时代有所了解,被其富有魅力的特质所吸引。陶渊明诗文的英译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经过了多位汉学家近半个世纪的散译与介绍后,系统翻译陶渊明的诗作于20世纪50年代在英语世界开始。1952年,威廉·艾克尔(William Acker)翻译出版了《陶隐士:陶潜诗六十首》(T’ao the Hermit:Sixty Poems by T’ao Ch’ien,365-427),成为英语世界第一本系统译介陶诗的著作。1953年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张葆瑚(Lily Pao-hu Chang)和辛克莱尔(Marjorie Sinclair)合作翻译的《陶潜诗集》(The Poems of T’ao Ch’ien),这是第一本陶诗全集。1970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海陶玮先生近20年的陶诗研究结晶《陶潜诗集》(The Poetry of T’ao Ch’ien),该译本收录了陶渊明的全部诗和赋。几乎与此同时,悉尼大学的戴维斯(A. R. Davis)也完成了陶渊明诗文的翻译工作,只是戴译本《陶渊明(365-427):他的作品及其意义》(T’ao Yuanming(A D 365-427):His Works and Their Meaning)出版日期比海陶玮教授的译本晚了十余年,于1983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此译本堪称最全面的陶诗英译本,书中除了收录陶渊明的诗歌和辞、赋,还包括陶集中的记、传、疏祭文等。戴维斯译本问世十年之后,美国诗人兼翻译家辛顿(David Hinton)翻译出版了《陶潜诗选》(The Selected Poems of T’ao Ch’ien)。辛顿的陶诗译本收录了陶诗的主要篇章,并将《桃花源记并序》以及《归去来兮辞》两大陶渊明代表作包括进来。在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有翻译家开始翻译出版陶渊明诗文英译作品。最早的国内陶诗英译本由方重先生历时数十年翻译完成,并于1984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随后,谭时霖先生于1992年完成他的陶诗英译,由三联书店(香港)推出。最新的陶诗英译本出版于2000年,由汪榕培先生翻译完成。此外,国内亦有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许渊冲教授选译的部分陶渊明诗文出版。海内外陶渊明诗文英译本陆续出版后,尤其是在专门选译或全译陶渊明作品的译本问世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来自文学研究或翻译研究领域的学者或撰写书评,或撰写研究论文,表现出对陶诗英译不同程度的关注,个别译本仅书评就多达数篇,且多为对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的知名海外汉学家撰写,体现了这些译本在向英语世界译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在国内,翻译界许多学者与研究者也对这些出版于不同时期不同出版地点的译本展开研究。尤其是在最近几十年里,陶诗英译研究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研究范围包括对英译本的总体述评、译者研究、译本对比研究、翻译策略研究、相关学科视角(文化、文学、语言等)的研究。不仅研究数量大幅剧增,研究内容亦愈来愈深入,视角日渐多样化。不过,在陶渊明诗文英译研究取得飞速发展、研究成果日渐丰硕的同时,过去三十年的研究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突出表现是以往研究选取的译本比较集中,不能全面展现中外陶渊明诗文英译的整体水平和特色,尤其是对海外出版的译本关注明显不足,更缺乏对海外陶诗英译全面深入的研究。在陶渊明诗文英译的一个多世纪历史中,最先是由海外学者或译家发轫的,他们的翻译对陶渊明诗文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接受、对陶渊明在世界文学史上地位的建立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离开了对海外出版的英译本的研究,陶渊明诗文英译研究是不完整的,且无法向读者展现陶诗英译的全部真实面貌。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将目光聚焦于由海外学者或译家翻译出版的陶诗英译本。翻译不仅是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重要媒介之一。文学翻译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向他国介绍一国之文学,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学的传播让其中渗透的思想和文化走向世界,为更多读者所了解,并在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凸显自己的面貌,反过来增进本土读者对自己文化和文学的陌生化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简朴自然、思想丰富深邃的陶渊明诗文的英译,其意义远远不止向英语世界读者介绍创作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译者的阐释与再创作,揭示出蕴含在那些诗作中的深层意义,并以现代读者熟悉的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让读者和陶渊明的作品直接对话,发现其中的中国文化,穿越历史时空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与演变。生产于目的语文化的海外陶诗英译本,与国内译者翻译的陶渊明诗文,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被英语世界读者接受的情况也大相径庭。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译者因素,也有阐释方式的原因,更不乏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因素,甚至还有出版和传播途径的影响。一部译作只有被译入语读者关注和接受,才可能实现其传播文学与文化交流的功能。通过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这一将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主要图书馆联机的组织提供的书目数据库Worldcat,我们可以检索出每一部出版物在世界各国的图书馆收藏总数以及具体分布,借助这一工具,我们得以了解陶渊明诗文的各种英译本在英语世界读者中的影响力。据统计,目前为止在海外已经出版发行的陶诗英译本中,海陶玮译本传播最为广泛,收藏图书馆数量达到385个,紧随其后的是辛顿、艾克尔以及戴维斯译本,分别为275、259和218个,而由张葆瑚和辛克莱尔合译的译本在海外传播情况明显弱于其他四个译本,仅有17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译家翻译出版的几部陶诗英译本在海外图书馆的收藏量,远远少于海外译家的这些译本。其中最早出版的方重译本,收藏图书馆数量仅有4个,谭时霖译本在海外图书馆收藏量为48个,杨宪益夫妇的译本收藏图书馆数量有27个,国内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汪榕培《英译陶诗》在海外收藏图书馆数量也仅有28个。总的来说,海外陶诗英译本收藏及传播的范围远远大于国内译家的译本。必须承认,在向他国译介中国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海外译者拥有中国本土学者难以企及的优势。他们对自己的文化、语言、文学传统以及社会现状更熟悉,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读者们的需求和兴趣更加了解,在翻译时心里无疑有更明确的目标读者,因而生产的译作更符合这个时期读者的期望,从而使译作得到更好的传播和接受。中国学者对本民族文学的认识通常因为是从自我的文化内部来解读,往往带有自我认证的色彩和机制,而海外学者或翻译家研究和阐释中国文学,由于是一种“他者”的视域,他们在阐释文学文本过程中对其中的中国文化的识别与理解,可以与我们的认识形成互补,从而有助于拓宽中国传统的陶学研究视野,丰富我们对自己的经典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为此,对海外陶诗英译的研究不仅可以为如火如茶的陶学研究提供有意义的素材,更能发现从“他者”的视角解读出的陶渊明形象,丰富我们对陶渊明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对海外各陶诗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指导思想、阐释方式、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上的共性与个性研究,对我们认识文学经典翻译的本质与要领,理解作为一种阐释行为的翻译活动的本质与核心任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诸译本在译入语读者中的接受情况进行调查,对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探讨,也必将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有益借鉴。说到底,陶渊明的作品及其中蕴含的深厚思想与中国文化要在异域文化得到接受和传播,主要是靠不同译者,尤其是海外译者的译作走近英语世界的读者才有可能。究竟海外译者在翻译陶渊明诗文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阐释方式?在诗学传统迥异的英语世界,陶渊明被阐释和建构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个形象与中国本土学者在长期陶学研究中建构起来的形象有何差异?导致这些不同解读的原因是什么?译者对原文本和作者意图的理解与阐释有着多大程度的自由?异域文化的读者到底欣赏和热爱什么样的译作?为了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译者在忠实于原文与满足读者阅读兴趣和审美习惯之间到底该如何取舍或平衡?这种平衡又依靠什么样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来实现?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海外陶渊明诗文的五个英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海外译者在翻译阐释过程中的多元视角和由此建构出的陶渊明形象,从理论上对这些不同解读进行探讨;并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读,研究海外各个译者的译本特色,发现各个译本的共性和个性,探讨这些译本在海外传播成功或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导论,笔者首先对国内外陶渊明诗文英译的历史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国内历年来对陶诗英译的研究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历年来相关研究获得的进展、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各个译本在世界各图书馆收藏量进行统计,并基于这样一个客观标准获得的海内外不同译本的影响力,说明海外诸译本对于陶渊明走近英语世界读者的特殊意义,为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对本研究的内容和重点进行说明,提出本研究拟回答的问题。第二章聚焦海外各位译者在英译陶渊明作品时的整体审度,包括对原作者、作品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相关内容的理解与阐释,逐一探讨五个海外陶渊明诗文英译本的译者在翻译陶渊明诗文过程中阐释视角的多样性,关注他们对陶渊明的作品、思想倾向和个人人格的整体审度,解读他们基于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方式对陶渊明在诗文中塑造的个人形象的建构。第三章从宏观理论角度的探讨转向微观分析,以文本为基础,探讨海外陶渊明诗文英译的两种不同路径及其特色。笔者在此章聚焦海外陶诗译者中的学术型路径,对其代表译者海陶玮和戴维斯的译本进行细读,通过例证对他们译本的特色、共性与个性进行详细解读与分析。第四章的关注焦点转向海外陶诗英译者中的创作型路径,对其代表译者艾克尔、张葆瑚和辛克莱尔以及辛顿的译本进行研读,详细分析他们在译诗的形式、节奏和语言等方面的创造性和各自表现出的个性化特色,通过几个译本中的大量译例,说明不同类型翻译的典型特征,对在不同翻译目的和原则指导下不同译者翻译策略上的差异进行解读。第五章为结论,对海外译者在英译陶渊明诗文过程中对文本意图、作者意图阐释的多样性与局限性进行较为翔尽细致的分析,说明其在阐释陶渊明诗文和书写陶渊明形象中产生差异的原因;然后对海外陶诗英译中两种不同路径翻译各自的得失优劣进行提炼总结,反思海外陶诗英译的成败得失以及对当代中国文学经典外译这一系统工程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海外;陶渊明;诗文;翻译;阐释

学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陶渊明诗文英译综述

一、海外陶渊明诗文英译概述

二、国内陶渊明诗文英译概述

第二节 陶渊明诗文英译研究综述

一、陶渊明诗文英译研究的整体概述

二、陶渊明诗文英译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第三节 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海外陶诗英译者的整体审度与多元化阐释

第一节 艾克尔的“因诗知人”阐释

一、对陶渊明思想倾向的总体把握

二、对陶渊明隐士形象的解读

第二节 张、辛合译本的“过度”阐释

一、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整体认识

二、对陶渊明思想倾向和生活方式的理解

第三节 海陶玮的“知人论世”阐释

一、对陶渊明诗文创作背景的理解

二、对现实世界与作品中陶渊明的关系解读

第四节 戴维斯的“存疑”阐释

一、对中国学者陶学研究的质疑与批判

二、对陶渊明人格的阐释

三、对陶渊明诗歌特征的理解

第五节 辛顿“走向现代读者”的阐释

一、对陶渊明诗歌风格的解读

二、以目的语读者为目标的阐释方式

结语

第三章 海外陶诗英译中的学术型翻译路径

第一节 考证与翻译

第二节 评注与翻译

第三节 学术型翻译的语言特征

第四节 深层意义的探究

小结

第四章 海外陶诗英译中创作型翻译路径

第一节 译文形式自由

第二节 节奏处理灵活

第三节 译文语言多重个性呈现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海外陶诗英译者阐释意图的差异性与有限性

第二节 两种翻译策略的得与失

第三节 海外陶诗英译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会哲学论文提纲下一篇:跨国公司投资西部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