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2022-04-2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国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在大力提倡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其感恩意识和感恩能力,而且有助于社会向更和谐的方向发展。笔者在阅读梳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并根据相关研究,理出了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提炼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了可行性策略。

关于我国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1:

课后服务中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策略

摘要:我国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改革,从以前的填鸭式传统教育逐渐变成现在的多元化教育。目前,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但学校与家庭对其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在课后服务机构度过放学后时光的小学生而言,课后服务机构的感恩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会分析如何在课后服务中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与其意义。

关键词:小学生 感恩意识 培养小学生

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改革,感恩教对育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三观还没建成的小学生,他们的情感还不够成熟,对其进行规范化的情感教育,是处于最佳时期。有的小学生处于课后服务机构的时间不亚于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所以课后服务机构对小学生的感恩情感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后服务机构要本着负责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其进行教育。

一、课后服务中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的意义

1.1感恩教育意义

课后服务中的感恩教育和学校与家庭的感恩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但是教育的策略是不同的,影响是一致的。人类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便是要懂得感恩。如果一个人,他连最基本的感恩之心都没有,那对他的培养便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为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明白他人付出的艰辛,有了感恩的心,才会想着去如何回报社会,为国家建设创造价值。小学生的三观还没有完全塑立,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后服务机构对小学生进行的感恩教育,相较于学校与家庭的感恩教育,是慢慢渗入,悄无生息的,慢慢引导学生们学会感恩,不会引起孩子们的方感与叛逆心理。感恩教育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传承,也有利于我国未来的稳步发展。

二、课后服务中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策略

2.1举办多样化感恩教育的活动

小学时期,小学生们还处在比较活泼好动的阶段,但在学校学生们大多会受到束缚,感觉不自由。在家中,学生们可能也需一直学习,或被高要求对待。所以,在课后服务机构中,可能是小学生们比较可以放松的时刻了。所以,在课后服务中,老师们更要利用好这一点,不要给孩子们布置严肃的任务。而是可以举办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让其积极参与在其中。看似只是在玩乐,却是在无声无息的对学生们渗入感恩意识。让同学们常怀着一个感恩的心,继承并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感恩节那天,课后服务中的老师可借火鸡之由与学生们讲述一些关于感恩的故事,并让同学们先私下讨论后分享属于自己的值得感恩的故事。可以每一段时间都让同学们分享自己对感恩的理解,分享自己喜欢的感恩的诗歌等。

2.2联系家长,共同教育,事半功倍

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家长一般想要了解孩子的情况都会与学校和课后服务机构联系。课后服务机构不能处于被动中,要主动联系家长,告知家长最近举办的活动,了解孩子回家后的反馈。对于好的反馈要再接再厉,对于差评则要进行反思,思考出什么活动策略不妥。也要让家长不要忽视对孩子的感恩意识的教育,与家长分享科学教育的方法,应积极引导孩子主动了解父母的劳动。

让课后服务中的活动与家长引导结合起来,如父亲节父亲节时,课后服务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送给爸爸妈妈的礼物,并告知学生们这个节日的意义。而父母在收到礼物时,要给出良好的反馈,对孩子们进行感谢。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感恩的快乐,也能让他们体会被感恩的快乐,这样他们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享受感恩带来的快乐,茁壮成长。课后服务机构与家长的共同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拥有感恩之心,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3实地体验,强化感官,加深印象

在二胎政策开放前,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便是整个家庭的重心,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溺爱,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没有好处的。而众所周知,只有真正处于某一环境下,才能真正的身临其境,深有体会。课后服务机构可在家长的允许下,带领孩子到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体会生活的不易,让孩子们自己体验种菜,明白一米一粒都来之不易,对粮食充满感恩之情。经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最大程度的激发了孩子的感恩之情,印象深刻。家长则起到辅助作用,在孩子体验回家后,家长们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的感恩行为。对家里的饭菜父母等都要学会感恩。与人打招呼时要有礼貌,这些虽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却又能最大化提现一个人是否有感恩之心。

结束语

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非常重要,这不仅仅是感恩教育,也是情感教育的一个缩影。课后服务机构对小学生进行规范化情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情感教育得当,才能全面提高国民道德素质,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懂得感恩,回报国家与社会的栽培,为国家与社会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柯桂娟. 谈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与培养策略[J]. 广东教育:教研版, 2017(8):12-12.

[2]李海霞. 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策略[J]. 学周刊, 2017, 4(4):186-187

注:本文系2021年南靖县中小学德育研究立项课题“课后服务中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黄慧麟

关于我国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2:

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摘 要】在大力提倡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其感恩意识和感恩能力,而且有助于社会向更和谐的方向发展。笔者在阅读梳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并根据相关研究,理出了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提炼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了可行性策略。

【关 键 词】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

德育是五育之首,而感恩教育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目前我国小学生的一些行为让人担忧。情感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在中国孩子身上表现突出:不懂得父母家人的辛苦,想要什么马上就要得到;浪费食物、乱扔垃圾,缺乏规范意识。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学校方面的,也有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和感恩行为的发展,最终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

一、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感恩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得到恩惠、使人愉快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感恩解释为: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牛津字典》对感恩的解释为: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并且回馈于他人。有学者认为,“感恩”是个体感知到外界给予自身的恩惠,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情绪体验。

关于感恩教育的概念,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是学者陶志琼的观点: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与感恩、报恩和施恩有关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以德报德的教育。

小学生感恩教育是指在小学阶段,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对小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感恩人文教育。王律言认为,小学生感恩教育是指在小学阶段,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条件,开展合适的活动,让小学生与父母、教师、同伴、集体、社会以及大自然等充分接触,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来自父母、教师、同伴、集体、社会的恩情和来自大自然的恩泽,并自觉将内在体验转化为感恩行为,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逐步帮助学生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学生自觉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一个教育过程。

综上所述,感恩是个体感知到周围的人和事物给自己带来的方便和恩惠,并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意欲回馈的一种心理活动。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是每个人都应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在本研究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是指在小学阶段,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感恩能力、感恩行为的教育,培养小学生对父母、老师、同学、集体、社会以及自然的感恩情怀,并将感恩付诸实践的教育活动过程。

二、当前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问题

研读相关文献之后发现,目前小学生感恩教育主要存在两大问题:学校感恩教育低效,小学生感恩意识与感恩行为之间存在差距。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重智轻德的现状有所改变,但学校感恩教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小学生感恩意识不强,感恩能力不高。

(一)学校感恩教育低效

有学者将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低效性总结为以下几方面: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团队,班主任承担了较多的责任,其他任课老师尤其是德育老师承担的责任较少,并且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感恩品质的意识不强;小学进行感恩教育的形式多为“念课本”,其次是讲故事和由学生查资料发言,学校的感恩实践活动少,形式单一。

感恩教育的常规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写感想、表决心、立壮志,每逢节假日会组织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感恩老师的相关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价值观念付诸实践。但是一些感恩行动有些变味,教师节成了“教师劫”,家长认为不给教师送礼,教师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不同的对待。因此,有些家长尽管心里有意见,但不敢表达出来,敢怒而不敢言。学校组织的“感恩”活动虽然不在少数,但一些活动流于形式,热起来的时候很热,一旦冷下去了就很难再热起来,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值得思考。

(二)小学生感恩行为与感恩意识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从付荣、王律言、杜丛颖、万娟等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总体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数学生都有感恩意识,对父母的付出、老师的关照、同伴的帮助从内心是认同的,但在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父母表现还不尽如人意。小学生感恩父母、教师的行为有:父母心情不好时会安慰父母,帮父母干家务活;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送礼物给教师表达祝福;同学之间互相交换小礼物表示友好。小学生对自己得到的恩惠也有一定认知和体验,也有回报的愿望。但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与感恩行为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往往在学校设定的活动中会表现出感恩行为,但感恩的自觉性不够,不能把感恩举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责任感。

(三)小学生感恩教育学校层面的问题梳理

学校是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目前学校的感恩教育在实践层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教育体制的顽疾和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导致一些教育者片面理解学校教育的使命,致使学校重智轻德,忽视了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其次,不少教师的感恩教育意识不强,在平时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承担的责任较多,其他任课教师承担责任较少。

第三,道德教育教材逻辑体系不完整,感恩教育内容不系统,感恩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第四,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品德培养更多通过课程来实现,只要学生记住了相关知识,考试得了高分,似乎就认为达到了教育目标,对感恩教育的实效没有更多的关注。

第五,感恩教育所辐射的层面过于单一,只是在学校有所体现,但学校的感恩教育很多时候又流于形式,不少人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搞各种各样的活动,没有将感恩教育活动落实到实际生活中;作为青少年德育启蒙之初的家庭,没有把感恩教育落实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当中。

第六,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少感恩教育的氛围营造和潜移默化的熏陶。

第七,感恩评价机制缺乏。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建立一个恰当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而且本身这种评价机制的建立也是目前一个很大的难题,很难确定一个具体的参照标准。

三、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感恩行动与感恩意识之间有差距,学校所进行的感恩教育工作低效的原因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小学生自身。

(一)社会层面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科学的道德价值规范体系,个人私欲、动机、本能肆意膨胀,社会极端个人主义与自私自利行为无形中影响到了感恩教育的实施;同时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报道也起到了负面效应:善良、同情他人会让自己惹上麻烦,帮助别人有可能换来无尽的麻烦和误解,这些现象对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造成了极大冲击。李晓平认为,不良社会风气导致小学生感恩品质缺失。万娟认为,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我们原有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观念正在经受着与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碰撞的考验,这对外界刺激缺乏足够辨别经验的孩子来说,足以让他们形成另类的道德判断标准;家庭经济条件的差距,也日益成为显著的不良社会因素;感恩教育缺乏榜样的树立与宣传。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

杜丛颖认为,导致学校感恩教育低效的原因有:学校层面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团队,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理解有偏差,教师缺乏感恩教育的有关知识;学校中感恩实践活动较少,对校园文化环境的教育作用重视不足;缺乏系统的感恩教育体系。万娟认为,传统应试教育已经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付荣认为,小学对感恩教育的忽视,教师感恩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孝文化下的感恩教育资源缺乏开发和整合,感恩教育的方法不重实效等。

(三)家庭层面的原因

有学者提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过分呵护与溺爱,错误的人才培养观念,即过分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感恩品质的培养;家校合作不足。王律言分析到:首先,家长偏重孩子智育的发展;其次,现代家庭中“4+2+1”的结构已成为普遍模式,这种家庭结构导致家庭成为一个没有“儿童世界”的家庭。再次,由于生活条件日益优越,以及家庭结构简单导致孩子受到的关爱比较集中,从而使孩子只知道享受,不懂得奉献和付出。付荣认为,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结构消解了孩子的感恩情怀,家长偏重学习成绩的期望误导了孩子的感恩方式。李晓平认为,很多父母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理解。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父母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分数至上的层面,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视。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同时也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密切配合,目标统一,做好榜样示范作用,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四)小学生自身道德发展水平的局限

小学生对感恩知识的理解从比较肤浅、表面发展到比较全面、深入的理解。对感恩品质的评价,从只注意行为的结果发展到能综合考虑动机和结果的统一。对感恩原则的掌握从受外部情境因素的制约逐步发展到受内部道德原则和信念的制约。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这个过程发生在八九岁以后,发展到自律阶段的儿童已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而开始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其主体性日趋显现。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成功父母为攀比的参照体系,导致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由于道德是由他律向自律发展的一个过程,小学生由于自身道德发展的局限性,缺少对事物全面深刻的判断,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出错误的决定。

四、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

将付荣、王养娟、汪依桃、李少平、程娟等人关于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社会环境层面。

(一)学校应重视感恩教育

李晓平提出,学校教育应正确定位:重视人格培养和习惯养成,将感恩教育活动常态化,并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学校应开发系统的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分年龄、分学段,定期给学生开设感恩教育课程。利用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等相关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其感恩行为和感恩能力。

(二)教师应提高感恩教育意识,做好榜样示范

李小平说:“教师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以身作则。”付荣提出:“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为学生树立感恩的道德榜样;有效开发并整合孝文化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挖掘课程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开展丰富的以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国家、感恩地球、感恩生命等为主题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

(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的渗透模式主要表现在通过学科教学、班级管理活动、集体活动和学校生活进行感恩意识的渗透;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是实施感恩教育的主渠道。

除此之外,汪依桃还提出三种感恩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模式,辨析式教育模式和实践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模式中的感恩情境包括说明情境和体验情境;辨析式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交往中运用辩论、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澄清错误的感恩认识,抵制消极的感恩现象,在自我否定和自我升华中形成正确、合理的感恩意识。实践教育模式,是指应将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培养社会群体的感恩情怀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苑玉华、祝琼提出,捕捉时机,实施感恩教育:在情感朗读中体验,在思维训练中深化,并付诸实际行动。

(四)创造校园感恩文化氛围

常少玲提出,营造和谐的校园风气,增强小学生的感恩情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丰富感恩教育资源,完善感恩教育内容,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有效手段,课外活动是小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王养娟提出,应创设感恩氛围,唤起学生感恩之心,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学会感恩:开展感恩启蒙教育活动,举办感恩互动庆典活动,开展感恩实践活动,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资源。

感恩教育活动形式主要有:利用升旗仪式、广播、橱窗、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大力宣传感恩;在班级开展各种形式的具有感恩教育性质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写感恩日记做起,教会学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感恩。

因此,针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策略,学者以及一线教师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学校层面,提出许多具体可行的策略。比如,学校重视营造感恩氛围,教师重视加强感恩教育意识,将感恩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将儿童比喻为大理石,他说要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这六位雕塑家就是:家庭、学校、儿童所在集体、儿童本人、书籍以及偶然因素。当然,对儿童的感恩教育,学校是主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是唯一的雕塑家。家长、社会同样是很重要的塑造儿童的雕塑家。只有学校、家长、社会这些因素形成合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给学校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的同时,对家庭和社会环境也应该集中更多的注意力。

(五)家庭是伴随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

首先,家长要创造和谐的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成员之间要形成和谐友好、相互尊重体谅的关系;其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是民主的,而不是过分宠爱或者暴力的,给孩子爱的同时也教会孩子去爱别人;再次,家长应抽时间陪孩子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培养感恩自然的情感;最后,家长发挥榜样的作用,言传不如身教,应用自己的实际行为教会孩子如何去感恩。

(六)社会应形成对感恩行为的保护和支持系统

社会环境的各方面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成长。在相关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出于好心扶起摔倒在地的老人而被其家人告上法庭的案例,这样的报道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家长教育孩子不要轻易去帮助别人,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因此,社会应加强对感恩行为的保护和支持,使好的行为能得到好的结果。首先,应充分挖掘、开发我国的传统道德教育资源,组织专家学者开发感恩教育资源,形成系统的感恩教育内(下转52页)(上接76页)容体系。其次,充分发挥媒体网络的传播效应,加强对正面、积极的感恩事例的宣传,让小学生多看感恩故事,多听感恩报道,把感恩作为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和谦卑的人生态度,当作幸福的情感体验和一种能使自己努力上进的动力源泉。

总之,感恩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诉求,是培养孩子责任感和良好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应该齐心协力,做感恩教育的有心人,让感恩教育走入校园,融入生活,走进社会,这样感恩的氛围才会更加浓厚,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友好。

参考文献:

[1]常少玲.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2014,7.

[2]程娟.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7.

[3]戴小媛,侯永新,梁媛.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2.

[4]杜丛颖.小学生感恩教育现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5.

[5]付荣.学会感恩——孝文化影响下我国中小学生感恩教育问题之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6.

[6]李晓平.从小学生感恩行为现状中投射出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9.

[7]李云喜.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J].学园,2014,6.

[8]毛燕.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的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6.

[9]彭丽君,王德兴.浅析当代小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7.

[10]秦忠利.也谈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1.

[11]热依拉·依布拉音.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青春岁月,2012,12.

[12]田琼瑶.刍议小学生的感恩教育[J].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2010,7.

[13]万娟.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培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3.

[14]王连福.小学生道德课程校本教材内容体系构建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5.

[15]王律言.小学感恩教育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3.

[16]王养娟.小学生感恩教育初探[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3,3.

[17]汪依桃.传承感恩文化探究感恩教育模式[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5.

[18]苑玉华,祝琼.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新课程(上),2014,4.

作者:郝振君 苏亮亮

关于我国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3:

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分析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三观以及人格的重要时期,对小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的同时需要格外注意增加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思考方向也会跟随时代而改变,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结合时代背景以及社会环境进行感恩教育实践内容,提高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效果。本文将对小学生教育实践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分析

小学作为学生启蒙教育的起点对塑造学生人格以及三观具有重要意义,很多重要的价值观塑造以及道德内容的讲解都需要从小进行。近年来由于时代的信息化以及家长年龄层次改变等原因,小学生所接触和了解的社会内容越来越多,小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思想价值观上的早熟现象,这种情况下对小学生的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而不能惯用传统老套的教育模式[1]。感恩教育一直是各个时代对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在不同时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各有不同,感恩教育的相关内容也应当注意结合时代特点以及社会现象。

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让学生了解到感恩两字重要性的一项教育内容。优秀的人需要学会感激对自己产生帮助的人或事,了解到不能一味的享受帮助,应当在得到帮助和恩惠的同时学会回报即感恩。很多家长认为小学生年龄较小,应当被宠爱和关怀,而感恩教育的设置则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家长和社会对于小学生的宠爱和关怀不是一种“想当然”以及“必要”的。学会感恩是一种礼仪和义气,在很多长者看来会感恩的孩子往往是“很乖”并且“未来会有出息”的人。感恩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很多生活中别人对你付出的关怀以及爱意,通过注意到这些关爱让学生产生幸福感,同时也通过回报这种爱意让学生学会付出,而不是盲目自私的索取。感恩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以及降低学生的自私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能够培养人格健全、三观端正的优秀少年。

二、感恩教育的实践分析

1.感恩教育的概念讲解

感恩教育的概念是感恩教育当中最终要的内容,教师在进行感恩教育时需要让小学生明确感恩的对象、方式、结果等具体内容。关于感恩的对象可以笼统的归为“对你好的人或物”,感恩对象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在进行感恩教育时老师需要明确的让小学生了解到“需要感謝谁”以及“为什么要感谢他”这一系列问题。而时代背景要求下感恩方式和感恩的原因需要进行重新定义,比如感恩祖国的原因是国家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没有祖国就没有个人,在这一方面比较传统的教学内容设计可以选择观看爱国主义抗战电影和纪录片,而比较新的感恩教育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祖国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及我国的灿烂文化,通过文化和科研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国家的伟大以及我们国家在国际上逐渐上升的地位,让学生产生爱国感、自豪感并且感恩祖国。而在进行父母的感恩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父母为你付出了什么,很多感恩教育中提倡告知学生母亲十月怀胎的不易以及培养孩子的不易,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家人的伟大,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2]。学会感恩他人需要让学生观察到社会上不经意的关怀与关爱,比如老弱病残专用坐,以及很多人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所做出的贡献。让小学生了解到可以感恩的对象不只有人,还可以是其他事物,比如有部分家中饲养宠物的学生可以认识到宠物在家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某些事件对于小学生发展以及安全维护的所发挥的作用,很多道理讲述或许小学生未必真正了解,但是通过恳切的讲述能够树立他们的感恩意识[3]。

2.感恩教育活动

教师在进行小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中需要学会设计感恩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需要结合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以及班级的气氛进行设计,比如有的小学生班级成绩优秀,学生学习氛围浓厚,学生比较矜持情绪不外露,这种情况下需要老师设计一些比较含蓄内敛的感恩活动,比如观看记录片、公益广告,或进行感恩思考等内容,也可以安排感恩主题的作文,让学生通过故事的讲述认识到感恩的具体意义[4]。有一些小学生班级气氛比较活跃,观看公益片以及布置作业等方式不适合树立学生的感恩意识,教师需要学会设计一些具体的动手性较强的实践内容,比如每天做一件好事,帮父母做家务,或者进行感恩主体故事会演讲,让学生将自己见到的关于感恩的事进行讲述,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

3.感恩教育课程

感恩教育课程设计需要教师注意结合时代背景以及社会背景。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小学生所掌握的新闻信息有时不比成年人知道的少,因此选择老套的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孝敬师长等教育方式不一定适用于小学生教育,教师也可以通过讲述社会现象以及新闻故事的方式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现实发生的事件对很多小学生而言更具有说服力以及冲击力,比较遥远的传说以及经典的传统故事如卧冰求鲤、扇枕温衾等可以穿插到现实事件叙述当中,通过古今对比,分析古人的感恩与当今的感恩的区别与相似的地方,让小学生在了解感恩的同时学会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增加课程教学的丰富性[5]。

感恩教育课程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定期组织感恩课程带领小学生进行实践性更强的烈士陵园扫墓,帮助父母做事等内容能够更好的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进行感恩教育课程设计中,教师需要注意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感恩教育需要布置相应的作业,作业的设计可以包含观看感恩主体的电影,书写感恩主体的作文以及进行感恩活动贺卡设计等内容。通过作业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感恩的探寻,学会寻找生活中需要感恩的内容,更深刻的了解感恩的相关意义。

三、结束语

小学生感恩教育对于塑造小学生的人格以及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讲述感恩的概念并且进行相应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帮助树立小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小学生对祖国、社会、家人、朋友的关爱,让小学生了解到礼和义的深刻概念,有利于培养祖国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谢海玲.小学实施感恩教育之思考[J].新校园(中旬),2017,25(10):19.

[2]赵申.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中华少年,2017,36(28):248-249.

[3]王娟.学校生活中小学生感恩状况及教育生成策略[J].才智,2016,12(20):10.

[4]裴玉霞.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新课程(上),2014,33(02):99.

[5]王蓉.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教育,2013,17(15):23.

作者:李超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小型涉外企业商务英语论文下一篇:中学语文中德育教育研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