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市场营销论文

2022-05-03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制造企业市场营销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制造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营销能力的提升和评价已经成为一项紧迫和重要的任务。本文针对制造行业的特点提出制造型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的评价指标,力求对我国制造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工具。

制造企业市场营销论文 篇1:

数字经济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摘  要】随着国家社会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经济使各行各业的生产模式得到了改革和提升。传统制造企业要想实现转型升级,就需要将数字化经济充分融入其中,并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功能优势,有效提升传统制造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论文针对数字经济下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深入分析和研究其中遇到的问题,从3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措施,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数字经济;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1 引言

现阶段,随着人工智能化技术、物联网络以及云平台数据的深层融合发展,世界已然进入数字化经济发展时期,传统制造企业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作用,并对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制造业想要实现转型升级,就需要将高品质、高質量的发展战略目标作为当下的重要方向,使生产管理模式能够具备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以此来实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展,促使传统制造行业能够更加繁荣昌盛。

2 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2.1 产品形态愈加智能化

在数字化经济时代背景下,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交叉的优势愈发凸显出来,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产品形态的灵活多样化发展,还在于制造产品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现阶段,不管是任何类型下的传统工艺产品都需要将移动终端、云平台以及物联网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使其产生新型的化学反应,促进相关企业的智能化长效发展,如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助力车,就结合GPS定位技术、云平台以及移动网络实现了产品的跨领域发展,出行行业尚且已经得到了发展,传统的汽车制造行业也应充分利用移动智能化、电动化以及互联网络等的交叉融合,并通过数字化新型技术,实现各种数据、信息的资源共享,使其能够开发出更多的功能,汽车领域也从传统的装备制造转变为平台服务和产品融合的发展模式。数字化经济时代背景下,智能化、集成化已然成为现阶段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制造企业应该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实现传统制造企业的智能化升级转型。

2.2 发展模式愈加网络化

数字化经济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发展促使国家之间冲破了市场局限性,加速了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促使传统企业摆脱以往封闭、孤立的生产模式,并推动制造企业的整体生产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实际生产发展中,数字化经济时代下的创新发展模式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发展趋势良好的华为“三角”、海尔的前端+平台的组织方式、小米时代的扁平发展模式等,都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发展。因此,传统制造企业在数字化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可以积极学习和借鉴这一成功模式,将资源配置、数据信息共享以及创新生产方式等作为主要的基本准则,重构和创新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体系,利用智能化技术、物联网以及大数据资源等实现企业的自上而下的产业链集聚,形成网络化的企业发展形态。与此同时,还应通过增强管理深度和广度、缩减管理层级的方式,设定专业统一规范的流程标准和要求,保障企业的运营流程能够符合广大用户的实际需求,以此来推动企业的管理体系能够朝着网络化的组织模式深层发展。中小型企业还需通过应用新型信息技术,生产出个性化、多品种以及小批量的企业产品,从而促使传统制造企业生产能够优质均衡发展[1]。

3 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3.1 生产方式较为滞后

对于传统制造业发展来说,其工艺流程所涉及的范围较广且产品种类繁多复杂,因而我们国家的大多企业生产还未实现自动化智能,主要还是人工生产模式。企业为了有效管理生产环节中的各项工艺流程,会在不同的区域内合理安排工作内容,但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各部门人员之间缺少交流沟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全过程的方便快捷管理。但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制造业企业现阶段的生产模式已然不再适应社会时代发展需求,再加上企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着信息传送不够流畅、遇到相关难题也不能够及时反馈上报等问题,这就要求制造业企业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以此来促进企业的专业标准化生产以及数字化管理[2]。

3.2 数字化人才相对匮乏

在我们国家传统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专业人才相对匮乏,阻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以及长期发展。在数字化经济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人才的稀缺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科技企业的产品研发以及核心技术开发上,由于企业员工的数字化信息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数字化资源长效发展,并对资源的利用开发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作用。因此,针对于以上现象,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应该不断提升员工的数字化能力,将专业人才有效融合在企业生产发展中去,从而有效发挥数字化人才在企业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制造企业中不仅需要产品技术经理、AI数字工程师以及数据工程师等传统技术人才,还需要将跨专业的商业人才双向结合起来,以此来构建一个跨平台、跨行业的人才资源机制,从而使其能够在实践工作中得到充分应用,并为企业的商业价值以及技术创新得到有效提升。

3.3 创新意识有待提升

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为我国的经济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并促使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形成了完备的工业机制[3]。但由于我国的制造业企业现阶段采用的仍是粗放的发展方式,并习惯于用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来深层渗透到制造业市场发展中,企业的创新意识还有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相对薄弱,这就导致企业的发展形式无法实现创新和优化。传统制造企业的生产流程组建结构相对复杂,再加上产品的使用零部件繁多,制造出来的产品和用户的实际需求有着一些差异性,若是企业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有效提升,就无法保障企业各项生产环节的顺利完成,这就要求企业更注重于社会时代的发展需求,深入挖掘潜在的发展竞争实力,不断改革和创新数字经济的顶层设计,构建专业、统一、规范的生产平台,从而促进数字经济在传统制造业企业中的融合发展。

4 数字经济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4.1 优化生产设施建设,创新生产模式

现阶段,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中的重难点是利用创新技术来完善管理升级,这是衡量制造业是否能够达到转型升级的关键标准。由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模式相对落后,不利于生产质量以及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因而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生产设施设备,并促使生产模式朝着专业规范化方向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企业需要升级转变生产模式,以此来保障企业的长期稳定性以及适应性得以有效提升[4]。

数据基础设备建设是促进数字经济领域长期发展的基本准则,也是促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转变生产模式,可以利用个性化、灵活多样化的生产方式,并结合广大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其定制出符合不同用户的消费需求,使制造企业能够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抓住发展机遇,并朝着专业化的方向转变,在生产过程中吸取数字经济中的精华部分,使二者之间能够充分融合发展,以此来提升制造企业的整体运行水平。与此同时,还需建立相关的链接建设平台,使其提高自身的数据主体位置,并通过数字经济化有效提升企业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使企业的商业价值以及创造过程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打造生产管理的“软件+硬件”的发展方式,例如,企业生产过程中将智能设备和工艺流程充分融合起来,通过实现自动化流水工作流程,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质量。另外,还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及产品生产流程,用即时双向流动代替以往的单向流动生产模式,并加强制造业生产的数字化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改革和创新传统部门的数字化设施设备,将企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以及数字化经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产业链+互联网”的新型产业模式,拓展提升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途径和渠道,为企业再生产能力注入新的活力以及生命力,促进传统制造业企业的优质均衡发展[5]。

4.2 加强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资源体系

传统制造业企业要想实现转型升级离不开专业优秀的人才建设。在数字化经济发展背景下,高技术人才既是创新制造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核心部分,也是有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水平的关键组成内容。在制造企业数字化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中,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技术创新不契合的冲突尤为凸显,这就要求相关人员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并不断加强数字化技术人才培养,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育数字化新型专业人才,正确把握数字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大对于数字经济人才的资本投入力度,促使相关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连接人才和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渠道,以防出現智能孤岛以及数据信息模糊化的现象,促使先进设备的整体工作水平提升有所保障,以此来达到人力资本和创新技术双向发展的理想目标[6]。

与此同时,一些大型的制造企业还可以通过拓展生产规模的方式来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进来,从而提升制造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充分发挥高技能数字化人才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一些中小型的企业还可以采用校企之间相互合作的方式,并利用自身发展体系灵活多变的优质功能,使其逐步朝着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积极融入制造市场中去,充分利用企业人才资源的优势,使专业数字化人才能够符合国家社会时代的发展需求,从而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另外,企业还需重新调整和完善人才知识整体结构,并积极开展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活动,促使企业发展能够紧随时代的潮流,特别是制造企业在岗一线人员的数字化能力还需不断加强,积极鼓励在职员工主动参与到数字化技术学习中去,以防出现制造智能化手段落后的现象[7]。除此之外,还应改革和优化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内部管理体系,使其能与数字化管理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在实现数字化管理转型升级的同时,提升在职人员的数字化整体水平,从而进一步推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4.3 改革企业数字化意识,创新开发模式

随着我们国家制造业相关战略方针以及政策的推出,进一步加强了对于传统制造企业的支持发展力度,这就要求传统制造企业充分把握住发展机遇,不断改革和创新企业的内部发展结构,以此来促进制造企业的长效发展。对于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来说,企业应该树立高度的数字化发展理念,自上而下地增强数字经济技术在企业中的深层融合,进一步规范相关的内部制度,引导制造企业提升自身的数字化发展能力,并综合考虑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构建专业规范的管理体系,制定统一的数字化管理范畴,不断提升企业的数据资源管理能力,实时实地地管理制造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同时还需从制造企业的技术方案、组织结构以及工艺流程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转变和应用数字化数据管理方式,从而促使制造企业数字化经济优质发展[8]。

与此同时,制造业在实现转型升级的建设过程中,应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数字资源的共享以及实时流通,企业还需注重将数据作为重要资源的组成部分,并以此构建起专业规范的数字化平台系统,深入分析和研究相关的数据资源,并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工艺流程中的生产、销售、研发以及设计等方面上,从而能够使企业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另外,还需不断创新和优化企业的研发方式,利用数字化的技术平台,融合广大用户的消费需求以及企业研发,使其能够朝着协同化、潮流化的研发方向发展,注重在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融合智能化技术,从财力、物力以及人才等多方面上增强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还应创建相应的消费用户评估系统,提升制造企业的整体研发水平,将广大用户的消费需求及时总结反馈出来,使研发部门能够开发出高品质的制造产品,从而促使产品研发和产业链有效结合起来,以此提升数字化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9]。

5 结语

数字化经济对于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注重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工艺制造环节和生产模式革新中去,以此来促使制造企业能够朝着自主创新、智慧化智能方向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能力。与此同时,还需注重数字化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新型的管理渠道和途径,不断学习和提升企业员工的数字化专业水平,改革和优化企业的数字化创新意识,为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并有效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英杰,韩平.数字经济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和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21(05):36-45.

【2】杜昀诺.数字经济时代传统纺织类制造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的路径分析[J].中国市场,2021(09):162-163.

【3】钱艺文,黄庆华,周密.数字经济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涵、逻辑与路径[J].创新科技,2021,21(03):10-17.

【4】邓仕燕,蔡江华.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株洲传统制造业与数字经济全景式融合路径研究[J].现代商业,2020(34):67-69.

【5】章琤琤.新媒体环境下金华制造业与电子商务集群协同發展对策研究[J].商讯,2020(33):144-145.

【6】王德辉,吴子昂.数字经济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制与对策研究[J].长白学刊,2020(06):92-99.

【7】陈建新,刘伯超,朱洪春.数字经济背景下常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0(19):124-126.

【8】李宝华.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首期“企业创新大家谈”在无锡举行[J].中国经贸导刊,2020(15):76.

【9】APP翟京丽:数字经济或成“疫”后传统制造业改革方向[J].中华纸业,2020,41(15):11.

作者:周丽妍 陈思皓

制造企业市场营销论文 篇2:

制造型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评价指标研究

[摘要] 制造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营销能力的提升和评价已经成为一项紧迫和重要的任务。本文针对制造行业的特点提出制造型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的评价指标,力求对我国制造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工具。

[關键词] 制造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制造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和提升,占据了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并且仍然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的支柱。制造企业要想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营销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一项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因此,无论从实际需要还是理论探索的角度分析,制造型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评价都是值得探讨的研究领域。

一、制造业的行业特点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现代制造企业对于企业信息化水平、组织形式、经营的开放性与全球性、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与产品的技术含量都有更高的要求。总的来看,21世纪制造业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1.注重高科技的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将新技术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及时生产出先进、优良的产品,才能适应市场需求,使企业稳定向前发展。

2.重视发挥人的作用,重视营销队伍的建设和提高人员的素质。

3.将用户至上,质量作为第一个立厂之本。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满足用户的要求,就必须真正将用户之上的精神贯穿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去,并在企业内碅C丛熘柿课幕肪常拍苌龈咧柿坎罚每突А?4.具有柔性的组织机构。可以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随时进行组织机构重组,使企业总是运行在最佳状态。

5.机构精练,管理层次少,管理效率高。

6.能不断向市场推出各种新技术产品,即企业所具有的创新能力。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述对制造业特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营销组织建设、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管理者所具有的营销理念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营销能力。因此,在评价制造型企业的营销能力时,这三方面是必不可少的。再综合国外学者Georage.Day、Grant等人以及国内学者林媛媛教授、曾晓洋,李劲松等提出的营销能力评价体系的分析,得出营销效益、营销战略、营销策略为评价企业营销能力所共有的指标。

因此,综合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制造型企业营销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营销效益、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营销策略、创新能力、营销组织6个方面。具体如图:

制造型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构成图

三、指标的检验

上述提出的制造型企业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成是建立在一定逻辑框架的基础上,说明其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性,但我们所选指标是否科学、可行,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检验来说明。

通过对企业专业人士、各大高校企业管理及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授及研究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请其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判。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11份,有效回收率为85.3%。

1.共同度分析。我们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共同度分析,根据所提指标的共同度来检验每一项指标对营销能力的影响程度。得出的共同度越大,表明用这个指标来评价企业的营销能力就越有效。一般情况下,当所得到的共同度在0.4以上时,所提出的指标就能很好的说明问题了。如果低于0.4,那么提出的指标就不能够很好的用来说明问题,应该剔除。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如下:

共度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标的共同度均大于0.507,说明用这些指标来评价制造型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是可以接受的。

2.相关性分析。根据指标建立的独立性原则,我们用SPSS11.5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这项分析可以得出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若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则表明有多余的指标存在,需要进一步剔除;若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弱甚至没有,则说明提出的指标可以接受,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删除或者合并。一般来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8以上,视为高度相关;在0.5~0.8之间,视为中度相关;低于0.3时,视为弱相关,这时可忽略其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如下:

相关性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指标之间即存在正相关也存在负相关,但总体而言,其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小于0.3,且检验的结果都通过了原假设——各指标是不相关的。因此,我们认为各指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即没有需要剔除以及合并的指标,指标体系的构成是可以接受的。

通过上述统计分析可得,所提出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因此,上述提出的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评价指标构成是基本适用的。

四、指标的解析

根据上述提出的市场营销能力评价指标构成,对各指标进行详细的解释与分析。具体如下:

1.营销效益。营销效益就是企业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如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率、市场扩大率等。营销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在整个行业中所处的位置,是企业进行营销决策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企业营销策略实施的效果体现,是评价企业营销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2.营销观念。营销观念代表企业市场运作的哲学和理念,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影响企业市场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成长的极限不是资金、不是技术、也不是人才,而是观念的僵化与落后。任何企业的营销管理都是在特定的指导思想或观念指导下进行的。确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对企业经营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

3.营销战略。市场营销是企业最重要的职能战略,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成功的基础。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是在激烈的竞争社会环境中保持企业资源与环境变化的平衡,促使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4.营销策略。企业要想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对其营销策略做出科学的抉择。营销策略的制定是企业营销战略制定的基础,是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手段,是企业应对竞争者的有利武器,是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工作的纽带。

5.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指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企业的研发投入、生产及商业化应用有关的经济技术活动。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的竞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对于一个制造型企业而言,创新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没有创新能力,企业就难以适应市场变化,最终将会被市场淘汰。

6.营销组织。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是执行市场营销计划,服务市场购买者的职能部门。企业营销活动运作都必须以组织架构的调整为基础,如果企业的组织结构已不能完全支持,就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的制造企业正处在第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面对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加入WTO所面临的严峻考验,企业该如何生存和发展是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在过去的市场竞争中,大多数企业的营销能力得到了强化和锻炼,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没能够从整体上正确评价自身在市场中的营销能力,远远不能够满足入世后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构建营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我国制造型企业自身营销能力的评价、考量提供一定的指导框架,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作者:杨 瑞 覃 亮

制造企业市场营销论文 篇3:

制造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研究

[摘 要]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满足不断提升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需要,将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战略与战术评价相结合,利用集成管理的思想,提出了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案例企业集成成本管理水平进行评价,企业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与标杆企业对比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措施。采用本文建议的成本管理评价方案,可以弥补当前成本管理评价体系的不足,有效地提高制造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

[关键词] 制造企业;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6. 007

1 引 言

目前,成本对企业来讲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数量指标,而是与企业的产品结构、市场定位、工艺技术水平、战略目标等紧密联系。成本管理的目标也从传统的“局部成本最低”向“综合总成本最低”及“价值创造最大”转变。虽然根据财务信息可以确定成本水平,但却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科学、及时的综合判断,从而其真实、潜在的成本水平状态容易被表面现象所掩盖,导致决策失误。因此,这种成本管理评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企业如何有效地对成本管理进行及时评价和改进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本文将非财务指标(客户满意度、创新能力等)和财务指标、战略与战术评价相结合,提出了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案例企业集成成本管理水平进行评价,企业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与标杆企业对比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措施。

构建集成成本管理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找出本企业与其他制造企业的成本差异所在,通过深入的业务分析,不断提高成本控制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成本竞争力的综合分析,研究其他制造企业的成本优势所在,有利于企业形成自己的核心成本竞争力。

2 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成本管理是制造企业绩效评价的关键内容,而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导致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出现许多新动向,必然要求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做出相应的调整。

2.1 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

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模式,是把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以促进企业长期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为目的,在信息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其他专业技术的综合支持下,能够在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企业成本管理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整体地或单独地进行描述、分析、规划、设计和维护,从而不断实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系统集成优化的一系列思想、方法、技术和行为的总和。

企业集成成本管理的内容已由“制造成本”扩展到“研发成本、制造成本、采购成本、营销成本以及质量成本”等。因此在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时必须予以关注。此外,从总体上看,传统的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是一种基于价值基础的绩效评价,它侧重于静态的、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财务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重点是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这种基于历史成本规则的财务报表只是讲述企业过去的故事,与制造企业现代制造环境不相适应。

因此,为使制造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衡量其成本管理绩效的优劣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制造过程以及利润、投资回报率等相关财务结果指标,而是应该根据成本源流、战略控制思想将视野向前延伸到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销售以及产品的质量管理,制造工艺的改进等方面以及其他非财务指标,并由“成本垄断理念”向“成本与人、信息相结合”转变。这就要求制造业的成本评价由战术评价向战术评价与战略评价相统一,由注重财务报表结果过渡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套反映企业成本管理绩效全貌、具有良好预警性和针对性、考核主体明确、评价结果可信度高、系统的企业成本管理评价体系。

按照成本集成管理的要求,本文建立了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其进行评价,来考察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的能力。

2.2 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提出的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成本基础管理、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源素质水平、成本管理决策水平以及企业文化导向。

2.2.1 成本基础管理

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涉及到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企业的成本基础管理薄弱,是造成我国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加强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改进。通过技术和工艺的持续创新,提高制造水平,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综合采用各种节能技术,降低各种能源、金属料以及辅助材料的消耗;并加强对各种废弃物料等的回收再利用,最终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使企业内部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3)有效的生产组织可以通过提高连铸比以及主体设备的作业率,增强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单位产品的制造费用。设备管理是提高设备利用效率以及降低设备维修费用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设备管理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维修费用并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最终降低企业的成本。

(4)质量的控制和管理。通过加强原主材料以及制造产品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有效降低产品的废品率以及内外部损失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举措之一。

(5)综合成材率。该指标综合体现了企业资源利用、工艺操作、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水平。

(6)战略供应链管理。该指标可以评价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间的战略成本管理水平。供应链管理通过企业之间的互惠合作,从优化物流、提高效率、降低采购价格及库存等方面提高企业的销售和采购管理水平。

2.2.2 提高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企业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也是增强制造企业成本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计算机技术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相对计算机在其他管理环节的应用起步比较晚,目前,计算机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还仅限于成本计算。此外,由于各个部门在管理目标、管理手段和处理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往往导致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之间集成度不高,形成许多“信息孤岛”。这些孤岛的存在,不仅使各种基础信息不能共享,还自行制造出许多不一致、冗余的信息,甚至导致错误的决策。因此,将信息技术引入成本管理领域并与各种成本管理方法相结合,在集成制造环境下,建立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支持系统对于提高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2.2.3 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企业的成本管理最终还是要依靠各级人员来贯彻和落实。因此应提高员工的职业能力水平,使他们自觉地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和工作标准;还应提高员工的科学文化水平,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成本管理和信息技术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改变过去那种工作凭经验和习惯来做的作风。虽然近几年,企业员工的人员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和市场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员工的素质对于企业降低成本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2.4 提高企业成本管理决策与实施能力水平

我国制造企业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企业在经营决策、产品结构的调整、市场营销方面,无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决策能力上和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领导节约成本的意识以及成本管理决策能力在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客观上来讲,没有公司高层领导的重视,任何战略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领导者除了具有经营管理的才能之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只有才能和个人品质完美地结合,才能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地进行。

2.2.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脱节会损害企业的成本管理能力,甚至可能导致成本管理战略实施的失败。因此企业应注重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增强广大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形成重科学、重改革、重效益的企业管理文化。

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3 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由于成本管理绩效的标准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而只能用自然语言来描述,本身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因此本文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度量,在对现行度量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层次综合度量模型。该模型是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度量模型的综合,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模糊综合度量模型的问题,即:当涉及较多因素时,权重不易分配,每一权重分量都很少,使得单因素度量矩阵在合成运算时作用减弱甚至不起作用,从而使度量结果不易分辨。

设待评价企业序号为s(s=1,2,…,q),G(s)代表第s个企业的综合度量值;一级度量指标Ui的集合U={U1 ,U2,U3,U4,U5};二级度量指标V1j(j=1,2,3,4,5,6)的集合V1={V11,V12 ,V13,V14,V15 ,V16},和V2j(j=1,2,3,4)的集合V2={V21,V22 ,V23,V24 }。

3.1 建立度量集

度量集是对度量对象可能做出的总的评判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即V=(v1,v2,…,vs),度量集是等级的集合,vi(i=1,2,…,s)表示第i 类可能的度量结果,分别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及很差等。

3.2 确定隶属函数和隶属度(决策矩阵)

每一度量指标的隶属函数,都应准确地反映出成本的管理绩效情况。根据隶属函数或专家评分结果,可以得到各企业成本管理绩效对每一个度量子指标的隶属度,这样就构成了决策矩阵R=(rij)n×s。本文采用由专家组根据评语等级直接对这些指标进行判定。由于定性指标隶属度的构造,涉及较多的主观因素,为了减少这些主观片面性,应注意专家组的人数,成员的年龄结构及知识结构等问题。

3.3 确定度量指标的权重

指标权值的确定是综合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确定了该指标因素的重要程度,它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综合评价的结果。

3.4 多级多目标模糊度量

先从最底层的度量目标开始逐层往上度量,直至总度量目标(以三级模糊综合度量为例,三级以上的因素层次可类似进行)。

3.5 成本管理绩效的决策

对于度量指标bj(j=1,2,…,n)可根据最大隶属度方法确定成本管理绩效水平,即: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选择最大的bj所对应的评判元素vj作为综合度量的结果。

这样就可以根据各方案的度量值的大小,判断成本管理绩效的优劣及排序 。

4 应用举例

下面以某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为评价对象,来说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在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综合评价中的数学方法和步骤。

4.1 建立评价对象的因素集

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评价主要考虑的5个因素集如下:

U={U1,U2,U3,U4,U5}={成本基础管理,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源素质,成本决策能力,节约型企业文化}。

对前4个因素水平的衡量又可以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即:

U1(成本基础管理)={工艺技术水平,资源利用效率,规模经济与设备管理能力,产品质量管理能力,综合成材率,战略供应链}。

U2(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硬件建设,成本信息化应用状况,信息集成程度,信息的结构、质量,}。

U3(人力资源素质)={员工受教育水平,员工工作技能水平,节约成本的意识}。

U4(成本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成本分析决策能力,成本管理的战略思维}。

U5(节约型企业文化)。

4.2 建立权重集

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因此必须分别对每一个因素指标给出相应的权数。经过多名专家综合打分,经过特征向量法进行计算,并根据实际加以调整,求出两级权重集分别为:

A={0.5,0.2,0.1,0.1,0.1};

A1={0.2,0.2,0.1,0.1,0.2,0.2};

A2={0.2,0.4,0.2,0.2};

A3={0.3,0.3,0.4};

A4={0.3,0.4,0.3}。

从A中可以看出成本基础管理对于整个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3 建立评判集

因为在制造企业集成成本管理能力评分中对各因素的评定等级可分为优、良、中、及格与不及格五级,因此评判集为:

V={v1,v2,v3,v4,v5}={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4.4 填写评分表

评分分为五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分别以5、4、3、2、1表示,评估人员只需在评分表相应的位置填入相应数字即可。也可以填小数,如2.5、3.5等。本文在对国内6个制造企业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运用这种方法对它们的成本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取某一个制造企业的评分(5位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专家参与)为例来说明评价过程,如表1所示。

由上面的统计数字可见,由于各位专家主观因素的作用,所打的分数有总体偏高或偏低的现象,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可以尽可能地消除这种主观因素的偏差。

作者:李克柱 张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共财政市场经济论文下一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