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海绵城市缓减城市内涝及其可持续性

2022-12-21

2016年的7月在武汉雨一直下, 气氛不算融洽, 百年一遇的洪灾超出最高防守力, 多次出现险情。天灾?人祸还是?这样极端的气候给各行业的从业者都带来新思考。原本每座城市都有自己多样的贮水的系统, 但因城市的扩张, 原本能储存大量水的土壤和水塘都钢筋混凝土所代替, 所有的雨水通过排水管网排到赖以生存的河流, 但城市河流也被硬化, 有限的蓄水能力和不完善的排水系统和被硬化的河流等多方面的欠缺导致我们没有能力面对这样的大雨。

一次又一次的“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让我们每次措手不及, 据国家总统计, 过去三年内我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排水系统排除能力致使道路及低洼区产生一定程度积水, 影响城市交通和产生其它灾害的现象) , 造成了几百亿的经济损失, 并严重影响到市民生活和城市生产的。造成雨季的内涝最主要的原因:

1) 城市化进程造成的“热岛效应”和“混浊岛效应”增强, 城市暴雨现象频率不断增加;

2)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是处处硬化地表, 如水泥路面、柏油路, 使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占领了原本是天然储水“装置”, 无法滞纳短期急剧增加的雨水;

3) 传统排水方式单一, 把雨水从地块排向道路两旁的排水渠, 再到排水沟、排水管、泵站、地下排水管网等“灰色”设施来排水, 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的规划理念, 所以逢雨必涝, 旱涝急转。

自然水体破坏严重, 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后, 水面率普遍降低, 给城市排水造成径流量增加、调蓄能力下降的双重压力。解决城市内涝有一个很直接粗暴的良方——重修排水系统, 但这方法耗资大、施工难度大、就算改造成功也并不一定有良好的效果, 而且此方法还不生态、不可持续…想要科学的缓解城市内涝, 应采用可持续性的“海绵城市”概念。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 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也可称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 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良性水循环。“海绵城市”是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雨水管理和人居环境和谐相处的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海绵城市在日本、北美和西欧的较成熟的经验、成功的案例和相关的理念。但是, 每个国家的国情、各个城市的气候都完全不同, 不能盲目“拿来主义”, 要因地制宜, 制作出能够解决咱们城市内涝现状的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是一个具复杂的概念, 实际操作有一定的难度, 政府的支持是促进新的规划设计理念落到实处。

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看海的重要手段, 主要将生态系统的内容运用在城市建设中, 像海绵一样吸水, 采用吸水建材, 作为海绵体, 最大程度的吸收并留住雨水, 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滞纳雨水, 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包括: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具体措施:

1、调整已建成的城市排水系统

1) 老旧建筑可通过雨水管断接技术, 利用社区内部的花坛、绿地等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 或将管线接入周边的绿地、公园、水体等;

2) 增设调蓄汇, 调蓄隧道, 以及雨水等设施以设计;

3) 排水和排洪体系同步, 建立良性的连接;

4) 系统维护, 重地上轻地下的“面子工程”使“里子工程”只存大无维扩

5) 市政道路可结合道路绿化带、树池等绿化空间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

2、在新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应保留原有的储水的池塘、湿地等生态空间, 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 多采用透水路面、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生态措施, 减少硬化产流量, 从源头上对径流的生成进行控制;建筑和社区、道路和广场、公园与绿地等多采用生态、环保的材料, 贯穿海绵城市的理念来设计。

通过低影响开发模式防治内涝, 可以有效地减少进入排水管网的雨水总量、单位时间内的雨水径流量。通过自然生态环境排水来减轻城市排水管道的压力, 并将雨水汇集进行过滤、储存、再利用。

1) 70%的雨水不再进入传统管网, 解决管网瞬时超负荷导致内涝的问题, 减少扩建排水管网的巨额投资。

2) 可以增加雨水下渗量, 减少城市地面沉降现象, 缓解地面塌陷现象, 强化城市自然水系的循环, 提高雨水利用率, 缓解城市缺水的问题;

3) 海绵城市依托海绵体调节给排水, 大大减少了新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4)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 ‘净增成本’比较低;

5) 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 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城市升级转型中除了重表面还应“重里子”做些本质的调整, 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追求是构建良性的城市水循环体系, 他是可缓减城市的排水压力, 将原有的人工排水系统调整成利用自然力量排水, 在规划中也应考虑更生态、更可持续性的手法来减弱“城市内涝”的不良影响, 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能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增加城市更多可能性, 赋予城市空间“新生命”

摘要:每年的雨季在城市里看海, 现代化的城市显得“尴尬”, 城市内涝使得整座城都“瘫痪”, 这是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 长期“先地上后地下”的城市建设模式带来的恶果。

关键词:内涝,海绵城市,生态,可持续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石油化工电气仪表安全供电系统论文下一篇:降低高房价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