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七册第九课

2022-07-16

教案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求,提前准备好合适的活动主题。同时,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发展状态,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幼儿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增强幼儿的自学能力,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案第七册第九课》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教案第七册第九课

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教案

21《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3.帮助学生学会认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特别、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等词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同学们,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块特别的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三、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完整地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

1 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解题质疑:

老师板书,学生口头填空:一(块)石头,一块(特别的)石头。 “特别”是什么意思?

二、学文探究:

1.这块石头特别在哪里?读课文有关段落找答案。

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巨石"、"孤零零",说说它的特别之处。

2.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反复读句子,练习读出语气。

3.李四光为了解开这个问题,都问了谁?结果怎样?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4.学生汇报:

(1)"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小朋友的回答李四光不满意。 看插图。练习读出语气:小朋友们认为"太可笑、太奇怪"了 (2)陈二爹的回答李四光不相信。

(3)爸爸的回答引起李四光进一步思考,仍不满意。 李四光真会动脑筋。

5.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李四光要自己解开这个谜题。他是如何研究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读读这些词句,想想你有什么体会?

第九自然段:抓住“学习、考察、想”等词语,感悟李四光对大石头能产生那么多“为什么”!

练习朗读,小组内评读。

第十自然段“考察研究、发现、推翻”,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看插图,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三、总结升华:

1.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蕴含着巨大价值。所以李四光成为我国 著名的地质学家。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李四光取得这个成果靠的是什么?

四、课外拓展:

1.许多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愿同学们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2 22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

)(

) 置( )(

)(

)( ) 适( )(

)(

)( ) 存(

)(

)(

)(

)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四、指导写字

1. 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

3 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

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23《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对高科技产生兴趣。 2.展开想象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并把它介绍给大家。 3.以推销产品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教学重点:

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能通过想象设计新型玻璃,从而对高科技产生兴趣。

三、教学难点:

掌握推销产品的表达方法,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新型玻璃的资料。

4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作为华能科技公司业务部的经理将以《新型玻璃》一课对大家进行培训,希望你们都能成为小小推销员,大家有信心吗?

(二) 培训阶段:

1.我们公司新开发了好几种新型玻璃,大家想了解吗?快点打开书,谁来读读第一段?其他人想想这是什么玻璃?它又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板书:

名称

特点和作用 夹丝网

防盗玻璃自动报警

2.我们公司有一位推销员在推销这种玻璃时,遭到了客户的拒绝,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听一听。

[客户背景] 一位施工单位的工程师想要为修建中的一所医院购买病房需要的玻璃。 [推销过程] 推销员:嘿!我是华能科技公司推销部的业务员,我公司新开发了一种产品,名叫"夹丝网防盗玻璃"。

客户:(表情)不满意地皱起眉头。

推销员:这种玻璃的特点是可以自动报警,用到医院里简直太合适不过了。这种玻璃非常便宜,100元一平米,如果你们需要,可以找我。

客户:(不耐烦地)太贵了!我们这里根本不需要这样的玻璃,请你快离开这里吧!

3.应该怎样做呢?谁来读一读"推销方法启示"?其他人想这四条中哪一条最重要呢?

幻灯:推销方法启示

(1)说话要有礼貌,态度诚恳。

(2)了解客户的需求,说清楚产品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产品带给客户的好处。 (3)根据客户的心理,实施相应的价格优惠。 (4)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4.谁愿意按照这四条方法来试一试?其他同学都来当评委。

(三)实践阶段

1.刚才,我和这位同学的合作十分成功,你们都很想试试吗? 看课文的第2-5自然段,根据自学提示自学。 幻灯: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玻璃的名称、特点和作用。 (2)四人小组交流并填表。 2.汇报自学成果。 有没有不同意见?

3.今天,有几个需求单位听说我们正在进行新型玻璃的推销培训,特意赶来了。你们看,他们都是哪些单位呢?

贴到黑板上:高层建筑承建单位 普通居民住宅开发公司 闹市区的医院

4.你喜欢哪一种新型玻璃呢?你喜欢的新型玻璃又适合哪一个呢?自己先来想一想。现在,两人一组进行练习,每位同学都要各当一次推销员和客户。

5 5.请你向大家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推销产品的?各位评委要认真听,仔细评。

(四)扩展阶段

1.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推销技巧,我们班同学课下还搜集了一些资料,谁为大家介绍一下?

2.你还想发明什么新型玻璃?

(五)总结阶段

同学们,今天的推销培训就先到这里,希望你们在生活中要加强训练,我相信,等到培训班结束那一天,同学们都会成功的!

板书:

23新型玻璃 名称

特点和作用

夹丝网

防盗玻璃自动报警

24《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2.引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理解"雷达、原理、关键"等词语。

[教学重点]了解一些关于仿生学的知识,从中受到启发,树立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向。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能做人类的老师?

二、理解课文:

1.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抽查识字效果。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2.读完课文,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3.学习链接:P111"仿生学" 4.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填写表格。

5.汇报交流

老师

特点

启发 蝙蝠

超声波

雷达 鸟儿、蜻蜓 防颤

飞机 鲸

流线型

轮船 鸡蛋

薄壳结构

屋顶 大袋鼠

跳跃

越野汽车 贝壳

坚固

坦克 „„

三、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阅读《鼹鼠的启示》

6 《语文百花园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词语接龙的方法积累词语。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3.了解人们使用的各种笔的发明及的演变过程,能够按要求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把“笔的演变”介绍清楚。

4.在了解“笔的演变”的基础上展开想像,改进一种笔,能够把未来的笔介绍清楚,写一篇习作。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

2.能够把未来笔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

[教学难点]:

1.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2.能够展开想像,将未来笔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出示图片:看,这是语文百花园。让我们开始语海畅游吧!

1、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这个游戏有的同学可能玩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1)自己读例子:藕断丝连——连绵不绝——绝处逢生„„

轻易而举——举一反三——三长两短„„

微不足道——道听途说——说三道四„„

(2)小组内练习:

1、2小组

3、4小组

5、6小组分别进行一组练习。

(3)指名学生班级内展示。

(4)师生共同进行词语接龙的游戏。如:生龙活虎——虎头虎脑——恼羞成怒„„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1)自己读例子:小船远去了。

(轻快的)小船(渐渐地)远去了。

对比读这两句话,看看第二句话补充了哪些内容?

什么样的小船?怎样地远去了?

(2)自己先独立做练习并写到书上,然后小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4)同桌互相检查修改。

二、积少成多:

老师知道许多同学积累了好多优美的词语和名言警句,谁愿意给大家说几个?今天我们在学习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名言警句,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1)出示:读读背背的词语和名言警句。

(2)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和名言警句,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

(3)师生交流,感悟其意思。

7

(4)指导背诵:自己读背——同桌互背——教师抽查。

三、阅读平台

(1)自己读全文,标出自然段,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短文,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人们从鼹鼠打洞得到启示,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

(3)默读短文,想一想人们从鼹鼠打洞得到什么启发,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

(4)联系生活实际,你还能说出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哪些许多方便吗?

(5)读了这篇短文你还有哪些收获?(如:我们人类往往可以从其他生物那里获得启示。)

四、总结:

三、四课时

一、能说会道:

我们日常与朋友沟通是通过口头的语言传递来完成的,口语的表达是需要反复训练的,下面我们就进行口语的表达的训练,看看谁口齿最清楚,最能说会道。

(1)将课前搜集的关于笔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出示课件:笔的发明及演变的过程。

(3)自由选择学习伙伴,选择一种笔介绍给他听:注意把笔的结构、质地、发明及演变的过程说清楚。(可以采用“笔的自述”、“笔的对话”等拟人化的方法表演。)

(4)指名汇报,集体评议修改,看谁说的好,演的棒。

(5)回家后讲给家长或邻居听,请家长或邻居评议。

二、笔下生辉:

平时喜欢写作的同学,现在是你大展才华的好时机,看谁写的文章最出色。

(1)你最喜欢哪种笔?你了解它吗?(可以从它的外形、质地、结构、功能和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去思考。)

(2)小组内交流:展开合理的想像,未来的笔会是什么样子,会具备哪些新的功能。

(3)打好腹稿,写出初稿。

(4)班内交流,集体评议,提出修改建议。

(5)自己修改初稿,读给学习伙伴听,征求意见。

(6)把你们习作读给家长听。

三、小结:

今天我们在知识花园中畅游了一番,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的收获。

8

第二篇:第七册第六单元教案:方向与位置

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

第1课时:确定位置

(一)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位置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重点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

座次表、课件、方格纸、地图纸等。 教学过程:

1、 先玩寻宝的游戏,l学生将“礼物”藏在同学的课桌里,老师来找,同学提供正确的信息,但不能说他的名字、指他的位置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说“第几组第几排”,孕伏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老师藏礼物,两个同学比赛“寻宝”,找到礼物后,说说为什么你找得那么快?强调要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用两个数字:第几组、第几排。

2、

3、

4、 让学生介绍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出示座次表,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出示坐标图,告诉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并提问: 1) 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2) 3)

5、 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自己的位置,并说出理由。 学生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数对学习

1)你能否简要的用数字来表示你的位

置?老师适时装糊涂:这里的逗号表示什么?那括号又表示什么呢?你们能给这组数字取个名字吗?

6、 巩固练习

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 把地图填写完整 1) 2)

6、游戏:寻找秘密点。游戏激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采用采访的形式 2)学生完成座次表

3)思考并回答,学生相互补充 A:学生口答

B:学生上讲台展示作品,并说出理由 C:学生尝试完成

D: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理由。 E:师生示范,然后生生示范,最后小组游戏。

通过对表格的分析,让学生理解这种表示方法,并能正确的找到自己和他人的位置。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数对表示法。

第2课时:确定位置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重点难点:

1、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 能描叙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准备:

小方向盘纸、小猴纸片、小鹿纸片、小熊猫纸片 教学过程:

1、 探究新知

1)学生看图,收取有用信息。 2)学生用工具测量它们的方向。 3)把学生获取的信息综合起来。

2、出示情境图:

你有什么办法确定大鸣山在大本营的什么方向?

3、完成“试一试”中的第一题。

1)师生按要求共同演示。

2)同桌互相摆、说。

3)全班交流。

4、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5、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

1)同桌互相讨论 。

2)意见反馈,相互补充。 学生动手测量 小组交流讨

学生自己演示,逐步体验。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确定某一物体的具体位置,仅靠单一的方向和距离是不够的,只有当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从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 使学生体会两物体的方向是相对的。

理解到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6、课堂小结。

7、作业布置:练一练的第二题。 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第三篇: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参考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设计

知识链接: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小组合作: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 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 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 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 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 考。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小组讨论: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 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 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学习反思:

2

《小萝卜头的故事》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生字11个生字,会拼写10个生字,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拼读多音字“看”。

2、、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3、默读课文,认识小萝卜头,了解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了解当时国民党统治的残酷以及革命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文中具体语句的理解,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想象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激发学生有感而发的情感。

课前准备:诵读有关小萝卜头的故事,搜集图片。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两天我们了解了二小放牛郎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小朋友,他的名字特别有意思,很多人都叫他“小萝卜头”,你听说过他的故事吗?如果你知道可以向大家介绍。

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读文章,认清生字。注意“薄”的读音。

2、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每段的意思。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3、自由读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与同座或学习小组的伙伴讲一讲。

三、理解课文

师:机智勇敢、舍己救人的二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小萝卜头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教师出示课后练习题二中的两组段落。

1、学生读熟段落。

2、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猜一猜小萝卜头当时在看什么,想些什么。

重点理解“若有所思”是什么意思?小萝卜头想到了什么?

师:下面请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读给你的伙伴听。如果你发现了问题,可以提出来。

四、拓展延伸师:

1、同学们,小萝卜头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大家可以读一读。我们还可以读一读你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

2、给文中的小萝卜头写一封信,写在小笔头上吧!

学习反思:

3

《童年读〈水浒传〉》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查找资料的方法,与自身相结合方法、阅读、讨论、谈话等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我”爱读《水浒传》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写“程、咬”等6个字,认识8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词语意思。

2.检查预习情况。

3.能在预习的基础上,说出文章具体讲了什么事情,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4.学习1~3自然段,体会“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

学习重点:

1.检查预习。

2.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学习难点:

从哪些词句能够体会“我”爱上读《水浒传》的?

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初识《水浒传》

1、播放《好汉歌》,调动学生的情绪。

2、展示《水浒传》全套书。让学生谈谈对《水浒传》有什么了解。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a)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b)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我”读《水浒传》的几个过程?

c)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传》里的故事:“程咬金三板斧”、“秦叔宝卖马”、“武松打虎”等等故事。

2.自由读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读词语)

4

3.反馈交流。

声音响亮地读一读(出示)

程咬金秦叔宝猛烈圈套烧煤

赤手空拳打猎智力提纲提供

分小组读--------齐读

师:谁能把你读懂的和不懂的内容跟同学们说说?(指名说)

师:老师知道还有不少同学都有疑问,我想请你们做上符号,看看等我们这篇课文学完了以后,你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三)新授:

师:下面我们就默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写了作者读《水浒传》的几个过程?

[激励]同学们把握机会,积极参与讨论吧!

师:现在我们就开始具体的看看“我”读《水浒传》有哪几个过程?

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

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看看“我”是如何经历这几个过程。

A学习第一部分(1~3自然段)

1.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思考:“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

指导学生体会:

a)小时侯听邻居老大爷讲故事,初次接触水浒故事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对于武松打虎更是百听不厌。

b)写在家里找到一套《水浒传》,虽然看不懂,却盼望能读像《水浒传》这样有趣的书。

c)写当心爱的书被大火吞没了后,哭着要《水浒传》,直到妈妈答应了才破涕为笑,更表明了“我”想看《水浒传》的心情。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相关的部分。

师:通过这几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我”爱上了读《水浒传》。

我想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了,现在请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读一读1~3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

2.齐读1~3自然段。

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1~3自然段。

3.师小结:还有两个过程,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写字

1.师重点讲解“叔、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

2.写字时注意书写规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写剩下的6个生字。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复述课文。

3.你从哪些部分可以体会出“我”爱读《水浒传》。

学习重点:

1.精学课文4~5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情朗读。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全文。复述课文。

5

难点学习:

复述课文。

导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

(二)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我们知道了“我”是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过程,还有两个过程: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我们这节课接着学习。

(三)新授

A、学习第二部分(

4、5自然段)爱看《水浒传》

1.从这

4、5自然段中的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我”爱看《水浒传》?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

4、5自然段后汇报学习成果。

3.指名朗读。让学生想象画面,深入体会“爱读”。

a)师: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谁能说说“迫不及待”的意思?“我”是怎么“迫不及待”地读的?(早上……晚上……放学路上……)

b)师:“我”还怎么读呢?(还读了“武松打虎”)

4.品读“武松打虎”的细致描写,以第5自然段的描写为剧本,小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剧。

a)自由朗读这个自然段。

b)请小组合作排演武松打虎的小短剧。可以加上对话,看看哪个小组最精彩?

c)再次朗读。

5.感情朗读,读出“我”的痴迷和喜爱,感受“我”阅读《水浒传》的喜悦。

带上自己的感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B、学习第三部分(6自然段)读了《水浒传》后的收获

师:自由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又说了什么?

师:你们自己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象文中的“我”这样,有自己的收获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文中“我”的收获。

C、复述课文。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童年读《水浒传》的故事,经历了三个过程: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请你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结合老师的板书,复述课文。

(四)拓展

说《水浒》,论《水浒》

师:你想对小萝卜头说些什么呢?

(五)写字

完成没有写完的生字。注意“囚、愤”的书写

板书:

15 童年读《水浒传》

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 学习反思:

6

《子夜吴歌》导学案设计

导学目标:

1、会认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认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导学过程:

1、看图,导入新课。

⑴ (师出示图画,并配上古典音乐)

同学们请看,图上画的什么?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⑵ 师生交流。

⑶ 一片月光笼罩着长安的夜空,秋风四起,不断传来家家户户的捣衣声,人们正忙着给远在边塞的亲人准备冬衣。看到此景,诗人写下了《子夜吴歌》。

⑷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

⑴ 了解学情。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

⑵ 师生交流。

3、根据学情,因材施教。

⑴ 诵读古诗。

——指名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

——看图再读古诗,说说古诗的意思。

——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⑵ 品读感悟。

——师;你们想念过亲人吗?能说出当时的感受吗?

——师生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自读古诗。

——指名朗读。

——配乐朗读。

——全班交流。

——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教师拓展资料:古诗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哪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学习反思:

《语文乐园

(五)》导学案设计

7

学习目标:

1、注意平时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学会记忆汉字,特别是区别易错字的方法。

2、积累格言并感悟所说的道理。

3、培养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看图推理的能力。

5、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

1、出示“读一读”中的词语,指名认读词语。

2、想一想,带点的字容易写错的地方是哪里?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琴”字与“饶”字注意不要多加一点,“刺”的第二笔是竖,第三笔是横折钩中间没有封口,“害”字的中间是“丰”,“拔”的第四笔是横不是竖折。

4、还有哪些字容易写错?我们应该如何避免?

二、读一读、猜一猜

1、出示谜语。

2、小组讨论,猜猜谜底

3、你还知道哪些谜语,说一说。

4、教师小结。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自由读句子。

2、全班齐读句子。

3、小组交流体会。

4、背诵格言。

5、写一写。注意抄写时标点的打法。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短文,想想:读了短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背道而驰,行动和目的相反,目的是永远达不到的,因此我们在行动以前一定要先定好目标。

二、探究与发现

1、出示书中的句子。

2、想一想:这些句子应该怎样修改呢?

3、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

4、教师小结,强调修改符号的用法。

三、口语交际。

1、观察图片

8

想一想:这几幅图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修改、整理自己的语言)

3、全班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第三课时 习作5 桥

一、激趣导入,搭兴趣之桥

歌曲《北京的桥》

二、善于观察,建观察之桥

同学门,大家仔细看看书中的桥,你发现了什么?

师结:外观越来越漂亮、材料越来越结实、工艺越来越复杂、用途越来越广泛。

三、移情体验,筑生活之桥

1、创设情景,引导练说

结合桥的特点说

联系生活体验说

运用资料说

2、小结:生活有多宽广,我们的作文就有多宽广。

四、展开联想,拓思维之桥

同学们,多姿多彩的桥让四面八方通畅,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向桥一样,连接着彼此,沟通着心灵。还有什么东西具有桥一样的特点呢?

从学校生活展开联想

从时事展开联想

从世界性活动展开联想

五、自主拟题,造个性之桥

生活中不能没有桥,侨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快捷,更美好。假如你是设计师,你准备造出什么样的桥更好的造福人人类?

从使用价值展开联想

从审美价值展开联想

从桥的神奇性展开

六、学会欣赏,走欣赏之桥

读范文,边听边思考,引导欣赏。

七、合作修改,过修改之桥

同桌提修改意见

学生自改

教师巡视

第四篇: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第七册第七课 《山谷静悄悄》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第七册第七课 《山谷静悄悄》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表演、创编感受音乐与自然的主题。

2、认识力度记号“pp、p、mp”,并能准确地运用。

3、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表现音乐形象。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歌曲的意境想象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力度记号的掌握以及歌曲的演唱,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

歌曲的意境想象。

三、教学难点:

休止符乐句的掌握和演唱

四、教具

课件、钢琴、歌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神秘的地方,请同学好好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2、师:“你看到山谷是什么样的景色?

生:山谷有烟、有雾,有花……

师:这些东西有没有声音呢?没有声音山谷里是怎样的?

生:静悄悄的。

3、师:大家想不想到山谷中去看一看呀?

师: 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歌曲《山谷静悄悄》,共同去感受它的美。

4、点题板书:山谷静悄悄

二、教授新课:

师:在这静静的山谷中会有什么东西呢?让我们到歌曲中去寻找吧?

生:……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3、请大家再来听听歌曲有什么特点?情绪有哪些变化?

p mp pp >

< 师:这么美的山谷,让我们用优美的歌声把它唱出来吧!

4、带领学生用“lu”演唱歌曲

师:你认为作曲家要表现怎样的意境?

生:……

师:哪些地方体现了山谷的幽静呢?

生:……

师:讲解八分休止符,要求学生演唱时要声断气不断。

5、带领学生演唱歌曲第一部分,要求运用力度记号。

6、聆听歌曲第二部分。

师:是谁改变了山谷的宁静?

生:…… 师:对,是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发出了“叮咚”的声音。地质队叔叔常年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进行探测、找到矿资源并把它开发出来,象我们生活中的金、银、铜、水晶……好多宝藏都是从这山谷中的岩石中取出的。地质队叔叔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们这种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呀?

生……

师:再次带领学生感受歌曲。

师:你认为歌曲的两个部分有区别吗?

6、带领学生演唱歌曲第二部分

重点演唱叮咚部分

7、完整演唱歌曲。

三、歌曲处理

师:为了使我们的歌曲更完美,哪位同学有好的演唱方法推荐给我们?生:……

师:好,我们试试ⅹⅹ同学的演唱方法。

1、师将学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演唱歌曲主旋律,另一部分唱叮咚

2、两个声部进行调换演唱,学生感受。

四、教师总结

师:你今天都学到了什么?

生:……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山谷,在优美的歌声中感受了山谷中静静的美景和地质队叔叔的铁锤精神,让我们继续保持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去探索大自然更美丽而丰富的声音。

在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第五篇:家乡美 第六册第九课

(2008-06-19 14:39:22) 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常规教案

第1课时

课题:

9、家乡美 教学目标:

1.学习表演《全都认识我》。

2. 聆听《乡下的阳乐》,让我们以火热的激情体验歌颂家乡美,并自豪地唱唱、画画、说说自己的家乡,赞美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歌曲体验对家乡情感的表达。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歌曲体验对家乡情感的表达。 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课型: 综合

(1)一学期紧张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暑假里如何放松呢?去旅游、去农村到大

自然里去亲近亲近,为此介绍一首《乡下的阳光》,先从音乐中去感受一下。 (2)欣赏歌曲《乡下的阳光》。

感受一下他们在暑假里多么快乐多么潇洒,他们在讲述些什么?

仔细听

(3)板书歌词,让学生看着谱再听一遍。 讨论问题:

A、“乡下的阳光好”好在哪里? B、它的演唱形式你能说说吗?

指名说

(4)如果你认为好听,可以跟着录音轻轻哼唱。

(5)这首歌曲非常朴素而口语化,有些歌词可以细细品味。如“脸上的夏天难擦掉”、指名说 “乡下的阳光多透明”……

我们再聆听一遍。如果你喜欢唱,下课后可以向我要歌谱去抄一下,自己学唱。

2、歌曲教学

(1)由于从小在家乡长大,所以有特殊的亲切感,因此草、树、牛、水全都认识我。好像你家养的猫、狗认识主人一样。 (2)聆听范唱(最好是教师自己范唱)。 感受歌曲的内容与情调。 (3)学唱曲调: A、教师范唱一次曲调。

B、分组分句学唱曲调。全曲分成四大句:第1-5小节;第6-10小节;第11-16小节;第17-20小节。其中第二句最难。以学生自认为主,教师分配为辅。 分组后教师巡视,重点指导第

二、四句的学生组。

仔细听

指名说

C、分组接唱曲调。相互纠正错误之处,教师要指导、要学生唱出每小节的强拍,仔细聆听 标●。表扬唱得好的小组。

D、分组交换学唱乐句,直至全班学生都能唱全曲。 (4)学唱歌曲:

仔细听

A、填上歌词(注意三拍子的强拍要唱好)。 B、讨论用什么情感来演唱这首歌曲?

发表意见的学生不仅要讲而且要唱几句来表达。 C、教师归纳学生的意见:用亲切地自豪地情绪来演唱。

分组唱

(5)推荐与自荐相结合,请个别学生独唱。(每人一段,或二人唱一段)评出最佳

独唱奖。

(6)分组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并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7)完整地表演歌曲。领唱、齐唱用打击乐伴奏。

分组唱

(8)课后收集唱唱、画画、说说自己家乡的资料,在下节课交流。

分组唱

三、组织下课

指名说

齐唱

小组学习

第2课时

课题:

9、家乡美 教学目标:

1.聆听“黄土高坡”、“洞庭鱼米”,因为我们爱家爱乡爱祖国。

2.表演《山里的孩子心爱山》,让我们以火热的激情体验歌颂家乡美,并自豪地唱唱、画画、说说自己的家乡,赞美自己的家乡。

3. 认识高音“1”。用已掌握的从低音“1”到高音“1”十三个音列及各单纯音符时值的组合,自由创作4至8小节自己的歌。

教学重点:音乐知识:认识高音“1”。 教学难点:音乐知识:认识高音“1”。

课型: 综合 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1)歌颂赞美自己家乡的歌成千上万,尤其是用当地民歌素材创作的歌曲,听来

更为动人心弦,现在介绍一南一北的二首歌曲。

(2)欣赏《黄土高坡》、《洞庭鱼米乡》(不告诉歌名)。问题:这两首歌反映的地区、地域在哪里?为什么?

仔细听

(3)讨论:两首歌的地域、地区。从歌唱的内容上,从音乐风格上去展开讨论。

A、西北-粗犷、豪放。 B、中南-细腻、抒情。)

(4)分别欣赏。可以根据学生的喜爱程度,适当多放几遍。 A、《黄土高坡》。 B、《洞庭鱼米乡》。

仔细听

设问:给你什么感受?歌唱的是什么主题?是哪一声部的独唱?你能模仿其中几句吗?唱一唱。

(5)寻找课本上的图形谱,哼唱第一句曲调。 A、《乡下的阳光》。 B、《黄土高坡》。 C、《洞庭鱼米乡》。

2、音乐知识:认识高音“ ”

(1)音符的书写在简谱中我们已学过哪几个音?

指名说

指名说 集体讨论

(2)高音的音符“do”用“1”来表示,同样方法,高音的“re 、mi”也是在音符上面

加上高音点即可:“1”。它的手势也是“re、mi”的高一层的位置 (3)结合歌曲曲调《山里的孩子心爱山》,认识高音“1”,顺带进行。 (4)复习巩固“ - ”十三个低、中、高音符。

3、歌曲学习

学生模仿

(1)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有说不尽的眷恋之情,因为这里有养育自己的土地。

(2)听范唱《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最好教师能示范)。 设问:

A、为什么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B、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3)学唱第一乐段。

A、朗读歌词。设问:可分为几句?(四句)

B、分句跟唱(2小节一句),严格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指名说

C、先歌词后曲调。先跟唱后听唱。适时穿插认识“1”。听唱法成功与否,取决教

仔细听

师能否有感情地范唱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唱的兴趣。分句的范唱也要充满激情。

指名说

D、分句巩固,分组反馈,个别指导,及时纠正,才能教唱好抒情婉转的歌曲。 (4)学唱第二乐段: A、听唱曲调,分句学唱。 B、填入歌词。 (5)完整地唱好全歌。

(6)分组讨论演唱形式:齐唱、领唱、对唱、分组唱、分男女声部唱……

齐学

(7)分组表演,评出最佳方案,给予表扬。

三、组织下课

齐学 齐读

课题:

9、家乡美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单元四首歌曲。

2、创作活动。

3、综合艺术活动。

教学重点:学习自己创编简短乐曲。 教学难点:学习自己创编简短乐曲。 教学方法:听唱、表演、活动尝试

教师活动

一、组织教学

第3课时

课型:

齐学

齐唱 分组讨论

分组表演

综合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学生活动

二、新课教学

1、创作活动

(1)这是本学期最后一次创作活动,创作的幅度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不要作小组完成 划一的规定,可以4小节也可以是6小节、8小节。

(2)学生们相互可多交流,创作的曲调可以唱,也可以奏,相互试唱试奏、修改。

教师积极巡视指导,发现优秀的创作,如有学生能词曲一并创作,更要加以表扬鼓励。

指名唱

(3)书面展示与演唱展示相结合。推荐与自荐相结合把学生的创作在教室周围张

贴,大家参观展示。推荐好的创作进行表演,鼓励自荐演唱。重在参与,增强自信

心。

2、综合艺术活动:唱唱、画画、说说自己的家乡

(1)给学生作为开放式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家长、亲友、图书馆、网上等寻找与自己家乡有关的资料。

(2)各人按自己的特长赞美自己的家乡。能唱则唱、能演就演、能画就拿起笔、能说敞开地说,一个主题:赞美自己的家乡。

(3)推选一位节日主持人,推选一位节目策划人,在教师指导下先了解各人准备情况,然后按排顺序,唱、演、讲、画穿插进行,有声有色有讲有演,开个热热闹闹的班级联欢会。

3、巩固四首歌曲的学习、集体或分组交流。

三、组织下课

自由完成

自由表演

集体表演

齐演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机场安检工作范围下一篇:基层党建工作经验